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23 梅兰芳蓄须【课堂教学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084607/0-172419833214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23 梅兰芳蓄须【课堂教学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084607/0-172419833221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23 梅兰芳蓄须【课堂教学教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084607/0-172419833224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案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播放视频,认识人物,读题质疑,理解“蓄须”,初读识字,把握内容,细读文本,交流感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认识“蓄、迫”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宁、要”。
2.能说清楚梅兰芳用了哪些方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以及他所经历的危险和困难。
教学重难点
能说清楚梅兰芳用了哪些方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以及他所经历的危险和困难。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2.多媒体课件:梅兰芳京剧视频选段等。
3.学生搜集课文背景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播放视频,认识人物
1.教师导入,播放视频。(播放梅兰芳京剧选段)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梅兰芳蓄须》。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题。
生:第23课《梅兰芳蓄须》。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吗?
生:梅兰芳是谁?他为什么要蓄须?
师:很好。老师带来了一段视频,我们先一起去看看。
(课件)播放视频。(播放梅兰芳京剧选段)
2.简介京剧,引出人物。
师:这就是京剧,它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课件出示梅兰芳旦角剧照。)
3.学生交流对梅兰芳的了解,教师补充。
(1)学生交流梅兰芳的生平简介、生活经历、主要事迹等,教师相机补充。
生:老师,课前我查过资料,对梅兰芳有些了解。(课件出示)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艺名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舞台上饰演旦角,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霸王别姬》《打渔杀家》等。
师:很好。老师还要告诉大家,(课件)梅兰芳先生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他将我国戏曲艺术的精华集于一身,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表演艺术流派——梅派。他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4.引入课题。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这位京剧大师的民族气节。(板书课题)请大家先齐读课题《梅兰芳蓄须》。
【设计意图】学习梅兰芳,就不能不提京剧,因为京剧艺术是梅兰芳毕生孜孜追求的理想所在。开课伊始,播放梅兰芳表演的京剧视频,交流、补充梅兰芳的资料,既让学生感受一代大师的艺术魅力,又将“旦角”的形象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后面理解“蓄须” 作铺垫,为感受梅兰芳宁可荒废艺术生命也不愿为日本人演出的崇高民族气节埋下了伏笔。
板块二 读题质疑,理解“蓄须”
1.齐读课题,提出疑问。
师: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
生:“蓄须”是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用“拆词法”理解“蓄须”。
师:可以用拆词法理解词义
生:我理解的应该是——蓄:留着。须:胡须。蓄须:留着胡须。
师:很不错。“蓄须”就是这个意思。
3.理解“蓄须”和表演戏曲的关系。
师:同学们,结合刚才我们了解的资料,想一想,梅兰芳“蓄须”和表演戏曲有什么关系?
生:梅兰芳在戏台上唱花旦,扮演的是女性角色,所以他一旦蓄须,就不能表演戏曲了。
师:是的,我们来看看梅兰芳的剧照和蓄须的对比照,蓄须的梅兰芳没办法上台表演戏曲。
那么,视京剧表演艺术为生命的梅兰芳为什么要蓄起胡须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读课题,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借助开课时的视频和搜集的资料自主理解“蓄须”和表演戏曲之间的关系,环环相扣,水到渠成,为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板块三 初读识字,把握内容
1.朗读课文,交流大意。
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主要赞美了梅兰芳的什么精神?(提示: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去读课文吧。
2.出示本课带生字的词语,认读正音。
课件出示
蓄须 被迫 租界 纠缠 邀请 骚扰
拒绝 签订 宁可 要求 妄想
(1)学生开火车认读词语,正音。
师:请同学们注意,这里的 “订、妄”是后鼻音。
(2)重点理解“纠缠”的意思。
师:“纠缠”的意思在文中的意思是“烦扰、搅扰”。文中有一个词语,和“纠缠”的意思差不多,请同学们找一找。
生:“纠缠”就是“骚扰”的意思。
师:找得很对。来,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本课的生字。
生读生字。
(3)读准多音字“宁”的读音。
师:请大家注意一下:(课件)这里的“宁”是多音字。“宁可”的“宁”读四声,“宁静”的“宁”读二声。
“宁”表示比较两方面的利害得失后选取一面时,读“nìnɡ,”如宁愿、宁可、宁死不屈;表示安定、安宁的意思时读“nínɡ”,如息事宁人。
(4)学习多音字“要”。
师:第二个多音字是(课件)“要”,(课件)“要求”读一声,“重要”的“要”读第四声。大家可以根据不同的词义来运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句子(课件)“老师要求我们牢牢掌握这个重要的知识点。”
3.默读课文,把握内容。
师:梳理了本课的生字词,我们来看一下,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赞美了梅兰芳的什么精神?
