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
3.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将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Cu 64
一、单项选择题:共14题,每题3分,共42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尚书·牧誓》描写了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在商朝都城郊外的牧野誓师的场景:“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称尔戈(举起戈),比尔干(排好盾),立尔矛,予其誓”(注:黄钺,以黄金为饰的斧;白旄,古代的一种军旗,竿头以牦牛尾为饰)。下列从化学角度进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限于当时的冶炼水平,所使用的黄金主要来源于游离态而非化合态
B. 当时制作钺、戈、矛等兵器的主要材料是性能比青铜(或陨铁)更好的钢
C. 干(盾)可用木板、藤或竹等制作,其中所含的纤维素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D. 牦牛尾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可水解生成氨基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自然界存在游离态的金,当时所使用的黄金主要来源于游离态,A合理;
B.当时制作钺、戈、矛等兵器的主要材料是青铜,炼钢出现在春秋战国以后,B不合理;
C.木板、藤或竹含纤维素,纤维素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C合理;
D.动物的皮毛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可水解生成氨基酸,D合理;
故选B。
2. 下列关于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 氨分子的电子式:
B. 中子数为8的氮原子可表示为:
C. 的电离方程式:
D. 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氨气中N周围有8个电子,其电子式为,A错误;
B.中子数为8的氮原子质量数为15,可表示为,B正确;
C.NaClO的电离方程式为NaClO=Na++ClO-,C错误;
D.氯离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其结构示意图为,D错误;
故答案选B。
3. 硫循环在生态系统的诸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在指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能实现的是( )
A. 工业制酸:B. 火山喷发:
C. 尾气吸收:D. 酸雨侵蚀:
【答案】B
【解析】
【详解】A.FeS2只能转化为SO2,SO2与O2催化剂高温条件下转化为SO3,A项不能直接转化;
B.H2S经燃烧转化为SO2,B项可实现转化;
C.Na2CO3+SO2=Na2SO3+CO2,C项不能转化;
D.H2SO4与Fe反应产生FeSO4和H2,D项不能转化;
故选B。
4. 下列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把稀硫酸滴在铜片上:Cu+2H+=Cu2++H2↑
B. 加热铜粉和硫粉的混合物:Cu+SCuS
C. 硫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呈中性:H++SO+Ba2++OH-=BaSO4↓+H2O
D. 将浓硫酸滴在亚硫酸钠粉末上:Na2SO3+H2SO4(浓)=Na2SO4+H2O+SO2↑
【答案】D
【解析】
【详解】A.稀硫酸与铜不反应,A错误;
B.S的氧化性较弱,Cu与S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Cu2S,化学方程式为2Cu+SCu2S,B错误;
C.硫酸氢钠与氢氧化钡混合呈中性,则硫酸氢钠和氢氧化钡按照物质的量2:1进行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H+++Ba2++2OH-=BaSO4↓+2H2O,C错误;
D.浓硫酸滴在亚硫酸钠粉末上,两者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硫和水,反应方程式为Na2SO3+H2SO4(浓)=Na2SO4+H2O+SO2↑,D正确;
故答案选D。
5. 铁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硅和铝居第四位。铁及其化合物应用广泛。高铁酸钾(K2FeO4)是种新型、高效、多功能水处理剂,其制备原理如下:2Fe(OH)3+3KClO+4KOH=2K2FeO4+3KCl+5H2O。下列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 K2FeO4有还原性,可用于净水
B. Fe(OH)3受热易分解,可用于吸附杂质
C. FeCl3有氧化性,可用于制作印刷铜电路板
D. Fe2O3能与盐酸反应,可用于制作油漆涂料
【答案】C
【解析】
【详解】A.K2FeO4中Fe元素化合价为最高价,则没有还原性,A错误;
B.Fe(OH)3胶体可用于吸附杂质,与其受热易分解无关,B错误;
C.FeCl3有氧化性,能与Cu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Cl2和FeCl2,可用于制作印刷铜电路板,C正确;
D.Fe2O3为红棕色粉末,则可用于制作油漆涂料,与其能与盐酸反应无关,D错误;
故选C。
6. 实验室以CaCO3为原料,制备CO2并获得CaCl2﹒6H2O晶体。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制备CO2 B. 收集CO2
C. 滤去CaCO3 D. 制得CaCl2﹒6H2O
【答案】D
【解析】
