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精品随堂练习题
展开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高原湖泊,其水位的波动能反映青藏高原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图1为青海湖区域示意图,图2为1961-2019年青海湖年平均水位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05年以来青海湖水位不断升高,主要原因是( )
①高原季风减弱 ②高原气候暖湿化 ③植被覆盖减少 ④冻土退化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2.青海湖水位升高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有( )
A.周边出现草场盐碱化B.周边沙漠化面积增加
C.入湖口三角洲面积扩大D.环湖地区湖风势力减弱
【答案】1.B 2.C
【解析】1.根据图可知,水位应是先降后增;青海湖的水量主要受青海湖补给水源的影响,青海湖的补给水源主要包括内流河的注入、大气降水及地下水;随着全球变暖,高山冰雪融水增加,入湖水量增加,②对;气温升高,冻土融化,地下水补给量增加,④对;高原季风减弱对青海湖水位不断升高影响不大,①错;植被覆盖减少不是青海湖水位升高的原因,③错;综上所述,B对,ACD错。故选B。
2.随着全球变暖,高山冰雪融水增加,青海湖水位升高,入湖水量增加,输沙量增加,河流入湖处地势低平,流速减慢,流水沉积,入湖口处湖水的顶托作用,泥沙沉积下来形成三角洲,C对;青海湖水位上升,淹没了沿岸的土地,不会使沿岸土地盐碱化,A错;青海湖水位升高,湖泊面积增大,有利于减缓沙漠面积的扩大,B错;青海湖水位升高,湖泊面积增大,湖陆温差增大,环湖地区湖风势力增强,D错。故选C。
洞里萨湖位于柬埔寨的西北部,由永久性湖区和洪泛区组成,通过洞里萨河与湄公河相连通,50%湖水来自湄公河,5月至10月为雨季,水面可达16000km2,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水面缩小至2500km2。近年来,人类不合理活动,旱季提前,水面缩小,水位降低,影响湖区的渔业以及周围农业生产。下图为洞里萨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洞里萨湖湖区雨季的水汽主要来自( )
A.太平洋B.印度洋C.大西洋D.洞里萨湖
4.导致近年来洞里萨湖旱季提前的主要原因是( )
A.湖区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B.湖区植被破坏,降水量增加
C.澜沧江上修建众多水电站D.湖区周边居民农业抽水增加
5.洞里萨湖面积减少,会导致( )
A.渔业生产供给服务降低B.净化水质支撑服务降低
C.娱乐旅游文化服务提高D.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服务降低
【答案】3.B 4.C 5.A
【解析】3.洞里萨湖湖区位于东南亚,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多,冬季受东北季风的影响,降水少,ACD错误,B正确,该题选B。
4.材料中指出:近年来,人类不合理活动,旱季提前。说明近年来洞里萨湖旱季提前主要是人为原因;另外材料中指出:50%湖水来自湄公河,说明湄公河及上游水量变化影响洞里萨湖水量的变化,符合条件只有C,水电站的调节作用,汛期水量减少,下游湄公河补给量减少,可能导致旱季提前;A为自然原因;湖区植被破坏,降水量不会增加,B错误;湖区周边居民农业生产用水变化不大,D错误,该题选C。
5.洞里萨湖湖面减少,水域面积减小,渔业减产,供给服务降低,A正确;水量减少,净化水质功能下降,水质降低,净化水质的调节服务降低,并非支撑服务,B错误;环境恶化,娱乐旅游文化服务降低,C错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支撑服务功能降低,并非调节服务,D错误,故选A。
下图为英国泰晤士河河口区域示意图和泰晤士河水闸景观图。泰晤士河深受海水活动的影响,河口水闸泄洪孔关闭时间夏季多于冬季,伦敦距离水闸处的水位落差变化为每千米小于23厘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水闸的主要功能是( )
A.拦水发电B.储存淡水C.供旅游活动D.防海水入侵
7.泰晤士河水闸关闭时会促使水闸以上至伦敦河段( )
A.含沙量减小B.结冰期延长C.通航能力减弱D.水能蕴藏量增加
【答案】6.D 7.A
【解析】6.泰晤士河下游地形平坦,水流缓慢,来自北海的海水倒灌造成水质变差,河水水位上涨,城市易受洪涝威胁。特别是夏季降水较少,来自北海的涌潮影响更强。水闸位于泰晤士河下游,关闭水闸可以阻拦北海海水倒灌,D正确。水闸位于河口,流速缓,水能不丰富,不是为了拦水发电,A错误;泰晤士河位于温带海洋气候区,全年湿润,水资源丰富,不是为了储存淡水,B错误;泰晤士河流经伦敦市区的部分供旅游活动,河口位置人口较少,C错误。本题应选D。
7.泰晤士河流域植被覆盖率较高,地形平坦,水流缓慢且季节变化小,因此河流含沙量小。所以河流下游泥沙主要是海水倒灌时从河口带来。水闸关闭时,阻断了涌潮从河口带来的泥沙,使水闸以上至伦敦河段含沙量减小,A项正确。当地全年平均气温0℃以上,无结冰期,B项错误;水闸关闭后会影响水闸以下的河段,对水闸以上至伦敦的河段通航能力影响较弱,C项错误;该地段地势低平,水能蕴藏量几乎不变,D项错误。故选A。
