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原子结构》预习学案(含练习题及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064218/0-172356075250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原子结构》预习学案(含练习题及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064218/0-172356075261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原子结构》预习学案(含练习题及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064218/0-172356075263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课题2 原子结构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课题2 原子结构习题,共23页。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质子
原子核
正
核内质子数
(带 电)
最外层上有2个电子
2
8
2
+12
原子
(不带电)电 )
中子
原子核
电子
负
(带 电)
第一电子层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决定元素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原子核 上 (4)三决定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
(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决定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
【训练试题】
一.选择题(共18小题)
1.原子核中一定含有的粒子是( )
A.中子B.质子
C.电子D.质子和电子
2.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是实心球体
B.质子、中子、电子均匀分布在原子中
C.质子与电子质量相等
D.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阴离子的是( )
A.B.C.D.
4.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实验.在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
(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3)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
下列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原子核体积很小B.原子核带正电
C.α粒子的质量很小D.电子带负电
5.原子虽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它的质量主要决定于( )
A.质子数B.核外电子数
C.质子数和中子数D.中子数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B.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原子中不存在带电粒子,故原子不带电
7.下列有关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B.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构成物质
C.原子中不存在带电粒子,故原子不显电性
D.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B.原子核都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
C.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说明汞原子体积变大
D.原子呈电中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
9.制造北斗三号卫星使用了钛合金材料,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相对原子质量为48,则钛原子的中子数为( )
A.22B.48C.70D.26
10.已知某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5,原子核中有16个中子,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 )
A.15B.16C.31D.46
11.下列关于Mg、Mg2+两种粒子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A.核电荷数相同B.质量几乎相等
C.中子数相同D.核外电子数相同
12.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根据实验,不能获得的结论是( )
A.金原子核带正电
B.金原子核外电子带负电
C.金原子核体积很小
D.金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得多
13.核污染水里含高达64种核放射性元素,氚是其中放射性元素之一。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下面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氚原子结构的是( )
A.AB.BC.CD.D
14.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氧气B.汞C.氯化钠D.水
15.某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x=17,则该粒子符号为Cl﹣
B.若x=18,则该粒子是原子
C.若x=19,则该粒子是阳离子
D.若x=20,则该粒子是由一个原子得到两个电子而形成
16.锌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严重缺锌有可能造成儿童少年发育迟缓。已知锌的质子数为30,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65。下列有关锌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中子数为35B.相对原子质量为65
C.核外电子数为65D.原子序数为30
17.最近,“镉大米”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据了解,含镉的大米对人的肝肾损害比较大。镉(Cd)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8,中子数为6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镉原子的质子数为48
B.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2 g
C.镉原子呈电中性
D.镉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48
18.如图为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氯原子的质子数为17
B.氯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失电子
C.氯原子的第二层电子数为8
D.氯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9.如图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m=13,则该粒子所对应的元素符号为 。
(2)若m=17,n=8,则该粒子是 (填序号)。
①原子
②阳离子
③阴离子
(3)若该粒子处于稳定状态,且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则该粒子的化学符号为 。
(4)若该粒子是原子,且化学性质与氮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相似,则m= 。
20.(1)写出下列化学符号。钠离子 ;铝离子 ;2个镁离子 ;2个硫离子 。
(2)说出下列符号中“2”的意义。2Fe2+:前面的“2”表示 ,右上角的“2”表示 。
21.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微粒中找出符合下列条件的微粒填空:
①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的是
②能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③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④带正电荷的是
⑤带负电荷的是
⑥不显电性的是
⑦构成原子核的粒子是
⑧构成分子的粒子是
⑨质量最小的粒子是
⑩氢原子中不含有的是 .
三.解答题(共4小题)
22.伟大的科学家费曼说:“假如只允许把人类的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会是一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
(1)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尔顿原子论”: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圆球状、不可再分…但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限制,道尔顿无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有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
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 ,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中 的观点。
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 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a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证明了 。(填字母)
A.证明了质子的存在
B.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C.证明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D.说明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某些不连续的轨道上运动
(3)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很多科学家都运用了原子结构模型的方法,下列关于模型的说法错误的是 。(选填序号)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汤姆森建立的模型认为电子像行星绕太阳运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4)正电子、负质子都属于反粒子,它们与普通的电子、质子的质量与电量均相等,而电性相反,科学家设想在宇宙的某些部分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反物质。请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
①反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②反氢原子失去一个反电子后所形成的离子符号 。
23.如图中A~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 种元素的粒子,其中与D化学性质相似的粒子 。
24.如图中A、B分别是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A是某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则x可能是下列中的 (填字母序号)
a.8 b.10 c.11 d.12
(2)若B表示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则y= .
