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docx
    • 练习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 学生版.docx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第1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第2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第3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 学生版第1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 学生版第2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 学生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后复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后复习题,文件包含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docx、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基础巩固练]
    1.约在9 000年前,伊拉克东北部的耶莫人即已种植小麦、大麦、扁豆、豌豆等农作物。巴勒斯坦的耶利哥也有新石器时代农业和农村的遗址,时间为8 500多年前。这说明( )
    A.西亚是重要的农业发源地
    B.9 000年前小麦已传入西亚
    C.耶莫人是最早的食物生产者
    D.耶利哥拥有最早的农业遗址
    解析:A 题干中伊拉克、巴勒斯坦都属于西亚地区,且其农业种植历史久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世界范围看,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A项正确;小麦原产地就是西亚,排除B项;C、D两项“最早”绝对化,排除。
    2.21世纪初,在河姆渡遗址附近的田螺山遗址中,出土了丰富的植物遗存。根据量化分析,虽然水稻是当时人们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但采集获得的橡子、菱角等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食物。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
    A.已进入奴隶国家时代
    B.中国古代农业已很发达
    C.黄河中上游经济发达
    D.采集是重要的食物来源
    解析:D 根据材料中的“虽然水稻是当时人们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但采集获得的橡子、菱角等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食物”可知,虽然当时人们已经学会种植农作物,但采集仍是重要的食物来源,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古代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存,中国的奴隶社会开始于夏朝,两者时间相距甚远,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中国古代农业自新石器时代起源并逐步发展,河姆渡遗址中的农业遗存属于萌芽时期,“发达”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不属于黄河流域,排除C项。
    3.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把食物贮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定居下来。人类的能量一旦解放出来并且投入许多新的工作中去,随之而来的就是专门的非农业的工艺的发展。材料表明( )
    A.食物生产是定居生活的产物
    B.早期科学技术得到发展
    C.定居标志着古代文明的产生
    D.农业革命促进社会分工
    解析: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学会生产粮食后,将剩余粮食储存起来,逐渐定居下来,社会分工也逐渐发展起来,反映出农业革命促进社会分工,D项正确;定居发生在食物生产后,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科学的发展,排除B项;文明的产生表现为文字、阶级、国家等内容的出现,定居只是文明产生的前提条件之一,排除C项。
    4.下表是世界上部分原始居民在培育农作物方面作出的贡献。表格内容可说明( )
    A.农作物的品种决定了文明形态
    B.古代美洲的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
    C.人类早期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
    D.农业是古代各地政权的经济基础
    解析:C 表格中各地培育的农作物具有差异性,这体现了人类早期文明发展的多样性,C项正确;农作物品种可以反映农业发展的不同,但不能决定文明形态,排除A项;材料强调古代文明的多样性,而非发展水平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与各地政权的关系,排除D项。
    5.古西亚史诗《吉尔伽美什》记载了当地民众生活的内容,包括种植农作物以及驯养家畜。在古西亚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麦和小麦,驯养的狗、绵羊和山羊的骨骼以及定居的农业村落遗址。由此可见( )
    A.文献史料并非都客观可靠
    B.文献与实物可以相互印证
    C.历史真相都能从考古中还原
    D.历史事实时代久远难以考证
    解析:B 《吉尔伽美什》是文献史料,考古发现的大麦、小麦等属于实物史料,两者都反映了古西亚民众生活的情况,故可知文献与实物可以相互印证,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文献史料的局限性,排除A项;C、D两项说法绝对,排除。
    6.殷商时期,中国北方地区是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体系;西周春秋时期,伴随冬小麦在北方的广泛种植,打破了以往春种、秋收的农事时间节律,古籍中也多见“春秋冬夏”的四时排序,“四时”观念逐渐萌生。据此可知( )
    A.铁犁牛耕推动了社会变革
    B.先秦四时观念具有神学色彩
    C.古代历法服务于农业生产
    D.农业成为商周时期主导产业
    解析:C 据材料可知“四时”观念的萌生与冬小麦的广泛种植有关,由春秋二季再分出冬夏二季,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划分“四时”的历法应农业生产要求而制定,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铁犁牛耕,排除A项;“四时”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形成,与神学观念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比较,无法得出“主导”的结论,排除D项。
    7.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欧洲。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这说明当时( )
    A.世界市场已经开辟
    B.已有跨洲物种交流
    C.东西方开始了贸易往来
    D.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解析:B 根据材料中的“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欧洲”“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可知,当时已经存在跨洲的物种交流,故选B项;世界市场开辟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物种交流不只是贸易往来的结果,也有可能是人口迁徙造成的,排除C项;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
    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8.世界范围农牧业的产生约在1万年前,到5 000年前才能通过农牧业获得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这促进了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催生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化,产生了阶级和国家。材料旨在说明( )
    A.农牧业才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B.人类文明的产生具有长期性和曲折性
    C.阶级和国家是文明产生的主要标志
    D.农牧业的产生、发展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
    解析:D 据材料可知,农牧业的产生、发展使人们获得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促进了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催生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化,产生了阶级和国家,可见农牧业的产生、发展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农牧业与人类文明的关系,而非农牧业在生产部门中的地位及文明产生的主要标志,排除A、C两项;曲折性强调过程中的反复或阻碍因素,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
