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谏逐客书》课件-高一语文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下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068424/0-172370666879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1.1《谏逐客书》课件-高一语文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下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068424/0-172370666885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1.1《谏逐客书》课件-高一语文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下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068424/0-172370666887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1.1《谏逐客书》课件-高一语文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下册)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068424/0-1723706668906/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1.1《谏逐客书》课件-高一语文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下册)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068424/0-172370666896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1.1《谏逐客书》课件-高一语文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下册)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068424/0-1723706668987/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1.1《谏逐客书》课件-高一语文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下册)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068424/0-1723706669005/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1.1《谏逐客书》课件-高一语文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下册)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068424/0-1723706669021/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语文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优质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优质课件ppt,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谏逐客书,知识补充,壹·知人论世,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贰·初读体会,文本探究,总结深化呼应前文,梳理思路,文章主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商朝比干劝谏商纣不能奢侈,反被商纣残暴杀害;西汉晁错劝谏不成功,反被腰斩;明朝杨继盛弹劾当朝奸臣严嵩,反被陷害,死于牢中。 可见劝谏是一门艺术。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谏臣,他们劝谏的结果却并不一致。今天,我们就来走近一位非常成功的谏臣——李斯。
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
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书:上书,奏章古代臣下向君王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本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上行公文的范本。作为一篇不足千字(800多)的短文,流传2000余年,是一篇非常出色的说理文字。
讽谏——以婉言隐语进行劝谏,这种提意见的方式往往引用典故说明现实中的问题;
顺谏——用恭顺的语言表达听起来顺耳的意见;
规谏——以正义之道劝谏;
指谏——指陈事实而进谏;
直谏——当面直言得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奏疏:上书给天子的文章的通称。在古代,臣子向皇帝进呈的文章有各种专门名称,如:奏、疏、议、章、表、上书、封事等等。【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疏】也写作“书”,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政见或有所劝谏的文章,如汉朝贾谊的《论积贮疏》,唐朝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等。
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建议秦始皇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
厕鼠与粮仓鼠:李斯生命中的转折点
“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贵贱穷通,“在所自处”——李斯的人生观
译文:一个人是成为贤人,还是没有出息的普通人,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他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而后李斯辞去了小史官职,于荀子学帝王之术。当李斯学业有成,与荀子辞行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让很多青年昂扬斗志的话,就是“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卑贱是人生最大的耻辱,贫穷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于是他下定決心要“西说秦王矣”。入秦,得到吕不韦的赏识,从此为吕不韦舍人。通过吕不韦的引见,加上李斯的冒死觐见,得到嬴政赏识。
不久嬴政然下逐客令,非秦者去,李斯也列入了逐去的行列,为了保存自己,李斯写了千古第一奇文《谏逐客书》,使得嬴政收回逐客令,李斯也受到嬴政青睐,从此青云直上。最后做了秦国宰相。李斯终于从厕鼠变成了仓鼠。
嬴政在出游途中驾崩了,只留下了一纸诏书。诏书分明写着让扶苏继位,可是李斯听从了赵高的谗言,篡改诏书。后李斯助力为赵高扫清障碍,却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在送往刑场时,李斯对他的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将他对死的不甘和命运的不公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斯的一生是从叹鼠到叹黄犬的过程。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四次叹息”:一叹:见厕鼠、仓鼠;二叹:贵为丞相;三叹:篡改始皇遗诏;四叹:身具五刑。
牵犬东门(牵黄犬):比喻过着悠闲自得的日子。
据《史记》记载,秦王逐客的导火线是“郑国渠”事件:秦国为了统一天下,广揽人才。韩国为了削弱秦国的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际,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造水渠的方式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的宗室大臣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秦王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王下令驱逐在秦的六国客卿,李斯亦在被逐之列。于是,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秦王看后,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缪公 蹇叔 丕豹 鄢 郢功施到斤 范雎 穰侯 灵鼍 玩好駃騠 宛珠 珥 阿缟 瓮缶 搏髀 《昭》 窈窕黔首 藉寇兵 赍盗粮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译文:我听说官吏们在商量驱逐客卿,我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