(3)若A中x=12,则A、B所表示的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25.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E粒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则X= .
(2)如图A、B、C、D四种粒子共表示 种元素,元素的种类决定于 .
(3)D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 .
(4)由B元素和D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5)上述结构示意图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8小题)
1.原子核中一定含有的粒子是( )
A.中子B.质子
C.电子D.质子和电子
【分析】根据已有的原子核的构成进行分析解答,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是中子不一定原子核中都含有,据此解答。
【解答】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是中子不一定存在,例如普通氢原子不含有中子,故原子核中一定含有质子。
故选:B。
【点评】掌握原子核的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是实心球体
B.质子、中子、电子均匀分布在原子中
C.质子与电子质量相等
D.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分析】根据原子的结构进行分析解答。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且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
【解答】解:A、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原子不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故A错误;
B、质子、中子、电子不是均匀分布在原子中,故B错误;
C、质子与电子质量不相等,故C错误;
D、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原子构成,注重基础,学习中应注意对原子构成的理解和一些规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3.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阴离子的是( )
A.B.C.D.
【分析】根据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进行解答.
【解答】解:A、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故A 不符合题意;
B、由图示可知:核电荷数=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为阳离子;故B不符合题意;
C、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6,为原子;故C不符合题意;
D、由图示可知:核电荷数=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为阴离子;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核电荷数、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辨别微粒种类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并能灵活应用的能力.
4.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实验.在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
(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3)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
下列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原子核体积很小B.原子核带正电
C.α粒子的质量很小D.电子带负电
【分析】根据(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金原子中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原子不是实心球体;
(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内有带正电的微粒;
(3)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说明金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大;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根据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金原子中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原子不是实心球体;
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内有带正电的微粒;
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说明金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大;
由此可知:A、原子核体积很小,正确;
B、原子核带正电,正确;
C、α粒子的质量很小,正确;
D、不能说明电子带负电,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原子的构成的实验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将知识灵活应用于解题当中.
5.原子虽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它的质量主要决定于( )
A.质子数B.核外电子数
C.质子数和中子数D.中子数
【分析】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解答】解: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中含有质子和中子,即原子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构成,记住原子的结构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B.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原子中不存在带电粒子,故原子不带电
【分析】根据已有的原子的构成和原子中各微粒间的关系分析解答.
【解答】解: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正确;
B、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例如铁,正确;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正确;
D、原子中核内质子所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相等,故原子不带电,错误;
故选:D。
【点评】掌握原子的构成和微粒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下列有关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B.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构成物质
C.原子中不存在带电粒子,故原子不显电性
D.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分析】A、根据原子的结构进行解答;
B、根据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进行解答;
C、根据原子中微粒带电情况进行解答;
D、根据原子的构成进行解答。
【解答】解:A、原子不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例如氢原子中不含有中子,故A错误;
B、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例如二氧化碳是由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而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故B正确;
C、原子中的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故C错误;
D、原子可以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与原子的关系、原子的构成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B.原子核都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
C.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说明汞原子体积变大
D.原子呈电中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
【分析】根据已有的原子的构成的知识,以及粒子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正确;
B、原子核不一定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核没有中子,错误;
C、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说明汞原子间隔变大,不是体积变大,错误;
D、原子呈电中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关键是熟悉原子的构成,原子的性质。
9.制造北斗三号卫星使用了钛合金材料,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相对原子质量为48,则钛原子的中子数为( )
A.22B.48C.70D.26
【分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进行解答。
【解答】解:已知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相对原子质量为48,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可知,钛原子的中子数为48﹣22=26。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明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即可顺利解答。
10.已知某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5,原子核中有16个中子,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 )
A.15B.16C.31D.46
【分析】根据结合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某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5,原子核中有16个中子;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5,核内有16个中子,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16=31。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下列关于Mg、Mg2+两种粒子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A.核电荷数相同B.质量几乎相等
C.中子数相同D.核外电子数相同
【分析】根据Mg2+和Mg两种粒子可以看出它们都是镁元素形成的不同微粒,据此解答。
【解答】解:A、Mg、Mg2+两种粒子的质子数相同,故核电荷数相同,正确;
B、镁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镁离子,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故质量几乎相等,正确;
C、镁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镁离子,中子数不变,二者的中子数相等,正确;
D、镁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镁离子,二者的核外电子数不相同,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2.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根据实验,不能获得的结论是( )
