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理解性默写练习题汇编(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理解性默写练习题汇编(含答案)第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理解性默写练习题汇编(含答案)第2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理解性默写练习题汇编(含答案)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理解性默写练习题汇编(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理解性默写练习题汇编(含答案),共2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理解性默写练习题汇编(每题两空)【133道】(学生版+教师版)【目录:《十二章》《大学之道》《四章》《逍遥游》(节选)/《五石之瓠》《秦风·无衣》《将进酒》《春江花月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学生版:《十二章》(学生版)1. 在《论语·学面》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饮食和居住方面提出要求的句子是: , 。2. 在《论语·里仁》中,“ , ”两句从时间角度表现了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3.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 ?4. 在《论语·里仁》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5.在《十二章》中,孔子提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的要求:“ ”,还要求君子“ ”,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6. 在《论语·雍也》中,“ , ”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7.在《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 ”和“ ”。8.《论语·子罕》中,孔子将道理寓于形象的比喻中,比如利用“堆土”和“平地”形象地说明做事前功尽弃是因为“ ”,而能够坚持不懈是因为“ ”。9. 在《论语·阳货》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因为《诗》可以培养想象力,可以提高观察力,还“ , ”,即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讽刺方法。10.《论语·卫灵公》中,提到了“ , ”的可贵品质,孔子认为这种不强人所难的品质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的。11.在《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 ?12. 在《论语·里仁》中,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强调要重义轻利的句子是: , 。 13.在《论语·雍也》中,“ , ”两句说明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内外兼修才能成为君子。14.《论语·泰伯》中的“ , ”两句,说出了士人和君子肩负着时代使命,责任重大,应严于律己。15.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 , 。 16.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 ”,指明要向有道德的人学习的从师观的句子是“ ”。17.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因为学诗“可以兴,可以观”,即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 , ”,即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18.《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知者不惑,“ , ”,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19. 在《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的句子是: , ?20.《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指出“克己复礼”的具体做法是:除了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外,还要“ , ”。21.在《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 , ”,并可以多认识些鸟兽草木的名字。《大学之道》(学生版)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同时家庭也是社会的细胞,《大学之道》中强调对待国家与家庭的关系,应该“ , ”。2.《大学之道》中说修养品性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接着是“ , ”。 3.《大学之道》中的“ ”说明要获得知识就要研究万事万物;而“ ”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研究,才能对物外之理有充分认识。4.《大学之道》强调内在的德行要转化为实践,由己及人,体现大学之宗旨的句子是“ , ”。5.《大学之道》论述如何成就崇高的品德和人格,怎样成为经国济世的人才,其中提出人人都要修养品性的句子是“ , ”。6.《大学之道》中,写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的句子是“ , ”。7.《大学之道》中的“ ”说明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 ”则说明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8.《大学之道》中,写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处事恰当的句子是“ , ”。9.《大学之道》中,论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后意念才能真诚的句子是“ , ”。10.在《大学之道》中,阐述想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国家的句子是“ , ”。11. 在《大学之道》中,阐述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思想的句子是“ , ”。12.在《大学之道》中,阐述想要心意诚实,就要先获得知识的句子是“ , ”。13.《大学之道》中,写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的句子是“ , ”。14.《大学之道》中,“ ”就是讲由己推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祛除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 ”就是讲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15.《大学之道》中,治国的前提条件是“ ”,齐家的前提条件是“ ”。16.《大学之道》中,修身的前提条件是“ ”,正心的前提条件是“ ”。17.《大学之道》中,写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详的句子是“ , ”。18.《大学之道》中,写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的句子是“ , ”。19.《大学之道》中,写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的句子是“ , ”。《四章》(学生版)1.《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 , ”认为知已知彼才是聪明人。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 , ”两句,阐释了违背常规的行为不会带来长久有效的结果的道理,和“欲速则不达”“拔苗助长”的意思相似。3.《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认为“自我夸耀,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不能长久下去”的句子是: , 。4.《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危害的句子是“ , ”。5.《老子》第十一章中,用“ , ”两句指出“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6.《老子》第二十四章中,写急躁冒进、自以为是、自我炫耀的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的句子是“ , ”。