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开学考】2024秋高二上册开学摸底考试卷语文(北京专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语文(北京专用)(解析版).docx
    • 练习
      语文(北京专用)(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
    • 练习
      语文(北京专用)(考试版).docx
    • 练习
      语文(北京专用)(答题卡).docx
    【开学考】2024秋高二上册开学摸底考试卷语文(北京专用)01
    【开学考】2024秋高二上册开学摸底考试卷语文(北京专用)02
    【开学考】2024秋高二上册开学摸底考试卷语文(北京专用)03
    【开学考】2024秋高二上册开学摸底考试卷语文(北京专用)01
    【开学考】2024秋高二上册开学摸底考试卷语文(北京专用)02
    【开学考】2024秋高二上册开学摸底考试卷语文(北京专用)03
    【开学考】2024秋高二上册开学摸底考试卷语文(北京专用)01
    【开学考】2024秋高二上册开学摸底考试卷语文(北京专用)02
    【开学考】2024秋高二上册开学摸底考试卷语文(北京专用)03
    【开学考】2024秋高二上册开学摸底考试卷语文(北京专用)01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开学考】2024秋高二上册开学摸底考试卷语文(北京专用).zip

    展开
    这是一份【开学考】2024秋高二上册开学摸底考试卷语文(北京专用).zip,文件包含语文北京专用解析版docx、语文北京专用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语文北京专用考试版docx、语文北京专用答题卡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包浆,是用于家具、瓷器、青铜器、瓦当和砚台等古物鉴赏时的术语。包浆的对象可以包括一切为人所玩赏的古物:裸露在外的,经历自然风霜雨露的滋育;沉埋在地下或淹没在水中的,长期受土气、水气的浸润;为人所使用或者被收藏的,经人反复摩挲并经递代延传等等。古物表面由此形成一层如浆水凝结的包裹物,给人带来特别的精神满足和审美感受,这就是包浆。
    作为一个概念,包浆在明代之前的文献中并不多见,明清时则被大量使用,但中国人重包浆的历史其实可以溯源到唐代,甚至更早。包浆,又称胞浆、宝浆。三种称谓,用意各有侧重,由这些名称也大体可见包浆的基本内涵。包浆之“包”,侧重形容自然气息的氤氲、人之体温的包裹——将生命之“浆”,慢慢“包”(浸润)进物中,人“种活”了物。胞浆,本指婴儿在母亲腹内胎胞中的浆水,是婴儿在母胎中活动的世界,后来也用来形容古物鉴赏。胞浆之“胞”,侧重情感的系联。一件古物,经由自然和人的气息灌注,渐渐变化——触之手感有了变化,视之色彩与光泽也有了变化。久而久之,人对它的情感也发生变化,人的“生意”在古物中得到延伸,古物成了人的“胞”——同胞、亲人。包浆的第三种称谓:宝浆,是由前二者派生出来的说法,其侧重的是价值,表达的是有包浆的古物由于领受自然和人生命的惠泽,成了与人生命相关的“宝物”。
    从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明代以来,包浆成为鉴赏古物的关键因素。不仅像家具、瓷器和青铜器等器物的鉴赏重视包浆,一些微物鉴赏也重此道。如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七云:“古玉有血沁、尸沁,有墨古、栗古、甄古、土古,以包浆为贵。”有的好古者连挂画的挂钩也讲究,最好是有包浆、有来历的青铜古器。
    在世界艺术天地中,罕有如中国人这样重包浆的风气,而这和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密切相关。中国人独特的历史感,中国思想中的生生哲学精神,是重包浆审美风气形成的基础。
    材料二
    品鉴古物,是进入“历史的脉络”,因为古物连接着过去。但高明的鉴古者,是通过把玩“时间之物”,剥离其“时间性”特征(自然时间与历史时间的交融),超越其生成变坏的表象,从而出离悲欢离合的历史沉疴,品味时间背后的精神。
    品味包浆也是如此,关键看它在时间流转中所留下的印痕以及人的体会,而不在时间本身。如我们说这块石是艮岳遗物,并不表明它是北宋末年创造的,只能说它曾经在艮岳出现过。这块石有米芾的题字,是宝晋斋的遗物,也不表明它是一块宋石。石没有新旧,古物本身往往就是“出离时光者”,而作为古物附着的包浆的存在,更加重了这一倾向。欣赏古物的包浆,关键是品味其中的水气、土气,还有使用它和赏玩它的人气,有了这“二气”的包浆,古物便有活意,有灵光。
    一件物品,或是实用的,或是纯粹为了赏玩,当它进入人的视野,与人肌肤相亲,就成为一个“生命相关者”。古物经过无数代、无数人赏玩吟弄,包含着天地自然之气晕染留下的斑娴神彩,波诡云谲的历史在其中投下的炫影,更包含着灵性之人摩挲在其中留下的芳泽,而这种带有人的体温、经过生命浸润、具有历史感的古物,便成了生生的接续者。晚唐诗僧贯休《砚瓦》诗云:“浅薄虽顽朴,其如近笔端。低心蒙润久,入匣更身安。应念研磨苦,无为瓦砾看。傥然仁不弃,还可比琅玕。”这种经低徊吟味蒙润的古物,怎么会被当作瓦砾来看呢——唐时虽然没有包浆的概念,但贯休摩学砚台所谈的体会,其实就是后人所言包浆的基本内涵。
    满面尘土烟火色,包浆裹孕着岁月的沧桑。包浆,化尘土为神品,出落的是一种倔强的品性,体现的是历史风尘不能湮灭的风流。那满面尘土、斑痕累累的文采,昭示着生命的韧度。一件古物,在经历无数艰辛后存留下来,来到当下与人互动,会使赏玩者油然而生亲切感——抚摸着包菜的印痕,更能突出生命的存在感。
    老子说:“为腹不为目。”庄子说:“圣人怀之。”这两句话的意思合而为一就是:至高德性的人,不以知识去分析,而以整体生命去感受世界。这也是中国美学所强调的体验世界的方式。中国人重包浆,其实是对这种博大精深的哲学精神的发挥。 (取材于朱良志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包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所有可玩赏古物都可作为包浆的对象。
    B.是器物表面一层如浆水凝结的包裹物。
    C.经过包浆的古物会有与众不同的美感。
    D.明代以来的一些微物鉴赏也重视包浆。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品鉴古物一定要品味其在时间背后隐藏的故事。
    B.人们由包浆而欣赏古物时,古物为实,包浆是附着。
    C.古物经过无数人赏玩便完成了包浆的全部过程。
