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解析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5月20日是“中国学生营养日”,2024年的主题是“奶豆添营养,少油更健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油类对人体无益,不建议食用
B. 奶油蛋糕,应尽量多食用
C. 牛奶和豆类富含蛋白质,可常食用
D. 膳食纤维无营养,不建议食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全面”是指摄取的营养素(六类营养物质和膳食纤维)种类要齐全;“平衡”是指摄取各种营养素的量要合适(不少也不多,比例适当),与身体的需要要保持平衡。
【详解】A.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油类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但应适量摄入,A错误。
B.奶油蛋糕含有较高的糖分和脂肪,不宜多食,B错误。
C.牛奶和豆类富含优质蛋白质,适量食用对健康有益,C正确。
D.膳食纤维对人体有益,能促进消化和预防便秘,D错误。
故选C。
2.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早在公元七世纪,就发现谷白皮具有预防脚气病的作用。谷白皮能预防脚气病是因为含有( )
A. 维生素AB. 维生素B1C. 维生素CD. 维生素D
【答案】B
【解析】
【分析】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而且人体对它的需要量很小,但它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
【详解】维生素的功能及缺乏症如表:
可见,脚气病是因为缺乏维生素B1引起的,可见谷白皮能预防脚气病是因为含有维生素B1。
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维生素的作用及缺乏症,可结合上面表格中的内容来帮助理解和记忆。
3. 如图为人体消化系统部分器官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分泌的消化液含有脂肪酶,能促进脂肪的消化
B. ②是人体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C. ③分泌的消化液呈酸性
D. ④分泌的消化液含有多种消化酶,通过导管进入小肠后发挥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中①是肝脏,②是小肠,③是胃,④是胰腺,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①肝脏分泌的胆汁不含消化酶,对脂肪有乳化作用,A错误。
B.②是小肠,是人体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其结构特点适于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是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B正确。
C.③胃腺分泌胃液,胃液呈强酸性,C正确。
D.④是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多种消化酶,胰液通过导管进入小肠后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A。
4. 淀粉在消化道中的消化过程可以通过下面示意图形象直观展现出来。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B代表的物质是麦芽糖
B. 唾液中有“剪刀”①但是没有“剪刀”②
C. 消化就是把大分子有机物变成小分子无机物的过程
D. 图中所演示的原理与胆汁的消化作用原理不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
【详解】A.淀粉在消化道中的消化过程是将大分子的淀粉逐步分解成小分子的葡萄糖,B代表的物质是淀粉的初级消化产物麦芽糖,A正确。
B.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剪刀”①),但没有麦芽糖酶(“剪刀”②),B正确。
C.消化是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的过程,而不是变成小分子无机物,C错误。
D.胆汁的作用是乳化脂肪,属于物理性消化,不直接参与化学消化过程;图中所演示的消化过程是化学性消化,D正确。
故选C
5. 如图为三大营养物质消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曲线Y表示蛋白质的消化
B. B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器官
C. C是消化道的主要场所
D. 淀粉在A内被分解成葡萄糖
【答案】D
【解析】
【分析】食物中含有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
图中,A是咽和食道,B是胃,C是小肠,曲线X是淀粉的消化曲线,曲线Y是蛋白质的消化曲线,曲线Z是脂肪的消化曲线。
【详解】A.淀粉的消化在口腔和小肠内进行,曲线X表示淀粉的消化;蛋白质的消化主要在胃和小肠进行;图中曲线Y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脂肪的消化只在小肠内进行,曲线Z表示脂肪的消化,A正确。
B.消化道中最膨大的器官是胃;图中,A表示咽和食道、B表示胃、C表示小肠,B正确。
C.C表示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C正确。
D.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D错误。
故选D。
6. 北方的春天,天气干旱风沙多。沙尘颗粒进入人体经过鼻、咽、喉后,还要经过的结构依次是( )
A. 肺泡、支气管、气管B. 支气管、气管、肺泡
C. 气管、肺泡、支气管D. 气管、支气管、肺泡
【答案】D
【解析】
【分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呼吸道是气体的通道,并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但是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详解】沙尘颗粒进入人体后,首先经过鼻、咽、喉,然后依次经过气管、支气管,最后到达肺泡。气管是连接喉和支气管的管道,支气管是气管的分支,肺泡是支气管末端的囊状结构。
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7. 如图为人体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肺泡
B. 肺泡壁薄,仅由一层细胞构成
C. 肺泡壁外包围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D. 血液流经肺泡外毛细血管后氧气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图示表示的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
【详解】肺泡是肺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都佷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这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血液流经肺泡外毛细血管后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氧气增多,因此ABC正确,D错误。
