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专用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易错点24古代诗歌阅读之评论题__未审清题干内涵学生版
展开★易错题型——古代诗歌阅读之评论题
新高考古代诗歌评论题,属引证式评论。考题在题干中已对诗歌进行了“评论”,要求考生对这一“评论”进行“再评论”。
大多数的诗评是摘引古代名家的诗话,诗话言简意赅。对这些诗话进行“再评论”时,一定要审准诗评语句内涵,进而抓住评论的角度、内容与范围。
★易错原因——
1.不明白题干中“诗论评语”含义。
2.不知道如何阐释论证题干中的“诗论评语”。
1.(2023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藻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
【解析】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阐述著名的"境界"论时指出:"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此论虽然是针对词这种特殊文体而发,却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可以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得到印证。本试题的阅读材料所呈现出的,就是典型的"有我之境"。要分析诗歌如何印证了王国维的理论,必须明确"我之色彩"为何,"物"又如何"著我之色彩"。诗歌开头交代写作背景,直接展现出诗人"归思清"的心境,这便是诗歌中的"我之色彩";诗人在这样的心境引领下,所观照的各种景物无一不染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日常习见的景物在诗人眼中幻化成了蓬瀛仙境,带上了"我之色彩"。颔联以下的描写均围绕首联确定的这个基调展开,逐次出场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客观实在的景物,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部投射。
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在所给答案之外,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试题。
临江仙
晃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案】①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低垂的柳条在江水中映出倒影,雪中盛开的梅花也开始凋落,正是一派美丽的春日风光;②以虚景写真情:这里的美景并非写实,而是词人心境的外部投射,词人与友人感情深厚,想到能与友人相聚便心生欢喜。
【解析】评论家称赞词作结尾两句"绝妙","妙处"即巧妙高明、不同寻常之处。首先,需要就这两句词进行内部分析。结尾两句写景极富画面感,考生要能对词句的风景描写进行想象和评析。"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既有柳垂江面的画轴长卷全景,又有梅花凋落的细腻特写。柳、梅为春日常见意象,词人这里的描写点染结合,出人意表。其次,需要着眼全篇分析结尾两句。这两句承接"东溪春近好同归"而来,并非实写,而是词人想象中的虚景。考生需要结合词作整体情感基调的变化,认识尾句的作用。这两句是词人想象,他希望来年春日与友人同归游览,所以尾句中所表现的情感的愉悦不单来自优美风光,更来自能够与知己友人共处同游。
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在所给答案之外,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从2023年古代诗歌两道评论题看,引入文学评论,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对文学评论进行再评论,是新高考命题方向。基于此,可以从以下方面攻略诗歌评论题。
分析“题干评论”类型, 明确“题干评论”的内涵范围
考题题干对诗歌的评论分为两种,一种间接引语评论,一种是直接引语评论。不管是哪一种评论,大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评论:
形象分析型评论:权威评论家或《诗话》已对古诗中的形象进行了某种定论式评价。
表达技巧型评论:权威评论家或《诗话》已对古诗中的表达技巧进行了某种定论式评价。
风格特点型评论:权威评论家或《诗话》已对古诗中的语言或内容风格进行了某种定论式评价。
情感主旨型评论:权威评论家或《诗话》已对古诗中的情感观点进行了某种定论式评价。
阅读效果型评论:读者对古诗进行了效果式评价。
答题时,必须先明确题干评论属于哪一类评论,或者哪几类评论的综合。一些评论语句,往往是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如:2023新高考Ⅱ卷的古诗鉴赏主观题的“题干评论”是: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既是关于意境方面(形象类)的评论,又是关于思想内容与情感主旨的评论。
抓住评论关键词,联系诗歌,对“题干评论”进行阐释或论证。
诗评中某个或某些关键词,是诗评的关键。抓住这些关键词,衔接诗歌,结合相关诗句或内容,分别阐释或论证诗评语句。
考题示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试题。
寄沈鄱阳①
王安石
离家当日尚炎风,叱驭②归时九月穷。
朝渡藤溪霜落后,夜过翚岭月明中。
山川道路良多阻,风俗谣言苦未通。
唯有鄱君人共爱,流传名誉满江东。
