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广东省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试卷
      广东省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
    • 答案
      广东省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答案.docx
    广东省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第1页
    广东省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第2页
    广东省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第3页
    广东省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答案第1页
    广东省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答案第2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广东省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广东省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答案docx、广东省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题目1 解析:
    根据材料一,画家的天赋和技艺是相辅相成的,天赋是与生俱来的,而技艺是后天习得的。在梵高的《星夜》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要素的结合。A项正确地指出了梵高的天赋表现;B项正确地指出了技艺娴熟但缺乏创新精神的画家难以留下深刻印记;C项正确指出了技艺的累积包括对现代艺术元素的吸收与融合。然而,D项错误地描述了“天赋”为对绘画基本技法的掌握,而实际上,根据材料,技艺才是画家对绘画基本技法的掌握。因此,答案为D。
    题目2 解析:
    材料一中强调了“天赋”是画家情感和个性的自然流露(A项正确),是画家独有的创造力(D项正确),但并没有提到“天赋”是画家在绘画风格上的革新与创变(B项错误),也不是对绘画基本技法的掌握(C项错误)。因此,答案为C。
    题目3 解析:
    材料二指出,艺术作品的力量不仅来自外在形式的美感,更来自内在的思想深度和精神追求(A项正确)。《创世纪》和《向日葵》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传达了深刻的思想和精神境界,而不仅仅是绘画本身(B项正确)。C项和D项也正确地反映了材料二的观点,即现代画家的作品可能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力量,而只有具备这些要素的画家,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
    题目4 解析:
    A项和C项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一致,它们都强调了绘画作品需要技艺和天赋的结合,以及深刻的思想和精神是成为经典的关键要素。然而,B项错误地将当代绘画创作的质量不高完全归咎于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力量,而材料二并未直接指出当代绘画的质量不高。D项错误地假设只要技法娴熟,作品就能成为经典,这忽略了材料一中提到的天赋的重要性。因此,答案为D。
    设置课程的意义解析:
    《色彩学基础》、《立体主义技法》和《抽象艺术创作》等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技法和现代艺术元素,符合材料一中提到的技艺累积的重要性。《现代艺术史》和《西方哲学》课程可以加深学生对艺术历史和思想深度的理解,与材料二中提到的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和思想深度相呼应。《人文精神与艺术表达》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与材料一中提到的天赋和材料二中提到的艺术创作的精神探索相符合。
    二、文言文阅读
    题目10 解析:
    根据原文,“越国以鄙远”一句中,“鄙”在这里的意思是指“边远地区”,而非“简陋”。因此,选项B的解释是不正确的。
    题目11 解析:
    选项A中的两个“为”字,第一个是“对”的意思,第二个是“为什么”的意思;选项B中的两个“于”字,第一个是“比”的意思,第二个是“对于”的意思;选项C中的两个“而”字,第一个是连词表递进,第二个是连词表转折。只有选项D中的两个“以”字,都是介词,表示“用”或“拿”的意思,用法和意义相同。
    题目12 解析:
    题目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这句话中的句式特点是定语后置。选项A中的“君安与项伯有故”是宾语前置句;选项B的“夫晋,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选项C的“居域中之大”是状语后置句;选项D的“孰与君少长”是定语后置句,与题目中的句式特点相同。
    题目13 解析:
    选项A中的翻译理解是正确的;选项B中的翻译理解也正确地传达了原文意思;选项D中的翻译理解也是正确的。然而,选项C中的翻译理解有误,原文中的“朝济而夕设版焉”并没有提到“他傍晚就构筑防御工事”,而是说晋君早上答应给秦伯焦、瑕两个地方,晚上就违背了诺言,开始设防。因此,选项C的理解是有误的。
    三、诗歌鉴赏
    题目14 解析:
    根据原文,A项正确地揭示了诗人对官场束缚的疲惫心态和对自由的渴望;B项通过“闲”和“偶”两个字,正确地描绘了诗人的闲适生活和对自然的向往;C项以时间为线索,正确地描绘了诗人的田园生活,并表现了他对这种生活的珍视。然而,D项中的“长歌楚天碧”一句,虽然表现了诗人的孤独生活,但并没有反映出他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因此D项的理解和赏析是不正确的。
    题目15 解析:
    诗人在诗中说“幸此南夷谪”,表达了他对于被贬到永州的接受态度,表面上看似不怨,但实际上,通过整首诗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无奈和辛酸。清代诗人沈德潜的评价“不怨而怨”准确地把握了诗人情感的复杂性,即表面上的平静掩盖不了内心的不满和哀怨。这种情感通过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描绘间接体现出来,尤其是“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这两句,既表现了诗人在自然中的孤独,也反映了他在逆境中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希望。
    四、默写
    题目16 解析:
    本题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提示填写出相应的句子,考察的是考生对经典文献的背诵和理解能力。考生需要根据提示填写出周邦彦《苏幕遮》中描述荷花的两句,以及《论语·学而》中的名句和诗词中关于“雪”的意象的例句。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注重积累,对经典文献要熟读成诵。
    五、语言表达
    题目17 解析:
    A项中,①句确实缺少谓语,需要在“持续”后面加上“开展”,使句子完整。B项中,②句中的“对于”和“针对”在此处意思相近,但“针对”更符合语境,建议修改。C项中,③句中的两个短语表达的是两个并列的动作,位置互换并不影响句意,因此可以互换。D项中,⑥句缺少主语,应在“通过”前面加上一个主语,如“全市”,以使句子结构顺通。
    题目18 解析:
