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Ⅰ卷(阅读题,共63分)
一、古诗文阅读(3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张机,字仲景,南阳人也。学医术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工于治疗,尤精医方,遂大有时誉。汉灵帝时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少时与同郡何颙客游洛阳,颙探知其学,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医也!”
②尝见侍中王仲宣,仲景曰:“君年至四十当有疾,须眉脱落,脱落后半年必死,宜豫服五石汤,庶几可免。”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仲景曰:“观君气色,非饮药之诊,何轻命欺人如此邪?”仲宣益深恶之。后二十年果有疾,须眉皆脱落。越一百八十七日卒。时人以为扁鹊、仓公无以加也。
③著《伤寒卒病论》【注】十卷行于世。盖推本《素问·热论》之旨,兼演伊尹《汤液》而为之。探赜钩玄,功伴造化,华佗读而善之曰:“此真活人书也!”仲景又著《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寔为“千古医方之祖”。自汉魏以迄于今,海内学者,家肆户习,诵读不暇,如士子之于六经。论者推为医中亚圣,而范晔《后汉书》乃不为仲景立传,是故君子有遗憾焉。
(节选自明·李濂《医史》,有删节)
【注】《伤寒卒病论》:即《伤寒杂病论》。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 起:治愈
B. 宜豫服五石汤 豫:事先
C. 时人以为扁鹊、仓公无以加也 加:超越
D. 家肆户习,诵读不暇 习:练习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
B. 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
C. 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
D. 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仲景曾经跟随同郡张伯祖学习医术,何颙认为张仲景青出于蓝,堪称一代神医。
B. 《金匮玉函要略方》研究了伤寒与杂病,记载了相关医方,被尊为“千古医方之祖”。
C. 从汉魏起,张仲景的医学著作就得到民间的极大推崇,被提高到了与六经相等的地位。
D. 张仲景在医学理论上成就很大,有“医中亚圣”之称,《后汉书》却无传,令人遗憾。
4.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工于治疗,尤精医方,遂大有时誉。
⑵盖推本《素问·热论》之旨,兼演伊尹《汤液》而为之。
【答案】1. D2. B3. C
4. (张仲景)善于治疗疾病,特别精通医方,于是在当时获得了很大的名声。
这本书是张仲景)推究《素问•热论》的主要思想,并发挥伊尹《汤液》的(相关主张)而写成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D.解释不正确,“家肆户习,诵读不暇”意为:家家户户都在学习,时时刻刻在记诵朗读。习:学习,而非“练习”。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句意为:张仲景当时二十多岁,(王仲宣)听了他的话很是讨厌,虽然接受了药方却不引用。过了几天,又见到张仲景,于是谎称说:“五石汤已经喝了。”“仲宣时年二十余”主谓结构,应在“余”后停顿;“闻其言恶之”连动结构,应在“之”后停顿;“虽受方而不饮”连动结构,应在“饮”后停顿;“居数日”动宾结构做状语,应在“日”后停顿;“复见仲景乃佯曰”中“曰”连动结构,应在“曰”后停顿;因此断句为: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被提高到了与六经相等的地位”有误,“自汉魏以迄于今,海内学者,家肆户习,诵读不暇,如士子之于六经”意思是:从汉魏以来一直到现在,全国学医的人,家家户户都在学习,时时刻刻在记诵朗读,好像读书人在诵读六经。据此可知,以张仲景的医学著作与六经相比,只是说得到民间(学医的人,而非所有“读书人”)的极大推崇,不是说提高到了与六经相等的地位;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工:擅长;善于。尤:特别。精:精通。遂:于是,就。誉:名声。
(2)重点词语:盖:表示推测,相当于“大约”、“大概”。推本:研究。旨:意图;宗旨。兼演:并发挥。为:写。
【点睛】参考译文
张机,字仲景,南阳人。跟同郡的张伯祖学习医术,得到了他的全部真传。(张仲景)善于治疗疾病,特别精通医方,于是在当时获得了很大的名声。汉灵帝时选拔为孝廉,做官做到长沙太守。年轻的时候与同乡何颙一起到洛阳游玩,何颙经探听知道了他在医学方面的才学,对人说:“仲景的医术要比张伯祖精通,治愈疾病的灵验,即使鬼神也不知道是怎样,真是一代神医阿!”
