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展开(45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衡水模拟)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对楚国退避三舍,楚将子玉发起进攻。君退而臣依旧进犯,子玉被评价为“刚而无礼”。由此可知( )
A.春秋时期各国之间战争频发
B.晋文公并不想与楚国争霸
C.传统的社会结构形式依然存在影响
D.晋文公树立了良好的政治形象
【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晋楚争霸中,面对敌方即晋文公的主动退避,楚将发起进攻的行为被指责“刚而无礼”,反映出春秋时期传统的社会结构形式依然存在影响,C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各国间战争“频发”,排除A;晋文公不想与楚国争霸不符合史实,排除B;晋文公树立了良好的政治形象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
2.(2024·青岛模拟)春秋时期大国作战主要是为了争夺中间空旷地带和控制弱小国家,作战时讲究程序、礼节等,多少带有“文质彬彬”的色彩。战国时期作战大多是为了歼灭对方主力,予敌军以毁灭性打击,“文质彬彬”的色彩基本消失。这一变化( )
A.淡化了原有宗法关系
B.宣告了贵族政治的崩溃
C.表明了王权开始衰微
D.加速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春秋和战国的诸侯争霸体现出不同的特色,战国时期作战大多是为了歼灭对方主力,予敌军以毁灭性打击,而春秋时期的“文质彬彬”的色彩基本消失,这种变化使诸侯国数目逐步减少,有利于加速国家统一的进程,D正确;材料未提及宗法血缘关系,排除A;材料中的变化,无法体现出贵族政治的崩溃,排除B;材料主要是表明诸侯争霸的影响,不是王权的衰微,排除C。
【拓展延伸】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
(1)春秋争霸战争是奴隶主同奴隶主之间为争夺领地展开的战争,属于奴隶社会性质。(2)战国兼并战争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实现统一而发动的战争,属于封建社会性质。
3.《史记》特设了匈奴、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列传,指出黄帝是中原各国和周边地区各族的共同祖先,追述了他们的先祖与中原国家彼此之间的早期联系。这反映了( )
A.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
B.统治阶级宣扬华夷有别的观念
C.中国古代各民族习俗礼仪各异
D.司马迁具有华夏同源共祖观念
【解析】选D。根据“《史记》特设了匈奴、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列传,指出黄帝是中原各国和周边地区各族的共同祖先”可得出司马迁强调各民族同源共祖,较早就有建立联系,因此说明司马迁具有华夏同源共祖观念,D正确;材料与统一无关,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各民族的联系,不是华夷有别,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各民族习俗礼仪各异,排除C。
4.(2024·恩施模拟)有学者指出,现有关于商鞅变法中将土地私有化的依据仅仅是《汉书·食货志》中董仲舒的言论,除此再无别的资料可以证明当时秦国土地政策是私有制,反倒是《云梦秦简》和《青川秦牍》中的记录可以佐证,在商鞅变法时,秦国土地政策是国有制,这可以看出( )
A.史学观点随时代发展
B.历史很难被准确认知
C.亲历者的记录更客观
D.历史事实有不确定性
【解析】选B。依据材料可知,关于商鞅变法时期的土地制度有争议,几本史书中的记录也不相同,这说明历史很难被准确认知,B正确;材料并未证明时代发展的情况下史学观点也在变化,排除A;亲历者的记录带有主观性,并不能保证更为客观,排除C;历史事实是确定发生过的事实,排除D。
5.(2023·黄冈模拟)1953年,河北兴隆副将沟遗址出土了大量战国晚期时燕国铸造铁农具的铁范,其中镰范上铸有“右廪(地方官府粮仓)”。在距铁范出土处约1.5公里处的古洞沟发现冶铁遗址1处,并在遗址附近发现了2处采矿井。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晚期( )
A.官府垄断手工制造
B.铁制农具普遍使用
C.社会经济加快发展
D.大土地所有制盛行
【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河北兴隆副将沟遗址发掘出大量战国晚期时燕国铸造铁农具的铁范、冶铁遗址、采矿井,反映了战国晚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表明此时社会经济加快发展,C正确;该考古发现呈现了官营手工业发展状况,但无法据此判定官府垄断手工制造,排除A;该考古发现仅限于燕国旧地,不能说明铁制农具普遍使用,排除B;该考古资料与当时土地制度不存在直接关联,排除D。
6.有学者指出,春秋各国所进行的政治改革,进一步强化大小封君对国君的臣属关系和隶属关系,强化国君的专制权力,力图把“王土”和“王臣”乃至全体社会成员都置于君主的直接管理和掌握之下。这些改革( )
A.意在强化周天子的共主地位
B.适应了诸侯争霸斗争的需要
C.是法家思想的首次成功实践
D.彻底摧毁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解析】选B。据材料“春秋各国所进行的政治改革,进一步强化大小封君对国君的臣属关系和隶属关系,强化国君的专制权力”“置于君主的直接管理和掌握之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发生在诸侯国内的改革,是随着王室衰微、诸侯势力扩张、诸侯争霸兴起而发生的,这些改革的目的就是强化国君的专制权力,服务于争霸战争,B正确;据材料“春秋各国所进行的政治改革”可知,这些改革发生在诸侯国内部,不是强化周天子的权力,排除A;法家思想形成于战国时期,排除C;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改革是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并没有达到摧毁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程度,排除D。
