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Ⅰ专题一第二节实用类文本阅读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Ⅰ专题一第二节实用类文本阅读课件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Ⅰ专题一第二节实用类文本阅读课件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Ⅰ专题一第二节实用类文本阅读课件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Ⅰ专题一第二节实用类文本阅读课件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Ⅰ专题一第二节实用类文本阅读课件第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Ⅰ专题一第二节实用类文本阅读课件第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Ⅰ专题一第二节实用类文本阅读课件第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Ⅰ专题一第二节实用类文本阅读课件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Ⅰ专题一第二节实用类文本阅读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Ⅰ专题一第二节实用类文本阅读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演练,答案B,请根据本文概括说明,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表》等,相关链接,简要概括,合材料简要分析,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写和专题特写四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2023 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我们对脚下的世界所知甚少。晴朗无云的夜晚,你仰头望天,可以看到数万亿英里外的星星发出的光芒,小行星在月球表面撞击出的陨石坑也清晰可见。而低下头,你看到的只有柏油路和自己的脚趾头。仅仅下到距地面十码,我就觉得已远离人世间。这里,最初在古海洋大陆架上形成的石灰岩层闪闪发光,我看得入了迷。
    地下世界牢牢保守着它的秘密。直到最近二十年,生态学家才追踪到林地土壤中的真菌网络。这些真菌将单独的树木连成了彼此联通的森林,这一活动已经持续了数亿年。2013 年,在中国重庆发现了一个拥有独立天气系统的洞穴网络:大团的水汽在巨大的中央洞穴中聚集,冰冷的尘雾如云层般在远离阳光的洞室中飘荡。在意大利北部一千英尺的地下,我沿着绳索滑到了一个空旷的圆形石室,满地都是黑色的沙堆,地下河从中横贯而过,踩在沙堆上,就像穿行在漆黑星上的无风沙漠中。
    为什么要往地下去?这样做完全是反本能的,既违背理性的意愿,恐怕也少有人会心生向往。特意把一件东西埋入地下,大都出于某种隐蔽的目的。而从地下取回一件东西,无一例外是需要花费一番工夫的。但是现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解地下的世界。乔治·佩雷克在《空间物种》中写道:“努力让自己把目光放平吧。”而我想反驳:“努力让自己把目光投得更深吧。”对于人类栖居的这个具有深度的世界,“水平视野”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目前处于人类世,这个世代见证了全球范围的、令人恐惧的巨大变化。本应一直被埋藏的东西自行露出了地面,让我们无法再忽视,那种强烈的侵入感令人愕然。在东西伯利亚的森林里,一个巨型坑洞在不断软化的土地上张开了血盆大口,它吞下数以万计的树木,袒露出已有二十万年历史的地层。当地的雅库特人称它为“地下世界入口”。在英国,近年来的酷暑使得古代建筑遗迹纷纷闯进人们的视野——罗马时期的观测塔、新石器时代
    的围墙……陆续被揭开面纱,就像大地上的麦田怪圈,从空中俯瞰即可辨认。格陵兰岛西北部,冷战时期的一个导弹基地在五十年前被封在冰盖下,如今它即将重见天日,里面储存着数十万加仑的化学污染物。考古学家波拉·佩图尔斯多蒂尔写道:“问题不在于地层中埋藏着那些东西,而在于它们非常持久,比我们的寿命更久,而且有朝一日会裹挟着我们从未意识到的巨大力量卷土重来。它们就像是‘沉睡的巨人’,从‘深时’的睡眠中被唤醒。”
    “深时”是地下世界的纪年。深时就是地球那令人眩晕的漫长历史——时间从当下向前向后无尽延展。深时的计量方式让人类显得微不足道,它的计量单位是“世”和“宙”,而不是“分”和“年”。它的载体是岩石、冰川、钟乳石、海床沉积物和漂移的地壳板块。深时通向过去也通往未来,五十亿年后,随着太阳能量的耗尽,地球也会落入黑暗。我们正踮着脚尖站在边缘处。
    我们要警惕这种逆来顺受的思维,实际上恰恰相反,深时应当是一种更加激进的视角,促使我们采取行动,而不是变得无动于衷。理解深时可以敦促我们思考:自己眼下的所作所为会给我们身后的生命乃至后世留下什么?用深时的视角来看,我们原本认为恒久不变的东西便有了生命。万物的欢乐跃入我们的眼睛和头脑,世界再一次变得丰富离奇、充满生机。冰川有了呼吸,岩层有了潮汐,山脉经历着蜷缩与伸展,石头有了跳动的脉搏。我们栖居的地球生生不息。
    (摘编自罗伯特·麦克法伦《深时之旅》,王如菲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伯特·麦克法伦认为人们比任何时候都要理解地下世界,而乔治·佩雷克不认同此观点,他认为应该用水平视野去观察世界。B.东西伯利亚森林中巨型坑洞“张开了血盆大口”,“吞下数以万计的树木”,当面对这种环境异变时,人们会感到惊愕与恐惧。C.冰盖下冷战时期的导弹基地等,可能有朝一日会带着我们从未意识到的巨大力量卷土重来,给人类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D.“深时”是地下世界的纪年,深时之旅是对地下世界的探索和认知。我们脚下的世界,不只隐匿着黑暗和死亡,也珍藏着人类漫长的文明。
    解析:参见本书 P30“典题示例”。答案:A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仰头可以看到星星的光芒,而低下头只能看见柏油路和自己的脚趾头,作者借此阐释了本文的核心观点“我们对脚下的世界所知甚少”。B.为了说明地下世界的神秘性,第二段列举了林地土壤中的真菌网络、重庆的洞穴网络以及意大利北部的地下石室三个例证。C.下面的说法体现了第三段的中心论点:说起地下世界,恐惧和厌恶是人们的惯常反应,它总是与恐怖、黑暗等词语联系在一起。D.考古学家波拉·佩图尔斯多蒂尔的言论,说明我们在人类世这个世代见证了全球范围的、令人恐惧的巨大变化这一事实。
    解析:A项“作者借此阐释了本文的核心观点‘我们对脚下
    的世界所知甚少’”错误,本文的核心观点是我们要深入地下。C项错误,第三段的中心论点是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解地下的世界,并未论及选项中的内容。D项错误,考古学家波拉·佩图尔斯多蒂尔的言论并不是说明我们“见证”了“全球范围的、令人恐惧的巨大变化这一事实”,而是指出其背后隐藏的问题——地层中埋藏的东西有朝一日可能卷土重来,造成灾难。故选B。
    3.以“深时”的视角思考,人们会产生哪两种不同的行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
