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第10课 (2)师说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第10课 (2)师说第1页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第10课 (2)师说第2页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第10课 (2)师说第3页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第10课 (2)师说第4页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第10课 (2)师说第5页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第10课 (2)师说第6页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第10课 (2)师说第7页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第10课 (2)师说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必修 上册10.2* 师说评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0.2* 师说评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2师说,课前知识铺垫,2通假字,同“授”传授,3古今异义词,求学的人,两个词跟随并且,一般人,小的方面学习,不一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作者知识“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望郡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谥号“文”,故称“韩文公”。“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 (《旧唐书·韩愈传》)“就食江南,零丁孤苦。”(韩愈《祭郑夫人文》) “文起八代之衰(古文运动)、道济天下之溺(潮州功绩)、忠犯人主之怒(谏迎佛骨)、勇夺三军之帅(出使镇州)。”(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集》,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小故事 韩愈名字的由来①韩愈父母早亡,从小由兄嫂抚养。取学名时,嫂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皆人字作头,将为人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含义佳。”韩愈听后,立即说道:“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忙问:“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
    ②十九岁那年,才华横溢的韩愈进京去应试。他自恃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放在眼里。结果名落孙山。后来,他连续考了四次,才中了第十三名。之后,又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韩愈想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不觉忧叹。妻子卢氏安慰道:“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2.背景知识自魏晋以来,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大了靠特权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此风愈演愈烈,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相当于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
    3.文体知识——说“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马说》等就属这一文体。“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4.知识链接——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5.基础知识(1)读准字音①句读(  )      ②或不焉(  )③经传(   ) ④近谀(  )⑤老聃(  ) ⑥传道(   )
    ⑦李蟠(  ) ⑧苌弘(   )⑨无少(  ) ⑩择师而教之(  )⑪不耻相师(   )
    同“否”,这里指不从师学习
    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代词,相当于“之”,指童子
    人称代词,他(他们)的
    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正常语序为“于弟子贤”
    《诗》《书》《礼》《乐》《易》
    礼、乐、射、御、书、数
    体会作者在文中阐明的观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在古代,教师往往受到人们的尊重。秦始皇出巡,看到荆条,起身就拜,并深情地说:“朕见荆条,如见恩师。”岳飞为离世的老师披麻戴孝,以父礼安葬;杨时程门立雪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但是,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教师地位不高,从师风尚不浓。“好为人师”的韩愈冒着被人讥笑的风险,收召后学,作《师说》“抗颜而为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韩愈的这篇战斗檄文——《师说》。
    1.请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2.“士大夫之族”讥笑从师学习之人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老师与学生之间不是师生关系,而是上下级的社会关系,他们也不懂得“从师求学”的重要性。面对社会关系中的“师道”问题,韩愈写了“从师之道”的时评——《师说》。他在文章第1段中是怎样逐步推出论点的?第2、3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第4段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 (1)首先提出“古之学者……解惑也”的论点。开门见山,正面概述了教师的职能——“传道”“授业”“解惑”;然后转而论述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终不解矣”,承接上文的“解惑”,论述了无师不能解惑的道理;最后正面论述择师的态度和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2)第2段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从师的必要性。第3段举历史事例,从正面论述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3)第4段表明写作目的,称赞李蟠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也是对当时求学之人的一种号召,从正面强调了要“从师”的论点。
    3.英国作家狄更斯曾言:“大地上有黑暗的阴影,可是对比起来,光明更为强烈。”对比论证是一种很具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通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韩愈在本文中也运用了这种方法,结合第2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
    对比论证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也称比较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2)这种“耻学于师”的风气,似乎涉及的面很广,有“今之众人”,有“爱其子”的父亲,还有“士大夫之族”。韩愈在文中主要批判的对象是谁?从何看出?
    答案 ①主要批判的对象:士大夫之族。②理由:a.从行文的语气来看,韩愈在批判“今之众人”时,用的是疑问语气;批判做父亲的人时,用的是否定语气;批判“士大夫之族”时,用的则是讽刺语气。韩愈对士大夫们不仅不满,而且表现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韩愈认为士大夫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聪明,是因为这些士大夫们不懂得从师的道理。b.从内容来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士大夫们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这跟以“道”为师的韩愈的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
    4.一篇铿锵有力的议论文通常会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韩愈的《师说》中除了对比论证,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 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除了第2段中所列举的一些概括性事例外,作者在第3段又以孔子为例,说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孔子被尊为“圣人”,有着很高的学问和修养,这样的“圣人”尚且要向别人请教,一般人就更不用说了。文章还引用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论证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这样,通过举典型的事例和引用孔子的名言,进一步证明了从师的必要性。
    5.《师说》论述了许多有关从师的见解,其中哪些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答案 《师说》中所体现的进步思想至少有三点:①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个全新的概念。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有志于学问的人都要从师学习。
    ②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此句否定了“生而知之”,明确了“学而后知”,批驳了“士大夫之族”所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③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种思想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光辉。《师说》中提出的这些思想把老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平等化,打破了师法或家法的保守壁垒。这些思想开放进步,具有深刻的影响。
    从《劝学》到《师说》,谈学习之道
    1.学习是永恒的话题,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劝学》和《师说》这两篇文章在谈论学习方面有哪些相同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①《劝学》和《师说》两篇文章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劝学》中说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师说》中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同样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②两篇文章都认为学习要“善假于物”。《劝学》中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认为人弥补自身不足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善假于物”;韩愈则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善假于物”。③《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也是一致的。
    2.同为劝学,荀子劝学,鼓励人们成为“君子”;韩愈劝学,鼓励人们成为“圣人”。“君子”与“圣人”分别具有怎样的善学特征?
