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大气的运动学案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大气的运动学案第1页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大气的运动学案第2页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大气的运动学案第3页
    还剩6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大气的运动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大气的运动学案,共7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锋面与天气,低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锋面与天气
    (一)气团与锋面
    1.气团
    (1)概念: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2.锋面特征
    (1)结构特征:图中A为暖气团;B为冷气团。
    (2)天气特征:锋面附近常伴有一系列的云、大风、降水等天气。
    (二)冷锋、暖锋过境与天气变化
    读冷锋、暖锋过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描述冷锋、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征或变化。
    提示:
    2.比较冷锋、暖锋的降水特点差异(位置、范围、强度、历时)。
    提示:冷锋的雨区位于锋后,范围较窄,降水强度大,历时短;暖锋的雨区位于锋前,范围较宽,降水强度小,历时长。
    (三)准静止锋与天气变化
    1.一般规律
    2.典型案例
    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1.从气压角度看北半球气旋、反气旋与天气示意图
    2.从气流角度看
    3.从天气状况看:高压中心(反气旋),多晴朗天气;低压中心(气旋),多阴雨天气。
    命题视角(一) 锋面的判断
    案例法学习
    [把握教考导向]
    一、教材这样学(选自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 )
    昆明准静止锋
    昆明准静止锋又称云贵准静止锋,它是来自北方的冷气团与西南暖气团相遇,受云贵高原地形阻滞而形成的,昆明准静止锋的锋区位置多在贵阳与昆明之间,一般呈西北—东南走向。昆明准静止锋主要出现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一次天气过程常持续10~15天,因而会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贵州“天无三日晴”天气特征的形成,就与昆明准静止锋的活动有关。
    [思考探究]
    贵州“天无三日晴”天气特征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提示:来自南、北两侧的冷暖气团相遇,南侧的暖湿气流受地形影响在北方冷气团之上,随着冷气团南下,暖气团被迫抬升,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形成降水。又因锋面相对静止,因此贵州出现阴雨连绵天气。
    二、高考这样考(2020·山东等级考)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露点是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其数值越大,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大。一般情况下,温度相同时湿空气要比干空气密度小。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所形成的锋,称为干线。下图为北美洲部分地区某时刻主要气象要素分布形势示意图,来自极地、太平洋和墨西哥湾的三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落基山以东平原地区交绥形成三个锋:冷锋、暖锋和干线。
    (1)用符号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出冷锋、暖锋。
    (2)分析图中干线附近产生降水的原因。
    (3)说明图示区域地形对干线形成的影响。
    [解题指导] 第(1)题,在锋面气旋中,冷锋在西侧,气温低,露点低;暖锋在东侧,气温高,露点高。第(2)题,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湿气团在抬升过程中,高度增加,气温降低,达到露点后形成降水。第(3)题,从背景材料可知,干线附近的气团来自太平洋、墨西哥湾。结合北美洲地形分布可知,西部有南北向的高大山地,来自太平洋的湿气团受山脉阻挡,在山脉西侧迎风坡形成降水,在山脉东侧背风坡下沉增温,湿度减小。北美洲中部为面积广阔的平原,地势平坦,下垫面性质均一,利于东侧墨西哥湾湿气团的快速深入,气团性质变化小。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交绥形成干线。
    [答案] (1)准确判断冷锋、暖锋位置,并用冷锋、暖锋符号绘制。如下图所示:
    (2)干线东、西两侧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东侧的湿气团密度小,位于干气团之上,湿气团被迫抬升;抬升过程中,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达到露点后),形成降水。
    (3)本区西部分布有南北向高大山地,来自太平洋的气团,在山地西侧的迎风坡降水后,湿度减小,越过高大山地在背风坡下沉增温;本区中部为面积广大的平原,地势平坦,下垫面性质均一,利于东侧墨西哥湾湿气团的快速深入,气团性质变化小。温度相近的两个干、湿气团交绥形成干线。
    [教考导向]
    天气系统分为锋面系统、气旋反气旋系统和锋面气旋系统三部分。其中锋面系统尤为重要,高考试题多以等压线图为材料,以区域特殊天气为背景,考查天气系统的类型与天气现象。从上述高考试题中可以看出,天气系统图的绘制这一全新的考查角度,成为高考的命题新导向。地图的绘制不仅考查了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体现了“学以致用”这一教学目标,既是“有用地理”的印证,又是“人才选拔”的彰显。新教材更多地以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代表了高考的导向,备考时不可疏忽。
    [系统必备知能]
    1.依据概念判断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即为冷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即为暖锋。从锋面移动的方向看,冷锋向暖气团所在区域移动,暖锋向冷气团所在区域移动。
    2.依据符号判断
    在等压线分布图中看符号,虽然符号简单,但是信息量相当丰富。
    3.依据结构判断
    (1)看冷气团的运动方向
    (2)看降水区的位置
    4.依据天气特征判断
    (1)气温、气压变化:锋面过境时,气温下降、气压升高的是冷锋;气温上升、气压下降的是暖锋。
    (2)降水强度:冷锋多为狂风暴雨,强度大(冷锋移动慢时为连续性降水);暖锋多为连续性降水,强度小。
    命题点全训
    题点(一) 等压线图中的天气系统
    位于锋面上下的风向往往存在明显差异。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两测站位于冷、暖锋面下方时,自下而上垂直方向不同高度测得的风向、风速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有关测站上空锋面类型、锋面位置、风向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冷锋 距地面1.5~2.0千米 锋下西北风,锋上东南风
    B.冷锋 距地面2.0~2.5千米 锋下东南风,锋上西北风
    C.暖锋 距地面2.0~2.5千米 锋下西南风,锋上东北风
    D.暖锋 距地面1.5~2.0千米 锋下东南风,锋上西南风
    2.与测站周边近地面等压线分布最接近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1.D 2.C 第1题,锋面位于东部地区,甲地近地面是东南风,锋面应该向西北移动,应该是暖锋;乙地近地面是东北风,锋面向西南移动,东北风来自高纬度,气温较低,应该是冷锋。“位于锋面上下的风向往往存在明显差异”,甲锋面风向变化最明显的高度范围是1.5~2.0千米,乙锋面风向变化最明显的高度范围是2.0~2.5千米。冷锋距地面1.5~2.0千米锋下以东北风为主,不是西北风,锋上是西南风,A错误。冷锋距地面2.0~2.5千米锋下由偏北风变为西南风,锋上是西南风,B错误。暖锋距地面2.0~2.5千米锋下是东南风,锋上是西南风,C错误。暖锋距地面1.5~2.0千米锋下是东南风,锋上是西南风,D正确。第2题,由上题可知,甲地为暖锋过境,乙地为冷锋过境。由图中等压线a>b>c可知,③图中天气系统为低压系统,甲地位于北半球,且位于该天气系统的右侧,可知甲地此时为暖锋过境,C正确;①图中天气系统为低压系统,甲地位于北半球,且位于该天气系统的左侧,可知甲地此时为冷锋过境,A错误;②图为高压系统,此时乙地风和日丽,与题意不符,B错误;由④图可知此时乙风向为东南风,与题意不符,D错误。
    题点(二) 统计表中天气系统及特征判断
    某年5月初,合肥市(31°49′N,117°13′E)经历了一次气温骤升骤降的过程,市民戏称“春如四季”。下图示意5月2日至6日合肥市天气状况。据此完成3~4题。
    3.5月4日至6日,合肥市( )
    A.有暖锋过境 B.有冷锋过境
    C.有台风过境 D.受副高控制
    4.合肥市“春如四季”的原因是春季( )
    ①我国南北温差大 ②我国南北气压梯度大
    ③大气运动速度慢 ④冬季风和夏季风转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3.B 4.B 第3题,5月4日至6日,合肥市气温下降,由晴天变为多云,昼夜温差变小。暖锋过境气温上升,A错误;冷锋过境气温下降,B正确;台风过境会带来狂风暴雨,C错误;副高控制会出现晴天,昼夜温差变大,D错误。第4题,时冷时热、时晴时雨是合肥春季气候的特点。合肥处于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区,春秋季节南北气流在这里相互交汇,冷暖空气时常“打架”,使得天气变化无常。合肥市“春如四季”的原因是春季我国南北温差大、南北气压梯度大风力大、冬季风和夏季风转换频繁,①②④正确;春季我国大气运动速度快,升温快、降温快,③错误。故选B。
