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展开课件出示: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唐]王维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里,我们要关注这两个方面:
课件出示:
⒈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⒉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
一、诗歌导入 激发兴趣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同学们,你们知道刘禹锡这首《浪淘沙(其七)》描写的是什么吗?是的,描写的是江潮,准确地说是钱塘江大潮。
见过钱塘江大潮吗?苏轼曾这样赞美钱塘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独特的江潮,吸引了无数游人看客。现在让我们领略它的风采吧!
课件出示:四种钱塘江潮水类型。
师:同学们请欣赏这些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1.这是“一线潮”,潮头呈一线。一条白线犹如素练横贯江面。
2.这是传说中的“丁字潮”,两股潮形成了一个“丁”字这种奇异景观。
3.这是“交叉潮”,又名“十字潮”。汹涌而来的潮水在绕过沙洲后变成了两股,就像两兄弟一样交叉相抱,形成变化多端、异常壮观的交叉潮。
4.这个是“回头潮”。咆哮而来的潮水撞击着“身后”的堤坝掀起高高的潮头,有一种铺天盖地的气势。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塘江大潮是如何形成的吗?
接下来,我们通过观看一个小视频,去更加形象地了解天下第一潮的形成原因,去感受它的磅礴气势。
(播放视频)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资料和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生1:看到这些图片,我感到非常震撼。钱塘江大潮真是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生2:钱塘江大潮让我感到震撼,让我感到激动,同时也让我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我更热爱祖国的河山了。
师:同学们,我们从图片和资料中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那么,作者是怎样用文字把这种汹涌澎湃的景象表现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观潮》。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整体把握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注意阅读要求:
1.自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课后生字表多读几遍。
2.请用“ __ ”划记你从课文中获得的信息。
现在请让我们按下暂停键,静下心来读读课文吧!
师:读完了吗?首先我们来玩一个“浪花一朵朵”的游戏,如果你读对了老师指定的生字,那个生字上面就会出现一朵小浪花。来,试一试吧!
师示范读。
课件出示:
潮 据 堤 阔 盼 滚 顿 逐
渐 堵 犹 崩 震 霎 余
读得真棒!接下来老师将这些生字放入词组里,你会读吗?请你练读一下吧!
教师示范读。
你读对了吗?和老师对照一下。
在这里,我说下“霎时”和“顿时”这两个词。这是一组近义词,都有“时间短”的意思,但也有区别。“霎时”表示极短的时间,一会儿;如:一阵雷声过后,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顿时”表示立刻,多用于叙述已过去的事情。如:我听了这话,吃了一吓,顿时呆了。
另外,我们来认识一个多音字,这个字的读音经常容易混淆。“薄”有三种读音,一般形容轻微、少的时候读bó,如薄雾;形容厚度小,与“浓”相对,就读 bá,如薄烟、薄纱;还有一个读音是bò,组词薄荷,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也可以入药。
下面请看这十五个生字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并不难,请你用你自己熟悉的方法记住它们。
我强调了一下“潮”字和“震”字的书写。
“潮”是左右结构,“氵”稍窄;右部“朝”两部分均等。书写的时候需要注意三部分的匀称。好,我们跟着视频一起来书写一下。
请在田字本上临写两个。
“震” 是上下结构,上小下大。“雨”字头写小点,写扁点。辰字写大点,注意“捺”的舒展。好,我们来看一下视频书写。
好,可以在田字本上书写两个。
师:扫清了生字,这些词语的意思你能理解吗?
漫天卷地的意思是:弥漫天空,席卷大地。同学们,你们发现了解释这个词语的妙招了吗?是的,组词法。漫,弥漫;天,天空;卷,席卷;地,大地;弥漫天空,席卷大地。本文形容波涛无边无际地涌来,随着风浪翻卷的情景。
好的,我们试着用“组词法”来解释下这个词语“风号浪吼”。风,狂风;号,号啕;浪,巨浪;吼,吼叫;狂风在号啕,巨浪在吼叫。本文指潮水气势浩荡,声威宏大。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以后遇到词语解释,可以尝试着用“组词法”去释义。
师:刚才我们读了一遍课文,现在请你说说,你从课文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了观潮的最佳日期。
生2:我知道了观潮的最佳地点是盐官镇。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师:嗯,了解得还真不少!
学习一篇课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从读中弄懂文意,从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下面就让我们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吧。请记得按下暂停键!
读的时候请注意思考:作者在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师:好了,谁来说说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生:时间顺序,我是从第2段的“这一天早上”、第3段的“午后一点左右”、第5段“过了好久”这几个词语看出来的。
师:真不错!这篇文章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常见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这篇文章的表示时间的词还是很明显的,我们只要逐段细心地找一找,一般都还是能发现的。
好,我们回到课文内容上来。同学们看,“这一天早上”、“午后一点左右”、“过了好久”这三个时间点,作者分别写了与“潮”有关的哪些内容?请同学们静心思考。
嗯,是“潮来前”、“潮来时”以及“潮去后”的内容。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将笔记补充完整。
师:接下来,让我们再次放声来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请按下暂停键,放声朗读吧。
读完了吗?在书中领略了钱塘江的盛景,现在你可以用哪些成语告诉我,你对钱塘江潮的感受吗?
