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本溪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含解析
展开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陆地动植物也无法逃脱人类制造的噪声污染。面对来自交通和其他因人类活动不断增加的背景噪声,许多动物不得不改变其行为,或迁移到更安静的地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同时,噪声污染也在改变植物世界的景观。
研究发现,在嘈杂的地方,一些鸟类会以更高的频率鸣唱,蝙蝠很难找到猎物,青蛙也难以找到配偶。
噪声影响的是整个生物群落,而不仅仅是某个单一物种。一些植物在嘈杂的地区的生长状态更差,而另一些植物似乎长势更好,这主要取决于它们周围的生物群落在噪声环境下的行为变化。例如,灌丛鸦是松树种子的重要传播者。每年秋天,每只灌丛鸦都会叼起成千上万的种子,然后将种子藏在不同的地方。整个冬天,当其他食物变得稀缺时,灌丛鸦就会以藏起来的种子为食。它们没有找到的种子会发芽长成下一代树木。但它们会避开嘈杂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无法完成传播松树种子的重要工作。与之相反,一些蜂鸟却喜欢聚集在声音嘈杂的地区,它们更喜欢在嘈杂环境中筑巢,这可能有助于它们在这些地方为更多的花朵授粉。一种理论认为,嘈杂环境对蜂鸟的巢穴而言更为安全,这是因为它们不需要担心灌丛鸦伺机捕食幼鸟。
研究人员发现,灌丛鸦和其他动物一起在安静的树丛中收集种子,但它们从来不会出现在嘈杂环境的树下。喧闹地区的树下最终会成为老鼠的觅食地,但老鼠只吃种子,而不会将种子分藏散落在各处,因此,噪声干扰会影响松树的繁殖和生存能力。统计数字表明,安静区域的松树苗数是喧闹地区的4倍。显然,噪声不仅仅影响动物,还有可能会对包括植物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摘编自俞之凡《噪声污染下的生物图》)
材料二:
从雨林中的声声鸟鸣,到海洋中鲸鱼穿越海域时低沉悠长的叫声,地球正在失去自然界多样化的声音。
在小范围的生态系统中,声音多样性丧失不仅表明一些物种正在消失,而且也在改变着物种的生命节律。其中的一些变化是人们通过倾听和观察就能发现的,例如,候鸟比往年抵达得更早,或平日里常见的昆虫或青蛙再也看不到了。
但另一些变化,则需要专业人员通过录音和声音分析技术,才能够发现和识别。例如,印度尼西亚加里曼开省受人类伐木活动影响较大的森林中,青蛙、昆虫、鸟类和灵长类动物日常有规律的叫声,与未经砍伐过的原生态森林中这类生物的发声模式明显不同,远程录音设备和数周的声音统计分析揭示了这种不同。大自然中的声音多样性的起落变化,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某个时间段和某处栖息地评估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同时还揭示了生态系统中隐而不见的动态变化。
在生物个体的层面上,噪声危机带来的后果表现为自然之声变小变弱,而人类制造的噪声则变大变强。例如,王吸蜜鸟如今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非常罕见,维系这种鸟叫声的跨代传承已遭到破坏。幼鸟遇到同族中擅长鸣唱的成鸟的机会越来越少,许多幼鸟没有机会学习本物种特有的鸣唱曲目,它们不得不以明显弱化的曲调来鸣唱,或借用其他物种被扭曲的曲目片段。声音传承的断层给这些鸟类择偶繁育后代也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噪声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无处不在。自然之声的消失,以及人们忽略了对自然之声的关注和倾听,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环境危机,而且还是一种感知上的危机。当地球上最强大的物种停止倾听其他物种的声音时,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引发的灾难也将接踵而至。
(摘编自方凌生《声音多样性丧失敲响警钟》)
材料三:
事实上,在生命世界中,声音信息远比视觉信息更为普遍。例如,在海洋深处,声音比光传播得更远。水生生物的听觉往往比视觉更清晰地捕捉到周围世界的信息。在陆地上,声音可以在漆黑的夜晚传播,并且可以从任何角度听到或感知到地面的震动。声音生态学家伯尼·克劳斯将大自然的声音描述为地球上蔚为壮观的管弦乐队大合唱。遗憾的是,大自然壮观声景中的大部分是人耳无法听到的。
通过倾听大自然的合唱,科学家们发现,声音对生命之树上的生物物种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许多动物物种利用声音进行复杂的交流活动。例如,蝙蝠生病时,会通过声音向同伴乞求交换食物,并安静下来,与同伴保持距离;母鲸鱼会对它们的孩子低声细语,以避免被掠食者发现;海豚还会以各自标志性的口哨声来互相称呼。以上这些发现,颠覆了复杂的沟通和语言技巧为人类所独有这一假设。
最令人惊讶的是,没有耳朵或明显听觉器官的物种也能感知声音并作出反应。例如,一些幼鱼和只有几毫米大小的珊瑚幼虫,它们只有最原始的神经系统,却能够感知珊瑚礁的声音信息,并根据这些提示游回出生地。最为神奇的是,随着蜜蜂嗡嗡声的响动,花朵们会喷涌出芬芳的花蜜,仿佛在翘首以待传粉使者的到来。自然之声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但美妙壮观的自然声景却一直被人们忽视。
让自然之声回归,让人们能够更多地聆听到自然之声。当我们开始重新倾听自然之声时,我们将收获良多,并从大自然中学到更多。
(摘编自贾铭《生物声学减少噪声》)
1. 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横线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为把松子传播出去,每年秋天灌丛鸦会种植成千上万松子。
B. 松树的种子往往是靠灌丛鸦来传播到不同的地方去的。
C. 冬天灌丛鸦食物中一大部分是松子,但其吃掉的松子没有其收藏的多。
D. 灌丛鸦不到嘈杂的地区,因而嘈杂地区的松树苗就比较少。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活动不断产生的噪声污染,不仅改变了许多动物的行为,也影响了生物群落,使得植物世界的景观也在改变。
B. 蜂鸟喜欢聚集在嘈杂地区筑巢,在这里它们可以获得更多的需要授粉的花朵,也不需要担心灌丛鸦对幼鸟伺机捕食。
C. 地球正在失去自然界多样化的声音,既是一些物种正在消失的结果,也是人类制造的噪声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的结果。
D. 在海洋深处,水生生物包括那些没有耳朵或明显听觉器官物种,利用声音捕捉周围世界的信息,进行复杂的交流活动。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陆地动植物的角度,并以松树的繁殖与生存为例,陈述并反思了人类因为交通或其他活动产生的噪音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
B. 材料二中受伐木活动影响较大的森林中生物的声音,比未经砍伐过的原生态森林中生物的声音有规律,这是通过录音和声音分析技术发现的。
C. 材料三中作者通过与视觉的对比,陈述了声音对于海洋中、陆地上生物物种进行交流活动的重要意义,倡导人们聆听美妙的自然之声。
D. 从材料一的噪声污染,到材料二对于声音的监测与分析,再到材料三对聆听自然之声的倡导,可见人类在不断地修正改进对自然的态度与行为。
4. 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声音多样性丧失向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
5. 三则材料观点鲜明例据充足。请分析三则材料在事例叙述上有何特色?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盲艺人在流浪
朝 颜
他在村头的一棵高大樟树旁坐下来,扭过身子从布袋里掏出一把勾筒。无须竖起耳朵,他便能听见四面隐约的人声、牲口和家禽的叫唤声。就是这里了,他在心中默默地想着。
勾筒声起,他开腔唱起了“十八搭”:“各位老表朋友们,我一路迢迢来这村。拿起勾筒定好音,今日我来唱古文……”这,是他无数次向陌生的人们打招呼的方式。