    命题视角(二) 气旋、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
    演绎法学习
    气旋、反气旋的结构和影响
    1.分析气压分布特点
    先看等压线是否闭合,再看等压线数值变化趋势。气压中心低、四周高的为低气压,简称低压;气压中心高、四周低的为高气压,简称高压。
    2.分析气流运动状况
    (1)水平运动与风向
    ①无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低压气流都是从四周流向中心,即辐合状态;高压气流都是从中心流向四周,即辐散状态。
    ②无论是高压还是低压,南、北半球气流的运动方向都相反;低压在北半球为逆时针辐合,在南半球为顺时针辐合;高压在北半球为顺时针辐散,在南半球为逆时针辐散。
    ③气旋、反气旋东、西、南、北四侧的风向判断方法,分析如下: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判断。如图所示为北半球一气旋,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图中虚线箭头),再向右偏转30°~45°角,即为风向。东侧为东南风,西侧为西北风,南侧为西南风,北侧为东北风。
    (2)垂直运动与阴晴状况
    低压控制区域为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高压控制区域为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
    3.气压变化状况及变化曲线
    由于气旋、反气旋过境前后的气团性质未发生改变,故只在过境时气压有变化,过境后气压将恢复到过境前状况。
    4.对接我国的典型天气现象
    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是气旋活动;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是反气旋活动。
    命题点全训
    (2023·江苏高考)蒙古气旋是发源于蒙古国的温带气旋。下图为某年4月9日某时刻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天气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蒙古气旋总体上( )
    A.气压梯度小,冷锋活动弱
    B.气压梯度大,冷锋活动强
    C.气压梯度小,暖锋活动弱
    D.气压梯度大,暖锋活动强
    2.此刻影响西乌尔特地区的气团性质是( )
    A.冷干 B.冷湿
    C.暖干 D.暖湿
    3.未来我国受该气旋过境影响最大的地区是( )
    A.华中地区 B.华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
    解析:1.B 2.C 3.C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此时蒙古气旋与周围地区之间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大,且冷锋所处位置等压线比暖锋更密集,说明冷锋活动强于暖锋,B正确,A、C、D错误。
    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西乌尔特地区位于冷锋锋前、暖锋锋后,受暖气团控制,此时为4月份,位于亚欧大陆内部的西乌尔特地区气候干旱,所以该地气团性质为暖干,C正确,A、B、D错误。第3题,我国东北地区距离该气旋较近,且位于其移动路径之上,受其影响较大,C正确;华中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距离该气旋较远,受其影响较小,A、B、D错误。
    读世界某地区某天气系统的风流场(某一时刻气流运动的空间分布)图,完成4~5题。
    4.该地可能位于( )
    A.北美洲 B.南美洲
    C.欧洲 D.大洋洲
    5.据图可知( )
    A.甲地降水最多 B.乙地吹东南风
    C.丙地海水温度最高 D.丁地气压最低
    解析:4.D 5.C 第4题,读图可知该天气系统为气旋,从旋转方向可以看出为南半球,再根据大陆轮廓和在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可判断该地位于大洋洲。第5题,甲地位于气旋中心,降水并不是最多;读图可知乙地风向为东北风;丙地位于低纬度地区,故水温最高;丁地并不位于气旋中心,所以气压不是最低。
    命题视角(三) 锋面气旋
    演绎法学习
    锋面气旋是锋面与气旋结合而成的共同体。判读锋面气旋(如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判断是否存在锋面气旋:看是否存在锋面,是否有低压中心。
    2.判断该锋面气旋所在半球: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偏为北半球,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上图,根据风向可判断该地为北半球。
    3.判断锋面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这是因为水平气流在低压槽中辐合,冷暖气团在此相遇。
    4.锋面类型的判读
    5.判断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
    (1)锋面气旋的东部低压槽受暖锋控制,故在其锋前(冷气团一侧)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的连续性降水天气。
    (2)锋面气旋的西部低压槽受冷锋控制,故在其锋后(冷气团一侧)出现狭窄的冷锋云系及降水天气。
    (3)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出现阴雨天气。
    命题点全训
    下图示意4月某日我国40°N以北地区沿甲、乙两地的天气系统垂直剖面。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示意图与图示天气系统相符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2.受图示天气系统影响,可能出现的是( )
    A.甲地大雨滂沱,气温明显下降
    B.乙地晴朗无云,气温日较差小
    C.甲地沙尘漫天,大气能见度差
    D.乙地连风雨交加,气温升高
    解析:1.A 2.C 第1题,由图可知,甲处锋面坡角较大,为冷锋,而乙处锋面坡角较小,为暖锋,再结合题文“我国”,说明为北半球,因此锋面气流方向为逆时针,西侧为冷锋,A项正确。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甲地位于冷锋后,此时为4月份,不可能出现大雨滂沱,可能受西北冷空气影响,沙尘漫天,大气能见度较低,A项错误,C项正确;乙地位于暖锋锋前,受暖锋影响,阴雨连绵,但不会有大风天气,B、D项错误。
    (2024·浙江1月选考)2023年某日,一场源自地中海的风暴席卷黑海北岸,给甲地带来强降水。下图为该日某时刻的天气形势图。据此完成3~4题。
    3.该日甲地出现强降水,主要因为甲地( )
    A.大气受热上升强 B.位于高压脊附近
    C.位于气旋中心 D.位于锋线前方
    4.未来两日,甲地风向变化最大可能是( )
    A.东北→西南 B.东北→西北
    C.西南→东南 D.东南→西北
    解析:3.D 4.A 第3题,读图可知,甲处附近有低压槽分布,该低压槽位于气旋偏东侧,北半球气旋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东侧低压槽处气流由南部纬度较低的暖气团主动向北部纬度较高的冷气团移动,容易形成暖锋,甲位于暖锋的锋前,因此出现降水,D正确;甲处并没有位于气旋中心,大气也没有受热强烈上升,A、C错误;甲处附近分布低压槽,而不是高压脊,且高压脊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B错误。第4题,读图可知,甲地目前位于低压中心偏北侧,气压梯度力指向偏南,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东北风(偏北风);之后随着风暴中心的移动,两日后甲位于低压中心的偏南侧,气压梯度力指向偏北,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南风。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下图为该地当日14时至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强沙尘暴经过该地的时间段是( )
    A.16时至17时 B.17时至18时
    C.18时至19时 D.19时至20时
    2.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 )
    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 B.水平气压梯度增大
    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D.大气逆辐射减弱
    解析:1.C 2.B 第1题,强沙尘暴属于冷锋天气系统,当强沙尘暴经过时,冷气团迅速代替暖气团,气温迅速降低,气压迅速升高,是气温和气压变化最剧烈的时段。读图可知,18时至19时气温、气压变化最剧烈,因而可判断强沙尘暴经过该地的时间段。第2题,强沙尘暴属于冷锋天气系统,当强沙尘暴经过时,冷气团与暖气团之间气温和气压差异较大,并伴随天气转阴,因而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气温水平差异增大,水平气压梯度增大,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大气逆辐射增强。
    下图乙为探空气球10天中随气流漂移路线图,图中数字所指的黑点为每天相同时刻的气球位置。图甲为图乙的局部放大图,图甲中虚线表示近地面空气运动。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路段中,探空气球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最大的是( )
