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2章素养培优课(一)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2章素养培优课(一)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学案,共15页。
素养培优课(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并能解决相关问题。2.会推导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并深刻理解,掌握其用法。3.会推导位移差公式Δs=aT2,并会应用它解决相关加速度的问题等。 考点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三个平均速度公式及适用条件1.v=st,适用于所有运动。2.v=v0+vt2,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3.v=vt2 ,即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速度,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典例1】 从车站开出的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运动了12 s时,发现还有乘客没上来,于是立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车,总共历时20 s,行进了50 m,求汽车在此次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思路点拨: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汽车初速度为0,匀加速达最大速度,接着匀减速到0,首选平均速度公式解决。[解析] 解法一:基本公式法设最大速度为vmax,由题意得s=s1+s2=12a1t12+vmaxt2-12a2t22,t=t1+t2vmax=a1t1,0=vmax-a2t2解得vmax=2st1+t2=2×5020 m/s=5 m/s。解法二:平均速度法由于汽车在前、后两段均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前、后两段的平均速度均为最大速度vmax的一半,即v=0+vmax2=vmax2,由s=vt得vmax=2st=5 m/s。解法三:图像法作出汽车运动全过程的v-t图像如图所示,v-t图像与t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与位移的大小相等,所以s=vmaxt2,则vmax=2st=2×5020 m/s=5 m/s。[答案] 5 m/s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没有加速度a,也不涉及加速度,只涉及初、末速度和时间,利用s=v0+vt2t求位移比较方便。[跟进训练]1.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一段位移Δx所用的时间为t1,紧接着通过下一段位移Δx所用的时间为t2。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 )A.2Δxt1-t2t1t2t1+t2 B.Δxt1-t2t1t2t1+t2C.2Δxt1+t2t1t2t1-t2 D.Δxt1+t2t1t2t1-t2A [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前一段位移Δx所用的时间为t1,平均速度为v1=Δxt1,即为t1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物体在后一段位移Δx所用的时间为t2,平均速度为v2=Δxt2,即为t2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速度由v1变化到v2的时间为Δt=t1+t22,所以加速度为a=v2-v1Δt=2Δxt1-t2t1t2t1+t2,A正确。] 考点2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1.按时间等分(设相等的时间间隔为T)的比例式(1)T末、2T末、3T末……nT末的瞬时速度之比v1∶v2∶v3∶…∶vn=1∶2∶3∶…∶n。(2)T内、2T内、3T内……nT内的位移之比s1∶s2∶s3∶…∶sn=12∶22∶32∶…∶n2。(3)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s1′∶s2′∶s3′∶…∶sn′=1∶3∶5∶…∶(2n-1)。2.按位移等分(设相等的位移为s)的比例式(1)通过前s、前2s、前3s……前ns的位移时的瞬时速度之比v1∶v2∶v3∶…∶vn=1∶2∶3∶…∶n。(2)通过前s、前2s、前3s……前ns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t1∶t2∶t3∶…∶tn=1∶2∶3∶…∶n。(3)通过连续相同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t1′∶t2′∶t3′∶…∶tn′=1∶2-1∶3-2∶…∶n-n-1。【典例2】 一小球沿斜面由静止开始匀加速滚下(斜面足够长),已知小球在第4 s末的速度为4 m/s。求:(1)第6 s末的速度大小;(2)前6 s内的位移大小;(3)第6 s内的位移大小。思路点拨: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相等时间间隔的速度、位移规律的比例关系,容易得出结果。[解析] (1)由于第4 s末与第6 s末的速度之比v4∶v6=4∶6=2∶3故第6 s末的速度v6=32v4=6 m/s。