生:(课件)文章主要讲了梅兰芳先生用各种方法拒绝为日本人演出,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1)学生自主学习。
①指名读文前的阅读提示。(课件出示)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梅兰芳用了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困难和危险?
请同学们
(课件)●用横线勾画梅兰芳写“拒演的方法”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写他遭遇的困难和危险的句子。
(课件)●想一想,哪些困难和危险是主要的,仿照示例,填写在表格中。
请同学们根据导学单来完成自学。
②出示导学单,学生根据导学单自学。
(2)师生合作,完成表格。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自由交流吧!
生:(课件)当日本人不断纠缠时,梅兰芳只好藏身租界,远避香港;深居简出,不再登台,面临的困难和危险是虚度生命。
当日本人多次逼迫、随时骚扰时,梅兰芳只有蓄须明志,卖房度日。
当日本人强令梅兰芳上台时,梅兰芳就打针装病,险些为此丢了性命。
(课件出示表格)
(3)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将表格内容横着,把梅兰芳每次拒演的原因、办法、困难和危险连起来说得清楚、完整,非常棒。
(4)弄清内在关系。
师:引导发现:现在请大家竖着看表格中的信息,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原因栏里:日本人蛮横无理、步步紧逼。
困难和危险栏里:梅兰芳在与日本人周旋期间,遇到的困难和危险在不断升级、加剧。
师:你们通过对文本的仔细研读,将事件的内在关系理得很清楚,老师为你们点赞。
(5)概括主要内容。
师:如果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我们弄清楚了每件事的主要内容,那么就可以把几件事连起来说,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师:你概括文章内容的办法真好。把握写多件事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先要弄清楚每一件事的主要内容,弄清楚几件事之间的关联,再将几件事连起来。同学们可以借助课件上的表格内容,自己试着说一说。
生: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梅兰芳为了躲避日本人的不断纠缠、多次逼迫、随时骚扰、强令上台等,只好藏身租界、远避香港、蓄须明志、打针装病,面对的困难也是层层升级,直至险些丢掉性命。
师:概括得真不错。
【设计意图】在前一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通过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的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本课主要是自主运用这一方法。因此,教师放手更多,学生自主思考、练习更多,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借助表格支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事件之间的内在关系,理解梅兰芳所遭遇的困难和危险是不断升级、步步加剧的,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先生的高尚气节。
板块四 细读文本,交流感受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在梅兰芳经历的许多危险和困难中,哪一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默读课文,并在相对应的句子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预设1:“藏身租界、远避香港”部分
(1)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梅兰芳动作的词语,如“关紧”“拉上”“细声吟唱”,感受梅兰芳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从而理解他“不能演出,不能创作”的痛苦,感受先生宁愿荒废艺术生命也不为日本人唱戏的民族气节。
生:老师,我找的是这一处……从“关紧”“拉上”“细声吟唱”这些动作描写中,我感受到梅兰芳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从而理解他“不能演出,不能创作”的痛苦。感受先生宁愿荒废艺术生命也不为日本人唱戏的民族气节。
师:非常好。这里写梅兰芳在深夜(课件)悄声吟唱有什么作用?