曾经有一次拜见侍中王仲宣,张仲景说:“您到了四十岁会患有疾病,胡须眉毛会脱落,脱落后半年一定会死,应当事先服用五石汤,或许可以避免。”张仲景当时二十多岁,(王仲宣)听了他的话很是讨厌,虽然接受了药方却不引用。过了几天,又见到张仲景,于是谎称说:“五石汤已经喝了。”张仲景说:“观看你的气色,不是饮用药的样子,怎么这样轻视自己的生命呢?”仲宣更加讨厌他。二十年后果然有了疾病,胡须眉毛都脱落了。过了一百八十七日人死了。当时的人认为扁鹊、仓公都不能超越他。
著有《伤寒卒病论》十卷流行在世间。(这本书是张仲景)推究《素问·热论》的主要思想,并发挥伊尹《汤液》的(相关主张)而写成的。探索幽隐,求取深意,成就与天工之巧相辅相成,华佗读了后称赞这本书说:“这真是救活人的书阿!”张仲景又著有《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论述伤寒,中卷论述杂病,下卷记载他的药方治疗女病人,这是“千古医方之祖”。从汉魏以来,一直到现在,全国学医的人,家家户户都在学习,时时刻刻在记诵朗读,好像读书人在诵读六经。做评论的人推崇(张仲景)是医学界的亚圣,然而范晔《后汉书》竟然没有给张仲景立传,所以有德行的人感到遗憾。
(二)(8分)
5.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友三首(其二)
唐彦谦
寒灯孤对拥青毡,牢落①何如似客边。
却忆花前酣后饮,醉呼明月上遥天。
寄友三首(其三)
唐彦谦
客里逢春一惘然,梅花落尽柳如烟。
无情最恨东来雁,底事②音书不肯传。
【注】①牢落:孤寂的样子。②底事:何事,为什么。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客居他乡,夜里独对寒灯、孤拥青毡时,不禁想起了与友人花前畅饮的场景。
B. “醉呼”句生动再现了诗人和友人醉酒后狂放情态,反衬出诗人此时的孤寂落寞。
C. 梅花凋零,柳丝如烟,“梅花”句在对春景的描摹中暗含季节更替、时光流逝的惆怅。
D. 两首诗同是遥寄友人,都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之愁和对与友人欢聚的时光的留恋。
(2)诗人为什么“最恨东来雁”?你怎样理解诗人对“东来雁”的“恨”?请结合第二首诗简要回答。
【答案】(1)D(2)①恨大雁“无情”,不肯给自己带来友人的消息。②借对大雁的埋怨,委婉表达友人音讯不至的失落,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D.两首诗同是遥寄友人,第一首诗人客居他乡,夜里独对寒灯、孤拥青毡时,不禁想起了与友人花前畅饮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之愁;第二首借对大雁的埋怨,委婉表达友人音讯不至的失落,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都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之愁和对与友人欢聚的时光的留恋”表述有误;
故选D。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诗文理解。
第一问:“无情最恨东来雁,底事音书不肯传”意思是:最恨无情的大雁竟然不肯给自己带来友人的消息。据此表述即可。
第二问:大雁是书信的使者,然而大雁并未捎来友人的信件,无从得知友人的消息,诗人借大雁的埋怨,含蓄委婉的表达对没有友人消息的失落,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
(三)古诗文默写。(6分)
6. 诗、文名句填空。
①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________________,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④_____________,不亦乐乎? (《论语》)
⑤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表现诗人虽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长河落日圆 ② 千树万树梨花开 ③ 春蚕到死丝方尽 ④ 有朋自远方来 ⑤ 落红不是无情物 ⑥ 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树、梨、蚕、泥”等字容易写错。
二、现代文阅读。(26分)
(一) (10分)
7. 阅读下列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问题。
你“感到”自己在读书吗?
