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第2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单元测试题 (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2单元 生产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第2单元 生产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试卷 0 次下载
- 第2单元 生产具与劳作方式 综合测试单元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第2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测试题(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第2单元 生产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展开
这是一份第2单元 生产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共11页。
第二单元 生产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一、单选题1.1839年,全国性的反谷物法同盟成立,更加强烈地要求废除阻碍进口外国粮食的谷物法,同盟开展了大量宣传工作:出版周刊、举行集会、收买刊物辱骂反对他们的知识分子、利用雄厚的经济优势制造选民等。1846年议会终于废除了谷物法。谷物法的废除( )A.是工业资产阶级的巨大胜利 B.引起了激烈的社会变动C.英国由此进入自由资本主义 D.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始2.1802年,英国颁布《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规定“禁止工厂使用9岁以下学徒,18岁以下学徒每天最高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不得在晚上9时至早晨5时做夜工。”据此可知,英国意在A.保护青少年的健康 B.提高国民文化素养C.培养新式经济人才 D.建立现代工厂制度3.《诗经》中记载耕种用的“钱”(音剪) 和“镈”(音博)(即青铜铲和青铜锄),在交换中被当作等价物,逐渐演变为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这反映当时( )A.已广泛使用青铜农具 B.农用技术有显著提高C.青铜器具被普遍接受 D.商品经济有质的飞跃4.《唐会要》中记载,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三月“内出水车样,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沿郑、白渠百姓。以溉水田。”由这则材料可获取的信息是( )A.政府重视推广灌溉技术 B.政府对农户的控制严格C.高转筒车已应用于生产 D.中原农业生产歉收严重5.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煤、铁、机器的输出不断增加。特别是这一时期各个大陆出现大规模铁路建设的热潮,英国成为世界各地修建铁路的承包商和煤、铁轨、机器设备、机车车辆的主要供应者。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A.开始确立殖民霸权 B.推行自由贸易政策C.已成世界工业中心 D.加强对外殖民扩张6.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A.蒸汽机 B.计算机C.牛顿经典力学 D.达尔文进化论7.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耕犁也有所革新,除制造全铁的犁铧外,还创造了犁壁。据此可知,秦汉时期( )A.铁制农具广泛使用 B.经济重心逐渐转移C.农业生产体系完备 D.农业生产技术提高8.下图所示为一部首映于1936年的电影剧照,画面中主人公被卷入无限循环的工作无法自拔的情景引起了当时劳动者的强烈共鸣。由此可知,该电影深刻揭示了工业化的发展( )A.给民众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B.使社会阶级矛盾得到缓和C.丰富了劳动者的精神生活 D.加快了城市居民生活节奏9.丝绸是中华文明创新性成就之一、河南郑州荥阳青台遗址出土了距今5300年的丝织品残片,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素纱单衣重不到100克,堪称奇迹。据此可推知( )A.丝织业发源于中原大地 B.湖南较早采取家庭式劳作C.汉代时创新了纺织工具 D.北方丝织业长期领先南方10.下图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图。据图可知,19世纪中期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A.气候变化的影响 B.阶级结构的变化C.交通工具的革新 D.生产动力的变迁11.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议会通过的《工厂法》中,都附有关于童工教育的条款。如1802年通过的第一个《工厂法》,规定厂主应对童工进行读、写、算的教育。1833年的《工厂法》规定,14岁以下在纺织工厂劳动的童工每天须接受2小时义务教育。英国《工厂法》的这些教育条款旨在( )A.防止资本家对童工的剥削 B.提高童工的自我保护意识C.适应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 D.发现和培养工业实用人才12.河南辉县战国墓出土铁器179件,其中有锄36件,犁4件,镰1件;在石家庄市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中,铁质农具占到65%;北到辽宁、南到广东、东到山东、西到四川和陕西均有战国中期的铁农具出土。这些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铁质农具已经广泛使用 B.青铜铸造业占主导地位C.牛耕技术开始普遍推广 D.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13.按时间先后排列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顺序正确的是( ) ①美国生产的福特T型汽车 ②柏拉图与学生讨论哲学问题 ③工业革命期间的纺织工厂车间 ④翻车应用于生产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④② D.④③①②14.近年来,智能机器自身的道德和法律地位问题,人工智能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侵犯隐私、冲击就业,使人类“衰弱”或“去技能化”等问题,日益成为网民的热点话题。这反映出( )A.高科技引领了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B.科学技术发展亟须跨区域合作C.科技进步加剧社会治理的复杂化 D.现代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15.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一些棉纺织工厂主通过机器纺纱,再雇佣家庭手织工将棉纱织成棉布;在金属加工业中,既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工厂,也有很多传统手工作坊。这些现象表明,当时英国( )A.工厂制提高了生产效率 B.多种劳作方式并存C.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D.纺织业占主导地位16.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在自律的个人自由上建立起一种自发调节的社会经济秩序,政府在其中只需维持和平,建立和维持一个严密的执法体制,让每一个人按他自己的方式来对公共利益做出最大的贡献。”这一观点( )A.体现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诉求 B.佐证了劳动是财富的源泉C.得到了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认同 D.主导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动力的革命解放了人的手,运输的革命又使人类远距离的生产与销售成为可能,这便是在英国兴起的广泛而深刻的工业革命。……正是这场工业革命使英国由农业—乡村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工业—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即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电视机、收录机、VCD、DVD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洗衣机……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更为人类创造了崭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但是科技的发展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人类文明如何发展,已成为人类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课题。