    息的能力。由“深时的计量方式让人类显得微不足道……五十亿年后,随着太阳能量的耗尽,地球也会落入黑暗。我们正踮着脚尖站在边缘处”“我们要警惕这种逆来顺受的思维”“而不是变得无动于衷”可知,一种行为是消极的、逆来顺受的,任凭宇宙和地球自然衰亡而什么也不做。由“深时应当是一种更加激进的视角,促使我们采取行动,而不是变得无动于衷。理解深时可以
    敦促我们思考:自己眼下的所作所为会给我们身后的生命乃至后世留下什么?用深时的视角来看,我们原本认为恒久不变的东西便有了生命。……我们栖居的地球,生生不息”可知,另一种行为是积极的,反思我们和地球、万物的关系,思考我们能为后代留下些什么,从而在现实世界中采取行动。
    答案:①一种行为是因恐惧而逆来顺受、无动于衷,任凭宇
    宙和地球自然衰亡而什么也不做;②另一种行为是理解深时,反思我们和地球、万物的关系,思考我们能为后代留下些什么,从而在现实世界中采取行动。
    二、(2016 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1942 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 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 1965 年 3 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 1979 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 1985 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 10 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
    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 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
    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
    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 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2016 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是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C. 陈忠实认为 “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国人大都是 ‘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解析:B 项,“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不准确。据原文第二段,“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才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C 项,“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理解错误。陈忠实的说法是对中国当时现状的一种认识和觉悟,是理性的判断。E 项,“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错误。原文第五段说他也曾“备感困惑”。故选 A、D。答案:AD
    2.为什么说 1985 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
    答案:在1985年,他发生了以下几个变化: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独立表述。
    3.文章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
    答案: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的中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
    答案:“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表现: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从马尔克斯、王蒙等作家的作品中寻找到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知识储备】一、新闻1.消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通讯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
    一般来说,通讯有五大特点:①事件的真实性。②报道的客观性。③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消息而言)。④描写的形象性(通讯对新闻事实做较为详细而完整的报道且侧重于写人,突出人物在事件中的能动作用)。⑤议论色彩较浓。
    通讯一般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和概貌通讯
    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细节,用电影拍摄特写镜头的手法,通过形象描绘,来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的新闻体裁。新闻特写具有消息和通讯的某些特征,例如:在报道的具体、细致方面,与通讯比较接近,却比通讯更集中、精练;在报道的及时、迅速方面则与消息相同,却比消息更形象、生动。
    从题材角度出发,特写可分为人物特写、事件特写、景物特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它以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为内容,有的记述人物完整的一生,有的记述人物一生中的某个阶段。
    传记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3)文本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
    (4)表达以记叙为主,或辅以议论。(5)传记的概括性。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2)从表达方式看,传记可分为以记叙为主的传记和叙评结合的传记。(3)从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历史性传记和传记文学。(4)根据篇幅的长短,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
    4.传记的写作手法(1)表达方式。
    传记以记叙、描写、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写人、叙事是其基本特征,此外还有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用以揭示传主的历史贡献、思想主张、生活的时代背景等。阅读时,要关注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作者的评论、抒情,从中发现能表现传主形象特点及意义的地方。