[材料一]
2022年4月23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1.6%,较2020年的81.3%提升了0.3个百分点,保持稳定增长。
(摘自央视新闻客户端4月23日讯,有删减)
[材料二]
2021年中国成年国民数字阅读人群分布特征
[材料三]
2021年中国成年国民数字阅读用户人均接触量与平均阅读时长
[材料四]
我推崇书籍阅读而不是网络阅读。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在书里。尽管我国目前成年人的网络阅读人数已经超过了纸质阅读人数,但我认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还处在离线状态。网络上更容易吸引眼球的是信息、广告和娱乐的内容,人类的理解,特别是人类理性的洞察力,通过网络很难获得,智慧的内容在网络上更是凤毛麟角。对人类思想的进化而言,对个人思想的发展而言,从信息到知识到智慧,就像一个金字塔,它是精神与智力逐步升级发展的过程。唯有通过书籍阅读,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才能一步步地通往精神的“金字塔”之巅。将每一个人的智慧汇总起来,才能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
(节选自朱永新《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显示,中国成年国民数字阅读的人群中,18~29周岁的人群占比最大。
B. 网络阅读克服了传统印刷纸张的束缚,把阅读学习简单化,是比纸质阅读更好的方式。
C. 网络上更容易吸引眼球的是信息、广告和娱乐内容,所以很难从中获得人类理性的洞察力。
D. 朱永新认为唯有通过书籍阅读,一个人的智慧才能一步步地通往精神的“金字塔”之巅。
(2)材料三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从中你发现在当前成年国民中存在怎样的阅读现象?
(3)“你‘感到’自己在读书吗?”请联系材料,说出此标题的作用。
【答案】(1)B(2)列图表;目前,数字阅读已经成为网络智能时代大部分国民的阅读形态(随着互联网和智能科技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使用电脑、智能手机或者其他移动智能终端进行阅读活动)
(3)示例:①用问句形式,询问读者有没有阅读,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引起读者对自己阅读情况的关注;②“感到”一词说明事实未必就是这样,引发读者思考数字阅读是否符合阅读的真正意义,从而突出了纸质阅读的重要性。
【解析】
【小问1详解】
B.根据材料四“我推崇书籍阅读而不是网络阅读。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在书里”“通过网络很难获得,智慧的内容在网络上更是凤毛麟角”的内容可知,选项“比纸质阅读更好的方式”的表述在文中并不能得到论证,反而朱永新更推崇纸质阅读。
故选B。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读和对材料的内容的理解。
第一问,材料三用柱状图的形式进行说明,所以材料三运用了列图表的说明方法;第二问,根据材料三中的柱状图,可知三种阅读方式中,电子阅读的人均阅读量和平均单次阅读时长最高。有声阅读也属于数字阅读,二者相加,人均阅读量和平均单次阅读时长远大于纸质阅读,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数字阅读已经成为网络智能时代大部分国民的阅读形态,或: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使用电脑、智能手机或者其他移动智能终端进行阅读活动。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题目的作用分析。
“你‘感到’自己在读书吗?”是一个问句,让读者看到题目就能引发思考,自己是不在阅读?因此,题目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感到”是自我感受,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的意思,也引发读者思考个人的观点。因为本文对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进行了分析比较,读者可能更多的是数字阅读,到底算不算真正的“阅读”呢?能“感到”和纸质阅读的不同吗?因此能引起读者对于数字阅读的思考,从而突出了传统的纸质阅读的重要意义。
(二)(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你是排长我是兵
①总是想起老韩,《人民文学》的同事私下里也叫他“韩排”,因为他在部队当过排长。
②我当兵那年,老韩已经是排长了。我的排长是山东人,和老韩很是相像:皮肤黢黑,身量高挑,话也不多。排长日常和兵住在一起,如果是大通铺,会睡在炕头或炕尾。他平常会斜挎一支带皮套的五四式手枪,在兵眼里,非常威风。我对排长由衷的敬慕,和他的这一英姿极为有关。晚上,他会把手枪挂在炕头的挂钩上,我几次想把玩一下这支令我神往的手枪,只因排长不怒自威,没敢。