7.《老子》第二十四章中,写人们常常厌恶“余食赘行”,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的句子是“ , ”。8.《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用“ , ”两句写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9.《老子》第三十三章中,写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能战胜自己的人强大的句子是“ , ”。10.《老子》第三十三章中,写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的句子是“ , ”。11.《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写事物安然未生变时容易持守,问题没有显露迹象时容易解决的句子是“ , ”。1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写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在混乱没有产生时就治理的句子是“ , ”。13.《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写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句子是“ , ”。14.《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的“ , ”,与荀子《劝学》中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有异曲同工之妙。1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大树为喻,论述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 , ”。16. , ”这个名言最早出自春秋末期《老子》第六十四章,原指走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迈第一步开始的;后多比喻做事的成功在于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逐步积累。17.《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的“ , ”两句指出不顺应自然规律强为,肯定会失败;紧紧把持东西不放,反而会失去。18.《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写有道之士遵循规律自然无为,所以不会失败句子是“ , ”。19.《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像对待开始那样慎重对待结束,就不会有失败的事的句子是“ , ”。20.《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时失败句子是“ , ”。21.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认为车的功用产生于车毂的中空处的句子是“ , ”。 22.《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认为器皿的功用产生于器皿的中空处的句子是“ , ”。 23.圣人以不言之教来教化民众,学习众人所不具备的知识,默默地补救众人所犯下的过错。《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四章中老子用“ , ”阐明这个道理。《逍遥游》(节选)/《五石之瓠》(学生版)1.在《逍遥游》(节选)中,庄子直接指出惠子不会使用大事物的句子是“ ”,并用“蓬心”讽刺惠子心窍不通的句子是“ ”。2.《五石之瓠》中,庄子讲述宋人所从事的职业的句子是:“ , ”。3.《五石之瓠》中,惠子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的句子是“ , ”。4.在《逍遥游》(节选)中,对于惠子那只大得不知道用来做什么的大葫芦,用反问的语气告诉他可以把大葫芦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的句子是: , ?5.在《逍遥游》(节选)中,惠子认为大葫芦大而无用,一是不能盛水, 二是因为“ , ”。6.在《逍遥游》(节选)中,写客人与宋国人因为对“不龟手之药”“所用之异”而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的句子是“ , ”。7.庄子《逍遥游》(节选)中,在惠子看来,虽然“ , ”,但用来盛水,却因为太重而举不起来。 8.在《逍遥游》(节选)中,宋国人凭借不龟手之药“ ”,而客人用“不龟手之药”帮助吴王大败越人,因此吴王“ ”。9.在《逍遥游》(节选)中,惠子通过盛水的例子说明五石之瓠大而无用的句子是“ , ”。10.庄子《逍遥游》(节选)中,宋人最终将不龟裂手的药方给予客人的原因是他们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所赚“ ”,但“ ”,就把它给了客人。《秦风·无衣》(学生版)1.《秦风·无衣》中,诗歌开篇就用“ ? ”两句,渲染了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的情况。2.《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 , 。3.2020年,武汉疫情发生时,日本捐赠武汉物资上写的“ , ”两句是《秦风·无衣》中描写战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裙的句子。4.《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汗衫的句子是: ? 。5.《秦风·无衣》中,展现着秦国军民互助的团结精神,其中描绘士兵洋溢着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愤慨地修整戈戟,一起行动的句子是“ , ”。6.《秦风·无衣》中写到周王出兵打仗时,将士们修整戈与矛,共同对付敌人的两句是“ , ”。7.《秦风·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 , 。8.《秦风·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 ”,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 ”一句,道出了大家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敌人的共识。9.《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是: ? 。10.《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一个行动的句子是: , 。11.《秦风·无衣》中,强调在备战时刻,我们要全程动员,从“ ”到“ ”,最后到“修我甲兵”,可谓是全副武装,整装待发。12.《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 ? 。13.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秦风·无衣》中“ ”和“ ”。14.《秦风·无衣》中,表现将士们修整戈矛,统一杀敌目标的诗句是“ , ”。《春江花月夜》(学生版)1.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借明月的不忍离去来表达抒情主人公内心的离愁别绪。2.《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 , 。3.《春江花月夜》中,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写出了江月有恨,流水无情的句子是: , 。4.《春江花月夜》中,写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的句子是“ , ”。 5.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其中“ , ”两句浸透了人事变化、江月永恒的哲理。6. 《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的句子是“ , ”。 7 在《春江花月夜》中,写游子和思妇通过互相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8.《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澈的宇宙天地,仿佛使人进入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想冥思: ? ?9.在《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春江在月光照射下波光荡漾千万里的句子是“ , ”。 10.《春江花月夜》托物寓情,写出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忧愁的句子是: , 。11.《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写离人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12.