【详解】A.碳酸钙盛放在锥形瓶中,盐酸盛放在分液漏斗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故A正确;
B.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故B正确;
C.加入的盐酸与碳酸钙反应后,部分碳酸钙未反应完,碳酸钙是难溶物,因此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故C正确;
D.CaCl2∙6H2O易失去结晶水,因此不能通过加热蒸发得到,可由氯化钙的热饱和溶液冷却结晶析出六水氯化钙结晶物,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D。
7. M、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它们组成的一种分子W的结构如图所示,该分子中所有原子均达到稳定结构,四种元素中只有X、Y位于同周期,Z的单质为淡黄色固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X>Y>M
B. Y、Z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为强酸
C. 氢化物的沸点:X<Y
D. 该分子中只含有极性键
【答案】A
【解析】
【分析】Z的单质为淡黄色固体,推出Z为S,只有X、Y位于同周期,则X、Y位于第二周期,则M位于第一周期,即M为H,根据结构式,以及所有原子均达到稳定结构可知,Y形成3个共价键,即Y为N,X形成四个共价键,X为C,据此分析;
【详解】A.一般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因此三种元素原子半径大小顺序是C>N>H,故A正确;
B.Y为N,N的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有HNO2、HNO3,HNO2为弱酸,硝酸为强酸,Z为S,S的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有H2SO3、H2SO4等,前者为中强酸,后者为强酸,故B错误;
C.C的氢化物属于烃,有固、液、气三种状态,因此C的氢化物沸点不一定小于N的氢化物,故C错误;
D.根据结构中,N-N之间存在非极性键,故D错误;
答案为A。
8. 如图所示原电池装置中,溶液为稀硫酸,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极X为正极
B. 氢气产生在X电极上,SO移向X电极
C. X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Y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D. 电子流动方向为:X电极→导线→Y电极→溶液→X电极
【答案】C
【解析】
【分析】从图中可知,电子从X电极向Y电极移动,则X电极为负极,Y电极为正极。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电极X为负极,A错误;
B.Y为正极,氢离子在Y电极上得电子生成氢气,硫酸根离子向负极移动即向X电极移动,B错误;
C.X电极为负极,负极上的物质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Y电极上氢离子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C正确;
D.电子不会经过电解质溶液,D错误;
故答案选C。
9. 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B. 该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
C. 吸热反应一定要加热后才能发生
D. 一定量的SO2(g)和O2(g)反应生成2mlSO3(g),共放出(y-x)kJ能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A.从图中可知,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正反应为放热反应,A正确;
B.从图中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B正确;
C.吸热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才能发生,如氯化铵和氢氧化钡的反应为吸热反应,但是不需要加热,C错误;
D.该反应的ΔH=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y-x)kJ/ml,故生成2mlSO3(g)时,共放出热量(y-x)kJ,D正确;
故答案选C。
10. 有关煤的综合利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煤和水煤气均是二次能源
B. 煤中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物
C. 煤的干馏属于物理变化
D. B为甲醇(CH3OH)或乙酸(CH3COOH)时,原子利用率均可达到100%
【答案】D
【解析】
【分析】煤干馏得到出炉煤气、煤焦油和固体A,固体A主要为C,C与水蒸气高温下反应生成水煤气为CO和H2,两者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B可以为甲醇等物质。
【详解】A.煤是一次能源,A错误;
B.煤干馏生成甲苯、苯等物质,煤本身不含苯、甲苯等物质,B错误;
C.煤的干馏过程中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
D.水煤气为CO和H2,甲醇从原子组成上可分为CO和2H2,CH3COOH从原子组成上可分为2CO和2H2,因此B若为甲醇和乙酸,原子利用率可达到100%,D正确;
故答案选D。
11. 氮是生命的基础,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工业上用氨的催化氧化生产硝酸,其热化学方程式为。生产硝酸的尾气中主要含有、等大气污染物,可用石灰乳等碱性溶液吸收处理,并得到、等化工产品。对于反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恒温恒容条件下,若反应体系压强不再改变,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B. 反应中生成时,转移电子
