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四) 地貌与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答案
展开构建关联图可从整体角度把握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图,回答1~2 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 ②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③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④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2.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
①沙尘暴 ②水土流失 ③泥石流 ④土地荒漠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C 2.B 第1题,裸岩荒漠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b表示沙尘从内蒙古高原到黄土高原,为风力搬运作用,c表示泥沙从黄土高原到华北平原,为流水的搬运作用,d作用形成冲积扇和三角洲,表示流水的沉积作用。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c表示流水对泥沙的搬运作用,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水土流失、泥石流,B正确。
(2023·全国新课标卷)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如图)。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据此完成3~4题。
3.形成莲花盆需要( )
①水自洞顶不断滴落 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
③不断流动的薄层水 ④相对静止的薄层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 )
A.曲折的河道 B.平坦的河床
C.充足的水汽 D.丰富的泥沙
解析:3.B 4.B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莲花盆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莲花盆由水底向上发育成盆状或圆盘状,说明水应是自洞顶不断滴落,在薄水层中不断沉积,而不是沿洞壁缓慢渗出,①正确,②错误;莲花盆是在薄水层中发育而成,相对静止的薄水层更有利于发育,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莲花盆形成的基本条件是有平整的洞底,利于形成薄水层,且洞顶有一定流量的持续滴水。该溶洞洞穴长达数百米,分布着百余座莲花盆,说明其洞底较平坦,且洞顶有持续的滴水。因此,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的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平坦的河床,B正确。曲折的河道无法形成平整的洞底,A错误;莲花盆的发育不需要过于充足的水汽,且莲花盆发育时地下河早已消失,C错误;丰富的泥沙对莲花盆的形成影响不大,D错误。
下图分别为北京市房山区某山体的局部景观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在地壳活动稳定的情况下,图中的岩石将( )
A.在①⑥作用下形成丙 B.在②作用下形成丁
C.在③作用下形成岩浆 D.持续沉积而“长高”
6.流动性好的岩浆喷发可形成平坦的台地地貌,此过程中形成的岩石属于图b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5.D 6.B 第5题,读图可知,甲、乙由岩浆形成,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甲为侵入型岩浆岩,乙为喷出型岩浆岩,丙由沉积物形成,属于沉积岩,丁为变质岩。①过程是喷出型岩浆岩受外力侵蚀形成沉积物,结合景观图可知,其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应属于沉积岩,所以不是喷出型岩浆岩受外力侵蚀,A错误;②为变质作用(需要高温、高压条件),③为熔化,均属于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注意题干信息“在地壳活动稳定的情况下”,B、C错误;图中岩石在地壳活动稳定的情况下,持续接受沉积,岩体高度增高,D正确。第6题,流动性好的岩浆喷发形成的是喷出型岩浆岩,结合上题分析可知,B正确。
(2024年1月·河南高考适应性演练)沙粒在被风搬运的过程中,从迎风坡向前运动到背
风坡滑落堆积下来。随着沙粒的不断搬运和堆积,在沙丘内部形成与背风坡倾斜方向一致的斜层理。当风向发生改变时,沿着沙粒前进方向又会形成新的沙丘。如图示意某地区地质地貌发育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7~9题。
7.下列地区最可能出现图示地质地貌发育过程的是( )
A.青藏高原南部 B.内蒙古高原西部
C.德干高原东部 D.巴西高原北部
8.以下风沙沉积层形成最早的是( )
A.S1 B.S2
C.S3 D.S4
9.风沙沉积层S5形成时( )