    A.③至④ B.④至⑤
    C.⑥至⑦ D.⑨至⑩
    4.图中⑦⑧两点间近地面受( )
    A.暖锋影响,吹西北风 B.冷锋影响,吹西南风
    C.暖锋影响,吹东南风 D.冷锋影响,吹东北风
    解析:3.A 4.B 第3题,根据探空气球10天随气流漂移路线图可知,在③至④这段漂移的距离最长,所以说明在此段风速大,即受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最大。第4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南半球,则图中⑦⑧两点位于气旋西侧,⑦⑧两点受到西南风的影响,带来的是较冷的气流,形成冷锋。
    (2023·广东高考)露点温度是指气压不变、水汽无增减情况下,未饱和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下图所示的是2020年11月18—19日吉林省某气象站记录的一次较强降水过程相关信息。据此完成5~6题。
    5.此次降水过程呈现的天气变化依次是( )
    A.风雨交加、冻雨夹雪、雪花纷飞
    B.疾风骤雨、雪花纷飞、冻雨夹雪
    C.雪花纷飞、风雨交加、冻雨夹雪
    D.风和日丽、冻雨夹雪、和风细雨
    6.此次天气过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对流旺盛 B.逆温增强
    C.暖锋经过 D.冷锋过境
    解析:5.A 6.D 第5题,由材料可知,当气温高于露点温度时,水汽不会凝结。读图可知,18日14时—20时气温达到露点温度,空气中的水汽饱和形成降水,且风速逐渐增大,应为风雨交加;同时在18日20时左右,离地2 米的气温开始逐渐低于0 ℃,降水容易以固态的形式呈现且气温依旧达到露点温度,在此阶段经历了大风、降雨、降雪且持续降温过程,因此天气变化依次为风雨交加、冻雨夹雪、雪花纷飞,A正确。第6题,此地位于我国吉林省,且在18日14时—19日20时经历了降水、大风、降温等一系列天气现象,此时为11月中旬,故最有可能是冷锋过境,D正确。
    (2023·浙江6月选考)贵州中西部地区冬季多出现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锋面雨雾,雾区位于锋线附近。下图为贵州某次锋面雨雾发生过程中,大致呈纬向分布的三个测站测得的能见度变化图。这次雨雾形成的气象条件是西南气流沿锋后弱冷平流爬升,形成弱降水。雨雾随锋面缓慢东移消亡。据此完成7~8题。
    7.三个测站的地理位置,自西向东依次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①②
    8.本次锋面雨雾出现时,雾区地面以上气温垂直变化最接近的是( )
    解析:7.B 8.A 第7题,这次雨雾形成的气象条件是西南气流沿锋后弱冷平流爬升,形成弱降水,且雨雾随锋面缓慢东移消亡,由此可知,第一天能见度整体自西向东提高,由图可知第一天能见度整体①最低,其次为③,能见度最高的是②。故B正确。第8题,结合材料可知,锋面附近上方为暖气团,锋面下方为冷气团,所以锋面附近出现逆温现象且逆温层较薄,高空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A正确。
    二、非选择题
    9.读某地近地面天气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该地区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据图示信息,说明两条判断依据。
    在温度等其他因子相近的情况下,湿空气要比干空气密度小。因此,当干空气向湿空气移动时,会将湿空气抬升,形成类似冷锋的天气过程。这类锋线过境会出现湿度的显著下降(温度不会明显下降),因此称为“干线”。
    (2)上图中,甲、乙、丙三处,最有可能形成“干线”的是哪一个?据图说明原因。
    (3)根据天气图,预测A地未来一段时间内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解析:第(1)题,风矢图中,长线为风杆,表示风向;短线为风羽,代表风速,比如“说明”中所示风矢图,表示西北风4级,其他类推。由此可知,该地近地面风向呈逆时针方向向中心辐合。第(2)题,根据文字信息可知,“干线”是干空气向湿空气移动形成的。因此,首先判断图中气流的干湿性质,进而注意到图中“海洋”这个信息,来自海洋的气流湿度大。另外,还需注意,丙线东西两侧温度差异不大。结合风向,丙线是西侧干空气主动向东侧湿空气移动。第(3)题,结合上题可知,A地此时位于“干线”锋前。由于“干线”类似冷锋,且会带来湿度下降。结合锋面气旋知识,乙线为冷锋锋线,并向东移动,也将影响A地,结合冷锋过境前后天气变化进行分析。注意天气特征需从气温、降水(阴晴)、风力等角度回答。
    答案:(1)北半球。判断依据:北部地区气温普遍低于南部地区,符合北半球气温分布规律;根据风矢图,该区域水平气流方向呈逆时针方向向中心辐合,为北半球气旋。 (2)丙。丙线东西两侧温度接近;丙线东侧气流来自海洋,湿度大,西侧气流来自内陆,湿度较小;西侧的干空气为偏西风,主要向东侧的湿空气移动。 (3)“干线”过境时,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出现降水;“干线”过境后,受暖干空气控制,天气转晴,湿度下降;冷锋过境时,气温下降,可能出现降水;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天气转晴,气温较低。
    10.(2023·山东高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研究某地焚风的发展变化,研究人员在该地设A、B两处气象观测点进行观测(图1)。图2为某年1月28日在A观测点获取的气象数据。另据B观测点数据显示,当日地方时14:00左右该处出现一个锋面,停留了一段时间后,15:30左右开始移动。
    (1)指出A观测点焚风出现的时间(地方时)。
    (2)分析AB段地形对焚风发展变化的影响。
    (3)解释B处锋面形成的原因并指出15:30后锋面的移动方向。
    解析:第(1)题,焚风是空气作绝热下沉运动时,因温度升高、湿度降低而形成的一种干热风。读图可知,当地地方时7时左右气温急剧上升,空气相对湿度急剧下降。第(2)题,注意题干限定词“地形”。读图可知,AB段为河谷,该河谷位于南半球中纬度地区,主导风向为偏北风。河谷整体呈南北走向,北、东、西三面为山地,地势北高南低,AB段河谷位于山脉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易形成焚风,AB段山高谷深,焚风作用增强。第(3)题,锋面的本质是物理性质(冷暖、干湿)不同的气团相遇形成的过渡带(或交界面),其移动方向与势力较强的气团移动方向一致。据图分析,受焚风影响,锋面北侧为暖干气团,受湖泊影响,锋面南侧上空在午后形成冷湿气团,7:00—15:30焚风影响AB段,增温减湿,15:30后焚风减弱,并被南风取代,南侧冷气团推动锋面北上。
    答案:(1)7—8点。
    (2)偏北方向的气流翻越北部山地后,在下沉过程中形成干热的焚风;经过AB河谷,狭管效应使风速增大;达到下游地区,地形开阔,风速减小。
    (3)湖泊地区上空在午后形成相对冷湿的气团,干热的焚风气团到达湖泊附近,与冷湿的气团相遇,形成锋面。
    15:30后锋面的移动方向是偏北方向。
    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一、气压带和风带
    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基础——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据图指出a、b、c所代表的环流圈。
    提示:a为低纬环流圈,b为中纬环流圈,c为高纬环流圈。
    2.补充完成字母所代表的气压带或风带。
    (1)七个气压带eq \b\lc\{\rc\ (\a\vs4\al\c1(A为赤道低气压带,\b\lc\ \rc\}(\a\vs4\al\c1(\a\vs4\al(C为副热带高气压带,E为副极地低气压带,G为极地高气压带)))))eq \a\vs4\al(,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2)六个风带eq \b\lc\{\rc\}(\a\vs4\al\c1(B为信风带,D为西风带,F为极地东风带))eq \a\vs4\al(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3.描述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规律及原因。
    提示:①规律: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②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4.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连线)
    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环流
    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
    (1)北半球
    eq \b\lc\ \rc\}(\a\vs4\al\c1(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eq \a\vs4\al(气压带由带状,断裂成块状)
    (2)南半球
    海洋面积广大,气压带基本呈eq \a\vs4\al(带)状分布。
    2.典型气压中心与冬夏季风
    (1)由图1可知,1月份(冬季),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M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①M的形成:1月份,(亚欧)大陆比海洋降温快,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亚洲)高压。
    ②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冷高压切断,保留在海洋上,并由带状分布变为低压中心。
    ③此时,东亚盛行A西北风,南亚盛行B东北风。
    (2)由图2可知,7月份(夏季),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N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①N的形成:7月份,(亚欧)大陆比海洋升温快,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亚洲)低压。
