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课件ppt
展开天的清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我们心驰神往。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争相借景抒怀——寄情山水则生绵绵情思,抬头望月则发无限感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短文,借山水、明月感受两位古人心灵的律动。
1.把握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重点)2.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素养)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苏东坡的散文名篇《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承天寺,指的是湖北黄州的承天寺。苏东坡曾谪居黄州,其间写下此文。南宋后期,该寺毁于兵灾。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单扇的门,泛指门。这里指门窗。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十分优美,动人游兴),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跟我同乐,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庭院的地面像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从标题《记承天寺夜游》中找出一个关键字。
作为一篇游记,作者在文中交代了以下要素,请试着找出来。
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找关键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读课文,你是否从中感受到了一丝孤独和清冷?试着从前面的表格中寻找蛛丝马迹。
面对明月,“无与为乐”的孤独
承天寺,是佛门之地,有一丝孤独之感
“闲人”东坡和张怀民,两个被贬的失意官员
月光虽美,似乎也有丝清冷之意
孤独是一种很特殊的心境,它往往是人在经历了一段特殊的人生后所沉淀下来的一种情绪。有谁知道苏轼的这段经历吗?
1.因“乌台诗案”被贬。2.在黄州无权也无事。
结合课文内容和写作背景,我们可以探寻到苏轼超越孤独的旷达情怀。
你觉得“月色入户”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入”字用得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人为伴。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抑郁寡欢之情。
“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有什么作用?
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绘庭院景色。写月光好像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藻、荇交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真可谓月光如水,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古人常用竹柏比喻君子、友人,苏轼借景抒情,表达了他与张怀民深厚的友谊。
如何理解“闲人”一词?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不是指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具体指有闲情雅致的人。 其次,“闲人”一词中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比较《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的语言风格、写景手法和情感。
语言风格:前者多用骈文,用词华美;后者多用散文, 语言清丽。写景手法:前者通过高低、远近、动静变化,视觉、 听觉的立体感受来写景;后者只用18个字 勾勒出一幅空明的月光图。情 感:前者表达了融情山水的志趣;后者表达了 超越孤独的旷达。
月色入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文中指门窗。今义:门。
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判断句: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省略句: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余”。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本文通过对夜游承天寺庭院所见的月下美景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抒发了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遣忧郁的旷达胸襟。
月亮自古以来就是柔美的化身,它挂在天上,盈亏往复,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月色当空,观赏者的心境不同,月亮的意境也就不同。月亮在我们心中有童年的故事,有夜里母亲的催眠曲……随着生活阅历的不断增长,月亮在我们心中还会有更丰富的意蕴。
作者写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时,只用“亦未寝”三个字,略去相见时的对话,省了不少笔墨,使文章十分紧凑。全文写景只有一句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先虚后实,暗用了“月光如水”的比喻,写法巧妙,匠心独运,有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A.沉鳞竞跃(jìng) 能与其奇(yǔ)B.藻、荇交横(xìng) 亦未寝(qǐn)C.晓雾将歇(xiǎ) 夕日欲颓(tuí)D.遂至承天寺(suì) 何处无松柏(bǎi)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3)庭下如积水空明。(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2.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3.《三峡》一文中,作者分别用几个四字句描写了山、水的特点:“ ”“ ”“ ”。《答谢中书书》一文中的“ , ”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
4.《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只用了八十五个字,先正面描写,再用竹柏的倒影来衬托月光,写出了月光 的特点,创造出宁静淡雅的优美意境。从邀友赏月的情形看,苏轼并未完全消沉,这说明他是一个 的人。
5.苏轼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时,课文只写了“相与步于中庭”,并没有写他与张怀民的对话。请结合二人当时的处境(皆被贬),发挥想象,为他们设计一段对话。
示例:张怀民面对月色说:“想这世人都蝇营狗苟,拍马钻营,哪儿会有我们这般闲情逸致?”苏轼道:“唉!虽是闲置此地,无以报国,但好在有你在此与我共赏月色,也可聊以自慰吧!”张怀民说:“老兄,天地之大,又何必自寻烦恼呢?还是共赏美景吧!”两人同笑:“哈哈哈……哈哈……”
假如现在你就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苏轼,面对天上的那轮明月,面对身边同样遭遇的朋友,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请选择其中一个对象加以倾诉,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优质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优质课ppt课件,文件包含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pptx、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教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作业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33671_t3/?tag_id=26" target="_blank">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作业课件ppt</a>,文件包含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上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pptx、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上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doc、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上11短文二篇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docx、media1mp3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评课ppt课件,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考虑想到,共同一起,院子里,形容水的澄澈,均为水生植物,大概是,重点字词梳理,2一词多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