夕阳逐渐沉落大地,将他瘦小的身影拉得很长。一只闻讯赶来的田园犬轻吠几声,警觉地盯视着他。他摸了摸依旧忠实靠在脚边的探路木棍。然后,继续拉响勾筒,高声说唱。闹声而至的人越聚越多,渐渐在他身边围成一个弧形。“那个人是叫花子吗?”“不是哦,唱古文的。”人们对他指指点点地议论着。
他叫陈开财,从十七岁起他就这样在无定地奔走和流浪中度过了半生。一个双目失明、四处漂泊的民间艺人,从来都是走到哪唱到哪、吃到哪住到哪,连名字都鲜有人知。
人们看见他,有的说他是“那个瞎子”,有的称他是“唱古文的”,他喜欢后者。
陈开财从不计较那些脱口而出的指称,上天交给他一副残缺之躯,他唯一的执念是活下去,活出儿孙满堂的日子,活出一个男人的顶天立地。
那么多年过去,他早已习惯了一个人摸索前方的道路,一个人被风牵着踽踽独行,一个人向着偌大的世界讨生活。以出生地于都县梓山镇山塘村机木岭小组为原点,他的足迹遍布整个赣南、闽西和粤东乃至全国各地,如果将那些印迹完整地描画出来,大约是一个点线密密交织的不规则圆形。
一根棍子、一个布袋是他的必备行头,一副好嗓子、一把土勾筒是他的生存依赖,一幢祠堂、一座庙宇、一间茶亭成为他多数时候的栖身之处。所幸,他常常遇到好心人,跨沟过桥时牵他一程,到了饭点时为他添双筷子,夜晚来临时给他一个容身之所,唱完古文时给他一些钱物,或将他收到的米粮换成钱币交到他手中……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陈开财无数次感念着那些只闻其声、未见其面的人们。是他们的慷慨和信任,给了他一份活着的勇气和希望。多年的颠沛流离,也让他掌握了满口的示弱和讨好之词——“好心人帮帮忙,到你家吃顿饭可以吗?”“大爷大婶行行好,在你家里住一晚,我给你们唱古文、算八字。”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电视还是赣南乡村的稀罕之物,人们的娱乐方式匮乏而单调,唱古文的盲艺人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的热闹、欢乐和满足。一个被称作“老谢挪筒”的人,面目早已模糊,以他为主角构成的独特场景停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他拍着郴筒,半文半白半方言,咿咿呀呀地唱着一些我无法听懂的句子,一唱就是一下午。老人们总是沉浸在他那忽高忽低、时快时慢的勾筒声里,有时展眉微笑,有时暗自垂泪。
后来,我与父母谈起往事,串联起更多细节。比如“老谢挪筒”长年住在我们村外号叫“砂锅”的家里,他的布袋子总是鼓鼓囊囊的,他讨到的米和肉,就交给这家的女主人,零零碎碎的钱则自己攒着。不知在何年何月,“老谢梆筒”忽然从麦菜岭彻底消失了,再也不见了影踪。只有当另一个唱古文的盲艺人来到村里时,人们才会再次想起他,感慨一声:“‘老谢梆筒’都不知去哪儿了。”
这世间,必有许多人曾以同样的方式怀念过陈开财。当问及他走村串户的经历时,他以习惯性地说唱口吻告诉我:“哦呵,我走了好远哪,十九岁就窜到了:瑞金。”一个“窜”字,夹杂着自嘲,又携带着无所畏惧的勇猛之气,令听者不由心领神会。云石山、叶坪、沙洲坝、黄柏……他一一说出我家乡的地名,仿佛几十年过去,那些行过的路、驻留过的屋场,在他脑海中依然清晰的像一张活地图。
和当下的明星艺人一样,他也曾拥有过风光无限的走红岁月。从二十岁到三十岁,整整十年,他像一个香饽饽一样被人们四处争抢,生意火得似一炉浇不熄的炭。有一年,他被请到赣县唱古文,当地的百姓名堂多,第一天玩抓阄,抓到哪段唱哪段;第二天,别村来人把他抢走了,抢到哪去了他都不知道,勾筒一拉就开唱;第三天,观众起哄要投票,哪个本子得票多就唱哪本。三天过去,陈开财被折腾得疲惫不堪,他挎起布袋子,毅然决然地说:“我走了,不唱了,这样太累,会把我累死。”有无奈,也有一丝只可意会的骄傲。
那时候,老百姓几乎什么都喜欢听,《割袍记》《丝带记》《卖花记》……而陈开财的脑子里,装着唱不完的段子和唱本。常常是,他来到一个地方,就轻易地唱出了名声,很快又有人找过来,邀约下一场。那些乡村里的牵头人,自会找村民们捐钱捐物,将请人唱古文这件事办得隆重又体面。
最得意的一次,是有人包场,原本讲好的四元钱一天,自己管吃管住,待他唱完一段后,那人直接将价钱提到了八元。“我说太多了,相当于两天。他说不多,结一个缘。”陈开财微微抬起了头,将空洞的眼睛对着我,提高了八度的声音里饱含着惊喜,“我到一个地方,一个月两个月不用走。今天接,明天接,那就有味道了——”话语的最后,能够感觉出来,拖着回味悠长的尾音。
我不由得又一次将眼前的陈开财与记忆中的“老谢梆筒”联系在一起。显然,在命运的牌局里,陈开财是不小心抓到一副烂牌,又用尽全力将牌打好的人。
(节选自《绿洲》,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开财用来向陌生人打招呼的“十八搭”的唱词体现了他的身份与对人们的问候。
B. “人们对他指指点点地议论着”的内容全都表现了村民们对陈开财缺乏尊敬与理解。
C. 面对别人“脱口而出的指称”,陈开财表现得很大度、很淡然,他从不计较这些。
D. 在陈开财讲起某年三天唱古文的辛苦经历时,他无奈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骄傲情愫。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手法为我们塑造了陈开财这一人物形象,“勾筒”是他生存依赖之一。
B. “好心人帮帮忙,到你家吃顿饭可以吗”的语言描写体现出陈开财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掌握了示弱和讨好的话语。
C. 作者以回忆的方式叙写了听梆筒的经历,以老人们“展眉微笑”“暗自垂泪”侧面间接体现了陈开财技艺的高超。
D. 文中在写陈开财二十岁到三十岁经历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陈开财比作香饽饽,将其生意比作浇不熄的炭。
8. 文中画线处说“在命运的牌局里,陈开财是不小心抓到一副烂牌,又用尽全力将牌打好的人”,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9. 文章“最得意一次,是有人包场”这一段的叙写,在全文有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哀公问孔子曰:“寡人生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辟席曰:“吾君之问,乃圣君之问也。丘,小人也,何足以言之?”家公曰:“否。吾子就席,微吾子无所闻之矣。”孔子就席曰:“然。君昧爽而栉冠,平旦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安不至矣!君平旦而听朝,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门庭者,君以此思劳,则劳将安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鲁之四郊,亡国之墟列必有数矣,君以此思惧,则惧将安不至矣!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安不至矣!夫执国之柄,履民之上,懔乎如以腐索御奔马。《诗》曰:‘如履薄冰,不亦危乎!’”哀公再拜曰:“寡人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节选自《新序·杂事》)
材料二:
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至会所,为坛位,土阶三等,以遇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酢既毕齐使莱人以兵鼓噪,劫定公。孔子历阶而进,以公退,曰:“士以兵之!吾两君为好,裔夷之俘,敢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倡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心怍,麾而避之。有顷,齐奏宫中之乐,俳优侏儒戏于前。孔子趋进,历阶而上,不尽一等,曰:“匹夫荧侮诸侯者,罪应诛,请右司马速加刑焉。”于是斩侏儒,手足异处。齐侯惧,有惭色。
齐侯归,责其群臣曰:“鲁以君子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道教寡人,使得罪。”于是乃归所侵鲁之四邑及汶阳之田。
(节选自《孔子家语·相鲁第一》)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遇A礼B相见C揖让D而登E献酢既毕F齐使G莱人以兵鼓噪。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席,文中指座位,与成语“座无虚席”中的“席”意思相同。