(2)由v4=at4得a=v4t4=4m/s4 s=1 m/s2所以第1 s内的位移s1=12a×12 m=0.5 m第1 s内与前6 s内的位移之比s1∶s6=12∶62故前6 s内小球的位移s6=36s1=18 m。(3)第1 s内与第6 s内的位移之比s1∶s6′=1∶(2×6-1)=1∶11故第6 s内的位移s6′=11s1=5.5 m。[答案] (1)6 m/s (2)18 m (3)5.5 m ①求出第1 s末的速度和第1 s内的位移,然后灵活应用初速度为零的比例式求解会比较简洁。②正方向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等效为负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此方法叫逆向思维方法。[跟进训练]2.如图所示,在水平面上固定着三个完全相同的木块,一粒子弹以水平速度v射入木块。若子弹在木块中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当穿透第三个木块时速度恰好为零,则子弹依次穿过每个木块所用时间之比为多少?[解析] 把子弹的运动看成逆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子弹从右向左,通过每个木块的时间之比为1∶(2-1)∶(3-2)。则子弹实际运动通过连续相等位移的时间之比为t1∶t2∶t3=(3-2)∶(2-1)∶1。[答案] (3-2)∶(2-1)∶1 考点3 位移差公式Δs=aT21.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定值,即Δs=sn+1-sn=aT2。2.证明:设物体以初速度v0,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从开始计时起,时间T内的位移为s1=v0T+12aT2在第2个时间T内的位移为s2=v0×2T+12a(2T)2-s1=v0T+32aT2由以上两式可得,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Δs=s2-s1=v0T+32aT2-v0T+12aT2=aT2即Δs=aT2进一步推证可得:Δs=sn+1-sn=…=s2-s1=aT2。3.应用(1)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果Δs=s2-s1=s3-s2=…=sn-sn-1=aT2成立,则a为一恒量,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求加速度利用Δs=aT2,可求得a=ΔsT2。4.不连续相等时间T内的位移差sn-sm=(n-m)aT2【典例3】 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等的两个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分别是24 m和64 m,每一个时间间隔为4 s,求质点在这两个时间间隔初的速度大小和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思路点拨:相邻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满足Δs=aT2的特殊推论。[解析] 设质点在第1个时间间隔初的速度为v1,在第2个时间间隔初的速度为v2,在第2个时间间隔末的速度为v3,根据平均速度公式v=v0+vt2可得:第1个4 s内的平均速度v1=v1+v22=s1t=24 m4 s=6 m/s,第2个4 s内的平均速度v2=v2+v32=s2t=64 m4 s=16 m/s,8 s内的平均速度v=v1+v32=st=88 m8 s=11 m/s,联立解得:第1个时间间隔初的速度为v1=1 m/s,第2个时间间隔初的速度为v2=v=11 m/s。根据逐差相等公式Δs=s2-s1=aT2可得64 m-24 m=a×(4 s)2质点运动的加速度为a=2.5 m/s2。[答案] 1 m/s 11 m/s 2.5 m/s2[跟进训练]3.如图所示,滑雪运动员从O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先后经过P、M、N三点,已知PM=10 m,MN=20 m,且运动员经过PM、MN两段的时间相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能求出O、P间的距离B.不能求出运动员经过OP段所用的时间C.不能求出运动员的加速度D.不能求出运动员经过P、M两点的速度之比D [设运动员通过PM、MN所用时间均为T,则在M点的速度为vM=PM+MN2T=15 mT,根据Δx=aT2得a=MN-PMT2=10 mT2,则vP=vM-aT=15 mT-10 mT=5 mT,则xOP=vP22a=1.25 m,故A正确;不能求出运动员经过OP段所用的时间和运动员的加速度大小,故B、C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运动员经过P、M两点的速度之比为vPvM=13,故D错误。D符合题意。]素养培优练(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一、选择题1.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第1 s内、第2 s内、第3 s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A.1∶3∶5 B.1∶4∶9C.1∶2∶3 D.1∶2∶3A [由于第1 s内、第2 s内、第3 s内的位移之比s1∶s2∶s3=1∶3∶5,而平均速度v=st,三段时间都是1 s,故三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1∶3∶5,故A正确。]2.(多选)如图所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B、C、D为其运动轨迹上的四点,测得AB=2 m,BC=3 m,且物体通过AB、BC、CD所用的时间均为0.2 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加速度为20 m/s2B.