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14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类汇编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教师
      专题14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类汇编(教师卷).docx
    • 学生
      专题14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类汇编(学生卷).docx
    专题14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类汇编(教师卷)第1页
    专题14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类汇编(教师卷)第2页
    专题14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类汇编(教师卷)第3页
    专题14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类汇编(学生卷)第1页
    专题14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类汇编(学生卷)第2页
    专题14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类汇编(学生卷)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4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类汇编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4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类汇编,文件包含专题14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类汇编教师卷docx、专题14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类汇编学生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湖北)不同类型食物的碳足迹差异显著。图1示意某市1978~2015年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图2示意该市同期消费的食物产生的碳足迹结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1 图2
    1.(碳足迹)碳足迹系数为某类食物产生的碳足迹与该类食物的消费量之比。下列食物中碳足迹系数最大的是( )
    A.粮食B.蔬菜C.禽肉D.畜肉
    2.(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可行的饮食方式有( )
    ①保证营养需求的同时,将动物源食物消费保持在合理范围
    ②保持动物源食物占比,由水产品消费大幅度转向畜肉消费
    ②减少水果、蔬菜和禽肉的消费,增加畜肉消费
    ④增加水果、蔬菜和禽肉的消费,减少畜肉消费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1.D 2.B
    【分析】1.图2示意该市同期消费的食物产生的碳足迹结构变化。由题干“碳足迹系数为某类食物产生的碳足迹与该类食物的消费量之比”可知,某类食物碳足迹结构占比越大,其碳足迹系数越大。读图2可知,该市1978~2015年碳足迹结构占比最大的是畜肉,说明畜肉碳足迹系数最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读图2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市1978~2015年碳足迹结构占比最大的是畜肉,即畜肉产生的碳足迹最多,从倡导绿色低碳生活角度,可行的饮食方式是减少畜肉消费,排除②③选项;从总体上看,该市1978~2015年动物源食物(奶类、蛋类、水产品、禽肉、畜肉)总体占比大于植物源食物(水果、蔬菜、粮食)总体占比,水果、蔬菜和禽肉碳足迹结构占比较小,综上,从倡导绿色低碳生活角度,可行的饮食方式是保证营养需求的同时,将动物源食物消费保持在合理范围,增加水果、蔬菜和禽肉的消费,减少畜肉消费,①④正确。故选B。
    (2024·湖南)某大都市城市用地紧缺,道路与居民区距离较近,交通排放颗粒物对居民区有一定的影响,绿化植被可减轻此影响。在该都市采样监测发现,不同植被类型对颗粒物的拦截效果不同。如左图示意采样监测区基本情况。右图显示道路中心、自行车道、人行道与道路中心的颗粒物浓度的比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大气污染的防治)在优先考虑降低颗粒物对居民区影响的同时,为尽量减少其对行人的影响,该都市从人行道到居民区绿化植被配置合理的是( )
    A.从稀疏到茂密B.从茂密到稀疏C.均用稀疏植被D.均用茂密植被
    【答案】3.A
    【解析】3.根据图示信息和上题分析可知,茂密植被对颗粒污染物的拦截效果较好,应该在靠近居民区一侧种植茂密植被,减少对居民区的影响;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茂密植被前粗颗粒污染物较多,对行人的影响较大,稀疏植被拦截的污染物较少,为了减少对行人的影响,应在靠近人行道种植稀疏植被。所以从人行道到居民区绿化植被配置合理的是从稀疏到茂密,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2024·浙江1月)服务业碳强度即服务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它是衡量区域服务业减排绩效的重要指标。下图为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4.(描述碳强度变化)关于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2005-2019年河南持续上升B.2005-2019年浙江持续下降
