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上语文第26课《好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070705/0-172376208392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六上语文第26课《好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070705/0-17237620841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六上语文第26课《好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070705/0-172376208417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第二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第二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品词析句,感受美好, 总结方法,拓展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任务一 回顾旧知,复习导入
复习词语
理解词语的方法
鞭爆的繁响在四近 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联系上下文)
陡然 虹霓 (近义词)
乌柏 萍藻 膝髁 ( 根据字形猜测)
伽蓝 夏云头 泼辣. 奔迸 (查字典、网络)
说一说文中的“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
复习导入:“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也知道在鲁迅先生的心中,这故事“美丽,幽雅,有趣”。这是一篇散文诗,作者通过简短的文字,展现给读者一种美丽而深邃的意境。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好的故事》,去感受“故事的美好”并体会其中的意境。
学习任务二 品词析句,感受美好
1.整体感知梦境,感受梦境的美好。
(1)默读圈画:默读第3~9自然段,想一想这个梦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文中找出概括描写梦境的词语。
(2)汇报交流,相机板书。(板书“梦境:美丽 幽雅 有趣”)
2.抓住关键词句,体悟梦境的美好。
(1)默读勾画:“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请你勾画出来,并简单地批注自己的感受。
(2)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理解片段。
①出示片段。
课件出示: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a.借助图片理解“云锦”“错综”的意思。
b.抓住“万颗奔星”等词语感受梦境的变幻无穷。
c.学生齐读句子。
②出示片段。
课件出示:
●两岸边的乌桕……发出水银色焰。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浮动……也都浮动着。
a.指名读,思考:作者描写景物和我们平常描写的景物有什么不一样?(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等理解词语,如“澄碧”“参差”“夏云头”等。)
b.想象: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c.汇报:请大家结合插图,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
d.练读:同桌互读,读出画面的美丽、幽雅、有趣。
e.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一连串名词的罗列,不仅语句简洁,而且画面感极强。)
③出示片段。
课件出示: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
a.指名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泼剌奔迸”。
b.观察:自由读,说说这个句段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上一句末尾与下一句开头采用了相同的字词。)
c.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体会这样表达产生的节奏感。
d.想象表述: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仿照句式说说梦中还会出现怎样的景象。
课件出示:
(村女)织入(萍藻)中,(萍藻)织入(塔)中。
e.赏读:指导学生读出画面感。
3.配乐朗读,重温美好。
指名接读第3~9自然段,再次重温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课件配乐)
4.对比阅读,体会写法。
(1)互助交流:快速浏览,相互说说作者是怎么写“好的故事”的。(梦境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还写了“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
(2)对比阅读:请同学们再读第5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说说作者的梦境里分别回忆和看到了哪些景物,你发现了什么。(景物很相似,都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2)对比研读。再读第五和第七自然段,对比景物,说说自己的发现和问题。
①小组交流,整理记录。
预设共同点:都是写水中的倒影;都是水乡景物;景物错综迷离……
预设不同点:第五自然段写景物随着水波变幻,第七自然段写景物与“大红花”交织……
预设问题:“我”的梦境中为什么会出现水乡景物?为什么这些景物如此变幻迷离?
②师生交流预设问题。
a.我们的问题1:“我”的梦境中为什么会出现水乡景物?
出示句子: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
出示“山阴道”注释:指浙江绍兴西南一带风景优美的地方。
预设1:鲁迅的家乡在浙江绍兴,梦中的这些景物都是他童年熟悉的美的人和美的事。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这些水乡景物会出现在他的梦境中。
b.我们的问题2:为什么这些景物如此变幻迷离?
预设2:梦境是美好的,但鲁迅心里明白它像倒影一样虚幻易碎,遥不可及。
(3)配乐朗读课文第三至九自然段,整体感受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学习任务三 借助资料,深入研读
1.默读课文,梳理问题。
(1)标记疑问:同学们读完了第3~9自然段,提出了不少问题,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结尾部分,并把读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
(2)过渡:再好的梦境也如倒影一般虚幻易碎,当他骤然醒来时,又回到了现实、回到了昏沉的夜。
2.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发现问题。
请同学们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看看你能读懂吗?在你不理解的地方标记问好。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预设1:作者为什么说真爱这好的故事,总记得这好的故事?