B. 以,文中指因为、由于,与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而木之性日以离矣”的“以”意思不同。
C. 履,文中指居于……之上,与贾谊《过秦论》中“履至尊”的“履”意思相同。
D. 然,文中指这样,与苏轼《石钟山记》中“石之铿然有声者”的“然”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哀公对孔子说,自己生在深宫之中,由妇人养大,不知道悲哀、忧愁、劳苦、恐惧、危险,孔子认为鲁哀公这样发问是圣君之问。
B. 孔子谦虚,他说自己是一个见识浅薄的人,无法回复鲁哀公的问题,在哀公的坚持询问下,他为哀公解释了忧愁、劳苦和恐惧的来源。
C. 鲁定公和齐侯在夹谷会盟,孔子担任相礼的任务。面对齐人想要劫持定公的行为,孔子让鲁国士兵持兵器作战,此举逼迫齐国退兵。
D. 孔子用水和舟的关系劝说鲁哀公,哀公恭敬地接受了;孔子在夹谷之盟时,以德、礼劝谏齐侯,触动了齐侯,保全了鲁定公的尊严。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哀公曰:“否。吾子就席,微吾子无所闻之矣。”
(2)匹夫荧侮诸侯者,罪应诛,请右司马速加刑焉。
14. 材料二中齐侯为什么归还以前侵占的鲁国的四个城邑和汶阳之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洛道中
陈与义
洛阳城边风起沙,征衫岁岁负年华。
归途忽践杨柳影,春事已到芜菁花。
道路无穷几倾毂,牛羊既饱各知家。
人生扰扰成底事,马上哦诗日又斜。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洛城的风沙吹起;归家的路途遥远,车毂好似要断掉;诗意中充满沧桑之感。
B. 诗人长年征战,自认辜负了美好的年华,便劝诫世人要珍惜时光,不要虚度。
C. 诗人叙述了自己骑马归家途中的所见、所想,语言质朴、自然,引人思考。
D. 诗人感慨自己一生事多繁扰,却没有成就;如今在斜阳之下,更添悲伤之情。
16. 这首诗通过哪些内容抒发了归家之情?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钟山记》记载,苏轼与其长子暮夜泛舟至绝壁下,看到了阴森恐怖的大石侧立,听到了磔磔鸟鸣,内心惊恐欲还之时却听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将郭橐驼于乡里“______________”治民现象与种树太殷、太勤的态度和方法相类比,突出了文章“______________”的写作目的。
(3)“鹧鸪”鸣声悲婉凄切,常让人产生惆怅之情,因此,古代诗歌中常借“鹧鸪”这一意象来表达离别、悲情或是相思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______:或许是搬入高楼后未改的陋习,或许是吵架或醉酒状态下的一时冲动,或是手一滑掉落的……然而,高空抛物是具有高度危险性的行为。民警曾用假人进行高空实验,实验结果显示,②______。近年来,高空坠物事件屡次出现,这类“飞来横祸”给公众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减少此类现象,《中国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了从建筑物或者其他高空抛掷物品,情节严重的,构成高空抛物罪。对于是否属于“高空”的判定可以参照国家标准《高处作业分级》的规定,抛物点与物品实际落点之间的高度达到2米即可认定为“高空”。而是否属于情节严重,③______,而是根据物品坠落地点的人流量、抛物的高度、物品的重量与硬度等因素综合考虑。
18. 根据图表和文段内容,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要求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空不超过15个字。
19. 对新闻作品来说,引号表示的词语有时起到强调的作用,请你结合文本分析引号是怎样使词语起到强调作用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落作为乡土生活的基本社区,以血缘为纽带,以地域为限制,构成了社群关系和地缘关系上的相对疏离和隔膜。
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概略而真切地描绘了村落的狭小和疏离。 这是他所栖居的园田居村落的规模和格局。 这是描绘园田居与其他村落之间相互疏隔的境况。这样的境况,令人想到春秋时代老子所描绘的“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寡国小民”状态。重情守义的村民在由疏离与隔膜构成的空间和心理的双重屏障所创设的相互认同和相互信任的环境里过着纯朴而现实的生活。
在村落中或村落间的交往,是熟悉者之间的自然往来。一方面,自然的繁茂与乡亲间的殷勤是相互映衬的;另一方面,乡亲间的交往,是非功利的、无目的的,是乡亲情义需要的自然交往。费孝通说相对于城市或工业化社会的“机械的团结”,乡村情感是一种“有机的团结”。“机械的团结”是以功利为目的的、社会契约或法制化的组织。乡村的“有机团结”,是素朴单纯的,也是亲切自然的。
这样的会饮欢悦,简朴之至,然而,正是在这极致的简朴中,人之为人的生之情愫得到了滋养和张扬。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诗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①“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②“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③“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④“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A. ④②③①B. ④①②③C. ②④③①D. ②④①③
21. 下列句子中的“自然”与文中加点的“自然”,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我不能够。
B. 大家都被这个小动物萌化了,深切地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神奇力量。
C. 这个公园里的花草都是自然繁衍的,没有人刻意去设计和布置。
D. 他的演技非常好,演得很自然,身上那股亲民的气质很到位。
22. 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涟水学霸姜萍之所以引起广泛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她作为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的一名17岁中专生,在2024年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进入了全球12强。姜萍在一项高规格的国际数学竞赛中表现出色,不仅超越了许多来自顶尖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乃至国际知名学府剑桥、普林斯顿的学生,还以93的高分位居全球第12名,这显示了她在数学领域的非凡才能。
通常情况下,此类高水平竞赛的优秀选手多出自名牌大学或有深厚的学术背景,而姜萍作为一名中专学生,主修的还是服装设计专业,这与人们传统印象中的数学高手形象大相径庭,她的故事打破了人们对学历和专业限制的固有认知。
对于上述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试卷
2023—2024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陆地动植物也无法逃脱人类制造的噪声污染。面对来自交通和其他因人类活动不断增加的背景噪声,许多动物不得不改变其行为,或迁移到更安静的地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同时,噪声污染也在改变植物世界的景观。
研究发现,在嘈杂的地方,一些鸟类会以更高的频率鸣唱,蝙蝠很难找到猎物,青蛙也难以找到配偶。
