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高考专用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易错点01信息类文本阅读之内容分析选择题__比对信息出错教师版

    新高考专用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易错点01信息类文本阅读之内容分析选择题__比对信息出错教师版第1页
    新高考专用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易错点01信息类文本阅读之内容分析选择题__比对信息出错教师版第2页
    新高考专用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易错点01信息类文本阅读之内容分析选择题__比对信息出错教师版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高考专用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易错点01信息类文本阅读之内容分析选择题__比对信息出错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专用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易错点01信息类文本阅读之内容分析选择题__比对信息出错教师版,共15页。
    信息类文本的内容分析选择题,是高考命题的“长青树”。考题选择项主要针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的四个选择项,有对文中相关的词句进行相似表达,有对相关信息内容进行筛选、重组、整合。选项在对原文“相似表达”与“信息整合”中出现错误,要求考生比对核查。
    ★易错原因——三个未注意
    1.未注意到“相似表达文句”有词句变动。
    2.未注意到“信息整合”出现逻辑关系混乱。
    3.未注意到“延伸推断”超出原文范畴,与原文本义不符。
    (2023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文学研究有两条腿,一条是文学史,一条是文学批评,在一条腿向前迈的时候,另一条腿就要先停一停,踏在地上;否则,我们的身体就不容易保持平衡了。
    文学史框架建立在相对确定的价值体系之上,要据这个价值体系分出优劣、高下、主次乃至正反两个方面,在一定时期,首先确定的是文学批评的共同标准,这就是那时所建立的文学史框架的要求,文学史框架要有统一性,不能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各行其是,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文学史就不要一天一改。
    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说明研究者已经对其中一系列主要问题有了相对集中的认识,至少那些文学史的编写者承认这个框架是合理的,是有他们自己的文学感受和理解做根据的,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别人一有异议就要改弦易辙的,文学史有自己的力量,尤其是文学史教材,文学史教材因其编写者大多是学科里有权威性的专家和学者,而有着更广泛的可信度,能够让更广大的文学史阅读者或教材使用者放心接受,人们首先通过文学史建立起对这个学科范围内的作家与作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印象,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就不必担心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因为这些与文学史框架的要求不同的观点,充其量只是将自己的不同意见充分表达出来罢了。它们对文学史框架的影响只是局部的,对现行文学史有局部的充实和微调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那些在文学史上已经得到充分论述的作家和作品的认识,人们不会从认识到杜甫诗的文学价值而至于认识不到杜甫诗的文学价值。与此同时,文学批评是个人化的,多样化的,自然有不同意见的发生,现行文学史的编写者和同意现行文学史观点的研究者同样会以个人身份参加到文学研究的行列之中,以平等的姿态与持有不同意见的批评者进行讨论,总之,文学史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像一道堤坝一样阻挡着文学批评的潮水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并在这种冲击中发生着渐进性的变化,但文学史永远只是一个粗略的框架,不可能穷尽对所有作家和所有文学作品的认识;它是被文学史家精心挑选和组织起来的文学知识和思想,而不是这个学科的文学知识和思想的全部,更不是这个学科研究活动的终结形式。以文学史框架为参考,展开更广泛细致的阐释、分析、讨论和研究,就成了这个学科研究的主体内容,而这些都是在文学批评的范围内进行的,文学史就建立在此文学批评活动的基础之上,没有文学批评的繁荣发展,任何一部文学史都无法独立地支撑起自己。文学批评不能以文学史框架的要求为当然标准,而要以批评者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理解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实际地、深入地进入到文学世界,将其中更丰富、更具体、更隐蔽的价值和意义充分发掘出来,争取别人的理解和同情,从而给文学史的写作不断注入新血液。
