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第1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测试题(含解析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073196/1-172381692863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测试题(含解析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073196/1-172381692867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测试题(含解析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073196/1-172381692873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测试题(含解析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073196/0-172381692571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测试题(含解析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073196/0-17238169257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测试题(含解析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073196/0-172381692580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第1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综合测试(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检测试题(含解析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2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检测试题(含解析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2单元 生产具与劳作方式 综合测试(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2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试卷 0 次下载
第1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测试题(含解析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1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测试题(含解析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文件包含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docx、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是绘制于5000—6000年前的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画中的人们在放牧,这幅壁画可以佐证( )A.农业生产效率提高B.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分化C.当地牛耕技术发达D.人类成了食物生产者2.1973年出土于河姆渡遗址的猪纹陶钵,钵的外壁刻着一只造型逼真的猪。这是一件典型的盛食器,河姆渡人就是用它来盛放食物的。该器具最有可能盛放( )A.粟粒 B.稻米C.大豆 D.玉米3.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河谷的自然坡度修建一系列渠道;战国时期秦国人在岷江上修建都江堰。以上工程( )A.都是水利枢纽工程B.变水害为水利C.孕育古代大河文明D.民间自发修建4.在古希腊,瓶画是指绘制在日常生活陶制器上的图案,这些图案因陶瓶、陶罐而大量保存下来,是丰富的古希腊绘画宝藏,是一个可以让我们窥视古希腊绘画面目,了解当时人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窗口。根据下面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 )A.古希腊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部分外,还有村社公有土地B.古希腊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和蔬菜、橄榄的轮作C.古希腊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中使用奴隶非常普遍D.古希腊长时期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5.人类的居住方式经历了从流动逐渐转向定居的过程。同时,定居点的扩大也必然会促使城市、国家以及青铜器等的产生。由此可推知,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得益于( )A.农业的不断发展B.早期国家的形成C.剩余产品的出现D.冶炼技术的进步6.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传播,以下传播路径正确的有( )①小麦、水稻由欧亚传入美洲 ②咖啡由非洲传入亚洲 ③辣椒、甘蔗由美洲传入欧亚④樱桃、杏由亚洲传入欧洲A.① 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④7.下表是中国不同史籍关于“番茄”的部分记载。据此可推知( )A.新航路开辟之前中国早已经引种番茄B.番茄的引进解决了中国的粮食短缺问题C.