    (2)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科普文是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和原理的说明性文章。科普文具有宏观叙事的风格,即以科学发展的宏观脉络为基础,告知读者科学界的主流观点。它的适用面很广,既有“小题大做”的,也有“大题小做”的。它在各学科之间纵横驰骋,将自然科学、现实生活、社会科学联系起来。
    2.科普文的类别(1)科学小品文。
    科学小品文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文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介绍性说明文是根据某种特定的需要,介绍某种事物或说明某种事物特点的一种说明文体。它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向别人介绍清楚事物“是什么样”的,对被介绍对象起解释、阐述的作用,具有知识性和直接中介性的特点。
    科普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考点一 信息筛选与整合
    筛选并整合信息,一是指能够辨别材料中信息的正误;二是指能够从原文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有关语句,进行简单表述。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相关;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
    (一)客观题设错类型1.以偏概全
    把一般的、普通的、整体的、全部的,表述成个别的、特殊
    的、局部的、少数的,或遗漏某一结果的部分条件。
    将文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把未发生的、不确定的事表述成已发生的、确定的事,或把
    已发生的、确定的事表述成未发生的、不确定的事。
    选项所给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提及,也没有相关暗示或者推断
    把甲的事迹、成就、言论等说成乙的,把时间、地点、事件
    在程度、情状上予以加重或减轻,在范围、分寸上予以扩大
    把原文中某概念替换成与之相关但不能等同的概念。8.因果混乱
    将具有因果关系的事物颠倒因果,将无因果关系的事物强加
    第一步,抓住题干关键词,明确题目要求。
    第二步,回归原文,找到与选项对应的信息区间,勾画关键
    第三步,比对选项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言行
    等与原文说法是否一致。
    主观题的解题步骤与客观题近似,不同的是最后一步,客观题是比对选项内容,确定选项内容;而主观题则是整合、概括信息,分点作答。筛选、整合信息看似只是找、整、写等几个步骤,但要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除了掌握基本的做题方法外,还需有以下两个意识。
    1.统观意识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做题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弄清以下内容:①文本主要说的是什么;②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是怎样的;③文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的,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如果缺乏统观意识,没有理清基本思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内容重点,容易为局部问题所牵引,先入为主,从而出现疏漏。
    2.结构意识考生在实际做题中有时会遗漏信息要点,这看似是粗心所致,实际上与他们不会分析文章结构层次,不懂得通过文章结构、语句层次的变化来把握文意有极大的关系。考生往往缺乏对文章逐段逐层阅读理解的耐心,喜欢跳跃性阅读,对应题目寻章摘句,这就容易出现片面、肤浅、不准确的问题。
    典题示例(2023 年全国乙卷)(文本见 P23“高考演练”)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伯特·麦克法伦认为人们比任何时候都要理解地下世界,而乔治·佩雷克不认同此观点,他认为应该用水平视野去观察世界。B.东西伯利亚森林中巨型坑洞“张开了血盆大口”,“吞下数以万计的树木”,当面对这种环境异变时,人们会感到惊愕与恐惧。
    C.冰盖下冷战时期的导弹基地等,可能有朝一日会带着我们从未意识到的巨大力量卷土重来,给人类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D.“深时”是地下世界的纪年,深时之旅是对地下世界的探索和认知。我们脚下的世界,不只隐匿着黑暗和死亡,也珍藏着人类漫长的文明。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 项“而乔治·佩雷克不认同此观点,他认为应该用水平视野去观察世界”错误。原文如下:“乔治·佩雷克在《空间物种》中写道:‘努力让自己把目光放平吧。’而我想反驳:‘努力让自己把目光投得更深吧。’”其中“我”就是本文的作者罗伯特·麦克法伦。由此可见,是罗伯特·麦克法伦不认同乔治·佩雷克“用水平视野去观察世界”的观点,认为应该用更深层的视野来观察世界。故选 A。
    理解材料内容是阅读实用类文本的基本要求,高考考查形式
    客观选择题解题“三步骤”
    第一步,读题干,把握选项特点。弄清选项陈述的是文字材料的哪一点(陈述的对象),做了怎样的分析或得出了怎样的结论(陈述的信息),陈述的方式方法等。
    第二步,读材料,把握文字信息。材料一般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把握材料之间的联系,找准共同点,明确不同点。
    第三步,细比对,判定选项正误。将选项内容与文字相应内容进行比对,看选项的陈述对象和得出的结论是否与文字信息符合,由此确定正误。
    (2021 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当我们看向水面,通常觉得水是平的,然而仔细观察一杯水时,你会发现杯中的水面并不完全平坦,它在边缘处略微向上弯曲——这是它的“弯月面”,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
    注意这一点又有何用?只关注这一点,可能没什么用。但与其他几个因素联系在一起,它便能帮助我们理解河水何以泛滥。水会受到玻璃的吸引,这是水的一个特性。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会受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若非如此,它们便会散开,成为气体。正如老师为我们反复讲述的那样,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而成。但老师——
    至少我的老师——没有教我的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
    想要展现水的这种“黏性”很简单,接一杯水,在一个平滑的防水面(比如厨房的操作台)上倒上几滴。现在弯下身,直到自己的视线与液滴平行。你是否看到水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假如倒得够多,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