③怎么认识老韩的,记不清了,应该是在一次作家聚会上。反正,一聊天就生出几分敬畏。他与排长都姓韩,神情举止又酷似。于是,就像玩旋转木马,在我心里,一种距离一下子定格了:他是排长我是兵。
④那时,老韩是《人民文学》二编室主任,已是极有名的作家。我也曾读过一篇他的散文,字字珠现、文采飞扬、大气磅礴。很少见老韩滔滔不绝,一般作“嗯”“啊”的点头状,间或发几句宏论,自带气场,总是一副很深沉的样子。
⑤我曾在一家刊物主事,刊物发行不好,眼瞅着要黄摊儿。为了扭转被动局面,我策划了一个电视专题片进行营销,需请一位有影响力的作家出镜,为刊物说几句好话。我立即想到了老韩。我很不好意思开口,因为一分钱劳务费都没有,加之老韩性格一向高傲,我担心他会不情愿。可急着录制,便向他讲了我们的窘况。“得,别说了,我去。”第二天他很早就来到杂志社,录制完已近中午。我十分过意不去,说:“老韩,中午请你吃饭吧。”老韩一笑:“穷得都叮当响了,请我吃什么饭呀,给你们杂志社省俩钱吧!”说完,一偏腿,飞身跨上自行车,疾行而去。
⑥我对老韩敬重有加,除了他与我的排长在形象上重叠,让我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外,还有一个原因。那是1995年初冬的一天,天朗气清。老韩突然给我电话,电话里风轻云淡地说,你写篇稿子吧。我喜出望外,立马投入采访,完成了报告文学《世纪之泣》。在1996年7月的《人民文学》发表后不久,老韩告诉我作品获奖了。我永远难忘那次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十分盛大的颁奖仪式。过后和老韩闲聊,我说我有一个“世纪三部曲”写作计划,老韩听了点点头,平静地说道:“你写吧,我都用。”他说话的语气波澜不惊,就像我当年在连队当兵,排长在晚点名时肯定了我两句。
⑦我的眼前展开了一幅诱人的画卷,我像一只即将放飞的雏鹰,对未来的世界心驰神往跃跃欲试。
⑧这以后,又给过老韩几篇稿件,也无一退稿。现在回想起来,上世纪90年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各大名刊更是文学爱好者心中的圣地。对于一个没什么名气的文学写作者来说,有“国刊”之誉的《人民文学》会上门约稿,几次投稿都被采用,该是一份多么厚重的信任和荣幸!
⑨其实老韩牛得很。老韩有两句“名言”:一句是“《人民文学》发一本也是大刊”;还有一句是“我从不轻易约稿,愿意写就给我,不愿意写决不强求”。1997年我调入《人民文学》杂志社,和他在一个办公室,更是有机会领略到了老韩的磊落和风骨。一次他接电话,只是简短的几句对话,听得出对方是因为一篇稿子和他套近乎。老韩表情有些不耐烦,应付了几句,见对方仍不挂电话,脸一下拉下来:“稿子用不用有标准,质量不行,你说出大天也没用。”挂断电话他“喊”了一声,眉峰一挑:“一切以质量说话。行,发;不行,谁来了也白搭!”
⑩老韩退休后,依然风风火火,经常看到他出席各种活动的信息,似乎更忙了。他就像一瓶陈年的老酒,岁月没有影响它的品质,反而越来越显珍贵。后来得知他猝然离世,我心一颤,如同被风雪覆盖的旷野,寒冷而凄凉。
⑪我和老韩虽然不在一个部队服役,但在我的潜意识中,一直视他为我的排长。我忘不了当年排长晚上为我盖被的情景,忘不了他白天带我训练的情景,忘不了他在我窘困时鼓励我的情景。老韩与我排长的形象又一次重叠,老韩是我的同事、兄长,更是我的战友。
⑫在我心里,有一种关系永远不会改变:你是排长我是兵。
(选自《光明日报》,作者杜卫东,有删改)
8. 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按照文章顺序概括讲述的事情。
(1)我请老韩帮忙做宣传,他不要劳务费;
(2)_________________﹔
(3)老韩继续跟我约稿,稿件无一退还:
(4)_________________;
(5)老韩退休后参加各种活动,发挥余热。
9.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⑥段中加点词语。
老韩突然给我电话,电话里风轻云淡地说,你写篇稿子吧。
(2)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⑪段画线句。
我忘不了当年排长晚上为我盖被的情景,忘不了他白天带我训练的情景,忘不了他在我窘困时鼓励我的情景。
10.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⑦段画线句“我的眼前展开了一幅诱人的画卷,我像一只即将放飞的雏鹰,对未来的世界心驰神往,跃跃欲试”的理解。
11. 文章第③段说“他是排长我是兵”,第⑫段说“你是排长我是兵”。结合全文,说说前后人称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答案】8. ① 示例:①老韩向我约稿,我的作品获奖 ② ②有人请托稿件,老韩严词拒绝
9. (1)示例:“风轻云淡”是轻描淡写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韩向我约稿时的轻松平淡的样子,表现了老韩对我的认可和信任。
(2)示例: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回忆了排长关爱、帮助、鼓励我的三个场景,表达了我对排长的感激、怀念之情。句式整齐,增强语言气势。
