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教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 第10课 劝学 (2)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教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 第10课 劝学 (2)01
    教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 第10课 劝学 (2)02
    教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 第10课 劝学 (2)03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10.1 劝学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0.1 劝学教学设计,共10页。

    《劝学》是人教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文集中反映了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学习问题上的观点。(教材地位)《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如果学生们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对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帮助。
    《劝学》是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的名家名篇,作者在文中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当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正是学生所缺失的,因此这节课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自己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得知识,领悟道理,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体验思考,能真正完成从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索知识转变的过程。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掌握背诵的技巧。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3.对荀子“思想”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4.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课前准备
    虽然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在课前一定要认真落实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课件展示)
    1.一日无书,百事荒芜。——《三国志》
    一天没有读书学习,做其他的事情也没有了尽头,百事都荒芜了。这句话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
    2.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宋·晁说之《晁氏》
    学习要用心体会,无论读书还是工作都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如果不能获得新的发现,就会停滞不前;而不能进步,就意味着退步。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从书本中学习知识,固然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想要充分的了解知识,还是需要亲自践行。
    4.所闻诲语,归安下处,思省切要之言,逐日劄记,归日要看。—— 《朱教授讲朱子》
    凡是听到老师教诲的言语,回到自己住处后,要仔细思量一下其中重要的地方,每天做好笔记,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翻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任务活动一 知人论世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任务活动二 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任务活动三 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2.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任务活动四 读懂文意
    边诵读边完成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
    (第1段)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第2段)青,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合乎)绳(木匠用的墨线),(同“煣”,用火烤木材使之弯曲)以为轮,其曲(弯曲的弧度)中规。虽(即使)有(同“又”)槁暴(晒干),不复挺(直)者,使之然(这样)也。故木受绳则直,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广泛地学习)而日参(检验)省(省察)乎(相当于“于”)己,则知(同“智”,见识)明而行无过矣。
    (第3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踮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疾速宏大)也,而闻者彰(清楚)。假(借助,利用)舆马者,非利足(善于奔走)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用作动词,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同“性”,资质、禀赋)非异也,善假于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也。
    (第4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此”);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非凡的智慧)自得(获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跨出一脚)步(跨两脚),无以(没有用来……的)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一天的行程),功在不舍(舍弃)。锲(刻)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地下的泉水),用心(因为心思)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藏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心)也。
    2.重点诵读,读准重音。
    (1)下列句子朗读时重音应放在哪个词上?为什么?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明确 第二个“青”字和“寒”字,强调程度加深。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明确 “致”,转折句,强调结果。
    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明确 “积”字,反复出现,强调“积”的重要性。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明确 “一”字,突出原因。
    (2)下列每组句子应重读哪个句子?为什么?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明确 前轻后重,前面是比喻,后面是观点句。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明确 前重后轻,前面为观点,后面为比喻。
    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明确 前轻后重,前面为反例,后面是“劝学”的正面例子。
    第二课时
    任务活动五 把握观点
    1.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的思路一般为:是什么(提出观点),为什么(分析原因),怎么办(解决问题)。通读全文,概括本文思路及其内容要点。
    明确 第1段:提出劝学主张论点——学习不可以停止。
    第2、3段:从为什么要“学”的角度展开论述——学习可以使人智慧明达,行无过失,成为“君子”。
    第4段:从怎么“学”角度,分析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学习重在积累,贵在坚持,成在专心。
    2.研读第2段,找出三层比喻的本义和比喻义。
    明确 第一层:青、冰比喻。本义:事物经过变化,可以提高。比喻义:人性经过学习是可以提高的。
    第二层:木直为轮。本义:事物经过改造,可以改变。比喻义:人性经过学习是可以改变的。
