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二) 海水运动和海—气相互作用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二) 海水运动和海—气相互作用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如图为地球局部海域洋流分布模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洋流( )
A.④可能出现在北大西洋
B.③形成受东北信风影响
C.①的流向为自南向北
D.②可能流经澳大利亚西海岸
2.若图示海域位于太平洋,洋流( )
A.①造成途经的澳大利亚大陆沿岸地带气温降低
B.②使南美大陆热带荒漠从东海岸延伸至西海岸
C.④促进了太平洋与大西洋、印度洋的海水交换
D.③缩短了海轮从东南亚到非洲东部的航行时间
解析:1.D 2.C 第1题,根据图中纬度可以判读图中所示洋流为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方向为逆时针,A、B错误。①洋流的流向为自北向南,C错误,D正确。第2题,若图示海域位于太平洋,则其位于南太平洋(太平洋的南半球部分),①洋流为东澳大利亚暖流,使途经的澳大利亚大陆沿岸地带气温升高,A错误。②洋流为秘鲁寒流,使南美大陆热带荒漠向北延伸到赤道附近,B错误。③洋流为南赤道暖流,对从东南亚到非洲东部的海轮的航行时间没有影响,D错误。④洋流为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其可以全球环流,经过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促进了海水交换,C正确。
如图为某区域洋流环流简图,右侧箭头示意相应风带的盛行风。据此回答3~4题。
3.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海区位于南半球
B.①处洋流的性质为寒流,温度最低
C.②处洋流的性质为暖流,温度最高
D.③处洋流主要是由西风吹拂形成的
4.流经①处的洋流流向与下列四幅图所示一致的是( )
解析:3.D 4.C 第3题,根据风向偏转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故A错误;①处洋流的性质为暖流,②处洋流的性质为寒流,故B、C错误;③处洋流主要是由西风吹拂形成的,故D正确。第4题,流经①处的洋流为暖流,位于北半球,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一致,故C正确。
(2023·江苏高考)西风漂流绕过南美大陆南端后,部分向北形成北上寒流,与巴西暖流交汇后东流。下图为1993—2016年西南大西洋海区36°S和41°S附近两个截面逐月洋流流量及变化趋势图(数值表示流量大小;正负表示流向,北向为正,南向为负)。据此完成5~7题。
5.从总体上看,1993—2016年西南大西洋海区( )
A.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都增强
B.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都减弱
C.北上寒流增强,巴西暖流减弱
D.北上寒流减弱,巴西暖流增强
6.与该海区洋流强弱变化趋势直接相关的是( )
A.极地东风带向南极方向收缩
B.盛行西风带向南极方向移动
C.极地东风带向低纬方向扩张
D.盛行西风带向低纬方向移动
7.下图中反映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交汇处纬度位置年内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5.D 6.B 7.C 第5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南大西洋海区36°S附近为巴西暖流,41°S附近为北上寒流。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图中正负表示流向,北向为正,南向为负,1993—2016年西南大西洋36°S海区为负值,且变化趋势变小,说明巴西暖流增强;1993—2016年西南大西洋41°S海区为正值,且变化趋势变小,说明北上寒流减弱,D正确,A、B、C错误。第6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1993—2016年西南大西洋海区北上寒流减弱、巴西暖流增强,说明盛行西风带向高纬(南极)方向移动,B正确;极地东风带纬度位置较高,不会影响该海域,A、C错误;盛行西风带向低纬方向移动会导致北上寒流增强、巴西暖流减弱,D错误。第7题,北半球夏半年,气压带、风带北移,导致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交汇处纬度位置偏北;北半球冬半年,气压带、风带南移,导致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交汇处纬度位置偏南,③曲线符合,C正确。
(2022·广东高考)某研究统计了1979—2016年50°N以北地区发生的所有气旋,并将中心气压值最低的前5%的气旋定义为超强气旋。下图示意1979—2016年该地区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单位:次)。据此完成8~9题。
8.影响图中北大西洋地区超强气旋生成的气压带、风带主要是( )
①副极地低气压带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极地东风带 ④盛行西风带 ⑤东北信风带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9.冬季甲区域的超强气旋比乙区域多发,从洋流的影响考虑,原因是甲区域( )
A.寒流的范围更广 B.离岸流规模更大
C.暖流的势力更强 D.沿岸上升流更盛
