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期末]四川省自贡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038448/0-172281140423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生物][期末]四川省自贡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038448/0-172281140425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生物][期末]四川省自贡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038448/0-17228114042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生物][期末]四川省自贡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生物][期末]四川省自贡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共19页。
注意事项:须使用2B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上。第I卷包括20小题,1~15题每题2分,16~20题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如图所示为人的骨髓造血干细胞产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过程,该过程是( )
A. 细胞分化B. 细胞衰老C. 细胞凋亡D. 细胞癌变
【答案】A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详解】细胞分化能形成不同种类的细胞,图示为人的骨髓造血干细胞产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过程表示细胞分化,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 绞股蓝被称为“神仙草”,药用价值极高。研究人员利用其茎尖细胞培育出植株,建立快繁体系解决其野生资源匮乏的问题。绞股蓝茎尖细胞能形成完整植株的根本原因是( )
A. 细胞分化程度低
B. 细胞含全部遗传信息
C. 细胞分裂能力旺盛
D. 细胞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答案】B
【分析】高等生物的发育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通过有丝分裂形成许多个细胞,每个细胞都含有一套与受精卵完全相同的染色体,携带有本物种的全部遗传信息。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在个体发育中,在遗传物质的控制下合成特异性蛋白质的过程,即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详解】AC、绞股蓝茎尖细胞分裂能力旺盛,细胞分化程度低,容易表现出全能性,不是能形成完整植株的根本原因,AC错误;
B、利用绞股蓝的茎尖细胞之所以能培育出完整植株,其根本原因是茎尖细胞含有本物种的全部遗传信息,B正确;
D、利用绞股蓝茎尖细胞培育成完整植株的过程中,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进行了选择性表达,但细胞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B。
3. 研究发现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分离酶抑制蛋白(一种与分离酶结合使其失活的蛋白质)降解后,与之结合的分离酶释放,进而触发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据此推测分离酶具有较高的活性是在有丝分裂的( )
A. 前期B. 中期C. 后期D. 末期
【答案】C
【分析】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基本变化情况是:前期核仁、核膜逐渐消失,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出现了纺锤体;中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着丝粒(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着丝粒(点)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的数目加倍;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细胞一分为二。
【详解】分离酶抑制蛋白能够抑制分离酶的活性,分离酶抑制蛋白降解后,分离酶恢复活性,使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有丝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后期,故有丝分裂后期分离酶具有较高的活性,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4. 《齐民要术》中描述“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这段话描述了该植物的( )
A. 等位基因B. 相对性状
C. 细胞分化D. 生存斗争
【答案】B
【分析】性状是指可遗传的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的总和,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详解】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成熟的早与晚是一对相对性状,苗杆的高和下是一对相对性状,收实的多和少是一对相对性状,故段话所描述的是该植物的相对性状,B正确。
故选B。
5. 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是孟德尔假说的内容之一
B. 为验证作出的假说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C. 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D. 测交实验结果出现两种表型比例为1∶1的现象,属于演绎推理
【答案】B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是孟德尔选择豌豆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不属于假说的内容,A错误;
B、为验证作出的假说是否正确,通过演绎推理,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B正确;
C、同种生物体产生的雄配子数量多于雌配子数量。孟德尔解释分离现象时,提出的假说的核心内容是: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C错误;
D、测交实验结果出现两种表型比例为1∶1的现象,不属于演绎推理,D错误。
故选B。
6. 某植物红花对白花为显性,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现以杂合子红花植株为亲本,自花传粉产生F1,让F1的红花植株自由交配,则后代中红花和白花植株的比例为( )
A. 5:1B. 3:1C. 5:3D. 8:1
【答案】D
【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体内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分析题意,杂合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自花授粉产生F1,F1的基因型有3种,分别为AA、Aa和aa,比例为1:2:1,F1中的红花植株为AA和Aa,其中AA占1/3,Aa占2/3,即F1中的红花植株为AA:Aa=1:2,让F1中红花植株自由交配,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2:1,则后代中白花植株(aa)所占的比例为1/3×1/3=1/9,故红花所占的比例为1-1/9=8/9,因此后代中红花和白花植株的比例为8:1,D正确。