    文中的“那么”是一个副词,用来加强语气,表示程度很高。选项A中的“那么”表示“如此严格”,是一种规定;B项中的“那么”是一种假设,表示如果这样;C项中的“那么”用来强调“小”,表示虽然小但是...;D项中的“那么”表示“仅仅”,用来强调次数。因此,与文中的“那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C项。
    题目19 解析:
    文中画横线句中的“因为”后面使用了逗号,这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处理方式,用以强调后文的内容。逗号的加入使得“因为”后面的部分更加突出,引起读者的注意,同时也让句子的节奏放缓,给读者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和体会“因为”引导的原因。
    题目20 解析:
    原文中的句子“怎么会有不冻的山泉?”使用了疑问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疑惑和惊讶,增强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改写后的句子“竟会有不冻的山泉”虽然意思相同,但是缺少了原文中的疑问语气和情感色彩,因此表达效果不如原文。
    六、作文
    写作思路指导:
    选准角度: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和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出发。
    确定立意: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青年人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明确文体:可以采用议论文的形式,论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青年人的使命。
    自拟标题:标题应简洁明了,能够反映文章主题。
    联系具体事件:结合实际发生的文化传承事件或个人经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承古韵,启新篇,共筑文化梦(教师下水文)
    “古韵悠悠传千载,新篇熠熠映今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滋养着华夏儿女的心田,更是指引着我们前行的灯塔。面对这份宝贵的财富,青年一代当承古韵之精髓,启新篇之华章,共筑中华文化之梦想。
    “学海无涯勤为舟,书山有路志为梯。”青年学子应如饥似渴地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养分,通过阅读《论语》之仁、《道德经》之道、《诗经》之美,深刻理解其背后的哲学思想与道德观念。正如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让传统文化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坚实基石。
    君可见,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一生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典范。又闻当代青年学者李零,以现代视角解读古代文献,让古典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而传承其精神。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青年一代更应勇于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创造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化产品。无论是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还是《国家宝藏》等文化节目的热播,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艺术相结合的典范。
    君不闻,青年设计师李薇,将传统刺绣技艺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民族特色又符合国际潮流的时装作品,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再看李子柒,以短视频的形式展现田园生活与传统文化,其视频中的每一帧都充满了诗意与画意,让无数海外网友为之倾倒。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绽放异彩。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青年一代应利用现代媒体和社交平台,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内外友人进行文化交流,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君可见,抖音上的“非遗传承人”们,用短视频记录并传播着剪纸、皮影、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重新焕发生机。又闻孔子学院遍布全球,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让世界各地的朋友都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
    然而,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也不乏一些令人痛心的现象。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商业化开发文化遗产,导致文化原真性丧失;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与认知,盲目追求外来文化,导致文化自信的缺失。这些现象提醒我们,文化传承之路并非坦途,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与反思。
    反观近年来,随着“国风”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并热爱传统文化。他们穿着汉服、弹奏古琴、练习书法……这些行为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与传承,更是对文化自信的重拾与弘扬。这让我们看到,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传统文化定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承古韵以铸魂,启新篇以筑梦。”青年一代作为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应肩负起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让我们以学习为基、创新为翼、传播为桥、反思为鉴,共同书写中华文化的新篇章!愿中华文化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永远滋养着华夏儿女的心田!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广东省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7页。

    广东省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广东省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pdf、广东省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广东省高三上学期开学语文联考试题:

    这是一份2023届广东省高三上学期开学语文联考试题,共8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