C. 断裂键的同时,形成键,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D. 若与足量的充分反应,则可以生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A.该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改变,在恒温恒容条件下,若反应体系压强不再改变,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项正确;
B.没有标明标准状况,无法计算转移电子数,B项错误;
C.断裂1ml N-H键的同时断裂1mlO-H键,说明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C项错误;
D.若与足量的充分反应,则可以生成,则又会和氧气反应生成,D项错误;
答案选A。
12. 室温下,下列实验探究方案不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
【答案】C
【解析】
【详解】A.向盛有FeSO4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KSCN溶液,振荡,无明显现象,说明Fe2+与SCN-不能发生反应。再滴加几滴新制氯水,发生反应:2Fe2++Cl2=2Fe3++2Cl-,然后发生反应:Fe3++3SCN-=Fe(SCN)3,观察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因此可以证明Fe2+具有还原性,A正确;
B.向盛有SO2水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品红溶液,振荡,会看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SO2具有漂白性。然后加热试管,观察到溶液又由红色又变为无色,产生的无色物质不稳定,SO2气体挥发逸出,物质又恢复原来的颜色,因此加热后溶液又有无色变为红色,B正确;
C.向饱和的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发生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反应过程中消耗了溶剂水,生成NaHCO3的质量比消耗Na2CO3的质量大,因此即使有晶体析出,也不能充分说明Na2CO3溶解度比NaHCO3大,C错误;
D.向盛有淀粉-KI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溴水,振荡,发生反应:2KI+Br2=2KBr+I2,I2遇淀粉,观察到溶液变为蓝色,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C。
13. 氧化锌烟尘(主要含ZnO,还含有CuO、Fe3O4等)制备ZnSO4·7H2O的工艺流程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酸浸”时Fe3O4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3O4+8H+=3Fe2++4H2O
B. 氧化后的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阳离子是:Zn2+、Cu2+、Fe2+、Na+、H+
C. 由滤液获得ZnSO4·7H2O的操作是蒸发结晶
D. “氧化“时,若用NaClO代替H2O2,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的NaClO和H2O2的物质的量一样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氧化锌烟尘(主要含ZnO,还含有CuO、Fe3O4等)加过量稀硫酸酸浸,过滤,滤液中含有硫酸锌、硫酸铜、硫酸亚铁、硫酸铁,过滤分离除去难溶性物质,然后向滤液中加入双氧水,将亚铁离子氧化生成铁离子,再加入ZnO调节溶液的pH,使铁离子形成氢氧化铁沉淀,过滤,滤液中含有硫酸铜和硫酸锌,加过量锌粉置换铜离子,过滤,滤渣2为Cu和Zn,滤液为硫酸锌溶液,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得到ZnSO4·7H2O晶体,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A.“酸浸”时,Fe3O4与H2SO4反应产生FeSO4、Fe2(SO4)3、H2O,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3O4+8H+=2Fe3++Fe2++4H2O,A错误;
B.氧化锌烟尘(主要含ZnO,还含有CuO、Fe3O4等),加入硫酸后,发生反应产生硫酸锌、硫酸铜、硫酸亚铁、硫酸铁即过量硫酸,再加入H2O2,可以将硫酸亚铁氧化产生硫酸铁,氧化后的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阳离子是:Zn2+、Cu2+、Fe3+、H+,B错误;
C.滤液中含有ZnSO4,由滤液获得ZnSO4·7H2O的操作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而不是通过蒸发结晶方法获得,C错误;
D.“氧化”时,若用NaClO代替H2O2,NaClO得到电子变为NaCl,每1 ml会获得2 ml电子;H2O2作氧化剂时变为H2O,每1 ml也获得2 ml电子,故“氧化”反应恰好完全时,消耗的NaClO和H2O2的物质的量一样多,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14. 某温度下,在2L恒容密闭容器中投入一定量A、B,发生反应: 3A(g)+bB(g)⇌cC(g)+2D(g),12s时生成C的物质的量为0.8ml(反应进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12s时,A的转化率为75%
B. 0-2s,D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ml/(L·s)