故选D。
7. 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四株豌豆体细胞中的两对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和乙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
B. 乙自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1:2:1
C. 丙和丁杂交产生的后代表型全都相同
D. 甲和丙的杂交后代可能有4种基因型
【答案】B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甲细胞内含两对等位基因,经减数分裂可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乙细胞内含一对等位基因,一对相同基因,经减数分裂可产生2种类型的配子;丙细胞内含两对相同基因,经减数分裂可产生1种类型的配子;丁细胞内含一对等位基因,一对相同基因,经减数分裂可产生2种类型的配子。
【详解】A、由于乙中含BB基因,所以甲、乙豌豆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与Aa×Aa杂交后代相同,为3:1,A正确;
B、乙豌豆(AaBB)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为1:2:1,性状分离比为3:1,B错误;
C、丙(AAbb)、丁(Aabb)豌豆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1:1,表现型相同,C正确;
D、甲、丙豌豆杂交后代有4种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AaBb和Aabb,D正确。
故选B。
8. “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常用二倍体植物大蒜(2N=16)的根做材料。下列对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临时装片制作的程序为:选材→固定→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B. 大蒜需放入冰箱冷冻室(-18℃)中处理一周,等长出1cm的根后待用
C. 对制成的装片镜检发现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32条,说明低温诱导成功
D. 选择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观察,可看到少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答案】D
【分析】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操作步骤包括:①将蒜(或洋葱)在冰箱冷藏室内(4℃)放置一周。取出后,将蒜放在装满清水的容器上方,让蒜的底部接触水面,于室温(约25℃)进行培养。待蒜长出约1cm长的不定根时,将整个装置放入冰箱冷藏室内,诱导培养48h~72h。②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0.5~1cm,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h,以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③制作装片,包括: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4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与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相同。④先用低倍镜寻找染色体形态较好的分裂象。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确认某个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后,再用高倍镜观察。
【详解】A、实验中临时装片制作的程序为:解离→染色→漂洗→制片,A错误;
B、大蒜需放入冰箱冷藏室(4℃)中处理一周,取出后进行生根培养,等长出1cm长的不定根时,将整个装置放入冰箱冷藏室内,诱导培养48h~72h,B错误;
C、大蒜体细胞含有16条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的细胞含有32条染色体,低温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为32条染色体,对制成的装片镜检,发现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32条,说明低温诱导不一定成功,若镜检发现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32条,则说明低温诱导成功,C错误;
D、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纺锤体的形成发生在细胞分裂前期,由于细胞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远大于分裂期,故诱导加倍过程中少数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多数细胞仍为正常的二倍体细胞,D正确。。正确
故选D。
9. 图是果蝇X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控制朱砂眼和星状眼的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
B. 果蝇的一个细胞中有可能含有4个相同基因
C. 该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可能没有
D. 图中这些基因在果蝇X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答案】A
【分析】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控制朱砂眼和星状眼的基因都位于同一条X染色体上,属于非等位基因,A错误;
B、若果蝇为纯合子,则该果蝇的一个体细胞中含有2个相同基因,经过分裂间期复制后,有可能含有4个相同基因,B正确;
C、位于该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不含有,C正确;
D、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这些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正确。
故选A。
10. 为创建文明城市,我市在一些交通路口启用了人脸识别技术,针对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等违规行为进行抓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前提是每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的面部特征
B. 人脸识别技术的生物学基础是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
C. 相关基因控制人脸的面部特征都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实现的
D. 人脸中的性状和其相关控制基因之间不一定符合一对一的关系
【答案】C
