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兰西县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生物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兰西县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生物试题(解析版)第1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兰西县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生物试题(解析版)第2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兰西县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生物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兰西县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兰西县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小时;分值, 果蝇的红眼基因,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间:1.5小时;分值:100
    一、单选题(每题2分,30分)
    1. 在受精作用过程中,体现受精实质的是( )
    A. 同类生物的精卵互相识别
    B. 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
    C. 精子与卵细胞核互相融合
    D. 卵细胞膜发生复杂的生理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提细胞的数目。
    【详解】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其实质是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核即雄原核与雌原核互相融合。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 果蝇的红眼基因(W)可以突变成白眼基因(w),w也可以突变成W.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 )
    A. 普遍性B. 可逆性C. 稀有性D. 多方向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意可知:基因W可以突变成基因w,w也可以突变成W,这说明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B正确,A、C、D均错误。
    3. 人和鱼的胚胎发育都经历了有鳃裂和尾的阶段,这属于( )
    A. 胚胎学证据B. 化石证据
    C. 比较解剖学证据D. 分子生物学证据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
    【详解】人和鱼的胚胎在早期发育过程中都出现了鳃裂和尾,为人和鱼有共同的祖先提供了胚胎学证据,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4. 若某样品DNA中共有3000个碱基对,其碱基数量满足:(A+T):(G+C)=1/2,现欲得到1000个拷贝(与样品相同的DNA),至少需要向试管中加入( )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A. 999000B. 333000C. 1000000D. 666000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由题意知,该样品DNA中(A+T):(G+C)=1:2,则A+T=1/3×3000×2=2000,A=T=1000个,所以1000个拷贝至少需要向试管中加入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是(1000-1)×1000=999000个。
    故选A。
    5.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原始生殖细胞的( )
    A. 一倍B. 1/2C. 两倍D. 1/4
    【答案】B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是特殊的有丝分裂,其特殊性表现在:
    ①从分裂过程上看:(在减数分裂全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②从分裂结果上看:形成的子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只有亲代细胞的一半。
    ③从发生减数分裂的部位来看:是特定生物(一般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特定部位或器官(动物体一般在精巢或卵巢内)的特定细胞才能进行(如动物的性原细胞)减数分裂。
    ④从发生的时期来看:在性成熟以后,在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的过程中进行一次减数分裂。
    【详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连续分裂两次,形成成熟的生殖细胞,所以其染色体数目是原始生殖的一半,即1/2,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6. 下列基因是控制相对性状的一组为:( )
    A. A和bB. Y和yC. E和ED. X和Y
    【答案】B
    【解析】
    【分析】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由等位基因控制。
    【详解】控制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为等位基因,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用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隐性基因用与显性基因相同字母的小写形式表示,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7. 长瓣兜兰的花瓣基部长有形似蚜虫的小突起能吸引昆虫前来助其传粉。基部吸引某种雌性食蚜蝇前来产卵,食蚜蝇幼虫以蚜虫为食,但长瓣兜兰不能为食蚜蝇幼虫提供营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长瓣兜兰定向产生小突起提供原材料
    B. 食蚜蝇在长瓣兜兰花瓣基部产卵后,幼虫将寄生在花瓣基部内
    C. 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长瓣兜兰不会与食蚜蝇共同进化
    D. 经过长期的选择,花瓣基部有突起的长瓣兜兰对环境适应性更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1、可遗传的变异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现代遗传学研究表明,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2、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种群中个体的表现型,使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不适应环境的个体逐渐被淘汰而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进而使生物向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3、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详解】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长瓣兜兰的进化提供原材料,但变异是不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定向产生小突起,A错误;