    (摘编自王富仁《文学史与文学批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史框架以相对确定的价值体系为基础,代表一定时期内文学批评的共同标准。
    B.文学史教材的出现,标志着文学研究者对文学史框架的合理性有了一致的认识。
    C.文学批评可能不断对已有的文学史形成冲击,从而促使文学史发生渐进性变化。
    D.文学批评的出发点是批评者自己对文学的真实感受和理解,而不是文学史的结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研究方式有较大差异,文学史编写者应避免介入文学批评。
    B.因为文学史无法穷尽对作家和作品的认识,所以拾遗补缺才是文学批评的任务。
    C.没有广泛细致的文学批评,文学史就失去了基础,文学研究活力也会受到影响。
    D.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学研究的深入,否定并取代前人撰写的文学史是有必要的。
    【答案】1.B 2.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文学史教材的出现”“对文学史框架的合理性”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说明研究者已经对其中一系列主要问题有了相对集中的认识,至少那些文学史的编写者承认这个框架是合理的”,可见应是“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的出现标志着“研究者已经对其中一系列主要问题有了相对集中的认识”,且“对文学史框架的合理性有了一致的认识”的是“那些文学史的编写者”。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及观点的内容。
    A.“文学史编写者应避免介入文学批评”错误,原文的表述是“现行文学史的编写者和同意现行文学史观点的研究者同样会以个人身份参加到文学研究的行列之中,以平等的姿态与持有不同意见的批评者进行讨论”。
    B.“所以拾遗补缺才是文学批评的任务”错误,依据原文“以文学史框架为参考,展开更广泛细致的阐释、分析、讨论和研究,就成了这个学科研究的主体内容,而这些都是在文学批评的范围内进行的”可知,文学批评是对作家、文学作品展开的“更广泛细致的阐释、分析、讨论和研究”,而不是“拾遗补缺”。
    D.“否定并取代前人撰写的文学史是有必要的”错误,原文的观点是“对现行文学史有局部的充实和微调的作用”“给文学史的写作不断注入新血液”,而不是“否定并取代前人撰写的文学史”。
    故选C。
    1.关注选项与原文的词句变动。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核对信息时,要特别关注这些词句变动的地方。
    2.关注选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一些选择项是将原文中分散的信息进行整合与重组,这些看似与原文相同的文句,经过整合,容易出现逻辑关系错误。核对信息时,要选择项中相关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等)看清楚。
    具体比对时,要高度关注选择项中的关联词(如因为、所以,如果),看看这种关联的关系是否正确。
    3.关注延伸推断的范畴与逻辑。
    一些选择项在原文中找不到现成的信息,它是从原文中延伸理解与推断出来的观点与论断。核查这种选择项,要关注到其延伸的范畴是否发生改变,延伸推断的观点是否符合原文的本义,防止牵强附会、张冠李戴。
    一、(湖北2024届六校联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在观测天象过程中对宇宙也有认识,形成了一些宇宙学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种: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盖天说以为“天圆地方”,“天似盖笠,地法覆”。这是对天地结构比较直观的认识。它对古代天文学的影响很大。汉代成书的《周算经》利用影长测量数据,试图把盖天说构造成一个天地几何模型,说明日月出入、昼夜变化等各种天文现象。但由于天地平行和圭表影长“千里差一寸”的基本假设有误,结果并不理想。不过盖天说对绘制星图、测量天体坐标来说还是很有用的。汉代有一种星图叫“盖图”,大概就是按盖天说的原理绘制的。此外,天体的赤道坐标在中国古代是“入宿度”和“去极度”,与盖天说并不矛盾。
    汉代出现了浑天说大概出现在太初改历之时。东汉张衡的《浑天仪注》对浑天说有非常形象的描写:”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可见浑天说的本质就是对天球的认识。浑天说对后来天文观测的影响很大。有了浑天说,就有了浑仪,并且有可能在浑仪上加黄道、白道等使天体位置测量越来越精密。
    宣夜说是一种认为宇宙无限的气宇宙论,是汉代的郗萌提出的学说。他认为“天”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天穹,而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月星辰就在气体中飘浮游动。这种宇宙论虽然对天文测量和天文历法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却启发人们认识宇宙本原和天体演化。宋代理学家朱熹更是根据这种气的宇宙论提出了关于宇宙演化的猜想。他认为宇宙起先只是阴阳二气,两者旋转摩擦,磨出一些渣滓,结在中央,便形成地。气之清者就上升成为日月星辰,在外周转不停。这个宇宙演化理论虽然还很粗糙,但其气漩涡论却比西方著名自然哲学家笛卡儿的宇宙演化漩涡说早400多年。