    C.2005-2012年贵州增幅最大D.2012-2019年上海降幅最大
    5.(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上海降低服务业碳强度,可( )
    ①利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②加强城市绿化,扩大绿地面积
    ③加快金融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④外迁服务业,使其向郊区扩散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4.D 5.C
    【解析】4.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河南服务业碳强度2005—2012年升高,2012—2019年降低,A错误;2005—2019年浙江服务业碳强度持续升高,B错误;2005—2012年上海增幅最大,C错误;2012—2019年上海降幅最大,D正确。故选D。
    5.利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能够减少碳排放量,降低服务业碳强度,①正确;扩大绿地面积能够增加碳吸收,但是不能降低服务业碳强度,②错误;加快金融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能够减少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服务业碳强度,③正确;外迁服务业不能降低服务业碳强度,④错误。①③组合正确,故选C。
    6.(2024·湖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全球变暖的今天,北极正上演着“放大器”的戏法,其变化往往是全球平均水平的数倍。升温促使北极地区水汽含量增加,并带来降水增多,水循环过程深受影响。育空河是北极地区的主要河流之一,该河流域96%被冻土覆盖,冬季降水常以积雪形式存在。观测数据表明,育空河流域多年冻土退化深度与降雨量显著相关,降雨量每增加1厘米,多年冻土退化深度增加约0.7厘米。这些变化,使流域径流过程变化显著。1980~2019年,育空河年均径流量呈增加趋势,且冬季增幅最大,达16%。如图示意育空河流域径流过程变化的主要途径。
    (1)【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说明全球变暖背景下育空河流域不同冻土层的变化特点。
    (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简述全球变暖背景下育空河径流量增加的途径。
    (3)【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分析1980~2019年育空河径流量冬季增幅最大的原因
    【答案】(1)夏季,冻土融化更多,季节性冻土层变厚,多年冻土活动层变厚;多年冻土层部分转化为多年冻土活动层,多年冻土层变薄。
    (2)积雪融化,补给河流;全球变暖,雨水增加,补给河流;冻土融化,热融湖水外泄,补给河流;冻土融化,地表水下渗增加,地下水补给河流。
    (3)冬季河流补给较少;1980~2019年气候变暖,冬季部分积雪融化和雨水补给河流;夏季地表水下渗增加,地下水增加,冬季地下水补给河流增多;导致育空河径流量冬季增幅最大。
    【分析】 本题以北极育空河流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变暖、水循环、冻土变化等相关知识和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
    【详解】(1)由材料可知,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影响很大,可推测夏季气温更高,冻土融化更多,季节性冻土层变厚;多年冻土层部分转化为多年冻土活动层,可推测多年冻土活动层变厚,多年冻土层变薄。
    (2)由图可知,地表有积雪,积雪融化,补给河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冬季的降雪可能部分转化为降雨,雨水增加,补给河流;随着气候变暖,冻土融化,形成多个热融湖,热融湖水外泄,补给河流;冻土融化,雨水、积雪融水等地表水下渗增加,增加了地下水,地下水再补给河流。
    (3)冬季气温低,河流的补给较少,若补给增加,则增幅明显;由材料可知,1980~2019年气候变暖,可推测冬季部分积雪融化补给河流以及雨水补给增加;夏季冻土融化,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增加,冬季地下水水位相对较高,补给河流增多,最终导致育空河径流量冬季增幅最大。
    7.(2024·湖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湿地包括湖泊、沼泽、河流等类型。甲区域曾是里海的一部分,现为淡水湿地,有狭窄水道与里海相连。该湿地流域位于伊朗北部,年均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据预测,21世纪60年代该湿地将全部变为沼泽。如图示意该湿地位置及湿地流域的土地利用状况。
    (1)【湿地的保护】为减缓该湿地变成沼泽的速度,请提出可行的措施。
    【答案】(1)发展滴灌等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修筑水利工程,调节径流;优化流域水资源分配,保障下游用水和生态用水;流域内植树种草,加强水土保持;人工或机械清淤,保持湖盆深度。
