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期末]陕西省榆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历史][期末]陕西省榆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如图是明代经贸示意图, 如表所描述的“此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在城头山古城未确证之前,中国已知最早的一座城为仰韶文化晚期筑造的河南郑州西山古城,距今约5300年。而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始建于6000年前,从规模、从功能、从工程规划施工来看,已经属于“城”的范畴,曾为统领一方的政治中心。该学者意在说明( )
A. 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B. 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 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依赖D. 遗址所处时代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约6000年新石器时代。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考古发掘反映出现原始农业、手工业、定居生活和祭祀活动,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因此长江流域的古城遗址说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B项正确;早期城市的出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产生,城是人类文明的要素,材料没有体现最早,排除A项;“已摆脱”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提到的信息并未涉及不同等级之间的差别,无法判断该遗址出现阶级分化,排除D项。故选B项。
2. 下图反映了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货币变迁,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国家加强了对社会经济的管理B. 政府强化了对商业的垄断性经营
C. 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被阻断D. 秦朝改变了赋税征收的主要形式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秦朝统一后为了巩固统治,运用国家手段统一了货币,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管理的加强,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政府与商业经营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经济文化的交流,排除C项;秦朝统一货币,改变的是货币混乱的状况,与赋税征收形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 唐宋时期,景德镇窑是中国古代瓷器的重要产地之一、它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紧邻昌江,昌江的水流平缓,河床宽阔,便于船只航行和停靠。越窑是另一处著名的古代瓷器窑厂,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紧邻曹娥江,曹娥江的水流湍急,有利于瓷器的快速运输。据此可知( )
A. 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B.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 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D. 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景德镇和越窑都因靠近河流,交通便利,促进了制瓷业的兴盛,说明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C项正确。材料中景德镇和越窑都位于南方,无法说明南北差距拉大,排除A项;明朝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景德镇和越窑靠近河流促进制瓷业的发展,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4. 如图是明代经贸示意图(局部)。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商帮都分布于南方稻作农业区B. 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水平总体低
C. 海禁阻断了明代海外贸易路线D. 主要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代经贸示意图(局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州、泉州、福州、宁波等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说明主要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D项正确;商帮在南方和北方都有分布,南方居多,排除A项;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力(亩产斤数)较其他地区高,说明此地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此时的海外贸易线路较多,说明明代海外贸易没有阻断,排除C项。故选D项。
5. 亚历山大的征服使东西方文化在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冲撞和交融,这使得富于理性和逻辑的西方哲学与古代埃及、西亚丰富的数学、天文学知识相结合,使希腊化的自然科学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东西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也相互影响。这表明亚历山大远征( )
A. 引发了希腊化世界原有文化消失B. 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汇
C. 形成了首个地跨欧亚非帝国建立D. 导致了东方文化的逐渐消失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冲撞与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亚历山大远征促进了希腊化世界文化的发展,原有文化并未消失,排除A项;首个地跨欧亚非帝国是波斯帝国,排除C项;亚历山大远征促进了东方文化交流与发展,而不是消失,排除D项。故选B项。
6. 中世纪,若封君为国王,封臣要想解除关系大多都要诉诸战争。即使想要和平解除关系,寻求新的封君之前必须征得旧封君的同意,要确保旧的封君封臣关系已经得到解除。无论封君封臣哪一方,都不能单方面宣布解除关系。这反映出当时西欧( )
