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第1课时教案
展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通过视频、图片、标本,识别出各地区土壤类型、特点。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土壤形成的因素及特征。
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体验和观察,分析土壤剖面结构和土壤特征。
人地协调观:认识土壤的作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良土壤。
教学重难点
1.土壤的分层结构与组成。
2.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黑土地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因黑土层厚度为30~100厘米,人们总用“一两土二两油”来形容它的肥沃与珍贵。研究表明,东北黑土层的形成过程十分漫长,每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需要400年。由于过度垦殖,近年来黑土出现了肥力退化、土层变薄的问题,拯救东北黑土刻不容缓。
结合材料探究:
(1)说出东北黑土形成的气候条件。
提示:该地纬度高,气候冷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聚。
(2)尝试探究东北黑土土层变薄的主要原因。
提示:人类过度垦殖;夏季多暴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一、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指导学生自读课本,思考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教师通过PPT进行归纳小结:
1.成土母质与土壤
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土壤形成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成土母质会造成土壤形状的差异。
2.气候与土壤
气候为土壤形成提供水分和热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矿物质风化、物质迁移,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活动,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
3.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形成的决定因素,它为土壤提供有机物从而改变了土壤的结构,形成肥力。
不同的植被类型,归还土壤的养分数量及形式不同,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不同
【提问】森林和草地是地球表面两种面积最大、差别最明显的植被类型,森林下面和草地下面发育的土壤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小结】①差异:草地植被的生物量虽远不如森林植被大,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却超过森林
②原因:草类的生命周期短,每年死亡的大量地上茎叶和底下根系,提供了相当数量腐质化的有机质。树木的生命周期长,大量的有机质储存在活的植物组织内,每年的残落物归还量并不很大。另外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
【提问】动物如何影响土壤?
【小结】动物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和搬运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外,有些动物如蚯蚓、白蚁还可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孔隙度和土层排列等。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合作探究】生物与土壤
阅读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人参果喜光热,不耐高温,光照不足会延迟成熟;根系发达,并能分泌酸性物质;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口感甜润、皮薄汁多,是国际公认的优质保健水果。
材料二 云南石林县石漠化严重,这里的石漠化土地属于成土母质(岩石被风化后形成的疏松风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原始物质),从没有长过庄稼。这样的石漠土质,却成为最适宜人参果生长的“沃土肥田”,出产的人参果品质好,并且经过三到五年的连续种植后,能够适合其他农作物的种植。
(1)分析石漠土质对人参果品质的有利影响。
(2)分析人参果种植对改造当地石漠化土地的作用。
【探究结果】(1)石漠化土地以沙石为主,透气性好,土质疏松,利于扎根生长;利于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果实有机质积累;石头风化物提供较多的矿物质,使果实富含微量元素;土地未经过种植,人为污染少。
(2)发达的根系,固定成土母质,减缓水土流失;根系分泌酸性物质,可加速石头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增加土地中的微生物量,也能增加土壤有机质。
4.地形与土壤
高度、坡度、坡向等地形因素影响着光照、热量和水分等条件,同时还影响物质的转换,进而影响土壤的发育。山区气温、降水随高度而变化,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植被,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分异。陡峭的山坡,重力作用和地表径流会加速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地势低洼的山麓低地或者谷地,常常因沉积物的堆积形成较厚的土层。不同坡向的温度、水分、光照不同,植被也不同,导致土壤的发育程度与性状不同。
5.时间与土壤
时间决定着土壤的发育进程。
6.人类活动与土壤
除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人类的耕作活动,将自然土壤改造成各种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的生产力。当然一些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人类活动,则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退化、肥力下降。例如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
【思考】分析土壤的形成过程
【小结】土壤的形成过程
(1)土壤是在岩石、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个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①在风化作用下,致密岩石破坏,养分释放与流失
②在低等生物、微生物改造作用下,有机质积累
③在高等生物改造作用下,养分元素富集(有机质重新合成腐殖质)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人类耕作经营,形成耕作土壤
【学生活动】“阅读书P121回答,首先,吸引人们选择在寻乌的群山之中定居的原因有哪些?再者,寻乌富硒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小结】首先,寻乌的山间盆地中有富硒土壤,这种独特的土壤,再加上良好的气候资源,使得当地出产的农产品不仅产量较高,而且品质优良。适宜耕种的自然条件,在农耕时代吸引了一批批山外的百姓,他们纷纷迁移至此。再者,寻乌富硒土壤是这样形成的,在寻乌山脉中分布着富含硒元素的岩石,这些岩石风化后形成的成土母质富含硒元素,寻乌所在的江西东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山中溪流多,这些山中溪流将大多数成土母质和硒元素一起源源不断地搬运到地势较低的山间盆地,再经过生物、气候以及时间的共同影响,最终形成了富硒土壤。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a href="/dl/tb_c400440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第2课时教学设计</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学以致用,学生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a href="/dl/tb_c400440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教案</a>,共4页。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a href="/dl/tb_c400440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教案设计</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土壤的观察,土壤的形成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