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第2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卷)—2024-2025学年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2019)) 试卷 0 次下载
- 第3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综合测试(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第3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综合测试(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历史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第4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检测卷 (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4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检测卷(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第3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检测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3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检测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12页。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选择题1.“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梦溪笔谈》中记载的这一科技发明是( )A.造纸术 B.拓碑技术 C.雕版印刷术 D.活字印刷术2.南宋初期,宋高宗给予宰相重权,通过与宰相共同分配权力的方式建立高速运行的中央决策系统,使得“原本分享的权力逐渐被皇帝和权相集中起来”。这说明当时(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步缓和 B.封建官僚体系面临严重危机 C.中央权力运行方式有所调整 D.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3.宋代君主御用的信息渠道及侦查手段愈益广泛,许多机构也具有了超出本职的职能。由如表可知,宋代( )表:宋代具有信息与侦查职能的机构、职位A.君主强化对政事民情的掌控 B.君主比较体恤百姓 C.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尖锐 D.官僚机构不断膨胀4.北宋时期,可考的87位参知政事的平均任期只有30个月,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为9年5个月,任职时间最短的只有1个月。这一现象表明(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剧 B.官僚机构行政效率显著提升 C.中枢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D.通过人事任免皇权得到加强5.公元964年春,宋太祖赵匡胤为宰相赵普置副,以枢密直学士、兵部侍郎薛居正、吕余庆兼任参知政事,不宣布诏令、百官朝会不领班、不掌印、不升政事堂。这表明宋初参知政事的设置( )A.改变了宰相位高权重的地位 B.有利于中枢机构日常政务的处理 C.形成“二府三司”行政体制 D.使宰相数量不断增多分散了相权6.北宋初期,枢密院成为最高军务机构,是“二府”之一。长官枢密使一般由文人担任,宰相可兼任,其可以掌握虎符,秉皇帝旨意调动军队。下设“都承旨”和“副都承旨”,也基本都是文人,主要负责召宣旨意,传递院务信息。由此可见,北宋初期的枢密院( )A.体现了“崇文抑武”的制度设计 B.行政效率提高分工比较明确 C.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主的专权 D.与中书门下形成了制衡机制7.宋代笔记《玉壶清话》记载,一次宋太祖派遣武将党进戍边,依例应出行前向皇帝致辞,但宋太祖念其“本出溪戎,不识一字”,便破例让他“不须如此”。但党进性格刚强,坚决要求致辞,便使人将内容写在“饬”(手板)上,并反复背诵。结果当天由于紧张,党进“不能道一字”,最后只说出一句“臣闻上古其风朴略,愿官家好将息”,引发哄堂大笑,后来他自己解释说“也要官家知道我读书来”。这反映出北宋初年( )A.程朱理学盛行,引导朝廷政治风向 B.重视科举考试,成为唯一晋升途径 C.提倡武将读书,文官群体得到推崇 D.设置二府三司,枢密院只负责军事8.据《石林燕语》载:“本朝太祖始以赵中令独相,久欲拜薛文惠公等为之副而难其名,召学士陶谷问:‘下丞相一等有何官?’谷以‘唐有参知政事’对,遂以命之。”参知政事任期情况表(局部)(北宋可考的参知政事共有87人)结合材料信息,以下对于参知政事的认知正确的是( )①参知政事经历了唐朝至宋朝的变迁②北宋参知政事的任期未有明确规定③北宋参知政事作为副丞相总理财政④任期无定期是北宋皇权加强的表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9.宋真宗时期,规定文武官职满三年,给予磨勘迁秩。但是,在实际执行中,一般官员只要在任上没有过失,大都予以升迁,缺乏优胜劣汰的考核机制。磨勘迁秩导致( )A.皇权专制不断强化 B.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冗官现象日益严重 D.科举制度逐渐废弛10.阅读如表,据此可知( )A.榷场兴废打上了宋金和战的烙印 B.金朝以经济手段实现对宋的控制 C.