提出论点(逐客的决定是错误的)
1.说“吏议”而非“君令”,避开与秦王的直接冲突,为其改令留下余地。2.直接表明态度,不谈具体背景,以避免陷入被动。同时引起秦王的思索。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 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 并 国 二十,遂霸西戎。
古代对西部少数民族的称呼。
过去秦穆公访求有才干的人,在西边从戎地得到了由余,在东边从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从晋国招来丕豹和公孙支。这五个人,都不是出生在秦国,但是穆公重用他们,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于是(秦)称霸于西戎。
使动,使……来,招致。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之)殷盛,国以(之)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 千里,至今治强。
秦孝公推行商鞅的新法,改变秦国的风俗,人民因此殷实富裕,国家因此富强,老百姓乐于为国效力,各国诸侯都归附听命,(秦国)战胜了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至今安定强盛。
意动,以……为乐,乐于。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攻取了三川的土地,向西兼并了巴、蜀两国,向北获得了上郡,向南取得了汉中,吞并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了楚国的鄢、郢,在东面占据了成皋这样的要隘,割取了肥沃的土地,于是拆散了六国结成的合纵,使他们向西侍奉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今天。
名→状,朝 西/北/南/东 面
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秦昭王得到范雎,废掉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王室的权力,抑制豪门贵族的势力,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步侵吞诸侯各国,使秦成就帝王的基业。这四位国君,都是依靠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地方呢?假使这四位君王拒绝客卿而不接纳,疏远这些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得不到富强丰利之实,而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了。
名→状,像蚕一样逐步侵占。
宾前、状后:客于秦负何哉?
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的合称,是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亦泛指外族、外国。
是农耕和渔猎民族,善于射箭,主要分布在今中国东部沿海的山东、江苏、安徽等地。
是农耕和牧猎民族,主要分布在今中国长江流域的湖南、湖北等地。
是游牧民族,善于骑马,主要分布在今中国西部的陕西、甘肃等地。
是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今中国北部的河北、山西、陕西的北部以及这些地方更北的地区。
第一层:“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第二层:“昔缪公求士”至“使秦成帝业。”
第三层:“此四君者” 至 “……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自由诵读第一段,梳理本段的论证思路,完成表格,并思考:本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
本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于秦。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正面论证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
反面假设四代秦君驱逐客卿的后果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使动,使……来,获得。
现在陛下获得了昆仑山的美玉,拥有隋侯珠、和氏璧这样的宝物,悬挂着明月宝珠,佩带着太阿剑,骑着纤离骏马,树起以翠羽装饰的凤形旗帜,立起鳄鱼皮制作的大鼓。这几件宝贝,秦国一个都不出产,但是陛下却非常喜欢,这是为什么呢?
昆山之玉:昆仑山的美玉,后比喻杰出的人才。
随(隋)侯之珠:传说为随侯所得的宝珠,泛指珍贵之物。随珠弹雀:比喻做事不知衡量轻重,得不偿失。
随珠和璧(随珠荆玉):泛指珍宝或珍宝中的上品。珠联璧合: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的美好样子。
太阿初出匣,光射斗牛寒。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①丹,丹砂,可以制成红色颜料。青,青雘huò,可以制成青黑色颜料。可以指颜色、颜料、绘画、画家。②丹青色艳而不易泯灭,故以比喻始终不渝。③指史籍,古代丹册纪勋,青史纪事。
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东西才能使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就不会装饰在朝堂里,犀牛角、象牙制成的器具就不会成为供玩赏的宝物,郑国、卫国的美女就不会充满后宫,名骥骏马就不会充实在宫外的马厩,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蜀地出产的丹青颜料也不能取。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 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古代殿堂下放置礼品、站列婢妾的地方
(如果)用来装饰后宫,陈列府库后宫,使心情愉快,使人耳目愉悦的东西,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然后才可用,那么这些镶嵌着宛地出产的宝珠的发簪、镶嵌着珠子的耳饰、东阿所产的细绢做的衣服、锦缎绣成的饰物,都不能进献到陛下面前,而那些娴雅变化而能随俗、娇美妖冶、窈窕美丽的赵国美女,也不会立在陛下的身旁。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 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 》《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那敲击瓮、缶来奏乐,弹奏秦筝唱歌时拍打大腿以应和节拍,呜呜呀呀地歌唱,能使人耳目愉悦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等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像这样是为什么呢?(只不过是)贪图享受眼前一时的快活,适于观听罢了。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qū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可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这些人的是非善恶,不是秦国的人就要离开,做客卿的人就被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大众。这不是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古:用来……的今:因果连词
第二段历来被认为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请同学们认真研读,分析其论述层次并指明论证方法。
第二层:“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至“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第一层:段首至“何也?”