    ②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的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的热低压切断,保留在海洋上,并由带状分布变为高压中心。
    ③此季节,东亚盛行C东南风,南亚盛行D西南风。
    命题视角(一)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案例法学习
    [把握教考导向]
    一、教材这样学(选自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
    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全年处在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之下,盛行上升气流,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全年皆夏,气温季节变化小。太阳一年两次直射,辐射强烈,全年昼夜长短差别很小,年平均气温在26 ℃左右。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分配比较均匀,年降水量大多在2 000 毫米以上。南、北两半球的信风在此辐合上升,容易成云致雨。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是世界主要的热带雨林气候区。美洲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亚马孙平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迎风的大西洋沿岸,呈狭长带状分布。非洲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刚果盆地,向西为沿几内亚湾北岸及大西洋沿岸的狭长分布带;在马达加斯加岛东岸迎风地带呈带状分布,其南端已达南回归线。亚洲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和马来半岛南部。
    [思考探究]
    1.简述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规律。
    提示: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即南北纬10°之间。
    2.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多雨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南北纬10°之间是赤道低气压带的分布范围,这一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气流在上升的过程中易形成降水,因此终年多雨。
    3.在南北纬30°附近的内陆地区,易形成什么气候?原因是什么?
    提示: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全年炎热,干旱少雨。
    二、高考这样考(2021·浙江1月选考)
    “大气河”是指地球大气对流层中跨越中纬度地区的长条状水汽带,一般长数千千米,宽数百千米,南北半球均有分布。其水汽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沿冷锋的局地水汽辐合;二是从热带地区向极地输送的水汽。下图是垂直于某地“大气河”水汽运动方向的剖面图(图中等风速线的等值距为5米/秒)。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M处的风速可能是( )
    A.18米/秒 B.28米/秒
    C.33米/秒 D.43米/秒
    (2)北半球“大气河”延伸方向是( )
    A.西—东 B.西南—东北
    C.南—北 D.西北—东南
    (3)气候变暖对“大气河”的影响可能是( )
    A.减少了“大气河”的含水量B.增加全球“大气河”的数量
    C.增大“大气河”的影响强度D.降低“大气河”的发生频率
    [解析] 第(1)题,受近地面摩擦力影响,风力一般从近地面向高空增大。结合材料可知,图中M处位于近地面,风力较小,根据图中等风速线的等值距为5米/秒可以判断M处外围的闭合等值线数值应为20米/秒,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的规律,可确定M处风速为15—20米/秒,故选A。第(2)题,“大气河”是指地球大气对流层中跨越中纬度地区的长条状水汽带,在南北半球均有分布。受盛行西风(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影响,“大气河”在北半球多为西南—东北走向,在南半球则多为西北—东南走向,故选B。
    第(3)题,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热带地区低层温度进一步升高,空气湿度增加,对流活动强烈,更多空气受热上升,这些空气到高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流向南北方向,并在副热带地区下沉,副高变得更强大,西风带势力更强,增加了“大气河”的含水量,增加了“大气河”的发生频率,增大了“大气河”的影响强度,A、D错误,C正确;西风带变得更强大,向中高纬度输送的水汽增多,部分地区会变得更湿润,但由于“大气河”的平均宽度增加,全球“大气河”数量将减少,B错误。
    [答案] (1)A (2)B (3)C
    eq \a\vs4\al([教考导向])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这一内容既是高考的重点,亦是高考的热点。从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角度阐述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气候的影响,从人地协调的角度说明天气与气候的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命题新视角所在。
    [系统必备知能]
    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的形成
    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如图)。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一般来说,纬线0°、30°、60°和90°附近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七个气压带南北对称,且高低压相间分布。六个风带呈对称状分布于相邻的高低气压带之间。从不同角度观察气压带和风带,其有不同的图形表现形式,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4.抓“移动”——突破季节变化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变化。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如下图所示:
    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对气温的影响
    对于气温来说,主要考虑纬度因素,即根据其所在纬度判断热量带,从而考虑其气温状况。从赤道到两极方向,热量带由热带过渡到寒带,气温也逐渐降低。
    2.对降水的影响
    3.对气候类型的影响
    命题点全训
    题点(一)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特点
    读下图,回答1~2题。
    1.若该图为近地面局部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则( )
    A.甲不可能是极地高气压带
    B.乙一定是赤道低气压带
    C.丙不可能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D.①可能是盛行西风带
    2.若该图为北半球近地面热力环流示意图,则( )
    A.甲地气压较乙地高B.丙地气温较乙地高
    C.①地盛行东南风D.②地盛行西北风
    解析:1.D 2.A 第1题,读图可知,甲、丙为气流流出区,因此为高压,甲、丙可能为极地高气压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若甲为极地高气压带,则该图位于南半球,①为极地东风带,乙为副极地低气压带,②为西风带,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若丙为极地高气压带,则该图位于北半球,则②为极地东风带,乙为副极地低气压带,①为西风带,甲为副热带高气压带,D正确。第2题,图中气流由甲、丙流向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丙气压高于乙,故A正确。在热力环流中,近地面气温低处,气流下沉,形成高压,因此乙地气温较丙地高,B错误。①处为西南风,②为东北风,C、D错误。
    题点(二)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读下图,回答3~4题。
    3.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图中五个地点最可能分属( )
    A.两种气候类型B.三种气候类型
    C.四种气候类型D.五种气候类型
    4.图中五个地点中,纬度最低的是( )
    A.①B.③
    C.④D.⑤
    解析:3.B 4.A 第3题,①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②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③④两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⑤全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故选B。第4题,因信风带的纬度低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再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①地纬度最低,故选A。
