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届高中生物全程复习构想检测课时训练多份(Word版附解析)
2025届高中生物全程复习构想检测课时训练3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中生物全程复习构想检测课时训练3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Word版附解析),共8页。
[基础巩固练]
考点一 物质循环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
B.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二者相互依存
2.
[2024·安徽安庆怀宁二中高三月考]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代表生产者,①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在食物链中甲是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
C.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为乙、丙
D.碳元素在甲、乙、丙、丁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考点二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3.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猫竖尾巴向对手示威;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类信息的作用( )
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古诗蕴含着深刻的生物学知识。《诗经·小雅·小宛》中写道:“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己亥杂诗》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经·国风》中写道“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这三句古诗分别蕴含的生态学知识是( )
A.寄生、能量流动、行为信息
B.捕食、能量流动、物理信息
C.捕食、物质循环、行为信息
D.竞争、物质循环、物理信息
5.[2024·武汉模拟]下列信息传递中,与其他三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集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
B.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
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
D.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楝树产生作用效果相反的现象
考点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干旱环境下,森林中树木的根系比正常情况下扎得更深且分布更广,其主要原因是( )
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B.森林中植物生长旺盛
C.森林有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D.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
7.许多同学都设计制作过小生态缸,评价其设计制作水平的主要标准是( )
A.生态系统维持的时间的长短
B.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生态系统有机物积累的程度
D.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否全面
8.下图曲线Ⅰ代表抵抗力稳定性,曲线Ⅱ代表恢复力稳定性。弃耕农田中,稳定性的变化是( )
[提能强化练]
9.“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对世界作出的承诺。“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间点,CO2的排放不再增长而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CO2排放总量和通过一定途径吸收的CO2总量相等,实现CO2“零排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控制碳排放需要全球所有国家共同努力,体现了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B.开发清洁能源、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
C.在引入外来物种的过程中,需要了解该物种的生态位
D.实现“碳中和”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会明显减慢
10.环保人员为探究治理水体污染的方法,构建了标号为1、2、3三个水池,有机物浓度3>2>1,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统计了三个样池中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GPP)及呼吸作用散失量(R)与水层深度(Z)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流入水池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同化量和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B.水池长期处于Zeu点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稳定不能维持
C.随着有机物浓度增加,浅水层的GPP变大,深水层的GPP变小,Zeu变小
D.定期搅动池水会降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GPP)及呼吸作用散失量(R)
11.[2024·浙江省三校高三联考]现有两个不同类型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Ⅰ和Ⅱ,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相对值如图所示,若流入Ⅰ和Ⅱ的总能量相同,则据图分析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生态系统Ⅰ和Ⅱ抵抗外界干扰能力的大小关系是Ⅰ小于Ⅱ
B.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
C.Ⅰ中现存消费者的总能量等于Ⅱ中现存消费者的总能量
D.碳在生态系统中的含量不能通过碳循环的自我调节机制得到调整
12.(不定项)甲、乙、丙、丁4个透明的生态缸,各缸内的组成和条件见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缸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注:“+”表示有;“-”表示无。
A.生态缸必须是密闭的,放在直射光下,生物成分的数量要搭配合理
B.乙缸中缺乏光照,生态缸不稳定,说明了生态系统需要稳定的能量输入
C.丙缸中没有泥沙,分解者太少,不利于物质循环的顺利进行
D.丁缸中虽然物种更加丰富,但可能因为氧气含量少而不如甲缸稳定
13.(不定项)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多种多样。如蝉在夏天的鸣唱、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某种鸟的雄鸟在发现天敌后急速起飞,扇动翅膀向雌鸟发出信号。有人做了一个实验:迅速将一只椿象杀死,尽管做得干净无声,还是引起了其他椿象的逃跑。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以上信息分别属于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化学信息
B.生态系统中信息只是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而发挥其作用的
C.种间关系的调节和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信息传递的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
14.(不定项)下列与图示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所示为初生演替,群落演替的速度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B.图甲所示群落的演替过程,可以发生在任何陆地区域
C.若图乙表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有机物总量)组成,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几乎全部来自该生态系统中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D.若图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则C和E在其中的作用最为关键
[大题冲关练]
15.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专门章节中,出现了“严厉打击盗挖黑土、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的明确表述,关于野生蚯蚓对土壤的价值及生物多样性在人类农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再次引起人们思考。图1为某人工生态系统的示意图,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图解,其中N1-N7表示能量值。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展示的生态工程主要遵循 原理。将蚓粪作为有机肥施用到农田、果园中有诸多好处,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鱼塘中不同的鱼类在该生态系统中占据的生态位有所差异,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时会发生竞争,且生态位重叠越 (填“多”或“少”),竞争越激烈;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有重叠时,往往通过 作用而发生生态位分化。
(3)稻飞虱中的碳元素可通过 (生理过程)最终流向水稻。稻飞虱刺吸水稻茎、叶组织的汁液,使水稻减产或失收。苏云金杆菌对稻飞虱等多种害虫具有杀虫活性,可被制成杀虫剂,与吡虫啉等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相比,上述杀虫剂的优点有 。
(4)饲养在庭院里的公鸡通过垂下翅膀,伸长脖子围着母鸡边转半圈边抖动翅膀跳舞来求偶,该事例中的信息类型为 ,该事例说明信息传递对 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5)图2中N7可表示 ,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0%(用图中带数字的字母表示)。
检测案36
