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伯牙鼓琴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040683/0-172285105667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六上伯牙鼓琴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040683/0-172285105672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小学语文六上 教案
- 六上浪淘沙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上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上月光曲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上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上第七单元《我的拿手好戏》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大意,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3.紧扣关联性任务,在朗读与想象中深度理解知音文化。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大意,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2.紧扣关联性任务,在朗读与想象中深度理解知音文化。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感知课文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二则》中与伯牙有关的一篇文言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师:课题中的“鼓”是什么意思?生:“鼓”应该是“弹”的意思。师:“伯牙鼓琴”就是——
生:伯牙弹琴。
师:(出示: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有云—
生: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师:“鼓”在文言文里就有“弹”的意思。带着理解再读课题。
师:这篇文言文除了写伯牙,还写了另外一个人,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看看课文写了伯牙和谁的故事。
生:锺子期。
师:从哪句话中读出来的?生: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师:一个人弹琴,一个人听。“听之”的“之”是什么意思?锺子期在听什么?
生:锺子期在听伯牙弹琴的乐声。
师:一个“之”字就代表了“伯牙鼓琴”,这就是文言文行文简练的特点。这篇文言文讲的故事就是:伯牙鼓琴—
生:锺子期听之。
二、初读课文,读出韵律之美
师:伯牙用琴弹奏了什么?锺子期又听出了什么?(出示学习任务: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你觉得难读的句子下面画上横线,多读几遍。)
师:(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谁会读画横线的词语?
生:善哉乎、巍巍乎。
师:“善哉乎”是什么意思?生:“善哉”就是“好啊”。
师:是的。你是结合注释来理解的。“乎”是文言虚词,表示赞叹的语气词。“善哉乎”,这琴弹得—
生:非常好。
师:谁能读出赞叹的语气?(生读)
师:“巍巍乎”怎么理解?
生:山高大的样子。这句话是说琴声像山一样高峻。
师:你能不能读出山的高大?试一试。(生读)
师:我们读这句话时,在“乎”后稍作停顿,再延长,就会有一咏三叹之美。谁想试一试?(生读)
师:读好了这一句话,谁能用刚刚学习的方法读好下一句?
生:善哉乎鼓琴,汤汤(tānɡ)乎若流水。
师:这位同学读得正确吗?咱们学过一个词语,叫“赴汤蹈火”,“汤”读作“tānɡ”,意思是热水。“汤
汤乎”读作“shānɡ”,意思是—生: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读
出水流大而急的样子。(生齐读)师:还有哪句话让你觉得难读?生: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这句话中有两个“为”,它们的读音一样吗?
生:它们的读音不一样。第一个意思是以为、认为,读第二声;第二个是“为之”的意思,读第四声。
师:这位同学是根据什么来辨别读音的?
生:字词的意思。
师:看来理解意思能够帮助我们读准字音。谁来读一读这句话?(生读)
师:咱们读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停顿节奏。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就能读准停顿。谁知道这句话的意思?
生: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师:把难读的几个句子,自己再练一练。(生读)
师:读文言文还要做到音断气连,才能读出古文神韵。听老师读。(师范读,生齐读。)
师:谁来完整地读一读这篇文言文?(生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文言文,读出文言文的韵律美。(生齐读)
三、欣赏乐曲,初识知音之情
师:究竟是怎样的琴声引得锺子期如此赞叹呢?(出示学习任务:欣赏乐曲,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请说一说。播放《高山流水》)
生:我仿佛看见一条小溪的水流由慢到快的情景。
师:这条小溪流向了何处?
生:黄河、长江、大海。师: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伯牙的琴声令人激动,很震撼人心。
师:你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听出了水流大而急的样子。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还看到了几只小鸟在天空中飞翔,几棵大树在摇晃。
师:音乐让你身临其境。
生:我还看到了一座巍峨的大山高耸挺拔,直入云霄。山谷空旷,山间云雾缭绕。
师:对应文中的哪一句?
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生:我仿佛看到了山间的一股清泉缓缓流淌,最终变成浩荡的流水滔滔不绝,流入大海。
师:对应文中的哪一句?
生: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同学们听出了高山流水之形,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感受伯牙琴声的美妙。(生齐读)
师:琴弹得真好啊!伯牙弹的这首曲子叫《高山流水》。同学们,伯牙为什么要弹高山、奏流水?
生:我觉得伯牙是为了净化自己的心灵,为了让自己的心灵更加美,去观察世间万物的美。
师:你懂得可真多。古代君子常通过鼓琴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顿悟。
生:伯牙是借高山流水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师:你从文章的哪里找到了依据?
生: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师:这句话中哪个字表明伯牙心中所想?
生:志。
师:伯牙希望自己像高山一样—
生:有不凡的情操。生:巍峨挺拔。
师:希望自己像流水一样—生:川流不息。
生:智慧灵动。
师:这就是伯牙之志。同学们不仅听懂了他的琴声,还听懂了他的志向。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感受伯牙高远的志向。(生齐读)
师:不仅同学们听懂了伯牙,还有一个人也听懂了,他是——
生:锺子期。
师:能够听懂琴声,又能够听懂志向,他们真是一对知音啊。同学们,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作知音呢?
生:我认为知音是能懂别人心里所想的人。
生:是能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师:仅仅是了解自己吗?
生:是互相了解。
生:我觉得知音是指听到别人的音乐就知道他内心在想什么。
师:就像——
生:伯牙和锺子期。
生:我认为知音是指两个人都有同样伟大的志向。
师:他们志趣相投。
生:我认为知音是相互理解,亲如手足。
师:亲如手足,这份情感非常真挚。
生:我认为知音是两个人可以达到心灵互通的境界。
师:心有灵犀一点通。文中有两个字词,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二人心有灵犀一点就通。你找到了吗?