故选D。
8. 下列关于人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吸入的气体在肺内都进行了气体交换
B. 与吸入气体相比,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
C. 吸入的主要是氧气,呼出的主要是二氧化碳
D. 吸入的气体中没有二氧化碳,呼出的气体中没有氧气
【答案】B
【解析】
【分析】呼吸是指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的全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叫做肺的通气,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详解】A.吸入的气体不全都进行气体交换,A错误。
B.人体吸入的气体中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呼出气体中主要成分仍然是氮气和氧气,但氧气含量降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B正确。
C.吸入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呼出的主要成分仍然是氮气,C错误。
D.吸入的气体中有二氧化碳,呼出的气体中也有氧气,D错误。
故选B。
9. 某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测定花生种子所含能量”的实验,他们测得,一粒花生种子充分燃烧后,锥形瓶中的50mL水从15℃升高到了35℃(1mL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焦的热能),这粒花生种子实际所含的能量最可能( )
A. 小于3 150焦B. 等于3 150焦C. 等于4 200焦D. 大于4 200焦
【答案】D
【解析】
【分析】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想测定花生仁与核桃仁哪个含能量多。变量是能量的多少,因此其它量都要相同。因此花生仁与核桃仁的质量必须相同如都是1克。因此,可以通过测量食物燃烧放出的热能来测定食物中能量的多少,选用的食物应该是容易燃烧的。
【详解】资料提示:1mL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J的热量,因此,一粒花生米燃烧,使50mL水由15℃上升到35℃放出的热量是:4.2×50×(35-15)═4200J.在实验过程中,尽管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由于条件所限,还是会有一部分热量散失掉,因此,实际上种子全部燃烧产生的热量比上述热量多。
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10. 学习了《人的生活需要空气》知识后,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肺泡是主要的呼吸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B.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
C. 人体通过呼吸运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是肺泡呼吸产生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畅通,肺是人体最主要的呼吸器官。
【详解】A.呼吸系统由肺和呼吸道组成,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A错误。
B.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人体内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B正确。
C.呼吸作用主要指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过程,其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人体通过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不是通过呼吸运动氧化分解有机物,C错误。
D.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产生的部位是组织细胞,D错误。
故选B。
11. 下列与血液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B 白细胞能够吞噬病菌,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
C. 人的红细胞具有正常的生长、分裂、分化、死亡的过程
D. 贫血是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过低或红细胞数量过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血浆的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红细胞是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也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白细胞是数量最少的血细胞,有细胞核,但比红细胞大,能吞噬病菌,有防御保护功能;血小板是体积最小的血细胞,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
【详解】A.血液的成分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A正确。
B.白细胞有细胞核,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具有吞噬病菌的作用,B正确。
C.成熟的红细胞已经没有分裂、分化能力,C错误。
D.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或红细胞数量过少,叫贫血,一般的贫血患者,应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D正确。
故选C。
12. 如图是人体三种血管关系示意图,其中血管b的功能是( )
A. 将血液由心脏运往全身各处B. 将全身各处的血液运回心脏
C. 是物质交换的场所D. 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流的管道——血 管
由图示可知,血液的流动方向是:a→b→c,故a代表小动脉,b代表毛细血管,c代表小静脉。
【详解】A..动脉血管将血液由心脏运往全身各处,A错误。
B.静脉血管将全身各处的血液运回心脏,B错误。
C.毛细血管是物质交换的场所,毛细血管适于物质交换的特点:①、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使得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都能进行物质交换;②、管腔最细、管径最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使得红细胞携带的氧气能充分地供给组织细胞;③、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使得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很容易透过管壁供给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很容易透过管壁到血液中;④、血流速度最慢,使血液与组织细胞有充分地时间进行物质交换,C正确。
