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浙科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4章免疫调节综合拔高练含答案

    浙科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4章免疫调节综合拔高练含答案第1页
    浙科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4章免疫调节综合拔高练含答案第2页
    浙科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4章免疫调节综合拔高练含答案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浙科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4章免疫调节综合拔高练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浙科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4章免疫调节综合拔高练含答案,共18页。
    综合拔高练高考练考点1 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和特点1.(2022浙江1月选考,25)免疫应答的特殊性与记忆包括三个事件:①对“非己”的分子标志进行特异识别;②淋巴细胞反复分裂产生数量巨大的淋巴细胞群;③淋巴细胞分化成特化的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针对胞外毒素,事件①中一个未活化的B细胞可能被任何一种胞外毒素致敏B.针对异体移植细胞,事件①中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需接受抗原-MHC复合体的信息C.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在胸腺中大量增殖,分泌白细胞介素-2等多种蛋白因子D.事件③中,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协同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2.(2019浙江1月选考,24)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个记忆B细胞膜上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只有一种B.T细胞特异性识别巨噬细胞膜上的MHC分子后会被激活C.白细胞介素-2能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D.抗体两臂上的结合位点可与病毒特异性结合3.(2023浙江6月选考,14)肿瘤细胞在体内生长、转移及复发的过程中,必须不断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这就是所谓的“免疫逃逸”。关于“免疫逃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肿瘤细胞表面产生抗原“覆盖物”,可“躲避”免疫细胞的识别B.肿瘤细胞表面抗原性物质的丢失,可逃避T细胞的识别C.肿瘤细胞大量表达某种产物,可减弱细胞毒性T细胞的凋亡D.肿瘤细胞分泌某种免疫抑制因子,可减弱免疫细胞的作用4.(2020浙江1月选考,30)欲研究大鼠皮肤移植后的皮肤存活率,某同学提出了下面的实验思路。请以皮肤存活率为指标,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要求与说明:A、B系大鼠即为A、B品系大鼠。实验条件适宜。皮肤存活率是指移植存活的皮肤片数占总移植皮肤片数的百分比。排斥反应指移植物作为“非己”成分被免疫系统识别、破坏和清除的免疫反应)实验思路:(1)实验分组与处理:组1:取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自身的另一部位。组2:取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B系大鼠。组3:取与组2相同处理并出现排斥反应后的B系大鼠的T淋巴细胞,注射到未处理的B系大鼠并将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该大鼠。(2)将上述各组若干只处理后的大鼠进行饲养,每隔一定时间观测皮肤片的存活状况并记录,计算皮肤存活率。回答下列问题:(1)预测实验结果(以坐标曲线图形式表示实验结果,其中横坐标为皮肤移植后时间):(2)分析与讨论:①上述实验思路中,移植皮肤的受体大鼠是         。 ②为了进一步验证大鼠对移植皮肤起排斥反应的主要是T淋巴细胞,在实验思路的分组与处理中,若设置组4,其处理是给予大鼠免疫抑制剂,再移植皮肤片。用免疫抑制剂处理的理由是                 。还可设置组5,其处理是               ,理由是                           。 ③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有                            。 考点2 免疫接种5.(2022浙江6月选考,19)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某种传染病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多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促进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属于被动免疫B.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属于被动免疫C.促进致敏B细胞克隆分化出更多数量的记忆细胞,属于主动免疫D.促进浆细胞分泌出更多抗体以识别并结合抗原-MHC复合体,属于主动免疫6.(2020浙江7月选考,5改编)对人群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不会感染各种流感病毒B.