    【分析】本题以里海区域相关图文资料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河流水文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该湿地变成沼泽与湖泊水量减少、湖水变浅有关,因此可以发展滴灌等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流域水量的消耗,增加入湖径流量;修筑水利工程,调节径流;优化流域水资源分配,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的水资源,保障下游用水和生态用水,减少荒漠化,保证植被覆盖度;流域内植树种草,加强水土保持,提高流域涵养水源的能力,调节湖泊水量;湖泊淤积会导致湖泊萎缩,湖水变浅,可以进行人工或机械清淤,保持湖盆深度。
    7.(2024·广西)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2018年3月8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要点)
    材料二:2023年,我国自主研发的兆瓦级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投入试运行,成功为南海多个岛礁供电。“南鲲”号采用大量新结构、新工艺,日最大发电量2.4万度。可满足3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随着我国兆瓦级波浪能发电技术日臻成熟,大型波浪能发电装置规模化应用将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材料三:波浪能流密度是表征波浪能资源丰富程度的指标。下图为我国南海某岛礁附近海域月均波浪能流密度变化图。
    (1)【海洋资源开发】说明图所示波浪能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上的困难。
    (2)【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安全】简要论述大型波浪能发电装置规模化应用对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作用。
    【答案】(1)特点:能流密度不稳定,季节变化大;10月一次年1月波浪能富集(秋末冬初相对丰富),其他时间虽不富集但可利用,总量尚可。
    (2)论点:大型波浪能发电装置规模化运用能保障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国土空间安全,助力我国建设海洋强国。论据:我国大功率波浪能发电技术逐渐成熟,能满足临海港口及海上基地的用电需求;带动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资源开发等相关产业发展,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对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减少碳排放,促进海洋产业向低碳、绿色方向转型;积极行使我国海洋国土空间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分析】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两个小题,涉及海洋资源的开发、潮汐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图中信息可知,我国南海该岛礁附近海域破浪能流密度一年中变化较大,图中显示每年10月份至次年2月破浪能密度均处于富集区域,其他月份破浪能流密度较小,但仍然属于可利用区,总量是较大的,因此其具有能流密度不稳定,季节变化大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目前我国科技水平逐渐提高,经济快速发展,大型波浪能发电装置技术逐渐成熟,若规划化使用可以产生大量电能,解决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区域用电量大的需求问题,从国家能源安全上增加一定的保障;且大型波浪能发电装置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因此可以带动我国海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加大对海洋资源的开发程度,带动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完善我国现代化的海洋产业体系;该大型设备的运用,可以将海洋波浪能源转换为电能,属于清洁能源,既可以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又可以降低国内对化石等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依赖,减少碳排放量,改善我国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绿色经济的低碳、绿色方向转型;大型波浪能发电装置的实施,可以加大我国对南海国土空间的合法权益,充分行使我国对领海领空的主权,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7.(2024·福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福建省某森林公园现已成为了网红打卡地。假定游客一日的活动类型相同。已知各个地点人均碳排放=日人均碳排放总量×游客密度×不同时段游客占比,日人均碳排放总量为各项活动人均排放之和。