榷场稳定了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 D.宋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具有软弱性11.南宋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他所说的“理”在社会中应体现为( )A.自然法则 B.天人感应 C.历史规律 D.伦理纲常12.唐代实行科举制,但自由报考之唯一限制是“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而北宋则“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B.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 C.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工商业者对政治形势的影响力增强二、综合题13.[2023·浙北名校联盟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二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1)“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体表现。(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北宋前期儒学面临的危机。宋代理学家为重振儒学是如何“推陈出新”的?(8分)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选择题1.“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梦溪笔谈》中记载的这一科技发明是( )A.造纸术 B.拓碑技术 C.雕版印刷术 D.活字印刷术【答案】D2.南宋初期,宋高宗给予宰相重权,通过与宰相共同分配权力的方式建立高速运行的中央决策系统,使得“原本分享的权力逐渐被皇帝和权相集中起来”。这说明当时(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步缓和 B.封建官僚体系面临严重危机 C.中央权力运行方式有所调整 D.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答案】C3.宋代君主御用的信息渠道及侦查手段愈益广泛,许多机构也具有了超出本职的职能。由如表可知,宋代( )表:宋代具有信息与侦查职能的机构、职位A.君主强化对政事民情的掌控 B.君主比较体恤百姓 C.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尖锐 D.官僚机构不断膨胀【答案】A4.北宋时期,可考的87位参知政事的平均任期只有30个月,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为9年5个月,任职时间最短的只有1个月。这一现象表明(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剧 B.官僚机构行政效率显著提升 C.中枢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D.通过人事任免皇权得到加强【答案】D5.公元964年春,宋太祖赵匡胤为宰相赵普置副,以枢密直学士、兵部侍郎薛居正、吕余庆兼任参知政事,不宣布诏令、百官朝会不领班、不掌印、不升政事堂。这表明宋初参知政事的设置( )A.改变了宰相位高权重的地位 B.有利于中枢机构日常政务的处理 C.形成“二府三司”行政体制 D.使宰相数量不断增多分散了相权【答案】B6.北宋初期,枢密院成为最高军务机构,是“二府”之一。长官枢密使一般由文人担任,宰相可兼任,其可以掌握虎符,秉皇帝旨意调动军队。下设“都承旨”和“副都承旨”,也基本都是文人,主要负责召宣旨意,传递院务信息。由此可见,北宋初期的枢密院( )A.体现了“崇文抑武”的制度设计 B.行政效率提高分工比较明确 C.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主的专权 D.与中书门下形成了制衡机制【答案】A7.宋代笔记《玉壶清话》记载,一次宋太祖派遣武将党进戍边,依例应出行前向皇帝致辞,但宋太祖念其“本出溪戎,不识一字”,便破例让他“不须如此”。但党进性格刚强,坚决要求致辞,便使人将内容写在“饬”(手板)上,并反复背诵。结果当天由于紧张,党进“不能道一字”,最后只说出一句“臣闻上古其风朴略,愿官家好将息”,引发哄堂大笑,后来他自己解释说“也要官家知道我读书来”。这反映出北宋初年( )A.程朱理学盛行,引导朝廷政治风向 B.重视科举考试,成为唯一晋升途径 C.提倡武将读书,文官群体得到推崇 D.设置二府三司,枢密院只负责军事【答案】C8.据《石林燕语》载:“本朝太祖始以赵中令独相,久欲拜薛文惠公等为之副而难其名,召学士陶谷问:‘下丞相一等有何官?’谷以‘唐有参知政事’对,遂以命之。”参知政事任期情况表(局部)(北宋可考的参知政事共有87人)结合材料信息,以下对于参知政事的认知正确的是( )①参知政事经历了唐朝至宋朝的变迁②北宋参知政事的任期未有明确规定③北宋参知政事作为副丞相总理财政④任期无定期是北宋皇权加强的表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C9.宋真宗时期,规定文武官职满三年,给予磨勘迁秩。但是,在实际执行中,一般官员只要在任上没有过失,大都予以升迁,缺乏优胜劣汰的考核机制。磨勘迁秩导致( )A.皇权专制不断强化 B.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冗官现象日益严重 D.科举制度逐渐废弛【答案】C10.阅读如表,据此可知( )A.榷场兴废打上了宋金和战的烙印 B.金朝以经济手段实现对宋的控制 C.榷场稳定了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 D.宋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具有软弱性【答案】A11.