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产生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C.接种破伤风疫苗比注射抗破伤风血清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D.感染过某流感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可用于治疗该流感患者考点3 免疫异常引发的疾病7.(2023浙江1月选考,17)某人的左眼球严重损伤,医生建议立即摘除左眼球,若不及时摘除,右眼会因自身免疫而受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人体发育过程中,眼球内部的抗原性物质已被完全清除B.正常情况下,人体内不存在能识别眼球内部抗原的免疫细胞C.眼球损伤后,眼球内部的某些物质释放出来引发特异性免疫D.左眼球损伤后释放的抗原性物质运送至右眼球引发自身免疫8.(2020浙江7月选考,17)HIV侵染辅助性T细胞后,可复制出子代HIV继续侵染,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削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HIV通过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进入细胞B.DNA分子整合到辅助性T细胞的DNA过程会形成磷酸二酯键C.HIV侵染辅助性T细胞后形成DNA分子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参与D.在辅助性T细胞内,以RNA为模板分别直接指导合成DNA、RNA和蛋白质9.(2020浙江1月选考,3)下列关于艾滋病和HIV的叙述,正确的是(  )A.艾滋病属于先天性免疫缺乏病B.HIV由蛋白质和DNA组成C.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严重衰退D.HIV通过性接触和握手等途径传播模拟练应用实践1.(2023浙江嘉兴一中期中)如图所示,将由2种不同的抗原分别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分子,在体外解偶联后重新偶联可制备双特异性抗体,简称双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双抗可同时与2种抗原结合B.利用双抗可以将蛋白类药物运送至靶细胞C.筛选双抗时需使用2种相应的抗原D.同时注射2种抗原可刺激B细胞分化为产双抗的浆细胞2.炎症反应是机体对于外界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炎症状态下,损伤或濒死细胞可释放大量ATP到细胞外,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促进靶细胞产生并分泌细胞因子等物质,促进炎症反应。慢性炎症可导致许多疾病,如过敏、哮喘或类风湿性关节炎。一种纳米抗体可以阻断炎症并减轻疼痛,其作用机理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纳米抗体可能是由抗体经蛋白酶处理获得的B.推测靶细胞很可能是浆细胞,其分泌过多抗体导致炎症反应C.ATP在炎症状态下能够发挥信息分子的作用D.纳米抗体能与ATP竞争P2X7受体,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3.(2023浙江湖州阶段练习)狂犬病毒主要存在于患病动物的延髓、大脑皮层、小脑和脊髓中,狂犬病的潜伏期多为30~60天,人在被动物咬伤24小时内,应到防疫站注射人用狂犬病疫苗和抗狂犬病血清,狂犬病疫苗的有效期仅6个月,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注射后机体只发生了主动免疫过程B.可通过检测体内是否存在抗狂犬病毒抗体,确定其是否被感染C.抗狂犬病血清中的有效成分可以和狂犬病毒发生非特异性结合D.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4.(2023浙江宁波统考阶段练习)为探究某种疫苗对病毒的预防能力,科研人员选取健康小鼠注射疫苗。在适宜条件下饲养一个月后,进行了病毒侵染实验。下图为实验期间对小鼠抽血检测病毒含量和对应抗体含量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1、2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体内病毒含量B.曲线3说明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更多抗体C.免疫缺乏病的患者可注射减毒活疫苗来预防疾病D.注射疫苗可能是某些疾病目前唯一有效的预防措施5.(2024浙江温州十校联考)2023年10月2日17时45分左右,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结果。Katalin Karikó和Drew Weissman因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而获奖,这些发现使得mRNA疫苗成为可能。纳米脂质颗粒LNP能使mRNA疫苗在体内以非侵入性的方式进行靶向递送,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说明:TLR3、TLR7/8和NLRs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受体,它们在识别病原体、触发免疫反应和维持免疫平衡方面起着关键作用)(1)封装在LNP中的mRNA疫苗以    的方式进入靶细胞,形成内体小泡,之后可从内体小泡逃逸,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进行    ,产生的抗原蛋白一部分分泌到细胞外激活宿主的免疫应答,产生相应的抗体和     ;一部分抗原蛋白被细胞内的巨大蛋白酶体切割成大大小小的肽段,与细胞内的          结合,然后呈递到细胞表面,被    细胞识别,启动细胞免疫。 (2)如图所示,若内体小泡内的mRNA未实现逃逸,则会被           识别,使该外来mRNA降解;若逃逸成功也需逃避    的识别,以免被降解。 (3)DNA疫苗通过抗原蛋白基因在动物细胞中的表达,引起机体免疫应答。与DNA疫苗相比,mRNA疫苗的安全性更有优势,这是因为mRNA疫苗不会进入    内,不能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基因组中。然而RNA疫苗的临床应用仍受到限制,试分析原因可能是                   。(答出两点即可) 迁移创新6.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一旦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科学家使用PD-1的抗体来阻断这一信号通路,从而使T细胞能有效对付癌细胞。最新研究发现,当PD-1抗体结合到T细胞的PD-1受体上后,T细胞并未立即获得抗肿瘤能力,只有在另一种免疫细胞——树突细胞发出授权信号后,杀伤性T细胞才能发挥杀灭肿瘤的作用,如图所示。(1)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发现、清除属于免疫系统的    功能;树突细胞是由     分化而来的,参与机体的         免疫。 (2)注射PD-1抗体后,T细胞在获得树突细胞的授权后才能发挥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据图分析其作用机理是                                                    。 (3)研究人员将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12用荧光标记,采用一种单细胞活体成像技术追踪这两个因子在肿瘤内的活动情况,其中肿瘤也用荧光进行了标记。活体成像结果显示,小鼠接受了PD-1抗体注射一天后,肿瘤中表达γ干扰素的细胞数量增加6倍,其中最多的就是具有肿瘤杀伤功能的杀伤性T细胞;表达白细胞介素-12的细胞数量增加12倍,这些细胞在形态上很像树突细胞,且具有运动能力。为进一步通过实验确认,树突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12是使T细胞获得杀灭肿瘤细胞的必需因子。请写出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综合拔高练高考练1.B 胞外毒素是抗原,通常,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即其可被一种特定胞外毒素致敏,A错误;异体移植细胞是抗原,其进入体内后,吞噬细胞吞噬该抗原,可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再将抗原-MHC复合体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故事件①中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需接受抗原-MHC复合体的信息,B正确;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后释放到血液中,在外周免疫器官与抗原接触后大量增殖,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白细胞介素-2等多种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C错误;记忆细胞群可以在二次免疫的时候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群,但其本身不具有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的功能,D错误。2.B 一个记忆B细胞膜上只带有对应一种抗原的受体,当记忆B细胞第二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能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A正确;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后,经加工处理,将抗原信息以抗原-MHC复合体的形式呈现在细胞表面,细胞毒性T细胞依靠细胞表面受体识别并结合抗原-MHC复合体,这导致细胞毒性T细胞受到刺激,然后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2等)也刺激细胞毒性T细胞,使其增殖和分化为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B错误,C正确;抗体分子基本结构是Y形,两臂上有同样的结合位点,可与相应的抗原(病毒、细菌等)结合,D正确。3.C 肿瘤细胞表面产生抗原“覆盖物”,可以降低抗原被免疫细胞识别的概率,A正确;肿瘤细胞表面抗原性物质丢失,可使T细胞无法识别肿瘤细胞,造成肿瘤细胞“免疫逃逸”,B正确;清除肿瘤细胞主要依靠细胞免疫,若肿瘤细胞表达的某种产物可减弱细胞毒性T细胞的凋亡,则会增加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杀伤,C错误;肿瘤细胞分泌某种免疫抑制因子,可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弱免疫细胞的作用,D正确。4.