    小红拟选择餐饮、运动休闲、购物娱乐、一日游客总量,当日不同时段游客进出量,人口迁移量等指标,使用人口迁移量算游客占比。小红欲研究一天中人均碳排放,现他选取了如下指标:各个地点各个活动的日碳排放量数据(数据来自中科院),一天中的公园游客总数,不同时段公园的进出人数,人口迁移量。小红想把人口迁移量作为不同时间段游客占比的指标。
    (1)【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请指出小红选择不正确的指标,并且你认为还能增加哪些指标?请分别说明理由。
    【答案】(1)不正确指标:人口迁移量。理由:人口迁移量并不能代表进入公园的人数,本地也会有人数进入园区;
    增加指标:各个地点自然环境碳排放量;当地环境监测站数据;公园滞留平均时长等。理由:各个地点各个活动的日碳排放量数据包含了自然环境的碳排放,需要剔除;由于数据来自中科院,干扰因素较多,需要当地环境监测站给予数据,提高数据准确性;公园滞留平均时长可以更精准计算人均碳排放。
    【分析】本题以福建省某森林公园人均碳排放为材料,设置1道小题,涉及碳排放影响因素、碳排放统计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由材料可知,“已知各个地点人均碳排放=日人均碳排放总量×游客密度×不同时段游客占比,日人均碳排放总量为各项活动人均排放之和”,而材料中显示“小红拟选择餐饮、运动休闲、购物娱乐、一日游客总量,当日不同时段游客进出量,人口迁移量等指标,使用人口迁移量算游客占比”,找出两者不同可知,人口迁移量并不能代表进入此公园的人数,本地也会有人数进入园区,故不正确指标为人口迁移量。 各个地点各个活动的日碳排放量数据包含了自然环境的碳排放,需要剔除,同时此数据来自中科院还需要引入当地环境监测站数据,可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公园的流动性强,需要计算公园滞留平均时长,可以更精准计算人均碳排放值。故需要增加的指标包括各个地点自然环境碳排放量、当地环境监测站数据、公园滞留平均时长等。
    (2024·山东菏泽·三模)2023年3月25日,我国西部地区首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广西防城港核电站3号机组正式具备商业运行条件。防城港核电项目地处钦州湾盆地西北边缘,预计一、二期工程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将突破345亿千瓦时,能够满足587万人口的生产生活年度用电需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福建、广东沿海核电站相比,防城港核电站建设的优势条件是( )
    A.台风发生频率低B.消费市场广阔C.安全系数更高D.建造技术先进
    2.广西积极推进核电站建设的意义有( )
    ①推进碳中和的实现②促进北部湾经济圈人口流动③改善水环境的质量④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性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1.A 2.B
    【解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防城港核电站地处钦州湾盆地西北边缘,与福建、广东沿海核电站相比,台风发生频率低,A对;福建和广东经济发达,核电需求量大,消费市场广阔,B错;我国各地区核电站建设技术水平和安全系数差异较小,CD错。故选A。
    2.广西积极推进核电站建设可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使用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而推进碳中和,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从而优化能源结构,①④正确,B对;发展核电不会促进人口流动,②错误;核电生产需要冷却水,因而发展核电不能改善水环境,③错误。排除ACD。故选B。
    (2024·贵州遵义·三模)异地扶贫搬迁调研数据显示:秦巴山区某迁出村的搬迁户与耕地之间的距离从搬迁前的2.9km增加到搬迁后的21.1km,导致该村出现耕地低效利用,甚至撂荒的现象。为提高迁出村的耕地利用率,有学者提出了迁出村“人—地—业”发展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导致该村耕地低效利用,甚至闲置撂荒的主要原因是( )
    A.耕地贫瘠,粮食产量低B.耕地破碎,种植规模小
    C.距离较远,种植成本高D.资源重组,耕地被占用
    4.为提高迁出村的耕地利用率,当地可以( )
    A.回迁部分村民B.加快土地流转C.退耕还林还草D.改变作物熟制
    5.迁出村推行“人一地一业”发展模式有利于( )
    ①降低前期土地整治成本②稳定粮食生产规模③促进乡村现代化的建设④协调产业均衡发展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3.C 4.B 5.C
    【解析】3.秦巴山区某迁出村的搬迁户与耕地之间的距离从搬迁前的2.9km增加到搬迁后的21.1km,距离较远,成本高,导致该村出现耕地低效利用,甚至撂荒的现象,C正确;无法判断该地耕地土壤是否贫瘠,耕地是否破碎,AB错误;该地耕地没有被占用,D错误,故选C。
    4.鼓励农户承包土地,形成规模化经营,加快土地流转,减少耕地撂荒,提高耕地利用率,B正确;回迁部分村民与异地扶贫搬迁政策不符,A错误;退耕还林还草不能提高耕地利用率,B错误;作物熟制主要由热量决定,与提高耕地利用率无关,D错误。故选B。
    5.“人一地一业”发展模式前期土地整治成本较高,①错误;减少耕地撂荒,提高耕地利用率,稳定粮食生产规模,②正确;促进农业、旅游业、加工业发展,利用乡村现代化的建设,③正确;能够促进产业发展,但不可能均衡发展,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4·广东江门·二模)随着核能技术应用的发展,核能应用和可再生能源应用逐渐融合,形成了多能融合的复合能源系统,成为核能综合利用的发展趋势。下图为该复合能源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与风电和光热相比,核能应用的优势有( )