A. 有效强化了中央集权B. 封建制下的权力具有绝对专制性
C. 封君的权力至高无上D. 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具有契约特征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西欧。根据“寻求新的封君之前必须征得旧封君的同意,要确保旧的封君封臣关系已经得到解除。无论封君封臣哪一方,都不能单方面宣布解除关系”可知,中世纪的西欧,封君与封臣之间关系的建立或者解除都要双方同意,说明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具有契约特征,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封君封臣关系的特点,和强化中央集权没有关系,排除A项;封君与封臣之间具有契约特征,并不具有绝对专制性,封君的权力也不是至高无上,排除BC项。故选D项。
7. 17世纪末的阿礼国对天皇的境遇有一段充满诗意且精准的描写:“伤感且孤僻,柔弱又颓废,注定无法握紧真正的权杖,叹息着无用繁琐的浮华之物却又注定永远都无法逃脱名为宫殿的监狱”。据此推知,当时日本( )
A. 重视保留自身文化独特性B. 幕藩制度受到极大冲击
C. 面临严峻的社会政治危机D. 呈现将军天皇二元体制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末(日本)。据本题材料“伤感且孤僻,柔弱又颓废,注定无法握紧真正的权杖,叹息着无用繁琐的浮华之物却又注定永远都无法逃脱名为宫殿的监狱”可知,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同时日本天皇并未掌握实权,权力受到限制,因此面临严峻的社会政治危机,C项正确;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重视保留自身文化特性,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17世纪时天皇的权力受到幕府的限制,幕藩制度并未受到冲击,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天皇的境遇,并未涉及将军,无法说明呈现将军天皇二元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8. 如表所描述的“此举”( )
A. 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联系B. 开启了英国工业化序幕
C. 推动了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D. 导致了东方从属于西方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材料中“此举”促使长途贸易由“多数是横跨印度洋的”发展为“如此迅速、蓬勃的全球贸易”,结合所学可知,“此举”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人类分散隔绝的状态,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A项正确;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开启了英国工业化序幕,排除B项;自由主义是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期的一种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主张个人活动和发展的完全自由,反对政治的、社会的和宗教的束缚。在政治上主张有财产限制的选举权和两院制议会,在经济上主张企业主的自由竞争。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自由主义思潮兴起,排除C项;东方从属于西方是指工业革命后,东方大多数国家逐渐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西方列强将东方国家囊括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其经济的附属。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9. 洛克指出,一个人只要使任何东西脱离其自然存在的状态,这个东西里就已经掺进了他的劳动,即掺进了他自己所有的东西,因而这个东西就成为他的财产。换言之,未经人民自己或其代表同意,政府决不应该对人民的财产课税。据此,洛克认为( )
A. 政府的目的是保护私有财产B. 君主专制不符合英国国情
C. 议员代表选民参加议院活动D. 分权思想维护了民众利益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可知,洛克认为,人们在自然状态下就有财产权,政府成立后的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而绝对不能侵犯它。因此,未经人民自己或其代表同意,政府决不应该对人民的财产课税。由此可见,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就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洛克对君主专制的态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题干中未明确提及议员代表选民参加议院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分权思想与民众利益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0. 就亚非地区而言,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民族解放运动处于自发的斗争阶段,19世纪晚期后,开始走上自觉的民族民主运动的道路,并在20世纪初更是走向大觉醒时代。导致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B.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D.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地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进而促进了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思想上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可见导致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地区民族民主运动兴起的主要因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思想解放运动为民族民主运动提供了思想动力和理论指导,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因素相比于经济基础是次要因素,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非民族民主运动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排除C项;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亚非民族民主运动兴起的国际背景,主要因素还在亚非地区内部,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如图为1914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投资额示意图。其中,对图中“甲”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 综合国力居于世界首位B. 高利贷资本高度发达