【分析】人脸识别技术就是通过人脸特征来识别分析,首先通过视频图像来捕获每个主要面部器官的位置,大小和特征信息。基于该信息,进一步提取每个面部中包含的身份特征并与已存在的面部信息进行比较以验证访问者的身份。
【详解】A、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前提是每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的面部特征,这一才能区分不同的个体,A正确;
B、每个人具有独一无二的面部特征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分子的不同,根本原因是DNA分子具有多样性,每个个体的DNA的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B正确;
C、相关基因控制人脸的面部特征,有的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实现的,有的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错误;
D、基因与性状并不都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有的性状受多对基因控制,一对基因也可能对多对性状产生影响,因此人脸中的性状和其相关控制基因之间不一定符合一对一的关系,D正确。
故选C。
11. 叠氮脱氧胸苷(AZT)可抑制逆转录酶的功能。下列过程可直接被AZT阻断的是( )
A. DNA→DNAB. DNA→RNA
C. RNA→RNAD. RNA→DNA
【答案】D
【分析】中心法则的证内容: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RNA或DNA。中心法则的后续补充有: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这两条途径。
【详解】题中显示,叠氮脱氧胸苷(AZT)可与逆转录酶结合并抑制其功能,而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因而叠氮脱氧胸苷(AZT)可直接阻断逆转录过程(RNA→DNA),而DNA复制(DNA→DNA)、转录(DNA→RNA)和RNA复制(RNA→RNA)过程均不需要逆转录酶,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2. 在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中,具有特异性的物质是( )
A. DNAB. mRNAC. tRNAD. 磷脂
【答案】B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同一生物体不同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的,具有相同的DNA,携带相同的基因,但不同细胞选择表达的基因不同,因此不同细胞中相同DNA转录出的mRNA不完全相同。
【详解】A、同一个体的细胞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来,DNA是相同的,A错误;
B、由于不同细胞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mRNA不同,B正确;
C、D、tRNA和磷脂都没有特异性C、D错误。
故选B。
13. 柳穿鱼花的形态结构与Lcyc基因的表达直接相关。植株a的Lcyc基因在开花时表达,花形态为两侧对称;植株b的Lcyc基因被高度甲基化,花形态为辐射对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Lcyc在植株a和b中的复制方式相同
B. 植株a和b中Lcyc的碱基序列不同
C. Lcyc在植株a和b的花中表达不同
D. Lcyc的甲基化模式可传给子代细胞
【答案】B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无法合成相应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
【详解】A、Lcyc 在植株a和b中的复制方式相同,因为碱基序列并未改变,A正确;
B、植株a和b中Lcyc的碱基序列相同,只是植株b的Lcyc基因被高度甲基化,B错误;
C、Lcyc 在植株a和b的花中转录水平不相同,甲基化修饰后会影响转录,C正确;
D、Lcyc 的甲基化模式属于表观遗传,这种甲基化可以遗传给后代,D正确。
故选B。
14. 2023年8月日本启动福岛核污染水第一次排海,核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产生的电离辐射会损害蛋白质、DNA以及细胞膜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核废水产生的辐射可能导致生物的正常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
B. 核废水中放射性物质属于物理致癌因子,可能导致生物畸形
C. 核废水诱发人类基因突变,导致的人类疾病属于人类遗传病
D. 放射性物质引起的生物变异可改变遗传物质,但不一定遗传
【答案】A
【分析】放射性物质产生的电离辐射会损害蛋白质、DNA以及细胞膜等,会诱发基因突变等,进而影响生物的生存。
【详解】A、核废水产生的辐射会使人和动物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A错误;
B、核废水中放射性物质能释放出射线,属于物理致癌因子,可能导致生物畸形,B正确;
C、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核废水引起人类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人类疾病属于人类遗传病,C正确;
D、放射性物质引起的生物变异可改变遗传物质,若这种改变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但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可通过有性繁殖遗传,D正确。
故选A。
15. 中科院研究团队确认了一种新型人类促衰老基因(KAT7),该基因的失活将明显延长实验动物的寿命。下列有关细胞衰老和KAT7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染色体两端的端粒受损,有可能会导致细胞衰老
B. KAT7高表达时细胞中多种酶的活性降低,代谢减慢
C. 根据细胞中KAT7基因的数量,可以判断细胞的衰老程度
D. 自由基会攻击DNA和蛋白质等,是导致细胞衰老的因素
【答案】C
【分析】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细胞衰老的特征如下:(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新陈代谢速率减慢;(4)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5)细胞内的色素逐渐积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
【详解】A、位于染色体两端的端粒随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而缩短,缩短到一定程度后,其内侧正常基因的DNA序列会损伤,引起细胞衰老,因此染色体两端的端粒受损,有可能会导致细胞衰老,A正确;
B、由题意可知,KAT7基因是决定细胞衰老的基因,故KAT7基因表达产物的多少,可以作为判断细胞衰老积度的依据,KAT7高表达时将会促进细胞衰老,细胞中多种酶的活性降低,代谢减慢,B正确;
C、细胞衰老过程中基因的数量保持不变,因此不能根据细胞中KAT7基因的数量判断细胞的衰老程度,C错误;
D、自由基学说认为,自由基会攻击各种生物大分子,其中攻击DNA和蛋白质,使其活性下降,导致细胞衰老,D正确。
故选C。
16. 人类性染色体XY一部分是同源的(图中Ⅰ片段),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下列遗传图谱中(分别代表患病女性和患病男性)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图中Ⅱ-1片段的是( )
