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大理白族自治州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及答案(九科)
2024大理白族自治州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大理白族自治州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全卷四个大题,共23个小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等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相关信息,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非选择题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媒介语言现象就是社会现象,如果将我们怎样说话和我们说什么样的话视为素养问题,那么素养养成的背后则是我们能够怎样说话和我们为什么说话,即社会提供的媒介载体和社会的价值取向。特定的媒介语言和表述方式是媒介素养的基础。
“五四运动”前后是中国大变革时期,大众媒体、思想启蒙使命感和公共议论形式同时发生大变化,“报章体”就是这三者之间积极互动的产物。在各种阻隔社会流动的体制性、技术性障碍被不断克服的大背景下,由互联网搭建的信息高速公路以“节点”的开放性方式将每个人联结起来,媒介成为了个人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是个人的也就是公共的,这就是法国哲学家福柯所说的知识从“注释时代”转到了“评说时代”。我们据此可以判断在新媒体时代,“评说体”即将成为新的媒介语言范式。
当媒介还居于社会的特殊位置时,专业化的语言范式和表述方式是媒介独特的文体标志。英国作家艾迪生认为在国王议事厅、图书馆、学校和学院中传播的媒介与在俱乐部、公民议会、茶桌和咖啡馆传播的媒介的写作样式是不同的。新媒体时代媒介语言的突破性变化是“即时”,移动媒介工具彻底打破了专业媒介的技术性垄断,理论上使所有人都具有即时接收超时空信息的优势。于是格式化的媒介用语和写作样式无法与移动媒介带动的点触式、划动式阅读并即时分享的传播方式相匹配,因此其传播范围逐渐缩小,媒介用语从专业媒介语言转向大众语言。
媒介语言是社会沟通的载体,人们通过媒介用最明确、最能够表达自己意愿的语言与他人进行沟通,是为了实现民主而有效率的集体协商。互联网意味着人们不用集合就可以获得并相互传递更多的信息,社交媒体轻易地突破划分信息传播范围和等级的体制界线,
实现所有人的信息共享,其中既预设了可以让所有人及时规避相关风险的立场,也会放大
“多数人的暴力”的破坏性。所以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应当将“尊重人”作为新媒介语言素养的核心。
(摘编自南山《新媒介语言中的媒介素养》)
材料二:
新闻是被建构的产物,是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呈现出的社会表象。那么,对于公众而言,我们还需要追问的是:如何透过这些表象来探寻生活世界的真谛?一个根本前提是,我们必须掌握解读新闻的理念与技巧,这也是现代公民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中国新闻的基本特质,公民可以从以下三条路径来解读新闻。
一、真实性的判断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一般来说,一篇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大致可以从三方面来判断。第一,新闻要素是否齐备,关键性要素是否明确。第二,记者在报道中是否明确交代新闻来源,第三,凭借常识,我们也许就能判断一篇新闻报道的真伪优劣。
二、倾向性的考量