(1)列举工业革命中“动力的革命”和“运输的革命”的成就各一例,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对英国产生的影响。(2)“科技的发展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请分别以工业革命和材料二反映的那次科技革命为例加以说明,并就“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人类文明如何发展”谈谈你的认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天于(汉武帝)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贵金币书直数听巨万……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涌泉郡以通西北国。因益发使抵安息(伊朗高原)、毫蔡(今高加常一带)、黎轩(罗马常国)、条支(叙利亚)、身毒国(印度)。……诸使外国一辈(就)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批),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摘编自《史记·大究列传》材料二 全球贸易开始令古老的地中海贸易踏然失色。比利时的安特卫普迅速成为其中一个崭露头角的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中心。大西洋诸岛生产出的砂糖先集中到安特卫普,再运往世界各地。在十六世纪安特卫普的市场上,有英国的毛纺织品、北欧波罗的海地区的答物、葛莓牙人从亚洲运回的胡橄和番料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在此买卖世界各地的商品,好不热闹。当时一位著名的意大利历史学家因此感叹道:“去一翅安特卫普的交易所,就能听到世界各地的语言。”——摘自川北粉《一拉砂糖里的世界史》材料三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一方面,机器直接引起原料的增加,例如轧棉机使棉花生产增加。另一方面,机器产品的便宜和交通运输业的变革是夺取国外市场的武器。……例如,东印度就被迫为大不列颠生产棉花、羊毛、大麻、黄麻、靛蓝等;澳大利亚就变成了羊毛产地。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引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23卷)(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十六世纪安特卫普”为例,说明当时欧洲在商业贸易方面所出现的新变化,用一句话指出“十六世纪安特卫普”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工业革命后形成的“新的国际分工”的内涵,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工业革命发展过程中有几个阶段清晰可见,第一阶段到19世纪中叶,包括棉纺织工业的、采矿业和冶金业的机械化及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工业和运输业中的运用。第二个阶段持续到19世纪整个下半叶,它以科学在工业上更直接的应用和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发展为特征。——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材料二:内源性现代化和外源性现代化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启动社会变迁的那些决定性因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当时的中国,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稳固模式,政治上是高度专制集权的官僚帝国,丝毫不见启动社会经济转型的内部动力和物质条件。不同于中国的单一结构式的农业社会,英国已经孕育出内源性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和变革的前提条件……那种认为西方更多是靠对东方掠夺而发达起来的想法并不准确,当时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才是起决定作用的,而且它们在启动阶段是起主导作用的。——摘编自白少飞《以大历史观看待中国的现代化》(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有哪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分别有什么特征。(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未能产生工业革命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其对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2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大国崛起》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本片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之后的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结合所学知识,就其中一个国家的崛起与发展,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特征的主题,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参考答案:1.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谷物法限制来自外国廉价谷物的冲击,维护了土地贵族的利益,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它的废除维护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激烈的社会变动,排除B项;“由此”表述不当,排除C项;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谷物法的废除,排除D项。故选A项。2.A【详解】由材料可知,英国颁布《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规定了学徒工的最低年龄和每天最多工作时长,旨在保护青少年基本的健康权利,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英国政府通过立法保护青少年基本的健康权利,没有体现提高国民文化素养和培养新式经济人才,排除B项、C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英国政府通过立法保护青少年基本的健康权利,与建立现代工厂制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3.C【详解】材料信息是,青铜铲和青铜锄逐渐演变为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普遍接受青铜器具,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广泛使用青铜农具,故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农用技术有了提高,故B错误;D项错在“质的飞跃”,材料体现不出此说法。4.A【详解】依据材料“内出水车样,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沿郑、白渠百姓。以溉水田”来看,政府造出大量的水车供百姓使用,体现了政府对灌溉技术的重视。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出政府的农户严格的控制,B错误;材料只反映了政府制造水车,但不能得出这是高转筒车的结论,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重视推广灌溉技术,与中原农业生产是否严重歉收无关,D错误。故选A。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上半期(英国)。根据材料“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煤、铁、机器的输出不断增加”、“英国成为世界各地修建铁路的承包商和煤、铁轨、机器设备、机车车辆的主要供应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成为世界各地修建铁路的承包商和煤铁轨、机器设备、机车车辆的主要供应者,说明英国成为世界工业中心,C项正确;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确立了殖民霸权,排除A项;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让其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即既不限制进口又不鼓励出口,材料没有涉及自由贸易政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殖民扩张,排除D项。