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展开一、 教材分析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和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
而本首诗《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前两句写景,景中藏情。大意是: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首句从昨夜的冷雨写起,其中一个“寒”字增添了冷清的意味,渲染了离别的气氛;第二句中的“平明”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孤”字既写出了雨后楚山的孤影,也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言志,写的是自己,大意是: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冰心”指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玉壶”指用玉做成,晶莹剔透的盛酒器,形容人的纯洁与正直。这首诗构思别致,既写了与朋友的离情别绪,又写了自己的志向与品格。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处于中高段,之前接触了大量的古诗文,基本能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通过平日课前背诵、日常积累过程进行一定的巩固。但大部分学生对古诗只是停留在背诵的层面,并没有真正理解古诗中蕴含的诗人情怀。这首《芙蓉楼送辛渐》本首诗是送别诗,特点鲜明,情感真挚,是作者在被贬江宁,遇到途径此地的好友辛渐,挥笔写下的千古诗作。但学生对王昌龄的了解仅限于《出塞》这样的边塞诗,并不深入,甚至还很片面。因此,课前需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了解王昌龄,需要学生在品读中体味,想象中理解,吟诵中感悟,走进诗人的心境,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古诗三首》在本单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是通过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体现人物品质,而是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营造氛围等方法体现出人物的品质,更与众不同的是,学生仅仅通过诗歌的表面意思不能真正理解和感受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和精神。古人写诗是“由兴而起、有感而发”,所以打通学生古诗学习的门脉就在于与诗人共情,从作者的角度看待此诗,而这最好的桥梁就是走进诗人的人生,也就是知人论世。于是本单元第一个任务就是以三首古诗为文本基础的“以诗会友”栏目,带领学生由诗到人,既理解诗中表达的品质和情感,又延伸至对该诗人人生经历和精神的了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古诗中体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
1.在学诗的过程中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2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能默写这首古诗。
3.在了解王昌龄生平的过程中适当共情,理解“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意思,感受作者洁身自好、高洁的精神品格。
四、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解题会友
1. 谁能和大家说说这位诗人他名垂千史的称号有什么? 七绝圣手、诗家天子
2. 你知道为什么这样叫? 他不仅写的好,而且是最好,这足以说明他在诗坛中的地位。
3. 学诗要从题目开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些什么?
送别:人们在送别时情绪往往是怎样的?难过的、不舍。你读一读
地点:诗人在哪里送辛渐?手指课题——芙蓉楼。
4. 生字教学:
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书空:书写时注意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
课堂学习单:工整、美观的把诗题补充完整。
古今对话王昌龄
【设计意图】1.为学生创设“以诗会友”的情境,带领学生展开古今对话,激起对古诗的兴趣,激起对王昌龄的好奇之心。2.解诗题。从诗题入手,引起兴趣。
板块二 读出音韵,初闻古诗
1. 古人云,三分诗歌七分读。下面就请同学们仔仔细细的把这首诗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指名读,纠正字音。
3. 古诗不仅要读的正确流利,我们还要读出它的节奏和韵律,师范读。
4. 指名读,读出节奏。
5.师生合作配乐读。师一三句,生二四句。
【设计意图】多读古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熟悉古诗。
板块三 合作释义,走进古诗
表悟孤寒——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第一句:雨
1.出示第一句:寒雨连江夜入吴。谈寒雨的感受,想象雨的画面。
2.师补充资料:
此时,王昌龄在江宁任县丞,他的同乡好友辛渐前来看望他,要回洛阳了,王昌龄就一直从江宁送到润州,也就是现在的镇江,在芙蓉楼为他渐别。辛渐由此北上洛阳,他这一送就是 100 多里呀。
3.链接生活:如果你是诗人,一场冷风冷雨之后,与好友告别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悲伤,难过)
第二句:山
1.过渡:楚山又是哪里的山呢?