    D.中国的审美传统反对生命体验而推崇知识分析。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包浆作为一个概念在明清时期才被大量使用。
    B.包浆的三种称谓很好地诠释了它的全部内涵。
    C.中国人重包浆的风气是从唐代才正式开始的。
    D.只有经过包浆的古物才能突出生命的存在感。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包浆物既可自然形成又可经人磨砺产生。
    B.侧重情感的系联是包浆的基本内涵之一。
    C.赏鉴古物的包浆时应注重其手感和光泽。
    D.外国人在鉴赏古物时不关注其是否包浆。
    5.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中国人鉴赏古物重包浆这一审美风气有哪些特点。(6分)
    【参考答案】1.B(3分) 2.B(3分) 3.A(3分) 4.D(3分)
    5.答案提示:
    ①这一审美风气形成的历史久远;
    ②关注时间背后的沉淀(“品味包浆古物中的水气、土气、人气(”“关注古物在时间流转中所留下的印痕”);
    ③体会其“生生”之妙(“是对以整体生命去感受世界的哲学精神的发挥”)。
    【6分。每个要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器物”错误。原文是说“古物表面由此形成一层如浆水凝结的包裏物”。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品味其在时间背后隐藏的故事”错误。原文是说“品味时间背后的精神”。C.“便完成了包浆的全部过程”错误。原文是说“包浆的对象可以包括一切为人所玩赏的古物”。D.“反对生命体验而推崇知识分析”错误。原文是说“至高德性的人,不以知识去分析,而以整体生命去感受世界。这也是中国美学所强调的体验世界的方式”。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很好地诠释了它的全部内涵”错误。原文是说“由这些名称也大体可见包浆的基本内涵”C.“是从唐代才正式开始的”错误。原文是说“但中国人重包浆的历史其实可以溯源到唐代,甚至更早”。D.“只有…….才能……”错误,过于绝对。原文是说“抚摸着包菜的印痕,更能突出生命的存在感”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推断的能力。D.“"外国人在鉴赏古物时不关注其是否包浆”错误。原文材料一是说“在世界艺术天地中,罕有如中国人这样重包浆的风气”,“罕见”不等于““没有”,选项说法绝对。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由“作为一个概念,包浆在明代之前的文献中并不多见,明清时则被大量使用,但中国人重包浆的历史其实可以溯源到唐代,甚至更早”可知,这一审美风气形成的历史久远;②由“欣赏古物的包浆,关键是品味其中的水气、土气,还有使用它和赏玩它的人气,有了这·二气’的色浆,古物便有活意,有灵光““关注古物在时间流转中所留下的印痕”可知,关注时间背后的沉淀(“品味包浆古物中的水气、土气、人气”“关注古物在时间流转中所留下的印痕””);③由“古物经过无数代、无数人赏玩吟弄,包含着天地自然之气晕染留下的斑斓神彩,波诡云谲的历史在其中投下的炫影,更包含着灵性之人摩挲在其中留下的芳泽,而这种带有人的体温、经过生命浸润、具有历史感的古物,便成了生生的接续者”至高德性的人,不以知识去分析,而以整体生命去感受世界。这也是中国美学所强调的体验世界的方式。中国人重包浆,其实是对这种博大精深的哲学精神的发挥”可知,体会其“生生”之妙(“是对以整体生命去感受世界的哲学精神的发挥”)。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燕子之【1】为王三年,国内大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攻子之。齐王令人谓太子曰:“寡人闻太子将饬君臣之义,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国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要党聚众,使市被攻子之,不克。市被反攻太子。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人,百姓恫恐。齐王令章子将五都之兵,因北地之众以伐燕。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齐人取子之,醢之,遂杀燕王哙。
    齐王问孟子曰:“或谓寡人勿取燕,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诸侯将谋救燕。齐王谓孟子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篌我后,后来其苏。’【2】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3】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而犹可及止也。”齐王不听。
    已而燕人叛。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乃见孟子,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陈贾曰:“周公使管叔监商,管叔以商畔也。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陈贾曰:“然则圣人亦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取材于《资治通鉴》)
    注释:【1】子之:姬姓,战国时期燕国权臣。【2】本句意思是“《尚书》说:‘盼望我们的君主,他来了我们就可以获得解救’”。【3】旄倪(má ní):老人和幼儿。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父子之位明:申明 B.五旬而举之举:攻克
    C.王无患焉无:没有 D.及其更也更:改正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或谓寡人勿取燕,或谓寡人取之
    有人要我别攻占燕国,有人却要我乘机攻占它
    B.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假使新统治下的水更深,火更热,百姓只有转而心向别国罢了
    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各地有很多谋划来讨伐我的人,我该怎么对待他们呢
    D.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