新闻报道必须秉持客观性理念,尽可能悬置个人的主观情感,努力将事实呈现与价值判断分开。有无明显的倾向性是衡量一篇报道专业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可以从记者是否在报道中表达了观点,报道中是否使用了感情色彩浓厚的形容词或副词,报道如何呈现涉事多方的观点来等判断一篇报道的倾向性。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新闻评论才提供观点。如果记者在报道中鲜明地表达了个人的观点,或者在对事实的陈述中含蓄地表达了观点,那么这篇报道就不够客观。新闻客观性要求记者在报道中基于中立的立场,平衡准确地呈现各方的观点。
三、道德层面的省察
从道德层面考察一篇新闻报道和记者的职业行为,是解读新闻的又一个重要维度。我们需要考察一篇报道或者记者的职业行为是否触犯了公众利益,是否违背了社会道德的基本规范,如:是否具有人文关怀,是否低俗,是否侵犯了他人的隐私等。人文关怀是指新闻报道切实关注人、尊重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与内心世界。低俗,是指报道中所透露的趣味低级、无聊。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隐私权是受法律保护的独立的民事权利。因此,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活动中,必须遵循社会公序良俗,更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摘编自刘勇《如何解读新闻?》)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媒介素养由媒介语言和表述方式构成,其背后是媒介载体和社会价值取向。B.五四时期的思想启蒙使命感等发生了变化,因此“报章体”具有了评说性。C.移动媒介工具打破了专业媒介的垄断,带动媒介用语从专业化转向大众化。D.互联网社交媒体虽实现了所有人的信息共享,但催生出了“多数人的暴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互联网时代,媒介成为了个人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人与人之间联结更加便利。B.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义,只要内容真实可信,该报道就能得到读者的认可。C.新闻报道如果过多地使用感情色彩浓厚的形容词、副词等,就不符合客观性理念。
D.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加“亲民”,但媒介主体的素养也会良莠不齐。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现象到本质,从媒介语言范式和用语的变化到新媒介语言素养的核心,
论述深入。
B.材料二从读者角度阐述现代公民培养媒体素养的一种路径,其写作角度与材料一完全相同。
C.材料二语言平易亲和,设问句和第一人称的使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提高了文章可读性。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媒介素养,而且作者都认为“道德性”是媒介素养的重要评判准则。
4.在新媒体时代,我们要如何培养媒介素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评析下面的新闻报道。(6分)
中老铁路带火出国短途游
张雁群黄远飞雷雨苏瑞栋卫海林张雨晨
6月10日,记者从磨憨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获悉,端午节假日3天,磨憨铁路口岸共计验放出入境旅客1628人次,同比上升28.29%。
据悉,自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开行以来,因其经济、便捷、舒适的特点,成为许多中外旅客前往中国和老挝学习、经商、旅游的首选出行方式。据磨憨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统计,自开行以来,截至6月10日,磨憨口岸共计验放来自92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入境旅客超21万余人次。