C. 化学计量系数之比b:c=1:2
D. 图中两曲线相交时,A的消耗速率等于A的生成速率
【答案】D
【解析】
【详解】A.12s时,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ml/L,A初始物质的量浓度为0.8ml/L,则A的转化率为(0.6ml/L×2L)÷(0.8ml/L×2L)=75%,A正确;
B.0-2s,A的浓度减小量为0.3ml/L,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D的浓度增加量为0.2ml/L,D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2ml/L÷2s=0.1ml·L-1·s-1,B正确;
C.12s时生成C的物质的量为0.8ml,则12s内C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8ml÷2L÷12s=ml·L-1·s-1,12s内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2ml/L÷12s=ml·L-1·s-1,则b:c=1:2,C正确;
D.两条曲线相交时,A、B的浓度仍呈现下降的趋势,说明此时化学反应仍在正向进行,未达到平衡状态,A的消耗速率大于生成速率,D错误;
故答案选D。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8分。
15. 某课外活动小组欲利用CuO与NH3反应,研究NH3的某种性质并测定其组成,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夹持装置未画出)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中,利用装置A,还可制取的有色气体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H2B. O2C. Cl2D. CO2
(2)仪器B中的碱石灰能否换成氢氧化钠溶液:___________。
(3)实验中观察到装置C中黑色CuO粉末变为红色固体,量气管有无色无味的气体生成,上述现象证明NH3具有___________性,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E装置中浓硫酸的两点作用是___________。
(5)对装置F进行读取气体体积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 让量气管内气体冷却到室温后再读数
B. 量气管内液面不再变化时抓紧时间读数
C. 上下移动漏斗,使漏斗和量气管内液面在同一水平线上
D. 对量气管进行读数时,眼睛、刻度、凹液面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
(6)实验完毕,若测得仪器D增重ng,装置F测得气体的体积为v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则氨分子中氮、氢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用含v,n字母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1)C
(2)不能
(3)①. 还原 ②. 2NH3+3CuON2+3Cu+3H2O
(4)吸收多余的氨气;防止F中的水蒸气进入D中
(5)ACD
(6)
【解析】本题的实验目的为研究NH3的某种性质并测定其组成;装置A为制备NH3的发生装置,装置B用来干燥NH3,装置C中NH3和CuO反应生成Cu、N2和H2O,装置D用来吸收装置C中产生的H2O,并通过装置D的质量变化量,确定出H2O的质量及物质的量,装置E用来干燥N2,并防止装置F中的水蒸气进入装置D中,装置F用来收集N2,并测量出N2的体积,从而确定出N2的物质的量,通过装置D和装置F的相关数据和计算可以确定NH3的组成。
(1)可以使用固体高锰酸钾或者氯酸钾与浓盐酸(不加热)反应制取黄绿色的氯气,故答案选C;
(2)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干燥氨气,并且氨气也不能通过装有液体的U形管,故仪器B中的碱石灰不能换成氢氧化钠溶液;
(3)装置C中黑色CuO粉末变为红色固体,说明生成了单质铜,故说明氨气有还原性,化学方程式为:2NH3+3CuON2+3Cu+3H2O;
(4)依据流程分析,浓硫酸是吸收过量的氨气,且阻止F中水蒸气进入D,以免影响生成水的测定;
(5)A.量气管内液面不再变化时,并冷却至室温时,再读数,故A正确;
B.量气管内液面不再变化时抓紧时间读数,温度未恢复至室温,故B错误;
C.上下移动漏斗,使漏斗和量气管内液面在同一水平线上,以减小误差,故C正确;
D.对量气管进行读数时,眼睛、刻度、凹液面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以减小误差,故D正确;
故答案选ACD;
(6)若测得干燥管D增重n g,则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为, 装置F测得气体的体积为v 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为N2,物质的量为,根据元素守恒得到N原子和H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6. 完成下列问题
(1)中科院的科研人员在Na−Fe3O4和HMCM−22的表面将CO2转化为烷烃,其过程如图。
①Na−Fe3O4和HMCM−22在反应中的作用为___________。
②写出X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
③关于X和Y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填字母)。
A.最简式相同 B.都易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C.都有4种一氯代物 D.X和Y互称同分异构体
(2)“立方烷”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烃,其分子为正方体结构,其碳架结构如图所示。