    古代的君子,有错就改;现在的君子,有错听之任之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王有意帮燕太子整饬君臣大义,却造成燕国内乱,百姓恐慌。
    B.孟子用周文王的事例告诫齐王应该以仁义为重,不要攻占燕国。
    C.孟子劝告齐王应该改变施政策略,推举新国君,然后离开燕国。
    D.燕人反叛令齐王后悔没听孟子建议,陈贾则去找孟子调合关系。
    10.根据文章内容,分条概括孟子所说的施行仁政的方法。(6分)
    【参考答案】
    6.C(3分) 7.A(3分) 8.C(3分) 9.B(3分)
    10.答案示例:
    ①征战他国时,如果那里的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拯救那里可以吞并,但如果吞并后让百姓气愤,就不要进行;
    ②攻占被奴役的国家后,要释放被捕的老幼百姓,停止掠夺财宝,与民众商议,推举新的
    国君,然后离开那里;
    ③君主犯了错误要及时改正,不要听之任之,甚至去寻找托辞。
    【6分。每个要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燕国子之作国王三年,国内大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姬平合谋攻打子之。齐王派人对燕太子说:“我听说您将要整饬君臣大义,申明父子名位,我的国家愿意支持您的号召,做坚强后盾。”燕太子于是聚集死党,派将军市被进攻子之,却没有得手,市被反倒戈攻打太子。国内动乱几个月,死亡达几万人,人心惶惶。此时,齐王命章子率领国都周围五城的军队,并依靠齐国北方的部队征伐燕国。燕国士兵不抵抗,城门大开。齐军捕获子之,把他剁成肉酱,并杀死了燕王哙。
    齐王请教孟轲:“有人要我不攻占燕国,有人却要我攻占它。以万乘兵车的大国去进攻另一个同样的大国,五十天就攻取了,这靠人力是做不到的,只能是天意。不攻占燕国,一定会有上天的惩罚。我们攻占燕国怎么样?”孟轲回答说:“攻占后如果燕国人民很高兴,那就应该攻占,古代有这样做的,比如周武王。攻占后燕国人民气愤,就不要攻占,古代也有这样行事的,比如周文王。以万乘兵车大国征讨另一个大国,那里的百姓都捧着食品、茶水来迎接王国的军队,难道还有别的原因吗?就是为了躲避水深火热的生活啊!假使新统治下水更深,火更热,百姓只有转而心向别国罢了。”
    诸侯各国策划援救燕国。齐王又问孟轲道:“诸侯各国都谋划来讨伐我,该怎么对待这件事?”回答说:“我听说过以方圆七十里的土地而能统一号令天下的例子,商王汤就是。没听说过拥有千里之广的国家而畏惧别人的。《尚书》说:“等待我们的君主,他来了我们就可以获得解救。'现在燕国虐待它的百姓,大王前往征服它,燕国人民认为是从水深火热中拯救了他们,都箪食壶浆前来迎接仁义之师。如果杀了他们的父兄,囚捕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祖庙,掠夺他们的国宝,这怎么可以啊?天下本来就畏惧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土地又增加了一倍而又不施行仁政,那么就会引动天下的兵众。大王您应该立即下令,释放被捕的老幼百姓,停止掠夺燕国的财宝,与燕国民众商议,推举新的国君,然后离开燕国,这样做还来得及阻止诸侯国出兵拯救燕国啊。”齐王没有听取孟轲的劝告。
    不久,燕国人反叛齐国,齐王说:“我十分愧对孟轲。”陈贾说:“大王不用担心这事。”于是他前去见孟轲,问:“周公是什么样的人?”回答说:“是古代的圣人。”陈贾又说:“周公派管叔监视商朝旧地,管叔据商地反叛。难道周公预先知道管叔会反叛而仍派他去吗?”回答:“周公预先不知道。”陈贾便说:“那么圣人也会犯错误吗?”孟轲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周公的错误不也是应该的吗?况且古代的君子,有错就改;现在的君子,有错听之任之。古代的君子,他的过失像日食月食,人民都看得到;待到他改正,人民便更加景仰他。现在的君子,岂止是听之任之,还又跟着给他说好话!”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2分。
    西河·金陵怀古
    彭孙贻①
    龙虎地,繁华六代犹记。红衣②落尽,只洲前,一双鹭起。秦淮日夜向东流,澄江如练无际。
    白门外,枯杙③倚,楼船朽橛难系。石头城④坏,有燕子衔泥故垒。倡家犹唱后庭花,清商子、夜流水。
    卖花声过春满市,闹红楼,烟月千里。春色岂关人世。野棠无主,流莺成对,衔入临春⑤故宫里。
    注释:①彭孙贻:明清之际词人,入清末仕,以节义自许。此词大约作于明室倾覆后。②唐代诗人赵嘏曾有“红衣落尽渚莲愁”句。③杙:小木桩。④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三国时孙吴戍守此地,依石壁筑城,故称石头城。⑤临春:阁名,陈后主所建。
    11. 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龙虎地”两句,起笔不凡,凸显出金陵城地势雄伟险要,历史悠久。
    B. “红衣落尽”三句,写花凋残、鹭飞起的景象,以动衬静,意境优美。
    C. “白门外”三句,写出了金陵城外荒凉的景象,流露出了伤感之情。
    D. “野棠”三句,词人将情感寄托在景物中,同时巧用典故,含蓄蕴藉。
    12. 下列诗句借燕子意象表达的情感与“有燕子衔泥故垒”句最接近的一项是( )(3分)
    A.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杜甫《燕子来舟中作》)
    B.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苏溪亭》)
    C.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D. 有如社燕与秋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
    13. 同为金陵怀古、本词与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都有物是人非的慨叹、还抒发了不同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两词情感的不同之处。(8分)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答案】11. B(3分) 12. C(3分)
    13. 彭词:① 对明室倾覆(亡国)的悲痛之情;② 对人们淡忘历史、不思荣辱的无奈之感