答案 (1)移植后皮肤存活率示意图(2)①A、B系大鼠 ②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及功能,延长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 切除大鼠的胸腺,再移植皮肤 切除胸腺后,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延长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 ③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对抗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解析 (1)分析实验分组与处理可知,组1的皮肤移植属于自体移植,所以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皮肤存活率最高,随时间延长存活率不变;组2将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B系大鼠,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皮肤存活率随时间延长而下降;组3,由于与组2相同处理并出现排斥反应后的B系大鼠的T淋巴细胞(包括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等)能识别、破坏A系大鼠的皮肤片,因此将该T淋巴细胞注射到未处理的B系大鼠,并将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该大鼠,会引发二次免疫,快速高效地识别、破坏A系大鼠的皮肤片,即免疫排斥反应增强,所以组3皮肤存活率随时间推移不断下降且比组2下降速度快。(2)①组1移植皮肤的受体大鼠是A系大鼠,组2和组3移植皮肤的受体大鼠是B系大鼠。②该小题的设置是为了进一步验证大鼠对移植皮肤起排斥反应的主要是T淋巴细胞,因此组5和组4都作为阴性对照。本实验免疫抑制剂处理对象主要是T淋巴细胞,即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及功能,延长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组5需要切除大鼠的胸腺,再移植皮肤,原因是切除胸腺后,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可延长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③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对抗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5.C 接种疫苗,能促进机体产生更多记忆细胞和效应细胞,属于主动免疫,A错误;一种疫苗只能促进机体产生特定的淋巴细胞,属于主动免疫,B错误;致敏B细胞受到细胞因子刺激后,可分化出更多记忆细胞,属于主动免疫,C正确;抗体不能识别并结合抗原-MHC复合体,D错误。6.A 流感病毒的种类很多,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只会对该种流感病毒产生免疫力,仍可能感染其他流感病毒,A错误;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疫苗作为抗原可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从而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B正确;接种破伤风疫苗属于主动免疫,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提供对相关疾病的长期保护,而注射抗破伤风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获得免疫力,注射的抗体在机体内不能长期留存,C正确;感染过某流感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中含有针对该病毒的抗体,可用于治疗该流感患者,D正确。7.C 在人体发育过程中,眼球内部的抗原性物质并未完全清除,A错误;眼球损伤后,眼球内部的某些物质进入血液成为抗原,引起特异性免疫,因此人体内存在能识别眼球内部抗原的免疫细胞,B错误,C正确;左眼球损伤后释放的抗原性物质引起特异性免疫,浆细胞产生的抗体随体液运输至右眼球,引发自身免疫,D错误。8.D HIV能够特异性攻击辅助性T细胞,说明辅助性T细胞表面有HIV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的受体,A正确;DNA分子整合到辅助性T细胞的DNA分子的过程中会有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和形成,B正确;在辅助性T细胞内,以整合在辅助性T细胞DNA上的以HIV的RNA为模板逆转录出的DNA为模板转录合成新的病毒基因组RNA或病毒mRNA,后者与核糖体结合,翻译出各种病毒蛋白,然后装配产生新的子代病毒,故并非利用RNA为模板直接指导合成RNA和蛋白质,D错误。9.C 艾滋病属于后天获得的免疫缺乏病,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严重衰退,A错误,C正确;HIV由外层脂类膜、RNA及蛋白质等组成,B错误;HIV不能通过握手传播,D错误。模拟练1.D 根据抗原和抗体能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推测,双抗可同时与2种抗原结合,A正确;根据抗原与抗体能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利用双抗可以将蛋白类药物运送至靶细胞,从而使药物发挥相应的作用,B正确;需使用2种相应的抗原来进行抗原-抗体检测,从而实现对双抗的筛选,C正确;同时注射2种抗原可刺激B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浆细胞,而不是分化成产双抗的浆细胞,D错误。2.B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据图推测,纳米抗体可能是抗体经蛋白酶处理后形成的多肽片段,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促进靶细胞产生并分泌细胞因子等物质,促进炎症反应”,推测靶细胞很可能是辅助性T细胞,B错误;损伤或濒死细胞释放大量ATP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此时ATP发挥信息分子的作用,C正确;据图可知,纳米抗体与ATP都能与P2X7受体结合,故纳米抗体的作用机理是与ATP竞争P2X7受体,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从而阻断炎症的发生,D正确。