生1:波澜壮阔。
生2:气势磅礴。
生3:雄伟壮观。
师:很好,你们的这种感觉和作者是一样的。那么,你能从文章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这种情感的句子吗?
生: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师:对。就是文章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那“天下奇观”是什么意思?这个“观”与“观潮”的“观”意思一样吗?“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
可见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语或句子中意思不同,我们要学会根据语境来分析。“天下奇观”那就是 全天下奇特而又少见的壮丽景色。
那你们知道全文围绕哪个词写的吗?嗯,是奇观。
文章从“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描写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可见,文章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就是文章中心句所在。
好,我们再梳理一下 本文描写了作者观看钱塘江潮的盛况,是按 “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时间顺序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教师小结:
大自然是伟大的魔法师,它赋予了钱塘江大潮奇特、壮观的美,而作者又是神奇的画师,他用优美的语句,勾画出钱塘江大潮一幕幕有声有色、雄伟壮观的场面,让我们如临其境。究竟是什么样的语言魅力,使大潮犹如在我们心中澎湃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将随着作者再次去感受钱塘江大潮那无法抗拒的美吧!
一、潮来前
师: 潮来之前,钱塘江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请读一读第2自然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1.找一找作者登上海塘大堤,看到了哪些景物?并请你用一个词语概括潮来前江面的特点。
2.潮来前人们是怎样的,请用一个词概括说一说?人的心情如何?
好,请你按下暂停键,读一读第2自然段。
师:好,读好了吗?谁来说说作者登上海塘大堤,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1:作者登上海塘大堤,看到了江面、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远处的小山以及人山人海,重点景物是平静的江面。
师: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潮来前江面的特点。
生1:风平浪静。
师:是的,我们来看这几个词语,“横卧”这一词可以看出钱塘江的宽阔,同时又带有一种动感。薄雾的“笼罩”、小山的“若隐若现”为平静的江面增添了几分神秘的美感,镇海古塔等“屹立”着则显示出一种又高又稳的力量感。整个画面透露着一种朦胧的平静之美。
师:潮来前人们是怎样的,请用一个词概括说一说?
生2:人山人海
师:心情如何?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2:潮来前人们盼望着潮的到来,心情是焦急的。我是从“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些词语看出来的。
师:嗯,不错!这是一幅“人们等待观潮”的画面。这幅画面,通过来观潮的人多,人们焦急地等待,从侧面来衬托“钱塘江大潮”的“天下奇观”之美誉。
四、随堂练习
师:最后我们来做一个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填序号)
①潮来之时 ②潮去之后 ③钱塘江大潮 ④潮来之前
(1)本文记叙的是作者观看( )的盛况,作者按( )( )( )的顺序生动地写出了大潮的形态、声音和气势。
(2)课文是围绕以下哪句话写的?( )
A.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B.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C.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将下列句中画线部分替换成文中相应的词语。
(1)几座小山在云雾中隐隐约约。( )
(2)顿时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起来一-样,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 ( )
(3)江面还是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
(4)那声音如同山岳崩塌,大地开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
(5)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布满天空,席卷大地般涌来。( )
(1)这个词是(若隐若现),对了吗?
(2)对,是(人声鼎沸)
(3)嗯,是(风平浪静)
(4)这个词是(山崩地裂)。
(5)是的,这个词是(漫天卷地),这些题目你答对了吗?
五、课后练习
今天的课后练习是听写本课生字词。
第2课时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文字继续去感受被称为“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奇特与壮观。
二、潮来时
师:千呼万唤始出来,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潮终于来了。
请听范读第3~4自然段,并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屏显:
1.听范读读第3~4自然段。
2.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师:听完之后,潮来时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的是哪两点?
生3:声大、浪高
师:嗯,是的。作者主要抓住了潮来时,大潮的声音和样子的变化来体现潮之“奇”的。请有感情地朗读第3、4自然段,进一步体会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并找出三处描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描写潮来时的样子的语句。
(一)闻潮声(直接描写)
师:首先让我们来听听大潮的声音(“闻潮声”):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
②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③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这三句是描写潮来时的声音,你找对了吗?
师:起初,声音像什么?你能模拟下吗?
生3:闷雷滚动。 轰隆隆
师:嗯。隆隆的大潮声如同隆隆的雷声般,这“闷雷滚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潮从远处到来时的声音。未见潮形,先闻其声,钱塘江大潮气势真是宏大啊。
师:后来,响声怎样?
生3: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师:“山崩地裂”这得是多大的气势啊!作者把潮来时的声音夸张成“山崩地裂”,这样形象地描绘,使人如临其境,让人感受到了钱塘江潮来时浩浩荡荡的非凡气势。
(二)观潮形(直接描写)
师:听了山崩地裂地的潮声,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潮来时的样子是怎样的:
1.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3.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师:这4句话是描写潮来的样子,你找对了吗?