外来物种引进拓展了土地的利用空间D.番茄引种经历了认知转变和发展的历程8.新航路开辟后,甘蔗传入美洲并大量种植。《舌尖上的历史》一书中描述:“如果说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该书作者认为( )A.哥伦布的贡献在于促进了物种大交流B.高产作物玉米的价值高于甘蔗C.物种交流给欧洲和美洲带来不同影响D.甘蔗的种植是奴隶贸易的根源9.清中期以来,云南的一些山区,汉人与少数民族居民均以玉米为主粮,只是吃法上略有不同。小康之家则以米和半而食,而贫困户则全部食用玉米。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外来物种提升了抗饥荒能力B.改土归流改变了劳作方式C.玉米经由云南山区传入中原D.民族之间的物种交往密切10.牛、山羊、猪和马引入美洲后,为美洲印第安人提供了皮革和羊毛以及新的动物蛋白质来源;马和牛提供了重要的畜力,使人们第一次可以在美洲土地上开垦耕种;有轮子的车辆和更多种类的驮畜也提高了交通运输的可能性。由此可见,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A.导致了美洲人口数量的激增B.是以动物物种交流为主C.影响了美洲地区的社会生活D.导致美洲自然经济解体11.如图所示为2015—2020年我国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A.重视农业科技的创新B.实现了农业生产自动化C.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D.农业生产方式领先世界12.从1900年到2005年,美国从事初级农业生产劳动力由1200万人减少到不足200万人,所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由35%下降到0.7%。从1963年到2000年,日本农业从业者的比重也由76.6%下降到2.2%。这一变化表明美日( )A.农业发展日趋衰退B.第三产业有了较快发展C.国家经济结构畸形D.农业发展水平不断进步13.下表是英国普通工人食物消费状况变化的统计,其中能体现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是( )A.食物生产的现代化B.食物储备的现代化C.食品安全的现代化D.耕作技术的现代化14.近年来,中国陆续出台众多冷链物流相关政策。专家认为,发展冷链物流,可促进诸如农产品、水产品、畜禽肉类等商品流通,降低资源损耗。由此可知,冷链物流的运行( )A.由国家主管部门负责B.提高了物资的利用率C.走上了法治化的轨道D.满足了人们生活需求15.全国化肥用量从2015年的6022万吨下降到2020年的5250万吨,降幅达到12.8%;施肥强度从约55千克/亩下降到约47千克/亩。2021年,农业农村部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修订并发布行业标准,规范有机肥料生产使用。这表明我国( )A.化肥制造业日益萎缩B.兼顾科技推动与食品安全C.农业科技领先于世界D.国内粮食安全成当务之急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1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第四纪冰川期对地球中纬度地区影响适度,这一地区包括西亚两河流域、南美安第斯山区、东亚黄河及长江流域。这里的冰期作用适度,既导致人类食物来源减少,同时又不像欧美北部那样严寒而使人类不能生存。这里的人们在食物相对多一些的季节采集一些食物以备乏食季节需要的过程中,对植物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又在贮藏食物过程中尝试种植食物,从而萌发了农业行为……不断增加的人口可以或多或少地促进持续不断地调整适应策略,但只有一种策略即通过使用农业技术才能增加资源……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简陋的石器和木棒,生产方法是粗放的饲养与栽培;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缺少社会分工,农业是唯一的生产部门。——摘编自徐旺生《农业起源和传播对中西早期文明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等材料二 农业诞生后,人类在稳定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中获得了稳定的、较充裕的生活资料来源,人类开始定居下来,逐渐形成村落和城镇。人类在剩余产品的积累和集中过程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使得一批人能够脱离物质生产领域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进行精神文明创造……农业一直被当作定居生活的必要条件。的确,定居给人类带来了一些好处,但与此同时,由于垃圾及废弃物被丢在居住地附近,啮齿类动物及昆虫滋生,危害人类的野生动物亦在周围徘徊,天花、麻疹、霍乱及其他的传染病亦容易滋生。——摘编自李世安等《世界文明史》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原始农业出现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农业的出现所带来的积极影响。(6分)1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两汉至隋唐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一批西亚乃至北非、欧洲特有的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国境内。如葡萄、石榴、西瓜等水果,深受人们的喜爱;菠菜、胡萝卜、黄瓜、大蒜等也成为重要的蔬菜。本土种植的一些蔬菜品种则被取代。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启了美洲与其他大陆之间的农业交流。据《农政全书》记载,最早引种在福建、广东一带的番薯成为当时重要的救灾农作物,“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进入清代中后期,番薯因其耐瘠高产的种植特点,迅速成为民众重要的主食来源。