10. 示例:我听到老韩肯定、支持我的写作计划后,我想到了美好的未来。比喻,把自己比作成一只雏鹰,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未来满怀憧憬和信心,体现了老韩对我的帮助之大。过渡段,承上启下。
11. 示例:“他是排长我是兵”:初识老韩,因他和我的排长身份、长相等相像,产生敬畏之情;“你是排长我是兵”:在我的成长道路上,老韩慧眼识才,无私引领、扶持、鼓励我不断成长,表现出老韩的磊落和风骨,我对老韩敬重有加。第二人称,更加亲切自然。表达了我对老韩的感激、怀念之情;人称的变化体现了我对老韩情感的变化。
【解析】
【8题详解】
此题主要考查文章的筛选概括能力。
第⑤段主要写“我”请老韩帮忙做宣传,他不要劳务费;
根据文章⑥段“老韩突然给我电话,电话里风轻云淡地说,你写篇稿子吧。我喜出望外,立马投入采访,完成了报告文学《世纪之泣》。在1996年7月的《人民文学》发表后不久,老韩告诉我作品获奖了”可概括事件为:老韩向我约稿,“我”的作品获奖;
第⑧段主要写老韩继续跟“我”约稿,稿件无一退还;
根据⑨段“老韩表情有些不耐烦,应付了几句,见对方仍不挂电话,脸一下拉下来:‘稿子用不用有标准,质量不行,你说出大天也没用’可概括事件为:有人请托稿件,老韩严词拒绝;
第⑩段主要写老韩退休后参加各种活动,发挥余热。据此概括即可。
【9题详解】
此题主要考查词句的赏析。
(1)语句中的“轻描淡写”是形容老韩给“我”打电话约稿时候的语气很轻松,也能体现出他的性格特点很深沉不张扬;联系第⑨段“一次他接电话,只是简短的几句对话,听得出对方是因为一篇稿子和他套近乎。老韩表情有些不耐烦,应付了几句,见对方仍不挂电话,脸一下拉下来:‘稿子用不用有标准,质量不行,你说出大天也没用’”可知,老韩义正言辞地拒绝不合格的稿件,此句写老韩很轻松向“我”约稿,侧面表现老韩对“我”才能的认可。据此分析即可。
(2)句子中连续用了三个“忘不了……”的句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表达效果是:句式整齐,富有气势;同时“忘不了当年排长晚上为我盖被”,写出了排长在日常生活中关心我的场景;“忘不了他白天带我训练”,写出了排长在训练时候帮助我的场景;“忘不了他在我窘困时鼓励我”,写出了排长在我困难的时候鼓励我的场景。三个排比句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排长关爱、帮助、鼓励我场景;根联系第⑩段“后来得知他猝然离世,我心一颤,如同被风雪覆盖的旷野,寒冷而凄凉”可知,如今排长已去世,据此能够分析出作者对排长的感激及怀念之情。据此分析即可。
【10题详解】
此题主要考查句子的含义理解。
根据⑥段“他说话语气波澜不惊,就像我当年在连队当兵,排长在晚点名时肯定了我两句”可知,作者是在排长肯定了他的稿件时想象的美好画面;第⑦段“我像一只即将放飞的雏鹰,对未来的世界心驰神往跃跃欲试”,作者将自己比作一只想要探索未来的雄鹰,写出了他仿佛感受到了自己美好的未来,侧面也能体现出老韩对他的鼓励之大;
同时联系⑤段“他说话的语气波澜不惊,就像我当年在连队当兵,排长在晚点名时肯定了我两句”可知,此句有承接了上文老韩对他的夸奖的作用;
联系第⑧段“这以后,又给过老韩几篇稿件,也无一退稿。现在回想起来,上世纪90年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各大名刊更是文学爱好者心中的圣地。对于一个没什么名气的文学写作者来说,有‘国刊’之誉的《人民文学》会上门约稿,几次投稿都被采用”可知,画线句引起了下文老韩继续向他约稿,所以在结构中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据此分析即可。
【11题详解】
此题主要考查人称的作用。首先明确第三人称及第二人称的作用,第三人称便于作者的直接叙事,便于全方位展开叙事视角,比较客观;而第二人称则是更加亲切自然,人称的变化则体现了人物情感的变化,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情感更加亲切自然,便于情感的抒发。
文中最初③段中“应该是在一次作家聚会上。反正,一聊天就生出几分敬畏。他与排长都姓韩,神情举止又酷似。于是,就像玩旋转木马,在我心里,一种距离一下子定格了:他是排长我是兵”,描写的是排长的外貌身份等,并没有对他进一步了解,只是客观的刻画,内心因为身份有一些敬畏之情;
而后面⑥段“老韩听了点点头,平静地说道:‘你写吧,我都用。’他说话的语气波澜不惊,就像我当年在连队当兵,排长在晚点名时肯定了两句’”及第⑧段“这以后,又给过老韩几篇稿件”可知,排长不断向我约稿,表明他认可我的才能、慧眼识才;
从⑨段“‘一切以质量说话。行,发;不行,谁来了也白搭!’”,可以看出老韩不断鼓励我能够看出老韩面对质量不过关的作品毫不犹豫拒绝,写出了老韩磊落无私的品质,正是作者和老韩慢慢接触,才让他对老韩的情感与认识是逐渐加深的;
根据⑩段“后来得知他猝然离世,我心一颤,如同被风雪覆盖的旷野,寒冷而凄凉”可知,如今排长已去世,据此能够分析出作者对排长的感激及怀念之情;所以人称的变化也代表了情感的变化,使情感变化更加自然,便于抒情。据此分析即可。
三、名著阅读。(6分)
12. 阅读了《朝花夕拾》,请根据句子写出相应人物。
【甲】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她”是_________。
【乙】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是____________。