    答案 (1)“君子”的善学特征:①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学不可以已” “善假于物也”);②智慧明达,行为无过(“知明而行无过”);③善于反思(“日参省乎己”);④具备圣心(“圣心备焉”)。(2)“圣人”的善学特征:①善于向老师、众人学习,不耻学于师;②善于学道。
    3.《劝学》和《师说》都围绕“学习”表达看法,请对比阅读后分析两篇文章的论证特点。填写下表。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整句与散句结合,又兼用多种不同句式,使得语言错落有致,错综变化,富有气势。
    一、课内基础练1.下列对句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与“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两句 中的“师”词义不同。B.“吾师道也”与“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两句中的“道” 词义不同。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与“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两句中的 “闻”词义相同。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与成语“唇亡齿寒”中的“齿”词 义不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古今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吾从而师之A.古今含义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古今含义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4.下列句子中,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不拘于时B.师不必贤于弟子C.何陋之有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们不能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那样相互为师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就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局面。(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释了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都会有疑惑,进而强调了从师的必要性。 (3)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述了教师的职能和任务。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课外拓展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材料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文、武师姜尚,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人不可以不就师矣。夫此皆上圣也,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故夏后之璜,楚和之璧,虽有玉璞卞和之资,不琢不错,不离砾石。而况君子敦贞之质,察敏之才,摄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师,文之以《礼》《乐》,导之以《诗》《书》,
    赞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其不有济乎?是以君子终日乾乾进德修业者非直为博己而已也盖乃思述祖考之令闻而以显父母也。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是故董仲舒终身不问家事,景君明经年不出户庭,得锐精其学而显昭其业者,家富也;富佚若彼,而能勤精若此者,材子也。倪宽卖力于都巷,匡衡自鬻于保徒者,身贫也;贫厄若彼,而能进学若此者,秀士也。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其富者则以贿玷精,贫者则以乏易计,或以丧乱期其年岁,此其所以逮初丧功而及其童蒙①者也。是故无董、景之才,倪、匡之志,而欲强捐家出身、旷日师门者,必无几矣。夫此四子者,
    耳目聪明,忠信廉勇,未必无俦②也,而及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闻不已,而有所以然,夫何故哉?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诗》云:“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是故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节选自王符《潜夫论·赞学》)[注] ①童蒙:幼稚而蒙昧。②无俦:没有能够与之相比的,无法匹敌。
    6.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打“√”。
    7.下列对材料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群聚而笑之”和材料二中“不生而知”的“而”字意思和 用法相同。B.材料二中“必先利其器”与《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的“利”字 意思和用法不同。C.材料二中《礼》《乐》《诗》《书》《周易》《春秋》,这六本经书 就是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所说的“六艺”。D.材料二中“徒”的意思是“只不过”,与《师说》中“郯子之徒”的 “徒”字意思不同。