噪声影响的是整个生物群落,而不仅仅是某个单一物种。一些植物在嘈杂的地区的生长状态更差,而另一些植物似乎长势更好,这主要取决于它们周围的生物群落在噪声环境下的行为变化。例如,灌丛鸦是松树种子的重要传播者。每年秋天,每只灌丛鸦都会叼起成千上万的种子,然后将种子藏在不同的地方。整个冬天,当其他食物变得稀缺时,灌丛鸦就会以藏起来的种子为食。它们没有找到的种子会发芽长成下一代树木。但它们会避开嘈杂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无法完成传播松树种子的重要工作。与之相反,一些蜂鸟却喜欢聚集在声音嘈杂的地区,它们更喜欢在嘈杂环境中筑巢,这可能有助于它们在这些地方为更多的花朵授粉。一种理论认为,嘈杂环境对蜂鸟的巢穴而言更为安全,这是因为它们不需要担心灌丛鸦伺机捕食幼鸟。
研究人员发现,灌丛鸦和其他动物一起在安静的树丛中收集种子,但它们从来不会出现在嘈杂环境的树下。喧闹地区的树下最终会成为老鼠的觅食地,但老鼠只吃种子,而不会将种子分藏散落在各处,因此,噪声干扰会影响松树的繁殖和生存能力。统计数字表明,安静区域的松树苗数是喧闹地区的4倍。显然,噪声不仅仅影响动物,还有可能会对包括植物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摘编自俞之凡《噪声污染下的生物图》)
材料二:
从雨林中的声声鸟鸣,到海洋中鲸鱼穿越海域时低沉悠长的叫声,地球正在失去自然界多样化的声音。
在小范围的生态系统中,声音多样性丧失不仅表明一些物种正在消失,而且也在改变着物种的生命节律。其中的一些变化是人们通过倾听和观察就能发现的,例如,候鸟比往年抵达得更早,或平日里常见的昆虫或青蛙再也看不到了。
但另一些变化,则需要专业人员通过录音和声音分析技术,才能够发现和识别。例如,印度尼西亚加里曼开省受人类伐木活动影响较大的森林中,青蛙、昆虫、鸟类和灵长类动物日常有规律的叫声,与未经砍伐过的原生态森林中这类生物的发声模式明显不同,远程录音设备和数周的声音统计分析揭示了这种不同。大自然中的声音多样性的起落变化,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某个时间段和某处栖息地评估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同时还揭示了生态系统中隐而不见的动态变化。
在生物个体的层面上,噪声危机带来的后果表现为自然之声变小变弱,而人类制造的噪声则变大变强。例如,王吸蜜鸟如今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非常罕见,维系这种鸟叫声的跨代传承已遭到破坏。幼鸟遇到同族中擅长鸣唱的成鸟的机会越来越少,许多幼鸟没有机会学习本物种特有的鸣唱曲目,它们不得不以明显弱化的曲调来鸣唱,或借用其他物种被扭曲的曲目片段。声音传承的断层给这些鸟类择偶繁育后代也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噪声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无处不在。自然之声的消失,以及人们忽略了对自然之声的关注和倾听,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环境危机,而且还是一种感知上的危机。当地球上最强大的物种停止倾听其他物种的声音时,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引发的灾难也将接踵而至。
(摘编自方凌生《声音多样性丧失敲响警钟》)
材料三:
事实上,在生命世界中,声音信息远比视觉信息更为普遍。例如,在海洋深处,声音比光传播得更远。水生生物的听觉往往比视觉更清晰地捕捉到周围世界的信息。在陆地上,声音可以在漆黑的夜晚传播,并且可以从任何角度听到或感知到地面的震动。声音生态学家伯尼·克劳斯将大自然的声音描述为地球上蔚为壮观的管弦乐队大合唱。遗憾的是,大自然壮观声景中的大部分是人耳无法听到的。
通过倾听大自然的合唱,科学家们发现,声音对生命之树上的生物物种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许多动物物种利用声音进行复杂的交流活动。例如,蝙蝠生病时,会通过声音向同伴乞求交换食物,并安静下来,与同伴保持距离;母鲸鱼会对它们的孩子低声细语,以避免被掠食者发现;海豚还会以各自标志性的口哨声来互相称呼。以上这些发现,颠覆了复杂的沟通和语言技巧为人类所独有这一假设。
最令人惊讶的是,没有耳朵或明显听觉器官的物种也能感知声音并作出反应。例如,一些幼鱼和只有几毫米大小的珊瑚幼虫,它们只有最原始的神经系统,却能够感知珊瑚礁的声音信息,并根据这些提示游回出生地。最为神奇的是,随着蜜蜂嗡嗡声的响动,花朵们会喷涌出芬芳的花蜜,仿佛在翘首以待传粉使者的到来。自然之声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但美妙壮观的自然声景却一直被人们忽视。
让自然之声回归,让人们能够更多地聆听到自然之声。当我们开始重新倾听自然之声时,我们将收获良多,并从大自然中学到更多。
(摘编自贾铭《生物声学减少噪声》)
1. 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横线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为把松子传播出去,每年秋天灌丛鸦会种植成千上万松子。
B. 松树的种子往往是靠灌丛鸦来传播到不同的地方去的。
C. 冬天灌丛鸦食物中一大部分是松子,但其吃掉的松子没有其收藏的多。
D. 灌丛鸦不到嘈杂的地区,因而嘈杂地区的松树苗就比较少。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活动不断产生的噪声污染,不仅改变了许多动物的行为,也影响了生物群落,使得植物世界的景观也在改变。
B. 蜂鸟喜欢聚集在嘈杂地区筑巢,在这里它们可以获得更多的需要授粉的花朵,也不需要担心灌丛鸦对幼鸟伺机捕食。
C. 地球正在失去自然界多样化的声音,既是一些物种正在消失的结果,也是人类制造的噪声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的结果。
D. 在海洋深处,水生生物包括那些没有耳朵或明显听觉器官的物种,利用声音捕捉周围世界的信息,进行复杂的交流活动。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陆地动植物的角度,并以松树的繁殖与生存为例,陈述并反思了人类因为交通或其他活动产生的噪音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
B. 材料二中受伐木活动影响较大的森林中生物的声音,比未经砍伐过的原生态森林中生物的声音有规律,这是通过录音和声音分析技术发现的。
C. 材料三中作者通过与视觉的对比,陈述了声音对于海洋中、陆地上生物物种进行交流活动的重要意义,倡导人们聆听美妙的自然之声。
D. 从材料一的噪声污染,到材料二对于声音的监测与分析,再到材料三对聆听自然之声的倡导,可见人类在不断地修正改进对自然的态度与行为。
4. 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声音多样性丧失向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
5. 三则材料观点鲜明例据充足。请分析三则材料在事例叙述上有何特色?
【答案】1. A 2. B
3. B 4. 声音多样性的丧失向人类敲响了如下警钟:
①一些物种正在消失,也在改变着物种的生命节律。
②人类制造的噪声越来越强,给某些生物择偶繁育后代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③给人类带来感知上的危机,一系列连锁反应引发的灾难也将接踵而至。
5. ①材料一事例叙述较为详细,适当地使用了拟人、对比的修辞,语言生动,紧扣观点。如:叙述灌丛鸦的事例,较为详细地陈述了灌丛鸦是如何传播松子的,把它比拟为传播者,与其他动物对比,论证了噪声对整个生物群落的影响。
②材料二事例叙述也较为详细具体,紧扣观点,叙议结合。如“王吸蜜鸟”的事例,一边详细叙述其声音的变化,一边解释其变化的原因,很好地论证了噪音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③材料三事例叙述简活丰富,多角度地论证了声音对于生物物种具有的普遍意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能力。
A.“为把松子传播出去,……种植……”错误,灌丛鸦是以种子为食,不是有意传播种子,也没有种植的意图。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获得更多的需要授粉的花朵”错误,材料一第三段是“有助于它们在这些地方为更多的花朵授粉”不是“获得更多”。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B.“比……有规律”错,原文没有对比谁的声音更有规律,对比的是“发声模式”。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材料二第二段“在小范围的生态系统中,声音多样性丧失不仅表明一些物种正在消失,而且也在改变着物种的生命节律”,可以概括为:一些物种正在消失,也在改变着物种的生命节律。