    B、虽然食蚜蝇在长瓣兜兰花瓣基部产卵,但长瓣兜兰不能为食蚜蝇幼虫提供营养,因而幼虫不能寄生在花瓣基部内,B错误;
    C、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之间是共同进化的,食蚜蝇可以为长瓣兜兰传粉,两者会共同进化,C错误;
    D、经过长期的选择,花瓣基部有突起的长瓣兜兰能吸引昆虫前来助其传粉,对环境适应性更强,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考查理解能力,落实学科素养中的生命观念。
    8. 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长翅、残翅果蝇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其中出现性状分离的是( )
    A. 长翅雄果蝇×残翅雌果蝇→子代全为长翅
    B. 残翅雄果蝇×残翅雌果蝇→子代全为残翅
    C. 长翅雄果蝇×长翅雌果蝇→子代为长翅:残翅=3:1
    D. 长翅雄果蝇×残翅雌果蝇→子代长翅:残翅=1:1
    【答案】C
    【解析】
    【分析】性状分离是指杂合子自交后,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详解】根据概念,可以判断出C项亲本果蝇均为杂合子,且后代出现两种性状,属于性状分离,其余各项均不符合杂合子自交,且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形性状的现象,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9. 经典型半乳糖血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病的孩子,他们再生一个孩子不患此病的概率是( )
    A. 1/2B. 1/6C. 3/4D. 1/8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经典型半乳糖血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A/a表示相关基因,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病的孩子(aa),则夫妇的基因型都为Aa,再生一个不患该病(A_)的概率为1-1/4=3/4,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0. 下列有关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 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采用了物质提纯与细菌体外培养等技术
    C.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把细菌和噬菌体残留部分分开
    D. 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证明了蛋白质和RNA是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
    B、艾弗里及其同事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采用了物质提纯与细菌体外培养等技术,B正确;
    C、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C错误;
    D、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证明R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B。
    【点睛】
    11. 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人的22号染色体约由5000万个碱基单位组成,分析发现22号染色体上约有545个基因,下列有关关分析正确的是
    A. 由22号染色体DNA转录的mRNA分子中碱基约2 500万个
    B. 神经细胞内的22号染色体DNA可转录出545种mRNA
    C. 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分别在DNA和RNA
    D. 在细胞周期中,mRNA的种类和含量在不断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A、22号染色体约由5000万个碱基单位组成,545个基因共含碱基小于5000万个碱基,每个基因转录时上下游的非编码区均不转录到RNA上,因此就是22号染色体上基因全部转录,mRNA分子中碱基之和也小于2 500万个,A错误;
    B、22号染色体上基因并不一定全部转录,B错误;
    C、DNA聚合酶是DNA复制时起催化作用的,RNA聚合酶是转录时起催化作用的,结合位点都在DNA上,C错误;
    D、由于基因有选择性表达,在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mRNA的种类和含量在不断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D。
    【点睛】结合题目中22号染色体约由5000万个碱基单位组成,分析发现22号染色体上约有545个基因的信息逐项分析,易因对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及基因的表达过程理解不准确而误选。
    12. 真核细胞的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有很多相似之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者都能催化氢键断裂反应
    B. 两者都以DNA单链为模板
    C. 两者都只在细胞核内催化反应
    D. 两者都以脱氧核苷酸为催化的底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聚合酶作用于DNA复制过程中,以DNA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催化子链的合成;RNA聚合酶作用于转录过程中,将DNA解旋后以其中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
    【详解】A、DNA聚合酶不具有解旋功能,不能催化氢键断裂反应;RNA聚合酶具有解旋功能,可以催化氢键的断裂,A错误;
    B、DNA复制过程中以解螺旋后的每一条单链为模板,转录过程以双链中的一条链为模板,B正确;
    C、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除主要在细胞核内催化反应,此外还会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起作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还可以在细胞外、体外起作用,C错误;
    D、DNA复制的产物是DNA,以脱氧核苷酸为底物,而转录的产物是RNA,以核糖核苷酸为底物,D错误。
    故选B。
    13. 下列关于DNA复制和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DNA复制、转录和翻译均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
    B. 浆细胞中DNA复制时以DNA的两条母链为模板
    C. 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均能识别DNA上的碱基序列