D.心脏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了学生对血管类型的识记,对毛细血管功能的理解。
13. 心房和心室之间、心室和动脉之间都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保证血液只能向一个方向流动。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心房收缩、心室舒张时,房室瓣关闭动脉瓣打开
B. 心室收缩、心房舒张时,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
C. 心房和心室同时舒张时,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
D. 心房和心室同时舒张时,房室瓣关闭动脉瓣打开
【答案】C
【解析】
【分析】心脏内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房室瓣和动脉瓣。在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在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这样就保证血液只能按一定方向流动: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当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动脉瓣处于开放状态,说明心室收缩将血液射入动脉,此时心房是舒张的。心脏先是心房收缩,心室舒张,随后是心室收缩,心房舒张,再是心房和心室都处于舒张状态。
【详解】A.心房收缩、心室舒张时,心房内的血液流向心室,这时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故A错误。
B.心室收缩、心房舒张时,心室内的血液压向动脉,此时房室瓣关闭,动脉瓣打开,这样保证血液不会倒流到心房,故B错误。
CD.心房和心室都舒张,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血液由静脉进入心房,由心房进入心室,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4. 关于“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色素多的小活鱼更利于观察实验现象
B. 可根据血流方向和血流速度判断血管类型
C. 用低倍物镜就可以观察到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
D. 用湿纱布包住鱼的头部和躯干部主要是为保证鱼的正常呼吸
【答案】A
【解析】
【分析】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 从较粗的主干流向较细的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较细的分支汇集而成的较粗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
【详解】A.色素多的小活鱼不利于观察实验现象,因为色素会遮挡视线,影响观察效果。实验中应选择色素少的小活鱼,以便更清晰地观察到血液流动的情况,A错误。
B.动脉血流速度最快,静脉的血流速度较慢,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最慢。因此根据观察到的红细胞在血管内流动的情况,可以说明各种血管内血流的速度是不同,血液在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之间的流动方向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B正确。
C.显微镜下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要使用低倍物镜观察,视野较大,易于观察,C正确。
D.鱼用鳃呼吸,利用的是溶解于水中的氧气;用湿纱布包住鱼的头部和躯干部主要是为保证鱼的正常呼吸,D正确。
故选A。
15. 图是与某器官相连接的动脉和静脉中血液里四种物质的相对含量柱形图。该器官最可能是( )
A. 小肠B. 肾脏
C. 肺D. 骨骼肌
【答案】D
【解析】
【分析】血液流经不同的器官,由于不同的器官的作用不同,所以当血液流经这些器官时,发生的变化也是不同的。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分析图示可知,血液流出某器官时,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均增多、葡萄糖含量减少、尿素含量不变。
【详解】A.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血液流经小肠时,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因此血液流经小肠后,葡萄糖的含量增加,而图中葡萄糖含量减少,A错误。
B.肾脏是形成尿的主要器官,血液流经肾脏时血液中的部分尿素随尿液排出,因此血液流经肾脏后,尿素含量减少,而图中尿素含量不变,B错误。
C.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因此血液流经肺后,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而图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C错误。
D.血液流经骨骼肌处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营养物质、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进入血液。因此血液流经骨骼肌后,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葡萄糖的含量减少,而尿素含量基本不变,D正确。
故选D。
【点睛】在读懂图的基础上,根据营养物质和气体变化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是解题的关键。
16. 图甲是人血细胞形态示意图,图乙是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一所示细胞a、b、c都可以用来做DNA亲子鉴定
B. 人体出现炎症时,图甲所示的细胞b数量会增加
C. 图乙中②实际为分支流向主干,因为显微镜成倒像
D. 图乙中三种血管内的血流速度为③>①>②
【答案】B
【解析】
【分析】(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图甲中,a是红细胞、b是白细胞、c想血小板。
(2)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 从较粗的主干流向较细的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较细的分支汇集而成的较粗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图乙中,①是毛细血管、②是动脉、③是静脉。
【详解】A.三种血细胞中只有白细胞有细胞核,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因此,b白细胞可以用来做DNA亲子鉴定,A错误。
B.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如果体内的b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B正确。
C.显微镜成倒像,但图乙中②是否为分支流向主干与显微镜成像无关,C错误。