    水吸附自身以及杯壁的张力还引发了一种叫“毛细作用”的现象,每当把画笔蘸在水中,我们都会发现水沿着刷毛向上流。想要解释毛细作用,只需将我们已经了解过的两种效应结合起来考虑。水会受到某些物体表面的吸引,比如玻璃和画笔的纤维,此外它还会受到自身的吸引。因此当一个开口足够细小时,便会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水面会受到它上面材料的吸引,被向上拉,又因为开口太过狭窄从而使得液体的整个表面都被向上拉动。之后,由于水受到了自身的吸引,下面的水也跟着被拉了上去。
    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下次当你路过一条两边是泥岸的小河、小溪时,注意观察一下岸边的泥,被河水打湿的泥会又黑又湿,但是注意,泥土湿润的地方要高于河水拍打的位置。高于水面的泥是颗粒和气孔的混合物,有点像有着纤细壁管的细密蜂巢。河里的水因毛细作用而被向上吸入这些气孔中,结果就是水面以上的泥被浸湿了。水向上传输的高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水的纯度——干净的水要比受污染的水升得更
    高——但主要因素还是颗粒间的气孔大小。气压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上传输并停留在那里的水量。这意味着,当气压突然降低,比如风暴来临的时候,土壤无法吸附如此之多的毛细水,于是水就会回流到原来的溪流中,从而加大了在风暴天气中出现洪涝的可能性。
    海面高度会受到潮汐状态的影响,而潮汐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我只提一种——气压。低气压时的海面要高于高气压时,当高气压系统转变为低气压系统,海面通常会上涨30厘米左右,设想你正身处一片你所熟悉的沿海区域,这时你突然注意到海面似乎比你之前任何时候看到的都要高,这或许会让你猜测气压一定是大幅度下降了。这又意味着,你不仅能预测到坏天
    气要来了——因为气压表显示气压下降时很可能出现坏天气,而且还可以预测出出现洪涝的风险大大上升——因为在第一滴雨尚未降落时,所有溪流和河流中因毛细作用而被吸附在岸上的水将会被释放出来。
    (摘编自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许丹译)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玻璃杯中“弯月面”与“凸月面”的现象,表明了当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会产生一种吸引力或者排斥力。B.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水会吸引水、水具有黏性。C.在一个平滑的厨房操作台上倒几滴水,水会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这体现出水具有张力这一特性。D.水质相同的情况下,与土质疏松且含有大颗沙砾的泥土相比,在由细小颗粒组成的泥土中,水向上传输的高度会更高。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 项错误。
    由原文“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会受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可知,“弯月面”是“水”与其他物质接触受吸引形成的现象,而“凸月面”则是液体金属水银与其他物质接触时受排斥形成的现象。故选A。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三步走”
    第一步,亮明自己的观点。解答评价类题目,首先要亮明自
    第二步,分析作者的说法。对作者在文中表露的观点倾向,
    进行客观分析,指明其正确或不正确的原因。
    第三步,阐释评价的理由。这一步主要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
    历或感受,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须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
    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1929 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
    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
    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 1929 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丫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 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 1925 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 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 1943 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 80 岁了。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
    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首先,亮明自己的观点。直截了当地表明观点。题干并没有给出观点以供选择,只是给出“启示”等一些关键词语,这时必须明确自己个性化的观点,如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其次,分析作者的说法。充分利用原文信息,恰当引用论据,有条理地陈述。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除了引用文本,还可以合理联系生活现实。要注意多角度分点作答。最后,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启示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①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②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③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启示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①创造与仿作兼顾。②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③注重民间、时尚意趣。
    启示三:既恪守传统,又勇于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①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②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③脚踏实地,享受人生。