    中国古代宇宙论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天地对应和天人对应。中国古代的星官体系是这一特点的突出表现。西方的传统开始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到古希腊时期形成星座体系,以神话中的事物为主。中国星官体系则完全不同它是把人间帝王社会搬到了天上。天地是名副其实的对应。正是有了这种对应,中国古代的天与人之间才那么接近。“天文”永远与“人文”密切关联,所以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其根本的目的是探究天人关系正如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
    (摘编自孙小淳《中国古代天文学:何为“天极”》)
    材料二
    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浑盖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比如,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从这个理念出发,如果承认这一前提,就得承认盖天说是正确的,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但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对此,南北朝时期著名科学家祖暅的一段话可作代表:
    自古论天者多矣,而群氏纠纷,至相非毁。窃览同异,稽之典经,仰观辰极,傍瞩四维,睹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见伏,校之以仪象,覆之以晷漏,则浑天之理,信而有征。
    (《隋书·天文志》)
    祖暅较了浑盖双方的差异,在查阅典籍记载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天文观测,并使用仪器进行校验,发现浑天说更符合实际,这才得出了浑天说可信这一结论。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这一传统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点有明显的不同。
    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南北朝时,南朝的梁武帝偏爱盖天说,曾集合群臣,公开宣讲盖天说。对于他的主张,天文学家中不以为然者大有人在,但梁武帝并未采用暴力手段迫害那些不相信盖天说者。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与浑天说亦不一致,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以佛教学说为依据,强行要求人们放弃自己所信奉的宇宙结构学说的事例。宗教因素没有成为裁决浑盖是非的依据,也没有人因为信奉某种宇宙理论而受到政治或宗教上的迫害。这些,无疑都是浑盖之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节选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的认识,在中国古代宇宙学说中影响较大。
    B. 中国古代宇宙论强调天人对应,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的根本目的是“究天人之际”。
    C. 中国古代天文学有重视实际校验的优秀传统,这使得中国天文学优于希腊天文学。
    D. 梁武帝在浑盖之争中的态度与做法表明政治因素没有成为裁决浑盖是非的依据。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盖天说以为“天圆地方”是对天地结构比较直观的认识,也是对宇宙结构的正确描述。
    B. 盖天说所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是由“阳气轻清,上浮为天;阴气重浊,下凝为地”推断而出的。
    C. 《浑天仪注》是浑天说的代表性著作,浑天仪的产生是以浑天说的提出为背景的。
    D. 朱熹提出的宣夜说比西方著名自然哲学家笛卡儿的宇宙演化漩涡说早400多年。
    【答案】1. C 2. 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这使得中国天文学优于希腊天文学”错,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这一传统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点有明显的不同”,对比的目的在于强调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优秀传统,不是分出高下。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也是对宇宙结构的正确描述”错,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二段“盖天说以为‘天圆地方’,‘天似盖笠,地法覆槃’。这是对天地结构比较直观的认识。它对古代天文学的影响很大”,据此看出,并且盖天说对宇宙结构的描述是错误的。