解析:8.A 9.C 第8题,从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图中可以看到,在北大西洋中超强气旋频数最高的位置出现在60°N~70°N。副极地低气压带位于60°N到北极圈附近,与超强气旋频数最高的位置接近,①正确;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回归线到30度附近,并不在超强气旋频数最高的位置附近,②错误;极地东风带与盛行西风带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两侧,与超强气旋频数最高的位置较为接近,③④正确;东北信风带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⑤错误。①③④正确,故选A。第9题,甲区域与乙区域均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甲区域为北大西洋暖流,乙区域为北太平洋暖流,二者皆为暖流,与寒流并无关联,A错误;从成因来看,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太平洋暖流均属风海流,受盛行西风带影响显著,与离岸流、上升补偿流并无关联,B、D错误;墨西哥湾圆弧状的陆地轮廓对于墨西哥湾暖流的阻挡较小,墨西哥湾暖流顺着北美大陆南侧往东流动,直接进入广阔的大西洋海域,墨西哥湾暖流的推动作用加上盛行西风的推动作用,一定程度上使得甲区域暖流势力更强,C正确。
巴伦支海大部分区域处于70°N以北,被称为“北冰洋的暖池”。如图为巴伦支海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 题。
10.使巴伦支海成为“北冰洋的暖池”的主要洋流为( )
A.北大西洋暖流
B.日本暖流
C.北太平洋暖流
D.巴西暖流
11.巴伦支海的海冰除了北部海域因纬度高比较多外,还集中在东南部,主要原因是东南部海域( )
A.海水盐度低 B.受暖流影响小
C.洋流流速慢 D.气候大陆性强
解析:10.A 11.B 第10题,巴伦支海位于大西洋与北冰洋之间,根据经纬度位置及全球洋流分布规律可知,这里是北大西洋暖流流向北冰洋的通道,A正确。第11题,巴伦支海北部海冰集中主要是因为纬度较高,水温过低。东南部海冰集中主要是受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影响较弱,且洋流挟带的海冰受到其东南部岛屿的阻挡,海冰汇集,B正确。
(2023·北京高考)暴雨引发的洪水挟带泥沙进入湖泊后,沉积形成砂质纹层。某地湖泊中砂质纹层出现频次与厄尔尼诺事件频次呈正相关。据此推算的厄尔尼诺事件频次如图所示。读图,回答12~13题。
12.由图可知,( )
A.距今1 200年左右该地气候较稳定
B.距今3 500年该地河流侵蚀作用强
C.厄尔尼诺事件导致该地暴雨频发
D.全球气温下降引发厄尔尼诺现象
13.该地最可能位于( )
A.印度洋沿岸 B.大西洋西岸
C.亚欧大陆东部 D.南美洲西部
解析:12.C 13.D 第12题,根据材料可知,厄尔尼诺事件越多,砂质纹层越多,说明暴雨引发的洪水次数越多,挟带进入湖泊的泥沙越多,由此可推断厄尔尼诺事件导致该地暴雨频发,C正确;由图可知,距今1 200年左右,厄尔尼诺事件发生频次最多,气候不稳定,A错误;距今3 500年左右,厄尔尼诺事件发生频次低,暴雨引发的洪水次数少,河流侵蚀作用弱,B错误;材料未显示图示期间全球气温变化情况,且厄尔尼诺现象并非由全球气温下降导致,D错误。第13题,厄尔尼诺是由于沃克环流减弱,太平洋东岸地区出现异常高温天气,蒸发加强,水汽增多,降水异常增多的气候异常现象。据材料可知,该地暴雨频次与厄尔尼诺事件呈正相关,因此该地最可能位于太平洋东岸地区,选项中南美洲西部地区符合条件,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4.(2023·海南高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极地地区的某些海区,盐度是影响海水密度的主要因素。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表层海水的盐度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图1为极地地区某海区由于表层海水盐度升高形成的环流示意图,图2为中低纬地区的某海区受盛行风影响而形成的上升补偿流示意图。
(1)说明图1所示环流的形成原因。
(2)分析图2中盛行风减弱对该海区生物资源的影响。
解析:第(1)题,极地地区温度低,加上结冰影响,部分海区海水盐度较高,密度较大。受重力作用影响,高密度海区海水下沉,底层海水由高密度海区流向低密度海区,表层海水由低密度海区流向高密度海区。第(2)题,影响海洋生物资源的因素主要是生存环境和食物来源。盛行风减弱导致表层海水温度升高,上升流减弱,饵料减少,生物资源减少。
答案:(1)高盐度海水密度较大,在重力作用下海水下沉,在下层形成水平压力,使得海水由高密度处流向低密度处;表层海水密度大,海平面较低,海水从密度较小的海区流向密度较大的海区,下层海水上升补充。
(2)盛行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沿岸形成离岸流,使海底冷海水上升补充,海底营养物质随海水上泛,饵料丰富,鱼类集聚;盛行风减弱,上升流减弱,饵料减少,鱼类食物来源减少,且海水变暖,水体环境发生变化,生物资源减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18海水的性质运动与海_气相互作用,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练习课时规范练13海水的运动海_气相互作用,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84W/m2),造成图中B地数值高的原因是,据图推断该纬线可能为,图中,该线路,M区常形成雾,其原因是,图中表层洋流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二海水运动和海_气相互作用,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