下图为“利用雨水设计的房屋效果图”,通过这种方式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洗车、冲厕等。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左图中雨水收集方式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相当于右图中的( )
A.aB.bC.cD.d
9.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下列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
A.a增加B.b增加C.c减少D.e减少
【答案】8.A 9.B
【解析】8.由图可知,a为地表径流,b为下渗,c为地下径流,d为蒸发,e为蒸腾。利用屋顶收集雨水,减少了地表径流,直接影响了地表径流环节,A正确。因为如果这部分雨水不被屋顶截留,首先会通过地表径流流走,在径流过程中,地表状况等因素才会影响蒸发和下渗、地下径流;因而,图中雨水收集方式间接影响降水、蒸发、地下径流,BCD错。故选A。
9.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可以使得b下渗加强,从而减少地表径流a、增加地下径流c,AC错,B正确;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含水量增加了,d蒸发增加了,但是e蒸腾作用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B。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占全球水资源的6%,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下图示意1949—2015年我国人口数量与用水总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1949—2010年,我国人均水资源使用量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A.人口增长迅速B.工农业发展需水量大
C.江河径流量增加D.年降水量大量增加
11.我国人均水资源使用量的变化趋势( )
A.将会逐步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B.会提高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能力
C.可能导致水资源安全问题的发生D.会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10.B 11.C
【解析】10.1949~2010年,我国工农业发展迅速,需水量大大增加,导致我国人均水资源使用量增加,B正确。人口增长迅速,用水总量增加,不一定导致人均水资源使用量增加,A错误。江河径流量、年降水量没有增加,C、D错误。故选B。
11.读图可知,我国人均水资源使用量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可能导致过度利用水资源,产生水资源安全问题,进而造成生态环境恶化,降低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和调节服务功能,难以维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城市“蓝绿空间”是对城市水体和绿地的统称,其具有显著的冷岛效应。研究表明,水体和绿地自身的温度与其面积、形状的复杂程度呈负相关,与周围环境中不透水面的面积比呈显著正相关。上海是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城市热岛强度逐年提高,城市热岛区域面积不断扩大,夏季平均气温持续升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近年来上海热岛强度逐年提高,城市热岛区域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有( )
①经济规模收缩②大气污染严重③人口迁入增多④供暖时间延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3.上海“蓝绿空间”增加的有利影响是( )
A.增加市区降水B.减少废气排放C.增大城市风速D.降低能源消耗
14.为了保障“蓝绿空间”发挥最佳效应,城市规划应该( )
A.在市中心营造大面积蓝绿空间B.集中布局住宅区,避免破碎化
C.在城市内部主干道上增设绿地D.减少面状水体,增加线状水体
【答案】12.B 13.D 14.C
【解析】12.结合所学可知,上海经济规模没有出现收缩,且经济规模收缩与热岛效应强度增大无关,①错误;近年来随着上海城市不断发展,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使得城区温度高于郊区,导致城市热岛面积不断扩大,②正确;上海经济发达,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城市生活生产活动增加,热岛效应面积扩大,③正确;上海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温度较高,供暖需求较少,对热岛效应影响较小,且取暖主要发生在冬天,与材料信息“夏季平均气温持续升高”不符,④错误。故②③正确,选B。