    王词:① 对金陵胜景的赞叹之情;②对人们空谈荣辱兴亡的委婉批评;③隐含着对统治者奋起变革、有所作为的期许。(每首词4分,共8分)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以动衬静”错。“红衣落尽,只洲前,一双鹭起”意为“曾经行人流连的荷塘莲叶今已凋枯殆尽,只有那白鹭洲上一两只正在起飞徒增荒凉的白鹭而已”,这是在凸显金陵城今古变迁之大,盛况不复存在。并不涉及“以动衬静”。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表达的情感的能力。
    “石头城坏,有燕子衔泥故垒”意为“今日的金陵已是满身疮痍、处处狼藉,只有燕子衔泥筑巢”,这是在抒发对今日的金陵城破败不堪的感慨。
    A.意为“飘泊到湖南为客,已过了整整一个春天,燕子如今也是第二次在此衔泥筑巢了”。这是在写客子逢燕,表达漂泊之感和思乡之情,并不涉及对城市破败不堪的感慨。
    B.意为“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结束;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杏花在料峭春风中只感凄寒”。这是在抒发惜春伤春之情,并不涉及对城市破败不堪的感慨。
    C.意为“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这是在抒发对旧时繁华无比的乌衣巷如今野草丛生,破败不堪的感慨。与题干句子所写情感相似。
    D.意为“就好比那社燕与秋鸿,刚刚相见又分别,不能长待”,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并不涉及对城市破败不堪的感慨。
    故选C。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彭词:
    ①全词上段总写号称六代豪华的金陵古城已经破败不堪,念昔日之盛叹今日之衰,为全首词定下了沉痛哀伤的基调;中段,进一步写今日古城荒芜败落的景象;末段写野棠无主花散落,为流莺衔入“临春”里,运用想像借南朝陈后主这个亡国之君的败迹,隐含哀而鉴之的嗟叹。抒发了明清易代以后,作者出自内心的黍离之悲、亡国之恨。
    ②“倡家犹唱后庭花,清商子夜流水”,词人将晚唐杜牧的政治讽刺诗《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糅进自己的词中,对不知亡国之痛、陷于靡靡之音、过着纸醉金迷生活人们表示了无比的激愤,表达了对人们淡忘历史、不思荣辱的无奈之感。
    王词:
    ①此词上阕描绘金陵壮丽景色,“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远在天际的船罩上一层薄雾,水上的白鹭纷纷从银河上惊起,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画图难足”则直接表达对金陵胜景的赞叹之情;
    ②“千古凭高”二句,是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面对六朝旧事,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挥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继:遗恨之余,嗟叹不已。表达了对人们空谈荣辱兴亡的委婉批评;
    ③“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隐含着对统治者奋起变革、有所作为的期许。
    14.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0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论语·泰伯》中曾子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明,他认为作为士人一定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3)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引盘庚迁殷的历史事例,表明自己改革决心的句子是:“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一句提醒太宗慎用刑罚。
    (5)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自己面对洞庭美景时优游自在、难以言传的内心感受。
    (6)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两句,生动地写出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恢宏壮阔的气象。
    【参考答案】
    (1)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4)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5)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 (6). 吴楚东南坼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每空一分,共10分)
    易错字词有:“弘”“毅”“悔”“滥”“悠”“坼”等。
    15.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10分)
    ①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
    ②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③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
    (1)解释句中加点的“厚”与“方”。(4分)
    (2)“慎终追远”“能近取臂”“无为而治”这三个成语都出自《论语》,且都是“教民”的方法。请你分别解释这三个成语,并选择其一,结合《论语》的思想谈谈你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1)厚:厚道 方:方法 【共4分。每个解释2分。】
    (2)参考答案:
    慎终追远: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能近取譬:意思是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无为而治:本指古代儒家主张用德政治民,不施刑罚,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认识略。