    命题视角(二) 季风环流
    演绎法学习
    一、运用示意图说明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的成因
    1.一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季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而形成。
    2.七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此时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形成;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
    二、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分析
    命题点全训
    如图为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时空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思考并判断其表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最可能是( )
    A.某一天气系统B.某一板块范围
    C.季风区地理分布D.某种自然资源的分布区
    2.与图中甲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
    A.海陆位置B.洋流
    C.地形D.信风
    解析:1.C 2.D 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理现象主要位于亚洲的东部、南部,非洲几内亚湾沿岸及澳大利亚西北部。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以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亚洲东部地区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而亚洲南部夏季吹西南风,冬季吹东北风;几内亚湾沿岸,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所以该图示意季风区地理分布。第2题,甲处风向在冬、夏季有明显的变化。冬季,由于位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甲处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形成东北信风;夏季,由于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偏北,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偏转为西南风。
    下图为北半球某日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回答3~4题。
    3.据图推断( )
    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
    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
    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
    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
    4.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 )
    A.冬至B.小满
    C.夏至D.立秋
    解析:3.B 4.A 第3题,由图可知,北京位于高压(反气旋)中心的东部附近,等压线较稀疏,风速较小,A错。据图判断,甲地位于低压(气旋)中心,且等压线密集,气流上升强烈,水汽易凝结,形成强降水天气,B对。根据等压线数值可知,此时气压最高值出现在北京的西北部,即蒙古、西伯利亚一带,C错。由图中蒙古、西伯利亚一带是高压中心可推知,此时北半球为冬季,而热带太平洋的台风主要生成于夏秋季节,D错。第4题,由上题可知,此时北半球为冬季,四个选项中只有冬至是冬季的节气。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如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气压带,⑤⑥⑦表示风带。读图,回答1~3题。
    1.有关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②—高气压带—空气冷却下沉形成
    B.⑤—低纬信风带—东南风
    C.③—低气压带—冷暖空气相遇形成
    D.⑥—中纬西风带—西北风
    2.地中海气候的形成主要与下列哪个气压带和风带有关( )
    A.①与⑤ B.②与⑥
    C.③与⑦ D.②与⑤
    3.当图中②地气压分裂成海洋上的高压和陆地上的低压时( )
    A.武汉可能伏旱 B.孟买吹东北风
    C.洛杉矶阴雨 D.北京可能出现寒潮
    解析:1.C 2.B 3.A 第1题,根据图中纬度可以判断气压带、风带名称,根据图中风向判断是北半球。②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动力因素形成,A错误。⑤是低纬信风带,北半球的信风带是东北风,B错误。③是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动力因素形成,冷暖空气运动在这里相遇形成,C正确。⑥是中纬西风带,北半球的西风带是西南风,D错误。第2题,图中②是副热带高气压带,⑥是盛行西风带,地中海气候是二者交替控制形成,所以B正确。第3题,②地是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气压带分裂成海洋上的高压和陆地上低压时,北半球是夏季。武汉此时可能是伏旱现象,A正确。孟买位于南亚,夏季吹西南季风,B错误。洛杉矶位于美国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C错误。北京夏季没有寒潮,D错误。
    下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完成4~6题。
    4.上述“某月”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5.该月份甲地盛行(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6.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
    A.高温多雨 B.低温少雨
    C.温和多雨 D.炎热干燥
    解析:4.C 5.A 6.D 第4题,30°附近为副热带高压,1月份南移,7月份北移。根据图中气压分布的规律可知,该月份气压带、风带北移,则“某月”最可能是7月。第5题,由图可知,甲地该月份位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吹东南风。第6题,乙地大约位于地中海区域,此时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
    下图示意①②③④四地不同时间气压带和风带影响时段。据此完成7~8题。
    7.③气候的特点是( )
    A.终年高温多雨 B.终年炎热干燥
    C.终年温暖湿润 D.终年寒冷干燥
    8.气候类型相似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7.B 8.D 第7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③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为热带沙漠气候,其特点是终年炎热干燥。B正确。第8题,①地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③地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为热带沙漠气候。②地和④地均是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下的地中海气候,区别在于②在北半球,④在南半球。故D正确。
    下图为澳大利亚一处国家公园的位置图,该公园是观赏野生动物的胜地。下表为当地原住民对一年中季节的划分表。据此完成9~11题。
    9.“谷融”最有可能是( )
    A.4—5月 B.7—8月
    C.8—9月 D.11—12月
    10.该地最适宜观赏野生动物的季节的环流系统及游客需注意的事项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防雷
    B.东南信风带 防晒
    C.副热带高气压带 防寒
    D.东北信风带 防中暑
    11.“古吉格”季节,我国某游客在此地发朋友圈,其内容可能为( )
    A.我到澳洲避暑 B.我骑骆驼驰骋
    C.异国他乡过新春 D.静谧午后沙滩浴
    解析:9.C 10.B 11.C 第9题,结合图示可知,当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分干、湿两季,由表中不同季节的现象或特征可知,“谷融”是干季的末尾,可推测“谷融”应是每年的8—9月,此时太阳直射点自北半球向赤道移动,9月下旬该地开始进入湿季。第10题,干季晴天多,且野生动物多集中到有限的水源地附近饮水,有利于观赏。当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干季受东南信风控制,阴雨天气少,需要注意防晒。第11题,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古吉格”应为湿季,可能是1—2月。此时我国为冬季,该游客不需要去海外避暑,且澳洲正值夏季,A错误;热带草原气候区并不是骆驼的栖息地,B错误;1—2月恰逢我国春节,C正确;沙滩浴适合在阳光明媚的干季进行,D错误。
    下图为亚洲东部(115°E以东)多年平均南、北风向在各纬度上的季节变化图,箭头长短代表风力大小。据此完成12~13题。
    12.影响图中曲线分布最北端纬度位置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
    A.亚洲高压 B.冰岛低压
    C.阿留申低压 D.副热带高压
    13.能正确描述亚洲东部冬、夏季风特征的是( )
    A.夏季风影响范围更广
