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
展开《读书:目的和前提》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它给读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在于强大的说理能力、严密的逻辑水平,然而与此同时也略显枯燥。
教学目标
1.积累基础知识,理解并阐释文中的主要内容,学会筛选并整合信息,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理清思路,了解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掌握文章严谨的逻辑顺序,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了解读书的目的和前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了解黑塞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探讨阅读经典作用,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课前准备
1. 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黑塞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3. 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黑塞名言导入
1.我们作为人的任务是:在我们自己独一无二的个体生命中,在远离兽性接近人性的路上前进一步。
2.凡是竭尽全力趋向中心的人,凡是努力趋向真实的存在、趋向完善境界的人,外表看来总比热情者要平静得多,因为人们并不总能看见他们灼热的火焰。
3.哪怕最不幸的人生也会有阳光明媚的时光,也会在沙砾石缝中长出小小的幸福之花。
4.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5.有权力的人毁于权力,有钱人毁于金钱,奴才毁于卑躬屈膝,寻欢作乐的人毁于享乐。
6.你的内心总有一处宁静的圣地,你可以随时退避并在那里成为你自己。
7.鸟要挣脱出壳。蛋就是世界。人要诞于世上,就得摧毁这个世界。
二、文学常识:
1. 作者:
①简历:赫尔曼·黑塞(Hesse Hermann,1877—1962),原籍德国,1923年入瑞士籍,以后长期在瑞士隐居乡间。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
②代表作品:《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
③评价:德国作家、诗人。被雨果·巴尔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黑塞的创作真正继承了德国文学的浪漫主义,因而世人称他为“新浪漫主义者”。黑塞一生不在乎世俗,一心追求自我实现,他的文字朴素笨拙没有废话,却有着直戳人心的力量。
2. 黑塞的诺贝尔颁奖辞
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风格。
3.随笔
本文是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三、写作背景
黑塞迁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他认为通过读书能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一篇鼓励人们读书的杰作。
四、内容研读:
任务活动一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1-2)读书的目的:获得真正的修养。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1.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2.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之一——研读世界文学。
第二部分(3-7)读书的前提:以个人的阅读兴趣为前提,同时还必须要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
3.认识自己,凭爱好阅读。
4、5.读书的前提-个性或人格的追求。
6、7以自己的读书经历为例证明。
第三部分(8)针对现实,提出读书建议。
任务活动二 精研课文内容
1.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思考,作者认为什么是“真正的修养”?它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真正的修养”即“精神和心灵完善”。修养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2)思考,黑塞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有哪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作者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比如参加社会实践等。
② “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特别是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③特点: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正因为如此,才顺势提出读杰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杰作。
④对我们的人生的作用: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使我们感到满足和幸福;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我们集中心智;使我们的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这些都符合“真正的教养”的内涵,说明深入研读世界文学确实是获得真正的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2.研读第二部分:
(1)思考,黑塞倡导什么样的读书观?为什么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个性或人格的追求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另外这也是现实的需求。
明确:
读书观:爱和生命的阅读,敬重知识,心的教养,读书者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原因:①现实状况不容乐观。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
②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获得教养是解决现实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的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那么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③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2)作者是如何论证“读书的前提是读者个性或人格的追求”这一观点的?
明确:
第3 段紧承前一段分析“获得教养要研读世界文学”这一问题,指出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首先要认识自己,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第4 段又进一步指出读书不在于数量,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确立了自己对读书前提的观点。
然后作者用第5、6 两段,以自己的读书经历为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这样,作者先讲道理后摆事实,深入论证了“读书的前提是读者个性或人格的追求”这一观点。
(3)作者少年时代的阅读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
① 在图书的海洋中,只要我们去寻找,就一定会发现我们钟爱的作品或能吸引我们的内容。
② 面对巨大的“藏书室”,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阅读。
③ 阅读中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这些发现会不断开拓我们的阅读视野,引领我们渐渐痴迷读书。
3. 研读第三部分:
(1)作者对读书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明确:
① 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基础阅读)开始阅读。
② 要提高阅读的层次,读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要读杰作。
③ 要认真阅读杰作,花力气、下功夫。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因为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2)你怎样理解“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这句话?