7.(2023·岳阳模拟)古代经典中,如《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诗经》包含有大量虫鱼、鸟兽、草木,以及天文、地理、农业生产等知识;《礼记》中有农业与季节相关的知识。这说明( )
A.古代儒家经典皆为百科全书式著作
B.原始儒学孕育了中国传统科技
C.孔子为师意在培养“博学通才之士”
D.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相得益彰
【解析】选C。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可知,孔子晚年整理的《诗经》《易》《礼记》等儒家典籍,内容广泛,包罗众多,涉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农业生产等方方面面,体现了孔子培养“博学通才之士”的意愿,C正确;古代儒家经典皆为百科全书式著作,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诗经》《易》《礼记》等儒家经典并不等同于原始儒学,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排除D。
8.孔子仁学思想在经济领域的自然展开,主要包括“居敬行简”的治民观、“敛从其薄”的税赋观、“宁俭毋奢”的节俭观、“取物有节”的生态观、“无信不立”的诚信观、“待贾而沽”的货殖观等内容。由此可见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要义是( )
A.中庸之道B.克己复礼
C.以民为本D.天下为公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居敬行简”的治民观、“敛从其薄”的税赋观、“宁俭毋奢”的节俭观、“取物有节”的生态观、“无信不立”的诚信观、“待贾而沽”的货殖观等内容,都是孔子仁学思想的体现,都是以民为本,C正确;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排除A;克己复礼是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合乎礼,排除B;天下为公是指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正确的社会政治理想,排除D。
9.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卫灵公向孔子询问排兵布阵的方法,孔子回答说:“俎豆(古代盛肉食的器皿,用于祭祀)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这反映出他们( )
A.主张维护西周礼乐制度
B.迎合新兴地主政治诉求
C.反对诸侯不义攻伐战争
D.关注民众生命与财产权
【解析】选C。根据材料“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俎豆(古代盛肉食的器皿,用于祭祀)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材料中老子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和孔子“军旅之事,未之学也”的主张都是强调反对使用武力,说明他们反对当时诸侯之间的不义攻伐战争,C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老子、孔子反对战争的观点,没有体现主张维护西周礼乐制度,并且老子作为道家代表人物,主张无为而治,不主张维护礼乐制度,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不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排除B;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反对不义战争,不是关注民众生命与财产权,排除D。
10.春秋时期产生了“吉凶由人”“夫民,神之主也”“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等思想。这反映出当时( )
A.周天子权力旁落
B.朴素唯物主义发展
C.奴隶制度的崩溃
D.重民思想已经出现
【解析】选D。由题意可知,这些思想都将“人”“民”放在了重要地位,由此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重民思想,故D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春秋时期的重民思想,没有体现周天子的权力旁落、朴素唯物主义发展,更不能说明奴隶制度的崩溃,排除A、B、C。
【加固训练】
公元前8世纪末随国与楚国发生战争,随国大夫季梁分析形势说:“楚大随小,小国要战胜大国,必须忠于民而信于神。民是‘神之主’,‘民和’神就会降福;‘民各有心’神就不知所从。”这表明春秋时期( )
A.宗法分封制度瓦解
B.诸侯争霸日渐频繁
C.天命神权思想崩溃
D.民本思想已经出现
【解析】选D。材料“楚大随小,小国要战胜大国,必须忠于民而信于神”“民是‘神之主’”体现的是民心对于战争胜负的重要性,说明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民本思想,D正确;材料与宗法分封制瓦解无关,排除A;材料与诸侯争霸战争无关,排除B;天命神权思想并未崩溃,在古代社会一直被统治阶层利用,排除C。
11.孟子认为,英明的君主要“制民之产”,即给老百姓一定的产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自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以此督促他们做好事。这一观点( )
A.受到了当时统治阶层的广泛推崇
B.是民本思想下和谐社会的构想
C.推动了小农经济模式的基本确立
D.顺应了儒家思想的世俗化趋势