【丙】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他”是___________。
【答案】 ① 长妈妈 ② 藤野先生 ③ 范爱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如文学常识(名、时、地、评、作)、写作背景、主要的故事情节、精彩片断、人物的性格特点、书中的名言警句等,在平时就要对名著常识知识做好积累。【甲】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乙】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丙】句话所描写的人物是范爱农,范爱农是鲁迅在日本求学时的同学。
(1)《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2)《藤野先生》——记述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3)《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13. 下列表述与原著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在《父亲的病》中,鲁迅回忆几位“名医”为父亲治病时的种种表现,并由此感叹:这就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
B. 《琐记》写到,衍太太看见“我们”吃冰,一定会笑着让“我们”多吃点;还让“我”拿母亲的首饰去变卖。鲁迅没有直接批判,但心中是嫌恶她的。
C. 鲁迅在《无常》中说,在众多鬼神中最不愿意见到的是“活无常",一见到就恐惧惊慌。文章借此批判生活中那些恶毒的知识分子。
D. 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重点剖析“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揭示了古书中所颂扬的孝道的虚伪和残忍。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C项的表述与鲁迅文中的原意刚好相反:鲁迅《无常》一文中所写神的仪仗队中,人们最愿意看的、最为亲密的是“活无常”。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第Ⅱ卷(积累表达题,共57分)
三、积累与运用。(17分)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师告诉我,读书要心无旁鹜、锲(qiè)而不舍。一篇篇优美诗文让我心弛神往,它们是有灵气的,是有力量的。
B.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中国馆的“锦绣如意”体现着悠(yǒu)久绵长的东方智慧,而国外设计师打造的创意展园,也体现出东西交汇、古今融和。
C. 不改变错误的认知,便难有正确的信念;不清理心灵的污垢,便无法彰显圣洁的华彩;不剔(tī)除思想的糟粕,便不会拥有灵透的智慧。
D. “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在祖国恢弘乐章中,每个人都是灵动的音符。连缀(zui)每一次奋斗,汇聚每一点成绩,不畏艰险,开拓奋进、久久为功,我们必将书写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璀璨篇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心无旁鹜——心无旁骛(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心弛神往——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
B.悠(yǒu)久——yōu;融和——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
D.诙宏——恢弘或恢宏(阔大,宽广;发扬);连缀(zui)——zhuì;
故选C。
1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庄重的文化殿堂与红火的节日民俗不期而遇,带给人们别具一格的体验。
B. 多些好高骛远的执着,稳扎稳打、善作善成,方能积小胜为大胜,达到既定目标。
C. 他不仅在“写什么”上殚精竭虑地运筹,而且在“怎么写”上苦心孤诣地经营,这使他的散文作品别具韵致和气象。
D. 实践充分证明,小船经不起风浪,巨舰才能顶住惊涛骇浪,世界各国与其在190多条小船上,不如同在一条大船上,共同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不期而遇:意思是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形容“庄重的文化殿堂与红火的节日民俗相遇”合适。使用恰当;
B.好高骛远:意思是脱离实际地追求不可能实现的过高、过远的目标。含贬义,不能修饰“执着”。使用不恰当;
C.殚精竭虑:褒义词,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形容“运筹”合适。使用恰当;