D.动脉的管壁较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毛细血管的管壁最薄,管的内径十分小,血流速度最慢;静脉管壁较薄、弹性小,血流速度慢。图二中③血液由分支流向主干是静脉,②动脉、①毛细血管,三种血管内的血流速度为②>③>①,D错误。
故选B。
17. 如图为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毛细血管弯曲盘绕形成①B. ①可滤过血浆中所有物质
C. 正常人②中会含有葡萄糖D. ③长而弯曲有利于重吸收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中①肾小球、②肾小囊、③肾小管。
【详解】A.①肾小球是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A正确。
BC.当血液流经①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②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①肾小球不能滤过血浆中所有物质,B错误;C正确。
D.③肾小管长而弯曲有利于重吸收,重吸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D正确。
故选B。
18. 水是生命之源。欧盟建议9~13岁的孩子,每天喝水1.68升;14~18岁少年,每天饮水量要达到2升。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人体内的水分通过泌尿、排汗两条途径排出体外
B. 天气炎热时或剧烈运动后,需要及时补充淡盐水
C. 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需要溶解在水中才能排出体外
D. 水参与人体的物质运输、体温调节等重要生理活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A、人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部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由皮肤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绝大部分水、无机盐、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可见人体内的水还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
B、天气炎热时或剧烈运动后人体会大量出汗,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还含有少量的无机盐、尿素等物质,因此人在大量出汗后要及时补充淡盐水.
C、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像尿素等含氮物质,需要溶解在水中才能排出体外.
D、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和废物都必须溶解在水里才能进行运输,人体通过出汗调节体温.
考点: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19. 血液透析是为肾失去功能的人进行排泄活动的一种治疗方式,透析相当于人体内生理活动中的( )
A.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B. 肾小管重吸收作用
C. 膀胱排尿D. 汗腺排汗
【答案】A
【解析】
【分析】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详解】患尿毒症的人肾脏的功能受损,肾脏不能正常产生尿液,血液中代谢产生的废物和过多的水分不能排出,使人体生命受到严重的危害。血液透析是把人体的血液从动脉引出,和透析液在透析器内借半透膜接触和浓度梯度进行物质交换,使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过多的电解质向透析液移动,透析液中的营养物质向血液中移动,然后将透析过的血液再通过静脉流回血管。通过透析,达到了排出代谢废物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透析相当于人体内生理活动中的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故选A。
20. 下列关于皮肤结构和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B. 皮肤可以通过汗液的形式排出一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
C. 皮肤划伤后感到疼痛,说明已伤及真皮
D. 真皮的生发层可产生新细胞以补充表皮中衰老和死亡的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皮肤的结构和功能有关知识点。
【详解】A.皮肤由表皮和真皮两部分组成;成人皮肤的总面积大约是2平方米,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正确。
B.通过皮肤中的汗腺,以汗液的形式排出部分水、少量无机盐和尿素,正确。
C.皮肤有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包括角质层和生发层。真皮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若划伤伤及到真皮,人就会感觉到疼痛。生发层中没有感觉神经末梢,正确。
D.皮肤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表皮的生发层中有生发层细胞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对皮肤有修复和再生的功能,错误。
故选D。
21. 下列关于人体各系统组成与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
B.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
C.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主要功能是运输物质
D. 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主要功能是调节各项生命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系统是由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组成的结构,人体主要由八个系统组成,它们是:运动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
【详解】A.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 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和胰腺,其中唾液腺、肝脏和胰腺位于消化道外,肠腺和胃腺位于消化道以内,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A正确。
B.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B正确。
C.血液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的,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管是血液流经的管道,血液是物质运输的载体,C正确。
D.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选项D中只提到了脑和脊髓,忽略了周围神经系统,D错误。
故选D。