    D. 参与翻译过程的RNA分子中没有氢键
    【答案】C
    【解析】
    【分析】1、DNA复制的条件:(1)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2)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3)能量:ATP。(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
    2、转录的条件:(1)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一条链。(2)原料:游离的4种核糖核苷酸。(3)能量:ATP。(4)酶:RNA聚合酶。
    【详解】A、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DNA复制、转录均发生于间期,翻译可以发生于间期和分裂期,A错误;
    B、浆细胞不分裂,不进行DNA复制,B错误;
    C、DNA聚合酶能催化DNA合成DNA,RNA聚合酶能催化DNA合成RNA,因此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均能识别DNA上的碱基序列,C正确;
    D、参与翻译过程的tRNA中有氢键,D错误。
    故选C。
    14. 科学家构建了一对新的脱氧核苷酸对X—Y(碱基对X—Y),碱基X、Y能相互配对,但不能与已知的碱基配对。将含有X—Y碱基对的一个质粒(小型环状DNA分子)放入培养液,并在其中添加相应的组分,结果发现培养液中出现了若干个含X—Y碱基对的质粒,表明该质粒能够自我复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质粒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板进行复制B. 该过程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的参与
    C. 需添加到培养液中的脱氧核苷酸有4种D. 含该碱基对的基因可准确表达出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1、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DNA分子复制的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详解】A、质粒是小型环状DNA分子,在复制过程中,以DNA的每一条链(或两条链)作为模板进行复制,A错误;
    B、DNA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解开双螺旋、在DNA聚合酶的参与下合成新的子链,B正确;
    C、培养液中除了需要含有A、T、C、G的4种脱氧核苷酸外,还需要含有X、Y的2种脱氧核苷酸,共6种脱氧核苷酸,C错误;
    D、X与Y碱基不能与已知碱基配对,无法转录,不能表达出蛋白质,D错误。
    故选B。
    15. 下列有关二倍体生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人体中存在既可以进行有丝分裂也可以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
    B.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长所占比例均为最大
    C.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时期细胞均已死亡
    D.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不都会出现染色体数目为4n的时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结束的一段时间,包括分裂期和分裂间期。减数分裂过程中没有细胞周期。
    【详解】A、人体中存在既可以进行有丝分裂也可以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如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A正确;
    B、有丝分裂有细胞周期,而减数分裂没有细胞周期,且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长所占比例最大,B错误;
    C、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时期细胞均已死亡,因为在制片过程中细胞已经死亡,C正确;
    D、在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n,而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4n,D正确。
    故选B。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有1个及以上正确答案,选对得3分,选错不得分,选对不全得1分,15分)
    16.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得出DNA是转化因子
    B. 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得出DNA是遗传物质
    C.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标记噬菌体需分别用含35S和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
    D. 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的物理模型
    【答案】A
    【解析】
    【分析】1、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是:a、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b、能自我复制,保持上下代连续性;c、能指导蛋白质合成;d、能产生可遗传变异。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进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得出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A错误;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的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B正确;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因此要标记噬菌体需用含35S和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分别培养,C正确;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的物理模型,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要求考生了解人类探究遗传物质的历程,尤其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能掌握这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及结论,进而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17. 果蝇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其中X、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另外3对同源染色体属于常染色体,则其精子的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 )
    A. 3+XB. 3+YC. 8+XYD. 6+XY