D.惊涛骇浪:意思是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符合“巨舰才能顶住险恶的环境和大风险”语境。使用恰当;
故选B。
16. 选出对下列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 )
A. 随着网络通信、电子商务、智能制造的应用和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修改:删掉“随着”或“使”。
B. 为了避免不再出现作业随意化现象,学校建立了作业公示制度。修改:将“避免”改为“防止”。
C. 北京冬残奥会以出色的赛事组织、完善的无障碍设施、人性化的服务,赢得了运动员、教练员和广泛国际社会的赞誉。修改:将“广泛”放在“赞誉”前。
D. “十四五”规划纲要为我国的发展描写了宏伟蓝图,也吹响了青年逐梦新征程的时代号角。修改:将“描写”改为“绘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B.病因:否定词使用不当;修改建议:删去“不再”或“避免”;
故选B。
17. 综合性学习。
毕业在即,班级开展“岁月如歌,畅想未来”主题班会活动。
(1)【致敬母校】活动中,你将代表全班同学向母校致敬。请仿照画波浪线的部分,在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使之与上下文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三年初中时光,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让我们快乐成长。课堂上,孜孜以求,我们收获知识:________________ ;合唱比赛,齐心协力,我们获得佳绩……爱的母校啊,您是我们扬帆起航的港湾!
(2)【感恩老师】回顾三年来师生间相处的难忘时光,一位同学发表了一段感言,其中有一处表达不够得体,一处语言不够简明,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老师,我清晰地记得:那次因和好友发生矛盾,我郁郁寡欢,是您开导我要豁达开朗:②在我因成绩下滑,迷惘沮丧的时候,是您让我莅临办公室,鼓励我重拾信心:③作文竞赛中获奖,您向我投来了赞许的目光,让我心花怒放。④我相信,在您的教诲下,我的面前将是光辉灿烂的无比光明的美好前景。⑤谢谢您,老师!
第_______句表达不得体,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___句语言不简明,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
(3)【祝福同学】三年同窗,一生情谊。分别在即,请为你最要好的同学小A精心设计临别赠言(30字以内),表达你的美好祝福,并说明这样设计的原因。
临别赠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一]运动场上,挥汗如雨,我们强身健体[示例二]阅览室里,屏息凝神,我们畅游书海[示例三]实践基地,各显身手,我们展示才华
(2) ① 第②句表达不得体, ② 修改意见:“莅临在临”修改为“到”。 ③ ④句语言不简明, ④ 修改意见:在“前景”前保留“光辉灿烂的”“无比光明的”“美好”中的一个即可,在“前景”前保留“无比光明的美好”“光辉灿烂的美好”也可。
(3) ① [示例一]临别赠言:亲爱的小A,请带上我的祝福,背起青春的行囊,奔向诗和远方。 ② 设计原因:小A热爱文学,喜欢旅游。
[示例二]临别赠言:无奋斗,不青春。让我们一起向未来!
设计原因:与小A相约共同努力,携手进步。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在仿写时要注意把握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结合上下文选择合适内容和合适的修辞手法。根据上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来仿写即可。
示例:课外活动中,携手共进,我们收获快乐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运用。
第②句表达不得体,“莅临”是“来到,光临”的意思,多用于修饰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因此,“我莅临办公室”中的“莅临”使用不正确,表达不得体,应将“莅临”改为“到”。
第④句语言不简明,“光辉灿烂”意思是色彩光艳耀眼。“无比光明”意思是非常明亮;非常正义的或有希望的。“美好”意思是好(多用于生活、前途、愿望等抽象事物)。“光辉灿烂的”“无比光明的”“美好”都可用来形容“前景”,但同时三个形容“前景”语言就不够简明了,保留一个就好,在“前景”前保留“光辉灿烂的”“无比光明的”“美好”中的一个;或者在“前景”前保留“无比光明的美好”“光辉灿烂的美好”也可。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符合题目的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如,临别赠言:亲爱的小A,愿你在前行的征程中朝着目标勇敢的往前闯!
