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 古代印度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 古代印度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课堂总结,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通过古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了解亚非古代文明及其传播。
内容分析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以后所形成的一种严格的社会的社会等级制度,它把人分成不同等级,并且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强化。种姓制度在今天的印度虽然已经被废除,但它的消极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但是,这种“众生平等”的观念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对人民有很大的麻痹作用。种姓制度和早期佛教都是古代印度统治者用来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三、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识读地图《古代印度示意图》,知道古代印度的地理概念,初步了解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历程。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了解种姓制度的建立、特点及影响,理解种姓制度的实质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知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感悟古代亚非文明已经呈现出多样性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称它为印度。
【设计意图】:以同学们熟知的《西游记》图,来导入本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活动
出示“古代印度示意图”,明确古印度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诞生文明。
(2)学生活动
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古印度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清楚的知道古印度的发展过程。
2.森严的种姓制度
(1)教师活动
材料研读: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随着雅利安人内部的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等级的差别被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种姓制度逐渐形成。
(2)学生活动
种姓制度的形成,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
【设计意图】“森严的种姓制度”是本课的重点,将从形成、内容、影响三个方面叙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在这一制度中,第一等级是婆罗门;第二等级是刹帝利;第三等级是吠舍;第四等级是首陀罗。
【设计意图】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各小组代表首先在组内交流对所代表的的等级的认识,之后选出一名代表向其他小组介绍本等级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种姓制度的理解。
教师活动
材料1:瓦尔那制度(种姓制度)原是部落社会的组织方式,它拖着一条氏族血缘关系的尾巴。各个瓦尔那的社会等级地位取决于其家庭出身,严格按照血统关系世袭相传。
——培伦《印度通史》
材料2 :低贱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如果是首陀罗辱骂了婆罗门,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而高级种姓人的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
——《摩奴法典》
材料3:出身低贱的人由于贪婪而从事高贵种姓的职业为生,国王应立即剥夺其一切所有,并处以流放。
——《摩奴法典》(第十卷)第96条
材料4:种姓制度的严格规定下,印度民众极为讲究门当户对的方式,双方结婚对象大多数是处于同一种姓氏的阶层,不得以较低种姓氏与高级阶层结婚,使高贵的血统受到污染,甚至会将不遵守种姓制度的夫妻一同贬为贱民,也让双方家庭成员受到外界的冷嘲热讽。
——颜刚威《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溯源》
学生活动
特点: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教师活动
研读材料,探究种姓制度带来的影响:
材料1:这种制度……让印度社会保持了强大的稳定性,更给予了印度人极高的民族认同感,让印度虽然历经侵略和征服,却依然保持印度特色。……甚至印度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莫卧儿帝国长达几百年的伊斯兰教统治也没有让印度伊斯兰化。
——澎湃新闻《印度:种姓制度是如何阻碍印度发展的》
材料2:(这种制度)扼杀了占人口大多数的低种姓人群的奋斗动力……由于经济贫困、缺乏教育、眼界狭窄……很多低种姓百姓还是像他们的祖祖辈辈一样,守在自己种田、屠宰、理发、掏粪的世袭岗位上等待“来世”。……当占社会大多数的底层没有改变自己处境的动力时,社会怎能不缺乏生机与活力?
——澎湃新闻《印度:种姓制度是如何阻碍印度发展的》
学生活动
①在一定程度上为种姓内成员提供了保护,有利于维持统治及社会安定。
②它制造种姓隔离,维护社会不平等;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3.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教师活动
研读材料,掌握佛教兴起的背景:
《五分律》记载说:" 尔时诸释五百奴叛,住阿炼若处,诸释妇女欲往问讯布施之僧,诸奴闻之共言,我等当于道中抄取。"
" 王为一切之主,但婆罗门除外,""王与婆罗门相遇,应让路与婆罗门。" 还记载"100岁的刹帝利见到5 岁的婆罗门,就应象儿子见到父亲一样。" ——《吠陀》
学生活动
种姓制度激化了古印度的社会矛盾,受压迫和歧视的低种姓人成为信奉佛教的人。
教师活动
阅读教材内容,描绘佛教传播路线:
学生活动
公元前1 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 ,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五、课堂总结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部分讲述了古代印度的基本历史沿革,包括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为代表的早期文明、雅利安人建立的奴隶制小国、孔雀王朝和孔雀王朝之后的古代印度。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印度逐渐形成种姓制度。种姓制度的本质是保护上层种姓的特权地位。佛教的兴起适应了印度半岛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佛教既有反对婆罗门特权的一面,也有维护奴隶主统治、麻痹人民的一面。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通过对古代印度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古代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佛教的教义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某种需要,受到统治者特别是刹帝利的保护。根据特定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让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的气氛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标标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课堂总结,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第15课 探寻新航路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标标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课堂总结,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标标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课堂总结,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