    多则材料阅读比较题的设题点主要有对内容、侧重点、体例、手法等方面的比较。对于多则材料的阅读,应该先分析单则材料的内容、侧重点,再综合分析多则材料的共同点;同时结合新闻、报告、访谈、传记、科普文等文体的结构特点,迅速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材料的意义与价值等。
    (2021 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材料一:(略)
    山东省临朐县是一个有着 90 多万人口和近 90 万亩耕地的山区农业大县。临朐县山区丘陵面积较大,而且地形错综复杂,起伏多变,成百上千亩集中连片且开阔平坦的农田很少见,加之农田基础设施落后,从自然村落到田间地头的道路基本都是土路,交通极其不便。用乡亲们的话说:“开门就见山,种田走半天,耕地就像百衲衣,一顶苇笠也能盖一块地。”近年来,临朐县在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时,立足山区实际,把解决地块零散、水电路不配套等问题作为重点,坚持集中连片规划建设,着力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粮食稳产增产夯实了基础。 十三五”以来,全县共改造中低产田 3.73 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 12 万亩。
    (摘编自张正瑜等《山东临朐 立足山区实际 科学谋划建设高
    近几年,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长埠镇江下村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 6 个村小组前前后后共修建了逾 11 公里的水泥路,对95%的水塘进行了清淤处理,建成了3.2公里高标准农田沟渠。过去,江下村因土地贫瘠,一直没有找到产业发展的好路子,祖辈守着一亩三分地种水稻及常规农作物,产量较低的“斗笠田”随处可见。为改变现状,村干部主动为江下村争取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引进种粮大户盘活荒地。作为高标准农田的“集成模块”,
    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江下村大显身手——粮食耕、种、管、收实现全程机械化,逐步提高智能作业的精准度和覆盖率……去年 11月,江下村 2168 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始动工,项目如今已全部完成。现在村里的耕地质量普遍提升两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 15%,亩均粮食产量提高 100 公斤,高标准农田已成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实现贫困群众稳步脱贫的有力引擎。
    (摘编自李慧《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光
    明日报》2020 年 12 月 24 日)
    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临朐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有哪些相
    同的经验?请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题目要求分析临朐县山区和安义县江下村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有哪些相同的经验。材料二是临朐县山区的做法,材料三是安义县江下村的做法,可从这两则材料中筛选他们做法中相同的方面。根据材料二“近年来,临朐县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时,立足山区实际,把解决土地零散、水电路不配套等问题作为重点,坚持集中连片规划建设,着力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粮食稳定增产夯实了基础”可知,临朐县山区针对交通极其不便、开阔平坦的农田数量较少、农田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增产措施,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根据材料三“全村 6 个村小组前前后后共修建了逾 11 公里的水泥路,对95%的水塘进行了清淤处理,建成了3.2公里高标准农田沟渠”“为改变现状,村干部主动为江下村争取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引进种粮大户盘活荒地。……逐步提高智能作业的精准度和覆盖率”可知,安义县江下村也是针对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增产措施,同样注重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也同样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促进粮食增产的重要手段。
    答案:①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②立足本地实际,合理使用土地资源;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灌溉和交通问题。
    (2023 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根据《杜登德语辞典》,“语言”是一种人类自我表达的能力。如此看来,只有我们人类可以说话,但是如果我们可以知道树木是否也会自我表达,这不是很有趣吗?那么树木会如何“说话”呢?我们当然不可能听得见,因为它们肯定是静悄悄的,那些强风刮过时枝丫摇摆的嘎嘎声,以及轻风拂面时叶片婆娑的簌簌声,
    都是被动发出的。不过它们确实以另一种方式沟通:通过气味。在非洲大陆的莽原上,金合欢树是长颈鹿的珍馐,为了摆脱这种草食性的庞然大物,金合欢树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在叶子里散布毒素。长颈鹿便会转移到其他树木那里。是旁边的树吗?不。它们会避开邻近的树木,然后在大约 100 米开外的金合欢树那里重新开始大快朵颐。因为被啃食的金合欢树会施放一种警示气体,向邻近的同伴传递不速之客来袭的信息。所有得到警讯的树木会
    立即分泌毒素来回应。长颈鹿因为知道金合欢树的这个把戏,所以会走远一些,以寻找那些尚未知情的树木。又或者它们会逆风而行,因为气味信息是顺着风向其他树木传送的。
    这样的防卫行为自然需要时间,所以早期预警阶段的工作如何协调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此,树木当然不能只依赖空气,它也通过根部来传送信息。一棵树的根可以蔓延得很广,其距离大过树冠宽度的两倍,因此在地底下会与周遭树木的根交错而产
    生联系。但也有偶然情形,因为森林里也有独行侠,一点也不想与别人有任何瓜葛。所以有没有可能因为这些家伙的不合群,而导致警示信息被阻断呢?幸好不会。树木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多数情况下都会以真菌为媒介,其作用就像网络光纤那样,纤细的菌丝密布在土壤中,并以我们无法想象的密度交织成网络。借助其网络,真菌可以把从某棵树得到的信号继续传递下去,帮助它们交换害虫、干旱或其他危险消息。在共同的生存空间里,