    B.“盖天说所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是由阳气轻清,上浮为天;阴气重浊,下凝为地推断而出”错误。材料二第一段“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从这个理念出发,如果承认这一前提,就得承认盖天说是正确的,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但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据此可知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
    D.“朱熹提出的宣夜说比西方著名自然哲学家笛卡儿的宇宙演化漩涡说早400多年”错。材料一第四段“宣夜说是一种认为宇宙无限的气宇宙论,是汉代的郗萌提出的学说……这个宇宙演化理论虽然还很粗糙,但其气漩涡论却比西方著名自然哲学家笛卡儿的宇宙演化漩涡说早400多年”,据此看出,宣夜说不是朱熹提出,而且“比西方著名自然哲学家笛卡尔的宇宙演化漩涡说早400多年”的是“气漩涡论”,不是“宣夜说”。
    故选C。
    二、(2024届湖南衡阳高三入学考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一:
    ①"宋韵"是继唐代之后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李泽厚说:"宋代是以"郁郁乎文哉'著称的,它大概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宋韵"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审美观念方面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是走向成熟的标志。在"两宋"时期,"美"不仅体现为艺术审美,也有生活审美。美的"生活"不仅在"别处",在艺术之中,而且也在"此处",在日常生活之中。"宋韵"所概括的审美风格和情趣,是艺术和生活的统一,也是"雅"和"俗"的统一。一味强调"宋韵"中高雅精致的一面,忽略其生动鲜活、富有生活意趣的一面,尤其是在代指通俗文化和社会生活时,显然不够全面。例如两宋时期的话本小说、戏剧等,它们也属于"宋韵"的有机构成部分。
    ②讨论北宋的"宋韵"和南宋的"宋韵"时,既要注意到它们的共同点﹣﹣如都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感色彩等,更要注意其不同点以及各自与时代、社会和地域文化的关系。导致两宋时期"宋韵"文化差异,除却政治经济因素影响外,所在地域文化的差异恐怕是重要因素。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指出:"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仅就南宋的"宋韵"而言,较之北宋最明显的不同恐怕就是在审美情趣上更追求精致、细腻和含蓄、内敛,在艺术创作构思方面则有意无意忽略整体而重视局部、重视细节。绘画上马远被称为"马一角"即为明证,马远与范宽的区别,不在于绘画技艺方面,而是在画的布局和整体格局及气势上。至于文学中的婉约一派至南宋在审美风格上则更具阴柔意味,甚至走向消极、颓废。
    ③至于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外乎外部原因和内部因素两大方面。
    ④外部原因,除却显而易见的最高统治者统治能力低下、南宋政治军事方面更加赢弱外,当与临安所在之江南文化和"两浙"文化有关。如果说北宋首都所在地汴京属于中原文化圈,属于内陆文化;则临安显然属于这一文化圈的边缘并有自己的地域文化系统即江南文化,这一地域文化的整体特点就是"水"文化,也是主情、尚文的文化。相对于内陆文化,江南因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受儒家影响要比中原小一些,在文化个性上也就更为自由、活跃。此外佛教、道教在此传播也更为广泛。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伴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上至君主大臣下至一般士人,都较多沉溺于山水而又感怀故国,其审美趣味自然多偏于惆怅多情的"浅吟低唱",而南方特有的气候和秀丽自然风景又强化了这一点。就南宋时期的"宋韵"而言,不仅较之北宋时期显然更多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特色,某种程度上对传统文化中"雅"文化的承继也更加突出。同时,由于市民阶层的产生和都市经济的发展,也受到通俗文化和通俗文学的影响,在追求雅致、精致美学趣味的同时也兼顾了雅俗共赏,这在南宋的话本小说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证。
    ⑤历史充满吊诡,一个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一直较为赢弱直至走向灭亡的宋朝,反而在文学艺术、文化和学术领域达到高峰,也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的名言:"关于艺术,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如果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对"美"有特殊认知和感受力的民族,则正是在宋代,中华民族第一次在审美观的建构和审美趣味的成熟方面上升到崭新的高度﹣"韵"这一概念的被广泛运用就是一个标志。此外,中华民族对日常生活审美的建构和提高,也在两宋达到高峰并形成一种新的雅俗共赏的生活方式。由此可以认为,"宋韵"之所以产生于宋代而非其他朝代,既有历史的偶然,更有必然。
    ⑥在今天,我们弘扬"宋韵"文化,不能仅仅缅怀那一个逝去的时代及其美丽却哀婉的社会风貌,不能只是限于对"宋韵"的精致高雅给予赞美,而是必须从中寻找"宋韵"之所以为"有宋"之"韵"的根本所在,并且把其中那些过于阴柔、消极的成分剔除,而吸收那些健康且有生命力的成分并发扬光大。