    【答案】AB
    【解析】
    【分析】果蝇由8条染色体,其染色体组成为6+XX或6+XY,其精子的产生是经过减数分裂过程完成,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故减数分裂的结构是成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而且由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经过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故形成的成熟生殖细胞中不会含有同源染色体。
    【详解】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其体细胞中有4对(8条)染色体,其中3对为常染色体,一对为性染色体,因此,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6(或3对)+XY,雌果蝇的染色体组成表示为6〔或3对)+XX。精子的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3+X或3+Y,AB正确,CD错误。
    故选AB。
    18. 如图所示的中心法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核细胞中,②⑤过程可同时发生
    B. ⑤过程需要3种RNA的参与
    C. 所有真核细胞中,①②⑤过程均可发生
    D.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会发生①②⑤,艾滋病毒侵染人体免疫细胞会发生③①②⑤
    【答案】AB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示为中心法则,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由DNA向蛋白质传递的过程,其中①表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③表示逆转录过程,④表示RNA分子的复制过程,⑤表示翻译过程。
    【详解】A、原核细胞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故转录、翻译过程可同时发生,A正确;
    B、⑤为翻译过程,翻译需要以mRNA为模板,tRNA运输氨基酸,核糖体rRNA是核糖体的成分,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故翻译需要3种RNA的参与,B正确;
    C、成熟的真核细胞中不再进行核DNA复制,只能进行基因的表达,故①②⑤过程不能在所有细胞中发生,C错误;
    D、噬菌体是DNA病毒,侵染细菌后会发生噬菌体DNA复制、转录、翻译,艾滋病毒是逆转录病毒,遗传物质是RNA,侵染人体免疫细胞后艾滋病毒会发生逆转录、DNA复制、转录、翻译,D正确。
    故选ABD。
    19. 图示为人体内核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图中⑤表示基因2发生突变后的结果)。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①、②过程所遵循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B. 基因1和基因2 一般不会出现在人体的同一个细胞中
    C. ①过程需RNA聚合酶的催化,②过程需tRNA的协助
    D. ④、⑤过程结果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血红蛋白中氨基酸不同
    【答案】AC
    【解析】
    【分析】分析图解:①是转录,②是翻译;基因对性状间接控制: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实例:白化病、苯丙酮尿症、皱粒豌豆;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详解】A、图示中的①过程表示转录,其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T—A、C—G、A—U,②过程表示翻译,其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C—G、A—U,A正确;
    B、人体的所有体细胞均来自同一受精卵的有丝分裂,因此基因1和基因2会在人体内的同一个细胞中出现,B错误;
    C、过程①为转录,需RNA聚合酶的催化,②为翻译,需要tRNA运载氨基酸,C正确;
    D、由于血红蛋白的结构不同,导致镰刀型红细胞与正常红细胞的形态出现差异,即④⑤过程的结果存在差异的直接原因是血红蛋白中氨基酸的不同,D错误。
    故选AC。
    20.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 )
    A. 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B. 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C. 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D. F2不同基因型个体存活率相等
    【答案】ABCD
    【解析】
    【分析】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详解】A、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且观察的样本越多,性状分离比越接近3∶1,A正确;
    B、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这是实现3∶1的分离比要满足的条件,B正确;
    C、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这是实现3∶1的分离比要满足的条件,C正确;
    D、F2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要相等,否则会影响子代表现型之比,这是实现3∶1的分离比要满足的条件,D正确。
    故选ABCD。
    三、填空题(55分,5道题)
    21. 四倍体大蒜的产量比二倍体大蒜高许多,为探究诱导大蒜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最适温度,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主要材料:大蒜、培养皿、恒温箱、卡诺氏液、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显微镜、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等。
    (1)实验步骤
    ①取5个培养皿,编号并分别加入纱布和适量的水。
    ②将培养皿分别放入-4 ℃、0 ℃、________、________、12 ℃的恒温箱中培养1 h。
    ③取大蒜随机均分成____________组,分别放入培养皿中诱导培养36小时。
    ④分别取根尖0.5~1 cm,放入____________中固定0.5~1 h,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冲洗2次。
    ⑤制作装片:解离→________→__________→制片。
    ⑥低倍镜检测,统计每组视野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率,并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染色体数目加倍率最高的一组为最适温度。
    (2)实验分析
    ①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是____________。