【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孟子认为君主要“制民之产”以保障人民的生活需求,改善人民的生存状态,从而使人民发挥道德精神去做好事,这是对君主以民为本、人民德行高尚的和谐社会的构想,B正确;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频繁,为实现富国强兵,统治阶层多推崇法家思想,排除A;小农经济的确立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形成和以铁犁牛耕为代表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的基础之上,C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儒学的世俗化主要是指把儒学的基本精神用于引导百姓的日常行为规范,而材料强调的是君主对百姓的态度,排除D。
12.商代的青铜礼器上多刻有表现尊神事鬼的饕餮纹,而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出现了一些刻有生活、战争场面的纹路。这一变化说明( )
A.从神性向人性回归的思想转变
B.青铜器功能由祭祀向日用转变
C.中华文明的多元文化特色
D.受无神论思想的深刻影响
【解析】选A。依据材料可知,商代青铜器纹理强调神性,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纹路强调关注现实生活,突显人性的转变。因此材料中的变化说明从神性向人性回归的思想转变,A正确。商代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都是祭祀礼器,排除B;材料未涉及不同区域的文化特点和无神论思想,排除C、D。
【拓展延伸】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期社会文化的基础。
(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彰显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共24分。
13.(12分)(2024·长沙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先王因为有善心,所以才实行仁政,仁政之所以是正确的、合理的,是因为它植根于人的本性中,是合乎人性的。他总结历史经验,发现桀纣之失民,实际上是失去了民心。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顺从了天下民心。因此认为君主之行事,必须以民意为依归,认为民意即天意,若君主不能以人民意志为意志,人民可以把君主当作仇敌,起来推翻他。孟子希望国君能“贵德而尊士”,让“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广泛地招揽人才,达到“王天下”的目的。孟子还主张发展经济、轻徭薄赋,使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对人民施行教化,以达到王道。
——摘编自李秋华《孟子仁政思想初探》
材料二 从唐立国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孟子的地位和以前一样处于不著不察之列,时人或言“周孔”或言“孔颜(颜回)”,孟子则少有人提及。韩愈是最先把孟子名字升到孔子之后的人,他认为孟子是唯一得到孔子“真传”的人。对于“杨、墨行,正道废”的乱局,孟子辞而辟之,开“辟异端”之先河,因此其功甚伟。因此,韩愈认为儒家的“道统”在孔子之后,则是由孟子来承继,孟子死后,则是“不得其传焉”。
——摘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述孟子“王道”政治思想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积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孟子地位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6分)
【解析】第(1)题内涵:根据材料“仁政之所以是正确的、合理的,是因为它植根于人的本性中,是合乎人性的”可知,王道政治立足于人心,合乎人性;根据材料“因此认为君主之行事,必须以民意为依归,认为民意即天意”可知,王道政治要施仁政、以民为本,顺民心、合民意;王道政治要选贤任能;根据材料“孟子希望国君能‘贵德而尊士’,让‘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可知,王道政治要关注民生;根据材料“孟子还主张发展经济、轻徭薄赋,使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对人民施行教化,以达到王道”可知,孟子主张以教化来实现王道政治。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王道政治思想丰富发展了儒家思想;根据材料“君主之行事,必须以民意为依归,认为民意即天意,若君主不能以人民意志为意志,人民可以把君主当作仇敌,起来推翻他”“孟子还主张发展经济、轻徭薄赋,使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对人民施行教化,以达到王道”可知,孟子的王道思想强调以民为本,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思想对后世国家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第(2)题变化:根据材料“ 从唐立国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孟子的地位和以前一样处于不著不察之列……孟子则少有人提及。韩愈是最先把孟子名字升到孔子之后的人,他认为孟子是唯一得到孔子‘真传’的人”可知,孟子由原先诸子中的一员变成仅次于孔子的圣人。原因:根据材料“韩愈是最先把孟子名字升到孔子之后的人,他认为孟子是唯一得到孔子‘真传’的人”可知,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圣人之道,其思想内涵适应了时代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亟待重构封建纲纪以维护统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道冲击儒家地位,韩愈借孟子建立儒家道统以提升儒家地位等。
答案:(1)内涵:王道政治立足于人心,合乎人性;王道政治要施仁政、以民为本,顺民心、合民意;王道政治要选贤任能;王道政治要关注民生;主张以教化来实现王道政治。