“自今年4月13日中老铁路开通中国西双版纳至老挝琅勃拉邦的国际旅客列车以来,因路程短、时间短,出境到老挝和入境到中国旅游的人增加了很多。”西双版纳海外国际旅行社导游李世玲告诉记者。
为切实做好节假日期间出入境旅客的边检查验工作,磨憨出入境边防检查站针对出国短途游旅客的实际需求,不断优化勤务模式,科学调配警力,设置现场“咨询流动站”,全面加强与有资质的旅行社的沟通联系,积极推出开通老年便捷通道、旅游团网上预报、前置《外国人入境查验卡》填写点等便民利民措施。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雪山大地(节选)
杨志军
父亲住进桑杰家的帐房纯属偶然。那一天上午,在沁多公社的康巴基,公社主任角巴嘿嘿一笑:“科长藏话说得这么地道?”父亲也是嘿嘿一笑,连表情都成了地道的藏族人:“我现在除了缺个藏族人的名字,跟藏族人没有两样啦。”“名字好办,”角巴想了想说,“强巴,我看你就叫强巴科长。我过世的阿爸和爷爷都叫这个名字,你叫这个名字一点没错。”父亲弯了弯腰说:“那就谢谢啦,你给我起了一个这么尊贵的名字。”
角巴主任和父亲骑马沿着沁多河朝南走去,没走多远,角巴就指着前方哈哈大笑:
“不用我去野马滩啦,走来的桑杰,塔娃是哩。”桑杰也发现了角巴和父亲,翻身下马,丢
语文·第3页(共8页)
开缰绳,快步走来,还没到跟前,就弯下腰去,两手朝前抬起,半张着嘴吐出了舌头。父亲知道这是下人见到老爷的礼节,慌忙下马,说着“你好”,弯腰还了一个礼,吓得桑杰连连后退。角巴说:“桑杰你听着,这样的行礼要不得啦,公家人不讲究这个。”桑杰“噢呀噢呀”地回应着。
角巴说:“强巴科长要去野马滩蹲点,你把大人领上,把帐房从野牛沟搬到野马滩,大人就可以住你家的帐房了。”桑杰答应着,恭敬地看看父亲。
父亲骑马跟着桑杰,走向了桑杰的家。桑杰的妻子赛毛是个又瘦又小的女人,看到父亲后迅速低头弯腰,战战兢兢不敢正视。
等招待父亲喝了酥油茶吃了糌粑,搬家就开始了。拆卸帐房时,父亲要帮忙,桑杰不让,一个劲说“贵人不沾手”。之后,两口子开始捆绑家什,不停地念着“喻嘛呢叭咪叶”。父亲又要帮忙,还是被桑杰拦住了。家什没有多少,很快就妥当了。太阳正在西斜,桑杰一家赶着牲畜朝着野马滩走去。桑杰骑马走在前面,他要凭眼力和经验挑选最好的路平坦,有草,还要便捷。赛毛骑牛走在后面,两只藏獒跑来跑去,三个孩子在中间。哥哥叫索南平措,妹妹叫仁青梅朵,小哥哥叫益西才让。父亲有些苦恼,桑杰夫妻忙这忙那,累得连“喻嘛呢叭咪吟”都念不出来了,而他却是个闲人,热心肠的帮忙总会遭到谢绝。好在搬家的路给他提供了观察牧家的机会。他发现赛毛喜欢唱歌,只要唱起来,就都是悲伤的音调、忧愁的歌词,似乎骨子里有一种力量,要让她止不住地把苦难从以往延伸到现在又推及未来。桑杰只会默诵着“喻嘛呢叭咪哔”,望着远处的峻岭雪山和盘旋的鹰发呆。
桑杰是个孤儿出身的塔娃。塔娃是草原上的流浪汉,只能四处乞讨,或者给阿尼琼贡干零活,打短工。阿尼琼贡意为鹫峰,是阿尼玛卿草原人人注目的地方,它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古老祭坛,专门用来祭奠藏族人最原始的自然崇拜——雪山大地。
桑杰对父亲说,这些年自己运气好,雪山大地一直在保佑。父亲想知道在桑杰和赛毛心里,他们还有什么期待?“没什么啦,雪山白了就好,草原绿了就好,主任慈悲就好,雪山大地保佑就好。”
父亲和桑杰一家走到第四天下午,才看到头顶着冰盖的野马雪山。从野马雪山的沟沟壑壑里流出一条河叫野马河,蜿蜿蜒蜒把草原切割成许多滩头和水湾,然后一头扎进了深渊似的黄河峡。那些滩头和水湾以及两河相交形成的三角带,便是一望无际的野马滩。桑杰选了一块高地打算安顿帐房。他朝着河水流淌的方向磕了一个头,挑出享堂在草墩子上摆好,也磕了一个头:“雪山大地保佑。”父亲不拜雪山大地神,对享堂并不关注,但是今天,他无意中发现,桑杰家的享堂里供着的是一个塔形的糌粑食子,干硬到裂缝的食子上缠着几绺黄绸子。“阿尼琼贡的供物数不清,他怎么就给你一个硬邦邦的糌粑团呢?”桑杰顿时显得十分恐慌:“不是糌粑团,是雪山大地的宝贝阿尼玛卿雪山。”然后双手合十放在额头上,虔诚地念起了祈福真言。父亲知道自己说错了话,赶紧改口:“真的是阿尼玛卿雪山吗?那我也得拜一拜啦。”说着朝享堂跪下,学着牧人的样子磕了一个头。桑杰愣了片刻,惊讶地说:“公家人磕头,我是头一回看见。”说罢就笑了。