故选C项。6.A【详解】试题分析:由“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和“直接”可以看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作用,因为蒸汽机的使用和推广使得煤和铁这些矿物质得以出现较大的需求,因而直接推动了上述转变,故选A。BCD三项都不符合这一题意,故被排除。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7.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耕犁有所革新,除制造全铁的犁铧外,还创造了犁壁,体现了农业生产技术提高,D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秦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提高,未体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排除A项;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秦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体系完备”说法夸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8.A【详解】材料“卷入无限循环的工作无法自拔的情景”反映工业革命后,工人忙于应付机器运转,任由机器摆布,说明工业化给民众生活带来消极影响,A项正确;工业革命以来,贫富极具分化,社会阶级矛盾走向尖锐,排除B项;机械的被动的工作状态造成劳动者的精神空虚,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加快了工人的工作节奏而非生活节奏,排除D项。故选A项。9.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素纱单衣重不到100克,堪称奇迹”和所学可知,材料中“堪称奇迹”的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素纱单衣需要使用先进纺织工具才能完成,C项正确;仅凭材料“河南郑州荥阳青台遗址出土了距今5300年的丝织品残片”无法说明“丝织业发源于中原大地”,排除A项;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素纱单衣是官营作坊织造的,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南北对比,D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故选C项。1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期(世界)。根据题干图片相关信息可知,19世纪中期,木材使用量呈下降趋势,煤的使用量呈上升趋势,主要是因为蒸汽机的使用,D项正确;19世纪中期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生产动力的变迁,与气候变化的影响无关,排除A项;19世纪中期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生产动力的变迁,与阶级结构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交通工具的革新的主要原因就是动力的变迁,排除C项。故选D项。1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厂对工人的文化技术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19世纪上半期正是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此时工厂法重视对童工的文化教育,目的是提高其基本的文化素养,以适应工业革命不断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A项显然与允许工厂使用童工的目的不符,排除;B项是对童工进行文化教育的错误理解,排除;材料只涉及童工基本的文化教育,与并不是为了发现和培养工业实用人才,排除D项。故选C项。1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出土的铁器在全国分布广泛,据此可以得知,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经得到广泛的推广和使用,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铁器的分布,没有体现青铜铸造业,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铁器,而非牛耕,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描述社会分工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3.B【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和近代(世界)。本题要求按前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柏拉图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东汉时期,翻车应用于生产,工业革命的时间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汽车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因此,时间顺序是②④③①,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1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人工智能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侵犯隐私、冲击就业等问题,这反映出科技进步使得社会治理的复杂化,C项正确;材料叙述的是科技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如何促进科技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科技发展的积极影响,不能得出现代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排除D项。故选C项。1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根据材料可知,当时英国既有工业工厂,又有传统手工作坊,故得出英国多种劳作方式并存,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英国具有多种劳作方式,不能看出工厂制度提高生产效率,排除A项;工业革命完成,英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只能看出英国纺织业具有多种生产形式,不能得出纺织业是否占据英国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16.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在自律的个人自由上建立起一种自发调节的社会经济秩序,……让每一个人按他自己的方式来对公共利益做出最大的贡献”及所学可知,亚当▪斯密主张建立资本主义经济的自发调节机制,这符合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发展要求,A项正确;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亚当▪斯密的主张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并未得到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认同,排除C项;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是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导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7.(1)动力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运输革命: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机车;富尔顿发明的轮船。影响: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2)负面影响:工业革命生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废渣、废水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等。新科技革命:学生沉溺网络游戏,荒废学业;高科技犯罪;色情传播等。