A. B.
C. D.
【答案】B
【分析】由题图可知,Ⅱ-1片段是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位于该区段上的基因遗传可能是伴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或伴X隐性遗传病,伴X显性遗传病的特点是男患者的女儿和母亲都是患者,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是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
【详解】A、根据无中生有可知该病是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位于Ⅱ-1片段上,母方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A正确;
B、根据有中生无可知该遗传病是显性遗传病,如果致病基因位于Ⅱ-1上,男患者的女儿必定是患者,与遗传系谱图矛盾,因此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图中Ⅱ-1片段上,B错误;
CD、该病的致病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的Ⅱ-1片段上,是伴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母亲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CD正确。
故选B。
17. 联会复合体(SC) 是同源染色体在联会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梯状结构,与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互换和分离密切相关,并能够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保证减数分裂的正常进行。研究发现,用RNA 酶处理可破坏 SC 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SC 可能形成于减数分裂前的间期
B. SC与染色体都是由DNA 与蛋白质组成
C. SC 在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时发挥重要作用
D. 高温引发的减数分裂异常可能与 SC 有关
【答案】D
【分析】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前,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详解】A、据题意:联会复合体(SC) 是同源染色体在联会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梯状结构,而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故SC 可能形成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错误;
B、用RNA 酶处理可破坏 SC 结构,说明SC是由RNA构成的,B错误;
C、SC与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互换和分离密切相关,说明SC 在同源染色体分离时发挥重要作用,C错误;
D、SC能够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保证减数分裂的正常进行,故高温引发的减数分裂异常可能与 SC 有关,D正确。
故选D。
18. 鸡的体型正常和矮小受等位基因D/d控制,体型正常对矮小为显性,矮小鸡饲料利用率高,已知等位基因D/d不位于W染色体上。研究人员选取正常雄鸡和矮小雌鸡进行杂交,F1中鸡的正常:矮小=1:1,再选取F1中正常雄鸡与正常雌鸡杂交,F2性状及比例不可能为( )
A. 雌性个体中正常:矮小=3:1B. 雄性个体中正常:矮小=3:1
C. 雄性个体中正常:矮小=1:1D. 雌性个体中正常:矮小=1:1
【答案】C
【分析】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等位基因D/d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只位于Z染色体上。若等位基因D/d只位于Z染色体上,则亲本为ZDZd与ZdW,F1正常雄性为ZDZd,正常雌性为ZDW,将其杂交后,子代的基因型为ZDZD:ZDZd:ZDW:ZdW=1:1:1:1,则雄性个体全为正常,雌性个体中正常:矮小=1:1;
若等位基因D/d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为Dd与dd,F1正常为Dd,矮小为dd,用F1正常个体(Dd)杂交,则子代表型及比例为雌、雄鸡均为正常:矮小=3:1,ABD正确,C错误。
故选C。
19. 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噬菌体是侵染细菌的病毒。研究人员研究了噬菌体JG、噬菌体PaP1以及噬菌体PaP1的DNA与噬菌体JG的蛋白质外壳形成的重组噬菌体对不同类型的铜绿假单胞菌(PA1、PAO1)的吸附率,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噬菌体JG和噬菌体PaP1主要侵染的宿主类型不同
B. 噬菌体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吸附率主要取决于蛋白质外壳
C. 重组噬菌体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主要侵染铜绿假单胞菌PAO1
D. 三种噬菌体都利用铜绿假单胞菌的核糖体合成自身蛋白质外壳
【答案】C
【分析】噬菌体是侵染细菌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头部含有DNA,营寄生生活,不能独立生存。它必须靠自己的DNA中贮存的遗传信息,利用寄主细胞提供的原料、能量和物质合成场所等才能进行增殖活动。
【详解】A、据图可知,噬菌体JG对PAOl的吸附率高,噬菌体PaPl对PAl的吸附率高,说明噬菌体JG主要侵染铜绿假单胞菌PAO1,噬菌体PaPl主要侵染铜绿假单胞菌PAl,A正确;