①风力较强 ②风力较弱 ③风向多变 ④风向稳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7.B 8.A 9.D 第7题,题图为沙丘地貌的发育过程,沙丘为典型的风力堆积地貌,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半干旱的地区。青藏高原南部、德干高原东部和巴西高原北部降水均较丰富,不利于沙丘发育,A、C、D错误;内蒙古高原西部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最可能出现沙丘地貌发育过程,B正确。第8题,图中S5覆盖在S1—S4之上,说明S5形成时间最晚。S1—S4中,斜层理倾斜方向是一致的,读图可知,S2部分覆盖在S1上,说明S2形成晚于S1,同理S3晚于S2,S4晚于S3。因此选项中风沙沉积层形成最早的是S1,A正确,B、C、D错误。第9题,读图可知,S5沉积层内部斜层理十分一致,说明风向稳定,没有明显变化;S5沉积层顶部较为平坦,没有出现明显的沙丘,说明风力较弱,综上所述,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选D。
(2023·湖北高考)藏色岗日位于羌塘高原(青藏高原主体)中北部。下表示意2006—2015年藏色岗日不同朝向冰川数量和面积变化。据此完成10~12题。
10.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2006—2015年,该区( )
A.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南朝向小,平均面积较大
B.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北朝向小,平均面积较小
C.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南朝向大,平均面积较小
D.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北朝向大,平均面积较大
11.与其他朝向相比,西南朝向冰川面积增加,原因可能是( )
A.受全球变暖影响较小 B.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C.山地植被覆盖率较高 D.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
12.表中数据变化反映出该区冰川整体上( )
A.保持稳定不变 B.处于退缩状态
C.正向山麓延伸 D.处于扩张状态
解析:10.C 11.D 12.B 第10题,根据表中信息可知,2006—2015年,北朝向的冰川面积减少了13.4-12.9=0.5平方千米,退缩率为0.5/13.4≈3.7%;南朝向冰川面积减少了72.9-72.2=0.7平方千米,退缩率为0.7/72.9≈0.9%。相比之下,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更大,从面积上看,北朝向冰川平均面积小于南朝向,故选C。第11题,西南朝向与其他朝向的冰川面积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差别不大,A错误;此处位于羌塘高原,人类活动较少,且冰川增加与山地植被覆盖率并无直接关联,B、C错误;受西风影响,西南朝向降水可能较多,冰川面积增加,D正确。第12题,从各个朝向来看,除了西南朝向冰川面积增加外,其他朝向冰川面积均呈减小趋势,说明冰川整体上处于退缩状态,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3.(2022·山东高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古雅斯河发源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了演变(图1)。乔治湖水位波动大,有时连年干涸,湖底覆盖着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图2)。
(1)指出与古河道形成有关的主要内力和外力作用。
(2)说明图1中水系的演化过程。
(3)指出河流对湖区地下水补给的特点。
解析:第(1)题,大分水岭由板块挤压运动形成,使得其河流水系沿大分水岭向西流动;从图1中可以看到科拉林地垒,说明该地曾在地质时期受断层运动影响,地壳抬升;图中河流自大分水岭向西流动,地势起伏大,流速快,受流水侵蚀作用影响,形成河谷地貌;河底有大量沉积物,说明其还有流水沉积作用。第(2)题,受板块挤压碰撞影响,澳大利亚东侧形成大分水岭,其山脉西部发育多条支流;东部为大分水岭,西部为大自流盆地,地势东高西低,支流向西汇集,形成雅斯河;受断层作用影响,地壳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垒,大分水岭以西支流无法注入雅斯河,支流被阻断;被阻断的支流逐渐汇集形成乔治湖,原有古河道及科拉林地垒成为雅斯河上游地区,水系被分割成两个部分。第(3)题,由于该地处于山地背风坡一侧,降水相对较少,泰勒斯溪下游地区多为季节性河流;受夏季风强弱及山地阻挡影响,该地的降水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水量的整体变化较大;受季风气候影响,在夏季风较强的时间,该地山地降水较多,形成的河流流量较大,对地下水补给的时间相对较为集中;由于该地的河流受大气降水补给较为明显,降水具有不连续性,故该地的河流对湖区地下水补给具有不连续性的特点。
答案:(1)板块运动;断层;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2)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大分水岭,山脉西部发育多条支流;地势东高西低,支流向西汇集;地壳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垒,大分水岭以西支流被阻断;被阻断支流汇集成乔治湖,原有古河道和科拉林地垒成为雅斯河上游地区。 (3)多为季节性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大;时间集中;具有不连续性。
14.(2024年1月·广西高考适应性演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岩溶区泥盆纪、石炭纪地层上覆有少量三叠纪末的沉积地层,缺失二叠纪地层,在厚厚的石灰岩地层上发育了壮美秀丽的喀斯特峰丛和峰林地貌。下图为该岩溶区及其周边地貌示意图。研究表明,该岩溶区自泥盆纪以来沉积环境总体稳定,直到三叠纪中期才抬升成为陆地,且不存在地形倒置。整片地区的喀斯特地貌近乎同时开始发育,受来自不同岩石类型区域的水体溶蚀能力差异影响,最终在不同区域形成了峰丛和峰林地貌,被称为“同时异态”。