C. 海外殖民地面积比较小D. 军国主义传统较浓厚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4年(欧美)。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仍然是世界上当时对外贸易所占比重最多的国家,甲对应的国家应为英国,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的综合国力居于世界首位,A项正确;在当时,高利贷资本高度发达国家是法国,不是英国,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甲是英国,英国在当时的海外殖民地面积居于世界首位,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没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十月革命后,列宁指出:“我们知道,在人民群众中,现在响起了另一种声音,人们心中说:现在不用怕带枪的人了,因为他们保护劳动者,并且会无情地剥夺镇压者的统治,这就是人民的感受。”这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 )
A. 具有人民性的特征B. 践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原则
C. 呈现暴力革命色彩D. 彻底消灭了国内外反对派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初的苏俄。根据材料“现在不用怕带枪的人了,因为他们保护劳动者,并且会无情地剥夺镇压者的统治”并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建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军队是保护人民、维护工农利益的人民军队,说明苏维埃政权具有人民性,A项正确;材料主要讲十月革命后的军民关系和人民地位的改变,而非讲革命措施,不能体现“革命原则”,排除B项;材料提及“军队”,但不是强调运用军队力量进行暴力革命,而是体现军队保护人民,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苏维埃政权的国内革命举措和反对外来干涉的胜利,不能得出“消灭了国内外反对派”,排除D项。故选A项。
13. 如图为20世纪某场重要战役的战场所在地,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战役( )
A. 成为欧洲战场的重要转折点B. 标志着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C. 推动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D. 导致了双方陷入阵地战僵局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943年世界。根据题干图片中“1943年1月”“斯大林格勒”“歼灭被围德军”等信息可知这一战役是二战中苏德战场的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德军第六集团军进 抵距斯大林格勒60千米的顿河河曲,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1943年2月,德军 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国发动侵略战争以来遭遇的最大失 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重要转折点,A项正确;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 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排除B项;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 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 斯同盟。材料所述战役发生时世界反法西 斯同盟已经建立,排除C项;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德国失败而结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重要转折点,而非导致了阵地战僵局,排除D项。故选A项。
14. 1965年2月,法国总统戴高乐在记者招待会上正式提出恢复金本位的主张。同时法国和美国开始贸易战,为确保法国农产品在共同市场各国中的地位,在法国的策动下,共同市场开始抵制美国农产品的进口。美法的这一矛盾( )
A. 根植于美苏冷战的影响B. 表明传统金融体系瓦解
C. 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形成D. 源于国家利益分歧冲突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5年(美国、法国)。据题意可知,20世纪60年代,法国与美国开始进行贸易战,而且法国策动欧洲国家抵制美国的农产品,说明法国与美国之间已经出现了矛盾, 这源于国家利益分歧冲突,D项正确;美国和法国都属于资本主义阵营,因此美法的矛盾并不是根植于冷战的影响,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并不能体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
15. 如表是美国不同年代不同种族贫困人口比重统计表。(单位:%)据此可知,数据变化说明( )
A. 种族隔阂与贫富差距相交织B. 经济危机破坏福利制度
C. 科技革命未能推动经济发展D. 国家宏观调控逐渐失灵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美国。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当代美国的贫困人口中,非洲裔和拉美裔所占比较较高,而非洲裔和拉美裔居民又是在美国受到种族歧视的族群,因此数据的变化可以说明种族隔阂与贫富差距相交织,A项正确;根据贫困人口比重的变化无法说明福利制度遭到破坏和国家宏观调控逐渐失灵,排除BD项;科技革命是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未能推动经济发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A项。
16. 如图是刊载于《中国日报》的漫画《对比》,并有配文为“一边给武器一边发食物,美国表演荒谬”。该漫画表明美国的外交行为( )
A. 基于化解人道主义危机需要B. 深受地缘政治利益影响