    【共6分。每个解释1分,认识3分。大意正确,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1)“民德归厚矣”大意是“老百姓的品德就会忠实厚重”“厚”解释为“厚道”:“可谓仁之方也已大意是“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方”解释为“方法”。
    (2)“慎终追远”意思是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能近取譬”意思是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无为而治”本指古代儒家主张用德政治民,不施刑罚,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道家主张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现也指放任自流,不加约束的治理方法。比如“慎终追远”。儒家“慎终追远”思想具有深远的现代价值。概而论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关爱生命,尊重父母。“仁者爱人”,让每一位健在的人活得有尊严,而不是苟且偷生:让每一位逝者离开人世时,告别仪式充满温情与友爱。对逝者的怜悯,是对生命的尊重。其二慎终追远”透显出浓郁的感恩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自古以来,中华文化非常重视感恩之心,几乎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要祭天地祭先祖,在祭祀仪式中表达真诚的感恩之情。比如“能近取譬”核心是推已及人。我们要从自己、从身边就近的小事开始,先做好自己树立个好榜样,从而帮助和影响更多的人。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于人,这样社会会更加和谐。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湘云)一面说,一面打开手帕子,将戒指递与袭人。袭人感谢不尽,因笑道:“你前儿送你姐姐们的,我已得了,今儿你亲自又送来,可见是没忘了我。只这个就试出你来了。戒指儿能值多少,可见你的心真。”史湘云道:“是谁给你的?”袭人道:“是宝姑娘给我的。”湘云笑道:“我只当是林姐姐给你的,原来是宝钗姐姐给了你。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说着,眼睛圈儿就红了。宝玉道:“罢,罢,罢!不用提这个话。”史湘云道:“提这个便怎么?我知道你的心病,恐怕你的林妹妹听见,又怪嗔我赞了宝姐姐。可是为这个不是?”袭人在旁嗤的一笑,说道:“云姑娘,你如今大了,越发心直口快了。”宝玉笑道:“我说你们这几个人难说话,果然不错。”史湘云道:“好哥哥,你不必说话教我恶心。只会在我们跟前说话,见了你林妹妹,又不知怎么了。”
    袭人道:“且别说顽话,正有一件事还要求你呢。”史湘云便问“什么事?”袭人道:“有一双鞋,抠了垫心子。我这两日身上不好,不得做,你可有工夫替我做做?”史湘云道:“论理,你的东西也不知烦我做了多少了,今儿我倒不做了的原故,你必定也知道。”袭人道:“倒也不知道。”
    史湘云冷笑道:“前儿我听见把我做的扇套子拿着和人家比,赌气又铰了。我早就听见了,你还瞒我。这会子又叫我做,我成了你们的奴才了。”宝玉忙笑道:“前儿的那事,本不知是你做的。”袭人也笑道:“他本不知是你做的。是我哄他的话,说是新近外头有个会做活的女孩子,说扎的出奇的花,我叫他拿了一个扇套子试试看好不好。他就信了,拿出去给这个瞧给那个看的。不知怎么又惹恼了林姑娘,铰了两段。回来他还叫赶着做去,我才说了是你做的,他后悔的什么似的。”史湘云道:“越发奇了。林姑娘他也犯不上生气,他既会剪,就叫他做。”袭人道:“他可不做呢。饶这么着,老太太还怕她劳碌着了。大夫又说好生静养才好,谁还烦他做?旧年好一年的工夫,做了个香袋儿,今年半年,还没拿针线呢。”
    正说着,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听了,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他的好处,他才只要会你。”宝玉道:“罢,罢,我也不敢称雅,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
    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帐话。”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________。所惊者,________。所叹者,________。所悲者,________。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这里宝玉忙忙的穿了衣裳出来,忽见林黛玉在前面慢慢的走着,似有拭泪之状,便忙赶上来,笑道:“妹妹往那里去?怎么又哭了?又是谁得罪了你?”林黛玉回头见是宝玉,便勉强笑道:“好好的,我何曾哭了。”宝玉笑道:“你瞧瞧,眼睛上的泪珠儿未干,还撒谎呢。”一面说,一面禁不住抬起手来替他拭泪。林黛玉忙向后退了几步,说道:“你又要死了!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宝玉笑道:“说话忘了情,不觉的动了手,也就顾不的死活。”林黛玉道:“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一句话又把宝玉说急了,赶上来问道:“你还说这话,到底是咒我还是气我呢?”林黛玉见问,方想起前日的事来,遂自悔自己又说造次了,忙笑道:“你别着急,我原说错了。这有什么的,筋都暴起来,急的一脸汗。”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
    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取材于《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16. 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序号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
    ②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
    ③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
    ④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