等赛毛回来时,帐房差不多已经搭好。这次桑杰没有拒绝父亲的帮忙,父亲意外极了:仅仅对着享堂磕了一个也许只是做做样子的头,就带来了如此大的变化。父亲高兴得唱起来,用的是《卖报歌》的曲调,唱的是“喹嘛呢叭咪唑”。桑杰听呆了:祈福真言居
然也可以这样念?不禁朝着父亲翘起了大拇指。赛毛背着水脚步滞涩地走上来,父亲望到她一脸滴答的汗珠和灿烂的笑,赶紧过去,帮她卸下了沉重的水桶。赛毛喘着粗气说:“强巴科长啦,雪山大地保佑你。”父亲意识到,以往对他,桑杰一家的尊重里更多一些隔膜和敬畏,突然之间就变了,尊重里掺和着发自内心的亲切和信任。以后他还会明白,在牧人的观念里,外人动用过的家具会沾染邪气,谢绝帮忙是必然的。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你有拜雪山大地和念祈福真言的举动,就能祛除邪祟,就是共同沐浴雪山之光的家里人。接着就发生了更让父亲惊奇的事:梅朵突然唱起来,也是《卖报歌》的调子,也是祈福真言。她只听了几遍,居然就能唱得跟父亲一样,而且比父亲音更准气更长。正唱着,索南和才让赶着牲畜回来了。索南说:“这样的话,雪山大地就能听见啦。”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社主任角巴把“强巴”这个名字送给父亲,父亲真诚地感谢他,表明二人关系亲密。
B.桑杰总是把祈福真言“喹嘛呢叭咪叶”挂在嘴边,可见他质朴虔诚,对信仰忠诚坚定。
C.赛毛喜欢唱歌,总唱悲伤的音调和忧愁的歌词,这是因为她们一家人在草原上度日艰难。
D.梅朵只听了几遍,就用《卖报歌》的调子唱祈福真言,反映出梅朵对父亲的亲切和认可。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在开头点明了父亲住进桑杰家的事实,接着交代了父亲入住的过程,以倒叙引发读者的好奇心。
B.桑杰见父亲时行下人的礼节,接受角巴分配的任务时顺从恭敬,为后文介绍桑杰的塔娃身份作铺垫。
C.作者在写草原的风物时,用了“沟沟壑壑”“蜿蜿蜒蜒”等叠词,生动形象地展现野马雪山的广阔浩大。
D.小说以有限视角讲述故事,回忆父亲在草原工作的往事,讲述者视角和父亲视角的切换,自然流畅。
8.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中的“你”可以换成“他”吗?请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
9.本文以“雪山大地”为题,请分别说说雪山和桑杰一家、雪山和父亲的关系。(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贡曰:“出言陈辞,身之得失,国之安危也。”《诗》云:“辞之绎矣,民之莫矣。”夫辞者,人之所以通也。主父偃曰:“人而无辞,安所用之?”昔子产修其辞而赵武致其敬,王孙满明其言而楚庄以惭,苏秦行其说而六国以安,蒯通陈说而身得以全。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故辞不可不修,而说不可不善。
(节选自《说苑·善说》)
材料二:
庄周贫者,往贷粟于魏文侯。曰:“待吾邑粟之来而献之。”周曰:“乃今者周之来见,道傍牛蹄中有鲋鱼焉,大息谓周曰:‘我尚可活也!’周曰:‘须我为汝南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汝。’鲋鱼曰:‘今吾命在盆瓮之中耳,乃为我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我,汝即求我枯鱼之肆矣。’今周以贫故来贷粟,而曰须我邑粟来也而赐臣即来亦求臣佣肆矣。”文侯于是乃发粟百钟,送之庄周之室。
(节选自《庄子》)
材料三:
孟尝君寄客于齐王,三年而不见用,故客反谓孟尝君曰:“君之寄臣也,三年而不见用,不知臣之罪也?君之过也?”孟尝君曰:“寡人闻之,缕因针而入,不因针而急,嫁女因媒而成,不因媒而亲。夫子之材必薄矣,尚何怨乎寡人哉?”客曰:“不然,臣闻周氏之喾,韩氏之卢,天下疾狗也。见菟而指属,则无失菟矣;望见而放狗也,则累世不能得菟矣!狗非不能,属之者罪也。”孟尝君曰:“不然,昔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随,君子诚能刑于内,则物应于外矣。夫土壤且可为忠,况有食谷之君乎?”客曰:“不然,臣见鹅巢于苇苕,着之发毛,建之女工不能为也,可谓完坚矣。大风至,则苕折卵破子死者,何也?其所托者使然也。且夫狐者人之所攻也,鼠者人之所熏也。臣未尝见稷狐见攻,社鼠见熏也,何则?所托者然也。”于是孟尝君复属之齐,齐王使为相。
(节选自《说苑·善说》)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试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而曰A须我B邑粟C来也D而赐臣E即F来G亦求臣H佣肆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以,译为用来,与《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思相同。B.见,表被动,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蒙见察”的“见”用法相同。
C.钟,古代量器,每钟受六斛四斗。成语“钟鸣鼎食”中“钟”字意思与此相同。
D.属,同“瞩”,指嘱托,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属”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产、王孙满等人都善用言辞,以便尊崇君主、推重自身、安定国家和保全性命。B.庄周贫穷时向魏文侯借粮,魏文侯找借口不借,庄周用鲋鱼的故事说服了魏文侯。C.孟尝君推荐门客给齐王,门客三年不被齐王任用,孟尝君认为这是门客才能浅薄。D.门客以狗和兔子的事件告诉孟尝君,不是自己的罪过,而是齐王不能识才的罪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8分)
(1)主父偃曰:“人而无辞,安所用之?”
(2)缕因针而入,不因针而急,嫁女因媒而成,不因媒而亲。
14.结合材料一,概括两则材料中庄周与门客的“善说”有何共同之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芒种后经旬无日不雨偶得长句
陆游
芒种初过雨及时,纱厨睡起角巾欹。
痴云不散常遮塔,野水无声自入池。
绿树晚凉鸠语闹,画梁昼寂燕归迟。
闲身自喜浑无事,衣覆熏笼独诵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描绘雨季来临,诗人从纱帐中醒来,头巾都睡歪了的情景,表达了一种闲适自得的心情。
B.诗歌描写细腻,如“云不散”“水无声”“鸠语闹”等,写出了芒种时节独特的自然之美和自然之趣。
C.颈联写夜晚天气凉爽,斑鸠叽喳喧闹;白天屋梁寂静,燕子迟归的景象,营造出热闹欢快的氛围。
D.“长句”是唐宋人对七言诗的习惯说法,“芒种”也称“忙种”,然而诗歌没写芒种时节农忙的景象。
16.如何理解诗人“闲身自喜浑无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比喻手法劝谏皇帝要有度量,不能骄傲自满;“”劝谏皇帝要“兼听则明”,多听取臣下的意见。(2)《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借盘庚迁都的典故,指出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这句话才是作者的行事准则,也表现了一位改革家刚决的精神。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未曾给当朝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骑行在海西,一边是洱海明媚大方的“芳容”,①,相看两不厌。大理民居正房对面往往矗立着一块造型精美的照壁。照壁的正中心位置则题写着四个大字,格外A_。“百忍家风”“清白传家”……这些四字词语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和寓意?