    (摘编自刘克敌《关于"宋韵"阐释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生活与艺术,是宋韵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宋人的生活美学和艺术风雅也确实赋予了宋韵以独特的气质。然而,如果要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特质,系统提炼其优秀文化元素,对宋韵文化还应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既不能局限于对"韵"字做狭义的字面理解,也不能不做辨析地将其等同于包罗万象、良莠并存的两宋文化。认识理解宋韵文化,需秉承实事求是、理性客观的认识态度,才能准确把握一个时代的历史"底盘",提升宋韵文化的基调和品质。
    例如,关于宋朝文气,有文章认为宋廷"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文官制度,使得宋代文人有极高的待遇,两宋因之成为文人们"最好的时代"。两宋有北宋仁宗时期的"嘉裕之治",涌现出苏轼、程颢、张载等文化名人;南宋宋孝宗时期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生态,产生了朱熹、陆九渊、叶适等学术名家群体。然而,宋朝也不乏乌台诗案、庆元党禁等严酷文禁,兼有蔡京、秦桧等权相专权朝政,以致士气低落。
    由此可见,唯有全面了解,客观分析、理性评价,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窥见"宋韵"全貌。
    (摘编自陈野《追寻宋韵的历史深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宋韵"所概括的审美风格和情趣,是"雅"与"俗"的统一;"宋韵"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审美观念的成熟。
    B .两宋时期"宋韵"文化有共性,也有个性;而考察其差异的成因,则要从政治经济因素影响与所在地域文化差异等角度着眼。
    C .相较于北宋,南宋时期的"宋韵"更多地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特色,因此它对传统文化中的"雅"文化的传承相对而言更突出。
    D .宋朝实施"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和采取文官制度,文人的待遇极高,涌现出苏轼、程颢、朱熹等文化名人或学术名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援引李泽厚的论断,意在强调"宋韵"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援引刘师培的论断,论证了南宋"宋韵"的精细、内敛、阴柔。
    B .两则材料都指出生活与艺术是宋韵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前者着重论说"宋韵"的代际差异与成因等,后者侧重论析认识"宋韵"的正确态度。 C .江南因其地理位置的关系,受儒家影响比较小,道家和佛家的传播更广,文化个性较为活跃,江南人士的审美情趣大多偏于惆怅多情。
    D .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强大与否,并非该时代文艺、文化和学术兴衰与否的决定因素,"宋韵"产生于宋代,是历史的偶然,更是历史的必然。
    【答案】
    C 2. A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和概括文本信息并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逻辑做出评价的能力。 C 项歪曲原文逻辑关系。根据材料一第④自然段中所述,"不仅较之北宋时期显然更多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特色,某种程度上对传统文化中'雅'文化的承继也更加突出",这两个分句前后之间是递进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本题考查比较两个材料并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的逻辑做出评价和判断其推论是否合理的能力。 A 项中"援引刘师培的论断,论证了南宋'宋韵'的精细、内敛、阴柔"这一解说不正确,应是论证"所在地域文化的差异"对两宋"宋韵"差异的影响。
    三、(山西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大家都知道,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时时刻刻为我们的身体提供动力,也让我们尽情地感受世间的心动、开心和心痛,但是除了这些,您真的了解您的心脏吗?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心脏。正常的心脏位于我们胸腔的左侧,大小跟自己的拳头差不多,形状如同桃子,其内部结构恰如我们的理想小洋房,楼上两房、楼下两室,以及两墙、四门、两入口、两出口,也就是我们做心脏超声检查时经常听说的,左右心房,左右心室、房间隔、室间隔,连接左心室的主动脉、连接右心室的肺动脉以及房、室、大动脉间沟通的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