【注】①北宋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任江东(宋代的江东指皖南、赣东及江宁府等地区)提刑,巡按各地。巡查结束,取道歙州去宜州履职,事后作此诗。②《汉书·王尊传》载:(汉)琅玡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崃九折坂,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及(王)尊为刺史,至其坂,问吏曰:“此非王阳所畏道邪?”吏对曰:“是。”尊叱其驭曰:“驱之!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
对王安石的诗作,前人向有“擅说理,精修辞,善用典”之评论。请结合本诗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①擅说理:“唯有鄱君人共爱,流传名誉满江东”,此句既是抒情,又包含了对于官员的考察,要注重百姓口碑的道理。②精修辞:“朝渡藤溪霜落后,夜过翚岭月明中”,对仗(或对偶)工整。“朝渡”对“夜过”,“藤溪”对“翚岭”,“霜落后”对“月明中”。(如有其他例句或手法也可,比如夸张:尾联的“人共爱”和“满江东”)③善用典:“叱驭归时九月穷”,“叱驭”为报效国家、不畏艰险之典,用此典入诗,贴切自然。
【解析】“说理、修辞、用典”是评论中的三个关键词,答题时,应紧扣这三个方面进行阐释。诗歌首联叙事,从离家和归家的时间对比中写出工作时间之长。结合注释可知,“叱驭”用典,用《汉书·王尊传》中王尊的典故,表达诗人为了完成朝廷交给的任务,愿意像王尊那样做一个忠臣,甘愿“乘险”。用此典入诗,贴切自然。这个词符合题干中的“善用典”。颔联叙事和写景,采用对仗手法,“朝渡”对“夜过”,写出一天的行程,夜晚还在爬山过岭,写出工作的劳累;“藤溪”对“翚岭”,一水一山,概括出所过之地地形多变,写出行程的不易;“霜落后”对“月明中”,一写出顶霜赶路的情景,一写出只有明月陪伴的孤寂。这一联符合题干中的“精修辞”。尾联“唯有鄱君人共爱,流传名誉满江东”,鄱君在江东百姓中有着极好的名声,以至“人共爱”,说明此人为官能为百姓造福;而此次考察也通过百姓的口碑找出了一位好官,说明了对于官员的考察,要注重百姓口碑的道理。此句既表达了对于鄱君的赞美,又在赞美中不露痕迹地阐述了道理,可见此联体现的正是“擅说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试题。
关山月
[南朝]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①映疏勒②,云阵③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注】①旗:星名。星旗:就是旗星,古代人认为它代表战争。②疏勒:西域国名,也是其王城名。③云阵:军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开头两句先照应题目,然后点出边关战士的思家之情,“三五”指十五日。
B.五、六两句写旗星映照着疏勒之地,军队开进了祁连山上,突出了战事的紧张。
C.七、八两句写战争局势如此紧张,以至于战士自己已经记不起从军征战了几年。
D.本诗将边关战争和征夫思妇融于一体,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情感。
2.前人论此诗,认为“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两句写得委婉别致,请简要赏析。(6分)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试题。
点 绛 唇
汪 藻①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②。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注] ①汪藻:徽宗崇宁年间进士,累官著作佐郎、翰林、知州等,后被贬职。写此词时,他正被迫迁谪,官场失意。②闲却:空闲。传杯:互相传递酒杯敬酒,指聚会饮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由室外之景写到室内之人,其中“搔首”二字与“白头搔更短”(杜甫《春望》)表达的情感相同。
B.“梅影横窗瘦”句以梅花点明时节,以“瘦”表现词人愁情满怀、品格高洁,为抒发归隐之志作铺垫。
C.“霜天”正是推杯换盏的时候,下阕以“好个霜天”作为上阕写景的收束,又引出下文的抒情。
D.下阕“闲却传杯手”句说酒兴阑珊,“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句则告知读者酒兴阑珊的原因。
2.南宋吴曾将“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句改为“晓鸦啼后,归梦浓于酒”。前人评曰:“凭虚撰一事实,殊乖本义。”请结合词作内容说明改诗为什么“殊乖本义”。
三、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试题。
移居二首(其一)
陶渊明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①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注] ①邻曲:邻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追溯往事,以“昔”字领起,将移居和求友联系起来,因事见意,重在“乐”字。
B.诗人卜居求友,不趋炎附势,不祈福求显,唯择善者为邻,正是诗人情志和人格的体现。
C.诗人经常与邻居保持来往,一起欣赏奇文,共同分析疑难的文义,共同追求精神上的交流。
D.这首诗写出了诗人虽享受隐居生活,但还留恋过往,诗歌具有独特而亲切的情调。
2.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qú)而实腴”,大意是(陶诗)看起来很简单质朴,内里实在是很美丽、很丰富。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试题。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①(节选)