由材料二第四段“人类制造的噪声则变大变强……声音传承的断层给……择偶繁育后代也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可概括为:人类制造的噪声越来越强,给某些生物择偶繁育后代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由材料二最后一段“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环境危机,而且还是一种感知上的危机。当地球上最强大的物种停止倾听其他物种的声音时,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引发的灾难也将接踵而至”,可以概括为:给人类带来感知上的危机,一系列连锁反应引发的灾难也将接踵而至。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
材料一通过具体的动物和植物行为来阐述噪声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鸟类以更高频率鸣唱、蝙蝠难以找到猎物、青蛙难以找到配偶等,这些具体的例子使得论述更加生动和有说服力。文章通过对灌丛鸦和蜂鸟在不同噪声环境下的行为进行对比,把它比拟为传播者,展现了噪声污染对生物群落不同物种产生的不同影响。对比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更清楚地理解噪声污染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
材料二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阐述观点,如印度尼西亚加里曼开省森林的例子,以及王吸蜜鸟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状况,这些案例为论述提供了实际的证据。在叙述过程中,文章流露出对自然声音丧失的忧虑和对生物个体影响的同情,使得论述不仅具有科学性,也具有情感上的感染力。
材料三在叙述事例时,按照从熟悉到陌生、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展开,使得读者能够逐步理解和接受文章的观点。作者选取了不同类型的动物和行为来展示声音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包括了哺乳动物(如蝙蝠、母鲸鱼)、水生哺乳动物(如海豚)和无脊椎动物(如蜜蜂),以及幼鱼和珊瑚幼虫等。这种多样性的选取有助于全面展示声音在生物界的广泛应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盲艺人在流浪
朝 颜
他在村头的一棵高大樟树旁坐下来,扭过身子从布袋里掏出一把勾筒。无须竖起耳朵,他便能听见四面隐约的人声、牲口和家禽的叫唤声。就是这里了,他在心中默默地想着。
勾筒声起,他开腔唱起了“十八搭”:“各位老表朋友们,我一路迢迢来这村。拿起勾筒定好音,今日我来唱古文……”这,是他无数次向陌生的人们打招呼的方式。
夕阳逐渐沉落大地,将他瘦小的身影拉得很长。一只闻讯赶来的田园犬轻吠几声,警觉地盯视着他。他摸了摸依旧忠实靠在脚边的探路木棍。然后,继续拉响勾筒,高声说唱。闹声而至的人越聚越多,渐渐在他身边围成一个弧形。“那个人是叫花子吗?”“不是哦,唱古文的。”人们对他指指点点地议论着。
他叫陈开财,从十七岁起他就这样在无定地奔走和流浪中度过了半生。一个双目失明、四处漂泊的民间艺人,从来都是走到哪唱到哪、吃到哪住到哪,连名字都鲜有人知。
人们看见他,有的说他是“那个瞎子”,有的称他是“唱古文的”,他喜欢后者。
陈开财从不计较那些脱口而出的指称,上天交给他一副残缺之躯,他唯一的执念是活下去,活出儿孙满堂的日子,活出一个男人的顶天立地。
那么多年过去,他早已习惯了一个人摸索前方的道路,一个人被风牵着踽踽独行,一个人向着偌大的世界讨生活。以出生地于都县梓山镇山塘村机木岭小组为原点,他的足迹遍布整个赣南、闽西和粤东乃至全国各地,如果将那些印迹完整地描画出来,大约是一个点线密密交织的不规则圆形。
一根棍子、一个布袋是他的必备行头,一副好嗓子、一把土勾筒是他的生存依赖,一幢祠堂、一座庙宇、一间茶亭成为他多数时候的栖身之处。所幸,他常常遇到好心人,跨沟过桥时牵他一程,到了饭点时为他添双筷子,夜晚来临时给他一个容身之所,唱完古文时给他一些钱物,或将他收到的米粮换成钱币交到他手中……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陈开财无数次感念着那些只闻其声、未见其面的人们。是他们的慷慨和信任,给了他一份活着的勇气和希望。多年的颠沛流离,也让他掌握了满口的示弱和讨好之词——“好心人帮帮忙,到你家吃顿饭可以吗?”“大爷大婶行行好,在你家里住一晚,我给你们唱古文、算八字。”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电视还是赣南乡村的稀罕之物,人们的娱乐方式匮乏而单调,唱古文的盲艺人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的热闹、欢乐和满足。一个被称作“老谢挪筒”的人,面目早已模糊,以他为主角构成的独特场景停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他拍着郴筒,半文半白半方言,咿咿呀呀地唱着一些我无法听懂的句子,一唱就是一下午。老人们总是沉浸在他那忽高忽低、时快时慢的勾筒声里,有时展眉微笑,有时暗自垂泪。
后来,我与父母谈起往事,串联起更多细节。比如“老谢挪筒”长年住在我们村外号叫“砂锅”的家里,他的布袋子总是鼓鼓囊囊的,他讨到的米和肉,就交给这家的女主人,零零碎碎的钱则自己攒着。不知在何年何月,“老谢梆筒”忽然从麦菜岭彻底消失了,再也不见了影踪。只有当另一个唱古文的盲艺人来到村里时,人们才会再次想起他,感慨一声:“‘老谢梆筒’都不知去哪儿了。”
这世间,必有许多人曾以同样的方式怀念过陈开财。当问及他走村串户的经历时,他以习惯性地说唱口吻告诉我:“哦呵,我走了好远哪,十九岁就窜到了:瑞金。”一个“窜”字,夹杂着自嘲,又携带着无所畏惧的勇猛之气,令听者不由心领神会。云石山、叶坪、沙洲坝、黄柏……他一一说出我家乡的地名,仿佛几十年过去,那些行过的路、驻留过的屋场,在他脑海中依然清晰的像一张活地图。
和当下的明星艺人一样,他也曾拥有过风光无限的走红岁月。从二十岁到三十岁,整整十年,他像一个香饽饽一样被人们四处争抢,生意火得似一炉浇不熄的炭。有一年,他被请到赣县唱古文,当地的百姓名堂多,第一天玩抓阄,抓到哪段唱哪段;第二天,别村来人把他抢走了,抢到哪去了他都不知道,勾筒一拉就开唱;第三天,观众起哄要投票,哪个本子得票多就唱哪本。三天过去,陈开财被折腾得疲惫不堪,他挎起布袋子,毅然决然地说:“我走了,不唱了,这样太累,会把我累死。”有无奈,也有一丝只可意会的骄傲。
那时候,老百姓几乎什么都喜欢听,《割袍记》《丝带记》《卖花记》……而陈开财的脑子里,装着唱不完的段子和唱本。常常是,他来到一个地方,就轻易地唱出了名声,很快又有人找过来,邀约下一场。那些乡村里的牵头人,自会找村民们捐钱捐物,将请人唱古文这件事办得隆重又体面。
最得意的一次,是有人包场,原本讲好的四元钱一天,自己管吃管住,待他唱完一段后,那人直接将价钱提到了八元。“我说太多了,相当于两天。他说不多,结一个缘。”陈开财微微抬起了头,将空洞的眼睛对着我,提高了八度的声音里饱含着惊喜,“我到一个地方,一个月两个月不用走。今天接,明天接,那就有味道了——”话语的最后,能够感觉出来,拖着回味悠长的尾音。
我不由得又一次将眼前的陈开财与记忆中的“老谢梆筒”联系在一起。显然,在命运的牌局里,陈开财是不小心抓到一副烂牌,又用尽全力将牌打好的人。
(节选自《绿洲》,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开财用来向陌生人打招呼的“十八搭”的唱词体现了他的身份与对人们的问候。
B. “人们对他指指点点地议论着”的内容全都表现了村民们对陈开财缺乏尊敬与理解。
C. 面对别人“脱口而出的指称”,陈开财表现得很大度、很淡然,他从不计较这些。
D. 在陈开财讲起某年三天唱古文的辛苦经历时,他无奈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骄傲情愫。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手法为我们塑造了陈开财这一人物形象,“勾筒”是他生存依赖之一。
B. “好心人帮帮忙,到你家吃顿饭可以吗”的语言描写体现出陈开财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掌握了示弱和讨好的话语。
