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1 平行线当堂检测题
展开【学习目标】
熟练掌握对顶角,邻补角及垂线的概念及性质,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与两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
2. 区别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并能灵活运用;
3. 了解平移的概念及性质.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要点一、相交线
1.对顶角、邻补角
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存在几种不同关系,它们的概念及性质如下表:
要点诠释:
(1)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对顶角是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对顶角的特征:有公共顶点,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2)如果∠α与∠β是对顶角,那么一定有∠α=∠β;反之如果∠α=∠β,那么∠α与∠β不一定是对顶角.
(3)如果∠α与∠β互为邻补角,则一定有∠α+∠β=180°;反之如果∠α+∠β=180°,则∠α与∠β不一定是邻补角.邻补角的特征:有公共顶点,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4)两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中,每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对顶角有一个.
2.垂线及性质、距离
(1)垂线的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如图1所示,符号语言记作: AB⊥CD,垂足为O.
要点诠释:
要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只需看它们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是否有一个角是直角,两条线段垂直,是指这两条线段所在的直线垂直.
(2)垂线的性质:
垂线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与平行公理相比较记).
垂线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称:垂线段最短.
(3)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如图2:PO⊥AB,点P到直线AB的距离是垂线段PO的长.
要点诠释:垂线段PO是点P到直线AB所有线段中最短的一条.
要点二、平行线
1.平行线判定
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要点诠释: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和平行公理的推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还有:
(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没有交点(不相交),那么两直线平行.
(2)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平行线的传递性).
(3)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4)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2.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要点诠释: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和平行公理的推论,平行线的性质还有:
(1)若两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且没有公共点.
(2)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直线垂直,那么它必与另一条直线垂直.
3.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如图3,直线AB∥CD,EF⊥AB于E,EF⊥CD于F,则称线段EF的长度为两平行线AB与CD间的距离.
要点诠释:
(1)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2)初中阶级学习了三种距离,分别是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距离、平行线间的距离.这三种距离的共同点在于都是线段的长度,它们的区别是两点间的距离是连接这两点的线段的长度,点到直线距离是直线外一点引已知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平行线间的距离是一条直线上的一点到与之平行的另一直线的距离.
(3)如何理解 “垂线段”与 “距离”的关系:垂线段是一个图形,距离是线段的长度,是一个量,它们之间不能等同.
要点三、图形的平移
1.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每个命题都是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2.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
要点诠释:平移的性质:
(1)平移后,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
(2)平移后,对应角相等;
(3)平移后,对应点所连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
(4)平移后,新图形与原图形是一对全等图形.
【典型例题】
类型一、相交线
1. ( •凉山州一模)我们知道两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2对,三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6对,四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12对,…
(1)10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 对.
(2)n(n≥2)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 对.
【答案与解析】
解:(1)如图①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2对对顶角;如图②三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6对对顶角;如图③四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12对对顶角;
…;
按这样的规律,10条直线交于一点,那么对顶角共有:=90,
故答案为:90;
(2)由(1)得:n(n≥2)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n(n﹣1).
故答案为:n(n﹣1).
【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了对顶角以及图形变化规律,本题是一个探索规律型的题目,解决时注意观察每对数之间的关系.这是中考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2.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AB于点O,∠COE=40°,求∠BOD的度数.
【答案与解析】
解: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如图1,直线AB,CD相交后,∠BOD是锐角,
∵OE⊥AB, ∴∠AOE=90°,即∠AOC+∠COE=90°.
∵∠COE=40°, ∴∠AOC=50°.
∵∠BOD=∠AOC ∴∠BOD=50°
第二种:如图2,直线AB、CD相交后,∠BOD是钝角,
∵OE⊥AB, ∴∠AOE=90°.
∵∠COE=40°,
∴∠AOC=90°+40°=130°,
∴∠BOD=∠AOC=130°.
【总计升华】本题属于无图题,首先应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画图时要考虑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为∠BOD是锐角,第二种情况是∠BOD是钝角.此外关于两条直线相交,应想到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
举一反三:
【变式】( •河北模拟)如图,已知点O在直线AB上,CO⊥DO于点O,若∠1=145°,则∠3的度数为( )
A.35°B.45°C.55°D.65°
【答案】 C.
解:∵∠1=145°,
∴∠2=180°﹣145°=35°,
∵CO⊥DO,
∴∠COD=90°,
∴∠3=90°﹣∠2=90°﹣35°=55°.
类型二、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3.如图所示,AB∥CD,∠1=∠B,∠2=∠D,试说明BE⊥DE.