(其他符合题意言之有理者,可酌情得分)认识:开放性答题,涉及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网络文明安全等。【详解】(1)“动力的革命”结合蒸汽机作答,“运输的革命”结合火车和蒸汽轮船作答。影响结合材料信息“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作答。(2)说明结合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和新科技革命成就的消极影响分析。认识为开放性题目,从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18.(1)特点:具有官方色彩;距离远且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交易数额巨大;贸易频率高。条件:张骞出使西域;对匈奴战争的胜利;河西四郡的设置;丝绸之路的开通等。(2)新变化: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种类丰富;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或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一些高级奢侈品变为大众化商品;出现世界级的商品中转集散地等。地位:新兴的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中心之一。(3)原因: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或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产品大量增加,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机器生产直接引起对原料需求的增加(或工厂所需的原料需要从世界各地获取);交通运输业的变革(或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详解】(1)本题属于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天子(汉武帝)以为然”得出具有官方色彩;根据“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得出距离远且范围广;根据所学得出持续时间长;根据“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汉始筑令居以西”得出交易数额巨大;根据“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批),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得出贸易频率高。条件:结合所学可得出主要有张骞出使西域;对匈奴战争的胜利;河西四郡的设置;丝绸之路的开通等。(2)本题属于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世纪(欧洲)。新变化:根据“有英国的毛纺织品、北欧波罗的海地区的谷物、葡萄牙人从亚洲运回的胡椒和香料等”得出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种类丰富;根据“全球贸易开始令古老的地中海贸易黯然失色。比利时的安特卫普迅速成为其中一个崭露头角的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中心。”得出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根据所学可得出一些高级奢侈品变为大众化商品;出现世界级的商品中转集散地等。地位:结合所学可得出是新兴的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中心之一。(3)本题属于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工业革命后(世界)。内涵:根据“一方面,机器直接引起原料的增加,例如轧棉机使棉花生产增加。另一方面,机器产品的便宜和交通运输业的变革是夺取国外市场的武器。”得出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原因: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可得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结合工业革命可得出机器生产直接引起对原料需求的增加;根据所学可得出是交通运输业的变革。19.(1)第一阶段为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叶。特征: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蒸汽动力的广泛应用。第二阶段为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特征: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2)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专制制度的顽固和强大;对外闭关锁国,隔绝了世界市场。(3)启示: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保持民族和国家生机和活力的源泉。【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阶段:根据材料一“第一阶段到19世纪中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阶段为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叶;根据材料一“第二个阶段持续到19世纪整个下半叶”,可知第二阶段为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特征:第一阶段为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叶:根据材料一“包括棉纺织工业的、采矿业和冶金业的机械化及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工业和运输业中的运用”得出这一阶段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蒸汽动力在工业、运输业等行业中广泛应用;第二阶段为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根据材料一“它以科学在工业上更直接的应用和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发展为特征”得出这一阶段的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二“当时的中国,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稳固模式,政治上是高度专制集权的官僚帝国,丝毫不见启动社会经济转型的内部动力和物质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未能产生工业革命的原因有,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专制制度的顽固和强大;根据材料二“中国单一结构式的农业社会”,可知近代中国对外闭关锁国,隔绝了世界市场。(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启示:根据材料二“当时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才是起决定作用的,而且它们在启动阶段是起主导作用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应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保持民族和国家生机和活力的源泉。20.示例:主题:英国的工业强国之路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和《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国内环境。对外通过殖民扩张、三角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广阔的海外市场。19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外进行商品输出,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也确立了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大国地位。综上所述,工业革命促使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国崛起过程中工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作答本题需要分三步。第一部认真阅读要求,材料要求“就其中一个国家的崛起与发展,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特征的主题”,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实论证,如果运用中国史、古代史,选择“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之外的国家,则不得分。第二步通过认真阅读材料,找一个适合的主题,根据材料“本片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可知,考生可从中任选一个国家作答,如果选择英国,很容易想到英国首先爆发工业革命,并成为世界工厂,因此可拟题目为英国的工业强国之路。第三步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过程以及影响进行论证,最后在进行总结即可。如选择其他国家,言之有理亦可。