南宋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他所说的“理”在社会中应体现为( )A.自然法则 B.天人感应 C.历史规律 D.伦理纲常【答案】D12.唐代实行科举制,但自由报考之唯一限制是“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而北宋则“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B.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 C.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工商业者对政治形势的影响力增强【答案】C二、综合题13.[2023·浙北名校联盟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二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1)“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体表现。(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北宋前期儒学面临的危机。宋代理学家为重振儒学是如何“推陈出新”的?(8分)答案:(1)表现: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危机:儒家学说日益僵化;佛教和道教的冲击。“推陈出新”:形成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认为理(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解析:(1)据所学四大发明在宋朝的成就可得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第一小问危机,结合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和材料二“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可得儒家学说日益僵化;佛教和道教的冲击。第二小问推陈出新,从所学理学的核心概念“理”的提出、理的地位、伦理观、方法论可得形成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认为理(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机构/职位通进司与閤门司皇城司御药院走马承受军校、密探职能扼守信息沟通要路在京师刺探监察传递内廷信息按刺地方物情博访外事具体人员任职时间任期薛居正乾德二年(964)四月至宝六年(973)九月9年5个月刘熙古开宝五年(972)二月至开宝六年(973)五月1年3个月李穆太平天国八年(983)十一月至雍熙元年(984)正月2个月年份概况1141宋朝接受了屈辱的“绍兴和议”1142宋金建置榷场,作为互市贸易场所1159金朝海陵王准备南侵,为避免“不良之人,私相往来”而罢榷场1164金朝复置泗、寿、蔡、唐、邓等榷场,次年双方签订“隆兴和议”1177金世宗因宋人“生事背盟”,令陕西沿边榷场止留一处,余悉罢之机构/职位通进司与閤门司皇城司御药院走马承受军校、密探职能扼守信息沟通要路在京师刺探监察传递内廷信息按刺地方物情博访外事具体人员任职时间任期薛居正乾德二年(964)四月至宝六年(973)九月9年5个月刘熙古开宝五年(972)二月至开宝六年(973)五月1年3个月李穆太平天国八年(983)十一月至雍熙元年(984)正月2个月年份概况1141宋朝接受了屈辱的“绍兴和议”1142宋金建置榷场,作为互市贸易场所1159金朝海陵王准备南侵,为避免“不良之人,私相往来”而罢榷场1164金朝复置泗、寿、蔡、唐、邓等榷场,次年双方签订“隆兴和议”1177金世宗因宋人“生事背盟”,令陕西沿边榷场止留一处,余悉罢之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选择题1.“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梦溪笔谈》中记载的这一科技发明是( )A.造纸术 B.拓碑技术 C.雕版印刷术 D.活字印刷术2.南宋初期,宋高宗给予宰相重权,通过与宰相共同分配权力的方式建立高速运行的中央决策系统,使得“原本分享的权力逐渐被皇帝和权相集中起来”。这说明当时(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步缓和 B.封建官僚体系面临严重危机 C.中央权力运行方式有所调整 D.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3.宋代君主御用的信息渠道及侦查手段愈益广泛,许多机构也具有了超出本职的职能。由如表可知,宋代( )表:宋代具有信息与侦查职能的机构、职位A.君主强化对政事民情的掌控 B.君主比较体恤百姓 C.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尖锐 D.官僚机构不断膨胀4.北宋时期,可考的87位参知政事的平均任期只有30个月,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为9年5个月,任职时间最短的只有1个月。这一现象表明(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剧 B.官僚机构行政效率显著提升 C.中枢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D.通过人事任免皇权得到加强5.公元964年春,宋太祖赵匡胤为宰相赵普置副,以枢密直学士、兵部侍郎薛居正、吕余庆兼任参知政事,不宣布诏令、百官朝会不领班、不掌印、不升政事堂。这表明宋初参知政事的设置( )A.改变了宰相位高权重的地位 B.有利于中枢机构日常政务的处理 C.形成“二府三司”行政体制 D.使宰相数量不断增多分散了相权6.北宋初期,枢密院成为最高军务机构,是“二府”之一。