    第三层:木、金比喻。本义:事物经过检验,可以完善。比喻义:君子经过学习,可以智慧明达,行无过失。
    3.研读第3段,思考它论证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 第3段论证的是学习对于君子成长所起的作用,采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分三层展开论述:①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有时学习比思考更重要;②用四个比喻,从见、闻、行路、渡河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而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③得出“君子善假于物”的结论。
    4.细读第4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明确
    任务活动六 探究说理方法
    “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是荀子主张的“谈说之本”。本文鲜明地体现了这一说理特色——善用比喻。试从喻体的选用、喻体的种类、喻体与论点的位置及关系、喻体与句式的结合等角度说明其特色。
    明确 (1)喻体的选用:来自生活,非常鲜活,如“木头”“车轮”“登山”等。
    (2)喻体的种类:①正反设喻,如“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与“不积跬步”“不积小流”;②博喻,为论证学习贵在坚持,先后用了“骐骥”“驽马”“朽木”“金石”四组比喻。
    (3)喻体与论点的位置:论点在前,喻体在后,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喻体在前,论点在后,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关系:以论带喻,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以喻代议,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在句式上使用排偶句。有的使用排比句式,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使用对偶句,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无论是排比句还是对偶句,都用短句,间以长句,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结构有致,生气勃勃。
    任务活动七 质疑思辨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两人的说法谁对谁错?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示例)两位儒学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与思要结合起来;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只坐在房间里苦思冥想而不去学习的做法。“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体验,通过“终日而思”与“须臾之所学”的对比,论述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方法。君子的才德之所以能超过一般人,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推论可知,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就可以成为有才德的君子。荀子把“所学”和“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就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
    课文小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
    教学反思
    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希望能够自主学习,但由于自我认识能力还不成熟,自我评价及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常常不知道如何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引导点拨的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引导点拨,换言之,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附文本赏读
    (一)对高中生学习的启发
    “德、智、体、美、劳”是当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德”字当头足以说明其重要性,然而在当前“重智轻德”的实际教学中,德育的效果却不尽理想。官场溜须拍马的“贿赂”之风、商海经营中的诚信缺失、“老人摔倒了扶与不扶”中的公众道德失范等,无不折射并拷问着如今的教育功能,尤其是德育。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道德下滑现象,从荀子的《劝学》中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并似乎找到了匡正上述现象的“良药”。
    一、学习是人生大事之首,要永不知倦永不停止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1]”这是《劝学》的第一句话,也是全文的中心所在,与我而言,这既是一种学习方法,亦是一种学习态度。“学不可以已”充分说明学习是一个积少成多的过程,我们得将其放在人生的首要位置,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去对待,并将其当成终身的事业坚持去奋斗,活到老,学到老,而永不知倦永不停止。就像作者所言“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即便是“驽马”,只要能够坚持学习,锲而不舍,都会取得成功。所以我不再妄自菲薄,看清自己,而是坚信“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相信坚持的力量,有朝一日必会成功。
    二、学习要边学边反思,于反思总结中进步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句话一直鞭笞着我在广学知识的同时不要忘记每天检验和反省自己,并用学到的知识作为参考来纠正自身的缺点,不断地自我升华和进步,最终智慧明理,且行为没有过错,一步步趋向完美。就比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后,我不禁捫心自问起来:“倘若我是廉颇,我能低下头去认错请罪吗?”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学习及生活中所犯下的那些错误,并努力去寻求弥补的途径与方法,严格要求自己避免以后再犯相同的错误。这就好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对“请罪”这一认识来自于对课文《劝学》的学习和理解,而我的“自省和纠错”却远远超越了课文知识,它提升了我的内在本质,使我的精神境界也得到了升华,帮助我成为更高尚的人。
    三、学习要善假于物,站在“巨人的肩上”求发展
    课文中“踮脚”不如“登高”之博见;顺风而呼而闻着彰;假舆马者而致千里;假舟楫者而绝江河,都告诉我们学习要善假于物[2],遇到难题时要善于借助外物来扩展自己的能力,在自己琢磨不透的情况下适当地参考别人的研究或意见,站在别人的“肩上”去思考和学习,将会比自己孤立无援的总结与研究更能获得收获。在学《劝学》之前我一向习惯独立自主学习,遇到瓶颈时经常被卡住,而现在我学会了主动寻求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从他们的思路中去总结好的方法和经验,站在“巨人”的肩上我能更轻易地发现自身的局限和不足,并努力从他们身上学习方法去提升自我。
    四、学习要重德践德,做身心健康且全面发展的人
    正如荀子主张,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道德修养更是迫切所需且比知识学习层次更高,教育的终极目标则是要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成为一个更有道德的人。那么该如何进行“参验反省”才能更有效呢?荀子主张“强学力行”:人登高而知天之高,临溪而知溪之深,拥有道德认知还不是真正具有良好道德情操之人,化“认知”为“行动”,言行举止符合道德规范,才算是真正有德。受制于当代教育制度和社会现实需要的我们,被“分数至上”的标准长期束缚着,道德和礼节被严重忽略。《劝学》于我而言,如醍醐灌顶,让我清醒,让我明白要想更好地适应当今这个竞争激烈且现实的社会,就得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争做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且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二)谈谈《劝学》中“而”字的用法
    课文《劝学》仅有291字(不计标点),虚词“而”却出现了16次,其使用频率之高,实属罕见。然而对于这个虚词在课文中的用法,历来争论不休。
    第一种假借义,“而”通“尔”,第二人称代词,译成“你、你们的”。如:
    早缫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
    第二种假借义,“而”读néng,通“能”,译成“能力”,名词。如: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逍遥游》)