(1)指出图中喀斯特峰丛、峰林的分布与褶皱构造的对应关系。
(2)推测该岩溶区三叠纪末的沉积地层直接覆盖于石炭纪地层之上的原因。
(3)比较岩溶区内不同区域地表水体的溶蚀能力差异并分析原因。
(4)分析该岩溶区喀斯特地貌“同时异态”的形成过程。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峰丛分布地区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且峰丛覆盖的范围较大,连片分布;峰林所在地区的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构造,且峰林覆盖的范围较小。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以及材料信息可知,石炭纪和三叠纪之间为二叠纪;根据材料信息“研究表明,该岩溶区自泥盆纪以来沉积环境总体稳定,直到三叠纪中期才抬升成为陆地,且不存在地形倒置”可知,二叠纪时期至三叠纪中期,该地为河口地貌,但是地壳发生抬升,导致不再接受海相沉积;三叠纪中期,该地出露地表,形成陆地,开始接受陆相沉积;二叠纪时期至三叠纪中期,该地位于海平面附近,受到河水和海浪的侵蚀作用,导致对应的地层缺失,使得三叠纪中期形成的陆相沉积岩直接上覆在石炭纪地层之上。第(3)题,根据图文信息分析可知,背斜处为峰丛地貌,向斜处为峰林地貌,峰丛地貌所在区域地表水体的溶蚀能力较弱,峰林地貌所在区域地表水体的溶蚀能力较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背斜岩层向两侧倾斜,是良好的排水构造,水体易流失,向斜岩层向中间倾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水体易汇聚。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背斜所在点位地势较高,地表水体易流失,向斜所在点位地势较低,地表水体易汇聚;背斜不易储水,水体的流动性较强,二氧化碳易排出,水体中溶解的二氧化碳较少,溶蚀能力较弱,向斜水体中二氧化碳的溶解量较多,溶蚀能力较强。第(4)题,根据图文材料分析可知,该地发生地壳抬升,由海洋演变为陆地,海相沉积岩出露地表,开始遭受流水侵蚀;由于岩性不同,抗侵蚀能力不同,可溶性的石灰岩抗侵蚀能力较差,被流水溶蚀形成喀斯特地貌;抗侵蚀能力较强的非可溶性岩石没有形成喀斯特地貌;该地岩层遭受水平挤压作用,发生弯曲变形、断裂,形成褶皱和断层。根据分析可知,背斜处水体溶蚀能力较差,喀斯特地貌发育较慢,形成峰丛地貌;向斜处水体溶蚀能力较强,喀斯特地貌发育较快,形成峰林地貌;断层处发育河流,河流流经的地区流水侵蚀作用加强,整体侵蚀发育更快。
参考答案:(1)峰丛主要位于背斜,覆盖范围较大且连片;峰林主要位于向斜,覆盖范围较小。
(2)二叠纪到三叠纪中期,岩溶区地壳处于抬升状态,且处于河口(近岸)环境,不再接受海相沉积,三叠纪中期形成陆地后,开始接受陆相沉积;二叠纪到三叠纪中期的岩层因位于当时的海平面附近,受河水与海浪的侵蚀作用,导致对应地层缺失,随后三叠纪末期的地层直接覆盖在石炭纪地层上。
(3)差异:背斜区域(峰丛所在区域)地表水体溶蚀能力较弱,向斜区域(峰林所在区域)地表水体溶蚀能力较强。
原因:背斜岩层向两侧倾斜,水体易流失,而向斜岩层向中间倾斜,地下水易汇聚;背斜拱起,地势较高,水体流出,而向斜凹陷,地势较低,易汇水,水量更大;背斜不易储水,水体流动性强,二氧化碳不易饱和,溶蚀能力弱,而向斜处水体二氧化碳溶解量多,溶蚀能力强。
(4)区域整体地壳抬升,同时成为陆地,同时开始遭受流水溶蚀;由于岩性不同,可溶性石灰岩区域发育喀斯特地貌,非可溶性砂岩区域未发育典型喀斯特地貌;受水平挤压作用,形成褶皱和断层,向斜处水体溶蚀能力强,溶蚀进展快,形成峰林,背斜处水体溶蚀能力弱,溶蚀进展慢,形成峰丛;河流经过的区域周边因流水切割,整体侵蚀更快。冰川朝向
2006年
2015年
数量/条
面积/km2
数量/条
面积/km2
西北
18
22.3
19
21.9
北
12
13.4
12
12.9
东北
13
89.6
13
87.9
东
12
64.5
13
63.6
东南
5
9.4
5
9.1
南
5
72.9
5
72.2
西南
6
8.0
6
8.2
西
11
22.0
11
21.8
2025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5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常见地貌类型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地貌的观察提能训练: 这是一份2025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5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常见地貌类型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地貌的观察提能训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练习课时规范练14常见地貌类型地貌的观察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练习课时规范练14常见地貌类型地貌的观察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该地貌景观的特点是,该岩块所在地的主导风向最可能是,黄海南部沙洲群的泥沙来源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四地貌与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四地貌与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