    可能森林里所有的植物都会以这种方式进行交流。但我们若踏入田野,就会发现所有的绿色植物都很沉默。这是因为人工栽培的植物在育种繁殖的过程中,大多已经失去这种在地面或地下进行沟通的能力。它们几乎又聋又哑,因此特别容易成为昆虫的猎物。而这自然也是现代农业必须使用这么多农药的原因之一,或许今后育种专家应该要多多少少再从森林里“剽窃”一点野性基因,例如把“多嘴”这个属性加入谷物及马铃薯的品种里。
    虽然我一开始时说过树木是静悄悄的,但这点从最新的发现来看却值得质疑。一些研究人员想测试地底下是不是可以听到什么声音,不过要想把树木带进实验室里有点不切实际,因此他们观察的对象是谷物幼苗。果不其然!仪器很快就记录到了由根部发出的轻响,频率约 220 赫兹。而且有趣的是没有参与实验的幼苗对它也会起反应——在播放着频率约 220 赫兹声响的环境里,这些幼苗的顶端总会往声源方向生长,这意味着禾本科草类可以
    察觉到,或是干脆直接说“听到”这个频率。所以,植物可以通过声波来交换信息?我还没想过这可能代表着什么,因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不过下次当你漫步在森林里,那些林间传来的窸窣细响,说不定不只是因为风……
    (摘编自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钟宝珍译)
    误区 1: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示例: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叶片婆娑的簌簌声以及谷物幼苗根部发出的轻响,都属于植物被动发出的声音,而并非是它们在通过声波交换信息。B.当金合欢树被长颈鹿啃食时,它既会分泌出毒素进行自我防卫,也能够通过施放气体向邻近的其他树木发出警告。
    C.树木凭借流动的空气可以做到早期的预警,但是这种预警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气味“语言”一般作为一种辅助手段。D.森林中的独行侠由于失去了与其他植物进行沟通的能力,无法意识到步步逼近的灾难,因而终将沦为昆虫的大餐。
    分析:A 项“……谷物幼苗根部发出的轻响,都属于植物被
    动发出的声音”错误。原文第三段描写一些研究人员为测试地底下是不是可以听到什么声音而观察谷物幼苗时,“仪器很快就记录到了由根部发出的轻响,频率约220赫兹”,据此看出,谷物幼苗根部发出的轻响有可能是主动发出的声音。C项“因此气味‘语言’一般作为一种辅助手段”错误。由原文第二段“这样的防卫行为自然需要时间,所以早期预警阶段的工作如何协调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此,树木当然不能只依赖空气,它也通过根
    部来传送信息”可知,原文是强调树木传送信息有两种方式,并未说气味“语言”是辅助手段。D项错误。由原文第二段“森林里也有独行侠,一点也不想与别人有任何瓜葛。所以有没有可能因为这些家伙的不合群,而导致警示信息被阻断呢?幸好不会。树木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多数情况下都会以真菌为媒介……”可知,“森林中的独行侠”是“不想与别人有任何瓜葛”,不是“失去了与其他植物进行沟通的能力”,原文说警示信息不会被阻断,且多数以真菌为媒介传递。容易混为昆虫猎物的是人工栽培的植物,而非“独行侠”。考生容易因跳读而理解不当,误选D。
    误区 2:对文本相关内容的评价不当示例: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杜登德语辞典》将“语言”定义为“一种人类自我表达的能力”并不全面,其实树木也可以通过特定的语言进行沟通。B.下面的发现可以作为证明第一段中心观点的材料:当昆虫啃噬橡树时,橡树为了自救会把苦涩且具有毒性的单宁酸导入树皮与叶子中。
    C.第二段中的“多嘴”以及第三段中的“听到”,这两处使用的引号有表示特殊含义的作用,这种用法与第一段中的“语言”具有明显的不同。
    D.作者在介绍禾本科草类的科学实验和地下真菌网络时,都使用了打比方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使本文的内容更准确、更科学,也更具说服力。
    分析:A项错误。据原文第一段前两句,作者提到《杜登德
    语辞典》对“语言”的定义是为了引出树木也会自我表达,并未评价《杜登德语辞典》对“语言”的定义。B项“下面的发现可以作为证明第一段中心观点的材料”错误。由原文第一段“不过它们确实以另一种方式沟通:通过气味”可知,第一段的中心观点是树木通过气味传播进行沟通“说话”。选项内容是说橡树为避开昆虫啃噬会把毒素导入树皮与叶子中,未体现“传播”,
    并不能体现此观点。考生易因该例子与原文例子相似而错选。C项正确。“多嘴”“听到”使用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语言”使用的引号表示突出强调,明显不同。D项“都使用了打比方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错误。原文第二段“多数情况下都会以真菌为媒介,其作用就像网络光纤那样,纤细的菌丝密布在土壤中,并以我们无法想象的密度交织成网络”,介绍地下真菌网络时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第三段介绍禾本科草类使用了举例子的方法,并未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故选C。
    误区 3:对原文要点归纳和概括不准
    示例:与野生植物不同,人工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农药,
    这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
    误答:①人工栽培的植物都缺乏交流的媒介,难以交流,所以容易遭到攻击,需要喷洒农药。②为防止人工栽培植物喷洒过多农药,育种专家应该选取优良基因导入人工品种。
    分析:根据第二段“但我们若踏入田野,就会发现所有的绿色植物都很沉默。这是因为人工栽培的植物在育种繁殖的过程中,大多已经失去这种在地面或地下进行沟通的能力。它们几乎又聋又哑,因此特别容易成为昆虫的猎物。而这自然也是现代农业必须使用这么多农药的原因之一”,可看出人工栽培的植物在育种繁殖的过程中大多已失去地面或地下的沟通能力,特别容易成为昆虫的猎物,所以要经常喷洒浓药。由此看来在育种繁殖的过程中如采取措施恢复人工栽培的植物在地面或地下的沟通能力,
    可提高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根据原文第二段“或许今后育种专家应该要多多少少再从森林里‘剽窃’一点野性基因,例如把‘多嘴’这个属性加入谷物及马铃薯的品种里”,可看出育种专家可借鉴自然野生植物的野性基因,如把利用气味传递信息的属性加入人工栽培植物的属性中。考生概括时容易犯绝对化错误,将人工栽培植物“大多已经失去这种在地面或地下进行沟通的能力”错误概括为“人工栽培植物都缺乏交流的媒介”;且容易犯主观性错误,把文中提到的野生植物的“野生基因”直接概括为“优良基因”。
    正解:①在育种繁殖的过程中应采取措施恢复人工栽培植物在地面或地下的沟通能力,从而提高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量。②育种专家可借鉴自然野生植物的野性基因,如把利用气味传递信息等属性加入人工栽培植物的属性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浩瀚的海洋,拥有数不胜数的宝藏,驱动着人类孜孜不倦地探索,其中,深邃的海底世界更是充满了神秘与未知。15 世纪,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们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人类探索海洋的大幕,也由此影响了之后数百年的世界格局。如今,海洋再度成为世界大国关注乃至争夺的焦点,而从大洋表面深入到海底,成为关注与竞争的新特征、新趋势。