    B.冬季风强盛时间更长
    C.夏季风北进快于南退
    D.冬季风影响不到海南
    解析:12.D 13.B 第12题,亚洲东部(115°E以东)为季风气候,夏季风为偏南风。读图可知,图中曲线为南风北界,即夏季风的北界,夏季风北界的南北移动是由西太平洋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太平洋西部的分支,简称副高)势力强弱、南北进退位置决定的,因此影响图中曲线分布最北端纬度位置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副热带高压,与其他选项关系不大,D正确。第13题,与夏季风相比,冬季风控制整个亚洲东部的时间超过半年,而夏季风的控制时间不到半年,因此冬季风强盛时间更长,B正确。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
    (1)推测当年4—10月澳大利亚气候异常的表现,并分析其在沙尘暴形成中的作用。
    (2)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区中,指出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并说明判断依据。
    (3)指出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10月22—23日风向、气温的变化。
    (4)对于“人类是否应干预沙尘暴”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材料中提及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气候严重异常。由于该时段当地主要属于冬、春季节,受副高或信风控制,澳大利亚这段时间处于旱季,其主要表现可能为降水偏少,会导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的情况。作用:2002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现象,加剧了澳大利亚中西部地区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现象,为沙尘暴和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基础。前期干旱少雨,春季天气变暖,气温回升,为沙尘暴形成特殊的天气背景,不稳定的热力条件会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挟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到甲地受高气压控制,乙地位于高压中心附近,两地均以晴朗天气为主,且等压线较为稀疏,风力较小;丁地距离沙漠较远,且丁地西侧有高大山脉阻挡,很难发生沙尘天气;丙地等压线较为密集,风力较大,同时丙地西部为沙漠,靠近沙源地,风向为偏西风,便于把西部沙漠地区的沙尘带至此处,利于沙尘运动。第(3)题,此次沙尘暴受锋面影响较为显著,受锋面西部高压的影响,图中槽线不断由西向东移动。从图中可以看到丙地位于锋后,锋前为偏北风,来自低纬,属于暖性气流,锋后为西南风,来自高纬,属于冷性气流。故沙尘暴所经过的地区,其风向由偏北风转为西南风,同时也是冷气团取代暖气团的过程,伴随着气温下降;由于大气中尘埃较多,致使白天削弱作用增强,气温较低,夜间保温作用增强,使得全天温差变小。第(4)题,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选择可干预可从沙尘暴的危害、人类治理沙尘暴的有效措施等方面进行作答;选择不应干预可从沙尘暴影响范围广、治理难度大、见效慢,甚至会因过度干预引发其他环境问题等方面进行作答。
    答案:(1)表现:降水少,气候异常干旱。作用:干旱导致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易形成沙尘源,为沙尘暴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使春季气温回升快,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 (2)丙。 丙位于高压中心及沙漠东侧,以偏西风为主,且风力较大,沙尘主要吹向丙地。 (3)风向变化:从偏北风转为西南风。气温变化:气温降低,温差变小。 (4)可干预。理由:沙尘暴会导致环境污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等,会干扰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人类可通过建设阻风滞沙的工程设施,减小风速;通过植树造林等,保持水土,减轻沙尘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减少沙尘暴发生的频次,降低沙尘暴的强度。 或不可干预。理由:沙尘暴发生的范围广,干预难度大,人类的力量微弱;沙尘暴的发生时间有限,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相对较小;人类过度干预或者干预方式不当,可能会引发其他环境问题。
    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鄂霍次克海是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的边缘海,季风环流影响显著。鄂霍次克海港口较多,但航运不发达。下图为鄂霍次克海的范围与主要港口分布图。
    (1)阐释鄂霍次克海季风环流显著的主要原因。
    (2)分析季风环流对鄂霍次克海航运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解析:第(1)题,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阐释主要原因即可。第(2)题,从风力、季风与气候的关系角度分析季风环流对其航运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答案:(1)鄂霍次克海所处纬度较高,距离冬季风源地近,距离阿留申低压中心近,冬季风风力大,势力强;夏季大陆形成低压,海洋为高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风力与风向稳定。 (2)冬季与夏季受强大的冬、夏季风影响,海上风急浪高,不利于航运;冬季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海面结冰时间长,冰层厚,南部海域出现浮冰,阻碍航运;暖湿的夏季风受鄂霍次克海冷洋面作用,形成大雾,能见度小,阻碍海上交通。
    第三节 气候的分布、成因与特征
    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虽没有具体的要求,但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及其分布是高考重点,备考时须重点关注。

    1.热带气候类型
    2.亚热带气候类型
    3.温带气候类型
    4.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寒带气候类型
    命题视角(一) 气候的影响因素
    演绎法学习
    分析某地的气候成因应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气温和降水特征。
    命题点全训
    下图为某岛屿沿18°S地形剖面图及甲、乙两地气候资料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两地气候特征的共同点是( )
    A.1月份降水量最多
    B.2—6月的降水量逐月增加
    C.1月份气温最低
    D.8—12月的气温呈递增态势
    2.乙地年降水量比甲地多,是因为乙地( )
    A.处于迎风坡,而甲地则相反
    B.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C.径流量大,水循环比较活跃
    D.海拔高度低于甲地
    解析:1.D 2.A 第1题,根据两地的气候资料图,可知两地位于南半球,乙地2月份降水量最多,两地2—6月份降水量逐月减少,7月份气温最低,8—12月份气温呈递增态势。故D正确。第2题,由题干可知,该岛屿位于18°S附近,乙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甲地位于背风坡,降水较少。故选A。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沙漠中的沙丘顶部多流沙,植被较少,而沙丘底部植被相对丰富。该地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降水量70~150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年蒸发量2 000毫米以上,冬季一般有20~30厘米深的稳定积雪覆盖。下图为沙漠中某沙丘剖面图。据此完成3~4题。
    3.沙丘土壤水分最丰富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4.位于丘间平地处的梭梭等植被,可以有效地( )
    A.增加降水,调节气候
    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涵养水源,保持土壤水分
    D.保护水土,减轻洪涝灾害
    解析:3.A 4.C 第3题,由材料可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以降雪的形式存在,降雪量大且稳定。次年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是沙丘土壤水分最丰富的季节,故选A。第4题,沙漠地区降水较少,气候干旱,风沙较大,植被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故选C。
    命题视角(二)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演绎法学习
    1.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

    2.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判断气候类型
    区域自然特征主要受气候类型影响,如典型植被、典型动物、水文特征、土壤等。
    3.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1)信息获取:从文字材料或气候资料图中获取气温和降水的相关信息进行判断,判读关键是从气候资料统计图中读出最热月和最冷月的气温及降水。