    ①能量密度大 ②安全性系数高 ③建设成本低 ④连续性强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7.该复合能源系统的建立对我国的积极意义是( )
    ①增加能源供给类型 ②提高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水平
    ③优化不同能源间的供给协作 ④降低能源运输成本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6.D 7.B
    【解析】6..本题考查核能的优势,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与风电和光热相比,核能能量密度大,发电连续性强,①④正确。风电和光热存在于自然界中,绿色无污染,核能需要很高的技术要求和设备要求,安全性系数低,其建设成本很高,②③错误。故选D。
    7.本题考查复合能源系统的意义,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复合能源系统旨在能源综合利用更有效,利用率更高,并没有增加能源供给类型,①错误;该复合能源系统的大规模应用,有利于提高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水平,②正确;该复合能源系统最大的优势是将风能、光热和核能所发的电及热量统一转换为高温制氢,优化了能源间的转换和供给协作,③正确;复合能源系统需要很强的调度及规划,需要各种能源系统的融合及匹配,运输成本应该不会降低, ④错误。②③组合正确,故选B。
    (2024·福建福州·三模)为了满足用水需求,我国台湾省近年来陆续增设海水淡化厂。图示意台湾岛地形及海水淡化生产流程。完成下面小题。
    8.台湾岛较长的河流大部分注入( )
    A.东海B.南海C.黄海D.太平洋
    9.从自然环境条件考虑,下列各地中最依赖海水淡化厂的是( )
    A.宜兰B.台东C.新竹D.澎湖
    10.海水淡化厂对附近海区的主要影响有( )
    A.海水密度下降B.海水盐度上升
    C.海洋生物增多D.海水温度下降
    【答案】8.A 9.D 10.B
    【解析】8.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台湾的地势特点是东高西低,河流大都自东向西注入台湾海峡,台湾海峡属于东海,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9.宜兰、台东、新竹都在我国东部沿海,属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较充足,地表水资源较丰富,且都有江河入海,可借助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可以获得足够的淡水,ABC错误;只有澎湖群岛四面环海,岛上无江河,且距大陆较远,海水又咸,导致该地区水资源缺乏,最依赖淡化厂,D正确。所以选D。
    10.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海水淡化厂是从海水中过滤抽取海水,经过淡化之后获得淡水,向海水中排出盐分与矿物质,会增加海水的盐度和密度,A错误,B正确;海水盐度上升,可能会导致海洋生物减少,C错误;海水淡化对海水温度影响较小,D错误。所以选B。
    (2024·四川乐山·三模)近年来,随着近海养殖逐渐趋于饱和,深远海养殖成为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全球首艘10万吨级深海封闭式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南海、黄海之间往返游弋,采用标准化、自动化的养殖流程,全年可产优质大黄鱼(洄游性鱼类)3700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促进深远海养殖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因素麦( )
    A.政策B.科技C.市场D.劳动力
    12.与传统近海网箱养殖相比,深远海养殖的突出优势是( )
    ①经济效益高②生产投入小③生产空间大④对沿海污染小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3.国信1号全年在不同海区间游弋,其主要目的是( )
    A.寻找合适的水温B.避开台风威胁C.躲避赤潮D.便于在不同城市销售
    【答案】11.C 12.D 13.A
    【解析】11.深远海养殖业的渔产量更大,之所以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市场对相关渔产品的需求大,C正确。政策、科技以及劳动力等不是根本因素,ABD错。故选C。
    12.与传统近海网箱养殖相比,深远海养殖距离近海地区远,主要采取深海封闭式养殖工船养殖,采用标准化、自动化的养殖流程,其生产投入大,对沿海污染小,且在近海养殖逐渐趋于饱和的如今,深远海养殖的鱼类生产空间大,③④正确,②错。传统近海网箱养殖管理方便,投资少,经济效益也高,①错。故选D。
    13.全年在不同海区间游弋,可以根据海水的温度、盐度等指标来挑选适合的养殖环境,灵活性强,养殖周期短,提高养殖效率,A正确。可以避开台风威胁以及躲避赤潮等,但不是其主要目的,BC错。国信1号主要负责鱼类养殖,而不是销售,所以不是为了便于在不同城市销售,D错。故选A。