    如果问深海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就是黑,一片漆黑。我们坐进一个深潜器,潜到海里去,在进入水层的时候,会发现上面是有光的,下面就逐渐暗下来,暗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整个就黑了。在不到 200 米深的地方,基本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全靠深潜器的灯光照亮。直到今天,人类对深海的了解也十分有限。以前都以为“泥牛入海无消息”,什么东西到海洋就是终点。人类到了20世纪末期才明白海底是漏的。海底有东西下去,有东西上来,这是人类从前不认识的一个地方。
    “深部生物圈”的科学发现,揭开了黑暗世界的神秘面纱。虽然科学界对于深海海底来自地球内部核裂变产生能量的过程十分陌生,更不清楚这类过程在人类社会里的应用前景,但是,对深海的探索和发现逐渐打开了人类的视野,不断改变着我们对海洋的认知,围绕海洋资源利用形成的经济模式更是不断拓展、深化。究竟还有多少未知的宝藏深藏在大洋之中?为什么说深海产业既有巨大的潜力,又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现在海洋四大支柱产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中,海洋油气业是居第一位的,这就是进入 21世纪以后一个巨大的变化。世界上的原油、天然气,差不多 1/3是来自海底的,所以差不多一半的海洋经济都跟石油、天然气有关。
    1947 年人类开始在海里勘探石油,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能够开采300米、500米水深的石油,到了1980年以后可以开采超过1000米水深的石油,现在最高可以开采 3000 多米水深的石油。伴随技术进步,60%新发现的油气都在海底,其中最重要的是深水油气,这个改变是非常重要的。
    有专家认为,世界上现在剩下的石油的 25%在北冰洋底下,所以现在一些国家对北冰洋的争夺是非常厉害的。油气能够带动一系列的产业,因为现在在海上开采石油、天然气,不可能靠一个直通通的管子,因此海上的海底工程等一系列的产业都被带动起来了。
    人类对深海的认识已今非昔比,然而深海资源的开发,实际上还处于准备阶段。深海的资源宝藏琳琅满目,但究竟该如何开发深海,人类知之甚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深海资源的开发将会带来惊人的消息和光明的前景。21 世纪人类在垂向上深入海洋,主要依靠高科技,如果没有下海深潜的能力,即便是坐拥大片海域,也只能望洋兴叹,而拥有高科技的国家才有资格参与开发深海的国际竞争。
    深海技术从探索来讲就三条——深潜、深钻、深网。我们国家已经发展了深潜技术,“蛟龙”号之后是“深海勇士”号,它们都是我们国家的深潜器。深潜器有载人的,也有不载人的。关于深钻,有一个大洋钻探计划,这是一个国际计划,进行了 50 多年,中国参加大洋钻探是在 1999 年,我们在南海进行了第一个大洋钻探。
    大洋钻探在全世界打了 3000 多口井,取了 40 多万米的岩芯,引领了深钻技术的发展。2004 年三条破冰船在北冰洋打钻,打到了 5000 万年前的地层,发现 5000 万年前这里不是北冰洋,而是一个温带的湖,里面有“满江红”。“满江红”是一种水藻,在当时生长很茂盛,今天在湖泊和稻田里也有生长。北冰洋深处出现大量的“满江红”,让我们对此处发现石油寄予希望,因为这里曾经是一个富含营养的湖泊,里面堆积了很多有机物质。这种发现,不用大洋钻探是没有办法的。
    还有一个是深网,深网就是海底观测网。从前海洋研究是在船上测,一个一个点去测,后来发现这种方式是错误的,海水不断地在变化,这个地方测了,过一会儿就不是这个数据了,现在的办法是要在一个点上长期观测。人类对于地球的观测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地面上、海面上;第二个阶段到空中去,就是遥感;第三个阶段到海底去,就是海底观测网。现在我们要做的海底观测网,相当于把气象站放到海底去,在陆地上的实验室,
    可以收到洋底的信息。而长期观测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厄尔尼诺”暖流这种反常的自然现象现在能够预报了,原因就是在太平洋放了 70 多个锚系来进行长期观测。后来发现,“厄尔尼诺”的根源不是在美洲边上,而是在西太平洋,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发现。海洋与地球的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气象预报和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我们对海洋的深入探索和研究。
    深潜也好,深钻也好,都是在20世纪产生的,唯独深网到了21 世纪才真正地开展,加拿大、日本、美国先行一步,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日本在 2011 年东北大地震之后,在2015年建了一个世界上最长的海底观测网,这条缆线长 5700 公里。中国也有类似的国家计划,2019 年,由同济大学牵头的国家大科学工程——海底科学观测网正式动工,现在正在建造两个部分,一个在东海,一个在南海,计划 5 年要建起来,建起来以后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底观测网之一。这是很难办的事情,技术上还不够成熟,挑战很多,困难很多。但是我们还是要坚持自主发展。
    中国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现在我们已经完全具备了开展深海探索和开发的能力。在人类向深海进军当中,我们需要大力发展海洋装备,推动深海科技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深海力量。
    (摘编自汪品先《我们为什么要挺进深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深部生物圈”的发现揭开了黑暗世界的神秘面纱,才改变了我们对海洋的认知。B.“深海勇士”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载人深潜器,可用于我国对深海的探索。C.“满江红”是一种水藻,今天还有生长,海洋深处有“满江红”的地方就有石油。D.“厄尔尼诺”暖流是一种过去较长时间内气象部门难以预报的反常的自然现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项“才改变了我们对海洋的认知”错误。由原文“对深海的探索和发现逐渐打开了人类的视野,不断改变着我们对海洋的认知”可知,对海洋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选项曲解文意。B项,原文说的是“‘蛟龙’号之后是‘深海勇士’号,它们都是我们国家的深潜器。深潜器有载人的,也有不载人的”,选项表述于文无据,无中生有。C项“海洋深处有‘满江红’的地方就有石油”说法绝对,原文是“北冰洋深处出现大量的‘满江红’,让我们对此处发现石油寄予希望”。故选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洋中蕴含的无数宝藏,驱动着人类不断地探索海洋。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曾影响了世界格局,直到今天,海洋仍是世界大国争夺的焦点。B.海洋油气业居海洋四大支柱产业之首,接近一半的海洋经济都与油气有关,油气产业的发展还能带动其他三大海洋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