积极影响:丰富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以民为本,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对后世国家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6分)
(2)变化:由原先诸子中的一员变成仅次于孔子的圣人。
原因: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圣人之道,其思想内涵适应了时代需要;安史之乱后,亟待重构封建纲纪以维护统治;佛道冲击儒家地位,韩愈借孟子建立儒家道统以提升儒家地位等。(6分)
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概念的历史演进
阅读材料,就你对“中国”的认识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得出论题:根据材料“‘中国’概念的历史演进”得出论题:“中国”一词的内涵随时代变迁而不断丰富。然后展开阐述:根据材料“冯天瑜《‘中国’的古今演绎》”得出“中国”原本是一个地域概念,指的是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因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较早进入文明时代,“中国”也成为华夏族的代称之一,与“四夷”相对立。根据材料“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赵永春《试论金人的“中国观”》”得出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清中叶,随着民族交融及民族政权的封建化,华夏认同不断发展,“中国”逐渐作为一种政治实体和“正统”的象征为中原汉族政权及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所接受。根据材料“贵国(英国)所愿者通商,中国所愿者收税”“章太炎《中华民国解》”得出近代以来,随着列强侵略以及西方近代地理知识、民族观念的传播,人们对“中国”的认识逐渐趋于客观理性,将“中国”作为“中华民族”长期生存和繁衍的政治依托的信念逐渐强烈,“中国”一词的内涵得到进一步的丰富。最后得出结论:综上所述,“中国”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政治概念。“中国”一词内涵的变化,折射出社会转型和时代变迁的诸多特征。
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一词的内涵随时代变迁而不断丰富。
阐述:“中国”原本是一个地域概念,指的是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因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较早进入文明时代,“中国”也成为华夏族的代称之一,与“四夷”相对立。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清中叶,随着民族交融及民族政权的封建化,华夏认同不断发展,“中国”逐渐作为一种政治实体和“正统”的象征为中原汉族政权及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所接受。近代以来,随着列强侵略以及西方近代地理知识、民族观念的传播,人们对“中国”的认识逐渐趋于客观理性,将“中国”作为“中华民族”长期生存和繁衍的政治依托的信念逐渐强烈,“中国”一词的内涵得到进一步的丰富。
综上所述,“中国”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政治概念。“中国”一词内涵的变化,折射出社会转型和时代变迁的诸多特征。(1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二里头文化所处的洛阳盆地乃至中原地区就是最早的“中国”。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的古今演绎》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摘编自韩愈《原道》
金人进据中原之后,即沿袭汉族儒士这种“中原政权即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自己占据中原就是“中国”。金人争正统,并不是为了将同时存在的几个政权排除在“中国”之外,不过是为金朝争得一定的政治地位,以便得到各个政权的承认。
——摘编自赵永春《试论金人的“中国观”》
贵国(英国)所愿者通商,中国所愿者收税。
——摘编自1842年与英方谈判的
清朝全权大臣伊里布《致英帅书》
中国之名,别于四裔而为言。印度亦称摩伽陀为中国,日本亦称山阳为中国,此本非汉土所独有者。
——摘编自章太炎《中华民国解》
第四十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这是一份第四十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文件包含四十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docx、四十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十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这是一份第三十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文件包含三十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生版docx、三十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十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这是一份第三十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文件包含三十三法律与教化docx、三十三法律与教化-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