苏 轼
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
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
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
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
[注] ①本诗是苏轼于绍圣元年(1094)六十岁时在惠州贬所所作。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棘丛中盛开的梅花在初升的太阳光下明洁如玉,诗人不仅状其光色,还写出梅花的品格。
B.诗人独把清樽,酒醒梦觉,对此名花,尽享短暂的欢愉,忽有妙意萌动,却终于无言。
C.末二句以梅的口吻劝慰诗人,幸有月与酒为伴,可以忘怀一切,表现了诗人的满足惬意。
D.此诗意象优美,语言清新,感情深沉。诗人借梅自抒怀抱,人梅双关,浑化无迹。
2.诗中三、四句为人称道,清代纪昀评此二句:“天人姿泽,非此笔不称此花。”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试题。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崔 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诗人漂泊巴蜀、流浪万里的艰苦的现实境况,但“三巴路”“万里身”又给人以气象宏大之感。
B.颈联写到虽然与家乡亲人相隔万里,不过幸好有朝夕相处的僮仆相伴,由羁旅之苦转而写亲情之乐。
C.戴叔伦的诗句“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与本诗“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在内容和情感上有相似之处。
D.整首诗语言朴素,意境苍凉,情韵幽绝,手法虚实结合,虽不事雕琢,却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感人至深。
2.《围炉诗话》中评价崔涂《巴山道中除夜书怀》道:“说尽苦情、苦境矣。”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该评论的合理性。
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试题。
端 居
吴 融
片雨过前汀,端居枕簟清。
病魔随暑退,诗思傍凉生。
别燕殷勤语,残蝉仿佛鸣。
古来悲不尽,况我本多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室外写到室内:阵雨落在屋前水边的平地上,室内的枕簟也清凉了许多。
B.颔联写诗人的病痛随暑退而消,诗思伴随着秋凉的产生而萌动,暗扣诗题。
C.颈联运用拟人、比喻修辞,写听到别燕之语、残蝉之鸣,便不免又引起愁思。
D.全诗是诗人病愈后有感而作,因事咏怀,巧妙地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2.有人认为本诗虽情调悲婉,但语言具有质朴浅白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试题。
后湖晚坐
陈师道
水净偏明眼,城荒可当山。
青林无限意,白鸟有余闲。
身致江湖上,名成伯季间。
目随归雁尽,坐待暮鸦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承诗题,写晚坐后湖所见所感,将自得自适之情寄寓景语之中。
B.明写青林“无限意”,暗写诗人在后湖边上坐观时间之长,兴致之高。
C.明写“白鸟有余闲”,暗写自己“有余闲”,含蓄地表现诗人遁世的逍遥。
D.颈联是对诗人自得之情的深化,表现其内心宁静,自信能以诗文立名。
2.清人纪昀评该诗说:“颓然自放,傲然自负,觉眼前无可语者,惟看雁去鸦还耳。”结合相关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试题。
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
刘长卿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全诗看,这是一篇对行客的宽慰语和开导言,寄托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
B.首联写相逢的地点和行客的去向,推测他流落江南已久,急切盼望早日回家团聚。
C.颈联中,诗人采用赋笔,直接描写战后城池荒芜,老百姓无家可归、到处流浪的情状。
D.尾联写到处是残垣断壁,蓬蒿遍野,不忍目睹,以此宽慰北归的行客,令人感慨。
2.有人说本诗的颔联具有“不语而悲”的效果,是全诗的关键,对这一说法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九、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试题。
寄李儋元锡【注】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李儋元锡:李儋、元锡,二人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本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以花里逢别起笔,自去年春天在长安与友人分别已一年,花开花落,诗人触景生情,不由引发下文对世事变幻的感叹。
B.颔联“世事茫茫”既指个人命运,亦指国家前途。面对黯然无光的春天,诗人忧愁苦闷低沉失落,一筹莫展,难以成眠。
C.尾联诗人登楼望月,借明月这一特殊意象,传递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李儋、元锡早日来访的急切之情,点明了寄诗的用意。
D.本诗语言平白晓畅,无秾丽绝艳之词,首联因花思友,尾联因讯登楼,中间四句自述近况,于质朴浅近中流露真挚的感情。