在某些地区,番薯甚至取得了与“五谷”类似的地位。此外,美洲原产的蔬菜类作物也大量传入中国,如辣椒、番茄、南瓜等成为中国人新的食物选择。辣椒“有辛味,可调理食味,乡人多嗜食之”;南瓜、番茄等在传入中国后,也纷纷取得了类似的地位。——摘编自王思明《中国食物变迁之动因分析——以农业发展为视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表述成文)(13分)18.(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摘编自吴宾《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3分)记载出处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西洋传教士把番茄和向日葵的种子带到中国1617年明代赵函《植品》“番柿,一名六月柿……最堪观,来自西番,故名”1621年王象缙《群芳谱》“合众人喜食西红柿,或生或煮,伴以油醋,或以白糖”1867年张德彝《再述奇》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食物很少有肉类,以马铃薯为主,水果消费很少马铃薯减少,家庭蔬菜量增加香蕉消费普及,罐头、冷冻肉大量增加年代春秋战国秦汉宋辽金元清(1800年)全国耕地面积(亿亩)2.35.727.210.5粮食亩产量(斤)95110140-343155-337粮食总产量(亿斤)205.39591.41749.452340.97社会粮食总需求量(亿斤)247.44641113.62456.0全国人口数(万人)3200600012 00030 000人均粮食占有量(斤)641985.751457.9780.0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是绘制于5000—6000年前的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画中的人们在放牧,这幅壁画可以佐证( )A.农业生产效率提高B.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分化C.当地牛耕技术发达D.人类成了食物生产者2.1973年出土于河姆渡遗址的猪纹陶钵,钵的外壁刻着一只造型逼真的猪。这是一件典型的盛食器,河姆渡人就是用它来盛放食物的。该器具最有可能盛放( )A.粟粒 B.稻米C.大豆 D.玉米3.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河谷的自然坡度修建一系列渠道;战国时期秦国人在岷江上修建都江堰。以上工程( )A.都是水利枢纽工程B.变水害为水利C.孕育古代大河文明D.民间自发修建4.在古希腊,瓶画是指绘制在日常生活陶制器上的图案,这些图案因陶瓶、陶罐而大量保存下来,是丰富的古希腊绘画宝藏,是一个可以让我们窥视古希腊绘画面目,了解当时人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窗口。根据下面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 )A.古希腊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部分外,还有村社公有土地B.古希腊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和蔬菜、橄榄的轮作C.古希腊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中使用奴隶非常普遍D.古希腊长时期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5.人类的居住方式经历了从流动逐渐转向定居的过程。同时,定居点的扩大也必然会促使城市、国家以及青铜器等的产生。由此可推知,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得益于( )A.农业的不断发展B.早期国家的形成C.剩余产品的出现D.冶炼技术的进步6.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传播,以下传播路径正确的有( )①小麦、水稻由欧亚传入美洲 ②咖啡由非洲传入亚洲 ③辣椒、甘蔗由美洲传入欧亚④樱桃、杏由亚洲传入欧洲A.① 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④7.下表是中国不同史籍关于“番茄”的部分记载。据此可推知( )A.新航路开辟之前中国早已经引种番茄B.番茄的引进解决了中国的粮食短缺问题C.外来物种引进拓展了土地的利用空间D.番茄引种经历了认知转变和发展的历程8.新航路开辟后,甘蔗传入美洲并大量种植。《舌尖上的历史》一书中描述:“如果说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该书作者认为( )A.哥伦布的贡献在于促进了物种大交流B.高产作物玉米的价值高于甘蔗C.物种交流给欧洲和美洲带来不同影响D.甘蔗的种植是奴隶贸易的根源9.清中期以来,云南的一些山区,汉人与少数民族居民均以玉米为主粮,只是吃法上略有不同。小康之家则以米和半而食,而贫困户则全部食用玉米。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外来物种提升了抗饥荒能力B.改土归流改变了劳作方式C.玉米经由云南山区传入中原D.民族之间的物种交往密切10.牛、山羊、猪和马引入美洲后,为美洲印第安人提供了皮革和羊毛以及新的动物蛋白质来源;马和牛提供了重要的畜力,使人们第一次可以在美洲土地上开垦耕种;有轮子的车辆和更多种类的驮畜也提高了交通运输的可能性。由此可见,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A.导致了美洲人口数量的激增B.是以动物物种交流为主C.影响了美洲地区的社会生活D.导致美洲自然经济解体11.如图所示为2015—2020年我国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A.重视农业科技的创新B.实现了农业生产自动化C.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D.农业生产方式领先世界12.从1900年到2005年,美国从事初级农业生产劳动力由1200万人减少到不足200万人,所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由35%下降到0.7%。