22. 某景区有个高空玻璃栈道,地面、护栏全部递透,脚下是很深的峡谷,配以玻璃炸裂音效和视觉效果,人走在上面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看到很深的峡谷,腿部打颤,属于反射
B. 玻璃炸裂的声音传到内耳,由耳蜗形成听觉
C. 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恐惧感
D. 脑干活动增强,呼吸频率加快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的五部分要完整,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详解】A.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就叫反射;因此,人走在高空玻璃栈道上,看到脚下是很深的峡谷,会出现腿部打颤等反应,属于反射,A正确。
B.玻璃炸裂的声音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B错误。
C.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紧张、刺激的感受让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恐惧感,C正确。
D.脑干的灰质中存在调节人体呼吸、心跳、血压等基本生命活动的神经中枢,所以脑干活动增强,呼吸频率加快,D正确。
故选B。
23. 下列有关人体疾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HIV引起的遗传病是艾滋病
B. 脚气病是因为感染了脚癣病菌
C. 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夜盲症
D.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患呆小症
【答案】C
【解析】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异常会引起人体患病。
【详解】A.艾滋病是由人类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A错误。
B.维生素B1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缺乏维生素B1时引起神经炎、脚气病、消化不良,B错误。
C.维生素A有促进生长、繁殖,维持骨骼、上皮组织、视力和黏膜上皮正常分泌等多种生理功能,缺乏维生素A易患夜盲症,C正确。
D.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够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引起侏儒症,侏儒症患者身材矮小,但智力正常;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作用。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患呆小症,呆小症患者身体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D错误。
故选C。
24. 关于人体传染病与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注射乙肝疫苗后产生的抗体是蛋白质
B. 流行性感冒和贫血都属于传染病
C. 免疫对人体总是有益的,人体的免疫功能越强越好
D. 黏膜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答案】A
【解析】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A.注射乙肝疫苗后,人体会产生针对乙肝病毒的抗体,这些抗体是蛋白质,A正确。
B.流行性感冒是传染病,但贫血不是传染病,B错误。
C.免疫功能过强可能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免疫功能并非越强越好,C错误。
D.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和纤毛,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淋巴细胞;因此,黏膜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D错误。
故选A。
25. 在教室里,甲、乙、丙、丁是邻桌。丁患了流感,经常咳嗽、打喷嚏。几天后,甲也患了流感而乙和丙没有患流感。乙前段时间注射了流感疫苗。丙没有注射流感疫苗,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流感病毒是引起流感的病原体,患流感的丁和甲是传染源
B. 乙未患流感可能是因为注射疫苗后,体内吞噬细胞产生了相应抗体
C. 丙通过体育锻炼,能提高免疫力,增强机体对流感的防御能力
D. 流感患者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或屈肘遮掩口鼻,以免传染他人
【答案】B
【解析】
【分析】(1)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2)传染病的预防措施:①控制传染源:对传染病人尽量做到“五早”(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患传染病的动物及时处理。②切断传播途径: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消除各种媒介生物。③保护易感人群: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按时接种疫苗等。
(3)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详解】A.流感病毒是引起流感的病原体,患流感的丁和甲能够散播流感病毒病原体,丁和甲是传染源,A正确。
B.乙未患流感可能是因为注射疫苗后,疫苗作为抗原刺激人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抵抗流感病毒的抗体,B错误。
C.丙通过体育锻炼,能提高免疫力,增强机体对流感的防御能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C正确。
D.流感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和飞沫,因此流感患者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或屈肘遮掩口鼻,以免传染他人,D正确。
故选B。
二、简答题(每空1分,共50分)
26. 下面图甲是平衡膳食宝塔,图乙是人体消化系统组成。分析回答:
(1)图甲中第Ⅰ层的食物在日常生活中称为___,这类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最初在图乙中的[ ]___处进行化学性消化。
(2)克罗恩病(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成人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症患病率为22%~70%,这主要是因为___,维生素D缺乏还会导致成年人患___病。
(3)青少年应该多吃第___层的食物,这些食物中的___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等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4)第V层的有机物食物中,其消化需要先在[ ]___分泌的消化液的作用下,变成微小颗粒,以增大与消化酶的___,利于消化。
【答案】(1) ① 谷物类 ②. ①口腔
(2) ①. 肠道吸收功能受损##克罗恩病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 ②. 骨质疏松症