C. 深受中东地区热点问题困扰D. 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漫画可知,美国给以色列的支援的大量先进武器,而给巴勒斯坦的则是少得可怜的粮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色列作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战略支点,对美国的国家利益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处理巴以冲突时,美国表现出明显的“拉偏架”的姿态,体现地缘政治利益影响外交政策,B项正确;美国援助以色列武器,导致巴勒斯坦地区局势更加恶化,加剧而非化解人道主义危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美国外交因为巴以冲突陷入困局,不能得出“深受困扰”,排除C项;美国向以色列运送弹药和军事设备,加剧巴以冲突,危害世界和平,并非“负责任大国”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分为北宋(960年—1127年)和南宋(1127年—1276年)两个历史阶段,合称两宋。宋代为了避免重蹈唐代藩镇割据的覆辙,从建国开始就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导致宋代的军事实力大大减弱。虽然宋代军事积弱,但其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茶文化也非常兴盛,正所谓“茶兴于唐,盛于宋”。宋代茶文化的兴盛首先体现在普及程度上,正所谓:“茶非古也,源于江左,流于天下,浸淫于近代,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无不用也。”可以说,宋代的饮茶之风自上而下,普及到了社会各个阶层,其次是,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其次体现在丰富的茶技上,宋代茶技分为点茶、分茶及斗茶等。
——摘编自王康《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及日本茶文化的再兴》
材料二 宋代特色茶文化促进了茶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生产和销售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逐渐规模化,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初级市场、中转市场和终端消费市场,并建立起相互协调、互为支撑的国内市场秩序,市场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宋代茶叶边疆贸易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宋代茶业经济的发展在为政府提供巨额的茶利来源的同时,也通过茶马贸易满足了对战马的需求,维护了边境地区的稳定,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维持汉族和周边少数民族友好稳定关系的纽带。
——摘编自孙达等《论宋代茶文化特色及其在当代的传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茶文化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茶文化繁荣的影响,并分析传播茶文化的意义。
【答案】(1)原因:政治平稳,社会安定;手工业及农业发展,经济繁荣;崇文抑武的国策提高了文人地位,茶得到文人喜爱;茶叶产量和制茶工艺进步,推动饮茶活动普及。
(2)影响:茶文化繁荣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带动边疆贸易和海外贸易发展;给政府提供了赋税保障;增强了军队国防力量,维护了边疆稳定;成为维系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友好的纽带,促进了民族融合。
意义:有利于中华文化向外辐射,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有利于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物种交流,丰富了人类饮食文化。
【解析】
【小问1】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宋代为了避免重蹈唐代藩镇割据的覆辙,从建国开始就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导致宋代的军事实力大大减弱。”可知,政治平稳,社会安定;根据材料“虽然宋代军事积弱,但其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茶文化也非常兴盛”及所学可知,手工业及农业发展,经济繁荣;根据材料“茶非古也,源于江左,流于天下,浸淫于近代,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无不用也。”及所学可知,崇文抑武的国策提高了文人地位,茶得到文人喜爱;根据材料“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其次体现在丰富的茶技上,宋代茶技分为点茶、分茶及斗茶等。”及所学可知,茶叶产量和制茶工艺进步,推动饮茶活动普及。
【小问2】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第一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宋代特色茶文化促进了茶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生产和销售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逐渐规模化,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初级市场、中转市场和终端消费市场,并建立起相互协调、互为支撑的国内市场秩序,市场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宋代茶叶边疆贸易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可知,茶文化繁荣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带动边疆贸易和海外贸易发展;根据材料“宋代茶业经济的发展在为政府提供巨额的茶利来源的同时,也通过茶马贸易满足了对战马的需求,维护了边境地区的稳定,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维持汉族和周边少数民族友好稳定关系的纽带。”可知,给政府提供了赋税保障,增强了军队国防力量,维护了边疆稳定,同时也成为维系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友好的纽带,促进了民族融合。