    这套洋房是如何成为我们生命的马达呢?心脏有一套高级的电路,支配着它搏动。肺内氧合的血,经由肺静脉回到左心房、左心室进入主动脉,以供应全身各器官氧气和营养,消耗后的未氧合血再经上下腔静脉回入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到肺内再氧合,周而复始,而心肌本身的血供则是依靠冠状动脉完成。
    这套洋房的任何部位出现问题,都会形成不同的心脏病。如何早期预防并早期识别,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常见的心脏病包括了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瓣膜病、心肌病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压力的增大,高血压越来越多,已成为我们健康的最大敌人。除了遗传因素,饮食中的高盐、高脂以及饮酒、抽烟、精神压力、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等,都是其诱发因素。高血压又可以引起脑血管病、心衰、冠心病、主动脉夹层病等多种病症。尤其是冬天,天冷了,高血压病人多了,急诊夹层的病人也多了。大动脉夹层病是刻不容缓的急诊,也是致死率极高的疾病。剧烈撕裂样、刀割样胸痛,既往有高血压的,一定要想到此病,一旦主动脉内膜撕裂出血,累及脏器发生缺血,堵住冠状动脉口,可致心肌梗死、破裂,可致心脏填塞。所以,拉制血压刻不容缓、终身受益。
    如果说心脏是发动机,那心肌就是发动机的材质,心肌好,发动机质量就高。心肌病的主要类型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心肌病的病因通常并不明确,大致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可能导致获得性心肌病的某些状况或行为包括:长期高血压、长期心律失常、瓣膜问题、病毒感染、代谢障碍、放化疗、过度饮酒、维生素B1缺乏、妊娠并发症、器官中异常蛋白质积聚(淀粉样变性)等。
    心肌病早期可能不会引起任何体征或症状。但体征和症状通常会随病情的加重而出现,包括活动或休息时呼吸困难、水肿等心衰表现。另外,有一些特殊病毒可以侵犯呼吸道引起感冒,也可以伤害心肌,轻者可能有心慌、乏力,重者则发生心衰、晕厥甚至猝死,也叫爆发性心肌炎。感冒了,一定要好好休息,在我们无法得知何种病毒的情况下,一定保护好我们的心脏不受侵犯。还有两种特殊的心肌病容易误诊为心肌梗死,一种是应激性心肌病,一种是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俗话“气大伤身”并非空穴来风,心脏也会被气得鼓鼓的。应激性心脏病,常见于女性,巨大精神刺激诱因,突发胸痛、持续时间长,甚至昏迷。这种情况往往会被诊断为急性心梗,但冠脉造影却会未发现明显狭窄。所以,神经内分泌对人体调节超乎想象,交感亢进导致左心室心尖膨大成球囊状,左心功能下降,往往持续数周数月才能恢复正常。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往往容易漏诊,这类病人心电图往往提示心肌梗死。有一个患者二十多年前,大学毕业入职体检,心电图提示急性心梗,还叫了救护车,随后的每一次体检,医生都很紧张,但其他检查都未发现异常。其实做一个超声心动检查,通过心尖短轴切面,即可看到心尖肥厚。超声心动图可以鉴别并诊断不同类型的心肌病。
    瓣膜是心脏的大门,心脏的瓣膜出现问题,可导致狭窄或关闭不全。《红楼梦》中林黛玉咳血而终,“腮上通红”“多行一步,便会气喘”“夜不能寐,坐起呼吸”的体征,与二尖瓣狭窄、左心功能不全比较吻合,如果当时有超声心动图,便可真相大白。此类疾病最常见于风湿病以及退行性病变,目前治疗可采用外科开胸手术或生物瓣膜置换术或不开胸微创介入治疗,近几年外科修复瓣膜的成功率逐年增高,让毁损的瓣膜焕发断机。
    超声心动图对于心脏病的准确诊断以及治疗,功不可没。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道超声心动图、三维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等检查,可以多维度、实时、清晰地探查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操作简便易行无创,是心脏检查的首选。心脏病的诊治,已经离不开超声心动图,目前心脏外科医生、心脏内科医生,都需要超声心动图。它是医生的第一手信息,堪称心脏医生的火眼金睛。随着计算机和超声成像技术的发展,超声心动图作为医学影像技术之一,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了解了心脏结构,认识了心脏常见疾病诊治,知道了超声心动图检查至关重要的价值,这样,对您的心脏,您搞明白了吗?(摘编自崇梅《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你了解你的“心”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冬天高血压病人增多,同时大动脉夹层病也会增多;如果病症为剧烈撕裂样、刀割样胸痛,那么就会被诊断为大动脉夹层病,
    B.心肌的质量对心脏颇为重要。长期高血压、病毒感染、过度饮酒、维生素B1缺乏、代谢障碍、放化疗等都有可能导致获得性心肌病。
    C.超声心动图检查至关重要,可以鉴别并治疗不同类型的心肌病。例如,做一个超声心动检查,即可看到扩张型这种容易漏诊的心肌病。
    D.林黛玉咳血而终,其“夜不能寐,坐起呼吸”等体征,与二尖瓣狭窄、左心功能不全比较吻合,可惜当时没有超声心动图,否则一定能治愈。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心脏时时刻刻为我们的身体提供动力,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但大多数人可能并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心脏。