2.出示图片,词语归纳——连绵起伏。
3追问:那为什么这连绵起伏的山在王昌龄眼中是孤山呢?(不是楚山孤单,而是王昌龄孤单)
4.播放音乐,闭上眼睛,想象一二句所营造的画面。
5.请三位学生朗读一二句,全体再齐读。
6.师小结:在诗人眼中,雨是寒的,山是孤的。(板书:寒 孤)这都是诗人眼中所见的景。(板书:景物)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表面是描写寒雨、楚山这些景物,实际上是想表达自己的凄凉孤寂的心情,这样的写法就叫借景抒情。
第三四句:托物言志
1.过渡到三四句:送别之际,王昌龄最想说的是什么呢?(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拓展延伸送别诗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王昌龄不去激励,不去劝慰,他却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出示资料助读,思考其中原因:
王昌龄才华横溢,曾在朝廷为官,他刚正不阿,为官清廉,40 岁左右因遭到小人诬陷,被贬到千里之外的岭南,岭南在当时是最偏远的地区了,在岭南一呆就是三年,回到长安以后再贬为江宁县丞。此诗也就写于这个时候。
5.古今对话:听王昌龄语音,生交流反馈。
6.齐读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看它的外形,这是一块什么样的冰?晶莹、纯洁、透明、高洁、一尘不染的冰。
看,这是古代的玉壶,在古代玉石是君子的象征,玉壶给你什么感受?珍贵美丽 温润美好。
诗人以“冰心”“玉壶”表明自己冰清玉洁,洁身自好的品质,这样的写法就是托物言志。
齐读诗句。
听,他还有话对你们说。
【设计意图】深度理解诗,在理解王昌龄生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感受他写诗时的境遇,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烘托出王昌龄冰清玉洁的品质,也在过程中引出“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板块四 想象画面 尝试背诵
板块五 补充经历,丰富品质
1.拓展王昌龄其他人生阶段的古诗,引领学生体会人物品格。
2.引出知人论世。
尽管千年已逝,王昌龄的诗篇在今天依然是熠熠生辉,年少贫苦去勤学不辍,宦海沉浮却能不忘初心,所谓七绝圣手,圣的不仅是诗,更是高洁挺拔的人格!请用一个词语来说说“你认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把它写在田字格纸中。
(刚正不阿、纯洁、为官清廉、坚韧)
咱们再来看这首诗,我想你现在或许对王昌龄是满腔敬佩,也或许激起了报国之心,也有可能是共情后的五味杂陈。总之,现在请你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读这首诗。(视频读)
板块六 凝练方法,升华主题、作业说明
1.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写法,请同学们课后积累王昌龄的《送柴侍御》和《从军行七首·其四》,分析其写法。
2.其实那天王昌龄共写了两首《芙蓉楼送辛渐》,另外一首我已经给你们呈现在课后作业单上了,上面提供了一些注释。你可以试着用咱们过去和现在学习的一些知识、方法来理解这首诗,试着挑战自己!
当然,咱们今天所了解的这位诗人只是华夏儿女中的冰山一角,这首诗是中华文化中的冰山一角,我希望你们能从“知人论世”中明白“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道理,主动了解更多的中华文化,更积极的创造属于你们的,属于中国的未来!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
一、设计缘起和主要思路
宏观思路上:
本课的构思由单元设计发起,四下第七单元以 “人物品质”为主题,其中四篇课文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人的精神追求和高尚品格,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而《芙蓉楼送辛渐》和本单元语文要素不是非常贴合,它是通过古诗独特的方式来体现人物品质,所以要用与白话文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要想让学生读懂诗、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品质,就得在学诗中产生共鸣,而这种共鸣来自于对事件的了解和情感的认同,于是将《芙蓉楼送辛渐》的教学设计思路中融入——知人论世。
于是引用了王昌龄配音——古今对话,王昌龄生平讲解,王昌龄边塞组诗拓展等内容,让学生全面的、真实地了解王昌龄。
同时,因为本单元课文都与人物品质相关,也可以适当和学生拓展该人物的其他事迹、品质和人生经历,引导学生以点到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能力。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从多个方面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既发挥诗歌的文学作用,凸显语文要素,也发挥诗歌和诗人的育人功能,借此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优秀精神。
微观思路上:
本课的关注点不仅在通过知人论世理解古诗背后的含义、激发学生对高尚品质的崇敬,还应该落在古诗词学习这样的语文素养中。所以从“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几个方面处理该诗,并以古诗词诵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悟”。
考虑到学生的参与性,在教学中加入小组合作。古诗词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是不容易的,因为有许多晦涩难懂,学生不容易挖掘的地方,所以本课把该环节放在“明诗意”的部分,读悟结合,多形式朗读。