长官枢密使一般由文人担任,宰相可兼任,其可以掌握虎符,秉皇帝旨意调动军队。下设“都承旨”和“副都承旨”,也基本都是文人,主要负责召宣旨意,传递院务信息。由此可见,北宋初期的枢密院( )A.体现了“崇文抑武”的制度设计 B.行政效率提高分工比较明确 C.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主的专权 D.与中书门下形成了制衡机制7.宋代笔记《玉壶清话》记载,一次宋太祖派遣武将党进戍边,依例应出行前向皇帝致辞,但宋太祖念其“本出溪戎,不识一字”,便破例让他“不须如此”。但党进性格刚强,坚决要求致辞,便使人将内容写在“饬”(手板)上,并反复背诵。结果当天由于紧张,党进“不能道一字”,最后只说出一句“臣闻上古其风朴略,愿官家好将息”,引发哄堂大笑,后来他自己解释说“也要官家知道我读书来”。这反映出北宋初年( )A.程朱理学盛行,引导朝廷政治风向 B.重视科举考试,成为唯一晋升途径 C.提倡武将读书,文官群体得到推崇 D.设置二府三司,枢密院只负责军事8.据《石林燕语》载:“本朝太祖始以赵中令独相,久欲拜薛文惠公等为之副而难其名,召学士陶谷问:‘下丞相一等有何官?’谷以‘唐有参知政事’对,遂以命之。”参知政事任期情况表(局部)(北宋可考的参知政事共有87人)结合材料信息,以下对于参知政事的认知正确的是( )①参知政事经历了唐朝至宋朝的变迁②北宋参知政事的任期未有明确规定③北宋参知政事作为副丞相总理财政④任期无定期是北宋皇权加强的表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9.宋真宗时期,规定文武官职满三年,给予磨勘迁秩。但是,在实际执行中,一般官员只要在任上没有过失,大都予以升迁,缺乏优胜劣汰的考核机制。磨勘迁秩导致( )A.皇权专制不断强化 B.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冗官现象日益严重 D.科举制度逐渐废弛10.阅读如表,据此可知( )A.榷场兴废打上了宋金和战的烙印 B.金朝以经济手段实现对宋的控制 C.榷场稳定了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 D.宋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具有软弱性11.南宋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他所说的“理”在社会中应体现为( )A.自然法则 B.天人感应 C.历史规律 D.伦理纲常12.唐代实行科举制,但自由报考之唯一限制是“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而北宋则“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B.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 C.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工商业者对政治形势的影响力增强二、综合题13.[2023·浙北名校联盟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二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1)“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体表现。(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北宋前期儒学面临的危机。宋代理学家为重振儒学是如何“推陈出新”的?(8分)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选择题1.“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梦溪笔谈》中记载的这一科技发明是( )A.造纸术 B.拓碑技术 C.雕版印刷术 D.活字印刷术【答案】D2.南宋初期,宋高宗给予宰相重权,通过与宰相共同分配权力的方式建立高速运行的中央决策系统,使得“原本分享的权力逐渐被皇帝和权相集中起来”。这说明当时(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步缓和 B.封建官僚体系面临严重危机 C.中央权力运行方式有所调整 D.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答案】C3.宋代君主御用的信息渠道及侦查手段愈益广泛,许多机构也具有了超出本职的职能。由如表可知,宋代( )表:宋代具有信息与侦查职能的机构、职位A.君主强化对政事民情的掌控 B.君主比较体恤百姓 C.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尖锐 D.官僚机构不断膨胀【答案】A4.北宋时期,可考的87位参知政事的平均任期只有30个月,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为9年5个月,任职时间最短的只有1个月。这一现象表明(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剧 B.官僚机构行政效率显著提升 C.中枢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D.通过人事任免皇权得到加强【答案】D5.公元964年春,宋太祖赵匡胤为宰相赵普置副,以枢密直学士、兵部侍郎薛居正、吕余庆兼任参知政事,不宣布诏令、百官朝会不领班、不掌印、不升政事堂。这表明宋初参知政事的设置( )A.改变了宰相位高权重的地位 B.有利于中枢机构日常政务的处理 C.形成“二府三司”行政体制 D.使宰相数量不断增多分散了相权【答案】B6.北宋初期,枢密院成为最高军务机构,是“二府”之一。长官枢密使一般由文人担任,宰相可兼任,其可以掌握虎符,秉皇帝旨意调动军队。下设“都承旨”和“副都承旨”,也基本都是文人,主要负责召宣旨意,传递院务信息。由此可见,北宋初期的枢密院( )A.体现了“崇文抑武”的制度设计 B.行政效率提高分工比较明确 C.