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一) 大气的组成和大气受热过程含答案
展开(2024年1月·贵州高考适应性演练)“雾凇”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字林》:“寒气结冰,见日光乃消,齐鲁谓之雾凇”。雾凇是过冷却水汽凝华形成冰晶挂结于草木枝叶的天气现象。“瀚海雾凇”专指沙漠戈壁中的雾凇景观,犹如在石海沙丘上开出的“玉树琼花”。新疆北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瀚海雾凇”出现频率高,吸引摄影爱好者慕名前往。据此完成1~2题。
1.“寒气结冰”形成雾凇的原因是( )
A.气流上升导致降温 B.云层较厚太阳辐射弱
C.大气的保温作用弱 D.暖锋过境前后温差大
2.为了次日能拍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雾凇景观,适宜摄影爱好者蹲守的天气是( )
A.飘雪初晴 B.气温回升
C.晚来风急 D.夜间有雨
解析:1.C 2.A 第1题,“寒气”说明气温低,不利于大气上升,A错误;“见日光乃消”说明“寒气结冰”形成雾凇主要发生在夜间,夜间没有太阳辐射,B错误;大气的保温作用弱,降温快,夜间温度低,水汽过冷却凝华形成冰晶,C正确;暖锋过境温度升高,不利于水汽凝华,D错误。第2题,结合材料分析可知,雾凇景观的出现需要满足充足的水汽条件、遇冷条件。飘雪说明刚经历过雨雪天气,空气湿度较大,初晴说明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弱,夜间大气保温作用弱,降温快,水汽容易遇冷凝华,形成雾凇,A正确;气温回升不利于水汽凝华,B错误;风力大,凝华的冰晶难以挂结于草木枝叶上,容易被风吹落,C错误;夜间有雨说明夜间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降温慢,不利于雾凇形成,D错误。
(2024年1月·河南高考适应性演练)挪威南部某高寒地区的植被主要由地衣、小灌木等组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该地区灌木向高海拔的地衣群落扩张,植被出现“绿化”现象(如图);夏季地衣下的土壤温度比灌木下的土壤温度高1.45 ℃。据此完成3~5题。
3.该地区植被“绿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增多 B.气温升高
C.光照增强 D.风力减弱
4.该地区夏季灌木下土壤温度低于地衣下土壤的主要原因是灌木下土壤( )
A.吸收太阳辐射较少 B.吸收大气逆辐射较少
C.反射太阳辐射较多 D.释放地面辐射较多
5.随着灌木的扩张,该地区土壤( )
A.日温差变大 B.厚度增加
C.有机质减少 D.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3.B 4.A 5.B 第3题,海拔越高,热量条件往往越差,高海拔地区因热量条件较差限制了灌木的分布高度。近年来,该地区灌木向高海拔的地衣群落扩张,植被出现“绿化”现象,说明温度升高,热量条件更加充足,更高海拔处也适合灌木的生长,B正确。第4题,灌木地上生物量较多,植被对太阳辐射产生较强的遮挡,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因此土壤温度更低,A正确,C错误;太阳辐射是地面温度升高的直接热源,与大气逆辐射关系不大,B错误;土壤温度低,释放地面辐射较少,且释放地面辐射量的多少是土壤温度高低对应的结果,而不是原因,D错误。第5题,随着灌木的扩张,该地区土壤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减少,日温差变小,A错误;生物活动加速土壤的形成,厚度增加,B正确;灌木的枯枝落叶多于地衣群落,土壤有机质增多,C错误;灌木扩张,生物多样性增多,D错误。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10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统计图。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7.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解析:6.A 7.C 第6题,根据图示,强逆温层上界海拔较低,故A正确;逆温强度在4时左右达到最大,而不是午夜,B错误;逆温现象15时左右出现,次日10时左右消失,C错误;强逆温前半夜曲线陡、增速快,后半夜曲线缓、降速慢,D错误。第7题,逆温层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是因为夜晚山风将冷空气带到谷底,且冷空气向上运动需要一个过程,空气热量上下传递存在时间差异。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散射、反射与大气成分相关,与昼夜和高度无关。下垫面反射率与地面性质相关。C正确。
《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煴:无烟的微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据此完成8~9题。
8.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③
9.“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其原因是( )
A.雨后的夜晚气温必定很低
B.受寒冷空气影响,加之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C.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减弱
D.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加强
解析:8.B 9.B 第8题,图中①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地面辐射。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过程是①—②—④,故B正确。第9题,“天雨新晴,北风寒彻”表示受冷气团影响,加之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形成霜,故B正确。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九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含解析鲁教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九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含解析鲁教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树木涂白后,“冷岛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练习课时规范练7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练习课时规范练7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该校同学记录的数据,最可能是,图中表示北京的曲线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7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7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