13.结合材料可知,“蓝绿空间”是城市水体和绿地的统称,水体和绿地面积增加,可以增加城市湿度,但对增加降水影响较小,也无法减少废气排放和增大风速,ABC错误;“蓝绿空间”增加,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温度降低,可以减少夏季高温酷暑天气,减少空调制冷使用时间,降低能源消耗,D正确。故选D。
14.在上海城市内部主干道上增设绿地有利于增加上海“蓝绿空间”面积,减少汽车废气等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减弱城市热岛效应,C正确;上海市中心建筑物高大,密度大,不可能在市中心营造大面积的“蓝绿空间”,A错误;集中布局住宅区,避免破碎化,不利于发挥“蓝绿空间”降低城区气温的作用,仅作用于住宅区,对于其他热岛效应显著的区域影响较小,B错误;与面状水体相比,线状水体降温作用较差,不利于保障“蓝绿空间”降温作用,D错误。故选C。
二、综合题
15.美国西部地区高原、山地、盆地、谷地地形类型多样。大盐湖是大盆地地区最大的咸水湖,大盐湖干燥的自然环境与著名的死海相似,湖水的化学特征与海水相同。一万多年前,它曾经是一个比现今面积大20多倍的淡水湖,主要接受冰川融水补给,现如今周边的冰川已消退。读大盐湖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大盐湖的主要补给类型及水位季节变化特征。
(2)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说明大盐湖由淡水湖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
【答案】(1)主要补给类型:冰川、积雪融水补给;山地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水位季节变化特征:春季水位升高,夏季升至最高,冬季水位最低,水位季节变化明显。
(2)大盐湖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补给减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大盐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
【分析】本题目以美国西部地区大盐湖的相关材料为背景,涉及湖泊水的补给及水位变化特征、咸水湖成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大盐湖的主要补给类型与其自然环境关系密切,补给类型又影响了水位的变化特征。大盐湖地处内陆,其位于高原山间盆地,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湖水主要来自周边高山的冰川、积雪融水,山地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春季随着气温升高,有积雪融水补给水位升高;夏季高山冰川融水补给量增加及山地降水增加水位,升至最高;冬季气温低,几乎没有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主要是地下水补给,水位最低,因此水位季节变化明显。
(2)用水循环原理说明大盐湖的演变主要从湖泊水的补给和支出两方面分析。大盐湖流域位于美国西部大盆地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一万多年前,“主要接受冰川融水补给,现如今周边的冰川已消退”,湖水补给来源减少,入湖水量减少;而冰川消退是气候变暖的结果,随着气温的升高,蒸发量加大,当湖泊的蒸发量大于补给量时,湖水中不断盐分汇集,湖泊中盐度增加;由于大盐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当地已发现盐泉29处,其中8处建为盐场,自古以来采用传统的晒盐法制盐。该县目前常住人口约9万人。下图为囊谦地区盐泉形成过程示意图。
运用水循环原理,绘制囊谦地区盐泉形成过程的结构图。
【答案】
【分析】本题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盐泉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循环原理、泉水的形成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读图分析可知,首先,受盆地西部地形抬升的阻挡,山区形成了丰富的降水;其次,丰富的大气降水在盆地西北部海拔较高的地区沿地层裂隙渗入地下;第三,地下水在下渗过程中经过地下盐层,溶解了大量盐分;第四,富含盐分的地下水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岩石裂隙上升到地表,最终形成盐泉。其结构图如下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伊塞克湖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国境内,湖面平均海拔约1608米,面积6300多平方千米,是世界最深的高山大湖,湖水清澈澄碧,终年不冻。该湖东西两岸年降水量差异大,东岸地区有常年积雪。下图示意伊塞克湖及其周边区域。
(1)说明伊塞克湖的水位季节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