第二单元 生产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一、单选题1.1839年,全国性的反谷物法同盟成立,更加强烈地要求废除阻碍进口外国粮食的谷物法,同盟开展了大量宣传工作:出版周刊、举行集会、收买刊物辱骂反对他们的知识分子、利用雄厚的经济优势制造选民等。1846年议会终于废除了谷物法。谷物法的废除( )A.是工业资产阶级的巨大胜利 B.引起了激烈的社会变动C.英国由此进入自由资本主义 D.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始2.1802年,英国颁布《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规定“禁止工厂使用9岁以下学徒,18岁以下学徒每天最高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不得在晚上9时至早晨5时做夜工。”据此可知,英国意在A.保护青少年的健康 B.提高国民文化素养C.培养新式经济人才 D.建立现代工厂制度3.《诗经》中记载耕种用的“钱”(音剪) 和“镈”(音博)(即青铜铲和青铜锄),在交换中被当作等价物,逐渐演变为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这反映当时( )A.已广泛使用青铜农具 B.农用技术有显著提高C.青铜器具被普遍接受 D.商品经济有质的飞跃4.《唐会要》中记载,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三月“内出水车样,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沿郑、白渠百姓。以溉水田。”由这则材料可获取的信息是( )A.政府重视推广灌溉技术 B.政府对农户的控制严格C.高转筒车已应用于生产 D.中原农业生产歉收严重5.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煤、铁、机器的输出不断增加。特别是这一时期各个大陆出现大规模铁路建设的热潮,英国成为世界各地修建铁路的承包商和煤、铁轨、机器设备、机车车辆的主要供应者。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A.开始确立殖民霸权 B.推行自由贸易政策C.已成世界工业中心 D.加强对外殖民扩张6.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A.蒸汽机 B.计算机C.牛顿经典力学 D.达尔文进化论7.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耕犁也有所革新,除制造全铁的犁铧外,还创造了犁壁。据此可知,秦汉时期( )A.铁制农具广泛使用 B.经济重心逐渐转移C.农业生产体系完备 D.农业生产技术提高8.下图所示为一部首映于1936年的电影剧照,画面中主人公被卷入无限循环的工作无法自拔的情景引起了当时劳动者的强烈共鸣。由此可知,该电影深刻揭示了工业化的发展( )A.给民众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B.使社会阶级矛盾得到缓和C.丰富了劳动者的精神生活 D.加快了城市居民生活节奏9.丝绸是中华文明创新性成就之一、河南郑州荥阳青台遗址出土了距今5300年的丝织品残片,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素纱单衣重不到100克,堪称奇迹。据此可推知( )A.丝织业发源于中原大地 B.湖南较早采取家庭式劳作C.汉代时创新了纺织工具 D.北方丝织业长期领先南方10.下图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图。据图可知,19世纪中期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A.气候变化的影响 B.阶级结构的变化C.交通工具的革新 D.生产动力的变迁11.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议会通过的《工厂法》中,都附有关于童工教育的条款。如1802年通过的第一个《工厂法》,规定厂主应对童工进行读、写、算的教育。1833年的《工厂法》规定,14岁以下在纺织工厂劳动的童工每天须接受2小时义务教育。英国《工厂法》的这些教育条款旨在( )A.防止资本家对童工的剥削 B.提高童工的自我保护意识C.适应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 D.发现和培养工业实用人才12.河南辉县战国墓出土铁器179件,其中有锄36件,犁4件,镰1件;在石家庄市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中,铁质农具占到65%;北到辽宁、南到广东、东到山东、西到四川和陕西均有战国中期的铁农具出土。这些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铁质农具已经广泛使用 B.青铜铸造业占主导地位C.牛耕技术开始普遍推广 D.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13.按时间先后排列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顺序正确的是( ) ①美国生产的福特T型汽车 ②柏拉图与学生讨论哲学问题 ③工业革命期间的纺织工厂车间 ④翻车应用于生产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④② D.④③①②14.近年来,智能机器自身的道德和法律地位问题,人工智能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侵犯隐私、冲击就业,使人类“衰弱”或“去技能化”等问题,日益成为网民的热点话题。这反映出( )A.高科技引领了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B.科学技术发展亟须跨区域合作C.科技进步加剧社会治理的复杂化 D.现代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15.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一些棉纺织工厂主通过机器纺纱,再雇佣家庭手织工将棉纱织成棉布;在金属加工业中,既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工厂,也有很多传统手工作坊。这些现象表明,当时英国( )A.工厂制提高了生产效率 B.多种劳作方式并存C.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D.纺织业占主导地位16.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在自律的个人自由上建立起一种自发调节的社会经济秩序,政府在其中只需维持和平,建立和维持一个严密的执法体制,让每一个人按他自己的方式来对公共利益做出最大的贡献。”这一观点( )A.体现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诉求 B.佐证了劳动是财富的源泉C.得到了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认同 D.主导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动力的革命解放了人的手,运输的革命又使人类远距离的生产与销售成为可能,这便是在英国兴起的广泛而深刻的工业革命。……正是这场工业革命使英国由农业—乡村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工业—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即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电视机、收录机、VCD、DVD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洗衣机……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更为人类创造了崭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但是科技的发展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人类文明如何发展,已成为人类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课题。(1)列举工业革命中“动力的革命”和“运输的革命”的成就各一例,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对英国产生的影响。