    ②除低温外,___________也可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原理是___________。
    【答案】(1) ①. 4℃ ②. 8℃ ③. 5 ④. 卡诺氏液 ⑤. 体积分数95%酒精 ⑥. 漂洗 ⑦. 染色
    (2) ①. 有丝分裂中期 ②. 秋水仙素 ③.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诱导大蒜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最佳低温,自变量是不同的温度,依据给出的不完善的实验步骤可知:实验共设置温度梯度差值为4℃的五组实验,其它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在此基础上,借助教材中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流程,完善后的实验步骤如下:
    ②将培养皿分别放入-4℃、0℃、 4℃、8℃、 12℃的恒温箱中1 h.。
    ③取大蒜随机均分成五组,分别放入五个培养皿中诱导培养36小时。
    ④分别取根尖0.5~ 1cm,放入卡诺氏液中固定0.5~1 h,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
    ⑤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⑥低倍镜检测,统计每组视野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率,并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染色体数目加倍率最高的一组为最适温度。
    【小问2详解】
    ①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处,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
    ②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可见,除低温外,秋水仙素也可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点睛】梳理秋水仙素的作用、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原理和流程、实验设计的原则等相关知识是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由题意准确把握实验目的,结合给出的不完善的实验步骤找出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进而对相应问题进行解答。
    22. 根据相关生物进化理论回答下列问题
    Ⅰ. 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的概念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①代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图中③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图中②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4)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 。
    (3)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剧,一部分个体被淘汰。
    Ⅲ. 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2%,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那么基因A的频率是_________;如果该种群足够大,虽然出现个体迁出现象,但是整个种群不存在基因突变,个体间也随机交配,自然选择也没有发生作用,那么该种群基因A的频率会不会改变?_____________
    【答案】Ⅰ.(1)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
    (2)自然选择学说; (3)自然选择。
    (4)出现生殖隔离
    Ⅱ.(1)突变(变异)、自然选择(2)基本单位;(3)生存斗争(种内斗争)。
    Ⅲ. 60% ; 会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Ⅰ⑴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⑵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提出的⑶自然选择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的进化;(4)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Ⅱ⑴根据新物种产生的基本环节可知,X表示突变,Y表示自然选择。⑵小岛中所有的蜥蜴构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⑶种群的过度繁殖,导致种内斗争加剧,死亡率增加。Ⅲ。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24%+1/2×72%=60%;引起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由于存在迁出,会导致A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23. 如图表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请据图回答:
    (1)①过程需要的原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模板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过程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是在_______________中进行的。
    (3)逆转录酶催化___________(填序号)过程,能进行该过程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__。
    (4)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表达的最后阶段为图中的______(填序号)过程,场所是___________,原料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脱氧核苷酸 ②. DNA的两条链 ③. 转录 ④. 细胞核 ⑤. ③ ⑥. RNA ⑦. ⑤ ⑧. 核糖体 ⑨. 氨基酸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结合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图解,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即可。分析题图:图示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其中①为DNA分子复制过程;②为转录过程;③为逆转录过程;④为RNA分子复制过程;⑤为翻译过程。
    (1)图中①为DNA分子复制过程,该过程需要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模板是亲代DNA的两条链。
    (2)②过程表示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转录过程,主要是在细胞核中进行的。
