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广西南宁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展开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 分)
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加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气氛 (fēn)
着陆(zhá)
扼制(è)
沿溯 (sù)
刹那(chà)
湛蓝(zhàn)
轻盈 (yíng)
长啸 (xià)
A.渗透(shèn) B.颓败(tuí) C.悄然(qiā)
D.歼退(qiān)
锐不可当(dāng) 一丝不苟(ɡǒu)
殚精竭虑(dān)
颔首低眉(hàn)
A.我军以锐不可当之势,粉碎了敌人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
B.来到苏州园林,花园里那画虎类犬的石雕,那巧妙绝伦的亭台,那五彩斑斓
的池鱼,都令我豁然开朗。
C.安妮去世以后,我一直郁郁寡欢,是你使我又重新活跃起来,我很感激你。 D.如果生活本身是一首诗的话,通过我们别具匠心的设计承载生活点滴的空
间也将成为诗的化身。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走进美丽的百里杜鹃,我停下脚步驻足观赏。
B.捐赠仪式上,爱心人士向留守儿童捐赠了校服、文具、图书三百余本。
C.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 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D.这次全市开展的环保征文活动,五个小学的学生获得了二等奖。
4、下面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再见了, 奥地利 50 先令钞票上的弗洛伊德。再见了, 塞尚和你的苹果。再见
了, 阿波罗和亚历山大大帝。
B.森林里的害虫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
C.蟋蟀在青草中快乐地弹琴。
D.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
波澜呀!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
②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
③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
④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⑤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 其实不大懂, 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 才真正懂得它
的意思
A.①⑤②③④ B.③①⑤②④ C.④③②①⑤ D.③②①⑤④
6、默写古诗。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果三句皆答,按
前两句判分。)
①馨香盈怀袖, 。《庭中有奇树》
②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③ , 松柏有本性。(刘祯《赠从弟》其二)
(2)请默写曹植《梁甫行》的后四句: 。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
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而
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
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 若张盖① 。殿前剔牙松数
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②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③许。
暇日, 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 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 ”思立亦
以为然。 予因叹:西湖胜境,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④ ,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⑤
乎?
(袁宗道《极乐寺纪游》节选)
注:①张盖:打着伞。②斑剥:色彩错杂的样子。③围:周长的计量单位。
④进贤冠:古代朝见皇帝的一种礼帽。挂进贤冠指辞官隐退。⑤情障:情欲的魔
障。这里指对山水的喜好。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佁然不动( )
(2)犬牙差互( )
(3)去桥可三里( )
(4)思立亦以为然( )
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B.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C.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D.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马行绿荫中,若张盖。
4.这两篇文章作者在游玩中所流露的情感有何异同?
三、现代文阅读。(30 分)
1、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时,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 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 说: “上? ”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接着他走到书箱前,得 意扬扬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 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
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 一个是杜甫, 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
蒲扇, 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
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
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诗的意思,我很 得意地嚷喊说: “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 ”当时,爸爸
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 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 姐姐是 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令我们欢天 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 “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
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怆 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 他告诉我,
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 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 陆游, 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 对家国, 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
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热 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 “驿
外清江十里秋,雁声初到获花洲。征车已驾展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
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 突然宣告了它无可
移易的存在!