B、重组噬菌体对PAO1的吸附率高,与噬菌体JG相似,而重组噬菌体是由噬菌体PaP1的DNA与噬菌体JG的蛋白质外壳组成的,所以噬菌体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吸附主要取决于其蛋白质外壳,B正确;
C、重组噬菌体是由噬菌体PaP1的DNA与噬菌体JG的蛋白质外壳组成的,所以重组噬菌体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为噬菌体PaPl,该子代噬菌体主要侵染铜绿假单胞菌PAl,C错误;
D、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营寄生生活,三种噬菌体都利用铜绿假单胞菌的核糖体合成自身蛋白质外壳,D正确。
故选C。
20. 致死基因的存在可影响后代性状分离比。现有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但具有某种基因型的配子或个体致死。若该个体自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后代分离比为4:2:2:1,则原因可能是A基因和B基因显性纯合致死
B. 若后代分离比为9:3:3,则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
C. 若后代分离比为7:3:1:1,则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
D. 若后代分离比为5:3:3:1,则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
【答案】B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B:Ab:aB:ab=1:1:1: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_B_:A_bb:aaB_:aabb=9:3:3:1。
【详解】A、若A基因和B基因显性纯合致死,则AaBb自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2Aa:1aa)×(2Bb:1bb),统计后代分离比为4:2:2:1,A正确;
B、若AaBb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则配子组合为(AB:Ab:aB)×(AB:Ab:aB:ab),统计后代分离比为4:1:1,B错误;
C、若AaBb产生的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则配子组合为(AB:aB:ab)×(AB:Ab:aB:ab),统计后代分离比为7:3:1:1,C正确;
D、若AaBb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则配子组合为(Ab:aB:ab)×(AB:Ab:aB:ab),统计后代分离比为5:3:3:1,D正确。
故选B。
第Ⅱ卷 非选择题
注意事项: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指示区域内作答,答在试题卷上无效。第Ⅱ卷包括5个小题,共55分。
21. 兰花在中国有两千余年的栽培历史,其育种通常采用以人工杂交为主,结合辐射诱变、多倍体育种等多种途径的综合育种方法。2017年,我国科学家以深圳拟兰为研究对象,从基因水平上解开了兰花进化之谜。请回答:
(1)通过辐射诱变获得兰花新品种的育种原理是______;与杂交育种相比,该方法的优点是______(答出1点即可)。
(2)研究人员将某二倍体品种的兰花幼苗用______(填试剂)处理培育出四倍体兰花品种;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四倍体具有______(至少答出2点)的特点。
(3)研究人员在对某深圳拟兰种群进行调查时,发现基因型为BB和bb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6%和64%(不考虑基因突变且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BB和bb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和56%。在这一年中,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4)科学家发现兰花有474个特有基因家族。不同种兰花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具有共同点和差异性,其中,共同点揭示了它们有_______,而差异性的大小则体现了这些品种______。
【答案】(1)①. 基因突变 ②. 能够产生新的基因,从而产生新的性状
(2)①. 秋水仙素 ②. 茎秆粗壮、叶片、果实、种子都比较大,以及糖类和蛋白质含量丰富
(3)①. 否 ②. 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4)①. 共同的原始祖先 ②. 亲缘关系的远近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通过辐射诱变获得兰花新品种的育种方法为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杂交育种的原理为基因重组,与杂交育种相比,该方法(诱变育种)的优点是能够产生新的基因,从而产生新的性状;
(2)利用某二倍体兰花品种培育四倍体品种,该过程常用的试剂是秋水仙素,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四倍体具有茎秆粗壮、叶片、果实、种子都比较大,以及糖类和蛋白质含量比较丰富的特点;
(3)由题意可知,第一年基因型为BB、Bb和bb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6%、20%、64%,B基因频率为16%+1/2×20%=26%,b基因频率为74%;第二年,BB、Bb和bb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36%、56%,B基因频率为8%+1/2×36%=26%,b基因频率为74%,由于在这一年中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因此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4)不同种兰花的 DNA 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具有共同点和差异性,共同点揭示了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而差异性的大小则体现了亲缘关系的远近。