    (2)步骤及方法
    ①根据温度确定所属半球。
    ②判断其所属热量带。
    注意: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上,但依然属于温带,判读时要注意其最热月均温在20 ℃以下,即气温的年较差小,可将其与亚热带气候类型区分。
    ③以水定型。
    4.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判断
    (1)四处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来自海洋的信风+迎风坡+沿岸暖流。
    (2)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如东非高原地势较高,上升气流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3)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西风带内,但处于山脉的背风坡。如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4)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
    (5)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呈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特征,主要是因为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陆,而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
    (6)受寒流影响,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赤道附近。如南美洲秘鲁寒流沿岸。
    (7)北半球同一种气候,在中高纬度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较低,这是受沿岸寒流影响的结果;而在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较高,这是受沿岸暖流影响的结果。
    命题点全训
    下图示意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以及卑尔根和巴黎气候资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巴黎和卑尔根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性。
    (2)说出两地气候特征差异产生的原因。
    (3)以北海为界,概括温带海洋性气候在欧洲大陆南、北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解析:第(1)题,由两地的气温、降水量图可知,巴黎年均温较高,降水较少,卑尔根年均温较低,降水量大。第(2)题,可从地形、纬度、洋流方面分析。第(3)题,欧洲大陆南部地势平坦广阔,受西风影响面积大,形成大面积温带海洋性气候,北部受高大山脉影响,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呈带状分布在沿海地带。
    答案:(1)巴黎年均温较高;卑尔根年降水量远大于巴黎。 (2)巴黎的纬度位置较低,年均温较高(或卑尔根纬度位置较高,年均温较低);卑尔根地处西风迎风坡,且有暖流流经,年降水量多。 (3)特征:北部面积狭小且呈带状,南部面积广大。原因:南部地势平坦广阔,利于西风气流深入内陆;北部近南北向的高大山脉阻挡西风暖湿气流深入。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下图为1979—2004年4月至9月110°E~120°E平均的逐日降水量变化图(单位:毫米/天)。据此完成1~3题。
    1.4月上旬水汽输送的前缘位于( )
    A.华南沿海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黄河中下游地区 D.辽东地区
    2.图中20°N地区8月的降水量约为( )
    A.120毫米 B.200毫米
    C.280毫米 D.350毫米
    3.华北地区8月降水主要是由( )
    A.台风登陆造成的 B.空气强对流产生的
    C.地形抬升形成的 D.冷暖气团交锋形成的
    解析:1.A 2.C 3.D 第1题,读图分析,4月上旬降水量最多的区域是15°N~20°N,说明此时水汽输送的前缘位于该地,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区域为华南沿海地区。故选A。第2题,读图分析,图中20°N地区8月的逐日降水量约为9~10毫米,8月有31天,所以月降水量大约为279~310毫米,选项中只有280毫米在这个区间内,故选C。第3题,8月是华北地区的雨季,降水主要是由冷暖气团交锋形成的。故选D。
    下图示意位于亚欧大陆40°N~50°N四地区1月和7月气温距平值(该地气温与同纬度平均气温之差)和降水距平值(该地降水量与同纬度平均降水量之差)。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对应的气候类型依次是( )
    A.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5.①②③④四地中( )
    A.①地气候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有关
    B.②地河流年径流量变化大
    C.③地气候特点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D.④地7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温距平值大
    解析:4.B 5.B 第4题,四地均位于北半球,读图分析,根据气温距平和降水距平曲线判断,①地7月气温距平为负值,说明夏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较低,1月份气温距平为正值,说明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较高,冬夏降水丰富、均匀,应是温带海洋性气候;②地7月气温与降水距平都为正值,1月份为负值,且夏季降水量较大,雨热同期,应为温带季风气候;③地7月降水距平值为负值,1月份降水距平值为正值,冬夏季气温距平值为正值,应为地中海气候;④地7月气温距平为正值,1月为负值,冬夏季降水距平为负值,说明该地夏季高温少雨,冬季寒冷干燥,应为温带大陆性气候。第5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①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西风带影响,与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无关,A错误;②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河流年径流量变化最大,B正确;③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不利于农业的发展,C错误;④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D错误。
    南美洲巴拉圭(位置见图1)西北部有一种奇特的树,该树高达20米,树冠阔达50平方米,树干上下笔直,中部肥大滚圆(如图2)。这种树叫“宝瓶树”,一棵“宝瓶树”可储存两吨多水分,在树上戳个洞就会有甘甜的水流出,可供村民炊煮饮用,也可用来浇灌农田。据此完成6~8题。
    6.图示区域( )
    A.气候类型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
    B.常年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
    C.受信风和盛行西风交替控制
    D.地带性植被主要是热带草原
    7.“宝瓶树”粗大的树干主要是为了( )
    A.储存较多的养分 B.储存较多的水分
    C.抵御超强风暴 D.阻挡动物攀爬
    8.“宝瓶树”枝叶繁茂时( )
    A.我国华北地区玉米生长茂盛
    B.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C.新加坡至斯里兰卡航船顺风顺水
    D.好望角附近洋面风大浪高
    解析:6.D 7.B 8.C 第6题,从经纬度可知,图示区域位于南美洲中部中低纬度地区,该地的气候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地带性植被主要为热带草原,其气候成因是信风带与赤道低气压带交替控制,D正确。第7题,热带草原气候区全年高温,受信风控制时降水较少,大型树木为了生存必须储存足量的水分,故选B。第8题,热带草原气候区夏半年树木枝叶繁茂,巴拉圭在南半球,所以此时北半球为冬半年。此时印度洋北部受东北信风影响,表层海水从东向西流,从新加坡到斯里兰卡顺风顺水,故选C。
    图1中甲地年降水量约为1 000毫米,乙地年降水量约为500毫米。图2为四地气温年内变化图。据此回答9~10题。
    9.导致甲、乙两地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洋流
    10.图2中与甲地气温年内变化相符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9.C 10.B 第9题,由图中比例尺可知,甲、乙距海都较近;据图中纬线、海陆分布判定图示地区受东南信风和暖流影响,甲、乙距离不远而降水差异大,其原因最可能是受地形的影响。第10题,根据甲地位于南半球可知,气温曲线应向下凸;甲地处于亚热带,夏季均温不应只有15 ℃,故②曲线比较符合。
    二、非选择题
    11.2021年暑假,来自新疆吐鲁番的小明随旅游团到贵州六盘水去旅游,旅游团宣传中说当地“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从夏季我国气温最高的地方,到夏季的中国“凉都”,温度差别之大,让小明别有一番感触。根据自己的所学知识,他对这个地方的气温特点和形成原因进行了考察和探究。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旅游出发时,家乡的气温已达40 ℃以上,而这里还不到20 ℃。你能帮小明找出两地温度差异大的主要影响因素吗?