设计原因:小A对未来的高中生活有些担忧。
18. 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里说:“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从长辈那里得到的教益让我们受益终生。
请你给家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从他们那里得到了教益。
要求:(1)请以下面的文字为开头:
爸爸(妈妈或其他家人),此时此刻我正参加人生中一场重要的考试。人的成长就在一瞬间,而读懂你,就在那一刻……
(2)信末署名为“小南瓜”;
(3)不得出现个人真实信息(人名、校名等);
(4)500字左右。
【答案】例文
爸爸,我想对您说
爸爸:
此时此刻我正参加人生中一场重要考试。人的成长就在一瞬间,而读懂你,就在那一刻。
记得那年暑假将近过了一半了,我一直都呆在家里,好无聊呀!您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说:“走!换衣服,咱们去南湖公园!”“好耶!”我高兴的整个人都快飞起来了似的。于是,我光速般的换好了衣服,说:“老爸,Let'g!”您骑车的速度像飞一样快,我们不一会就到了。
来到南湖,我最想挑战的是那多种多样的“水上魔鬼桥”。说是魔鬼桥,其实也没什么可怕的,只是因为天色已降黑幕,我又不知水的深浅,所以会有些害怕。不过,真实的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我竟然还差一座桥就完全过关了。可是,那最后的终极挑战我却怎么也迈不出第一步,那是令我真真正正害怕的桥——独木桥。
正当我要打退堂鼓的时候,您却在独木桥的另一边用坚定地目光看着我,于是我迈出了第一步。我小心翼翼的走着,生怕一个不留神掉到水里,走到快近一半的路了,我的心越来越害怕,因为我知道我回不了头了。我心里的恐惧迫使我停了下来。向前看,只见您把手背在身后,留给我的是一个冷冰冰的背影。“爸,我害怕,我走不了了,快来帮我一下!”我都快哭了。“自己走!你可以的!不要看你的脚下,要把目光放在前方,现在没有人可以帮你,只有你自己可以帮你,不要想着它有多危险,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你可以的!”“对!我可以的!”听了您的话,我充满了勇气,于是,大步大步的向前走去,直到您在桥的尽头用双手拉住我的那一刻,我哭了,您手心里全是汗呀!咦!您也紧张呀!您也担心我会掉下去呀!不过,您看到我顺利的走过来,轻轻地舒了口气,说:“孩子,真棒!”
事后,我不断回想此事,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以后在社会上遇到困难或挫折,没有人会帮你,只有自己对自己抱有信心,不向困难与挫折妥协,你终将会走过心中那“魔鬼独木桥”!
爸爸,是您让我学会了坚强。这次中考,我也一定会坚强勇敢地对待。您就等我的好消息吧!
此致
敬礼!
您的儿子:小南瓜
2022年6月10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1)审题立意。根据题干“请你给家人写一封信”的要求可知,本题写一封信。根据材料“从长辈那里得到的教益让我们受益终生”的提示,写信的对象是“长辈”,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姑姑、舅舅等。信的内容是“告诉他们,你从他们那里得到了教益”。如具有了某种修养、懂得了某种道理、养成了某种好习惯、掌握了某种技能等。用“爸爸(妈妈或其他家人),此时此刻我正参加人生中一场重要的考试。人的成长就在一瞬间,而读懂你,就在那一刻”开头,信末署名为“小南瓜”。立意上,应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流露出对长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2)选材构思。应先根据对题意的理解,确定写信的对象,如姥姥;注意一定是有血缘关系的“家人”;然后回忆从这位长辈身上获得了什么“教益”,这个“教益”一定要具体,如从爸爸身上我学会了坚强。题目可用“给……的一封信”或“……我想对你说”。行文时,围绕选定的“教益”讲述有关的故事。要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要用心理描写出自己的感受,用议论抒情语句点明对自己的影响或作用,表明自己的爱戴和尊敬之情。正文结尾要与开头呼应。注意书信的格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2024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共14页。
这是一份2022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