古人善于用典,在《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写思妇与离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13.《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写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游子的凄苦寂寞之情。14.《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 , ”。15.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属于侧面描写,写月光无法消除,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排遣不去的离愁。16.《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的句子是: , 。17.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运用互文,抒发了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思情,道出了离愁别恨的普遍性。18. 《春江花月夜》中表现游子归途艰难和遥远的两句诗是: , 。《将进酒》(学生版)1.李白的《将进酒》以“ , ”两句开篇,气势惊人,用黄河的永恒浩大反衬生命短暂、人生易逝。2.李白的《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 , ”。3.李白的《将进酒》中以曹植痛饮为例,呼应“惟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 , ”。4.李白的《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但又无法改变现实,只能以消极的办法与之对抗的诗句是“ , ”。5.在《将进酒》中,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人生易老、时光易逝的感慨之情的句子是: , 。6.李白在《将进酒》中,质疑元丹丘说钱少,告诉他应该毫不犹豫地买酒来喝的诗句是“ , ”。7.《将进酒》中的“ , ”,是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诗人对此不再抱有幻想而逃于酒乡。8.李白《将进酒》中“ , ”两句,写筵席盛况,夸张饮酒之多,展示筵宴中的痛快气氛。9.李白在《将进酒》中表面宣扬及时行乐,实为宣泄愤慨之情,因怀才不遇而暂时沉醉酒乡的诗句是“ , ”。10.在《将进酒》中,“ , ”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劝酒时的直率与豪爽,表现了他的豪迈气概。11.李白《将进酒》中“ , ”两句,不仅妙在“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12.李白在《将进酒》中,不仅自己开怀畅饮,而且竭力劝勉友人,直呼友人岑勋、元丹丘为“ , ”。13.在《将进酒》中,李白不惜拿出名贵宝物——“ , ”换取美酒,来豪饮消愁。14.李白《将进酒》中“ , ”两句,写自己要为朋友高歌一曲,请他们一定要侧耳细细倾听。《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学生版)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 , 。2.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一句道出了词人对与亡妻阴阳两隔、再无聚首之日的哀痛和喟叹,而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词人进入梦境的句子是“ ”。3.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苏轼想到爱妻华年早逝,心情极为沉痛,无处可以述说自己凄凉心境的句子是“ , ”。4.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苏轼梦中回到了故乡,与妻子在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重逢,写梦中所见的句子是“ , ”。5.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本文直抒胸臆,看似矛盾,实则深情的一句话: , 。6.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两句用白描手法简约生动地勾勒出词人四处奔波、生活艰难、仕途坎坷、心力交瘁的形象特征。7.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两句以景结情,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8.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描写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无法被认出来的句子是“ ”;描写作者对亡妻的怀恋的句子是“ ”,与“此恨绵绵无绝期”有异曲同工之妙。9.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 , ”两句看似矛盾,却是诗人更深一层的情怀,体现的正是如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般的相思之情。10.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能将现实与梦境混合,以及使用直接抒情写出作者实际情况的句子是: , 。11.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12.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一句,是说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而表现作者既然生不能相见,那就梦中相逢的一句是“ ”。13.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两句,作者设想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当是凄清幽独,黯然魂销。14.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 , ”两句,看似梦境纪实,实际是以前夫妻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生动写照。教师版:《十二章》(教师版)1. 在《论语·学面》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饮食和居住方面提出要求的句子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2. 在《论语·里仁》中,“朝闻道,夕死可矣”两句从时间角度表现了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3.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4. 在《论语·里仁》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在《十二章》中,孔子提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还要求君子“就有道而正焉”,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6. 在《论语·雍也》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7.在《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仁以为己任”和“死而后已”。8.《论语·子罕》中,孔子将道理寓于形象的比喻中,比如利用“堆土”和“平地”形象地说明做事前功尽弃是因为“吾止也”,而能够坚持不懈是因为“吾往也”。9. 在《论语·阳货》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因为《诗》可以培养想象力,可以提高观察力,还“可以群,可以怨”,即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讽刺方法。10.《论语·卫灵公》中,提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可贵品质,孔子认为这种不强人所难的品质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的。11.在《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人而不仁,如礼何?12. 在《论语·里仁》中,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强调要重义轻利的句子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3.在《论语·雍也》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两句说明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内外兼修才能成为君子。14.