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宋代特色茶文化促进了茶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生产和销售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逐渐规模化,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初级市场、中转市场和终端消费市场,并建立起相互协调、互为支撑的国内市场秩序,市场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宋代茶叶边疆贸易和海外贸易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有利于中华文化向外辐射,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有利于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物种交流,丰富了人类饮食文化等角度进行说明。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黑暗”说影响了中世纪的教育观。传统的看法是,中世纪的教育几乎被基督教所垄断。然而,从历史的角度,基督教对中世纪教育的垄断是由历史的延续性和阶段性决定的。延续性是指中古西欧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因子都是有继承性的,承自罗马时期,且继续以变化的形式影响后继的教育发展;而阶段性是指中世纪早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特殊性造成了基督教对中世纪早期教育的垄断现象。基督教教育对中世纪而言,一方面造成了其“黑暗”,但另一方面促成了中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大学的产生。
——摘编自王美君《西欧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再认识》
材料二 中世纪中期时,在阿尔卑斯山北侧,修院学校被城市教堂学校代替,在伦巴底则被半世俗化的市立学校代替。城市教堂学校和市立学校招生人数和教学队伍日渐扩大,其中一部分发展成大学。13世纪时,大学在几个大城市特别繁荣。巴黎、伦敦等北方地区的大学都由讲师团体主持,这和现在的美国大学实行的制度差不多,由院系来设置课程,安排学位和讲师。博洛尼亚的大学则由一群学生来管理,南方的其他大学也都采用类似制度,他们创立了一套严厉的规矩来规范讲师的操行。
——摘编自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中期欧洲教育发展的表现及意义。
【答案】(1)特点:教育目的宗教化;具有延续性;与社会发展相关;影响具有双重性。
(2)表现:城市学校地位提升;大学教育兴起和发展;讲师团体掌握学校教育主导权;学生的自主权增强;教学制度趋于规范。
意义:冲击了教会势力的权威;适应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了欧洲市民阶层的文化素养,为欧洲社会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西方文化教育产生深刻影响。
【解析】
【小问1】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特点:根据材料“中世纪的教育几乎被基督教所垄断”可知教育目的宗教化;根据材料“延续性是指中古西欧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因子都是有继承性的,承自罗马时期,且继续以变化的形式影响后继的教育发展”可知具有延续性;根据材料“中世纪早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特殊性造成了基督教对中世纪早期教育的垄断现象”可知与社会发展相关;根据材料“一方面造成了其‘黑暗’,但另一方面促成了中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大学的产生”可知影响具有双重性。
【小问2】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表现:据材料“修院学校被城市教堂学校代替,在伦巴底则被半世俗化的市立学校代替”可知,城市学校地位提升;据材料“13世纪时,大学在几个大城市特别繁荣。巴黎、伦敦等北方地区的大学都由讲师团体主持”可知,大学教育兴起和发展;讲师团体掌握学校教育主导权;据材料“博洛尼亚的大学则由一群学生来管理,南方的其他大学也都采用类似制度,他们创立了一套严厉的规矩来规范讲师的操行”可知,学生的自主权增强;教学制度趋于规范。
意义:据材料“修院学校被城市教堂学校代替”可知,冲击了教会势力的权威;据材料“城市教堂学校和市立学校招生人数和教学队伍日渐扩大,其中一部分发展成大学”可知,中世纪中期欧洲教育发展的影响还可以从适应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教育对思想解放和历史影响可知提高了欧洲市民阶层的文化素养,为欧洲社会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西方文化教育产生深刻影响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对外贸易的变革是早期工业化国家资本主义确立和发展,以及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工业革命的故乡——英国说来,海外贸易的重要性更是不容置疑的。随着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深入,英国从重商主义政策向自由贸易政策转变,海外贸易的构成和模式向更高层次发展,并且起了“质”的变化。
——摘编自林秀玉《英国对外贸易现代化进程之探析》
材料二 下表是19世纪前后,英、法、德和美四国贸易发展情况。(单位:亿马克)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的贸易地位,并结合材料一进行解释。
【答案】(1)变化:从重商主义政策向自由贸易政策转变
原因:工业革命的影响;自由贸易理论的兴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局限性;海外贸易市场的扩大。
(2)地位:19世纪中期英国的贸易地位是世界贸易的领头羊。
解释:1850年英国的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3.2%,1870年占24.5%,均高于其他国家;英国的贸易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国家,从1850年到1870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58%,而英国的贸易增长了172%;英国随着工业革命发展,综合国力提升,确定了“世界工厂”,使其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解析】
【小问1】
本题是对比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的英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英国从重商主义政策向自由贸易政策转变”可知,从重商主义政策向自由贸易政策转变。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对工业革命的故乡——英国说来,海外贸易的重要性更是不容置疑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一“英国说来,海外贸易的重要性更是不容置疑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外贸易市场的扩大;根据材料一“英国从重商主义政策向自由贸易政策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由贸易理论的兴起;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贸易保护主义的局限性。