    第三种假借义,用作语气助词,与“已”构成复音虚词“而已”,置于句末,表示限止语气,译成“罢了”。如: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第四种假借义,用作副词,与“既、俄、已”等构成“既而、俄而、已而”等复音虚词,分别译成“不久、突然、过后”等。如: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在汉语的发展中,“而”字是一个部首字,因此汉字中凡是由“而”组成的字大都与“颊毛”“胡须”有关。但是作为假借义,“而”字使用最多的还是它的连词用法。
    下面,我们来看“而”在《劝学》一文中的各种用法。
    一、用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成“可是、但是、然而、却”等。
    如: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⑧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这六句中的“而”字,连接的是几个分句之间的关系,表示前后为逆转关系,均可翻译为“但是、可是”等。
    二、用为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如: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句①中“而”连接“学”和“参省”两个动词,表示君子检查、省察自己是建立在博学基础之上的,依据“并且”连接两个递进动词的语法性能,“而”翻译成“并且”。句②中的“而”连接“知明”和“无过”两个形容词性和动词性短语,表示君子不仅思想上智慧明达,而且行动上亦无过失,再依据“而且”连接两个递进形容词或递进形容词加动词的语法性能,“而”翻译为“而且”。这是两个典型的递进连词。
    然而对“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而”字,有人却认为是并列连词或因果连词。笔者以为这两种观点均不妥。首先,联系前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由于君子不断地修养自己,必然赢得自己不但思想上智慧明达,而且也必然赢得自己行为上的逐步无过,思想是基础,行为则是它的高度提升,这不符合并列连词平等排列的语法性能;其次,君子通过不断修养而达到思想上的高度提升,只能说会力避行动上的过失,但也不能说会完全避过,二者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逻辑关系,所以本句中的“而”字还是理解成递进连词为宜。
    三、用为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地、着”,或不译。
    如: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这四句中,句①“而”连接的是“尝终日”与动词“思”的前偏后正式关系,表示“尝终日”是“思”的时间状语,翻译为“地”。句②③④中的“而”连接的是状语“?、顺风、登高”与动词中心语“望、呼、招”之间是“前偏后正”式的关系,这三个状语均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句②可以翻译为“地”,句③④可以不译。
    有人认为句④中的“而”表示承接关系。此殊为不妥。所谓承接关系,指的是“而”字连接前后动作的先后顺序、分句之间的时间先后以及条件与结果的关系等。“登高而招”既非时间,又非条件与结果关系,虽然前后出现了两个动作,但“登高”仅仅是“招”的行为方式,自然应归属于修饰关系。表示这种动作行为方式的状语连词“而”,在文言文中俯拾皆是,足可为证。
    如:①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欧阳修《醉翁亭记》)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列子《愚公移山》)
    ③攀援而登,箕踞而邀。(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句①是说“面对溪水钓鱼”,句②是说“向着山居住”,句③是说“攀着石头,抓住藤条树枝往高处登,两腿像簸箕那样地张开蹲坐着游玩”。四个“而”字,唯有最后一个可以翻译为“着”,其余皆可不译。“临溪”“面山”“攀援”和“箕踞”都是动词“渔”“居”“登”和“遨”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对后边的动词具有修饰、限制作用。
    四、用为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而”。
    如: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这是一个典型的二重复句,第一分句与第二、三分句之间是一重因果关系,第二、三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全句是说“积累善行,形成美好的品德,因而人的智慧自然就得到了,通明的思想自然也就具备了。”如此看来,“积善成德”是“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两个结果的必然原因,二者存在着必然的因果逻辑关系。若将其置于中国古典哲学这个层面来分析,苟子也是秉承了先贤们视修善养德为大智慧,而斥个人的机变巧思为小智慧的一贯宗旨,自然会将“积善成德”推为获取“神明”和“圣心”的重要前提条件,那么我们将这个“而”字解释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也自然有其充足的根据。
    五、用为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前一分句提出假设条件,后一分句则是由它推出的情况或结果,可译成“如果、假如”等。
    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这是由一个反面假设句和一个正面假设句所形成的对比句。“锲而舍之”,提出反面假设,推出“朽木不折”的结论;“锲而不舍”,提出正面假设,推出“金石可镂”的结论。“而”字用在两个假设条件之中,是典型的假设连词。
    “而”作为假设连词,又往往用于假设条件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如:
    ①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国语·越语上·勾践灭吴》)
    ②人而无知,与木何异?(范缜《神灭论》)
    ③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清稗类钞·冯婉贞》)
    这四个“而”字均位于假设条件句中主语和谓语之间,均译成“如果”。
    六、用为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成“又”,或不译。
    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里的“而”字连接“六跪”和“二螯”,属于平等排列的关系,不译。
    形象化的表述
    说理的方法
    阐明的道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形象化的表述
    说理的方法
    阐明的道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比喻论证(正面)
    学习重在积累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比喻论证(反面)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比喻、对比论证
    学习贵在坚持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比喻、对比论证
    学习成在专心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相关教案

    高中人教统编版7.1 短歌行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a href="/yw/tb_c400174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7.1 短歌行教案设计</a>,共9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7.2*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4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单元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7.2*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a>,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文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8.2 登高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50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单元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8.2 登高教案</a>,共10页。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教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 第10课 劝学 (2)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