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统编版10.1 劝学导学案
展开1.作者及作品知识
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荀子
(1)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思想家、文学家。荀子自幼聪慧,十岁时已有神童的美誉。青年时北游燕国,未被燕王赏识。中晚年时在齐国,三度任祭酒;后接受楚国春申君的聘请,任兰陵令。中间曾拜见过秦昭王,不被赏识。晚年居住在兰陵,后葬于此。荀子主张性恶论。其文风说理透彻,气势充沛,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善用比喻。
(2)《荀子》一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该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中国古代论说文的进一步成熟。
主要内容:①“重人轻天”思想。《荀子》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理论,认为人不能决定自然规律的存亡,天也不能决定人类的治乱、吉凶和命运,天与人各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②“隆礼重法”学说。这是以人性恶的理论为基础,强调发挥“礼”的教化作用,借以改造生来不良的人性,同时还要并用刑罚制服性情顽劣之人。
2.背景知识
荀子五十岁时游齐,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作为祭酒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荀子写下《劝学》一文。
3.文体知识——论说文
论说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理、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举例子等方法,来确定某种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具有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练、论证合理、逻辑严密的特点。
4.知识链接
(1)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批判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荀子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说,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物皆可改变,能“知明而行无过矣”。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天下既用“法”治又兼用“礼”治。
(2)名家点评
①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间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②《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张耀辉、付德岷《中外散文名篇鉴赏辞典》
5.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
①中规( ) ②( )
③舆( )④有( )
⑤槁暴( )( ) ⑥砺( )
⑦参省( )( ) ⑧须臾( )
⑨跂( ) ⑩楫( )
⑪生非异( ) ⑫蛟( )
⑬跬( ) ⑭骐骥( )( )
⑮驽( ) ⑯锲( )
⑰镂( ) ⑱跪( )
⑲鳝( ) ⑳螯( )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词
(4)多义实词
(5)词类活用
(6)重点虚词
(7)特殊句式
(8)文化常识
一课时 细品慢咽,倾听先哲心声
学习目标 把握作者阐述的学习之道,体会作者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的观点以及比喻论证的特点。
某直播带货平台火爆出圈,曾经做过英语老师的董宇辉凭借卓越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真诚朴实的态度赢得了广大网友的称赞,掀起了“小作文”的高潮。但也有人说“再火,也只不过是个卖货的”,认为“学习无用”。针对这些否定学习、厌学的网友,某报刊准备刊登“学之道”展览,选择荀子的《劝学》来展现古代先贤对学习的认知,从“学”的角度体会先贤的真知灼见,以调动人们的学习积极性。
活动一 遇见·初探先哲智慧
“学之道”展览的第一部分为“遇见”,主要是介绍先哲的言论。
1.在这部分中,你需要详细介绍先哲对于“学之道”的看法,为此你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2)下列句子蕴含了什么学习道理?是从哪个角度阐述的?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标题为“劝学”,“劝”为“鼓励”,荀子鼓励人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中语句说明。他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与他的“性恶论”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你怎么看待这两种不同的说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匠心·慨叹圣贤深义
“学之道”展览的第二部分为“匠心”,意在帮助人们深入理解荀子的学习观。为此,你需要了解荀子的言说技巧。
3.《劝学》能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请细读课文,仿照示例填写下表。
表一:
表二:
4.“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是荀子主张的“谈说之本”。本文鲜明地体现了这一说理特色——善用比喻。结合上题表一和表二,试从喻体的选用、设喻的角度、喻体与论点的关系、喻体与句式的结合等角度总结其特点。
(1)喻体的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喻的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喻体与论点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喻体与句式的结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课前知识铺垫
5.(1)①zhònɡ ②róu ③yú ④yòu ⑤ɡǎ pù ⑥lì ⑦cān xǐnɡ ⑧yú ⑨qǐ ⑩jí
⑪xìnɡ ⑫jiā ⑬kuǐ ⑭qí jì ⑮nú ⑯qiè ⑰lòu ⑱ɡuì ⑲shàn ⑳á
(2)①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②“有”同“又”,复、再;“暴”同“曝”,晒 ③同“智”,见识 ④同“性”,天性
(3)①鼓励 ②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③蟹腿 ④广泛地学习 ⑤爪子和牙齿 ⑥托身,藏身
(4)①动词,借助/动词,借,借给/动词,假装 ②动词,听见/名词,见闻,见识/动词,使……听到 ③形容词,强健的,强大的/形容词,有力的,坚硬的/动词,有余 ④动词,横渡/形容词,与世隔绝的/动词,间断 ⑤动词,向远处看/名词,声望,名望
(5)①每天 ②向上/向下 ③游泳 ④弯曲度 ⑤善行 ⑥变直/变锋利 ⑦使……弯曲 ⑧专一
(6)①介词,从/介词,比/介词,引出对象,可不译 ②连词,并且,表递进关系/连词,但是,表转折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 ③兼词,相当于“于此”/助词,可不译
(7)①正常语序为“于蓝取”“于蓝青” ②正常语序为“于水寒” ③“……者,……也”表判断 ④“……者,……也”表判断 ⑤“之”为标志词,正常语序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8)①有学问、有修养 ②跬 步
一课时 细品慢咽,倾听先哲心声
1.(1)①弥补不足 ②积累 ③坚持 ④专一
(2)①学习是没有终点的。要成为圣人,需要用人的一生去学习、去实践,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是从学习的观念角度阐述的。
②这句话阐述了学习的方法和作用。学习方法——博学和反省,学习作用——知明、行无过。这是从学习的作用角度阐述的。
③这句话是说君子的本性与常人无异,而他之所以能成为君子,在于他善于凭借外物而已,这里的“物”即学习。学习可以使自然意义上的人改变为文化意义上的人。这是从学习的必要性角度阐述的。
