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九上语文教学设计
- 部编版九上语文第四单元《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部编版九上语文第四单元〈故乡〉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部编版九上语文第五单元〈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部编版九上语文《创造宣言》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部编版九上语文第五单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2、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3、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思路、设问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探究
【教学工具】
教学PPT,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张白纸有四个角,假如你把它剪掉一个,它还有几个角?(3个、5个……这取决于剪的方法,可能是沿对角线剪,可能是只剪一个小角,也可能是弯曲着一个角剪……)可见,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正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结论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创造性思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讲述这个道理的课文——《谈创造性思维》。
二、预习检测
1. 了解文体。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本文属于哪一种文体?
明确:议论-------即对人或事物、社会现象、问题等表示自己的立场、意见、观点。
以议论这种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就是议论文。在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立场之前,首先要了解议论的话题。
2、简介作者:
指名交流后,教师出示作者简介,学生齐读。
罗迦 费 因格,1948年生,美国当代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3.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 问题。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与自己无缘,不相信自己也能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4.请同学们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对称( ) 模( )式 汲( )取 压zhà( )
根深dì固( ) 锲( )而不舍 孜孜不juàn( )
持之以héng( ) 不言而喻( )
(检测学生预习情况,教师评价并答疑,对有问题的生字予以订正)
5、掌握重点词语。
探求:探索追求。
汲取:吸取。
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创意: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
素材:指还没有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孜孜不倦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恒,恒心。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三、整体感知
1.文题探讨
“谈创造性思维”,既是文章的标题,又是作者论述的对象。
2.分层解读
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强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第4~12段):提出“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的见解;论述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指出了 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
第三部分(第13段):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物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就是富有创造性的人。
四、合作探讨
朗读课文,合作探讨
1.长期以来,我们已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
明确: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2.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须的要素?
明确: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①渊博的知识;②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③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3.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明确: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就是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使之变为现实”。
4.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明确:一是“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二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三是“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五、深入研读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须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
明确:本文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问题很具体,生动形象,又富于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关于创造性必须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论述,最后才给出答案,这合乎“分——总”这种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2.文章第5段以及7、8段各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运用这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文章第5段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证明了“知识是形成创意的素材”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7、8两个自然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文中列举谷登堡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这两个例子,证明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六、品析语言
1、议论文常用设问句,请从文中找出几个设问句,仔细体会其作用。
明确:
设问句:(1)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2)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作用:设问在本文中的作用有提醒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另外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①然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②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③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④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明确:
①“大多数”一词强调了获得灵感多数情况下并非轻而易举,但也有轻而易举获得灵感的时候。这一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②不能删。因为“总是”强调了富有创造性的的人都这样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无一例外,如果删去了就没有强调的意味,表示的范围也不明确。
③“真正关键”强调了“如何运用知识”是发挥创造力的最重要的必需的要素,如果删去,则表明该要素是一般的,无突出强调的效果。
④不能删,“之一”表示区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除了这一根据之外,还有别的根据,如果去掉,就显得太绝对,体现不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以上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合作、交流、辨析完成,教师巡回参与交流。
七、拓展延伸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一旦产生小的灵感,就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使之变为现实”。你能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吗?
示例:
(1)牛顿从苹果落到地上这一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2)瓦特从水壶盖被水汽顶开中得到启示发明了蒸汽机。(3)阿基米德洗澡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托起,从而发现了浮力定律。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积累的故事可真不少,但事实上并非只有牛顿、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才具备创造性思维,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同学们用自己敏锐的双眼观察这个世界,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去体味这多彩的人生,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你也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结束语:
同学们,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只有勇于和善于创新,才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而这个重任就落在了我们肩上。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培养更多的创新精神,人人都争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九、布置作业
你认为创造性思维还需要什么要素?请同学们自己提出一个论点,并运用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要求:立意新颖,不流于俗套;紧扣中心,有一定深度;语言简明,150字左右。
十、板书设计:
谈创造性思维
罗迦费因格
论证中心: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论证过程 拥有创造性思维必须的要素
(层层深入)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怎样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怀疑与学问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整体感知,精读品析,归纳中心,课后总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20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内容,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策略,课时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20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了解作者·回顾文体 1,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品读课文·探究问题,学以致用·训练思维,总结反思,做有心人,作业布置,交流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