C. 作者以回忆的方式叙写了听梆筒的经历,以老人们“展眉微笑”“暗自垂泪”侧面间接体现了陈开财技艺的高超。
D. 文中在写陈开财二十岁到三十岁的经历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陈开财比作香饽饽,将其生意比作浇不熄的炭。
8. 文中画线处说“在命运的牌局里,陈开财是不小心抓到一副烂牌,又用尽全力将牌打好的人”,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9. 文章“最得意的一次,是有人包场”这一段的叙写,在全文有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C
8. ①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极为生动形象,也是全文的主题所在。
②作者将命运比作牌局,将陈开财的悲惨命运比作烂牌,将陈开财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他人的尊重、认可、赞赏、喜悦等化作尽全力将牌打好。
③表达了作者对陈开财的同情怜悯与喜爱赞美之情。
9. ①人物形象上,体现了陈开财唱古文记忆的高超及受欢迎的程度。
②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村民们请人唱古文要办得隆重又体面,引出下文作者的联想与感慨。
③情感心理上,体现了陈开财内心的得意、惊喜之情。
④中心主旨上,体现了陈开财“不小心抓到一副烂牌,又用尽全力将牌打好”这一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B.“……的内容全都表现了村民们对陈开财缺乏尊敬与理解”错误。由原文“那个人是叫花子吗?”“不是哦,唱古文的”“他喜欢后者”可知,前者的问法带有不尊敬、不理解的感情,但后者纠正的说法包含了对陈开财的尊敬和理解。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侧面间接体现了陈开财技艺的高超”错误。由“一个被称作‘老谢挪筒’的人,面目早已模糊……老人们总是沉浸在他那忽高忽低、时快时慢的勾筒声里,有时展眉微笑,有时暗自垂泪”“这世间,必有许多人曾以同样的方式怀念过陈开财”“我不由得又一次将眼前的陈开财与记忆中的‘老谢梆筒’联系在一起”等内容可知,“老谢挪筒”和陈开财不是一个人;老人们“展眉微笑”“暗自垂泪”侧面间接体现的是“老谢挪筒”技艺的高超,而不是陈开财,选项为张冠李戴。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的赏析能力。
本处是写陈开财的命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本体位陈开财的命运,喻体为牌局,陈开财“不小心抓到一副烂牌”是指陈开财双目失明、四处漂泊的悲惨命运。但陈开财努力活出孙满堂的日子,活出一个男人的顶天立地。他的足迹遍布整个赣南、闽西和粤东乃至全国各地,也曾有过吴先风光的走红岁月,整整十年,他像一个香饽饽一样被人们四处争抢,得到人们的尊重、认可、赞赏、喜悦。所以,“用尽全力将牌打好”是指陈开财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全力获得他人尊重、认可、赞赏、喜悦。所以,这句话也表达了作者对陈开财悲惨命运的同情怜悯以及对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他人的尊重、认可、赞赏、喜悦等的喜爱赞美之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
本段先写到有人包陈开财的场,原本讲好四元钱一天,自己管吃管住,但是等到唱完一段之后,那人直接将价钱提到了八元,侧面写出了陈开财唱古文记忆的高超及受欢迎的程度。
上文写到陈开财和当下的明星艺人一样也曾拥有过风光无限的走红岁月,他被人们四处争抢,村名们捐钱捐物将请人唱古文这件事办得隆重又体面。后文写到“我”将陈开财和记忆中的“老谢梆筒”联系在一起,以及对陈开财的同情怜悯和喜爱赞赏之情。所以在结构上,这一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当说到这件事时,陈开财微微抬起了头,将空洞的眼睛对着我,提高了八度的声音里饱含着惊喜,并且话语的最后拖着回味悠长的尾音。所以,在情感心理上,体现了陈开财内心的得意、惊喜之情。
本段写出了唱古文的陈开财虽然身体残缺,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他人的尊重、认可、赞赏、喜悦。所以,本段能够体现陈开财“不小心抓到一副烂牌,又用尽全力将牌打好”这一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哀公问孔子曰:“寡人生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辟席曰:“吾君之问,乃圣君之问也。丘,小人也,何足以言之?”家公曰:“否。吾子就席,微吾子无所闻之矣。”孔子就席曰:“然。君昧爽而栉冠,平旦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安不至矣!君平旦而听朝,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门庭者,君以此思劳,则劳将安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鲁之四郊,亡国之墟列必有数矣,君以此思惧,则惧将安不至矣!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安不至矣!夫执国之柄,履民之上,懔乎如以腐索御奔马。《诗》曰:‘如履薄冰,不亦危乎!’”哀公再拜曰:“寡人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节选自《新序·杂事》)
材料二:
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至会所,为坛位,土阶三等,以遇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酢既毕齐使莱人以兵鼓噪,劫定公。孔子历阶而进,以公退,曰:“士以兵之!吾两君为好,裔夷之俘,敢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倡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心怍,麾而避之。有顷,齐奏宫中之乐,俳优侏儒戏于前。孔子趋进,历阶而上,不尽一等,曰:“匹夫荧侮诸侯者,罪应诛,请右司马速加刑焉。”于是斩侏儒,手足异处。齐侯惧,有惭色。
齐侯归,责其群臣曰:“鲁以君子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道教寡人,使得罪。”于是乃归所侵鲁之四邑及汶阳之田。
(节选自《孔子家语·相鲁第一》)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遇A礼B相见C揖让D而登E献酢既毕F齐使G莱人以兵鼓噪。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席,文中指座位,与成语“座无虚席”中的“席”意思相同。
B. 以,文中指因为、由于,与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而木之性日以离矣”的“以”意思不同。
C. 履,文中指居于……之上,与贾谊《过秦论》中“履至尊”的“履”意思相同。
D. 然,文中指这样,与苏轼《石钟山记》中“石之铿然有声者”的“然”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哀公对孔子说,自己生在深宫之中,由妇人养大,不知道悲哀、忧愁、劳苦、恐惧、危险,孔子认为鲁哀公这样发问是圣君之问。
B. 孔子谦虚,他说自己是一个见识浅薄的人,无法回复鲁哀公的问题,在哀公的坚持询问下,他为哀公解释了忧愁、劳苦和恐惧的来源。
C. 鲁定公和齐侯在夹谷会盟,孔子担任相礼的任务。面对齐人想要劫持定公的行为,孔子让鲁国士兵持兵器作战,此举逼迫齐国退兵。
D. 孔子用水和舟的关系劝说鲁哀公,哀公恭敬地接受了;孔子在夹谷之盟时,以德、礼劝谏齐侯,触动了齐侯,保全了鲁定公的尊严。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哀公曰:“否。吾子就席,微吾子无所闻之矣。”
(2)匹夫荧侮诸侯者,罪应诛,请右司马速加刑焉。
14. 材料二中齐侯为什么归还以前侵占的鲁国的四个城邑和汶阳之田?