3.D 注射人用狂犬病疫苗和抗狂犬病血清后机体既发生了主动免疫过程,也发生了被动免疫过程,A错误;若抗体检测呈阳性,不能确定其现在是否被感染,也可能是曾经感染后已痊愈,可通过检测体内是否存在狂犬病毒抗原或核酸,确定其是否被感染,B错误;抗狂犬病血清中的有效成分为抗体,可以和狂犬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C错误。4.D 对照组为未注射疫苗的小鼠,实验组为注射疫苗的小鼠。曲线3表示注射疫苗组小鼠体内抗体的含量,曲线4表示未注射疫苗组小鼠在一个月后感染该病毒后体内抗体的含量;注射过疫苗的个体再次感染相同病毒可发生二次免疫,记忆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能及时清除病毒,因此曲线2为实验组小鼠体内病毒含量,曲线1为对照组小鼠体内病毒含量,A、B错误。疫苗通常由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等制成,接种后会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免疫缺乏病的患者自身免疫功能较差,注射减毒活疫苗可能会有感染风险,C错误。对于某些疾病来讲,注射疫苗可能是目前唯一有效的预防措施,D正确。5.答案 (1)胞吞 翻译 记忆B细胞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或MHC分子) T淋巴(或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 (2)TLR3和TLR7/8 NLRs (3)细胞核 mRNA自身稳定性较差(或RNA易变异),在体内(或细胞内)会被(相关酶)降解解析 (1)由题图可知,封装在LNP中的mRNA疫苗以胞吞的方式进入靶细胞,形成内体小泡。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在核糖体中合成相应的蛋白质,故mRNA需要从内体小泡逃逸才能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翻译出抗原蛋白,一部分抗原蛋白分泌到细胞外,激活宿主的免疫应答,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一部分抗原蛋白被细胞内的巨大蛋白酶体切割成大大小小的肽段,与细胞内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结合,然后呈递到细胞表面,被T淋巴细胞识别,启动细胞免疫。(2)据图可知,若内体小泡内的mRNA未实现逃逸,则会被TLR3和TLR7/8识别,使该外来mRNA降解;若逃逸成功也需逃避NLRs识别,以免被降解。(3)与DNA疫苗相比,mRNA疫苗不进入细胞核,不会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基因组中,所以mRNA疫苗的安全性更有优势。但是mRNA为单链结构,自身稳定性较差,在体内递送时会被人体内的酶降解,因此mRNA疫苗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6.答案 (1)免疫监视 造血干细胞 非特异性和特异性 (2)PD-1抗体与T细胞表面的PD-1受体结合后,T细胞分泌的γ干扰素与树突细胞表面的γ干扰素受体结合,激发树突细胞分泌大量的白细胞介素-12,并与T细胞表面的白细胞介素-12受体结合,使T细胞获得杀灭肿瘤细胞的能力 (3)实验思路:将患肿瘤的小鼠均分为三组,甲组仅注射PD-1抗体,乙组去除体内的树突细胞后注射PD-1抗体,丙组去除体内的树突细胞后注射PD-1抗体和白细胞介素-12,一段时间后观察记录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灭情况。预期结果:甲组和丙组对肿瘤细胞的杀灭情况明显好于乙组。解析 (1)树突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参与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3)将实验目的“验证树突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12是使T细胞获得杀灭肿瘤细胞的必需因子”拆分为“验证白细胞介素-12是使T细胞获得杀灭肿瘤细胞的必需因子”和“验证树突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2”,分析其自变量、因变量如表。结合上表可知,实验需设置3个组别(两两对照实现对两个自变量的控制),且因变量都可用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灭情况来表示。根据题干信息“肿瘤细胞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可知,要实现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灭,需阻止PD-1对肿瘤细胞上PD-L1的识别,故各组小鼠都需注射PD-1抗体。综上得出实验思路如表: 实验目的验证白细胞介素-12是使T细胞获得杀灭肿瘤细胞的必需因子验证树突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2自变量有无白细胞介素-12有无树突细胞因变量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灭情况白细胞介素-12的量(可根据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灭情况判断)组别甲乙丙自变量仅注射PD-1抗体去除体内的树突细胞后注射PD-1抗体去除体内的树突细胞后注射PD-1抗体和白细胞介素-12预期结果甲组和丙组对肿瘤细胞的杀灭情况明显好于乙组结果分析小鼠体内树突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2,使T细胞杀灭肿瘤细胞无树突细胞,无白细胞介素-12,T细胞不能杀灭肿瘤细胞注射的白细胞介素-12使T细胞杀灭肿瘤细胞对照及目的分析乙、丙对照证明“白细胞介素-12是使T细胞获得杀灭肿瘤细胞的必需因子”;甲、乙对照证明“树突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2”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