(3) ①. Ⅲ、Ⅳ ②. 蛋白质
(4) ①. ②肝脏 ②. 接触面积
【解析】
【分析】(1) 图甲中,“平衡膳食宝塔”中第Ⅰ层食物,该层食物富含糖类,能满足人体对能量的需求;Ⅱ层为瓜果蔬菜类主要提供维生素;Ⅲ层为肉类等动物性食品;Ⅳ层为奶制品、豆制品,Ⅲ、Ⅳ层主要提供蛋白质;Ⅴ层为油脂类,能提供脂肪。
(2)图乙中,①是口腔、②是肝脏、③是食道、④是胃、⑤是胰腺、⑥是大肠、⑦是小肠。
【小问1详解】
图甲中第Ⅰ层食物富含糖类,在日常生活中称为谷物类,这类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是淀粉,淀粉的消化从①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
【小问2详解】
由题干表述可知:克罗恩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克罗恩病会影响肠道的吸收功能,导致维生素D的吸收减少,维生素D缺乏会引起成人患骨质疏松症。
【小问3详解】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等都离不开蛋白质,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应多食用“平衡膳食宝塔”中第Ⅲ层和第Ⅳ层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小问4详解】
图乙中的②是肝脏,肝脏能够分泌胆汁,储存在胆囊中;第V层的食物主要是脂肪类食物,脂肪的消化需要胆汁的作用,胆汁将脂肪乳化成微小颗粒,增大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利于消化。
27. 读呼吸运动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___代表吸气动作,此时肋间肌收缩,胸骨、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收缩,膈肌向___移动,此时肺内压___与外界气压。
(2)体育锻炼时,我们的呼吸会加深加快,可以为生命活动提供更多的___。
(3)潜水时,需要“屏住呼吸”。说明控制呼吸的高级中枢位于___上。
(4)暑假是溺水的高发期。溺水时水和泥沙进入呼吸道,影响了___的气体交换,抢救因溺水而暂时中断呼吸的被救者时,首先要把患者的___清理干净。
【答案】(1) ①. 甲 ②. 下 ③. 小
(2)氧气##O2 (3)大脑##大脑皮层
(4) ①. 肺与外界 ②. 呼吸道
【解析】
【分析】(1)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
(2)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
【小问1详解】
据题图中的箭头方向可知,图甲代表吸气动作,此时肋间肌收缩,胸骨、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收缩,膈肌向下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此时肺内压小与外界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
【小问2详解】
体育锻炼时,身体对氧气的需求增加,因此呼吸会加深加快,以便吸入更多的氧气,满足身体代谢和能量需求。
【小问3详解】
控制呼吸的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这使得我们能够有意识地控制呼吸,例如在潜水时屏住呼吸。
【小问4详解】
呼吸是指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的全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可见,溺水时水和泥沙进入呼吸道,阻碍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抢救时应首先清理呼吸道,确保呼吸道通畅。
28. 下面图甲是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图乙是气体浓度变化图。请回答:
(1)肺循环的起点是[ ]___,A、C之间与B、D之间存在着防止血液倒流的___。
(2)图甲可以看出,人体内发生了Ⅰ、Ⅱ两次气体交换,Ⅰ发生在___与毛细血管之间,交换结果是血管中静脉血变成动脉血;Ⅱ发生在组织处毛细血管血液与___之间,为其提供了氧气。
(3)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进入血液后,首先流入心脏的[ ]___中。
(4)如果图乙中a代表氧气的变化、b代表二氧化碳的变化,那么发生这种变化的血管应该为___。
(5)饭后一段时间,血液流经小肠时,图乙中的曲线___可以代表葡萄糖浓度的变化。
【答案】(1) ①. C右心室 ②. 房室瓣
(2) ①. 肺泡 ②. 组织细胞
(3)A右心房 (4)肺部毛细血管
(5)a
【解析】
【分析】1.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体循环和肺循环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的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2.图甲中,A是右心房、B是左心房、C是右心室、D是左心室;Ⅰ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Ⅱ是组织处的气体交换。
小问1详解】
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在肺循环中,从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的静脉血,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这样,含氧较少的静脉血通过肺循环途径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因此,肺循环的起点是C右心室。
在心房与心室之间具有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具有动脉瓣,这些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因此,图中,A、C之间与B、D之间存在着防止血液倒流的房室瓣。
【小问2详解】
在肺循环中,从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的静脉血,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这样,经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在体循环中,从左心室射出的动脉血流经身体各部分的的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细胞利用,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这样,血液经过体循环,就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结合题图甲可知,人体内发生了Ⅰ、Ⅱ两次气体交换,Ⅰ发生在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交换结果是血管中静脉血变成动脉血;Ⅱ发生在组织处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
【小问3详解】
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通过小肠毛细血管进入血液,然后通过肝门静脉进入肝脏进行初步处理,最后通过下腔静脉流入A右心房。
【小问4详解】
