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六上语文第18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六上语文第18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7页。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背诵古诗,分享诗词积累。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同学们都会背了吗?(指名背诵。)上节课,我还给大家布置了一些课外积累的作业,大家能分享一下你们的积累吗?可以是描写黄河的诗词,也可以是刘禹锡的其他诗作。大家在分享的时候要注意朗读,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学生分享积累的诗词。)学生背诵诗词。课件出示诗词,学生齐读。课件出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忆江南》3.自然导入新课。过渡: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黄河的磅礴气势,那首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豪迈的。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江南春》,再一次领略江南的春天美景。学习任务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1.揭示诗题,简介作者。(1)教师板书诗题:“江南春”中“江”特指长江。“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地区。学生讨论题意(江南的春天。)(2)简介作者。杜牧(803—853)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以七绝最为出色。后世称他为“杜紫微”。唐代文学家。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在诗歌创作上,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主要作品有《山行》《清明》《阿房宫赋》等。杜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出示江南春天的美景图,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描绘看到的图片。(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词语。)3.初读感知,读出诗味。①指名分行朗读,相机正音,直到读正确为止。②指名读全诗,进行比较评价。在读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语调的轻重、语音的延长以及停顿等。)③边读边思考:诗人抓住哪些景物来写江南的春天?请用“__”把这些写景物的词语画出来。·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④学生交流。预设:(1)景物:莺、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寺、楼台、烟雨。相机指导写“莺”:秃宝盖要写得长一些,盖住下面的“鸟”,使整个字看起来平衡、稳定。(2)诗的大意:广阔的江南地区,到处莺啼阵阵,绿树掩映着红花,依山傍水的村庄、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这里还有数不清的寺庙,众多亭台楼阁掩藏在迷蒙的烟雨之中。4.再读古诗,明意悟情。过渡:这首诗如果要读得更有意味,我们还必须了解诗歌的意思。大家平时在读懂诗歌意思方面有什么高招吗?(学生讨论:抓住重点字词、查工具书、了解相关背景等。)同学们的方法都很棒,请大家借助工具书读通读懂全诗。实在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注。(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勾画诗中描写的景物,标注难点。学习前两句诗——晴景,写今。①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集体订正。[千里]这里的“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绿映红]绿叶映着红花,这里用颜色指代景物,给人丰富的联想。如绿叶衬红花,桃红映柳绿。[水村山郭]傍水而居的小村,依山而建的城。[酒旗风]酒旗迎风招展。②说说这两句诗是从哪些感官来写景物的。明确:听觉——莺啼视觉——绿,红,水村,山郭,酒旗触觉——风③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描写的景色。(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莺歌燕舞,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飘飘,好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江南春景图!④这两句诗描绘的春景有什么特点?(明媚、有声有色、充满生机。)学习后两句诗——雨景,怀古。①体会情感基调:这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还是愉悦的吗?教师及时补充背景知识:南朝 公元420年至589年,是东晋灭亡之后隋朝统一之前存在于我国南方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的总称。这一时期,当权者曾大兴建设寺庙,祈求神明保佑。由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让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杜牧生活的时代 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国家渐渐衰落,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而当朝的统治者却仿效南朝,大建佛寺,想祈求神灵保佑,永保江山稳固。交流后明确:这两句诗的情感基调不是愉悦的,而是伤感的、担忧的。诗人在赞美风景秀丽的江南时,暗含着对国家命运深深的忧虑。借景抒情的写法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②理解背景知识后,再读这两句诗,感悟诗人的担忧。示例:诗人可能在想:希望通过建造寺院保佑江山的稳固是不可能的,南朝修了那么多寺庙都灭亡了,物是人非,我们的国家竟然还在仿效这种做法,这不仅不会巩固国家的统治,相反,会加速国家的灭亡啊!③引导学生带着感情重读全诗。过渡:同学们,你们能尝试读出作者的赞叹之中隐含的哀愁吗?自己先试试。(再指名读。)5.小组讨论:《江南春》前两句写晴朗之景,后两句写烟雨之色。诗人为什么这么写呢?预设:江南大地千里之内的天气景色各不相同;诗人把江南春景的不同特色浓缩在一首诗中,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色的赞美和神往。6.熟读成诵,吟出诗韵。过渡:在诗人杜牧的笔下展开的是千里江南春天的美丽画卷,寄托的是对江南春景浓浓的爱和淡淡的愁。学到这里,你们是否已经感受到了作者那份独特的情感了呢?就让我们再一次带上对江南春天的喜爱之情去欣赏江南春景吧!(1)播放视频。(欣赏谱曲的《江南春》。)提示:古代的许多诗歌都可以用来谱成曲,这样也方便了传播。吟吟唱唱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大家可以跟着一起哼一哼,唱一唱。(2)再读诗歌,背诵诗歌,读出江南春日的美好和作者的忧伤。学习任务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1.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过渡到学习《书湖阴先生壁》。过渡:同学们,我们在学《江南春》时,用到了这样的学习方法:①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②再读古诗,明意悟情。③熟读成诵,吟出诗韵。接下来,同学们要用这种方法自主学习另一首古诗《书湖阴先生壁》。2.解诗题,明背景。诗题:“书……壁”意为“在……墙壁上写诗”,与我们学过的苏轼《题西林壁》一诗中的“题……壁”是一个意思。