生:表现出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热爱,也体现出了他为国家民族作出的牺牲。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感受梅兰芳先生的这种民族气节吧!
(2)指名朗读。
预设2:“蓄须明志”部分
生:老师,这一句中从“多次逼迫梅兰芳演戏”、“随时随地的骚扰”,我读出了梅兰芳处境艰难。
生:老师,从“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这一句里,我读出了梅兰芳不惜用“蓄须”来牺牲自我形象,表明自己决不登台演出的决心,表现出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气节。
师:是啊,(课件)梅兰芳是演旦角的,一旦蓄须,便是在宣告不再登台演出,他用自己的行动在捍卫自己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处“蓄须明志”吧!
生:“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
3.师总结:很好。后面还有卖房度日和打针装病的内容,这些内容都说明了梅兰芳先生承受着无尽的痛苦,凭着满腔的爱国情怀,凭着高尚的民族气节,终于击碎了侵略者的痴心妄想,使国人不能不为之慨叹!
所以,(课件)“当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消息传来时,梅兰芳当即剃了胡须,高兴地向大家宣布:‘胜利了,我该登台演出了!’前来看他演出的人太多了,很多人没有座位就站着看。”体现了梅兰芳(课件)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4.升华感情,总结本课。
师:茫茫青史写春秋,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国家的尊严,一代大师挺直了脊梁,他高尚的情操照耀着万代千秋。
同学们,读完了本文,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读完本文,我们深深地被梅兰芳先生的气节和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有一颗绝不屈辱贪生的爱国心,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不会忘记梅兰芳先生的崇高人格,我们要立志做一个具有民族气节的好少年。
师:老师要为你们点赞!同学们,梅兰芳藏身租界、避居香港,立场坚定;蓄须拒绝为日演出,敢于抗争;生活困顿却拒绝优厚条件,坚持气节;自伤身体拒绝邀请,敢于献身。梅兰芳先生的民族气节令人敬佩。
5.学生自主阅读《难忘的一课》,交流主要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把这几件事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思考:“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分别出现在什么情况下?你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此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默读静思,勾画批注,自主感悟,自主交流,老师在关键处点拨一二,让学生从浅层阅读走向深层阅读,从而深刻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操。以老师创作的小诗结课,既是对课文的高度概括,也是运用语言的一个良好示范。
板书设计
梅兰芳蓄须
深居简出,不再登台,虚度生命
蓄须明志,卖房度日
打针装病,险丢性命
深沉的爱国之情 崇高的民族气节
教学反思
一、从“学得”到“习得”,体现从精读到自读的渐进。
《梅兰芳蓄须》是本单元的第三课,在第二课学习如何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这一方法加以运用,在训练中实现能力的提升。因此,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抓住自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默读课文,抓住要点,填写表格,纵向比较,理解几件事层层递进的关系,从而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细读文本,勾画批注,自主交流,感受梅兰芳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整堂课,放手让学生自读、概括、自悟、交流,体现了从精读课文中学方法、在自读课文中用方法这一理念,让学生从“学得”到“习得”,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用表格作抓手,化难为易,使内在的逻辑关系得以显现。
在训练学生将几件事连起来把握主要内容的时候,设计了填写表格这一策略,将学习任务简单化、条理化、可视化,通过纵向比较,直观清晰地感受到梅兰芳所遇到的困难和危险是在一步步加剧的,从而更深刻地把握内容、理解情感。原因
办法
困难和危险
藏身租界,远避香港;深居简出,不再登台
卖房度日
强令上台
原因
办法
困难和危险
不断纠缠
藏身租界,远避香港;深居简出,不再登台
虚度生命
多次逼迫,随时骚扰
蓄须明志
卖房度日
强令上台
打针装病
险丢性命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案,共5页。
这是一份四年级上册23 梅兰芳蓄须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初读全文,读通读顺,细读课文,理解内容,设置问题,积累拓展,课堂总结,课外作业,教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3 梅兰芳蓄须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