    [素养提升练]
    9.有学者研究指出,欧亚大陆的人口从公元前10000年的大约400万增加到公元前2000年的2 700万,公元前1000年约有5 000万,到公元前500年达到了惊人的1亿。促成在大约1万年的时间里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
    A.农耕和定居生活B.人口迁徙和文化发展
    C.贸易和物种交流D.男耕女织和小农经济
    解析:A 据题干可知,在公元前10000年到公元前500年之间,欧亚大陆的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由大约400万增长到1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世界各地农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状态的稳定,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即农耕和定居生活是题干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故选A项;人口迁徙和文化发展与人口数量急剧增长没有必然的关系,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公元前10000年到公元前500年之间,欧亚大陆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贸易和物种交流现象,排除C项;男耕女织和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情况,并不能代表整个欧亚大陆,且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才逐渐产生,排除D项。
    10.(2023·湖北卷,1)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解析:D 从题干信息看,“农”字的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可见“农”字的创制能够反映当时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故选D项;天人合一呈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农”字的创制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排除B项;“农”字的创制是原始农业发展的结果,谈不上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排除
    C项。
    11.(2022·辽宁卷,5)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表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解析:A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意思是桑荫底下种植了豆类,水稻田里有莲藕杂出,说明土地利用率提高,故选A项;“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升斗求市人”意思是将好的收获物用作官府的赋税,把质量稍次的收获物拿到市场上交换,反映了交纳的是实物税,与“赋税征收货币化”不符,排除B项;“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意思是傍晚时有人家在晒蚕子,雨后有山民买鱼苗,这反映的是农业出现多种经营,而不是“雇佣劳动普遍化”,排除C项;“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意思是道路两边的桑麻葱茏延绵不尽,才知道我原来是在太平盛世,这与“人身控制的减弱”无关,排除D项。
    12.(2021·山东卷,3)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解析:B 图中主要产粮区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还有长江中游的一些地方,但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表明图示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仍在北方,但南方已得到了开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开发,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故选B项;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是在北方,而且西北地区应该是主要产粮区,这与示意图的分布不一致,排除A项;宋元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所以主要产粮区应该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与示意图的分布不符,排除C项;明清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稳定在南方,所以主要产粮区集中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与示意图的分布不符,排除D项。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学家发现,在这些部落中,男人负责狩猎动物、提供肉食,而女人则负责采集营地周围所能发现的一切可供食用的东西,如植物块根、浆果、坚果、昆虫、啮齿类动物、贝类等。虽然男人弄来的肉类极受欢迎,但事实却是,女人采集来的食品仍为主要的食物来
    源——女人采集来的食品经常是男人带回的猎物的两倍……农业首先在少数几个存在可以驯化的动植物的地区成为主业。在这一驯化过程中,野生动植物长得越来越大,从而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因此,靠捕猎为生的原始人也就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去做食物生产者,而不是食物采集者——最后他们就变成了居住在村庄中的农民。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明代中期的广东出现一种叫“代耕架”或“木牛”的耕地工具,“一手而有两牛之力,耕具之最善者也”;灌溉出现了“虹吸”和“鹤饮”等新工具,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明代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化是作物品种的改良推广以及外来农作物的引进,麦类作物在南方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稻麦轮作制得到普遍应用;水稻在北方的种植区也渐有扩大。明中后期从海外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和甘薯,这两种粮食作物产量高,耐寒抗旱,在比较贫瘠的山地、旱地和滨海沙地都能生长。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原始时期和明代解决食物(粮食)问题的方式。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始时期和明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答案:(1)原始时期:旧石器时代主要通过采集和渔猎;新石器时代主要通过驯化野生动植物。
    明代:改进耕作和灌溉工具;改良和推广作物品种,引进外来高产作物;改进耕作制度,实行复种制。
    (2)原始时期: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原始农业兴起。
    明代:注重引进和推广外来作物,在传统农业基础上有所发展,但未获得根本性突破。名称
    地域
    农作物
    印第安人
    美洲
    马铃薯、玉米、花生等
    班图人
    西非
    甜高粱、西瓜、棉花等
    南亚人
    南亚
    芋头等
    西亚人
    西亚
    大麦、小麦和豆类等
    选项
    诗句
    历史现象
    A
    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
    土地利用率提高
    B
    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升斗求市人
    赋税征收货币化
    C
    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
    雇佣劳动普遍化
    D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人身控制的减弱

    相关试卷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当堂达标检测题,文件包含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练习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doc、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练习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学生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练习题: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练习题,文件包含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docx、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测试题,文件包含一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docx、一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