    (2)旅游宣传中说该地“紫外线辐射适中”,以下是对该地夏季紫外线辐射较弱的几种解释。你认为小明应该选择哪一个?并说明你的理由。
    ①纬度低,昼长短 ②臭氧层厚,对紫外线吸收作用强 ③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④植被的遮挡作用强
    (3)小明认为自己的家乡不仅气温高,而且降水稀少。根据下图,请你和小明探讨一下他的家乡吐鲁番降水稀少的原因。
    解析:第(1)题,与吐鲁番相比,六盘水纬度较低,夏季白昼时间短,日照时间较短;海拔高,随着海拔增高,气温降低;这里阴雨天气较多,云层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较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相对较少;这里植被覆盖率较高,比热容较大,降低了近地面温度。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夏季降水较多,多阴雨天气,所以云层较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较强,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和紫外线较少。第(3)题,吐鲁番盆地位于西北内陆,降水量少,影响降水量的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海陆位置、植被、大气环流等,再结合吐鲁番盆地具体分析。地处亚欧大陆腹心,深居我国西北内陆,远离海洋,海洋中湿润的水汽不易到达;吐鲁番为盆地地形,四周高、中间低,不利于水汽进入,同时由于周围分布有大面积的沙漠干旱区,植被稀少,水汽来源少,因此降水少。
    答案:(1)纬度高低、海拔高低、天气状况、植被状况、下垫面状况等。 (2)③。理由:夏季降水较多,云层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紫外线辐射较弱。 (3)吐鲁番盆地地处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海洋水汽不易到达;吐鲁番为盆地地形,四周高、中间低,不利于水汽进入;吐鲁番盆地周围分布有大面积的沙漠干旱区,水汽来源太少;吐鲁番植被稀少,植物蒸腾水汽少;吐鲁番是内流区域,无大江大河大湖分布,所提供的水汽少。
    12.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示气候区的气候类型名称,并分析形成该种气候的成因。
    (2)A地区的季风气候特征不如上海典型,从其季风气候特征不典型的表现和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
    (3)若图示风带的风力减弱,分析对西部沿岸气候及渔业生产的影响。
    解析:第(1)题,该地地处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受山地的阻挡,难以获得西风从海洋带来的水汽,降水稀少,因而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第(2)题,南美大陆相对亚欧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差异相对较小,季风气候特征不典型。第(3)题,东南信风减弱,会引发一系列的影响,如:使南赤道暖流减弱,南美太平洋沿岸上升补偿的海水减少,表层海水水温比常年高,西部沿岸将出现暴雨、洪涝;上升流减弱,使海水上泛带来的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等鱼类饵料减少,渔业减产。
    答案:(1)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处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受山地的阻挡,难以获得西风从海洋带来的水汽,降水稀少,因而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
    (2)表现:A地区冬夏气温温差较小;降水的季节分配相对比较均匀。 原因:南美大陆相对亚欧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差异相对较小。
    (3)东南信风减弱,使南赤道暖流减弱,南美太平洋沿岸上升补偿的海水减少,表层海水水温比常年高,西部沿岸将出现暴雨、洪涝。上升流减弱,使海水上泛带来的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等鱼类饵料减少,渔业减产。
    第四节 以“气温”为微专题,融会贯通知识(综合思维)
    作为气候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影响着不同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气温和降水的组合使得世界各地有的地区雨热同期,有的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有的地区则全年干旱少雨。人类的生产生活与气候息息相关,气候的多样性不仅决定了自然环境的多样性,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活动。一直以来,对气候两大因素的考查都是高考试题的重点。鉴于此,本书以气温和降水以及气候的影响分别作微专题,意在让考生轻松突破气候这一难关。
    命题视角(一) 气温的影响因素
    [典题感悟] (2023·全国乙卷)位于日本海附近的珲春与内陆的辽源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北京时间)的月均值不同(下表)。规定各日最高气温时刻与月均值相差超过1小时为偏离。据此完成(1)~(3)题。
    (1)珲春7月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滞后当地正午约( )
    A.1小时40分钟 B.2小时00分钟
    C.2小时40分钟 D.3小时20分钟
    (2)珲春的最高气温时刻月均值滞后当地正午的时间长于辽源,原因是珲春( )
    A.降水多 B.受海洋影响强
    C.风力强 D.受山地影响强
    (3)辽源冬季偏离天数少,说明辽源冬季多( )
    A.雨雪天气 B.温带气旋
    C.晴朗天气 D.冷锋过境
    [解析] 第(1)题,珲春7月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约为北京时间14时40分,北京时间是120°E的地方时,珲春所在地的经度是130.35°E,珲春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早约40分钟,故珲春7月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约为当地地方时15时20分,这个时刻滞后于当地正午(12时)时刻约3小时20分。故选D。第(2)题,与珲春相比,辽源更靠近内陆,海陆位置不同,受海洋影响的程度不同;水体比热容大,升温较慢,珲春受海洋影响较强,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晚于辽源,B正确,D错误;最高气温时刻月均值滞后与该地降水、风力关系不大,排除A、C选项。故选B。
    第(3)题,辽源地处内陆,冬季偏离天数少,表明辽源冬季天气变化幅度不大。辽源冬季多受来自蒙古—西伯利亚地区的干燥的西北风影响,降水少,多晴天,C正确;受雨雪天气、温带气旋、冷锋过境影响下,天气变化较大,气温不稳定,偏离的天数应较多,排除A、B、D选项。故选C。
    [答案] (1)D (2)B (3)C
    [系统思维]
    1.影响气温的因素分析
    (1)从太阳辐射的角度分析
    (2)从大气自身的角度分析
    (3)从下垫面的角度分析
    (4)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分析
    人类活动通过改变下垫面(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以及排放温室气体和废热等方式影响气温。如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出现热岛效应。
    2.气温日较差的影响因素
    3.气温年较差的影响因素
    4.造成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的判断方法
    按照两地空间尺度由大到小依次分析。
    (1)若纬度不同,则其主要影响因素为纬度因素(太阳辐射)。
    (2)若纬度相当,则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如果是相距较远的东、西两地,则年(日)温差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一般考虑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因素;如果某地冬温明显偏高,则可能有地形对冬季风起阻挡作用,常考虑地形因素;如果某地夏温明显偏低,则可能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或高原。
    ②如果是位于大陆同纬度东、西两岸的两地,则气温高低差异一般要考虑洋流因素。
    ③如果是距离较近的两地,气温高低有明显差异,则一般考虑地形因素。
    [针对训练]
    下图为我国华北山区某地气象站1月某日风向与气温增减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注:风向可用风向方位角表示,风向方位角指以正北方向为起点,顺时针方向转过的角度。
    1.该日最高气温最可能出现在( )
    A.10时B.12时
    C.15时D.18时
    2.推测该日16—19时气温变化的原因是( )
    ①地面辐射减弱 ②风向骤变,由东南转向西北
    ③冷空气在山谷底部堆积 ④云层增厚,大气逆辐射加强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1.C 2.C 第1题,虚线为气温增减变化曲线,当增减变化为正值时,气温上升,因此7时至15时气温持续升高,之后气温有所下降,因此15时左右该日气温最高,故选C。第2题,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图示该日16—19时气温下降幅度较大,可能是地面辐射减弱较多,气温下降较多,①正确。根据风向方位角的定义可知,16时(风向方位角约260°)为西南风,而19时(风向方位角约130°)为东南风,②错误。16—19时当地气温持续下降,山坡冷空气下沉并在山谷底部堆积,③正确。大气逆辐射加强,气温应该升高,④错误。故选C。
    命题视角(二) 气温的分布规律
    [典题感悟] 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 500米以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如图为青海省年降水量分布和年平均气温分区图。据此完成下题。
    根据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将青海省划分为Ⅰ、 Ⅱ、 Ⅲ三个温度区。三区年平均气温相比( )
    A.Ⅰ>Ⅱ>ⅢB.Ⅰ

    相关学案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2讲 大气运动和降水(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2讲 大气运动和降水(含解析),共2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大气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大气运动与降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第2节大气运动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第2节大气运动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大气的运动学案: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大气的运动学案,共6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锋面与天气,低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