(2)“科技的发展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请分别以工业革命和材料二反映的那次科技革命为例加以说明,并就“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人类文明如何发展”谈谈你的认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天于(汉武帝)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贵金币书直数听巨万……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涌泉郡以通西北国。因益发使抵安息(伊朗高原)、毫蔡(今高加常一带)、黎轩(罗马常国)、条支(叙利亚)、身毒国(印度)。……诸使外国一辈(就)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批),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摘编自《史记·大究列传》材料二 全球贸易开始令古老的地中海贸易踏然失色。比利时的安特卫普迅速成为其中一个崭露头角的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中心。大西洋诸岛生产出的砂糖先集中到安特卫普,再运往世界各地。在十六世纪安特卫普的市场上,有英国的毛纺织品、北欧波罗的海地区的答物、葛莓牙人从亚洲运回的胡橄和番料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在此买卖世界各地的商品,好不热闹。当时一位著名的意大利历史学家因此感叹道:“去一翅安特卫普的交易所,就能听到世界各地的语言。”——摘自川北粉《一拉砂糖里的世界史》材料三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一方面,机器直接引起原料的增加,例如轧棉机使棉花生产增加。另一方面,机器产品的便宜和交通运输业的变革是夺取国外市场的武器。……例如,东印度就被迫为大不列颠生产棉花、羊毛、大麻、黄麻、靛蓝等;澳大利亚就变成了羊毛产地。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引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23卷)(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十六世纪安特卫普”为例,说明当时欧洲在商业贸易方面所出现的新变化,用一句话指出“十六世纪安特卫普”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工业革命后形成的“新的国际分工”的内涵,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工业革命发展过程中有几个阶段清晰可见,第一阶段到19世纪中叶,包括棉纺织工业的、采矿业和冶金业的机械化及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工业和运输业中的运用。第二个阶段持续到19世纪整个下半叶,它以科学在工业上更直接的应用和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发展为特征。——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材料二:内源性现代化和外源性现代化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启动社会变迁的那些决定性因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当时的中国,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稳固模式,政治上是高度专制集权的官僚帝国,丝毫不见启动社会经济转型的内部动力和物质条件。不同于中国的单一结构式的农业社会,英国已经孕育出内源性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和变革的前提条件……那种认为西方更多是靠对东方掠夺而发达起来的想法并不准确,当时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才是起决定作用的,而且它们在启动阶段是起主导作用的。——摘编自白少飞《以大历史观看待中国的现代化》(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有哪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分别有什么特征。(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未能产生工业革命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其对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2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大国崛起》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本片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之后的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结合所学知识,就其中一个国家的崛起与发展,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特征的主题,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参考答案:1.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谷物法限制来自外国廉价谷物的冲击,维护了土地贵族的利益,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它的废除维护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激烈的社会变动,排除B项;“由此”表述不当,排除C项;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谷物法的废除,排除D项。故选A项。2.A【详解】由材料可知,英国颁布《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规定了学徒工的最低年龄和每天最多工作时长,旨在保护青少年基本的健康权利,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英国政府通过立法保护青少年基本的健康权利,没有体现提高国民文化素养和培养新式经济人才,排除B项、C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英国政府通过立法保护青少年基本的健康权利,与建立现代工厂制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3.C【详解】材料信息是,青铜铲和青铜锄逐渐演变为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普遍接受青铜器具,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广泛使用青铜农具,故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农用技术有了提高,故B错误;D项错在“质的飞跃”,材料体现不出此说法。4.A【详解】依据材料“内出水车样,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沿郑、白渠百姓。以溉水田”来看,政府造出大量的水车供百姓使用,体现了政府对灌溉技术的重视。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出政府的农户严格的控制,B错误;材料只反映了政府制造水车,但不能得出这是高转筒车的结论,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重视推广灌溉技术,与中原农业生产是否严重歉收无关,D错误。故选A。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上半期(英国)。根据材料“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煤、铁、机器的输出不断增加”、“英国成为世界各地修建铁路的承包商和煤、铁轨、机器设备、机车车辆的主要供应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成为世界各地修建铁路的承包商和煤铁轨、机器设备、机车车辆的主要供应者,说明英国成为世界工业中心,C项正确;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确立了殖民霸权,排除A项;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让其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即既不限制进口又不鼓励出口,材料没有涉及自由贸易政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殖民扩张,排除D项。故选C项。6.A【详解】试题分析:由“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和“直接”可以看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作用,因为蒸汽机的使用和推广使得煤和铁这些矿物质得以出现较大的需求,因而直接推动了上述转变,故选A。