①“立方烷”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立方烷”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一种属于芳香烃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
②“立方烷”的二氯代物具有同分异构体的数目是___________。
【答案】(1)①. 催化作用 ②. CH3CH2CH2CH2CH3和CH3C(CH3)2CH3 ③. C
(2)①. C8H8 ②. ③. 3
【解析】(1)①由图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气在Na-Fe3O4催化条件下生成乙烯、丙烯,乙烯、丙烯与氢气在HMCM-22催化条件下生成2-甲基丁烷、3-甲基戊烷等,可见在Na- Fe3O4和HMCM-22的表面将CO2转化为烷烃,反应中Na-Fe3O4和HMCM-22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②根据图示可知:X是2-甲基丁烷,其所有的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为CH3CH2CH2CH2CH3和CH3C(CH3)2CH3;
③A.X、Y都属于烷烃,它们的分子式都符合通式CnH2n+2,它们的最简式不相同,A错误;
B.X、Y都属于烷烃,物质性质稳定,不能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因此不能使KMnO4溶液褪色,B错误;
C.根据物质结构简式可知:X、Y分子中都含有4种不同的H原子,因此二者都有4种一氯取代产物,C正确;
D.X分子式是C5H12,Y分子式是C6H14,可见X、Y两种物质的分子式不相同,因此二者不是同分异构体,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2)①根据“立方烷”的结构,可知其分子式是C8H8;“立方烷”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一种属于芳香烃的同分异构体是苯乙烯,结构简式是;
②立方烷分子中只有一种位置的H原子,当其中一个位置的H原子被Cl原子取代后,另外的一个Cl原子与该位置的Cl原子的相对位置分别为:棱边上、面对角线、体对角线位置,两个Cl原子的相对位置共3种,故“立方烷”的二氯代物具有同分异构体的数目是3种。
17. 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做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对于改善环境,实现绿色发展至关重要。化学链燃烧(CLC)是利用载氧体将空气中的氧传输至燃料的新技术,基于CuO/Cu2O载氧体的甲烷化学链燃烧技术示意图如下:
(1)甲烷是一种_____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它和干燥空气中的___________气体一样都能使地球表面变得温暖,形成“温室效应”。
(2)下列选项所述措施能促进实现“碳中和”的是___________。
①停止使用化石燃料 ②发展CO2捕集技术 ③燃煤中加入石灰石 ④开发新的能源
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②④D. ①③
(3)“分类”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将以下几种物质进行分类,分类的角度与结论匹配的是___________。
(4)往盛有CuO/Cu2O载氧体的刚性密闭容器中充入空气[氧气的物质的量分数x(O2)为21%],发生反应:2Cu2O+O2=4CuO。
①请写出甲烷在燃料反应器中发生的反应:___________。
②氧的质量分数:载氧体I___________载氧体II(选填“>”、“=”或“<”)。
③当温度达到985℃时,x(O2)=5%,则此时O2的转化率a(O2)=___________。(转化率=反应消耗某物质的物质的量/反应中加入该物质的总物质的量)(保留小数点后2位有效数字)。
(5)用CH4和O2组合形成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结构如图所示:
①电极d是___________(填“正极”或“负极”),电极c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
②若线路中转移2ml电子,则该燃料电池理论上消耗的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___L。
【答案】(1)① 有机物 ②. CO2
(2)C
(3)B
(4)①. CH4+8CuO=CO2+2H2O+4Cu2O ②. > ③. 80.20%
(5)①. 正极 ②. CH4-8e-+2H2O=CO2+8H+ ③. 11.2
【解析】(1)甲烷是一种有机物,它与干燥空气中的CO2气体一样能使地球表面变暖形成温室效应。
(2)①人类目前还需要使用化石燃料,不可能停止使用化石燃料,①错误;
②发展CO2捕集技术,能消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促进实现碳中和,②正确;
③燃煤中加入石灰石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③错误;
④开发新能源能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能促进实现碳中和,④正确;
故答案选C。
(3)A.区分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主要看该物质是否由两种或者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还有只含有一种物质,A错误;
B.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分类,可将物质分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等,甲烷由分子构成,B正确;
C.按照化学性质,CO2应该是酸性氧化物,按照组成可分为非金属氧化物,C错误;
