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3 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展开课前思考
本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测量》单元的第一课时,属于度量内容。在小学阶段度量内容贯穿始终,学生在测量的第一阶段二年级已经了解了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也知道了为了描述方便,在生活中要运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三年级是测量的第二阶段,毫米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的新长度单位,分米和米是厘米的累加,而毫米是厘米细分,厘米起着承重墙的作用。
从单元整体来看,主要是让学生在测量情境中体验新单位从单位体系中生长的过程,将毫米、分米、千米和吨新单位纳入整个长度和质量单位体系,建立新旧单位之间的联系并完成长度、质量单位体系的梳理。因此,基于度量一致性视角下毫米教学的基本路径,主要从几个方面来思考:一是充分利用已有的测量经验,在认知冲突中引入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完善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二是丰富数学活动,在感知中积累表象,建立1毫米、几毫米的长度观念;三是突出实践验证,借助活动反复体验建立标准,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测量等学习活动中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和描述物体的长度。
2.借助具体的测量操作活动,体会毫米、厘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象。
教学实践
一、谈话引入,唤醒旧知
1.同学们,我们以前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谁来说一说?(预设:厘米和米)
2.同学们,谁愿意来比划一下1米和1厘米。(出示:米尺)
3.师生交流小结:看来对这两位老朋友我们很熟悉,有了这样的度量单位我们才能测量的长度了,那么下面我们就来测量下面两条线段的长度。
二、探究新知,建立表象
1.出示2条线段:一条长5厘米,一条长5厘米3毫米。
(1)请同学们量一量这两条线段到底有多长?(学生测量)
(2)反馈:同学们你测量出来的长度是多少啊?
追问:不是整厘米了,结果怎么表示呢?(学生交流)
小结:不到1厘米,说明用厘米作单位太大了,看来我们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比厘米还要小的单位毫米,国际单位符号字母是mm。(板书:认识毫米)
2.尺子上找1毫米。
(1)同学们,你能在尺子上找出1毫米长的线段给同桌看吗?(学生活动)
交流:尺子上的1毫米是什么样的?你想说什么?
(2)课件出示:老师把尺子请上大屏幕上面来,谁来指一指啊?那这一格是几毫米(1毫米),这一格呢?(1毫米)
小结:同学们,尺子上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就是1毫米。也就是每一个小格就是1毫米。
3.生活中的1毫米。
(1)同学们,刚才我们找到了尺子上的1毫米,那么生活中的1毫米是什么样的?(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材料:橡皮擦、1元硬币、1分硬币、扑克牌
(2)同学们,你猜一猜几号物品的厚度是1毫米?(用手势表示)
(3)你们的猜测对不对呢?怎么办?(验证一下)
反馈: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有哪些?(胸卡、1分硬币)
追问:其他物品的厚度究竟是多少毫米呢?(学生汇报)
小结:橡皮擦厚度1厘米,1元硬币的厚度是2毫米,扑克牌的厚度不到1毫米,大约3张扑克牌的厚度就是1毫米了。
4.比划1毫米。
(1)同学们,刚才我们找到了尺子上的1毫米,也接触到了生活中的1毫米。下面和老师做一个小实验好吗?
拿一张胸卡,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它,两手指不动,把胸卡轻轻抽出来,静静观察两指间的这道缝,你想说什么?
(2)交流小结:这条小小缝大约就是1毫米。
5.认识几毫米
(1)出示1元硬币:它的厚度我们已经知道是2毫米了,也就是2个1毫米。
(2)看大屏幕:现在是几毫米了?(学生交流,3个小格就是3个1毫米就是3毫米)
小结:是的,每一小格都是1毫米,那么2小格就是2毫米,3小格就是3毫米,几小格就是几毫米。
(3)同学们,再仔细观察1厘米,数一数里面有几个1毫米?
小结:1厘米里有10个1毫米,10个1毫米就是1厘米。板书:所以1厘米=10毫米。
(4)同学们,刚刚我们测量橡皮擦的厚度是1厘米,我们也可以说是多少毫米?如果不用尺子,怎么测量橡皮擦的厚度?(学生交流:胸卡、硬币等)
学生测试反馈,交流:如果用1分硬币测需要几个?用胸卡测呢?选扑克牌测量呢?
交流小结:10个1分硬币,10张胸卡,3张扑克牌为1毫米,需要30张。
追问:这些测量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10毫米也就是1厘米)
(5)思考:我们不是可以用尺子测量吗?为什么要学习借物品测量?学这个有什么用?(学生讨论)
6.画一画。
(1)请你再画一条线段3号,比2号线段长7毫米。(学生尝试画一画,交流同桌验证)
(2)不用尺,画出比3号线段长1毫米的线段。
交流反馈:你画得准吗,差了多少呢?你是怎么画的?
小结:把1毫米或1厘米记在脑中,看来有了比较的对象我们就心中有尺了。
三、联系生活,实践运用
1.选择单位。
学生练习后反馈交流。
追问:课桌高7( )应该怎么填呢?
讨论:为什么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这个新单位可能是什么?你是怎么想到的?
2.拓展:如果描述汽车的长、宽、高,选哪个单位合适?铁轨的宽度呢?
想一想:为什么像这样大型物体也用“毫米”作单位?
小结:生活中长的物体确实是用米作单位,但是汽车或铁轨是一项精密的工程,如果一不小心差一点点,就会造成安全事故,对我们的生命产生危险。我们用毫米作单位,单位越小测的越准。所以要量的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四、课堂回顾,总结学法
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新的问题?
(预设:还有比毫米更小的单位吗?怎么找比毫米更小的单位?还有比米更大的单位吗?)
数学人教版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数学人教版<a href="/sx/tb_c8443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引入,唤醒旧知,初步感知,建立1毫米的表象,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加深认知,巩固练习,拓展提升,回顾整理,全课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3 测量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3 测量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对接生活,初步认识千米,小组讨论,确立探索方案,借助桥梁,丰满千米概念,拓展延伸,运用于生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温故引新,毫米产生的必要性,认识1毫米,课堂小结,分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