BCD三项都不符合这一题意,故被排除。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7.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耕犁有所革新,除制造全铁的犁铧外,还创造了犁壁,体现了农业生产技术提高,D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秦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提高,未体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排除A项;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秦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体系完备”说法夸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8.A【详解】材料“卷入无限循环的工作无法自拔的情景”反映工业革命后,工人忙于应付机器运转,任由机器摆布,说明工业化给民众生活带来消极影响,A项正确;工业革命以来,贫富极具分化,社会阶级矛盾走向尖锐,排除B项;机械的被动的工作状态造成劳动者的精神空虚,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加快了工人的工作节奏而非生活节奏,排除D项。故选A项。9.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素纱单衣重不到100克,堪称奇迹”和所学可知,材料中“堪称奇迹”的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素纱单衣需要使用先进纺织工具才能完成,C项正确;仅凭材料“河南郑州荥阳青台遗址出土了距今5300年的丝织品残片”无法说明“丝织业发源于中原大地”,排除A项;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素纱单衣是官营作坊织造的,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南北对比,D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故选C项。1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期(世界)。根据题干图片相关信息可知,19世纪中期,木材使用量呈下降趋势,煤的使用量呈上升趋势,主要是因为蒸汽机的使用,D项正确;19世纪中期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生产动力的变迁,与气候变化的影响无关,排除A项;19世纪中期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生产动力的变迁,与阶级结构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交通工具的革新的主要原因就是动力的变迁,排除C项。故选D项。1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厂对工人的文化技术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19世纪上半期正是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此时工厂法重视对童工的文化教育,目的是提高其基本的文化素养,以适应工业革命不断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A项显然与允许工厂使用童工的目的不符,排除;B项是对童工进行文化教育的错误理解,排除;材料只涉及童工基本的文化教育,与并不是为了发现和培养工业实用人才,排除D项。故选C项。1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出土的铁器在全国分布广泛,据此可以得知,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经得到广泛的推广和使用,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铁器的分布,没有体现青铜铸造业,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铁器,而非牛耕,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描述社会分工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3.B【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和近代(世界)。本题要求按前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柏拉图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东汉时期,翻车应用于生产,工业革命的时间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汽车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因此,时间顺序是②④③①,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1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人工智能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侵犯隐私、冲击就业等问题,这反映出科技进步使得社会治理的复杂化,C项正确;材料叙述的是科技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如何促进科技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科技发展的积极影响,不能得出现代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排除D项。故选C项。1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根据材料可知,当时英国既有工业工厂,又有传统手工作坊,故得出英国多种劳作方式并存,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英国具有多种劳作方式,不能看出工厂制度提高生产效率,排除A项;工业革命完成,英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只能看出英国纺织业具有多种生产形式,不能得出纺织业是否占据英国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16.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在自律的个人自由上建立起一种自发调节的社会经济秩序,……让每一个人按他自己的方式来对公共利益做出最大的贡献”及所学可知,亚当▪斯密主张建立资本主义经济的自发调节机制,这符合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发展要求,A项正确;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亚当▪斯密的主张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并未得到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认同,排除C项;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是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导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7.(1)动力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运输革命: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机车;富尔顿发明的轮船。影响: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2)负面影响:工业革命生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废渣、废水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等。新科技革命:学生沉溺网络游戏,荒废学业;高科技犯罪;色情传播等。(其他符合题意言之有理者,可酌情得分)认识:开放性答题,涉及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网络文明安全等。【详解】(1)“动力的革命”结合蒸汽机作答,“运输的革命”结合火车和蒸汽轮船作答。影响结合材料信息“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作答。(2)说明结合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和新科技革命成就的消极影响分析。认识为开放性题目,从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18.