    (2024·湖北武汉·三模)大气本底站是大气本底监测站的简称,在全球基准大气本底条件下开展包括温室气体、太阳辐射等多个方面的观测,其观测结果体现着较大尺度大气不直接受人为污染影响且混合均匀之后的平均状况。位于青海省共和县境内的瓦里关站,作为海拔最高、亚欧大陆内陆腹地唯一的全球大气本底观测站,为全球气候变化监测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下图为1997—2018年瓦里关观测站的二氧化碳逐年增长率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4.瓦里关监测站观测的二氧化碳数据能够为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数据支撑的原因是( )
    ①周围50km内在数十年间土地使用状况发生明显改变②处于亚欧大陆高寒气流和东部季风的交汇处
    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不易降解,停留时间长④位于偏远清洁地区,受人类活动干扰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5.1997—2018年,瓦里关站监测到的二氧化碳数量的逐年变化特点是( )
    A.持续减少B.持续增加C.波动减少D.波动增加
    16.根据监测结果,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保持作物种植结构B.加大产业转移力度
    C.二氧化碳封存地下D.禁止碳排放权交易
    【答案】14.B 15.B 16.C
    【解析】14.从材料中无法得知,在数十年内,其土地使用状况发生明显改变,①错误;其处于亚欧大陆高寒气流和东部季风的交汇地带,反映北半球中纬度充分混合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可以准确反映整个亚欧大陆的空气质量,②正确;二氧化碳在大气中不易降解,停留时间长,数据才准确,③正确;其位于偏远清洁地区,周围所有方向上50公里范围内,人类活动干扰少,受人类局部活动排放二氧化碳的影响干扰小,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排除ACD。故选B。
    15.由图可知,1997—2018年,瓦里关观测站观测到的二氧化碳逐年增长率大于0,说明二氧化碳浓度逐年增大,每年增长率有差异表示增加的量有多有少,但二氧化碳总量变化特点是持续增加的,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结合已学可知,全球气候变暖,改变作物种植结构可以适应气候变化,A错误;加大产业转移力度只能使碳排放量大的企业从一地转移到另一地,碳排放总量没有变化,B错误;将捕集的二氧化碳注入地下实现地质利用和封存,可以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利于减缓气候变暖,C正确;政府可以监管企业加强碳排放权交易,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D错误。故选C。
    17.(2024·云南·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草是高等被子植物,根系发达,光合作用效率高,一般生长在浅而清澈的海域。大面积的海草称为海草床,具有维护海岸线及海床稳定、为海洋生物提供食物来源、固碳释氧、缓解气候变化等多重功能。随着近年来海岸带的经济发展,全球海草床快速衰退。我国科研团队在海南岛远离河口的海域开启了海底“种草记”,人工移植海草并采取低草和高草两种草类相结合的种植方式,形成新的“海底草原”。下图为海草床固碳示意图。
    (1)说出海草床衰退的主要人为原因。
    (2)分析海草床在稳定海床方面的作用。
    (3)据图文分析,海草床衰退后,固碳释氧能力下降的原因。
    (4)说出低草和高草两种草类相结合种植方式的优势。
    (5)说明科研团队不在河口附近海域种植海草的自然原因。
    【答案】(1)海水养殖导致水质变差,影响海草生长;工农业生产污水排放,污染海水环境,使海草死亡;开挖航道、围填海等工程建设占用海草生存空间;收挖海鲜、底网拖鱼等活动,会带走海草,破坏底土。
    (2)海草床面积大,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叶片密度大,减缓底层水流速度,减少对海床的侵蚀;加速悬浮物沉降,增加海床厚度。
    (3)海草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的能力降低;死亡的海草被分解后释放二氧化碳;海草吸附和沉降的有机颗粒减少,固碳能力降低;失去海草根系固定沉积于海床中的部分有机颗粒上浮,分解释放二氧化碳量增多。
    (4)充分利用光照;充分利用海洋空间;两种草类优势互补;提高海草床生态效益。
    (5)河流携带泥沙会造成海水混浊度增加,降低光照强度,影响海草的光合作用;河流径流会造成海水盐度和温度的变化,影响海草的生长;河流从陆地上带来的污染物易造成海草的死亡或退化;河口附近水体扰动大,不利于海草着床生长。
    【分析】本题以海草床固碳示意图为背景材料,涉及海草床的生态功能、固碳能力、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主要从污染物的排放或者人类活动影响其生长环境的角度展开分析。近海海水养殖,排放废水,污染水质,导致水质变差,影响海草生长;工农业生产生活污水排放,污染海水环境,海水环境恶化,使海草死亡;开挖航道、围填海域等工程建设,破坏浅海环境,占用海草生存空间;收挖海鲜、底网拖鱼等活动,会干扰海草生长环境,干扰海草生长,会带走海草,破坏底土,影响海草生长。
    (2)由材料可知,海草床面积大,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所以可以起到固土作用;叶片密度大,对底层水流速度具有减缓作用,进而减少对底层海流对海床的侵蚀作用;海草具有净化海水的作用,可以加速悬浮物沉降,增加海床厚度。
    (3)由材料可知,海草光合作用效率高,海草床衰退后,海草光合作用减弱,则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的能力降低;死亡的海草被微生物分解,分解的的过程释放二氧化碳,增加了二氧化碳的含量;由图可知,海草对可以吸附杂质,海草退化海草吸附和沉降的有机颗粒减少,固碳能力随之降低;失去海草根系固定的海底的沉积物,在海流冲刷的作用下部分有机颗粒上浮,有机颗粒分解释放二氧化碳,使其含量增多。