【思路点拨】这是初学几何时较为复杂的题目,通常是过“拐点”(拐角处的顶点)作平行线为辅助线,把一个大角分成两个角,分别与两个已知角建立起了联系.
【答案与解析】
解:过E点作EF∥AB,
因为AB∥CD(已知),
所以EF∥CD.
所以∠4=∠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因为∠D=∠2(已知),
所以∠4=∠2(等量代换).
同理,由EF∥AB,∠1=∠B,可得∠3=∠1.
因为∠1+∠2+∠3+∠4=180°(平角定义),
所以∠1+∠2=∠3+∠4=90°,
即∠BED=90°.故BE⊥DE.
【总结升华】解此题的关键是如何构造平行关系,即过哪一点作哪条直线的平行线,只有通过适当的练习才能逐步达到熟练解题的目的.
举一反三:
【变式1】已知直线AB∥CD,当点E在直线AB与CD之间时,有∠BED=
∠ABE+∠CDE成立;而当点E在直线AB与CD之外时,下列关系式成立的是( ).
A.∠BED=∠ABE+∠CDE或∠BED=∠ABE-∠CDE
B.∠BED=∠ABE-∠CDE
C.∠BED=∠CDE-∠ABE或∠BED=∠ABE-∠CDE
D.∠BED=∠CDE-∠ABE
【答案】C (提示:过点E作EF∥AB)
【变式2】如图,两直线AB、CD平行,则∠1+∠2+∠3+∠4+∠5+∠6= .
【答案】900°
4.如图,已知CD∥EF,∠1+∠2=∠ABC,求证:AB∥GF.
【答案与解析】
证明:如图,过点C做CK∥FG,并延长GF、CD交于点H,
∵ CD∥EF (已知),
∴ ∠CHG=∠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 CK∥FG,
∴ ∠CHG+∠2+∠BCK=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 ∠1+∠2+∠BCK=180°(等量代换).
∵ ∠1+∠2=∠ABC(已知),
∴ ∠ABC+∠BCK=180°(等量代换).
∴ CK∥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 AB∥GF(平行的传递性).
【总结升华】反复应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见到角相等或互补,就应该想到判断直线是否平行,见到直线平行就应联想到角相等或互补.
类型三、图形的平移
5.(吉林)如图所示,把边长为2的正方形的局部进行图①~④的变换,组成图⑤,则图⑤的面积是( )
A.18 B.16 C.12 D.8
【思路点拨】根据平移的基本性质,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即图形平移后面积不变,则⑤面积可求.
【答案】B
【解析】图①到图②是将一个等腰三角形由下方平移到上方.图③到图④是将右边的小长方形平移到左侧,所以图④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与边长为2的正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图⑤是由4个图④组成的,所以图⑤的面积是4×4=16.
【总结升华】平移是由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决定的.平移的性质是平移前后,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变.
类型四、实际应用
6.手工制作课上,老师先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折叠成如图所示的那样,若折痕与一条边BC的夹角∠EFB=30°,你能说出∠EGF的度数吗?
【思路点拨】长方形的对边是平行的,所以AD∥BC,可得∠DEF=∠EFG=30°,又因为折后重合部分相等,所以∠GEF=∠DEF=30°,所以∠DEG=2∠DEF=60°,又因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所以∠EGF=180°-∠DEG,问题可解.
【答案与解析】
解:因为AD∥BC(已知),
所以∠DEF=∠EFG=30°(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因为∠GEF=∠DEF=30°(对折后重合部分相等),
所以∠DEG=2∠DEF=60°.
所以∠EGF=180°-∠DEG=180°-60°=12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总结升华】本题利用了:(1)折叠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2)平行线的性质.
举一反三:
【变式】(山东滨州)如图,把—个长方形纸片对折两次,然后剪下—个角.为了得到一个正方形,剪刀与折痕所成的角的度数应为( ).
A.60° B.30° C.45° D.90°
【答案】C
图形
顶点
边的关系
大小关系
对顶角
1
2
∠1与∠2
有公共顶点
∠1的两边与
∠2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对顶角相等
即∠1=∠2
邻补角
有公共顶点
∠3与∠4有一条边公共,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邻补角互补即
∠3+∠4=180°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5.2 平行线1 平行线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a href="/sx/tb_c25254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5.2 平行线1 平行线一课一练</a>,共7页。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1.1 轴对称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1.1 轴对称课时训练,共10页。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1 全等三角形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1 全等三角形课后测评,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