物体的加速度为25 m/s2C.CD=4 mD.CD=5 mBC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为常数,即Δs=aT2可得:a=BC-ABT2=10.04 m/s2=25 m/s2,故A错误,B正确;根据CD-BC=BC-AB,可知CD=4 m,故C正确,D错误。]3.高速公路的ETC电子收费系统如图所示,ETC通道的长度是识别区起点到自动栏杆的水平距离。某人驾驶汽车以6 m/s的速度匀速进入识别区,ETC天线用了0.3 s的时间识别车载电子标签,识别完成后发出“滴”的一声,司机发现自动栏杆没有抬起,于是采取制动刹车,汽车刚好紧贴栏杆停下。已知司机的反应时间为0.7 s,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2,则该ETC通道的长度约为( )A.3.6 m B.5.4 mC.6.0 m D.9.6 mD [通过分析可知,汽车在运动过程中先做匀速直线运动,再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根据运动学的规律,列式可得s=v0t+vt2-v022a=6×(0.7+0.3)+0-62-2×5 m=9.6 m,故D正确。]4.一辆汽车在水平地面上沿直线行驶,在0~2t时间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由0变为v。在2t~3t时间内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由v变为0,在这两段时间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速度的大小之比为2∶1B.位移的大小之比为2∶1C.平均速度的大小之比为1∶2D.平均速度的大小之比为2∶1B [根据题意作出汽车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在v-t图像中,斜率表示加速度,可得加速度的大小之比为a1∶a2=v2t:vt=1∶2,A错误;位移的大小之比x1∶x2=12v·2t∶12vt=2∶1,B正确;平均速度的大小之比v1:v2=0+v2:v+02=1∶1,C、D错误。]5.(多选)如图所示,物体从O点开始做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一个时间T内通过位移s1到达A点,紧接着在第二个时间T内通过位移s2到达B点,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2s1T2B.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s2-s1T2C.物体在A点的速度大小为s1+s22TD.物体在B点的速度大小为2s2-s1TBC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Δs=aT2得物体的加速度为a=s2-s1T2,故A错误,B正确;A点对应该过程的中间时刻,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可知,该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即vA=s1+s22T,故C正确;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有vB=vA+aT=s1+s22T+s2-s1T2T=3s2-s12T,故D错误。]6.火车的速度为8 m/s,关闭发动机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前进70 m时速度减为6 m/s。若再经过40 s,火车又前进的距离为( )A.80 m B.90 mC.120 m D.160 mB [设火车的加速度为a,根据v2-v02=2as,解得a=v2-v022x=36-642×70 m/s2=-0.2 m/s2,从6 m/s到停止所需要的时间为t=0-va=0-6-0.2 s=30 s,故再经过40 s火车前进的距离实际为火车前进30 s时前进的距离,即s′=v+02t=6+02×30 m=90 m,故选B。]7.为了测定某轿车在平直路上启动阶段的加速度(轿车启动时的运动可近似看成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某人拍摄了一张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的照片,如图所示,如果拍摄时每隔2 s曝光一次,轿车车身总长为4.5 m,那么这辆轿车的加速度为( )A.1 m/s2 B.2.25 m/s2C.3 m/s2 D.4.25 m/s2B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Δs=s2-s1=aT2,读出s1、s2,代入即可计算。轿车车身总长4.5 m,则图中每一小格为1.5 m,由此可算出两段距离分别为s1=12 m和s2=21 m,又T=2 s,则a=s2-s1T2=21-1222 m/s2=2.25 m/s2,故选B。]8.图中ae为珠港澳大桥上四段110 m的等跨钢箱连续梁桥,若汽车从a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ab段的时间为t,则( )A.汽车通过bc段的时间为2tB.汽车通过b点的速度等于汽车通过ad段的平均速度C.汽车通过ce段的时间为2-2tD.汽车通过c点的速度小于汽车通过ae段的平均速度C [根据s=12at2可得出t=2sa,汽车通过ab、bc、cd、de段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2-1∶3-2∶2-3,可得通过bc段的时间为2-1t,故A错误;汽车通过ae段的时间为2t,b点为ae段的中间时刻,故通过b点的速度等于ae段的平均速度,故B错误;汽车通过cd段的时间为3-2t,通过de段的时间为2-3t,通过ce段的时间为2-2t,故C正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点位置的速度大于此阶段的平均速度,D错误。]