预设2:这美好的梦境和昏沉的夜有没有什么特殊含义?
3.借助资料,了解背景。
出示背景资料:
一九二五的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在上海租界公然屠杀、拘捕数百名手无寸铁的革命群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血雨腥风笼罩着中国大地。
新文化战线被分化,一部分青年斗志冷却,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甚至公开背叛革命,这使鲁迅感到信念动摇的极度苦闷。
黑暗而残酷的现实,让鲁迅感到求索的怅惘、战斗的孤独。他说:“我时时说起自己的事情,怎样地碰壁,怎样地在做蜗牛,好像全世界的苦恼,萃于一身,在替大众受罪似的。”
预设:读完资料,我感受到鲁迅先生的怅惘和孤独。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十分艰苦。作者对广大人民充满担忧、同情,对当时社会现状非常失望。
3.结合“阅读链接”,深入理解课文。
请同学们默读“阅读链接”的两则材料,勾画关键词句,结合你的理解试着完成图表。
填表说明:方框内填写“梦境”和“昏沉的夜”代表什么,括号内填写作者想表达一种什么情感或者思想。
预设:阅读了材料结合我对课文的理解,我知道了“美好的梦境”代表美好的生活,“昏沉的夜”代表黑暗的现实。通过对比体现了鲁迅先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师:是呀,美好的梦境——美好的生活,昏沉的夜——黑暗的现实。作者使用象征的手法,让人感受到美好的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强烈对比体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4.请同学们再读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结合图表和阅读链接说说你的理解吧。
预设1:我感觉虽然现实是让作者怅惘和失望,可鲁迅先生最后还是坚信他看见了一篇好的故事。虽然在昏沉的夜,在黑暗的现实中,他强烈的追求美好的事物,并且用美丽、优雅、有趣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作者正是借这样好的故事表达自己的内心中的寄托。
预设2:我赞同这种说法。第一则材料,结尾总结道:“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想追回完成,留下这好的故事,实际上是希望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现实,希望所有人都能过上这样美好的生活。
课件出示:
美的人和美的事
美好的梦境 美好的生活 对比 黑暗的社会现实 昏沉的夜
“真爱╱总记得好的故事”体现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总结主旨:同学们谈得很好,在如此昏沉、黑暗、残酷的社会现实中,鲁迅并没有消沉,他执着地追求着美好的事物,追求着美丽、优雅、有趣的生活。
学习任务四 总结方法,拓展阅读
1.梳理、归纳方法。
借助相关资料,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回顾本节课和上节课,我们阅读时可以借助哪些资料呢?如果能从内容和形式上来梳理就更好了。
预设1:从内容上可以借助关于作者生活经历的资料,关于作者创作背景的资料,别人对这一作品的评论或注解。
预设2:从形式上来说可以借助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比如我们理解“云锦”,还可以查阅相关视频资料。
2.拓展阅读。
课下,同学们可以读一读《野草》中的其他作品,比如《雪》、《秋夜》,想一想这些散文诗又寄托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情感呢。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少年闰土》和《好的故事》,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品读鲁迅先生的两篇作品,我们看到了渴望自由、向往美好的鲁迅先生。下一阶段,我们去看看别人是怎样评价鲁迅先生的,透过别人的笔触感知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感悟其伟大的精神。
自主作业: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课外可以写一下关于《好的故事》的读后感,同学间进行交流学习。
板书设计:
课 题
26 .好的故事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2.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学习重难点
1.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2.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学情分析
鲁迅先生的文章素以“难教”出名,尤其是本课这种寓意有些隐晦的文章。若单单把它当成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来教授,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太适合,他们从字里行间,如“昏沉的夜”,定能感受出这不单单是一篇描写梦境景物的文章;若深究鲁迅先生写作这篇文章时的时代背景,文中寓意的种种复杂情感,又超出了六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把重点放在了体会梦境的特点上,找出关键点,引领学生找出体现梦境“美丽,幽雅,有趣”的句子,一步步推进。
教学辅助
PPT、学习任务单等。
段落
第五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
我们发现的共同点
(1) (2) (3)
我们发现的不同点
(1)
(1)
……
我们的问题
(1)
(2)……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导入,引入课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草原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共5页。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