    B.心脏这套小洋房的任何部位出现问题,都会形成不同的心脏病,所以我们要做到早期预防并早期识别。
    C.爆发性心肌炎由感冒引发,重者则发生心衰、晕厥甚至猝死。所以感冒了,一定要好好休息,以保护好心脏。
    D.超声心动图堪称心脏医生的火眼金睛,是医生心脏检查、心脏病的诊治的第一手信息,其作用不可忽视。
    【答案】
    1.B 2.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如果病症为一般剧烈撕裂样、刀割样胸痛,那么就会被诊断为大动脉夹层”说法绝对,原文第五段为“剧烈撕裂样、刀割样胸痛,既往有高血压的,一定要想到此病”,只是说剧烈撕裂样、刀割样胸痛症状有可能是大动脉夹层,但并不一定是大动脉夹层。
    C.“可以鉴别并治疗不同类型的心肌病”中“治疗”说法错误,超声心动图只是一种检查手段,并不是治疗手段。“即可看到扩张型这种容易漏诊的心肌病”中“扩张型”张冠李戴,从第八段“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往往容易漏诊……其实做一个超声心动检查,通过心尖短轴切面,即可看到心尖肥厚”可知,应是“心尖肥厚型”。
    D.“一定能治愈”说法错误,第九段的表述为“近几年外科修复的成功率也逐年增高”,可见未必一定能治愈。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爆发性心肌炎由感冒引发”理解错误,第七段表述为“有一些特殊病毒可以侵犯呼吸道引起感冒,也可以伤害心肌,轻者可能有心慌、乏力,重者则发生心衰、晕厥甚至猝死,也叫爆发性心肌炎”,可见爆发性心肌炎是有一些特殊病毒引发的。
    故选C。
    四、(湖南省名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关于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问题,最先并没有在中华本土引起辩难,而是在域外文化界发生了争议。十八世纪三十年代,《赵氏孤儿》的法文简译本在杜赫德编的《中国通志》上刊出时,编者竟鄙薄说“在中国,戏剧跟小说没有多少差别,悲剧跟喜剧也没多少差别”,“中国戏剧不遵守三一律”,“也不遵守当时欧洲戏剧的其他惯例,因此不可能跟当时的欧洲戏剧相比”。然而此后不久,英国的李却德•赫尔德却辩驳道“《赵氏孤儿》就它的布局或者结构来谈,跟希腊悲剧是很相近的”,双方的观念,针锋相对,可以看作是当时西方文化界在中国古代有无悲剧问题上的舆论的代表。
    中国的问题,终不会永远只由外国人去谈论、裁决。1904年,蒋观云发表了《中国之演剧界》,率先引进“悲剧”概念并极为推崇悲剧是“有益人心”的伟业,但在总体上却认为:“我国之剧界中,其最大缺憾,诚如訾者所谓无悲剧。”1912年,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问世,明确断言元代“有悲剧”,并具体指出“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蒋、王的文章揭开了由中国人自己判定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学术论战历史的第一页。
    这场论战,自1904年迄今,一直没有停止,而论战的关键在子确立怎样的判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科学标准。1980年5月,国内部分文艺理论专家第一次就判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科学标准进行理论上的深入讨论,提出了“人物典型说”“悲主喜宾说"审美情感说”等五种观点。尽管“五说”莫衷一是,却大都注意了从中国古代戏曲的实际曲发,试图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述中国悲剧的基本民族特征。只是这“五说”有意无意地绕过了早已构成体系的西方悲剧理论的门墙。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历来被认作是西方悲剧理论的经典。《诗学》中关于悲剧的两大原则性界定——其一,只有身世显赫的大人物才能充当悲剧的主角;其二,悲剧的结尾只能是“由顺境转入逆境”——常常使我们望而生畏,自愧弗如。这显然是一种未能完全知己知彼而轻易妄自菲薄的心态。
    不错,作为西方悲剧范型的古希腊悲剧都是以名声显赫的著名人物充当悲剧主角。但在西方悲剧史上,这一法则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文艺复兴和嗣后的启蒙运动时期,这一传统观念便有所突破。特别是到启蒙运动时期,创作上出现了第一部市民悲剧——莱辛的《萨拉·萨姆逊小姐》,于是宣告了仅由身世显赫的大人物独霸悲剧剧坛的历史的结束。因而在西方悲剧的“变革”中,大人物和小人物一齐登上了悲剧舞台。如果我们再将审视的目光投向中国古代剧坛,便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戏曲中,既有以大人物为主角的悲剧,如《汉宫秋》《梧桐雨》等,也有以小人物为主角的悲剧,如《窦娥冤《雷峰塔》等。仅就这种意义而言,中国古代悲剧可谓毫不逊色。
    中国无悲剧论者,往往认为“先离后合,始穷终达,这是中国剧的常套”,其“结局必终于团圆”,并以此来否定中国古代悲剧的存在。其实,拿《诗学》中关于悲剧结尾只能是“由顺境转入逆境”的模式来规范,中国古代戏曲中一般被认可为悲剧的作品,也有并不是“终于团圆”的。例如梧桐雨,第四折,就只写到唐明皇幸蜀还京,独自退居西宫后对杨贵妃的苦苦思量,让全出戏在雨打梧桐、泪染龙袍的悲凉、凄清境况中落下了帷幕。《汉宫秋》第四折,也只是在汉元帝独返咸阳,孤处昭阳,闻雁叫而增悲的舞台气氛中结束了全剧。这些作品,一概不是先离后合,始穷终达,也都没有以团圆终其结局,倒是符合了“由顺境转入逆境”的“常规”。