当血液流经肺泡外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便扩散到肺泡里,并通过呼气排出体外,同时肺泡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如果图乙中a代表氧气的变化(含量增加)、b代表二氧化碳的变化(含量减少),那么发生这种变化的血管应该为肺部毛细血管。
【小问5详解】
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饭后一段时间,流经小肠后,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增加,图乙中的曲线a可以代表葡萄糖浓度的变化。
29. 如图为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⑤代表不同的结构,表格为取自图中不同部位液体的成分含量(单位:g/100mL),请据图分析回答:
(1)肾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是______,它由图中的_______(填序号)几部分构成。
(2)液体甲可能取自于图中的_______处。液体乙和液体甲相比,尿素的含量明显增加,这是由于[ ]______的_______作用导致的。
(3)如果在④的末端出现了大分子蛋白质或血细胞,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______。
(4)人体通过排尿不仅可以排出体内代谢废物,而且还可以调节体内______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答案】(1) ① 肾单位 ②. ②④⑤
(2) ①. ⑤##肾小囊##⑤肾小囊 ②. ④肾小管 ③. 重吸收
(3)②肾小球 (4)水和无机盐
【解析】
【分析】图中①是入球小动脉,③是出球小动脉,②是肾小球,④是肾小管,⑤是肾小囊。甲为原尿,乙为尿液,丙为血浆。
【小问1详解】
图中①是入球小动脉,③是出球小动脉,②是肾小球,④是肾小管,⑤是肾小囊。肾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④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②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⑤肾小囊,肾小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小问2详解】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因此原尿与血浆相比,原尿中不含大分子蛋白质。表中甲为原尿,取自于图中的⑤肾小囊,依据是甲蛋白质含量为微量,而其它成分含量与丙相同。甲为原尿,乙为尿液,所以液体乙和液体甲比较尿素的含量明显增加,这是由④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导致的。
【小问3详解】
若某人尿液中出现大分子蛋白质,可能是因为此人肾单位中的②肾小球发生了病变。
【小问4详解】
排尿对于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排出废物,而且还可以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生理功能。
30.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中国运动员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这既需要运动员团结协作和顽强拼搏,也需要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共同运作,相互协调。
(1)短道速滑2000米混合接力比赛我国收获了首枚金牌。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后迅速起跑属于___反射。听觉形成时,图甲中的___可以将声音转化为振动,听觉形成的感受器位于图甲中的___内。
(2)运动员在急转弯时,身体能够维持平衡,主要是依靠图乙中的[ ]___的协调作用。
(3)比赛时,人体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刺激[ ]___中的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快加深。
(4)颁奖仪式上,当国旗升起、国歌奏响的时刻,运动员热泪盈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这是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血液中肾上腺素增多导致的。由此可见,人体的生命活动受到___和___的共同调节。
【答案】(1) ①. 条件##复杂 ②. 鼓膜 ③. 耳蜗
(2)②小脑 (3)③脑干
(4) ①. 神经系统 ②. 激素
【解析】
【分析】1.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称为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2.图乙中,①是大脑、②是小脑、③是脑干。
【小问1详解】
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可见,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后迅速起跑是后天形成的高级神经活动,属于条件反射。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人就产生了听觉。结合题图可知,听觉形成时,图甲中的鼓膜可以将声音转化为振动,听觉形成的感受器位于耳蜗内。
【小问2详解】
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可见,运动员在急转弯时,身体能够维持平衡,主要是依靠图乙中的②小脑的协调作用。
【小问3详解】
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可见,比赛时,人体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刺激③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快加深。
【小问4详解】
人的调节方式主要两种: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神经系统通过反射弧等结构实现对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快速、精确调节,而激素则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对靶细胞或靶器官产生广泛的调节作用。 当国旗升起、国歌奏响的时刻,运动员热泪盈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这说明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得调节,同时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31. 分析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幽门螺旋杆菌是常见的胃肠道致病细菌,是目前发现唯一能在胃酸中生存的细菌,会引发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甚至导致胃癌。在我国感染率高达40%~60%。