D.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分类,CuO应该是离子构成的物质,D错误;
故答案选B。
(4)①甲烷在燃料反应器中与CuO反应生成CO2、水和Cu2O,化学方程式为CH4+8CuO=CO2+2H2O+4Cu2O。
②载氧体II吸收氧气生成载氧体I,载氧体I与CH4反应消耗O生成载氧体II,则氧的质量分数载氧体I>载氧体II。
③当温度达到985℃时,x(O2)=5%,初始时x(O2)=21%,设通入空气的物质的量为aml,消耗氧气bml,开始时氧气物质的量为0.21aml,985℃时氧气物质的量为0.21aml-bml,则有=0.05,解得a=b,则O2的转化率a(O2)=b÷0.21a==80.20%。
(5)①从图中可知,电子从电极c向电极d移动,则电极d为正极,电极c为负极,负极上CH4失电子生成CO2和氢离子,电极反应为CH4-8e-+2H2O=CO2+8H+。
②正极上电极反应为O2+4e-+4H+=2H2O,转移2ml电子,消耗0.5mlO2,标况下体积为11.2L。
18. 某课外兴趣小组通过如图所示的流程来制取少量亚硝酸钠晶体(),并对其进行纯度测定和相关性质的实验。
已知:①Na2CO3+NO+NO2=2NaNO2+CO2;Na2CO3+2NO2=NaNO2+NaNO3+CO2。
②NaNO2是白色固体,易被氧化。
(1)生产过程中,SO2从底部通入,硝酸从顶部以雾状喷下,其目的是___________。
(2)写出“还原”步骤中生成N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3)若使“吸收”步骤中NO、NO2完全转化为NaNO2,则理论上“还原”步骤中SO2与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
(4)该课外兴趣小组对实验制取的NaNO2晶体进行纯度测定:
a.称取4.000g样品,将其配成500mL溶液
b.先向锥形瓶内加入40.00ml 0.1000ml·L-1的H2SO4溶液,加热至40~50℃,冷却后再向其中加入12.00ml 0.1500ml·L-1KMnO4溶液,充分混合。
c.最后用待测的样品溶液与锥形瓶内溶液恰好完全反应,重复三次,平均每次消耗样品溶液40.00mL。求NaNO2晶体的纯度,请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2位有效数字)已知:(未配平)。
【答案】(1)充分吸收SO2
(2)3SO2+2H2O+2NO=3SO+2NO+4H+
(3)1:1
(4)97.03%
【解析】硝酸与S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根离子、NO和NO2,冷却后生成的气体用碳酸钠溶液吸收发生已知中的反应生成亚硝酸钠、CO2,最后再经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等操作得到亚硝酸钠晶体。
(1)SO2从底部通入,硝酸从顶部以雾状喷下增大了硝酸和二氧化硫的接触面积使之充分反应。
(2)还原步骤中HNO3和SO2反应生成NO、硫酸根离子,离子方程式为3SO2+2H2O+2NO=3SO+2NO+4H+。
(3)要使吸收步骤中NO、NO2完全转化为NaNO2,则只发生反应①,NO和N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1个HNO3转化为NO得到3个电子,1个HNO3转化为NO2得到1个电子,1mlHNO3转化为0.5mlNO和0.5mlNO2共得到0.5×3+0.5×1=2ml电子,而1mlSO2转化为1ml硫酸根离子失去2ml电子,故SO2和HNO3物质的量之比为1∶1。
(4)1个高锰酸钾转化为Mn2+得到5个电子,1个NaNO2转化为硝酸根离子失去2个电子,根据转移电子守恒,高锰酸钾和NaNO2的系数比为2∶5,现消耗高锰酸钾物质的量为0.15ml/L×0.012L=1.8×10-3ml,则消耗NaNO2物质的量为4.5×10-3ml,则500mL溶液中含有NaNO2物质的量为5.625×10-2ml,则NaNO2晶体纯度为69g/ml×5.625×10-2ml÷4g=97.03%。
选项
探究方案
探究目的
A
向盛有FeSO4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KSCN溶液,振荡,再滴加几滴新制氯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Fe2+具有还原性
B
向盛有SO2水溶液试管中滴加几滴品红溶液,振荡,加热试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SO2具有漂白性
C
向饱和的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观察现象
比较Na2CO3和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
D
向盛有淀粉-KI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溴水,振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Br2的氧化性比I2的强
物质
分类角度
结论
A
空气
能否写出确定的化学式
混合物
B
CH4
构成物质的微粒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C
CO2
按照化学性质
非金属氧化物
D
CuO
构成物质的微粒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化学试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化学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2×1023,00mL时的溶液中,8kJ·ml-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题: 这是一份化学-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题,共8页。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ml•L-1•s-1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