    A. ①②③④B. ③①④②
    C. ③④①②D. ①③②④
    17. 依据选文内容,分别概括湘云、袭人、宝玉对钗黛的看法。(6分)
    18. 选文中的“诉肺腑”情节,在宝黛情感发展过程中具有什么重要意义?请联系全书内容,具体谈一谈。(5分)
    【答案】16. B(3分) 17. 湘云认为宝钗体贴周到;黛玉好使小性儿,爱吃醋。
    袭人认为宝钗让人敬重,有涵养,心地宽大;黛玉爱哭闹,气量狭小。
    宝玉不满宝钗劝自己追求仕途经济,认为她不够理解自己;感念黛玉从不说类似的话,认为她与自己心意相通。(每人看法各2分,共6分)
    18. ① “诉肺腑”是宝黛彼此表露心迹、确认感情的重要事件(概括“诉肺腑”的内容,明确“诉肺腑”的性质)
    ② “诉肺腑”意味着宝黛感情试探期的结束(此前的误解现已消除)
    ③ “诉肺腑”促进了宝黛感情进一步深化,二人关系由此更加亲密、默契(1、2点各2分,第3点1分)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衔接排序的能力。
    黛玉喜的是与宝玉是知己,与“喜”对应的句子应是③;黛玉吃惊的是宝玉在湘云和袭人面前夸赞自己,不避嫌,与“惊”对应的句子是①;黛玉叹息的是既然与宝玉是知己,为什么还要来一个宝钗,还有“金玉”之说,与“叹”对应的句子是④;黛玉悲伤的是自己父母双亡,没人替自己做主,而且自己的身体已经做了病,与“悲”对应的句子是②。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人物形象的能力。
    湘云:得知戒指是宝钗给袭人的,湘云说“我只当是林姐姐给你的,原来是宝钗姐姐给了你。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可见湘云认为宝钗体贴周到;而当宝玉不让她再说下去时,湘云说“提这个便怎么?我知道你的心病,恐怕你的林妹妹听见,又怪嗔我赞了宝姐姐。可是为这个不是?”,湘云认为黛玉好使小性儿,爱吃醋。
    袭人:告诉湘云又一次宝钗也劝宝玉学学仕途经济,而宝玉没听完就走了,宝钗很尴尬,“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袭人认为宝钗让人敬重,有涵养,心地宽大;黛玉爱哭闹,气量狭小。
    宝玉:宝钗劝说宝玉走仕途经济时,“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而对黛玉,宝玉却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可知,宝玉不满宝钗劝自己追求仕途经济,认为她不够理解自己;感念黛玉从不说类似的话,认为她与自己心意相通。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诉肺腑”是宝黛玉诉衷肠,“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宝玉对黛玉的心情理解透彻,还让黛玉“放心”,而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二人都觉得对方是“知己”,可见“诉肺腑”是宝黛彼此表露心迹、确认感情的重要事件。
    ②前面宝玉和黛玉多有误会,尤其是黛玉,本来宝钗有把金锁,与宝玉的玉似乎是一对,黛玉就已经多有猜忌;后面史湘云又有个金麒麟,与宝玉的金麒麟也似乎是一对,又惹得黛玉多想。因此前面黛玉多方猜忌、试探,宝黛之间误会很多。而现在“诉肺腑”的情节,双方误会消除,二人之间心意相通,“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诉肺腑”意味着宝黛感情试探期的结束(此前的误解现已消除)。
    ③通过“诉肺腑”,宝玉表明了心迹,他的话让黛玉觉得“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宝玉对黛玉的心思体贴入微,黛玉一颗心终于放下了一些。节选部分结尾,黛玉虽然没有说什么,但内心是感动的。“诉肺腑”促进了宝黛感情进一步深化,二人关系由此更加亲密、默契。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语言基础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巴拿马政府近日宣布,从2022年起将中国农历新年定为全国性节日,并将春节庆祝活动纳入国际旅游推介计划。②巴拿马国家旅游局长说,这一决定意味着将承认巴拿马华人社区对巴拿马的种族多样性和多元文化所做的贡献,同时也将拉动巴拿马的经济增长。③目前巴方正与中国驻巴使馆和华人社团就2022年春节庆祝活动推广方式进行协商。④预计庆祝活动将带来超过1亿美元以上的经济产出。⑤巴拿马文化部长介绍说,华人抵巴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目前有超过20万华人居住在巴拿马。⑥将春节定为巴拿马的全国性节日,目的是让巴拿马成为拉丁美洲华人家庭的聚会点,他们可以像在中国那样过年。
    19.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句中的两个“将”字都需要保留。
    B. 第②句与第③句的位置可以互换。
    C. 第④句中的两个加点词搭配得当,表意清楚。
    D. 第⑤句中的“追溯”不能换为“回溯”。
    20. 第⑥句画线部分有语病,对其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的是使巴拿马成为像在中国那样过年的拉丁美洲华人家庭的聚会点。
    B. 使他们可以像在中国那样过年,目的是让巴拿马成为拉丁美洲华人家庭的聚会点。
    C. 让拉丁美洲华人家庭成为聚会点,目的是让巴拿马可以像在中国那样过年。
    D. 目的是让巴拿马成为拉丁美洲华人家庭的聚会点,让他们可以像在中国那样过年。
    【答案】19. D(3分) 20. D(3分)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不合逻辑,这一决定意味着,而不是“将”意味着,第一个“将”去掉。
    B.②句是①句中这一计划的价值意义,关系紧密,不能分开,所以第②句与第③句的位置不可以互换。
    C.成分赘余,滥用表约数的词语,“超过”和“以上”都表示约数,应删除其中一个。
    D.“追溯”,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回溯”,上溯,向上推导,向内推导。此处语境是指探索华人抵巴的时间,应该用词语“追溯”,所以“追溯”不能改为“回溯”。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他们可以像在中国那样过年”前后主语不一致,中途易辙,可在“他们”前加“让”。