(1)特点:具有官方色彩;距离远且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交易数额巨大;贸易频率高。条件:张骞出使西域;对匈奴战争的胜利;河西四郡的设置;丝绸之路的开通等。(2)新变化: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种类丰富;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或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一些高级奢侈品变为大众化商品;出现世界级的商品中转集散地等。地位:新兴的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中心之一。(3)原因: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或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产品大量增加,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机器生产直接引起对原料需求的增加(或工厂所需的原料需要从世界各地获取);交通运输业的变革(或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详解】(1)本题属于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天子(汉武帝)以为然”得出具有官方色彩;根据“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得出距离远且范围广;根据所学得出持续时间长;根据“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汉始筑令居以西”得出交易数额巨大;根据“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批),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得出贸易频率高。条件:结合所学可得出主要有张骞出使西域;对匈奴战争的胜利;河西四郡的设置;丝绸之路的开通等。(2)本题属于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世纪(欧洲)。新变化:根据“有英国的毛纺织品、北欧波罗的海地区的谷物、葡萄牙人从亚洲运回的胡椒和香料等”得出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种类丰富;根据“全球贸易开始令古老的地中海贸易黯然失色。比利时的安特卫普迅速成为其中一个崭露头角的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中心。”得出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根据所学可得出一些高级奢侈品变为大众化商品;出现世界级的商品中转集散地等。地位:结合所学可得出是新兴的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中心之一。(3)本题属于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工业革命后(世界)。内涵:根据“一方面,机器直接引起原料的增加,例如轧棉机使棉花生产增加。另一方面,机器产品的便宜和交通运输业的变革是夺取国外市场的武器。”得出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原因: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可得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结合工业革命可得出机器生产直接引起对原料需求的增加;根据所学可得出是交通运输业的变革。19.(1)第一阶段为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叶。特征: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蒸汽动力的广泛应用。第二阶段为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特征: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2)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专制制度的顽固和强大;对外闭关锁国,隔绝了世界市场。(3)启示: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保持民族和国家生机和活力的源泉。【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阶段:根据材料一“第一阶段到19世纪中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阶段为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叶;根据材料一“第二个阶段持续到19世纪整个下半叶”,可知第二阶段为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特征:第一阶段为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叶:根据材料一“包括棉纺织工业的、采矿业和冶金业的机械化及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工业和运输业中的运用”得出这一阶段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蒸汽动力在工业、运输业等行业中广泛应用;第二阶段为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根据材料一“它以科学在工业上更直接的应用和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发展为特征”得出这一阶段的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二“当时的中国,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稳固模式,政治上是高度专制集权的官僚帝国,丝毫不见启动社会经济转型的内部动力和物质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未能产生工业革命的原因有,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专制制度的顽固和强大;根据材料二“中国单一结构式的农业社会”,可知近代中国对外闭关锁国,隔绝了世界市场。(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启示:根据材料二“当时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才是起决定作用的,而且它们在启动阶段是起主导作用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应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保持民族和国家生机和活力的源泉。20.示例:主题:英国的工业强国之路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和《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国内环境。对外通过殖民扩张、三角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广阔的海外市场。19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外进行商品输出,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也确立了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大国地位。综上所述,工业革命促使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国崛起过程中工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作答本题需要分三步。第一部认真阅读要求,材料要求“就其中一个国家的崛起与发展,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特征的主题”,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实论证,如果运用中国史、古代史,选择“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之外的国家,则不得分。第二步通过认真阅读材料,找一个适合的主题,根据材料“本片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可知,考生可从中任选一个国家作答,如果选择英国,很容易想到英国首先爆发工业革命,并成为世界工厂,因此可拟题目为英国的工业强国之路。第三步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过程以及影响进行论证,最后在进行总结即可。如选择其他国家,言之有理亦可。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