【答案】10. CEF
11. C 12. C
13. (1)哀公说:“不是。先生请入席,要是没有先生,我就没有地方知道这些了。”
(2)敢有迷惑、侮辱诸侯的平民,其罪当斩,请右司马立刻行刑。
14. 因为齐侯认为在会盟之时,自己的臣子对待鲁定公无礼,得罪了鲁国,他心有愧疚,并敬佩孔子以君子之礼辅佐鲁君,于是便把鲁国的城邑和汶阳之田还给了鲁国。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以诸侯之间的会遇之礼相见,行揖让之礼后登上土坛。相互敬酒以后,齐国指使莱人持兵器喧哗、鼓噪。
“以遇礼相见”是省略主语的谓语句,语意完整,“以遇礼”为状语修饰“相见”中心词,其后停顿,故在C处断开;
“揖让而登”,“而”表承接,连接两个动作行为,是一个完整语意,其后停顿,故在E处断开;
“献酢既毕”是主谓结构,语意完整,谓语之后停顿;“齐”为下句的主语,之前要停顿,故在F处断开。
故选CE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都是“座位”的意思。句意:孔子离开座位说。/座位没有空着的。
B.正确。介词,表原因;/连词,表修饰。句意:您由此而思及劳苦。/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
C.错误。居于……之上;/登上。句意:身居万民之上。/登上皇帝的宝座。
D.正确。这样;/形容词词尾词,……的样子。句意:齐侯一定不是要这样做吧。/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此举逼迫齐国退兵”错,根据“吾两君为好,裔夷之俘,敢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倡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可知,孔子向齐侯说的这番话,是让齐侯心生愧疚,齐侯才挥手让莱人退下。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否”,不是;“就”,靠近,引申为进入;“微”,没有;“吾子”,您。
(2)“匹夫”,平民;“荧”,迷惑;“侮”,侮辱;“加刑”,行刑。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齐侯归,责其群臣曰:‘鲁以君子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道教寡人,使得罪。’于是乃归所侵鲁之四邑及汶阳之田”可知,齐侯回到齐国后责备他的臣下,齐侯认为在会盟之时,鲁国的臣属以君子之道辅佐他们的君主,自己的臣子偏以夷狄之道辅助自己,对待鲁定公无礼,得罪了鲁国,他心有愧疚,并敬佩孔子以君子之礼辅佐鲁君,于是便把鲁国的城邑和汶阳之田还给了鲁国。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哀公问孔子说:“我出生在深宫之中,在妇人的手中长大,我不曾知道什么是悲哀,不曾知道什么是忧愁,不曾知道什么是劳苦,不曾知道什么是恐惧,不曾知道什么是危险。”孔子离开座位说:“国君所问之事,是圣贤明君所问的。孔丘我是一个见闻浅薄的人,哪里配说这些呢?”哀公说:“不是。先生请入席,要是没有先生,我就没有地方知道这些了。”孔子入席就座说:“好吧。您黎明之时就梳洗穿戴,天刚亮就上朝听政,任何一事有所不当,就会成为混乱的源头,您由此而思及忧愁,那么忧愁之情又怎么不来呢?你清晨就上朝听政,傍晚才退朝,诸侯们的子孙一定有在朝堂外等候侍奉您的,您由此而思及劳苦,那么劳苦之情又怎么不来呢?你走出鲁国国都四边的城门,远望鲁国四边的野外,那些亡国的废墟,一定有很多,您由此而思及恐惧,那么恐惧之情又怎么不来呢?而且我听说,君主,如同船;百姓,如同水。水能载船,水亦能翻船。您由此而思及危险,那么危险之情又怎么不来呢?掌握国家大权,身居万民之上,心头惴惴不安就像用一根腐朽的绳索来驾驭狂奔的马一样。《诗经》说:‘像在薄冰上行走,这不是很危险吗?’”哀公拜了两拜说:“我虽然不聪慧,也要从您说的这些话做起。”
材料二:
鲁定公与齐景公在夹谷会盟,孔子担当为定公相礼的任务。到了会盟的地方,堆起土坛,有土做的台阶三级,(定公与齐景公)以诸侯之间的会遇之礼相见,行揖让之礼后登上土坛。相互敬酒以后,齐国指使莱人持兵器喧哗、鼓噪,企图威逼定公。孔子一步一个台阶,迅速地登上土坛,带着定公退回,并说:“士兵们,拿起武器来战斗!我们两国国君在此友好会盟,裔夷之俘竞敢动武捣乱!齐国国君不应该是这样号令诸侯的。边远地区不能图谋中国,夷狄之族不能扰乱华夏,俘虏不能冲犯盟会,军队不能威逼友好,这样做于神灵是不祥的,于德行是违背的,于人是失礼的,齐侯一定不是要这样做吧。”齐景公感到惭愧,挥手让莱人避开。过了一会儿,齐国一方奏起宫廷音乐,俳优、侏儒在坛前表演歌舞杂技等。孔子快步上前,一步跨越一级台阶而往上登,离坛上还有一级台阶时(停下),说:“敢有迷惑、侮辱诸侯的平民,其罪当斩,请右司马立刻行刑。”于是斩杀了侏儒,手足异处。齐侯有所畏惧,面露惭愧之色。
齐景公回去以后责备群臣说:“鲁国的臣属以君子之道辅佐他们的君主,而你们偏偏以夷狄之道辅助我,以至得罪了鲁国。”于是就归还了以前侵占鲁国的四个城邑和汶阳之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洛道中
陈与义
洛阳城边风起沙,征衫岁岁负年华。
归途忽践杨柳影,春事已到芜菁花。
道路无穷几倾毂,牛羊既饱各知家。
人生扰扰成底事,马上哦诗日又斜。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洛城的风沙吹起;归家的路途遥远,车毂好似要断掉;诗意中充满沧桑之感。
B. 诗人长年征战,自认辜负了美好的年华,便劝诫世人要珍惜时光,不要虚度。
C. 诗人叙述了自己骑马归家途中的所见、所想,语言质朴、自然,引人思考。
D. 诗人感慨自己一生事多繁扰,却没有成就;如今在斜阳之下,更添悲伤之情。
16. 这首诗通过哪些内容抒发了归家之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诗人归家途中猛然看到葱绿的杨柳树和盛开的芜菁花,这生机勃勃的春日画面传达了诗人归家的喜悦之情;
②牛羊吃饱之后,知道自己回家,这牛羊归家的温馨画面也承载着诗人归家的急切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 .“便劝诫世人要珍惜时光,不要虚度”错误。无此意,诗人只是抒发岁月流逝,自己没有成就,觉得辜负了美好年华感慨;且“征”是远行,不是征战。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颔联直言归途,照应标题,写诗人满腹心事,沿途忽然发现脚下有杨柳的影子,抬头一看芜菁已经开花了,原来春天快要过去了,诗句主要借感慨时光流逝而起思乡之情。
颈联“道路无穷几倾毂”承接上文归途所见,“无穷”写出了归家路途遥远;“几倾毂”写出了旅途的艰难。“牛羊既饱各知家”,意思是牛羊已经吃饱了分别回家,诗人借景抒情,借牛羊知道回家来抒发自己思念家乡的心情。在结构上,“牛羊既饱各知家’引出尾句“马上哦诗日又斜”,起到了过渡的作用,时间上的对应,夕阳西下的场景,更加衬托作者归心似箭的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钟山记》记载,苏轼与其长子暮夜泛舟至绝壁下,看到了阴森恐怖的大石侧立,听到了磔磔鸟鸣,内心惊恐欲还之时却听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将郭橐驼于乡里“______________”的治民现象与种树太殷、太勤的态度和方法相类比,突出了文章“______________”的写作目的。
(3)“鹧鸪”鸣声悲婉凄切,常让人产生惆怅之情,因此,古代诗歌中常借“鹧鸪”这一意象来表达离别、悲情或是相思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而大声发于水上 ②. 噌吰如钟鼓不绝 ③.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④. 传其事以为官戒 ⑤. 江晚正愁余 ⑥. 山深闻鹧鸪(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春来未听一声莺,只有鹧鸪啼暮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噌吰”“襦”“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______:或许是搬入高楼后未改的陋习,或许是吵架或醉酒状态下的一时冲动,或是手一滑掉落的……然而,高空抛物是具有高度危险性的行为。民警曾用假人进行高空实验,实验结果显示,②______。近年来,高空坠物事件屡次出现,这类“飞来横祸”给公众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减少此类现象,《中国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了从建筑物或者其他高空抛掷物品,情节严重的,构成高空抛物罪。对于是否属于“高空”的判定可以参照国家标准《高处作业分级》的规定,抛物点与物品实际落点之间的高度达到2米即可认定为“高空”。而是否属于情节严重,③______,而是根据物品坠落地点的人流量、抛物的高度、物品的重量与硬度等因素综合考虑。
18. 根据图表和文段内容,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要求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空不超过15个字。
19. 对新闻作品来说,引号表示的词语有时起到强调的作用,请你结合文本分析引号是怎样使词语起到强调作用的。
【答案】18. ①高空抛物者给出的理由五花八门(高空抛物的理由很多);②物体越重楼层越高造成伤害就越大;③不是根据所造成的损失单一考虑。
19. ①“飞来横祸”是援引了固有成语,聚焦“高空坠物”,强调了“高空坠物”是受害者意料之外的事;②“高空”是对《刑法》中的“高空”一词的强调,聚焦解释“高空”定义,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所填句子与后文起到总分关系,后三句都是高空抛物者的各式理由,故第一空可填写“高空抛物者给出的理由五花八门”;
第②空,根据图表概括,图表中的关键词是“楼层越高”“物体越重”“伤害越大”,这三者间的关系是:物体的重量越重、楼层越高,其产生的杀伤力也就越高,故第二空可填写“物体越重楼层越高造成的伤害就越大”。