明确:
如果读书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获得了僵死的知识,没有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那么就不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反而与读书的目的背道而驰,成了死读书读死书,这样的读书是有害的,例如孔乙己、范进等。
(3)最后一句“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有什么样的深刻含义?
明确:
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杰作的伟大的。
任务活动三 归纳文章主题
小组合作,归纳文章主题:
明确:
文章阐述了读书目的和前提,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
任务活动四 分析写作技巧
思考,作为一篇议论性随笔,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
① 举例论证。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列举自己读书的经历来证明读书要以读者的个性或人格追求为前提。化抽象的说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② 对比论证。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如拿印度文学与中国经典著作对比,突出中国经典著作让“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相反相成,各得其所”的特点。再如读巴尔扎克作品的前后对比等,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③ 比喻论证。如“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形象地表现了获得修养是不断完善的过程,不是短暂的功利性行为。
任务活动五 拓展探究
黑塞认为读书“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对于世界文学经典有人认为要“重复阅读”,要“精”读;也有人认为开卷有益,要“泛”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示例:
观点一:读书求知既要“精”又要“泛”。如果没有“精”的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读书也需要“泛”,“精”是好事,但是如果选择过于狭窄,则容易囿于局限,积累不够。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要深入研究。作者所主张的“精”读,是指对待经典作品的态度,这样的作品往往历久弥新。但经典是需要筛选的,书海茫茫,不是每一本书都适合自己的品味和个性需求,只有读过了才能明确它的价值,才能确定它是否对自己修养的提升有所裨益。所以,“泛”读也是很重要的。
观点二: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如果没有“精”的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读书也需要“泛”,“精”是好事,但是如果选择过于狭窄,则容易囿于局限,积累不够。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要深入研究。作者所主张的“精”读,是指对待经典作品的态度,这样的作品往往历久弥新。但经典是需要筛选的,书海茫茫,不是每一本书都适合自己的品味和个性需求,只有读过了才能明确它的价值,才能确定它是否对自己修养的提升有所裨益。所以,“泛”读也是很重要的。
课后作业:
以“我的读书经历”为题写一篇随笔,不少于600字。
教学反思
对于中学生来讲,读什么书绝对不是一件小事,在其未来的发展旅途中,是否能够显出内心深处的教养,其根源在中学时代就已经种下。如果教师只能使学生长年累月的分析命题者的思路,不间断地追逐所谓的标准答案,那么必然会让学生离“教养”二字越来越远。也就是说,“教什么”由教材来决定,可“怎么教”却是考量教师水平的关键课题,教师要努力启发学生,在书中读到字里行间、句内意外的东西,以便使学生达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附文本赏读
从不同的视角阅读《读书:目的和前提》
作者黑塞用驳论式的口吻给我们说明了教养和幸福间的紧密关联,在其雄辩滔滔之后,暗含了对全人类的关怀。像很多杰作从最初的蒙尘纳垢到最终被有识之士发掘一样,《读书:目的和前提》必将是一篇越读越觉得好的文章。
一、读者视角的教养获得
若想成功阅读《读书:目的和前提》这篇文章,趣味性指导是不能不考虑的一个问题,教师应当使学生感觉“好玩”,感觉读这篇文章有乐趣、有收获。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一直身处“被教养”的环境之内,心中会有很多感受。出于将经典真正深入脑海的考虑,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要将教养获得分几步进行指导:一是学生自我感悟;二是作者感悟;三是二者结合的感悟。因此,在正式阅读《读书:目的和前提》这篇文章之前,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准备活动,借助课前时间,让学生讲讲自己是怎么样“获得教养”的。学生普遍认为“获得教养”主要依靠班级或者学校的活动,此外还有家庭以及社会的生活,像旅游、聊天、网络等等。也就是说,学生认为:想要“获得教养”是无法离开家庭和学校这两个重要场所的,也是无法离开父母和教师的指导的。然而与此同时,却也有超过60%的学生认为“获得教养”的过程并不总是快乐的。如此一来“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话题便自然而然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在正式阅读和接触赫尔曼·黑塞的作品以前,学生阅读热情已经被调动起来。
二、作者视角的教养获得