A.金原子核带正电
B.金原子核外电子带负电
C.金原子核体积很小
D.金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得多
【分析】根据该实验的三种现象来分析: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每一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答】解:A、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又因为α粒子带正电,所以遇到了带正电的微粒才改变了方向,说明了金原子核带正电,故A说法正确;
B、该实验的三种现象根本不能说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情况,故B说法错误;
C、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说明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原子核外空间很大,故C说法正确;
D、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说明遇到了质量很大的东西,即原子核质量很大,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带正电荷,核外电子的质量很小。
13.核污染水里含高达64种核放射性元素,氚是其中放射性元素之一。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下面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氚原子结构的是( )
A.AB.BC.CD.D
【分析】根据氚是氢的一种同位素,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氚是氢的一种同位素,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其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即氚原子中核内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2,核外电子数为1,能正确表示氚原子结构的是A。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氚原子的构成、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氧气B.汞C.氯化钠D.水
【分析】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汞属于金属单质,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D、水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某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x=17,则该粒子符号为Cl﹣
B.若x=18,则该粒子是原子
C.若x=19,则该粒子是阳离子
D.若x=20,则该粒子是由一个原子得到两个电子而形成
【分析】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其离子符号为Cl﹣,故选项说法正确。
B、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8,为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质子数=19,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质子数=20,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粒子是由一个原子失去两个电子而形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6.锌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严重缺锌有可能造成儿童少年发育迟缓。已知锌的质子数为30,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65。下列有关锌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中子数为35B.相对原子质量为65
C.核外电子数为65D.原子序数为30
【分析】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由题意锌的质子数为30,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65,则中子数=65﹣30=35,故选项说法正确。
B、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65,则相对原子质量为65,故选项说法正确。
C、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锌的质子数为30,则核外电子数为30,故选项说法错误。
D、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锌的质子数为30,则原子序数为30,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并灵活运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17.最近,“镉大米”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据了解,含镉的大米对人的肝肾损害比较大。镉(Cd)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8,中子数为6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镉原子的质子数为48
B.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2 g
C.镉原子呈电中性
D.镉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48
【分析】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镉(Cd)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8,故其核内质子数为48,故选项说法正确。
B、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故选项说法错误。
C、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镉(Cd)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8,故镉(Cd)原子核外电子数为48,电量相等,电性相反,镉原子呈电中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D、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镉(Cd)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8,故镉(Cd)原子核外电子数为48,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并灵活运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18.如图为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氯原子的质子数为17
B.氯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失电子
C.氯原子的第二层电子数为8
D.氯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解答】解:A.由氯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氯原子的核内有17个质子,选项说法正确。
B.由氯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氯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选项说法错误。
C.由氯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氯原子的第二层电子数为8,选项说法正确。
D.弧线表示电子层,由氯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氯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9.如图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m=13,则该粒子所对应的元素符号为 Al 。
(2)若m=17,n=8,则该粒子是 ③ (填序号)。
①原子
②阳离子
③阴离子
(3)若该粒子处于稳定状态,且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则该粒子的化学符号为 S2﹣ 。
(4)若该粒子是原子,且化学性质与氮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相似,则m= 15 。
【分析】(1)根据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等于原子序数确定元素的符号;
(2)根据该粒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回答本题;
(3)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说明得了2个电子进行分析;
(4)根据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化学性质相似考虑。
【解答】解:(1)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等于原子序数,若m=13,质子数是13,属于铝元素,元素符号是:Al;
(2)若m=17,n=8,说明核外有18个电子,则该粒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属于阴离子;
(3)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说明得了2个电子,该粒子处于稳定状态说明最外层电子数是8,所以得了2个电子后是18,没得电子时是16,原子序数是16 属于硫元素,所以该粒子的化学符号为:S2﹣;
(4)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化学性质相似,氮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5,所以若该粒子是原子就是15号元素,m=15。
故答案为:(1)Al;
(2)③;
(3)S2﹣;
(4)15.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所给的信息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解题的依据是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以及核外电子数相关特点的应用。
20.(1)写出下列化学符号。钠离子 Na+ ;铝离子 Al3+ ;2个镁离子 2Mg2+ ;2个硫离子 2S2﹣ 。
(2)说出下列符号中“2”的意义。2Fe2+:前面的“2”表示 2个亚铁离子 ,右上角的“2”表示 一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1)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表示多个离子,就在离子符号前加数字,则钠离子的符号为Na+;
铝离子的符号为Al3+,2个镁离子表示为2Mg2+,2个硫离子表示为2S2﹣,故答案为:Na+;Al3+;2Mg2+;2S2﹣;
(2)离子符号前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则2Fe2+:前面的“2”表示2个亚铁离子,右上角的“2”表示一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故答案为:2个亚铁离子;一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21.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微粒中找出符合下列条件的微粒填空:
①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的是 分子、原子
②能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分子
③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原子
④带正电荷的是 原子核、质子
⑤带负电荷的是 电子
⑥不显电性的是 分子、原子、中子
⑦构成原子核的粒子是 质子、中子
⑧构成分子的粒子是 原子
⑨质量最小的粒子是 电子
⑩氢原子中不含有的是 中子 .