    A.“像在中国那样过年的拉丁美洲华人家庭”中用“像在中国那样过年”修饰“拉丁美洲华人家庭”改变了原意,“像在中国那样过年”是将春节定为巴拿马的全国性节日的目的,不能作“拉丁美洲华人家庭”的定语。
    B.“使他们可以像在中国那样过年,目的是让巴拿马成为拉丁美洲华人家庭的聚会点”语序不当,前后分句应互换位置,先讲“成为拉丁美洲华人家庭的聚会点”,再讲“像在中国那样过年”。
    C.“让拉丁美洲华人家庭成为聚会点,目的是让巴拿马可以像在中国那样过年”改变了愿意,主体错位,不是“让拉丁美洲华人家庭成为聚会点”“巴拿马可以像在中国那样过年”,而是“巴拿马成为拉丁美洲华人家庭的聚会点”“拉丁美洲华人家庭可以像在中国那样过年”
    只有D项修改正确。
    故选D。
    作文(60分)
    21. 微写作(10分)。
    为了让同学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高一年级将开展“我们的传统节日”宣传活动。请你从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中任选一个,为活动拟写一段节日介绍语,简介该节日的一种习俗,并阐释其文化内涵。
    要求:语言得体,条理清晰。150字左右。
    【答案】示例: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吃汤圆是元宵节传统习俗,家家户户制作汤圆,寓意着家人团聚,生活甜蜜。汤圆外形圆润,内馅多样,甜咸皆宜,不仅代表着完满,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现代社会,元宵节不仅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也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契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写作类型:实用类微写作。
    审题:本题要求拟写一段节日介绍语,题干中列出了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考生可从中选取一个,也可以选择其他的传统节日进行介绍。注意“一种习俗”“文化内涵”的要求,即在介绍传统节日时,应就节日习俗和文化内涵表达自己的认识,这就需要熟知相关节日的特点——习俗、文化内涵等,如元宵节舞龙看灯、猜灯谜吃元宵,庆团圆;清明节祭祀祖先,祭奠先烈,思怀远;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庆团圆丰收等。
    写作思路:写作时,开头要点明介绍的对象,如写元宵节,可选择元宵节的重要习俗如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等进行介绍,并阐释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例如团圆、和谐、驱邪等;
    如选清明节(气象学意义上的一个节气),可以介绍清明节的来历(最初缘于寒食节)、风俗(吃艾叶米果、扫墓,追怀先祖、表达哀思)、文化内涵(演变为踏春健身的户外活动,增添了现代元素)等;
    如选端午节,可介绍赛龙舟的场景,或写龙舟的特点,或写人们在赛龙舟中的表现,突出传统节日给中国人的影响;
    如写中秋节,则重点突出团圆的主题,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是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22. 大写作(50)。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信息时代,人们可以便捷地浏览信息,阅读文章,转发分享……当人们点下转发键,也许,一些影响悄然发生,一些故事即将上演……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纸上。
    (1)请以“信息时代,理性转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请以“转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例文:
    信息时代,理性转发
    如今的时代,信息井喷式爆发,而我们只需要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动动手就能转发,表达我们的态度。然而转发虽然简单,却需要我们理性面对。我们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用自己理性的头脑正确处理信息,具备了这样的媒介素养,新时代的我们才能做到“乱云飞渡也从容”。
    理性转发需要正确处理信息,辨别信息真伪。网络的便利性、即时性和缺乏审核性,使人人成了“新闻自媒体”,网民们虽然能更直接、更便捷地发声表达或转发信息了,但其对社会事件的个人化表达,很难剔除主观化、碎片化、杂质化倾向。所以对于我们这些不是创造与制造信息的人来说,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辨别信息真伪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找寻其真正的价值,挖掘其本质呢?将我们得到的纷杂的信息进行筛选、联系、整合,再静下心来思考,才能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与见识,我们也才能成为一个能独立思考、深入思考的完整的人。
    理性转发需要正确处理信息,用理性的头脑面对。应对网络信息的主观性、选择性,只有理性才是止洪口、刹车闸。理性地独立思考、综合权衡,才是建设性表达方式的正确取向。这理性,其实是我们接传信息的防火墙,防止我们冲动与盲目。它的冷静、全面、精密、严谨,将使我们接传信息时,合情合理合法,而不会悖情悖理悖法。反思前些年的“碘盐事件”、电信诈骗事件以及“蓝瘦香菇”“吃瓜群众”“标题党”“键盘党”等,我们确实需要培养一种理性接传信息的基本素养。它将使我们超越感性的低级阶段,而走向基于理性判断的成熟的互联网+生命形态。
    而要做到理性转发信息,归根到底,需构建我们国家与民族的理性精神。中国自古便是一个诗的国度、散文的国度、人文的国度,但如此辉煌灿烂的伟大文明,比之于欧美,我们确实弱于基于科学知识与严谨求证的理性精神。所以,要做到理性转发信息,除了需公检法部门强力干涉,抑治不实非法信息外,更需要我们个人的理性自觉,以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科学知识、理性思维的倡导与普及。