22. 油菜是我国南方一种常见且可观赏的油料作物。下图甲表示油菜某细胞内遗传信息传递的示意图,图中①、②、③表示生理过程;该植物体内的中间代谢产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运向种子后有两条转变途径,如图乙所示。请回答:
(1)图甲②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催化②过程的酶是______。
(2)图甲③过程中核糖体与mRNA结合,并沿mRNA分子______(填“5′→3′”或“3'→5'”)的方向滑动;该过程中一个mRNA可以与多个核糖体结合,此方式的意义是______。
(3)图乙所示基因A、B控制油菜的性状是通过______实现的;据图分析,生产中欲提高油菜产油率可采取的基本思路是______。
【答案】(1)①. 转录 ②. RNA聚合酶
(2)①. 5′→3′ ②. 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3)①. 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②. 促进酶a的合成、抑制酶b的合成
【分析】分析图甲可知:①表示DNA复制,②表示转录,③表示翻译。分析图乙可知:基因A和基因B分别控制酶a和酶b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1)图甲②过程为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转录过程,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参与催化。
(2)图甲③过程表示翻译。翻译时核糖体是从mRNA的5' 端向移动3' 端移动。在该过程中,一个mRNA分子上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其意义在于: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3)图乙显示:PEP在酶a的催化下转变为油脂,在酶b的催化下转变为氨基酸,而酶a和酶b分别由基因A和基因B控制合成,因此基因A、B控制油菜的性状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实现的。在生产中,可通过促进酶a的合成、抑制酶b的合成来提高油菜产油率。
23. 在雌鼠(2n=40)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周期蛋白B3(CyclinB3)发挥了独特作用,当CyclinB3缺失时雌鼠产生卵细胞的过程异常,但姐妹染色单体能正常分开。为进一步揭示CyclinB3的功能,研究者对正常雌鼠与CyclinB3缺失雌鼠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时期进行了对比,结果如图所示(仅画出部分染色体)。请回答:
(1)图中两种雌鼠在间期I时,细胞核内主要发生的变化是______;对正常雌鼠而言,能揭示“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时期是______。
(2)若正常雌鼠的基因型为DdEe,图中第一极体的基因型为DDEE,则该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最终形成的第二极体基因型是______。
(3)据图推测CyclinB3的功能可能是______。研究发现CyclinB3缺失的初级卵母细胞可正常受精,其后启动减数分裂Ⅱ。若该受精卵正常发育,形成的个体______(填“可育”或“不可育”),原因是______。
【答案】(1)①. DNA分子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②.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DE或de
(3)①. 促进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②. 不可育 ③. 受精卵细胞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由该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联会会发生紊乱,不能产生可育的配子
【分析】分析题意,该图表示减数分裂的部分图解,与正常小鼠相比,Cyclin B3缺失小鼠的同源染色体不能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不能正常进行。
(1)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对于正常小鼠而言,能够说明和揭示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2)若某雌鼠的基因型为 DdEe ,复制后形成的初级卵母细胞基因型为DDddEEee,因为第一极体的基因型为DDEE,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得到的两个子细胞是DDEE和ddee,经减数分裂最终形成的一个第二极体的基因型是DE,若与之同时产生的是卵细胞,则卵细胞基因型是de,若与之同时产生的是极体,则卵细胞基因型是de,故该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最终形成的第二极体基因型是DE或de。