第三层:“夫击瓮叩缶”至“适观而已矣。”
第四层:“今取人则不然”至段尾。
第2层:揭示“非秦则斥”的荒谬。
第4层:直指重物轻人,危害统一。
第3层:指出“快意当前”的标准。
第1层:喜取异国宝物,提出疑问。
运用大量排比铺陈和鲜明对比,使文章富于文采,增强文章感染力的同时,又有了一种不容辩驳的力量。
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说明秦王喜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而在用人问题上排斥别国的客卿,这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臣闻地 广者粟多,国 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 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我听说,广阔的土地,粮食必多;大的国家,人民必众;武器锋利的,兵士一定勇敢。所以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所以,地不分东西,民不论国籍,一年四季都富裕丰足,鬼神也会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啊!
形→使动,使……彰显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 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现在您却要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国,使宾客退却而使诸侯成就功业,使天下的贤士退缩而不敢向西前进,停止步伐而不敢进入秦国,这就是人们说的“借给敌人兵器,送给小偷粮食”的做法。
形→使动使……成就功业
第二层:“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至段尾。
第一层:段首至“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认真研读,分析其论述层次并指明论证方法。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地无四方,民无异国, 四时充美,鬼神降福(不分地域,广揽人才)
弃黔首、却宾客(非秦者去,排斥客卿)
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藉寇兵而赍盗粮(资敌国、业诸侯)
对比论证(古今、正反、敌我对比)
第三段: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
夫物不产 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 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许多东西并不产于秦,然而可当作宝物的却很多;许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愿意对秦尽忠心的却不少。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像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不能实现的!
内,外:名→状,在内,在外
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驱逐客卿必将造成秦国危亡。
第一,“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照应第2段对物的取舍标准(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第二,“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照应第2段对人的取舍标准(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第三,“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照应第3段逐客的危害,指出逐客必然造成秦国的危亡;第四,“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最后两句与开头论点“窃以为过矣” 相呼应,首尾相连,前后贯通。
开门见山,表明观点: 窃以为过矣。
史实论证:秦国四公重用客的史实
“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
纳客之利: 五帝三王 逐客之弊: 秦国
逐客——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这篇奏章从“跨海内,制诸侯”的高度,历数秦国过去因任用客卿而逐渐富强的史实,深刻分析了“逐客”的错误和危害,提出了广纳贤才的主张,说明不分地域不分国别,以宽广的胸襟去招揽人才,才能成就帝业的道理,体现了作者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的政治主张和用人策略。文章所表现出的不分地域,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结合文本分析李斯劝谏成功的原因
全篇七八百余言,李斯不仅只字不提个人荣辱进退,避免了身份的敏感性;而是把自己切身利益融入到秦国的统一大业之中,完全是站在秦国的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进行陈述,使秦王易于产生共鸣。始终站在是否有利于一统天下的高度上发议论,把每个层次的落点都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利害关系上,“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则可能亡国。”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击中了要害。
文章的第一段是回顾历史,也就是道古;第二段是剖析眼前,也就是论今。第三段是展望将来,从古说到今,从现在说到将来。时间推移有一定的顺序。“道古”是借鉴历史,“论今”是解释是非,“展望”是家国命运。利害关系一步比一步重要。所选事实是被说服者最接近、最熟悉的。秦国历史上的国君很多,为什么只选了这四位呢?因为这四个君王在重用客卿、在功业方面是最突出的。在物与人的对比中,也选用的是秦王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大量列举事实作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事例的典型性、重要性,大大强化了说理的根据和份量。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课文配套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李斯简介,背景简介,文体知识,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得获得获取,名作动佩带,名作动陈设,古骏马名,随侯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11.1 谏逐客书教课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的,教学重点,第一环节作者及背景,李斯名利人生,一只利欲熏心的硕鼠,背景简介,第二环节文本梳理,全文结构,第三环节思路解析,相关评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0.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堂教学课件ppt,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导入新课,环境决定命运,知人论世,作者李斯,李斯列传,选文背景,秦缪公,秦孝公,秦惠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