【小问2】
本题是特点类与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一“下表是19世纪前后,英、法、德和美四国贸易发展情况”可知,1840年,英国的贸易额是33.8亿马克,1870年英国的贸易额是91.8亿马克,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0年英国的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3.2%,1870年占24.5%,均高于其他国家;根据材料二“下表是19世纪前后,英、法、德和美四国贸易发展情况。(单位:亿马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贸易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国家,从1850年到1870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58%,而英国的贸易增长了172%;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随着工业革命发展,综合国力提升,确定了“世界工厂”,使其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代国际体系演变表
——摘编自杨洁勉《当代国际体系的渐变和嬗变—基于两个三十年的比较与思考》
从表格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答案】论题:多极化的形成过程既是政治力量的较量,也有利于开放型世界的形成。
论证: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多极化的过程中既有国际力量的较量,也有合作与交流。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瓦解了两极格局的同时,也加剧了各种国际力量之间的较量。美国、俄罗斯、欧盟、东南亚国家联盟、日本、中国等国家与国际组织在发展中不断地较量,在较量的过程中相互制衡、相互促进,推动了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进入21世纪,随着多极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格局逐渐形成,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程度愈来愈深,世界正朝着一个新的开放型的方向不断推进。
因此,多极化的形成过程中既有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较量,同时也推进了开放型世界格局的形成。
【解析】
本题为论述题知探究结论论证类,时空为当代世界。根据材料中“美国从主导者的得意到当前的失落”“俄罗斯从最初的一再退让到当前的以攻为守”“欧洲国家从最初的倚靠美国转向部分战略自主”“欧洲国家从最初的倚靠美国转向部分战略自主”“许多非西方国家从最初的随波逐流到当前的自主选择”可以拟定论题为:多极化的形成过程既是政治力量的较量,也有利于开放型世界的形成。
然后结合多极化趋势表现和未来方向加以论证: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多极化的过程中既有国际力量的较量,也有合作与交流。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瓦解了两极格局的同时,也加剧了各种国际力量之间的较量。美国、俄罗斯、欧盟、东南亚国家联盟、日本、中国等国家与国际组织在发展中不断地较量,在较量的过程中相互制衡、相互促进,推动了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进入21世纪,随着多极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格局逐渐形成,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程度愈来愈深,世界正朝着一个新的开放型的方向不断推进。
最后进行总结:因此,多极化的形成过程中既有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较量,同时也推进了开放型世界格局的形成。长途贸易已经持续了一千多年,其中多数是横跨印度洋的……然而,过去还没有出现过发展得如此迅速,蓬勃的全球贸易。以前既没有涵盖东西两个半球的贸易网络,地球这边发生的事件,也不可能干扰另一边的社会进程……此举开启了全球化的时代。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白人裔
17.8
9.9
10.2
9.9
非洲裔
55.9
33.5
32.5
24.4
拉美裔
(无统)
24.3
25.7
22.5
年份
世界贸易总额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50
145
33.8
15
21
12.8
1870
374
91.8
45
42
34
美国从主导者的得意到当前的失落
美国在二战后七十多年始终奉行霸权主义且穷兵黩武,在政治上站在广大中小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立面,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本来可以用于国计民生的资源,最终站在了由其主导的国际体系的对立面
俄罗斯从最初的一再退让到当前的以攻为守
2000年普京入主克里姆林宫后力图重振大国雄风并提高俄罗斯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一方面,俄罗斯认为当前国际体系具有多极或多中心特征;另一方面,俄罗斯认为国际体系仍由大国主导,即少数能够真正按自身意志行事的国家
欧洲国家从最初的倚靠美国转向部分战略自主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美国霸权的相对衰落,欧盟的自主意识增强。自2016年起酝酿、推出且不断强调“欧洲战略自主”概念,希望以此提升欧洲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独立性与影响力
许多非西方国家从最初的随波逐流到当前的自主选择
越来越多的国家在经过一二十年的转型后逐渐醒悟,开始谋求团结或联合自强,正在实现从大国外交的工具转变为具有一定话语权的国际体系参与者,并通过多边主义和多边组织等推进体系变革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历史][期末]陕西省榆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文件包含历史期末陕西省榆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docx、历史期末陕西省榆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陕西省榆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期末]陕西省榆林市校际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