我们来看看关于潮水来时形态的变化
①(起初)江面:一条白线
②(紧接着)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③(之后)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师:同学们,看。这里将白浪比作“水墙”,形象地写出了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广。
④(最后)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想一想,你在哪里看到过千万匹战马奔腾的场景?
师:嗯,电影镜头中经常出现,这气势真是“雄壮、震撼、所向无敌”啊!
师:江潮从远处而来,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潮势越来越猛。钱塘江大潮真是天下奇观,名不虚传啊!
师:作者抓住潮来时,直接描写大潮的声音和样子的变化来突出潮之“奇”的。
(三)观潮人
师:刚才我们听了潮声,赏了潮形,接下来你能找出观潮人的反应吗?
师:“顿时人声鼎沸”“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你找对了吗?“人声鼎沸”、“踮着脚”表现了观潮者心情的急切以及迎接大潮的惊喜之情;“人群又沸腾起来”,从观众的热烈反应可以再次感受到了钱塘江的雄伟壮观。写观潮人的活动是属于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潮之“奇”。
(四)明其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潮水来时,潮的声音和形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你们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潮的吗?能找出表示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吗?
生1: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可以从“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我们移来、再近些、越来越近”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师:嗯,是的,作者就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情景的。
(五)想象画面 感受气势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天下第一潮的奇特与雄伟。
(播放视频)
师:欣赏了这壮丽的景观,接着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有感情地朗读第3、4自然段,边读想象画面,读的时候注意将潮来时非凡的气势表现出来。
师:读完了吗?读着优美的文字,你脑海中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和同学交流下。
生1: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出大潮由远而近,逼近人们。一开始,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先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昂首东望。白线越来越近,迅速前移,然后逐渐拉长、变粗。刹那间,壁立的潮头,就像一堵高大的水墙,呼啸着席卷而来,浩浩荡荡,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生2:我印象最深的是“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一句。读到这句的时候,我感觉我耳边响起了雷鸣般的吼声,震耳欲聋。我似乎看到了浪潮越来越高,激起的水花就像漫天飞雪般,浪潮互相拥挤着,嬉闹着,奔跑着,似战马,似军队,浩浩荡荡,气势非凡。
师:是啊,老师也和你们一样的感受。同学们,你们想一想,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如临其境的感受,为什么会能想象出这样气势磅礴的画面呢?
这得益于作者用优美的语句,勾画出钱塘江大潮一幕幕有声有色、雄伟壮观的场面,让我们如临其境。
首先:在描述潮来时,作者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的——由远及近。
其次:抓住了潮来时的特点:声大、浪高,运用了比喻、夸张修辞手法来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
如:文中的“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数量、色、形、声兼有,运用比喻、夸张极为恰当、生动地表现出了后浪涌前浪,一排刚过,一排又紧接着的情景,说明气势大、速度快,给人以不可挡之感。
读了这样优美的文字,让我们每人脑海中都留有无尽的遐想。
(六)填一填 背一背
师:下面我们以填空的形式来背一背第3、4自然段。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你背对了吗?如果错了,请记得多读几遍,可以抓住江潮的变化逐句背诵。
三、潮去后
师:是啊,潮来时,我们感受到了它的奇特、壮观。潮去后,江面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请按下暂停键,自由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潮去后的景象。
阅读要求:
1.自由朗读文章第5自然段,体会潮去后的景象。
2.潮去后,江面是怎样的情景?
师:好,谁来说潮去后,江面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生3:余波未息。
师:找找看,哪两个词写“余波未息”?
生3: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词语可以看出。
师:哪位同学说说“潮去后”的“奇”在哪里?
生1:我觉得大潮过后的景象也可以称为奇观,因为: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就是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师:嗯,是的!潮去后,余波未息,余威犹在!这段文字更加衬托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宏大、壮观,表达出作者对这一奇观的赞美之情。
四、写法小结
师:同学们,
1.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2.在描写景物时,我们可以使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我们可以运用直接描写来体现景物特点,用间接描写来进行烘托。这样双管齐下,会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下这一道课后习题。
读下面这首诗,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浪淘沙
唐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师:请按下暂停键,我们试着来找下!
师:借助诗中的“八月、吼、来、数丈、触山回”等词语,找到课文中与前两句诗相关的句子是:
①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②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从诗中的“须臾、去、卷起”等词语,可以找到与后两句诗相关的句子是: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你找对了吗?
六、板书设计
师:这是这一节的板书,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本文描写了作者观看钱塘江大潮的盛况,展现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景象,赞美了大潮的奇特、雄伟与壮观,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七、课后作业
1.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2.借助预习卡预习第2课。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6010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观潮教案</a>,共3页。
小学语文观潮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观潮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研学导异,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 观潮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 观潮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整体感悟,借助媒体,品读探究,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