    (4)低草和高草两种草类相结合种植可以充分利用光照;低草和高草两种草类相结合种植可以充分利用海洋空间;低草和高草两种草类相结合种植,增加海草的种类,两种草类优势互补,提高海草的生态功能。
    (5)河流入海口,河流携带泥沙会造成海水混浊度增加,海水的透明度降低,降低光照强度,影响海草的光合作用;河流径流会造成海水盐度和温度的变化较大,变化较大的盐度与温度对海草生长影响大,不利于海草的生长;河流入海口处,河流从陆地上带来的污染物较多,水质较差,易造成海草的死亡或退化;河口附近水体扰动大,水流速大,干扰海草的生长,不利于海草着床生长。
    18.(2024·新疆乌鲁木齐·一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2年11月,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在北京开幕,大会主题为“竹藤——基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中国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目前我国竹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人均竹产品消费量远低于国际水平。
    材料二:竹子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4~6年即为品质较好的成熟材,砍伐后可促进出笋长新竹,一次种植可永续利用。竹材从光合作用、生长发育、采伐收获、原料仓储、高效利用直至分解释放二氧化碳的全生命周期,就是碳汇的全过程,即竹材碳足迹。通过碳足迹引导我国竹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大势所趋。下图示意竹林(以毛竹为例)碳储量随时间的变化(以1公顷为例),下图示意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循环过程。
    (1)指出“以竹代塑”在应对全球塑料污染危机中的优势。
    (2)简述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循环过程。
    (3)请从竹材加工角度提出我国竹产业碳足迹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答案】(1)竹子生长快,原料供应充足;用途广,竹产品多元,能够满足多种替代塑料制品的需求;一次种植,可永续利用,生长过程中持续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通过加工成竹产品可储存碳,有助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竹子可全材利用,竹废料亦可用作碳原料;竹制品使用后可以完全自然无害降解,对环境影响小。
    (2)竹林经过合理的经营和采伐,能够有效保证碳储量的持续增长;竹材进入到仓储阶段,达到固碳的效果;制成的竹制品,长期对二氧化碳起到汇聚作用;竹制品达到使用年限后,一部分材料被回收再加工利用,能够起到持续的汇碳效果;竹制品废弃填埋分解释放二氧化碳回到大气中。
    (3)实现规模化经营(扩大竹产品产量和种类),降低生产成本,扩大消费市场,提高碳在竹产品中的储量:提高技术水平,提高竹产品质量,延长产品寿命,延长碳在产品中保存的时间;减少加工过程中的竹料浪费,提高竹材资源利用率,减少碳排放;废弃竹产品部分回收再加工利用,起到增加碳汇的效果。
    【分析】本题以以竹代塑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环境安全、碳循环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详解】(1)根据材料“竹子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4~6年即为品质较好的成熟材,砍伐后可促进出笋长新竹,一次种植可永续利用。”可知竹子生长快,原料供应充足,一次种植,可永续利用,生长过程中持续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柱子用途广,竹产品多元,能够满足多种替代塑料制品的需求;根据材料二中的“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循环过程图”可知竹产品加工利用过程中可以进行碳封存,有助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竹产品加工包括单元加工、产品加工、副产品利用等,故竹子可全材利用,竹废料亦可用作碳原料;据图可知竹产品废弃填埋后可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对环境影响小。
    (2)根据材料一中的图可知正常经营采伐竹林碳储量较不经营采伐竹林碳储量持续增长;根据材料二中的图可知当竹材进入到仓储阶段,达到固碳的效果;制成的竹制品,长期对二氧化碳起到汇聚作用;竹制品达到使用年限后,一部分材料被回收再加工利用,能够起到持续的汇碳效果;竹制品废弃填埋分解释放二氧化碳回到大气中。
    (3)通过规模化种植和加工,不仅可以提高竹材的产量,还可以开发更多种类的竹产品,同时规模化经营有助于实现生产的集中化和标准化,进而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力;通过提高竹产品的设计水平和加工工艺,增加其耐用性和使用寿命,从而延长碳在产品中的存储时间;通过改进竹材的加工工艺和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切割、打磨等环节,从而减少竹料的浪费,合理利用竹材的各个部分,如竹枝、竹叶等,可以开发为生物质燃料或其他附加值产品,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废弃竹产品部分回收再加工利用,起到增加碳汇的效果。