    8.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先明确肯定了人的价值,继而进一步指出“学问”的重要性。B.文章认为学习需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就像事物需要修治,宝玉需要打磨。C.文章认为当世学士受财富、贫穷或丧乱的干扰,最终在学业上难有所成。D.文章最后引用《诗经》原话,强调不断学习是传扬光辉事业的最佳途径。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2)是故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凡是想要显耀功勋业绩、传扬光辉事业的人,再没有比学习更好的了。
    10.材料一中,韩愈针对不同的批评对象采用了不同的语气,品味起来,有的味酸,有的味苦,有的味辣。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 ①批评今之众人味酸。“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以揣度和疑问的语气表达批评,显得委婉,使人乐于接受批评的同时,心里未免带有酸的感觉。②批评家长味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以感叹和否定的语气表达批评,显示出作者的用心良苦和义正词严。③批评士大夫味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以故作惊奇的反语表达批评,含有讽刺之意,让人有辛辣之感。
    参考译文材料二:天地之间人为贵,圣人所崇尚的是义,德义所成就的是智慧,明智所追求的是学问。虽然世上有极其聪明的圣哲,他们也不是生来就有智慧的;虽然有非常能干的人,他们也不是生来就有才能的。周文王、周武王以姜尚为师,周公旦以庶秀为师,孔子以老聃为师。人不可以不跟从老师学习。上述这些人都是上等的圣哲,况且要等到问学求教之后,方能知识渊博,德行广大,更何况是普通的人呢?因而,工匠若要做好他的事情,就应当先磨利自己的工具;士人要宣扬他的道义,就应当先读他的书。《周易》说:“君子应当通过多记住前人的言论和行事来培育自己的美德。”因此,
    人需要学习,就如同事物需要修治一样。夏朝帝王的玉璜,楚国和氏的玉璧,虽然有了宝玉的资质以及卞和的呈献,但如果不雕琢不磨光,就和石头没有什么差别。更何况君子有敦厚坚贞的资质,有明察聪敏的才能,(如果再)由品德优良的朋友辅佐他,由贤明的老师教导他,用《礼》《乐》来修养他,用《诗经》《尚书》来引导他,用《周易》来帮助他,用《春秋》来启发他,哪有不成功的呢?所以,君子整天勤勤恳恳、积累德行、研修学业,并不只是为了使自己的学识能够渊博而已,而是想继承祖先的美好声望,并以此来显扬自己的父母。
    道义隐藏在书本中,要靠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学问因发奋努力而有所长进,因懈怠松弛而荒废。所以董仲舒终生不过问家事,景君明常年不出家门,使自己的学问日渐精深、学业愈加显著,是因为他们家境富裕;像他们那样富裕闲逸而又能如此勤奋努力,是品德才能过人之士。倪宽卖力做厨工,匡衡把自己卖给富人家做佣工,是因为他们家境贫困;像他们那样家境贫困而又能如此钻研学业,是品德才华优秀之人。现在求学的人数以万计,而坚持学习到底的人还没有几十个,这是什么原因呢?富裕者因为财物而玷污了自己的精神,不再从事于学问,贫穷者因为缺吃少穿而改变了求学之路,或者是因为丧乱而终结了他们的生命,这便是人们小时学习而后来前功尽弃,最后只能幼稚愚昧的原因吧!
    因而,没有董仲舒、景君明那样的资质,没有倪宽、匡衡那样的志向,却要勉强他们离开家庭、献身学问,长时间地求学于师门,是毫无指望的。以上四人耳聪目明、忠义诚实、廉正勇敢,未必没有能与之比肩的人,然而他们树立名望,建立功业,美好的声誉没有穷尽,终于达到这样的境地,这是什么原因呢?只不过是因为他们依托于先圣的经典,专心谨记孔夫子的遗训罢了。《诗经》说:“日日有所收获,月月有所进步,不断地学习,学问积累就会走向光明。”因此凡是想要显耀功勋业绩、传扬光辉事业的人,再没有比学习更好的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读曹公传[宋]黄庭坚南征北伐报功频,刘氏亲为魏国宾。毕竟以丕成霸业,岂能于汉作纯臣。两都①秋色皆乔木,二祖②恩波在细民。驾驭英雄虽有术,力扶宗社可无人。[注] ①两都:指西汉都城长安、东汉都城洛阳。②二祖:指汉高祖刘邦、汉世祖刘秀。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诗人阅读曹操传记后所写,写作的侧重点是对曹操历史功业的 赞美。B.诗人认为曹操虽自己未称帝,但依靠曹丕间接成就帝王之业,不能算 作汉朝忠臣。C.曹操的《短歌行》与本诗第七句,分别写出寻求人才的急切和使用人 才的得法。D.诗人从多个角度写出对曹操的认识和评价,可以看出诗人具有辩证思维。
    12.请你谈谈对“两都秋色皆乔木,二祖恩波在细民”两句的理解,并分析其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 (1)理解:时间过去那么久了,长安与洛阳的那些树都已经长成了高大的树木;但是汉高祖刘邦和汉世祖刘秀的恩惠却仍泽被普通百姓。(2)作用:①第五句由对曹公的评述转向写景,调整诗歌节奏,避免了诗歌的单调乏味;②将曹操放在两汉的宏阔背景中进行评点,增强了诗歌的历史感和厚重感;③将“二祖”与曹操进行对比,批评了曹操对人民不够重视。(答出两点即可)

    相关课件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2* 师说课文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2* 师说课文内容ppt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二课时,激趣导入,问题探究,全文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2* 师说图片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2* 师说图片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练习案•落实学科素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教课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教课内容ppt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课时,激趣导入,素养目标,了解作者,古文运动,写作背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