    C.深海探索有深潜、深钻、深网这三种技术,在深钻方面,在全世界打了 3000 多口井、取了 40 多万米岩芯的大洋钻探引领了发展。
    D.深网是在 21 世纪才真正开展的,加拿大、日本、美国先行一步,我国在 2019 年才由同济大学牵头建设海底科学观测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 项“油气产业的发展还能带动其他三大海洋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错误。由原文“油气能够带动一系列的产业,因为现在在海上开采石油、天然气,不可能靠一个直通通的管子,因此海上的海底工程等一系列的产业都被带动起来了”可知,油气产业能带动的是与海上开采油气有关的产业,文中没有明确提及能否带动其他三大海洋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故选 B。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海最大的特点是黑,在深度不到 200 米的地方基本就什么也看不见,人类对深海的了解和认识在不断地深入。B.虽然人类对深海的认识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深海到底是否有丰富的资源,应该如何进行开发,人类还知之甚少。C.随着技术进步,60%新发现的油气都在海底。有专家认为,世界上现在剩下的石油有25%在北冰洋底下。D.深网就是海底观测网,建设深网将推动人类对地球的深入观测。现在我们要做的海底观测网,相当于把气象站放到海底去。
    B 项“但是深海到底是否有丰富的资源,应该如何进行开发,人类还知之甚少”扩大了范围。由原文“深海的资源宝藏琳琅满目,但究竟该如何开发深海,人类知之甚少”可知,人类还知之甚少的是“应该如何进行开发”,不包括“深海到底是否有丰富的资源”。故选 B。
    4.我国自主研发并建造了全球首座 10 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并正式投产,标志着中国从装备技术到勘探开发能力全面实现从 300 米到 1500 米超深水的跨越。请结合材料对此进行简要点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由原文“现在海洋四大支柱产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中……所以差不多一半的海洋经济都跟石油、天然气有关”“伴随技术进步……这个改变是非常重要的”
    “油气能够带动一系列的产业……因此海上的海底工程等一系列的产业都被带动起来了”可知,现在海洋四大支柱产业中,海洋油气业是第一位的,并且大量油气都在海底,我国自主研发建造“深海一号”平台,能助力我国海洋油气业的发展,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②由原文“但是我们还是要坚持自主发展”“中国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深海力量”可知,这是践行海洋强国战略的具体体现,将推动我国深海科技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深海力量。
    答案:①现在海洋四大支柱产业中,海洋油气业是第一位的,并且大量油气都在海底,我国自主研发建造“深海一号”平台,能助力我国海洋油气业的发展,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②这是自主发展技术、践行海洋强国战略的具体体现,将推动我国深海科技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深海力量。
    5.人类为什么要不断深入地对海洋进行探索和研究呢?请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由原文“15 世纪,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们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人类探索海洋的大幕……成为关注与竞争的新特征、新趋势”“‘深部生物圈’的科学发现……围绕海洋资源利用形成的经济模式更是不断拓展、深化”可知海洋探索的重要性,历
    史上,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影响了世界格局;而对深海的探索和发现逐渐打开了人类的视野,不断改变着我们对海洋的认知。②由原文“现在海洋四大支柱产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中……所以差不多一半的海洋经济都跟石油、天然气有关”“油气能够带动一系列的产业……因此海上的海底工程等一系列的产业都被带动起来了”“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深海资源的开发将会带来惊人的消息和光明的前景……而拥有高科技的国家才有资格参与开发深海的国际竞争”可知,海洋拥有许多宝藏,现在已经形成了海洋油气
    业等海洋四大支柱产业,人类继续对海洋进行探索和研究,有助于提高相关技术,提升开发能力,带动产业发展。③由原文“海洋与地球的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气象预报和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我们对海洋的深入探索和研究”可知,对海洋不断深入地进行探索和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地球,为气象预报和生态环境保护服务。

    相关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Ⅰ专题一第一节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Ⅰ专题一第一节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Ⅰ,答案C,答案D,真相”,答案B,误答D,正解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2 连续性文本阅读科普类(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2 连续性文本阅读科普类(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一轮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一:整体阅读指导 课件+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一:整体阅读指导 课件+试卷,文件包含2021年实用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专题一整体阅读指导课件pptx、2021年实用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专题一整体阅读指导试卷doc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