考虑到学生的生成,在教学的最后加入“你认为王昌龄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进行课堂生成和总结,既对本课品质讲解清晰,也对诗人更加了解。
二、教学设计中的“舍”与“得”
从教学设计上来看,本课时共分为六个环节,分别是创设情境,解题会友;读出音韵,初闻古诗;合作释义,走进古诗;品读诗眼,知人论世;补充经历,丰富品质;凝练方法,升华主题、作业说明。环节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深入,既有方法的习得,也有知识的摄入,同时也有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
在设计时,我总是希望面面俱到,能让学生在一节课中得到更多的东西,希望每一个问题、环节都能指向更多的方面,做到一举多得。但是在试课过程中发现“水满则溢”,一节太满的课会让学生感觉疲惫,也不容易把更多的精力分给本课的重点。所以,教学设计中要做好加减法,思考基于本节课应该加什么环节和内容,哪些部分是不需要的。进一步思考,解决本问题的根在于把握本课的重难点,紧紧抓住这一课的逻辑线,让所有的教学活动围绕这个主线开展。
其实,这一课的设计对我来说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挑战,在几次设计和试课中我做了很大的取舍。古诗词到底怎么教?当下的研究成果中没有定论,正所谓教无定法。当我把“知人论世”引入古诗词教学时发现几个问题。
第一,对诗人生平和精神品质的了解与本诗的比例应该如何分配?了解了诗人才能更加深入地学习此诗,那么本诗的学习所占比例会不会有点小?
第二,若要说学习本诗的标准是参照教学目标,那么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一定要参照教学参考书?还是也可以加入教师自主设计呢?再或者是只要完成了教学目标,还可以进行额外的拓展。
第三,那么基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国家对培养全面的人的育人目标来说,教师应怎样把握好以教材为基点,向外拓展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呢?
三、教学实施中的“细节决定成败”
在授课和回看录像课时发现,我的评价语、随机应变做出的决定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虽然在内容和思路上尽量贴合学生和课堂的现状,但是细挖后发现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个句子重复说、先前说过的问题再次提到、和一些细化的知识问题不够严谨等。我想这和我平日的积累有关,平日里更注重教学设计、教学理念方面的提升,但是忽略了这些细节。然而,这次我发现,一堂好的课不仅要有好的设计,还要有更好的呈现,而得到这个结果的决定因素就在于教学设计和授课时的细节。
课堂上的细节有许多,例如老师的举手投足、评价语、反馈的方式、解决课堂突发状况时的细节和怎样把跑题的孩子拉回课堂等等。这些内容比较琐碎,很难系统地训练,但是可以通过老师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文学和教师素养等方法来解决它。
四、学生课堂中的主体性
我们说“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在追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设计本节课时也围绕此观点进行了深入考虑。例如小组合作解诗意进行朗读,在教师的引导下步步深入学生的思维等。
但是在这个环节中也出现了我的疑问。在古诗词教学中有哪些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方法呢?在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上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白话文文章的背景、内容和方法学生很容易理解和习得,但是古诗词晦涩难懂,学生距离诗人生活的年代也很久远,我们应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呢?另外,学生思维上紧跟课堂老师思路是不是也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呢?
我想,学生有所得,这节课就是值得的。每次试课和最后录课的结束我都会向学生询问听课的所得和感受。大部分学生能准确地说出本节课学了什么知识、方法,也可以说出“知人论世”后的感受,以及对他们思想上的影响。也许,他们的反馈,就是学生主体性最好的体现。但我也要继续思考以上问题,创建更加和谐、民主、高效、有深度、有趣、有启发意义的课堂。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6071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a>,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6071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重温离别诗,再画离别情,走进诗中人,溯回当年事,品读诗中意,触摸心底情,发酵诗中情,赞赏心中志,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2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这是一份四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6071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七单元22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初读古诗,理解诗题, 品读诗文,入情入境, 认识诗人,品读人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