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主的专权 D.与中书门下形成了制衡机制【答案】A7.宋代笔记《玉壶清话》记载,一次宋太祖派遣武将党进戍边,依例应出行前向皇帝致辞,但宋太祖念其“本出溪戎,不识一字”,便破例让他“不须如此”。但党进性格刚强,坚决要求致辞,便使人将内容写在“饬”(手板)上,并反复背诵。结果当天由于紧张,党进“不能道一字”,最后只说出一句“臣闻上古其风朴略,愿官家好将息”,引发哄堂大笑,后来他自己解释说“也要官家知道我读书来”。这反映出北宋初年( )A.程朱理学盛行,引导朝廷政治风向 B.重视科举考试,成为唯一晋升途径 C.提倡武将读书,文官群体得到推崇 D.设置二府三司,枢密院只负责军事【答案】C8.据《石林燕语》载:“本朝太祖始以赵中令独相,久欲拜薛文惠公等为之副而难其名,召学士陶谷问:‘下丞相一等有何官?’谷以‘唐有参知政事’对,遂以命之。”参知政事任期情况表(局部)(北宋可考的参知政事共有87人)结合材料信息,以下对于参知政事的认知正确的是( )①参知政事经历了唐朝至宋朝的变迁②北宋参知政事的任期未有明确规定③北宋参知政事作为副丞相总理财政④任期无定期是北宋皇权加强的表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C9.宋真宗时期,规定文武官职满三年,给予磨勘迁秩。但是,在实际执行中,一般官员只要在任上没有过失,大都予以升迁,缺乏优胜劣汰的考核机制。磨勘迁秩导致( )A.皇权专制不断强化 B.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冗官现象日益严重 D.科举制度逐渐废弛【答案】C10.阅读如表,据此可知( )A.榷场兴废打上了宋金和战的烙印 B.金朝以经济手段实现对宋的控制 C.榷场稳定了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 D.宋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具有软弱性【答案】A11.南宋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他所说的“理”在社会中应体现为( )A.自然法则 B.天人感应 C.历史规律 D.伦理纲常【答案】D12.唐代实行科举制,但自由报考之唯一限制是“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而北宋则“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B.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 C.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工商业者对政治形势的影响力增强【答案】C二、综合题13.[2023·浙北名校联盟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二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1)“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体表现。(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北宋前期儒学面临的危机。宋代理学家为重振儒学是如何“推陈出新”的?(8分)答案:(1)表现: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危机:儒家学说日益僵化;佛教和道教的冲击。“推陈出新”:形成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认为理(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解析:(1)据所学四大发明在宋朝的成就可得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第一小问危机,结合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和材料二“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可得儒家学说日益僵化;佛教和道教的冲击。第二小问推陈出新,从所学理学的核心概念“理”的提出、理的地位、伦理观、方法论可得形成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认为理(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机构/职位通进司与閤门司皇城司御药院走马承受军校、密探职能扼守信息沟通要路在京师刺探监察传递内廷信息按刺地方物情博访外事具体人员任职时间任期薛居正乾德二年(964)四月至宝六年(973)九月9年5个月刘熙古开宝五年(972)二月至开宝六年(973)五月1年3个月李穆太平天国八年(983)十一月至雍熙元年(984)正月2个月年份概况1141宋朝接受了屈辱的“绍兴和议”1142宋金建置榷场,作为互市贸易场所1159金朝海陵王准备南侵,为避免“不良之人,私相往来”而罢榷场1164金朝复置泗、寿、蔡、唐、邓等榷场,次年双方签订“隆兴和议”1177金世宗因宋人“生事背盟”,令陕西沿边榷场止留一处,余悉罢之机构/职位通进司与閤门司皇城司御药院走马承受军校、密探职能扼守信息沟通要路在京师刺探监察传递内廷信息按刺地方物情博访外事具体人员任职时间任期薛居正乾德二年(964)四月至宝六年(973)九月9年5个月刘熙古开宝五年(972)二月至开宝六年(973)五月1年3个月李穆太平天国八年(983)十一月至雍熙元年(984)正月2个月年份概况1141宋朝接受了屈辱的“绍兴和议”1142宋金建置榷场,作为互市贸易场所1159金朝海陵王准备南侵,为避免“不良之人,私相往来”而罢榷场1164金朝复置泗、寿、蔡、唐、邓等榷场,次年双方签订“隆兴和议”1177金世宗因宋人“生事背盟”,令陕西沿边榷场止留一处,余悉罢之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