(3)CyclinB3氏缺失雌鼠停留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不能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所以可推测CyclinB3的功能是促进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依据题干信息,CyclinB3缺失的初级卵母细胞可正常受精,而CyclinB3缺失的初级卵母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而雄配子中含有1个染色体组,受精后的受精卵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该个体在形成配子时,联会会发生紊乱,不能产生可育的配子,故虽然CyclinB3缺失的初级卵母细胞可正常受精,但形成的个体是不可育的。
24. 噬菌体φX174的遗传物质是一个单链环状DNA分子,复制方式为滚动式复制,见下图:先合成其互补的负链形成闭合的双链DNA分子,之后正链发生断裂,再以未断裂的负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正链不断延伸,延伸出的长链可切割并产生很多环化正链。请回答:
(1)噬菌体φX174DNA的基本骨架是______(填名称)交替连接而成,该DNA分子中含游离的磷酸基团______个。
(2)滚动式复制中的模板链是______,单链环状DNA分子复制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______。
(3)据图分析上述复制过程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解旋酶催化,原因是______。
【答案】(1)①.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 ②. 0
(2)①. 负链 ②. A-T、T-A、G-C、C-G
(3)①. 不需要 ②. 以正链为模板合成双链DNA分子时,正链是单链不需要解旋酶参与
【分析】(1)噬菌体φX174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构成DNA的基本骨架;由题意可知,该DNA分子一个单链环状DNA分子,因此含游离的磷酸基团0个;
(2)由题意可知,DNA滚动式复制中的模板链是负链,单链环状DNA分子复制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T、T-A、G-C、C-G;
(3)图分析上述复制过程不需要解旋酶催化,原因是以正链为模板合成双链DNA分子时,正链是单链不需要解旋酶参与。
25.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植株通常是雌雄同株异花(顶端长雄花序,叶腋长雌花序),但也有的是雌雄异株。玉米的性别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雌花花序由显性基因B控制,雄花花序由显性基因T控制,基因型bbtt个体为雌株。现有甲(雌雄同株)、乙(雌株)、丙(雌株)、丁(雄株)4种纯合体玉米植株。请回答:
(1)玉米常被用作杂交实验的材料,其优点是______(至少答出2点)。
(2)若以甲为母本、丁为父本进行杂交育种,需进行人工传粉,具体的操作步骤是:花蕾期对甲雌花花序进行套袋,待雌蕊成熟后,采集丁的成熟花粉,______。
(3)将乙和丁杂交,F1全部表现为雌雄同株;F1自交,F2中雄株的基因型是______;在F2的雌株中,与丙基因型相同的植株所占比例是______。
(4)玉米籽粒的糯和非糯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为确定显隐性,某研究人员将纯合糯玉米与纯合非糯玉米(两种玉米均为雌雄同株)进行间行种植,果穗成熟后依据果穗上籽粒的性状,可判断糯与非糯的显隐性。若糯对非糯是显性,则实验结果是:______。
【答案】(1)子代数目多,便于统计分析;玉米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玉米多为雌雄同株异花,易于进行杂交(省去了去雄的麻烦)
(2)撒在甲的雌蕊柱头上,再套上纸袋
(3)①. bbTT、bbTt ②. 1/4
(4)糯植株上全为糯籽粒,非糯植株上既有糯籽粒又有非糯籽粒
【分析】雌花花序由显性基因B控制,雄花花序由显性基因T控制,基因型bbtt个体为雌株、甲(雌雄同株)、乙(雌株)、丙(雌株)、丁(雄株),可推断出甲的基因型为BBTT,乙、丙基因型可能为BBtt或bbtt,丁的基因型为bbTT。
(1)玉米常被用作杂交实验的材料,其优点是:子代数目多,便于统计分析;玉米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玉米多为雌雄同株异花,易于进行杂交(省去了去雄的麻烦)。
(2)若以甲为母本、丁为父本进行杂交育种,因为甲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所以需要在花蕾期对母本甲的雌花花序进行套袋,待雌蕊成熟时,采集丁的成熟花粉,撒在甲的雌蕊柱头上,再套上纸袋。
(3)雌花花序由显性基因B控制,雄花花序由显性基因T控制,基因型bbtt个体为雌株。将乙(雌株)和丁(雄株)杂交,F1全部表现为雌雄同株,说明乙的基因型为BBtt,丁的基因型为bbTT,F1的基因型为BbTt。F1自交,F2中雌雄同株(B_T_)∶雌株(B_tt+bbtt)∶雄株(bbT_)=9∶4∶3。可见,F2雄株的基因型是bbTT、bbTt,在F2的雌株中,与丙基因型(BBtt或bbtt)相同的植株所占比例1/4。
(4)假设糯和非糯这对相对性状受基因A和a控制,将纯合糯玉米与纯合非糯玉米(两种玉米均为雌雄同株)进行间行种植,既有自交又有杂交。若糯为显性,则糯玉米的基因型为AA,非糯玉米的基因型为aa,则无论自交还是杂交,糯植株上全为糯籽粒,非糯植株杂交子代为糯籽粒,自交子代为非糯籽粒,所以非糯植株上既有糯籽粒又有非糯籽粒。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自贡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无答案),共6页。
这是一份四川省自贡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四川省自贡市蜀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四川省自贡市蜀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四川省自贡市蜀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