《论语·泰伯》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两句,说出了士人和君子肩负着时代使命,责任重大,应严于律己。15.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6.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克己复礼为仁”,指明要向有道德的人学习的从师观的句子是“就有道而正焉”。17.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因为学诗“可以兴,可以观”,即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可以群,可以怨”,即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18.《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19. 在《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的句子是:人而不仁,如乐何?20.《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指出“克己复礼”的具体做法是:除了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外,还要“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1.在《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并可以多认识些鸟兽草木的名字。《大学之道》(教师版)1.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同时家庭也是社会的细胞,《大学之道》中强调对待国家与家庭的关系,应该“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2.《大学之道》中说修养品性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接着是“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3.《大学之道》中的“致知在格物”说明要获得知识就要研究万事万物;而“物格而后知至”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研究,才能对物外之理有充分认识。4.《大学之道》强调内在的德行要转化为实践,由己及人,体现大学之宗旨的句子是“在明明德,在亲民”。5.《大学之道》论述如何成就崇高的品德和人格,怎样成为经国济世的人才,其中提出人人都要修养品性的句子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6.《大学之道》中,写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的句子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7.《大学之道》中的“致知在格物”说明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物格而后知至”则说明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8.《大学之道》中,写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处事恰当的句子是“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9.《大学之道》中,论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后意念才能真诚的句子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10.在《大学之道》中,阐述想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国家的句子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11. 在《大学之道》中,阐述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思想的句子是“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12.在《大学之道》中,阐述想要心意诚实,就要先获得知识的句子是“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13.《大学之道》中,写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的句子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14.《大学之道》中,“在亲民”就是讲由己推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祛除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讲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15.《大学之道》中,治国的前提条件是“先齐其家”,齐家的前提条件是“先修其身”。16.《大学之道》中,修身的前提条件是“先正其心”,正心的前提条件是“先诚其意”。17.《大学之道》中,写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详的句子是“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18.《大学之道》中,写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的句子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19.《大学之道》中,写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的句子是“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四章》(教师版)1.《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为知已知彼才是聪明人。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两句,阐释了违背常规的行为不会带来长久有效的结果的道理,和“欲速则不达”“拔苗助长”的意思相似。3.《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认为“自我夸耀,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不能长久下去”的句子是: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4.《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危害的句子是“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5.《老子》第十一章中,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两句指出“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6.《老子》第二十四章中,写急躁冒进、自以为是、自我炫耀的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的句子是“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7.《老子》第二十四章中,写人们常常厌恶“余食赘行”,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的句子是“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8.《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用“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两句写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9.《老子》第三十三章中,写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能战胜自己的人强大的句子是“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10.《老子》第三十三章中,写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的句子是“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11.《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写事物安然未生变时容易持守,问题没有显露迹象时容易解决的句子是“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1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写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在混乱没有产生时就治理的句子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13.