9.(多选)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先后经过A、B两点时的速度分别为v和7v,经历时间为t,则( )A.前半程速度增加了3.5vB.经过A、B中间时刻的速度是4vC.前t2时间内通过的位移比后t2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少1.5vtD.通过前x2位移所需时间是通过后x2位移所需时间的2倍BCD [设A、B两点中间位置的速度为vx2,则v x22-v2=2a·x2,(7v)2-v2=2ax,联立解得vx2=5v,故在前半程速度增加量为4v,A错误;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故vt2=v+7v2=4v,B正确;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a=7v-vt=6vt,根据Δx=aT2可知,前t2时间内通过的位移比后t2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少Δx=at22=6vt·t24=1.5vt,故C正确;物体通过前x2位移所用时间为t1=x2v+5v2=x6v,物体通过后x2位移所用时间为t2=x25v+7v2=x12v,得t1=2t2,故D正确。]10.光滑斜面的长度为l,一物体自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匀加速滑至底端,经历的时间为t,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物体运动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ltB.物体在t2时刻的瞬时速度大小为 2ltC.物体运动到斜面中点时瞬时速度大小为 2ltD.物体从斜面顶端运动到斜面中点所需的时间为 2t2B [物体运动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v=st=lt,A正确;在t2时刻,物体的瞬时速度大小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大小lt,B错误;若末速度大小为v,则v2=lt,v=2lt,故物体运动到斜面中点时瞬时速度大小v中=v2=2lt,C正确;设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a,到达中间位置用时t′,则l=12at2,l2=12at'2,所以t′=22t,D正确。]二、非选择题11.一列火车由等长的车厢连接而成。车厢之间的间隙忽略不计,一人站在站台上与第一节车厢的最前端相齐。当列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开始计时,测量第一节车厢通过他的时间为2 s,则第5节至第16节车厢通过他的时间为多少?[解析] 解法一:此题若以车为研究对象,由于车不能简化为质点,不便分析,故取车为参考系,把车的运动转化为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设每节车厢长为L,加速度为a,则人通过第一节车厢的时间为t1= 2La=2 s人通过前4节车厢的时间为t4= 2L×4a=4 s人通过前16节车厢的时间为t16= 2L×16a=8 s故所求时间Δt=t16-t4=4 s。解法二:通过1节、4节、16节所用时间之比t1∶t4∶t16=1∶4∶16t1=2 s,所以t4=4 s,t16=8 s,故Δt=t16-t4=4 s。[答案] 4 s12.济郑高铁是连接济南和郑州的现代化高速铁路,试运行时的最大时速达到了385 km/h。济郑高速列车在一次运行中由济南西站开往聊城西站,假设济南西站至聊城西站间的铁路为直线。技术人员乘此列车从济南西车站出发,列车从启动匀加速到360 km/h,用了250 s的时间,再匀速运动了10 min 后,列车匀减速运动,经过5 min后刚好停在聊城西车站。(1)求A、B两站间的距离;(2)画出该高速列车的v-t图像。[解析] (1)高速列车启动过程,初速度为0,末速度为vt=360 km/h=100 m/s,时间为t1=250 s,则加速度为a1=100-0250 m/s2=0.4 m/s2减速运动过程,初速度为100 m/s,末速度为0,时间为t3=5 min=300 s,则加速度为a2=0-100300 m/s2=-13 m/s2列车的位移为s=12a1t12+vtt2+12a2t32+vtt3代入数据得s=8.75×104 m。(2)该高速列车的v-t图像如图所示。[答案] (1)8.75×104 m (2)见解析图13.从斜面上某一位置每隔0.1 s释放一个小球,释放后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连续释放几个后,对在斜面上滚动的小球拍照,拍下了如图所示的照片,测得xAB=15 cm,xBC=20 cm,(1)小球运动的加速度多大?(2)拍摄时球A的速度vA多大?(3)小球A上面正在运动的小球最多可能还有几个?[解析] 小球释放后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且每相邻的两个小球之间的时间间隔相等,均为0.1 s,可以认为A、B、C、D各点是一个小球在不同时刻的位置。(1)由推论Δs=aT2可知,小球的加速度a=ΔsT2=xBC-xABT2=20×10-2-15×10-20.12 m/s2=5 m/s2。(2)小球在B点的速度等于在AC段的平均速度,即vB=xAC2T=20×10-2 +15×10-22×0.1 m/s=1.75 m/s则vA=vB-aT=1.75 m/s-0.1×5 m/s=1.25 m/s。(3)由速度公式可得A球运动时间t=vAa=1.255 s=0.25 s所以A球上方最多还有2个小球。[答案] (1)5 m/s2 (2)1.25 m/s (3)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