2.后人评价此诗是“仁者之言”“不负心语”,请结合颈联简要分析。(6分)
十、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试题。
闻 笛①
张 巡
岧峣②试一临,虏骑附③城阴。
不辨风尘色④,安知天地心?
门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注】①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攻睢阳(今河南商丘),诗人引兵入睢阳,守孤城。这首诗作于围城中。②岧(tiá)峣(yá):形容山岭高峻,这里指屹立的城楼。③附:紧贴。④风尘色:指敌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虏骑附城阴”意为敌人的骑兵围聚在南城墙下,“阴”与《愚公移山》中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阴”意义接近。
B.颔联,诗人表明自己抗敌的决心。以“风尘色”喻指战乱,以“天地心”喻指赤诚之心。正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C.颈联,诗人转而写景,“边月”的光芒幽微,烘托出了战场幽暗的氛围;“阵云”弥漫,烘托出了战斗的紧张气氛。
D.尾联,诗人站在城楼上,听到了从远处飘来的笛声。以笛音收束全诗,照应题目,也为全诗增添了悠远的韵味。
2.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说“一片忠义之气滚出”。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结合诗歌前三联简要分析。(6分)
十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试题。
经炀帝行宫
刘沧①
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
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
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
行人遥起广陵②思,古渡月明闻棹歌。
【注】①刘沧:晚唐诗人。②广陵:指今扬州,隋炀帝曾三次来此游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以问句收束,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的浮云流水究竟漂流到何方的追思。
B.第三句中的“香销”正常语序应置于“尽”字后,此句揭露了隋炀帝的荒淫无度。
C.芳草无涯本是美景,但“怨入”一词使之成了典型的伤感之景,令人心惊。
D.尾联以景结情,既切合了咏“炀帝行宫”之意,又紧扣了讽晚唐当世之旨。
2.明代文学批评家胡应麟评本诗颈联:“不言讽而讽味十足,且得思与景偕之妙。”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新高考专用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易错点23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题__不明诗歌表达技巧范畴学生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专用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易错点23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题__不明诗歌表达技巧范畴学生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不明诗歌表达技巧范畴,不会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从构思技巧角度分析表达技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专用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易错点23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题__不明诗歌表达技巧范畴解析型: 这是一份新高考专用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易错点23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题__不明诗歌表达技巧范畴解析型,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不明诗歌表达技巧范畴,不会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从构思技巧角度分析表达技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专用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易错点22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题__不明诗歌形象内涵原卷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专用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易错点22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题__不明诗歌形象内涵原卷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人物形象,诗中意象,诗中意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