    孔子云:“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以哉”。长时间浸在充满分散而无逻辑的碎片信息的网络环境中,可能会让我们逐渐失去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也许还会让我们失去准确的表达能力。只有养成辨别筛选信息的习惯,用理性的头脑处理信息的媒介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思考中真正体现自我价值,成为这个时代的引领者和创造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全命题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信息时代为背景,先列举信息时代的便捷性,其中有一条就是“转发分享”。第一个省略号后面提示我们,“转发”并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还可能产生“影响”,上演“故事”,这是告诉我们“转发”行为对社会是有影响的,一定要慎重。第二个省略号留给我们思考,“转发”还可能有哪些利弊。
    信息时代,设计转发功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表态的方式,让我们拓展了社交的空间,在互动中找到存在。“转发”代表着认可,传达的是一种态度。然而有些转发仅凭个人好恶和直觉选择性接受,而非以事实为依据。这样的转发缺乏思考却又有见解,这种见解往往只是情绪的宣泄。在目前的舆论环境下,媒体往往利用这种情绪化观点的势头以博取关注度,他们精挑细选他们认为合适的言论,受众看到后,就会认为这种情绪化的反应代表的就是大众的观点,时间一久,大众舆论就形成了。所以说,“转发”就可能产生影响,一定要谨慎转发。
    此外,“转发”只是动动手指的事,习惯性停止思考,就会逐渐丧失判断事实、分析逻辑和表达观点的能力。盲目点赞、转发导致越来越多的个体思维固化、僵化。个体思维的弱化必将导致社会形态朝单一化程式化发展,并越来越顽固。当每个个体都成为标准化的螺丝钉,他只会随着机械臂在固定的范围和既定的模式下坚守和跳动,那么整个社会将成为一潭死水。
    因此,信息时代,应该“理性”转发。在转发前先有思考,在点赞前先有理解,对信息多一点耐心,对事实多一些甄别。理性思考,保持敏感,在这个信息扑面袭来的时代,青年可以做的,不应当止于转发。或许可以通过写评论来表达观点,倒逼自己独立思考。因为评论是思考的外化,要想让一篇千字评论更有说服力,离不开完备的知识体系、理性的逻辑推理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这些都会倒逼我们输入更多增量信息,积累新的思考模型,从而训练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写作要求有两个,一是以“信息时代,理性转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二是以“转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写作议论文,可以采用层进式结构处理。先罗列信息时代的“转发”现象;然后以某一次转发形成舆论,造成严重后果为例,分析盲目转发的危害,比如刘学州认亲事件,在不明真相的大众转发下形成舆论风潮,最后刘学州选择自杀,一条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了。接着提出问题,转发无小事,应该如何转发?顺理成章提出观点,信息时代,理性转发。接着重点分析如何做到理性转发,从公民个人网络素养的培养到整个社会的监管,明确责任,合力形成理性转发的良好现象。
    写作记叙文,可以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次“转发”事件,从而思考信息时代,应该理性转发。比如写看到网上一篇帖子,自己义愤填膺,转发并发声,还鼓动同学一起转发,尽管爸爸知道后警告自己,网上的东西不一定是真实的,但自己仍然不信,每天关注事件,转发最新动态。最后事件反转,受害者跳楼自杀,看到这样的结果,自己才明白,信息时代,转发并非小事,也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会影响到事件当事人甚至整个社会的。冷静下来,才明白信息时代,转发一定要理性。
    立意:
    1.谨慎转发,做理性网民。
    2.传播真相,传递温馨,转发需筛选。
    3.用理性守护网络清朗,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
    A.
    使市被攻子之
    B.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周公使管叔监商
    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
    C.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D.
    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谋于燕众
    相关试卷

    【开学考】新高三上册开学摸底考试卷语文(北京专用).zip: 这是一份【开学考】新高三上册开学摸底考试卷语文(北京专用).zip,文件包含语文北京专用解析版docx、语文北京专用考试版docx、语文北京专用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语文北京专用答题卡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开学考】2024秋高二上册开学摸底考试卷语文(浙江专用).zip: 这是一份【开学考】2024秋高二上册开学摸底考试卷语文(浙江专用).zip,文件包含高二开学考语文浙江专用解析版docx、高二开学考语文浙江专用考试版docx、高二开学考语文浙江专用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高二开学考语文浙江专用答题卡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开学考】2024秋高二上册开学摸底考试卷语文(江苏专用).zip: 这是一份【开学考】2024秋高二上册开学摸底考试卷语文(江苏专用).zip,文件包含语文江苏专用解析版docx、语文江苏专用考试版docx、语文江苏专用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语文江苏专用答题卡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开学考】2024秋高二上册开学摸底考试卷语文(北京专用)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