《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写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句子是“其脆易泮,其微易散”。14.《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的“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与荀子《劝学》中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有异曲同工之妙。1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大树为喻,论述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1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春秋末期《老子》第六十四章。原指走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迈第一步开始的;后多比喻做事的成功在于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逐步积累。17.《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的“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两句指出不顺应自然规律强为,肯定会失败;紧紧把持东西不放,反而会失去。18.《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写有道之士遵循规律自然无为,所以不会失败句子是“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19.《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像对待开始那样慎重对待结束,就不会有失败的事的句子是“慎终如始,则无败事”。20.《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时失败句子是“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21.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认为车的功用产生于车毂的中空处的句子是“当其无,有车之用”。 22.《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认为器皿的功用产生于器皿的中空处的句子是“当其无,有器之用”。 23.圣人以不言之教来教化民众,学习众人所不具备的知识,默默地补救众人所犯下的过错。《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四章中老子用“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阐明这个道理。《逍遥游》(节选)/《五石之瓠》(教师版)1.在《逍遥游》(节选)中,庄子直接指出惠子不会使用大事物的句子是“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并用“蓬心”讽刺惠子心窍不通的句子是“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2.《五石之瓠》中,庄子讲述宋人所从事的职业的句子是“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3.《五石之瓠》中,惠子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的句子是“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4.在《逍遥游》(节选)中,对于惠子那只大得不知道用来做什么的大葫芦,用反问的语气告诉他可以把大葫芦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的句子是: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5.在《逍遥游》(节选)中,惠子认为大葫芦大而无用,一是不能盛水, 二是因为“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6.在《逍遥游》(节选)中,写客人与宋国人因为对“不龟手之药”“所用之异”而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的句子是“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 7.庄子《逍遥游》(节选)中,在惠子看来,虽然“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但用来盛水,却因为太重而举不起来。 8.在《逍遥游》(节选)中,宋国人凭借不龟手之药“世世以洴澼絖为事”,而客人用“不龟手之药”帮助吴王大败越人,因此吴王“裂地而封之”。9.在《逍遥游》(节选)中,惠子通过盛水的例子说明五石之瓠大而无用的句子是“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10.庄子《逍遥游》(节选)中,宋人最终将不龟裂手的药方给予客人的原因是他们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所赚“不过数金”,但“今一朝而鬻技百金”,就把它给了客人。《秦风·无衣》(教师版)1.《秦风·无衣》中,诗歌开篇就用“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两句,渲染了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的情况。2.《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修我甲兵,与子偕行。3.2020年,武汉疫情发生时,日本捐赠武汉物资上写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两句是《秦风·无衣》中描写战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裙的句子。4.《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汗衫的句子是:岂曰无衣?与子同泽。5.《秦风·无衣》中,展现着秦国军民互助的团结精神,其中描绘士兵洋溢着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愤慨地修整戈戟,一起行动的句子是“修我矛戟,与子偕作”。6.《秦风·无衣》中写到周王出兵打仗时,将士们修整戈与矛,共同对付敌人的两句是“修我戈矛,与子同仇”。7.《秦风·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王于兴师,修我戈矛。8.《秦风·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与子同仇”一句,道出了大家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敌人的共识。9.《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10.《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一个行动的句子是:修我矛戟,与子偕作。11.《秦风·无衣》中,强调在备战时刻,我们要全程动员,从“修我戈矛”到“修我矛戟”,最后到“修我甲兵”,可谓是全副武装,整装待发。12.《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裳。13.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秦风·无衣》中“与子同袍”和“与子同泽”。14.《秦风·无衣》中,表现将士们修整戈矛,统一杀敌目标的诗句是“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春江花月夜》(教师版)1.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两句借明月的不忍离去来表达抒情主人公内心的离愁别绪。2.《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3.《春江花月夜》中,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写出了江月有恨,流水无情的句子是: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4.《春江花月夜》中,写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的句子是“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5.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其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两句浸透了人事变化、江月永恒的哲理。6. 《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的句子是“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7 在《春江花月夜》中,写游子和思妇通过互相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8.