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湘美版四年级上册第10课 乘风破浪教案
展开教材分析
本课是湘教版美术四年级上册第10课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船是人类最早的交通工具之一,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它的外形结构及功能随着人类的需求,社会的发展呈现出更多的变化。本课以“船”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船的历史与文化,及海上丝绸之路的产生。带给学生无限期待和快乐,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借由线条,形状,色彩和材质呈现出来。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探索精神。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造型表现能力,也有线描的基础,但是容易仅限于局部的表现而忽略于整体的把握。所以在学习中强调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的方法,并充分体现学生对课堂的主动参与。
教学目标:
1、认识船的造型特点和结构,并能抓住船的外形特点进行添画,描画出自己喜欢的船。
2、在观察、分析、研究、互动的过程中以激发学生兴趣为重点,融入技法,想象画面,描绘出自己喜欢的船。
3、培养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精心制作的习惯,以及不怕困难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类型的船以及船的造型特点。
教学难点:
抓住船的特点,通过想象画出多功能船。
教法:引导观察法 示范法 指导练习法
学法:观察分析 自主创作 交流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 画纸 勾线笔等。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上学乘坐的交通工具)
一、 设置情景,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我国明朝有一位7次下西洋的航海家,你知道他是谁?(郑和)他下西洋,标志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在当时发展到巅峰的水平,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他去过世界很多很多的地方。今天,郑和船长想带大家一起乘船环游世界,你们想去吗?
生答:想!
2、师:好!就让我们跟着郑和船长一起去——乘风破浪!(板书)
二、知识探究
1、师:出发前,郑和船长为了大家的安全,要对大家进行考验,只有对船有一定了解的孩子才能一起去探险哦!
2、师:大家敢于接受挑战吗?
3、师:真勇敢!让我们进入第一关。
关卡一、我是轮船鉴定师
1、师:老师搜集了好多轮船的图片,但是我对船不太了解,你们愿意帮帮我吗?谢谢热心的孩子们,那我们一起来看。
2、教师依次展示(独木舟、木筏、帆船、货船、军舰)图片 ,其实,船的发展也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最早的船就是独木舟,然后经过木筏、帆船、慢慢演变成了现代的各种轮船。像这种叫:货船;客船,特种用途的渔船、科考、施工、钻井等。还有这种军舰和民用之分。
师:孩子们懂得可真多,在你们的帮助下。老师也认识了船的不同种类(板书:船的种类)。
谢谢你们!同时,也恭喜大家,顺利通过第一关!”
关卡二、我是轮船设计师
1、要想设计船,就要先了解船的结构——欣赏了这么多的船,你能说说船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
生:船体(头、尾、帮)、舱、甲板、桅杆、锚、导航、雷达等。
2、师:孩子们,要画一艘这样的轮船难吗?
3、那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放松放松。看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拼出大屏幕上的轮船。请两名学生上台比赛,其余学生倒计时。
4、学生总结,可以用什么方法快速画一艘轮船。(用几何图形概括船的主要结构) (船体接近倒梯形,甲板上部分是各种圆形、三角形、方形的不同组合)
三、教师示范
1、教师出示范画轮船,我们可以先用各种简单的形状画出外形,然后进行内部添加,也可以用点线面进行装饰,还可以画一些海浪,在海里添画一些小鱼,使画面更丰富。注意:构图要饱满,大胆添画。
2、总结步骤:①勾画外形;②添画细节;③涂色调整。
四、艺术实践
1、设计一艘你喜欢的船,并添画你想看到的风景。
创作要求:(1)结构完整 (2)构图饱满 (3)色彩鲜艳 (4)设计新颖
2、学生创作,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评价
1、自评:我画的是一艘____船,我的作画步骤是 _________。
2、互评:我最喜欢_____幅作品,因为________。(从 构图、设计、结构几个方面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3、船长:大家设计得很棒,全部通过考验!让我们乘着自己的船一起去旅行吧!
师总结:李白说,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旅行,希望大家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小学美术第10课 乘风破浪公开课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美术第10课 乘风破浪公开课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介绍,尝试作业,资料欣赏,了解船的主要组成,教师示范,师生讨论,总结绘画步骤,自主表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10课 乘风破浪教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10课 乘风破浪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探究学习,欣赏了解,师生探讨,尝试创作,评价交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美术第10课 乘风破浪表格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美术第10课 乘风破浪表格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欣赏激趣,感知资料,尝试体验,讲授释疑,学生制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