据说张氏当时为寿张望族,九世没有分家析产,长幼有序,和睦融洽。唐高宗东巡泰山时,曾亲自造访其家,问其治家之道,张公艺默而不答,只是接连写了百余个“忍”字呈上,意思是和睦家庭之道,②_。据说,高宗晚年对武后一味隐忍退让,即是受了张氏家风的影响。于是——“百忍家风”便成为张姓人家教育后代的家风,流传至今。
原来这些白族民居照壁上题写的词语便是家主姓氏指代。不仅这些内容反映出大理白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展示了大理白族在中原汉文化的长期熏陶下,重视文化修养的品格。为了区别和标榜姓氏,大理照壁上题书的内容B,各有特色,但都充满了文化内涵和韵味,体现了白族人民的智慧。
不入家门,仅仅通过照壁,我们就能浅识屋主的社会基础和人缘关系,③。如陶姓的“五柳高风”来源于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典故;如杨家“四知家风”就来源于杨震的“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典故;大理照壁文化以一种无言的力量C_地影响着全家人的言行举止,传承着缅怀先辈、珍惜荣誉、自信自强的优秀传统文化。
18.请在文中带序号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19.请在文中带字母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Ⅱ(本题共3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①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②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③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④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莹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
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还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的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21.“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2.划波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论证,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经常用取长补短的方式来提高自己,但“取长”真的能“补短”吗?如何用好“取长补短”?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下学期大理州普通高中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3分)C(A选项社会提供的媒介载体和社会的价值取向是“素养养成的背后”,即素养养成的原因,而非其构成,故A选项错;B选项“评说体”是新媒体时代的媒介语言范式,故B选项错;D选项对应原文表述为“放大‘多数人的暴力’的破坏性”,可见“多数人的暴力”此前就有,并不是互联网社交媒体的产物,故D选项错。)
2.(3分)B(“只要新闻内容是真实可信的”必要条件不成立)
3.(3分)B(材料一的写作角度是媒介语言使用者,与材料二不相同。)
4.(4分)①通过媒介用最明确、最能够表达自己意愿的语言与他人进行沟通,并要学会尊重别人;②掌握解读新闻的理念与技巧,学会透过这些表象去探寻生活世界的真谛。(每点2分)
5.(6分)本文是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因为其符合解读新闻所需的三个评判标准。①真实性。本文新闻要素齐备,相关信息均来自“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这样的权威机构;②客观性。本报道全面、平衡、准确地提供了中老铁路的相关事实;③道德性。本文的报道立场基于公众利益,向公众提供了关于中老铁路便捷化的便利信息。(每点2分)
6.(3分)C(强加因果)
7.(3分)D(“有限视角”错误)
8.(4分)不能换。①“你”表示叙事人称从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增强亲切感和对话感。②“你”把叙事对象由特指父亲扩大开来,形成泛指,体现雪山大地对各民族的包容。(每点2分)
9.(6分)①雪山哺育了桑杰一家,为他们提供了生存环境和精神支柱;桑杰一家信仰、感恩雪山。②雪山是连接父亲和桑杰一家的纽带,父亲通过叩拜雪山融入了桑杰一家。(每点3分)
(3分)AEG
11.(3分)C(“钟鸣鼎食”中“钟”字意思与此不相同)
12.(3分)D(“齐王不能识才的罪过”错误)
13.(1)(4分)主父偃说:“人如果不善言辞,在哪里可以用他呢?”(句意通顺2分,译出“而”“安”各1分)
(2)(4分)丝线通过针穿入,但不能靠针而加快缝纫,嫁女通过媒人说成,但不能靠媒人使夫妻亲密。(句意通顺2分,译出“急”“亲”各1分)