《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澈的宇宙天地,仿佛使人进入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想冥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9.在《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春江在月光照射下波光荡漾千万里的句子是“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10.《春江花月夜》托物寓情,写出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忧愁的句子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11.《春江花月夜》中“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两句,写离人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12.古人善于用典,在《春江花月夜》中,“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写思妇与离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13.《春江花月夜》中“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两句,写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游子的凄苦寂寞之情。14.《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15.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两句属于侧面描写,写月光无法消除,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排遣不去的离愁。16.《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的句子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17.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两句运用互文,抒发了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思情,道出了离愁别恨的普遍性。18. 《春江花月夜》中表现游子归途艰难和遥远的两句诗是: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将进酒》(教师版)1.李白的《将进酒》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两句开篇,气势惊人,用黄河的永恒浩大反衬生命短暂、人生易逝。2.李白的《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3.李白的《将进酒》中以曹植痛饮为例,呼应“惟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4.李白的《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但又无法改变现实,只能以消极的办法与之对抗的诗句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5.在《将进酒》中,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人生易老、时光易逝的感慨之情的句子是: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6.李白在《将进酒》中,质疑元丹丘说钱少,告诉他应该毫不犹豫地买酒来喝的诗句是“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7.《将进酒》中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是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诗人对此不再抱有幻想而逃于酒乡。8.李白《将进酒》中“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两句,写筵席盛况,夸张饮酒之多,展示筵宴中的痛快气氛。9.李白在《将进酒》中表面宣扬及时行乐,实为宣泄愤慨之情,因怀才不遇而暂时沉醉酒乡的诗句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10.在《将进酒》中,“将进酒,杯莫停”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劝酒时的直率与豪爽,表现了他的豪迈气概。11.李白《将进酒》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两句,不仅妙在“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12.李白在《将进酒》中,不仅自己开怀畅饮,而且竭力劝勉友人,直呼友人岑勋、元丹丘为“岑夫子,丹丘生”。13.在《将进酒》中,李白不惜拿出名贵宝物——“五花马、千金裘”换取美酒,来豪饮消愁。14.李白《将进酒》中“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两句,写自己要为朋友高歌一曲,请他们一定要侧耳细细倾听。《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师版)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2.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句道出了词人对与亡妻阴阳两隔、再无聚首之日的哀痛和喟叹,而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词人进入梦境的句子是“夜来幽梦忽还乡”。3.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苏轼想到爱妻华年早逝,心情极为沉痛,无处可以述说自己凄凉心境的句子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4.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苏轼梦中回到了故乡,与妻子在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重逢,写梦中所见的句子是“小轩窗,正梳妆”。5.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本文直抒胸臆,看似矛盾,实则深情的一句话:不思量,自难忘。6.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尘满面,鬓如霜”两句用白描手法简约生动地勾勒出词人四处奔波、生活艰难、仕途坎坷、心力交瘁的形象特征。7.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明月夜,短松冈”两句以景结情,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8.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描写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无法被认出来的句子是“纵使相逢应不识”;描写作者对亡妻的怀恋的句子是“料得年年肠断处”,与“此恨绵绵无绝期”有异曲同工之妙。9.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似矛盾,却是诗人更深一层的情怀,体现的正是如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般的相思之情。10.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能将现实与梦境混合,以及使用直接抒情写出作者实际情况的句子是:尘满面,鬓如霜。11.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12.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句,是说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而表现作者既然生不能相见,那就梦中相逢的一句是“夜来幽梦忽还乡”。13.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明月夜,短松冈”两句,作者设想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当是凄清幽独,黯然魂销。14.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小轩窗,正梳妆”两句,看似梦境纪实,实际是以前夫妻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生动写照。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