【分析】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的定义,微粒的质量、电性及电量等分析回答.
【解答】解:①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的是分子、原子.
②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③原子在化学变化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④由于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所以在上述微粒中带正电的微粒是原子核和质子.
⑤带负电荷的是电子.
⑥不显电性的是 分子、原子、中子.
⑦构成原子核的粒子是质子、中子.
⑧构成分子的粒子是原子.
⑨质量最小的粒子是电子.⑩氢原子中不含有的是中子.
故答案为:①分子、原子;②分子;③原子;④原子核、质子;⑤电子;⑥分子、原子、中子;⑦质子、中子;⑧原子;⑨电子;⑩中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化学中微粒的电性,性质、大小等知识的理解,并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4小题)
22.伟大的科学家费曼说:“假如只允许把人类的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会是一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
(1)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尔顿原子论”: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圆球状、不可再分…但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限制,道尔顿无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有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
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 电子 ,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中 原子不可再分 的观点。
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a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证明了 C 。(填字母)
A.证明了质子的存在
B.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C.证明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D.说明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某些不连续的轨道上运动
(3)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很多科学家都运用了原子结构模型的方法,下列关于模型的说法错误的是 C 。(选填序号)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汤姆森建立的模型认为电子像行星绕太阳运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4)正电子、负质子都属于反粒子,它们与普通的电子、质子的质量与电量均相等,而电性相反,科学家设想在宇宙的某些部分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反物质。请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
①反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 ;
②反氢原子失去一个反电子后所形成的离子符号 H﹣ 。
【分析】根据原子结构的认识历程以及科学家的发现、原子的构成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电子的发现证明原子可以再分,故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中 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故填:电子;原子不可再分。
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故填: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2)a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证明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故填:C。
(3)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说法正确;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说法正确;
C.卢瑟福建立的模型认为电子像行星绕太阳运行,说法错误;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说法正确;
故填:C。
(4)①反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故填:1;
②反氢原子失去一个反电子后所形成的离子带有一个单位的负电荷,符号为H﹣,故填:H﹣。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原子结构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3.如图中A~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 3或三 种元素的粒子,其中与D化学性质相似的粒子 A 。
【分析】根据元素的概念以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来分析。
【解答】解: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图中四种粒子的核内质子数不相同,因此共有3种元素;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则化学性质相似,A和D最外层电子数都是6个,二者化学性质相似。
故答案为:3或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粒子结构示意图的信息、元素的概念等是解题的关键。
24.如图中A、B分别是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A是某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则x可能是下列中的 a (填字母序号)
a.8 b.10 c.11 d.12
(2)若B表示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则y= 7 .
(3)若A中x=12,则A、B所表示的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MgCl2 .
【分析】(1)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进行分析解答.
(3)若A中x=12,为镁元素;B核内质子数为17,为氯元素;镁元素和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氯化镁,写出其化学式即可.
【解答】解:(1)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若A是某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其核外电子数为2+8=10,则x<10,a符合要求.故填:a;
(2)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B表示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则17=2+8+y,y=7.故填:7;
(3)若A中x=12,为镁元素;B核内质子数为17,为氯元素;镁元素和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氯化镁,镁元素显+2价,氯元素显﹣1价,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Cl2.故填:MgCl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25.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E粒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则X= 11 .
(2)如图A、B、C、D四种粒子共表示 三 种元素,元素的种类决定于 质子数 .
(3)D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得到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 最外层电子数 .
(4)由B元素和D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MgCl2 .
(5)上述结构示意图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AE .
【分析】(1)带1个单位正电荷说明失去了一个电子;(2)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3)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易得电子;(4)根据化学式的书写方法考虑;(5)最外层电子数是8,属于稳定结构.
【解答】解:(1)带1个单位正电荷说明失去了一个电子,所以X=2+8+1=11;
(2)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所以A、B、C、D四种粒子共表示三种元素;元素的种类决定于质子数;
(3)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易得电子,所以D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4)B是镁,易失去2个电子,显+2价,氯元素最外层7个电子,易得一个电子显﹣1价,所以化学式是:MgCl2;
(5)最外层电子数是8,属于稳定结构所以上述结构示意图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AE.
故答案为:(1)11;(2)三;质子数;(3)得到;最外层电子数;(4)MgCl2;AE.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原子结构示意图,知道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原子的结构复习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离子,分子及其性质,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水的净化精练,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自主探究,自我测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氧气当堂检测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自主探究,自我测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