生:“少选之间”说明时间很短,锺子期就明白了伯牙的意思。
师:你真会读书。还有哪个字和“少选”的意思差不多?
生:还有“方”。
师:“方”的意思是“刚刚”,“少选”的意思是“不久”,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锺子期不一会儿就听明白了伯牙的意思。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感受二人的心有灵犀。(生齐读)
师:这对知音是相互的。现在老师是伯牙,请同学们做锺子期,我们合作读好这两句。(师生合作读)
创设情境,感悟知音深情
师:同学们,故事讲到这里,你们知道他们二人的身份吗?伯牙是“琴仙”,锺子期是什么人呢?生:据我所知,锺子期是樵夫。
师:正如你所知,锺子期是山野砍柴的樵夫。这个故事,讲的是琴仙与樵夫成为了知音。你对知音有什么新的认识呢?
生:无论是哪一种人都可以成为互相的知音。
师:知音与什么无关?
生:与他们的身份无关。师:与什么有关呢?
生:与他们心灵能连在一起有关。
生:不管身份高低贵贱,只要他们志同道合、心有灵犀就可以被称作知音。
师:有情又有志。
生:他们能互相理解。
生:他们有相同的志向。
师:同学们对知音的认识很深刻。知音相遇,相谈甚欢,过了很久两人才依依不舍地分别。伯牙在很多地方都弹奏了这首《高山流水》,但每次弹奏此曲,他心里都会想到一个人,那个人是—
生:锺子期。
师:他为什么会想到锺子期呢?
生:锺子期懂得他的琴声,懂他的乐曲。
生:因为锺子期是他的知音,锺子期能从他的琴声中听出志向。
师:锺子期每次走在山中,看到眼前的高山、流水,他都会想到什么呢?
生:他会想到自己的知音伯牙。
师:两个人心里始终牵挂着彼此,伯牙决定来到山中,再次寻找锺子期。可是这一次,锺子期却不在了。(播放伴奏,师范读文章末句)这句话中哪些字词打动了你?
生:破琴绝弦。
师:你知道“破琴绝弦”的意思吗?
生:摔破琴,扯断琴弦。
师: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
生:因为他的知音死了,他再也没有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
师:此时的伯牙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他很痛心。
师:请你读出你的理解。(生读)师:还有哪些字词打动了你?
生:这句话中的“终身”“不复”打动了我,是指“此生再也不”,说明锺子期死了,伯牙再也不想弹琴了。
师:从伯牙破琴绝弦的举动中,你对知音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生:我觉得知音可能只有一个,如果知音死了,也没必要再为他人做这件事了。
师:知音难觅。正是伯牙破琴绝弦的举动才谱写了一首流传千年的知音之歌。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感受伯牙绝弦的决绝与痛苦。(生齐读)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言文《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本味》,最早记载伯牙与锺子期故事的是《列子·汤问》中的《伯牙绝弦》。(出示学习任务: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意图,你能体会这两个题目的不同之处吗?请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我认为“伯牙鼓琴”是写锺子期生前,伯牙为锺子期弹奏古琴的故事;“伯牙绝弦”写的是锺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的故事。
师:你关注到了这个故事的结构。
生:这两个题目侧重点不同。“伯牙鼓琴”重点写伯牙是怎么鼓琴的,他的琴弹得有多好;“伯牙绝弦”代表伯牙当时的悲痛欲绝。
师:是啊,伯牙用琴声表达了自己的—
生:内心感想。
师:“伯牙绝弦”表达了伯牙的—
生:悲痛欲绝。
师:伯牙为什么悲痛欲绝?
生:因为自己的知音已经死了,自己没必要再弹琴了。
师:咱们这篇文言文围绕“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先写了伯牙鼓琴,再写了伯牙绝弦。前半部分表达了知音相遇之喜,后半部分表达了失去知音的悲。这正是这篇文言文结构的精妙之处。
师:请同学们想象这样一幅画面:薄暮冥冥,淫雨霏霏,伯牙抱琴站在锺子期的墓前。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他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他会对锺子期说些什么?伯牙抱琴伫立,他说:子期啊子期—
生:子期啊子期,你怎么就这样离去了?我还有好多曲子要弹给你听,还有很多知心话想对你说呢。
生:子期啊子期,你死了,我的琴弹给谁听呢?
生:子期啊子期,以后每年我来祭奠你的时候,会把这首《高山流水》弹给你听。
师:子期啊子期,如果你还在世,听到我以琴鼓山,是否还会赞叹—
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师:子期啊子期,如果你还在世,听到我以琴奏水,是否还会赞叹—
生: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但是,所有的画面都已破碎,纵有千言万语,更与何人说?
生: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现在,谁来完整地读一读这篇文言文,读出自己的理解?(生读)
五、拓展链接,传承知音文化
师:知音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成为了一种最美的情感,成为了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一份馈赠。(出示“资料袋”诗句,师引读)知音是孟浩然与孟郊的志趣相投——
生: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师:渴求知音是李白在听琴时发出的孤寂呐喊——
生: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师:知音是王安石笔下的心心相印——
生: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2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聊“知音”,诵读文言,讲“知音”,想象画面,话“知音”,迁移运用,传“知音”,课后延学,发展“知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2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名言,导入课题1,自学课文,了解故事内容,质疑探究,感悟知音之情,教师小结,积累背诵,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