在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同《劝学》《师说》等文有较为紧密的关系。其中《劝学》侧重于“学”的意义,《师说》侧重于“学”的方法,而《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则侧重于“经典的力量”,也就是需要对世界文学进行不断的探索。很明显,这种“获得教养”的方法既高端又简便。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已经有了急于揭开谜底的心理,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猜测:作者会如何完成这篇文章,如果是你来写,又会如何构思呢?使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路进入到课文。由于有了《劝学》和《师说》等文的对比,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以如下提示:黑塞会如何开头,如何结尾,是否会如荀子那样大量采取例证手段,或者如韩愈那样采取很多对比手段。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思路得到拓展。
事前的猜测完成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对《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做正式阅读,并注意理清思路。而当文章研读完成之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深刻反思这种“获得教养”的方法,明确作者所说的“阅读经典”和“阅读杰作”是一种极富于诗意、极高明的表现方式,从而反观到自身在经验和想象方面的不足。如此一来,借助对比的办法,学生能够意识到作者的灵感之通透、思考之卓越。在此环节中,教师使学生首先了解文章的思路,且再以重复阅读的方式对黑塞的文章加以印证,弄清作者视角的教养获得真谛,为接下来的深入反思提供可能。
三、作者视角和读者视角的交融
教学的最后一步是反思和调整阶段,也就是借助作者视角和读者视角的交融手段,找到“我”和黑塞之间的差距,并寻求差距的弥补办法。对于所有教育来说,“获得教养”都可以谓之其重要主题。可是学生所思考的“获得教养”方案显然同黑塞尚有一定距离。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需要怎样将《读书:目的和前提》这篇文章利用起来呢?《读书:目的和前提》正是指导文本,其思想蕴味丰富,而且在语言文字方面也表现出精致的特点,因此学生做到作者视角和读者视角的交融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三重体验:体验一是分析自己是如何“获得教养”的;体验二是分析自己如何创作以“获得教养”为主题的文章的;体验三是将作者和自己的构思相印证,寻求其中的区别。
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最后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读书:目的和前提》这篇文章加以重新审视,且给学生提出写作500字左右的“学习札记”的要求。学习札记的取材范围为“我和黑塞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将自己和黑塞相对比:角度一是比较自身获得教养方式同黑塞获得教养方式的区别;角度二是比较自身文章创作思路同黑塞文章创作思路的区别;角度三是比较自身猜想黑塞创作思路同黑塞实际思路的区别。我们可以想见,因为有了这种针对性的读写训练,学生便能够有机会在“我”的思维和作者的世界中自由出入,从而发现自身同作者在思想境界上的差别,并努力寻求缩减这种差距的可能性和具体方法。与此同时,这样的训练方法可以举一反三,让学生分别体验世界各国的经典作品,获得巨大的人文精神财富,从而将经典所具有的无穷力量发挥到极致。
对于中学生来讲,读什么书绝对不是一件小事,在其未来的发展旅途中,是否能够显出内心深处的教养,其根源在中学时代就已经种下。如果教师只能使学生长年累月的分析命题者的思路,不间断地追逐所谓的标准答案,那么必然会让学生离“教养”二字越来越远。也就是说,“教什么”由教材来决定,可“怎么教”却是考量教师水平的关键课题,教师要努力启发学生,在书中读到字里行间、句内意外的东西,以便使学生达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文本前两段赏读
第一段是对“真正的教养”的概念分析。用“不……而”、“并非……而”此类的修辞策略否定了“追求具体的目的”、“朝向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提高这种和那种能力和本领”之类的世俗目的,从而深层肯定了“自我完善”、“自我意识的扩张”、“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等真正教养的本质特征。在去伪存真中厘清概念,将话题锁定为针对自我完善,获得人生意义的“真正的教养”,为下文提出中心论点和深入阐述张本。
第二段首句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既然强调了研读世界文学与获得教养的紧密联系,又考虑周密,留有余地,因为毕竟还有其他途径存在。在将“这条路无穷无尽”之后,深入论证为什么世界文学是获得真正教养的途径。因为“让你感到满足和幸福”。再进一步讲这种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掌握知识和信息,而在于“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了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有意义”。不但在强调世界文学的作用,而且紧扣开篇提出的“真正的修养”的内涵。
人教统编版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a href="/yw/tb_c400177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学设计</a>,共8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知能对标,课文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第六单元13(*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获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第六单元13(*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获奖教学设计,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