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同步课件+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创造宣言优质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创造宣言优质课件ppt,文件包含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1课《创造宣言》同步课件pptx、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1课《创造宣言》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1课《创造宣言》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重点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学习难点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2.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泰戈尔
创造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带来丰收的成果,带来奋斗的喜悦,带来生存的信念。谁忽视了人生中的创造,无疑也是对人生的懈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宣言》,学习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陶行知1914年留美,次年获伊利诺伊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同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孟禄等教育家。1917年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教育科主任等职务。1923年与朱其慧等在北京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推行平民教育。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乡村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1930年秋流亡日本。1931年春回国,继续投身中国教育事业,不仅创办学校,还创办了大量教育刊物。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健康受损,受好友李、闻事件的刺激又过深,突发脑溢血因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本文选自《陶行知全集》第四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本文创作于 1943年10月13日,是作者在重庆育才学校做的主题演讲。当时陶行知针对旧中国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提出旨在造就创造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造教育思想。本文即是他关于创造教育的重要论述。
樵夫(qiá) 豢养(huàn) 陡然(dǒu) 烟囱(cōnɡ) 崇拜(chónɡ) 中伤(zhònɡ) 玄奘(zànɡ) 懦夫(nuò) 遁词(dùn)
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鲁钝:愚笨,不敏锐。懦夫:软弱无所作为的人。豢养:喂养。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哑口:像哑巴一样。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暴,糟蹋、损害;弃,鄙弃。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投,投奔。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离,离开。画龙点睛: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1.感知内容,梳理思路。
通读课文,勾画出能概括各段内容的关键词句,感知内容。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东山的樵夫……如果他肯迎接创造之神住在他的心里。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结合各段内容的关键词句,明确本文的观点和题目的“创造宣言”。
观点: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要从点滴做起,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
创造宣言: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通读课文,结合各段内容的关键词句,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4):引出论题:教育者要接过创造主未完成的工作,继续创造。第二部分(5~11):作者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第三部分(12~15):以东山樵夫为例,指出创造要从点滴做起,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第四部分(16):发出创造宣言,表达献身创造的强烈愿望。
文章第三部分像是片段性的驳论。作者驳斥了哪些错误的观点?是怎样批驳的?同时又确立了怎样的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八大山人、飞帝亚斯、米开朗基。
《易经》《正气歌》《尼赫鲁自传》
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
玄奘、哥伦布、莫扎尔特、歌德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首先引出论题:教育者要接过创造主未完成的工作,继续创造;然后列举事例,批评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进一步以东山樵夫为例,指出创造要从点滴做起,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最后一段借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
2.学习论证,品读语言。
作者在文中运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观点的?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罗丹说:“恶是枯干。”
引用……的名言作为论据,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作者在文中运用什么方法批驳错误观点的?结合下面表格分析。
《易经》《正气歌》苏联的国歌《尼赫鲁自传》等
这些事例有什么特点,它和观点之间是怎样建立起联系的?
这些事例涉及古今中外、多个领域,具有说服力,道理又讲得充分,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自然驳倒对方观点,从而得出结论。
举例论证的方式:1.个例,举一个详例;2.对例,一古一今,一中一外,一正一反等;3.排例,举多个简例,构成排比,丰富内容,增强论证的气势和说服力;
作者在文中讲述东山樵夫割草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要迎接创造之神住在他的心里。
作者用“东山樵夫”喻指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以树苗茅草喻指学生,指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既不能发现学生的价值,也不能给予他们更好的指导,最后只会毁灭他们。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喻论证?请结合内容分析。
运用比喻论证,“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教育者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本文题为《创造宣言》,作为演讲稿,语言具有号召力,请结合内容分析。
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语言气势和感染力,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一根树苗如此想,两根树苗如此想,三根树苗如此想,久而久之成趋向,便接二连三地,一天一天地,听到有树苗对樵夫说:“老人家,你愿意带我到东山去玩一玩吗?”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
急促有力,节奏感强,具有鼓动性、号召力。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说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
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创造之神!你回来呀!……你不能放弃你的责任。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当你看见满山的树苗在你监护之下,得到我们的汗、血、心、生命的灌溉,一根一根地都长成参天的大树,你不高兴吗?创造之神!你回来呀!
充满激情,增强了演讲的感染力,表达了作者的渴望创造的强烈愿望。
仿照《世界人权宣言》的形式,缩写陶行知的《创造宣言》。
人皆生而自由;在尊严及权利上均各平等。人各赋有理性良知,诚应和睦相处,情同手足。人人皆得享受本宣言所载之一切权利与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见或他种主张、国籍或门第、财产、出生或他种身份。并且不得因一人所隶国家或地区之政治、行政或国际地位之不同而有所区别,无论该地区系独立、托管、非自治或受有其他主权上之限制。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与人身安全。(节选自《世界人权宣言》)
示例: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结合社会现实和成长经历,从教师、学生、社会的角度谈谈对创造的理解。
教师要创造,就不要墨守成规,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对教材多一份思辨,让教育多一份智慧。学生要创造,就要敢于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小小年纪同样也能有所发现。社会要创造,就不能因循守旧,习惯的事情并非就是正确的事情。
主题:本文通过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有力的批驳,从而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强调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激励我们发掘潜能,创造美好未来。
写法:举例论证,说服力强;破立结合,论证有力;叙议结合,层层深入。
联系自己在学校、家庭中的生活,思考怎样才能发挥创造力,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并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练笔。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完美版ppt课件,文件包含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范进中举》同步课件pptx、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范进中举》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范进中举》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孤独之旅精品ppt课件,文件包含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孤独之旅》同步课件pptx、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孤独之旅》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孤独之旅》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故乡试讲课课件ppt,文件包含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同步课件pptx、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