    即使就我们认可为悲剧而遭一些人反对的结尾“终于团圆”的某些作品看,也明显存在着结局表面团圆而内里悲痛的现象。最有代表性的例证莫过于《窦娥冤》。《窦娥冤》第四折写到生父与死女相认,冤狱终于平反,大仇得以申报,善和恶都在冥冥之中有所报应,构成了一种带喜剧性的结局。但是,舞台上以“魂旦”行当主唱的窦娥的鬼魂,实质上是以“冤魂”身份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悲剧形象,是生时的悲剧主角窦娥在特定的艺术环境中的复活。她是冤死的鬼,却又是“急煎煎把仇人等待”的不甘屈服的“人”。她鸣冤,诉苦,告状,复仇,将生时遭受的种种苦难乃至屈死后的“一灵儿怨哀哀”都血泪俱迸地倾吐了出来。关汉卿在结局中让窦娥继续“活”下来,自己来凭吊,自己来见证,自己来洒泪,让已经感受过窦娥苦难的台下观众,同台上虽死犹生的窦娥一起,再感受一次全剧的悲哀,并使这般悲哀感受升华到感天动地泣鬼神的境界。这种带“喜剧性”的悲剧结局,放到悲剧美学的天平上衡量,实质上是一种富有“悲剧性”的悲剧结局。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之有悲剧,难道还有什么疑义吗?
    (摘编自杨建文《中国古典悲剧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赫德、蒋观云等人认为中国古代无悲剧,是因为中国戏剧既不遵守三一律,也不遵守当时欧洲戏剧的其他惯例。
    B.“这显然是一种……妄自菲薄的心态”中的“这,是指《诗学》中关于悲剧的两大原则性界定常使我们望而生畏,自愧弗如。
    C.《梧桐雨》和《汉宫秋》都是以身世显赫的大人物为主角,且结局并非终于团圆,是符合《诗学》关于悲剧的界定的。
    D.文章结尾,给人一种针对西方编者的鄙薄和某些国人的遗憾,给以有力的驳斥之后的扬眉吐气之感。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判定中国古代有无悲剧,不能只依据西方的悲剧理论,还要结合中国悲剧的基本民族特征。
    B.既然西方戏剧中也有以小人物为主角的悲剧,那么就应该取消以主角的身份地位判定悲剧的标准。
    C.即使完全用西方的悲剧理论来评判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代也是有许多毫不逊色的悲剧的。
    D.莱辛的《萨拉·萨姆逊小姐》的出现标志着西方悲剧都是以身世显赫的大人物充当悲剧主角时代的结束。
    【答案】
    A 2.B
    【解析】
    1.A项中国戏剧“不遵守三一律”是杜赫德的观点,蒋观云并未提及此观点;“遵守三一律”也不是判断悲剧的标准。)
    2.B项“应该取消以主角的身份地位判定悲剧的标准”错,从文中可以看出,西方以主角的身份地位来判定悲剧,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悲壮,小人物有小人物的辛酸,没说应该取消这个评判标准。

    相关试卷

    新高考专用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易错点05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迁移运用题__脱离文本运用教师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专用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易错点05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迁移运用题__脱离文本运用教师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未结合文本内的观点进行运用,未结合文本外的实际进行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专用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易错点04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诗文选项选择题__不理解古诗文内涵学生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专用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易错点04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诗文选项选择题__不理解古诗文内涵学生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未读懂古诗文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新高考语文易错题01信息类文本阅读之内容分析选择题-比对信息出错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2024新高考语文易错题01信息类文本阅读之内容分析选择题-比对信息出错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新高考专用易错题01信息类文本阅读之内容分析选择题比对信息出错Word版含解析docx、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新高考专用易错题01信息类文本阅读之内容分析选择题比对信息出错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