    19.(2024·北京西城·二模)桑加河三国保护区位于喀麦隆、中非和刚果三国交界处,是一个跨界保护的综合体。如图为桑加河三国保护区简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狩猎、伐木以及近年兴起的小型采矿业是当地居民的重要谋生手段。桑加河保护区的缓冲区需确保流经遗产地河流的水安全,同时划分出商业狩猎区、社区狩猎区、木材采伐区、农村发展区以及兽肉生产区等功能区以满足当地居民资源利用的需求。
    (1)概述桑加河在保护区内河段的水文特征。
    (2)简析桑加河保护区缓冲区的作用。
    (3)结合桑加河保护区建立过程,阐述国际合作在促进当地生态保护中的意义。
    【答案】(1)流量大、水位较稳定、流速缓、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2)控制和监测采矿业对水和土壤等的影响,保护遗产地水安全;监测湿地环境;尊重当地居民资源利用需求;在延续传统、促进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维持平衡。
    (3)获得更多的资金和专业技术支持;受到关注并接受监督;三国合作形成规模扩大、地域相连的保护区,利于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等。
    【分析】本题以桑加河三国保护区为材料,涉及河流水文特征、自然保护区功能、国际合作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河流的水文特征指河流的水情,即河流状况及其变化规律等,包括流量、水位、汛期、水能(流速)、含沙量、结冰期(凌汛)等要素。由图可知,桑加河位于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全年温度高,河流无结冰期,降水量大,季节差异小,河流流量大、水位较稳定;流经森林、湿地地区,地势起伏小,地表植被多,河流流速缓,对流域侵蚀小,含沙量低。
    (2)缓冲区位于保护核心区与居民生活区之间,控制和监测采矿业对水和土壤等的影响,对人类活动影响保护区的自然环境进行评估和管理,保护遗产地水安全;监测湿地环境,防止湿地退化;尊重当地居民资源利用需求,减缓人类发展和保护区之间的矛盾;为当地居民提供符合传统生活水准的资源保障和发展条件,在延续传统、促进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维持平衡,争取当地人对保护区的支持。
    (3)保护区位于喀麦隆、中非和刚果三国交界处,三国经济均不发达,增强国际合作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和专业技术支持,有利于保护区发展;通过国际协调各方利益,使保护区受到关注并接受监督;三国合作形成规模扩大、地域相连的保护区,打破行政壁垒,理清利益关系,扩大保护区面积,利于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的完整。

    相关试卷

    专题18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真题汇编】2021-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分享汇编(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18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真题汇编】2021-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分享汇编(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8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原卷版docx、专题18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6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 十年(2014-2023)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

    这是一份专题16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 十年(2014-2023)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文件包含专题16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十年2014-2023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解析版docx、专题16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十年2014-2023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19–2023年高考地理分类汇编专题15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这是一份2019–2023年高考地理分类汇编专题15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文件包含2019–2023年高考地理分类汇编专题15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解析版docx、2019–2023年高考地理分类汇编专题15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