从1963年到2000年,日本农业从业者的比重也由76.6%下降到2.2%。这一变化表明美日( )A.农业发展日趋衰退B.第三产业有了较快发展C.国家经济结构畸形D.农业发展水平不断进步13.下表是英国普通工人食物消费状况变化的统计,其中能体现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是( )A.食物生产的现代化B.食物储备的现代化C.食品安全的现代化D.耕作技术的现代化14.近年来,中国陆续出台众多冷链物流相关政策。专家认为,发展冷链物流,可促进诸如农产品、水产品、畜禽肉类等商品流通,降低资源损耗。由此可知,冷链物流的运行( )A.由国家主管部门负责B.提高了物资的利用率C.走上了法治化的轨道D.满足了人们生活需求15.全国化肥用量从2015年的6022万吨下降到2020年的5250万吨,降幅达到12.8%;施肥强度从约55千克/亩下降到约47千克/亩。2021年,农业农村部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修订并发布行业标准,规范有机肥料生产使用。这表明我国( )A.化肥制造业日益萎缩B.兼顾科技推动与食品安全C.农业科技领先于世界D.国内粮食安全成当务之急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1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第四纪冰川期对地球中纬度地区影响适度,这一地区包括西亚两河流域、南美安第斯山区、东亚黄河及长江流域。这里的冰期作用适度,既导致人类食物来源减少,同时又不像欧美北部那样严寒而使人类不能生存。这里的人们在食物相对多一些的季节采集一些食物以备乏食季节需要的过程中,对植物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又在贮藏食物过程中尝试种植食物,从而萌发了农业行为……不断增加的人口可以或多或少地促进持续不断地调整适应策略,但只有一种策略即通过使用农业技术才能增加资源……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简陋的石器和木棒,生产方法是粗放的饲养与栽培;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缺少社会分工,农业是唯一的生产部门。——摘编自徐旺生《农业起源和传播对中西早期文明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等材料二 农业诞生后,人类在稳定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中获得了稳定的、较充裕的生活资料来源,人类开始定居下来,逐渐形成村落和城镇。人类在剩余产品的积累和集中过程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使得一批人能够脱离物质生产领域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进行精神文明创造……农业一直被当作定居生活的必要条件。的确,定居给人类带来了一些好处,但与此同时,由于垃圾及废弃物被丢在居住地附近,啮齿类动物及昆虫滋生,危害人类的野生动物亦在周围徘徊,天花、麻疹、霍乱及其他的传染病亦容易滋生。——摘编自李世安等《世界文明史》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原始农业出现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农业的出现所带来的积极影响。(6分)1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两汉至隋唐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一批西亚乃至北非、欧洲特有的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国境内。如葡萄、石榴、西瓜等水果,深受人们的喜爱;菠菜、胡萝卜、黄瓜、大蒜等也成为重要的蔬菜。本土种植的一些蔬菜品种则被取代。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启了美洲与其他大陆之间的农业交流。据《农政全书》记载,最早引种在福建、广东一带的番薯成为当时重要的救灾农作物,“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进入清代中后期,番薯因其耐瘠高产的种植特点,迅速成为民众重要的主食来源。在某些地区,番薯甚至取得了与“五谷”类似的地位。此外,美洲原产的蔬菜类作物也大量传入中国,如辣椒、番茄、南瓜等成为中国人新的食物选择。辣椒“有辛味,可调理食味,乡人多嗜食之”;南瓜、番茄等在传入中国后,也纷纷取得了类似的地位。——摘编自王思明《中国食物变迁之动因分析——以农业发展为视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表述成文)(13分)18.(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摘编自吴宾《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3分)记载出处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西洋传教士把番茄和向日葵的种子带到中国1617年明代赵函《植品》“番柿,一名六月柿……最堪观,来自西番,故名”1621年王象缙《群芳谱》“合众人喜食西红柿,或生或煮,伴以油醋,或以白糖”1867年张德彝《再述奇》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食物很少有肉类,以马铃薯为主,水果消费很少马铃薯减少,家庭蔬菜量增加香蕉消费普及,罐头、冷冻肉大量增加年代春秋战国秦汉宋辽金元清(1800年)全国耕地面积(亿亩)2.35.727.210.5粮食亩产量(斤)95110140-343155-337粮食总产量(亿斤)205.39591.41749.452340.97社会粮食总需求量(亿斤)247.44641113.62456.0全国人口数(万人)3200600012 00030 000人均粮食占有量(斤)641985.751457.9780.0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