诗作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今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的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十分欣赏,便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写在了墙壁上。3.初读诗歌,读通诗句。(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再读,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采用边读边画边批的方式学习。(3)了解“对偶”这一修辞手法。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提示: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其中“一水”对“两山”,“护田”对“排闼”,“将绿绕”对“送青来”。这样两两相对,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对偶也叫对仗,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手法。这样的诗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一行;黄鹂——白鹭;鸣——上;翠柳——青天。)?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二水;半落——中分;青天外——白鹭洲。)?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鸟——僧;宿——敲;池边树——月下门。)4.再读诗歌,明意悟情。(1)教师复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教师: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青青的秀色送入眼帘。(2)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思考:你觉得湖阴先生是个怎样的人?(高洁、富有生活情趣;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热爱自然……)(3)出示提纲,明确重点。①自由读诗,思考下列问题:A.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B.本首诗中哪一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C.诗人描写景物,赞美主人的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你感受到了吗?说说诗人借写湖阴先生的住宅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②汇报交流。A.“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教师引导: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继续引导:庭院中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所以再读这两句的时候,要注意表达作者心情的愉快。(指名学生朗读。)B.含有“护”“绕”二字的两句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教师引导: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C.《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家清幽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的庭院的赞美之情,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小结:同学们,本诗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家简朴、洁净的庭院和院外有情有义的绿水青山,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更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人格品质。5.熟读诗歌,感悟诗韵。(1)指名读背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2)配乐齐诵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6.立足教材,拓展延伸。(1)在想象画面、感悟诗境的基础上,为《书湖阴先生壁》一诗配幅插图。(2)教师出示几首写景的古诗,学生读一读、悟一悟。秋词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书湖阴先生壁(其二) 王安石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学习任务八:统整古诗,梳理学法 1.整体阅读:这三首古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交流) (1)三首诗都是写景诗。前两首分别描绘了南北不同的美景,第三首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景色,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三首诗都隐含了古代文化知识。《浪淘沙》(其一)和(书湖阴先生壁》都隐含了典故。 2梳理学法:学完这三首诗,我们学到了哪些读诗的好方法? 【预设】: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看注释。可以边读诗边想象画面。借助课文插图理解诗意。多 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古诗的意思。 3.小结: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课外阅读古诗时,我们要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诗意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希望同学们平时多积累诗词,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自主作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一项或两项完成。默写《江南春》。(2)练笔:把《书湖阴先生壁》写成一篇优美的小短文。板书:18 古诗三首 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典故) 对仗工整两山排闼送青来(典故) 江南春晴朗之景千里莺啼 绿映红 水村山郭 酒旗风烟雨之色南朝 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 烟雨中 课 题18 古诗三首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课时学 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默写《江南春》。2.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3.分析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4.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学习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2.通过诵读,感知诗歌中所描写景物的特点。3.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学情分析三首诗都是写景诗,并且有两首还有典故。在教学中,教师适时补充资料,让学生了解典故,更好地理解古诗。最后再通过回顾、整理发现,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独食方法,感知诗歌背后的文化常识和历史典故,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教学辅助PPT、学习任务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