1.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 请概括。
(1) ;
(2)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3) 。
2.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其原因是 。
3.根据全文,概括爸爸的形象。
4.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
2、丝路“糖史”
①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 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
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先秦时期中国南方 就已开始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 (zhè)浆”直接饮 用。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 成浓度较高的“蔗饧(táng) ”。“蔗饧 ”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 若是进一步冷凝, 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 不过,这 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 不易运输。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 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他们带 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
携带, 易储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
③公元 661 年,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 10 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 (zèng)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 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 神州落地生根, 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
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④北宋时期, 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 美味的结晶糖霜。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 黄庭坚也以“我舌
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 极言糖霜的美味。
⑤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 满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 而且也漂洋过海, 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
波斯、罗马等地。“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⑥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高峰。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
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 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
质量。 《马可·波罗游记》 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 这种大
规模、高效率的白糖生产, 对于提升中国糖的国际竞争力、激发进一步技术革新,
是很有帮助的。
⑦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以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发明出“黄泥
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
称为“西洋糖”。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
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 “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 也较以往更多,航线距离更长,不仅包含占城、暹罗等“老主顾”, 还覆盖了日
本、波斯湾及欧洲多个国家。
⑧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 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 (cī nī)”, 意为 “中国的”。 “继尼 ”与唐代的“西极石蜜”“煞割令 ”遥相呼应,分别在陆上、 海上丝绸之路上, 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外各国因蔗糖结下的缘分,以及彼此间互通
有无、愿结友好的恒久心意; 也见证了中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
积极作用。中国古人于蔗糖制作历程中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在古老丝
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可成为烛照文化传承的一盏明灯。
1.选文主体部分以 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 。
2.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蔗饧 ”与“西极石蜜 ”相比,在干燥程度、运输方便性、滋味品质方面都
有较大差距。
B.唐代引进的印度制糖技术在中国获得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糖文化中发
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C.“竹甑法”“树灰炼糖法”是从国外引进的制糖技术,“窨制法”“黄泥水
淋脱色法”是中国人发明的制糖技术。
D.石蜜、糖霜、“煞割令”是中国生产的蔗糖品种,“西极石蜜”“西洋糖”
是外国生产的蔗糖品种。
3.第④段引用苏轼和黄庭坚的诗句,有何作用?
4.第⑦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主要”能不能去掉? 为什么?
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 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 在国际
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
5.请简要分析第⑧段画波浪线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四、写作题(40 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有过许多撩拨心弦的记忆: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 的启迪、书香的熏陶……这些记忆如同呵护的春风,关爱的雨露,友善的阳光,
滋养着我们心灵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
请根据你对上述文字的理解,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以“成长路上的阳光”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 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 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 ②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 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④不少于 600 字。
参考答案:
一
A
B
C
C
D
(1)①路远莫致之 ②老骥伏枥 ③岂不罹凝寒 (2)妻子象禽兽,行
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二
1. 愣住的样子 像狗的牙齿那样 可能、大约 认为
2.B
3.(1)(鱼儿)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与游玩者相互
逗乐。(2)马在绿荫下前行,就像给马车打着伞。
4.相同之处:都表达了对所游景色的喜爱之情。不同之处:《小石潭记》作者 的游玩之乐只是一时的, 不久就因小石潭景色的清幽寂寥, 引发了作者被贬的郁
闷悲凉的心境。《极乐寺纪游》 则表达了作者想要纵情徜徉山水,了却世俗羁绊
的心情。
三
1. (1)孩提时, 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 ”记住了陆游的诗 (3)
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2.还未上学的“我 ”小小年纪居然懂得了诗的意思
3.①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②爸爸又是一个深爱孩子、 懂得教育
孩子的慈父。
4.爸爸教“我 ”的诗令“我”永生难忘:这些诗蕴含的精神情怀(爸爸的人格
魅力)影响了“我 ”的一生; 表达了“我 ”对爸爸的感谢与怀念。 1. 时间 中国蔗糖因丝绸之路而不断发展的历史 (历程)
2.D
3.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糖霜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特点;同时增强了文章的文
化韵味。
4.不能去掉。因为“主要”表明中国在国际蔗糖市场上以输出为主,输入为辅; 去掉后则变成只输出,不输入。这与实际情况不符, “主要”的使用体现了说明
文语言的准确性。
5.结构上,呼应开头,总结全文。内容上,总结出了中国古人在蔗糖制作历程
中所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 并指出其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有现
实意义。
四、略.
[语文][期中]2024年春广西南宁市江南区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附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期中]2024年春广西南宁市江南区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附答案),共9页。
[语文][期中]2024年春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有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期中]2024年春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有答案),共10页。
[语文][期中]2024年春广西南宁市兴宁区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有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期中]2024年春广西南宁市兴宁区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有答案),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