1.解析:物质循环是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A错误;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B正确;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正确;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因此二者相互依存,D正确。
答案:A
2.解析:甲是生产者,①可以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A错误;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是生产者,即甲所在的营养级,B正确;分析可知,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C错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甲、乙、丙之间)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在非生物环境(丁)与生物群落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D错误。
答案:B
3.解析:物理信息指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行为信息指通过生物的特殊行为传递的信息,化学信息指通过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传递的信息。题中闪光为物理信号,竖尾巴为特殊行为,植物根系分泌的化合物为可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故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B正确。
答案:B
4.解析:螟蛉成为了蜾蠃幼虫的食物,说明二者是捕食关系;“落红”是指红花落在地上,其中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有机物变成无机物,被植物光合作用所利用,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燕燕于飞,差池其羽”意思是燕子飞在天上,参差舒展翅膀,体现的是行为信息。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
答案:C
5.解析:小囊虫发出的聚集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群体气味是由某种化学物质形成的,属于化学信息;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属于物理信息;榆树分泌的这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C正确。
答案:C
6.解析:干旱条件下植物的根系扎得更深、分布更广,才能保持水分的正常吸收,抵抗外界恶劣的环境,说明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A正确。
答案:A
7.解析:小生态缸的维持时间越长,说明生物种类、数量及非生物成分的搭配越合理,物质循环持久,制作水平高。故评价其设计制作水平的主要标准是生态系统维持的时间长短。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答案:A
8.解析:弃耕农田演替的过程中,生物种类增加,营养结构趋于复杂,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逐渐上升,恢复力稳定性逐渐降低。
答案:C
9.解析:大气中的CO2能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需要全球所有国家共同努力,体现了碳循环的全球性,A正确;开发清洁能源、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可以减少碳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B正确;在引入外来物种的过程中,需要了解该物种的生态位,以防止其通过竞争挤占本土物种的生态位,引起本地物种的灭绝,C正确;实现“碳中和”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还是可以顺利进行的,不会明显减慢,D错误。
答案:D
10.解析:流入水池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同化量和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正确;图中Zeu的含义是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和呼吸作用散失量相等时所对应的水深。长期处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和呼吸作用散失量相等这种状态时,没有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无法流向分解者和下一营养级,所以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稳态,B正确;据图分析,随着有机物浓度增加,浅水层的GPP变大,深水层的GPP变小,Zeu变小,C正确;搅动池水破坏表层生物层的同时将底层低溶解氧的水提升到表层,有利于微生物分解作用,为生产者提供较多的无机盐,会增加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GPP)及呼吸作用散失量(R),D错误。
答案:D
11.解析:根据图示无法判断Ⅰ和Ⅱ两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因此无法判断Ⅰ和Ⅱ抵抗外界干扰能力的大小关系,A错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B正确;与生态系统Ⅰ相比,生态系统Ⅱ的营养级较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损失的能量也较多,因此,Ⅰ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Ⅱ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C错误;碳在生态系统中的含量,能通过碳循环的自我调节机制得到调整,并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D错误。
答案:B
12.解析:生态缸必须是密闭的,生物成分的数量要搭配合理,但不能让阳光直射,A错误。
答案:BCD
13.解析:生态系统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蝉的鸣唱、萤火虫通过闪光识别同伴属于物理信息,雄鸟扇动翅膀向雌鸟发出信号属于行为信息,杀死一只椿象,其他椿象逃跑属于化学信息,A错误;物理信息的来源还可以是非生物环境(如颜色、湿度、温度、磁力等),并不只是由生物发出的,B错误。
答案:AB
14.解析:图甲所示为初生演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会受人类活动的影响,A正确;环境条件适宜时群落才可演替为森林,B错误;流经城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大都来自其他生态系统的化学能(蔬菜、粮食等),C错误;图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C是生产者,D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B是消费者,E是分解者,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关键的成分,D正确。
答案:AD
15.解析:(1)图1所展示的生态工程主要遵循循环原理。该设计中将蚓粪作为有机肥施用到农田、果园中有诸多好处,一方面有机肥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一方面为植物提供无机肥料,还可以增加光合作用需要的二氧化碳的量,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通过上述设计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再生,提高能量的利用率。(2)鱼塘中不同的鱼类在该生态系统中占据的生态位有所差异,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时会发生竞争,且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有重叠时,往往通过自然选择作用而发生生态位分化,进而使两个物种生态位重叠减小,有利于物种之间的和谐共处,进而充分利用了系统中的空间和资源。(3)稻飞虱中的碳元素可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和水稻的光合作用最终流向水稻,也可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水稻的光合作用最终流向水稻。稻飞虱刺吸水稻茎、叶组织的汁液,使水稻减产或失收。苏云金杆菌对稻飞虱等多种害虫具有杀虫活性,可被制成杀虫剂,与吡虫啉等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相比,苏云金杆菌利用了生物的种间关系实现了对稻飞虱的抑制,这属于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措施相比,其典型的优点表现在不易对环境产生污染,同时稻飞虱也不易产生抗药性。(4)饲养在庭院里的公鸡通过垂下翅膀,伸长脖子围着母鸡边转半圈边抖动翅膀跳舞来求偶,该事例中的信息类型为行为信息,该事例说明信息传递对种群的繁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5)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可知,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据此可推测,图2中N7可表示牛等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等于相邻的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因此,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N7/N1×100%。
答案:(1)循环 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2)多 自然选择
(3)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和光合作用) 不易对环境产生污染(或稻飞虱不易产生抗药性,合理即可)
(4)行为信息 种群的繁衍
(5)牛等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N7/N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中生物全程复习构想检测课时训练7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Word版附解析),共9页。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中生物全程复习构想检测课时训练10光合作用(一)(Word版附解析),共9页。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中生物全程复习构想检测课时训练12细胞周期和细胞的有丝分裂(Word版附解析),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