    (3)图中③为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催化;只有逆转录病毒侵染细胞后才能进行逆转录过程,而逆转录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4)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最后阶段为翻译过程,即图中的⑤过程,翻译进行的场所是核糖体,原料是氨基酸。
    24. 在家兔中黑毛(B)对褐毛(b)是显性,短毛(E)对长毛(e)是显性,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现有纯合黑色短毛兔,褐色长毛兔,褐色短毛兔三个品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设计培育出能稳定遗传的黑色长毛兔的育种方案简要程序:
    第一步:让基因型为__________的兔子和基因型为_________的异性兔子杂交,得到F1。
    第二步:让F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到F2。
    第三步:选出F2中表现型为黑色长毛兔的个体,让它们各自与表现型为__________的异性兔杂交,分别观察每对兔子产生的子代,若后代足够多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F2中的黑色长毛兔即为能稳定遗传的黑色长毛兔。
    (2)该育种方案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上述方案的第三步若改为让F2中表现型为黑色长毛的雌雄兔子两两相互交配,若两只兔子所产生的子代均为黑色长毛,则这两只兔子______________(填“一定是”或“不一定是”)能稳定遗传的黑色长毛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BBEE ②. bbee ③. 雌雄个体相互交配 ④. 褐色长毛兔(或褐色短毛兔) ⑤. 不出现性状分离 ⑥. 基因重组 ⑦. 不一定是 ⑧. 两只黑色长毛的雌雄兔子交配,所产生的子代均为黑色长毛,只能说明这两只黑色长毛兔中至少有一只是能稳定遗传的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纯合黑色短毛兔基因型为BBEE,褐色长毛兔基因型为bbee,褐色短毛兔基因型为bbEE,能稳定遗传的黑色长毛兔的基因型则为BBee.植物育种中常使用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而动物的育种只能选择杂交育种的方法。
    【详解】(1)要想获得能稳定遗传的黑色长毛兔,应选择黑色短毛兔(BBEE)和褐色长毛兔(bbee)作为亲本杂交,但是获得的子一代全为杂合子,因此必须让子一代个体之间相互交配,在子二代中选择出黑色长毛兔,然后再通过测交的方法选择出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即可。
    (2)杂交育种的原理为基因重组。
    (3)黑色长毛兔的基因型为B_ee,如果让黑色长毛的雌雄兔子两两相互交配,若所产生的子代均为黑色长毛,只能说明这两只黑色长毛兔中至少有一只能稳定遗传,并不能确定这两只兔子就是能稳定遗传的黑色长毛兔。
    【点睛】本题借助育种的相关知识,考查自由组合定律,学生需要掌握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并加以运用。
    25. 某种西域马种的毛发颜色受三对独立遗传且完全显性的基因(A-a、B-b、D-d)控制,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说明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途径之一是______。根据图示推断纯合灰色马的基因型为_______。
    (2)某些基因型相同的黑色马杂交后代出现了两种表型,该黑色马的基因型可能为______。
    (3)对该动物的性腺组织细胞进行荧光标记,等位基因A、a都被标记为黄色,等位基因B、b都被标记为红色,等位基因D、d都被标记为绿色,现有一匹基因型为aaBbDd的黑色公马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处于四分体时期的细胞,_____(可以/不可以)确定是否发生交换重组。观察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可以看到_______个红色荧光点。理由是:______。
    (4)研究发现,西域马体细胞中D基因数少于d基因数时,D基因的表达减弱而形成棕色马突变体。棕色马突变体体细胞中D、d基因与染色体的组成如图所示:
    突变体甲和突变体丙对应的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通过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②. aaBBdd
    (2)aaBbDD或aaBBDd
    (3) ①. 不可以 ②. 2 ③. 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存在染色单体,但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所以可以看到2个红色荧光点
    (4) ①. 易位 ②. 重复
    【解析】
    【分析】根据某种西域马种的毛发颜色受独立遗传且完全显性的三对基因A/a、B/b、D/d控制,说明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于A抑制B的表达,所以黑色马的基因型aaB_D_,灰色的基因型为aaB_dd,白色的基因型为A_B_D_、A_B_dd、A_bbD_、A_bbdd、aabbD_、aabbdd。
    【小问1详解】
    由图可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图中A抑制B,B基因表达的酶可催化白色物质生成灰色物质,故灰色的基因型为aaB_dd,其中纯合灰色马的基因型为aaBBdd。
    【小问2详解】
    黑色马的基因型为aaB_D_,某些基因型相同的黑色马杂交后代出现了两种表现型,基因型为aaBbDD或aaBBDd。
    【小问3详解】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处于四分体时期细胞,不可以确定是否发生交换重组,因为等位基因的荧光颜色是相同的。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存在染色单体,但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所以可以看到2个红色荧光点。
    【小问4详解】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突变体甲的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为易位,突变体乙的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为重复。

    相关试卷

    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兰西县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兰西县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生物试题,文件包含生物docx、生物-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页, 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生物试卷: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生物试卷,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因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5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