(3)①他认为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成为君子。这从“君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生非异也”等句子中反复强调的“君子”一词可以看出。而要成为君子,首先要通过学习改变本性,智慧明达,行为无过,进而“具备圣心”,最终成为“君子”。
②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而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学习;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修养,改变自己不良的天性,成为有学问、有修养的谦谦君子。
2.两位圣贤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习与思考要结合起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并不是否定思考,荀子否定的是单靠坐在房间里苦思冥想的学习方法。他主张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荀子以亲身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式学习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
3.(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5)学习可以提高人 (6)学习可以改变人 (7)学习贵在坚持(有恒) (8)学习贵在专心
4.(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现象设喻,如“木头”“车轮”“登山”等。
(2)设喻方式多样,既有正面设喻,也有正反对比设喻,还有博喻。
(3)既有以论带喻,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也有以喻代议,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有的使用排比句式,有的使用对偶句;无论是排比句还是对偶句,都用短句,间以长句,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例句
指出通假本字及意义
①木直中绳,以为轮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君子生非异也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①劝
劝学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
②金
金就砺则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黄金
③跪
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④博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⑤爪牙
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⑥寄托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①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②闻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博闻强识
闻寡人之耳者
③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④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络绎不绝
⑤望
吾尝跂而望矣
先达德隆望尊
活用类型
例句例字
意思解释
名词活用
活用为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活用为动词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形容词活用
活用为名词
④其曲中规
⑤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活用为动词
⑥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使动用法
⑦使之然也
数词活用
活用为形容词
⑧用心一也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①于
青,取之于蓝
而寒于水
善假于物
②而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而青于蓝
吾尝跂而望矣
③焉
风雨兴焉
圣心备焉
句式
例句
调整为正常语序或指出标志词语
状语后置句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判断句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④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定语后置句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词语
解释
①君子
特指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②跬步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________”,跨出两脚为“________”。
补充知识——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在比喻论证中,喻体是形象的事物,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本体则是抽象的道理。喻体和本体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运用这种论证方法,能够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于读者接受和理解。
比喻论证和比喻修辞的区别:
①比喻修辞的目的是使叙描生动、形象、逼真。
②比喻论证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避开空洞、生硬的说教,使读者更容易接受。
比喻论证的两种常见结构形式:
①排比式比喻:一句一个比喻,连用两句或三句,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也可以与此相反。
②段落式比喻:提出观点,建立比喻,分析比喻,总结比喻,重申观点。
形象化的表述
设喻角度
阐明的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
木受绳则直
①连用两个喻体(博喻)
②正面
(1)
金就砺则利
跂而望
比较
(2)
不如登高之博见
登高而招
①博喻
②正面
(3)
顺风而呼
假舆马者
假舟楫者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正反结合
(4)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形象化的表述
设喻角度
阐明的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
青出于蓝
①正面
②博喻
(5)
冰寒于水
木直而化为车轮
正面
(6)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①正反对比
②博喻
(7)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①正反对比
②博喻
(8)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1 劝学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71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1 劝学学案及答案</a>,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持之以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10.2* 师说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a href="/yw/tb_c4001772_t4/?tag_id=42" target="_blank">10.2* 师说导学案</a>,共10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72_t4/?tag_id=42" target="_blank">10.2* 师说导学案</a>,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