材料二:在日常生活中掌握一些必要的急救常识,对于保障身体健康、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如果遇到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拨打“120”急救电话之后,应该马上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图甲)。遇到外伤出血患者需及时止血(图乙)。
(1)胃黏膜分泌物可以杀死多种细菌,这种免疫属于___性免疫。从传染病角度分析,幽门螺旋菌属于___。
(2)对餐具定时消毒、分餐进食可有效预防幽门螺旋菌的传播,这种预防措施属于___。
(3)感染幽门螺旋菌后,可以三联或四联疗法,两种疗法都用到抗生素。抗生素一般都属于抗菌药,抗生素服用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4天,主要原因是___。
(4)图甲中,吹气的次数为每分钟___次。根据图乙的止血部位可以推测,受伤的血管为___血管。
【答案】(1) ①. 非特异性##先天性 ②. 病原体
(2)切断传播途径 (3)避免产生耐药性##易产生抗药性
(4) ①. 16~18次/分 ②. 动脉
【解析】
【分析】当人出现意外事故时,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当你遇到某人因意外事故而突然停止呼吸和心跳时,应首先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心脏停止的病人也伴随着呼吸停止,因此在做心脏挤压时要同时进行人工呼吸,以恢复病人肺的通气,达到通过肺换气来改善全身缺氧,促进呼吸中枢功能的恢复,从而产生自主呼吸。
【小问1详解】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
因此,胃黏膜分泌物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幽门螺旋杆菌是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属于病原体。
【小问2详解】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对餐具定时消毒、分餐进食可有效预防幽门螺旋菌的传播,这种预防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小问3详解】
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属于抗菌药;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使得抗生素的疗效降低,甚至无效。因此,抗生素的使用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4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小问4详解】
人工呼吸的次数要与人体呼吸次数相同,大约16~18次。
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动脉出血在近心端压迫止血;图乙的止血部位在近心端,据此推测受伤的血管为动脉血管。
32. 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饮用一定量葡萄糖后,血糖浓度发生如图变化。请分析回答:
(1)由血糖变化趋势可以判断,甲乙两个曲线中代表糖尿病患者的是___。
(2)摄取葡萄糖后的AB段血糖浓度上升的原因是___。BC段血糖下降的主要途径有___;___。
(3)正常情况下,原尿中的葡萄糖会被重吸收回血液中,但血糖浓度过高时,尿液中会出现葡萄糖,说明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是___。
(4)糖尿病患者通常采用___的方法治疗。
【答案】(1)甲 (2) ①. 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 ②. 肝脏将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储存起来 ③. 进入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 (3)有限的 (4)注射胰岛素
【解析】
【分析】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小问1详解】
糖尿病患者饮用葡萄糖后,血糖浓度上升更快且下降更慢,血糖浓度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水平。图中,甲曲线的血糖浓度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应该是糖尿病患者的。
【小问2详解】
饮用葡萄糖后,葡萄糖通过消化系统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浓度上升;因此,AB段血糖浓度上升。
BC段血糖下降的主要途径有:一是肝脏将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储存起来;二是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内被氧化分解。
【小问3详解】
在尿的形成过程中,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里;但是,血糖浓度过高时,尿液中会出现葡萄糖,说明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是有限的。
【小问4详解】
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若胰岛素分泌不足,会使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患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通常采用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
维生素种类
主要功能
缺乏症
维生素A
促进人体正常发育,增强抵抗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
皮肤粗糙、夜盲症
维生素B1
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神经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脚气病
维生素C
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骼、肌肉和血液的正常生理作用,增强抵抗力
坏血病、抵抗力下降
维生素D
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
佝偻病、骨质疏松
结构
功能
管壁特点
管内血流速度
动脉
管壁较厚、弹性大
速度快
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
静脉
管壁较薄、弹性小
速度慢
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到心脏
毛细血管
管壁最薄,只有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管的内径十分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速度最慢
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
液体
水
蛋白质
葡萄糖
尿素
尿酸
无机盐
甲
97
微量
0.1
0.3
0.004
0.9
乙
95
0
0
1.8
0.05
1.1
丙
92
7
0.1
0.03
0.004
0.9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原卷版docx、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