(2)运用水循环原理,推断伊塞克湖是咸水湖还是淡水湖?说明原因
(3)分析伊塞克湖冬季不结冰的原因。
(4)分析伊塞克湖东岸有常年积雪的自然原因。
【答案】(1)特点:季节变化大,夏季水位(升)高,冬季水位(降)低。原因:伊塞克湖的湖水主要来源于河流水,而河流的主要补给是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冬季气温低,冰雪融化量小。
(2)伊塞克湖是咸水湖。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降水少,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3)湖泊北部山脉阻挡了冷空气的侵入;属于咸水湖,湖水盐度较高,湖水不易结冰;湖泊水位深,水量大。
(4)位于西风带,西风经过湖面时增温增湿,经过湖面后,暖湿气流受山地阻挡抬升,水汽凝结形成丰富的降雪;海拔高,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
【分析】本题以伊塞克湖为背景,考查西北内陆高山地区河湖水文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山地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由材料结合图形可知,伊塞克湖属于内陆咸水湖,该区域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图中显示伊塞克湖的湖水主要来源于河流水,而河流的主要补给是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化量大,冬季气温低,冰雪融化量小,所以该湖的水位季节变化的特点是:季节变化大,夏季水位升高,冬季水位降低。
(2)该湖及周边区域位于中亚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伊塞克湖为内陆湖,盐分随地表径流汇入,没有水份的水平排泄,导致盐分不断积累。
(3)伊塞克湖冬季不结冰的原因主要从地形对气温的影响以及河流盐度高低角度分析。由材料可知伊塞克湖是“世界上最深的高山大湖”,所以该湖泊北部地势较高,山脉阻挡了冷空气的侵入,而且湖泊水位深,水体面积大、水量大,水的比热容大,湖水不易结冰;由于该湖属于内陆咸水湖,湖水盐度较高,湖水不易结冰。
(4)根据图中纬度可知,该湖位于西风带,而且湖泊东部有高大山脉;当来自于大西洋、北冰洋的气流经过湖面时可以增温增湿,经过湖面后,暖湿气流受山地阻挡抬升,水汽凝结形成丰富的降雪;材料显示湖面平均海拔约1608米,海拔较高,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安哥拉(下图)马兰热高原多砂质土。一年中约有5个月基本上无降雨,但是夜间多大雾,地表易形成大量的露水。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利用易吸附雾水的纱网覆盖条播玉米顶部及其西南侧,并通过定时震动装置汇集露水在夜间灌溉玉米苗。该地区玉米生长期约110天,试验农田借此实现了每年种植三季玉米,并实现高产。
该灌溉系统利用了水循环原理,简述试验农田灌溉期间的水循环过程。
【答案】灌溉期间为当地旱季,白天砂质土壤蒸发(植被蒸腾)旺盛,水汽输送到空中;夜间高原降温,东南信风背风区,风速小,水汽凝结成雾(降水);雾水经装置收集下渗到土壤中,部分被作物吸收,第二天白天再蒸发(蒸腾),不断循环。
【分析】本大题以安哥拉雾中取水为材料,涉及水循环环节、过程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根据图中的纬度位置可判断出,该地纬度低,气温高,灌溉时期为当地的旱季,降水少,白天太阳辐射强,土壤和植被的蒸发量较大(蒸发环节),水汽输送到空中;夜间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高原地区降温快。同时,结合图中等高线信息可知,旱季当地处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风速小,随着高原夜晚冷却降温,水汽凝结成雾(凝结环节,类似于降水),雾气经过玉米顶部及西南侧的纱网等收集雨水的装置进行收集,再下渗到土壤中(下渗环节),下渗到土壤中的水分被作物吸收,第2天再重复以上过程。
高中地理第一节 水循环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a href="/dl/tb_c4004397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一节 水循环复习练习题</a>,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巩固,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第一节 水循环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第一节 水循环课后复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综合读图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达标测试,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