14.(3分)①都善于运用类比手法表达观点。②都为了自己而善说。庄周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客为了推崇自身。(答出第1点得2分,答出2点得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贡说:“陈述言辞,关系到自身的得失、国家的安危。”《诗经》说:“辞令语气和悦呀,能使百姓安定。”言辞,是用来使人们互相沟通的。主父偃说:“一个人如果不善言辞,在哪里可以使用他呢?”从前郑国子产修饰自己的言辞,就使赵武对他表示礼敬;王孙满阐明道理,就使楚庄王感到羞惭;苏秦推行他的合纵主张,六国因此安宁;蒯通陈述了他的理由,从而保全了性命。言语辞令,乃是用来尊崇君主、推重自身、安定国家、保全性命的。
所以言语辞令不能不修饰,而说辞不能不美好。材料二:
庄周贫穷的时候,前去向魏文侯借粮。魏文侯说:“等我封地的粮食收上来再送给你吧。”庄周说:“在今天我来求见您时,看见路旁牛蹄踩成的水坑中有条鲋鱼,它长叹一声对我说:‘我还可以活命啊!’我说:‘等我为你南去求见楚王,挖开长江、淮河的水来浇灌你。’鲋鱼说:‘如今我只要有一盆一瓮水就可活命,却说要为我去求见楚王,决开长江、淮河的水来浇灌我,那你就到卖干鱼的市场上去找我好了。’现在我因为贫穷才来借粮,您却说:‘要等我封地上的粮食收上来后才能赏赐你。’即使粮食收上来了,也只有到佣工市场上去找我了。”魏文侯于是就开仓拿出粟米百钟,送到庄周的家中。
材料三:
孟尝君推荐一个门客给齐王,有三年不被齐王任用,因此这个门客回来对孟尝君说:“您将我推荐给齐王,三年来不被齐王任用,不知是我的罪过呢,还是您的过错?”孟尝君说:“我听说有这样的话:丝线通过针穿入,但不能靠针而加快缝纫;嫁女通过媒人说成,但不能靠媒人使夫妻亲密。先生的才能一定很浅薄,又何必埋怨我呢?”那门客说:“不是这样!我听说周地的喾狗、韩国的卢狗,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猎犬。主人看见兔子并指给它看,就不会有逃失的兔子;如果主人远远望见兔子就放狗,那么几代时间也捉不到兔子。这不是狗的无能,而是指示人的罪过。”孟尝君说:“不是这样!从前华舟、杞梁激战而死,杞梁的妻子为此悲痛,对着城墙哭泣,墙角因此崩塌,城墙也因此溃毁。君子真能在心里有法度,那就会感应在外物上。城墙泥土还能被忠诚所感动,何况还是吃粮食的国君呢?”那门客说:“不是这样!我看见鹤鹅在苇茗上筑巢,用的是毛发,修建得很精巧,连女工也做不出来,可说得上是完美坚固了。但大风一到,却苇折、蛋破、小鸟摔死,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它所托身的地方造成这种结局的。再说狐狸,是人们要捕杀的;老鼠,是人们要熏灭的。但我从未见过谷神庙里的狐狸被捕杀,土地庙里的老鼠被火熏,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它们托身的地方保护了它们。”于是孟尝君再次将他推荐给齐王,齐王便让他做了国相。
15.(3分)C(“热闹欢快”的氛围错)
16.(6分)①诗人在芒种时节小睡观景,清闲自在,恰是“闲身”;②诗人对闲适状态欣然自得,熏香诵诗,恰是“自喜浑无事”;③这样淡泊宁静的生活状态表现出诗人渴望超脱世俗的精神期盼。(每点2分)
17.(6分)(1)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2)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3)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18.(6分)①一边是怡然自得的白族村落小景②在于相互体谅及忍让③有的屋主以典故为照壁命名(每句2分)
19.(3分)引人注目五花八门潜移默化
20.(4分)这些内容,不仅反映出大理白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展示了大理白族在中原汉文化的长期熏陶下,重视文化修养的传统。(关联词语序不当,“不仅”应放在“这些内容”之后;搭配不当,“重视文化修养”不是一种品格,改为“传统”,改对一处2分)
21.(3分)C(“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极端的乡土社会,也就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故放在③后)
22.(4分)①以戏台班子只有一套戏文来比喻乡土社会中获得的经验,生动形象地阐明了乡土社会中经验的特点;②乡土社会中子孙从祖宗处继承的经验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就像演员获得的个别经验等于世代的经验,可以直接保存一样,使读者对乡土社会中经验的理解更清晰深刻。(每点2分)
23.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期末]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共9页。
这是一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云南省大理市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答案docx、云南省大理市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