第③空,所填句子要与前句构成“不是……而是……”的并列关系;再根据前文可知,判定情节严重是需要综合考虑的,不能单独只是看其中的一项,而在大众视野中判定的依据主要是人员的伤亡或财产的损失,故第三空可填写“不是根据所造成的损失或伤亡单一考虑”。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的两处引号均表示强调。
第一处,句中的“飞来横祸”本是固有成语,在句中就指高空坠物事件。加上引号后,引号起到强调作用,那么,“飞来横祸”强调了这类高空坠物是受害者未曾料想的事,聚焦了“高空坠物”;
第二处,句中将“高空”一词来源《刑法》,加上引号后,强调了“高空”的定义,“抛物点与物品实际落点之间的高度达到2米即可认定”是对“高空”展开说明,起到强调的作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落作为乡土生活的基本社区,以血缘为纽带,以地域为限制,构成了社群关系和地缘关系上的相对疏离和隔膜。
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概略而真切地描绘了村落的狭小和疏离。 这是他所栖居的园田居村落的规模和格局。 这是描绘园田居与其他村落之间相互疏隔的境况。这样的境况,令人想到春秋时代老子所描绘的“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寡国小民”状态。重情守义的村民在由疏离与隔膜构成的空间和心理的双重屏障所创设的相互认同和相互信任的环境里过着纯朴而现实的生活。
在村落中或村落间的交往,是熟悉者之间的自然往来。一方面,自然的繁茂与乡亲间的殷勤是相互映衬的;另一方面,乡亲间的交往,是非功利的、无目的的,是乡亲情义需要的自然交往。费孝通说相对于城市或工业化社会的“机械的团结”,乡村情感是一种“有机的团结”。“机械的团结”是以功利为目的的、社会契约或法制化的组织。乡村的“有机团结”,是素朴单纯的,也是亲切自然的。
这样的会饮欢悦,简朴之至,然而,正是在这极致的简朴中,人之为人的生之情愫得到了滋养和张扬。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诗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①“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②“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③“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④“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A. ④②③①B. ④①②③C. ②④③①D. ②④①③
21. 下列句子中的“自然”与文中加点的“自然”,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
B. 大家都被这个小动物萌化了,深切地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神奇力量。
C. 这个公园里的花草都是自然繁衍的,没有人刻意去设计和布置。
D. 他的演技非常好,演得很自然,身上那股亲民的气质很到位。
22. 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0. C 21. C
22. ①疏离与隔膜构成了空间和心理的双重屏障,②创设了相互认同和相互信任的环境,③重情守义的村民在这里过着纯朴而现实的生活。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下文“栖居的园田居村落的规模和格局”可知,本空的内容应填写与“规模”和“格局”有关的诗句;十多亩的“方宅”、八九间的“草屋”,描写了村落的规模;在屋后的“榆柳”、在堂前的“桃李”,描写了村落的格局,故选②。
第二空。根据下文“描绘园田居与其他村落之间相互疏隔的境况”可知,本空内容应填写与村落之间“相互疏隔”的诗句;“罕人事”“寡轮鞅”“掩荆扉”是说少与世俗交游,少有车马来往,柴门紧闭,描写了村落之间人与人的交往之稀少,故选④。
第三空。根据下文“熟悉者之间的自然往来”,有“自然的繁茂”,有“乡亲间的殷勤”,有“乡亲情义”可知,本空的内容应填写村人之间交往的诗句;“共来往”“道桑麻长”写的人与人之间相互来往,故选③。
第四空。根据下文“会饮欢悦”,本空的内容应填写聚众一起饮酒的内容;“漉”“新熟酒”“招近局”意思是过滤好自家新近酿好的熟酒,招来农家近邻同桌共饮,故选①。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
文中“自然”的意思不受外界干预。
A.“自然”的意思是当然,理所当然。
B.“自然”的意思是自然界。
C.“自然”的意思是不受外界干预。
D.“自然”的意思是不做作。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的步骤一般为:第一步,提取主干;第二步,切分修饰成分,转换成主谓句子;第三步,根据句子与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调整语序。
第一步,提取主干。原文中句子的主干是“重情守义的村民过着纯朴而现实的生活”。
第二步,切分修饰成分,转换成主谓句子。将状语“疏离与隔膜构成的空间和心理的双重屏障”转换成主谓句“疏离与隔膜构成了空间和心理的双重屏障”;将状语“创设的相互认同和相互信任的环境”转换成主谓句“创设了相互认同和相互信任的环境”。
第三步,根据三个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构成屏障、创设环境是前提条件,放在前面;主干句是结果,放在后面。故答案为“疏离与隔膜构成了空间和心理的双重屏障,创设了相互认同和相互信任的环境,重情守义的村民在这里过着纯朴而现实的生活。”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涟水学霸姜萍之所以引起广泛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她作为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的一名17岁中专生,在2024年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进入了全球12强。姜萍在一项高规格的国际数学竞赛中表现出色,不仅超越了许多来自顶尖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乃至国际知名学府剑桥、普林斯顿的学生,还以93的高分位居全球第12名,这显示了她在数学领域的非凡才能。
通常情况下,此类高水平竞赛的优秀选手多出自名牌大学或有深厚的学术背景,而姜萍作为一名中专学生,主修的还是服装设计专业,这与人们传统印象中的数学高手形象大相径庭,她的故事打破了人们对学历和专业限制的固有认知。
对于上述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讲述了姜萍获得广泛关注这一事件。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是一场汇集全球各个国家的数学顶尖人才之间的较量,这样的场面可谓是“神仙打架”。在这样激烈的赛场上,对于胜出的名牌大学生我们已是司空见惯,但是,来自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一所中专学校的17岁学生姜萍意外取得第12名的优异成绩,这和其他的选手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样优异的成绩,我们很难把她与中专生的身份联系在一起。姜萍的经历展示了个人努力和才华能够跨越常规界限,实现逆袭的可能性。正如材料所言,她的故事打破了人们对学历和专业限制的固有认知。在人们固有的认知中,读中专就是成绩不好,没有前途。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对学历的要求过于严格,学历是我们的敲门砖,姜萍的成功又一次告诉我们,不能用学历来定义一个人的能力,且需要探索多元化评价体系,不拘泥于传统教育,特别是关于是否应给予类似她这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更多机会等。她的故事鼓励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创造一个支持学生兴趣和激发激情的教育环境,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机会,以便所有学生都能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打破学历偏见。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人才选拔应该更加科学合理、公平透明,更加注重个体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而不是仅凭学历来评判一个人的优劣。二、建立、健全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创造更加公平的成长发展、发展环境,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三、就学生自己而言,应当培养自信、平等的意识,树立正确价值观,用自身的努力和实力打破学历偏见。
立意:
1.打破学历偏见。
2.不唯学历论英雄。
3.天赋和热爱不应被任何标签束缚。
4.给人才以机遇与平台。
辽宁省本溪市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本溪市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文件包含辽宁省本溪市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pdf、语文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本溪市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本溪市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共4页。
2024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PDF版含答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