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澄迈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海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澄迈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解析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温馨提示: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干要求,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字母填写在下表相应的空格中。)
1. 试管婴儿是一种现代辅助生殖技术。该技术所涉及的生理过程在体外完成的是( )
A. 睾丸产生精子B. 卵巢排卵C. 受精D. 胎儿的发育
【答案】C
【解析】
【分析】试管婴儿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的俗称,是指采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发育而诞生的婴儿。
【详解】试管婴儿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该技术所涉及的生理过程在体外完成的是受精,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 同学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多吃一些蛋、奶、鱼、肉等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 )
A. 糖类B. 蛋白质C. 脂肪D. 膳食纤维
【答案】B
【解析】
【分析】食物中营养物质分为能源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和非能源物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1)能源物质。①糖类: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一种成分。②脂肪:主要作为备用的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③蛋白质:是构建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
(2)非能源物质。①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约占体重的60%—70%,水参与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②无机盐: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缺少了会患相应的缺乏症。③维生素: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维生素的种类比较多,缺少了也会患相应的缺乏症。
【详解】奶、蛋、鱼、瘦肉、豆类制品等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的功能有:①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如蛋白质是构成细胞膜、染色体的主要成分。②能源物质,蛋白质能分解释放能量,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③人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
故选B。
【点睛】正确识记并理解食物中营养物质是解题的关键。
3. 某实验小组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将三支试管均放置37℃的温水中,约10分钟后,分别向试管中滴加2滴碘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和丙对照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消化中的作用
B. 该实验说明了唾液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C. 滴加碘液后,颜色变蓝的是甲,颜色变浅蓝的是丙
D. 该实验说明了37℃是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即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表达和交流。
(2)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详解】A.人体口腔中的牙齿和舌能够起到咀嚼和搅拌的作用。结合题图可知,甲(馒头碎屑、充分搅拌)和丙(馒头块、不搅拌)对照,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消化中的作用,A正确。
B.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该实验能够说明淀粉的消化与唾液、舌和牙齿都有关,但不能说明唾液可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B错误。
C.实验中,甲试管加入了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在适宜的温度下,将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蓝,因此该试管滴加碘液后不变蓝;乙试管加入了清水,清水不能将淀粉分解。因此,该试管中有淀粉存在,滴加碘液后变蓝;丙试管中加入了馒头块而且不搅拌,唾液与馒头中的淀粉没有充分混合,唾液不能把淀粉全部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变浅蓝。所以,滴加碘液后,颜色变蓝的是乙,颜色变浅蓝的是丙,C错误。
D.该实验的变量不是温度,因此不能说明37℃是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D错误。
故选A。
4. 神经元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请据图判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组成B. ①为树突,主要功能是接受信息
C. ⑤为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D. 神经冲动沿②→①→③→④→⑤传递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中:①树突、②细胞体、③轴突、④髓鞘,⑤是神经末梢。
【详解】A.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A正确。
B.①是树突,数量多,主要功能是接受信息,B正确。
C.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⑤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C正确。
D.在神经元中信息传导方向为:①树突→②胞体→③轴突→⑤神经末梢,D错误。
故选D。
5. 青春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下列关于青春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心肺功能增强,可减少体育锻炼
B. 对异性有接近的意愿是正常心理变化
C. 出现遗精或月经,要保持个人卫生
D. 独立意识增强,也要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青春期是一个人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其次是体重增加。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次性发育和性成熟也是青春期的重要特征。
【详解】A.青春期的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显著增强,但不可以减少体育锻炼,应参加适宜的体育活动,故A错误。
B.进入青春期后,性逐渐成熟,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是正常的心理变化,要正确对待,故B正确。
C.进入青春期以来,男孩和女性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至成熟,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都重量增加,并能够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需要保持个人卫生,故C正确。
D.独立意识增强,但也要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相互交流,努力学习,故D正确。
故选A。
6. ICL晶体植入手术可以矫正高度近视,原理是在眼球的晶状体前植入一个人工晶体,使光线重新聚集在视网膜上。该人工晶体相当于
A. 凸透镜B. 凹透镜C. 老花镜D. 平光镜
【答案】B
【解析】
【分析】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所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造成近视。
【详解】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所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造成近视,需要佩戴凹透镜矫正,所以ICL晶体植入手术可以矫正高度近视,原理是在眼球的晶状体前植入一个人工晶体,使光线重新聚集在视网膜上,该人工晶体相当于凹透镜。
故选B。
7. 输液时,护士把药物注射到病人手臂的“青筋”里。这里的“青筋”指的是( )
A. 静脉B. 动脉C. 毛细血管D. 肌腱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内的血管有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其中动脉血管管壁厚,弹性最大,管腔较小,血流速度快,其功能为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去;静脉血管管壁较薄,弹性较小,管腔大,血流速度慢,其功能为将血液从全身各处输送回心脏去;毛细血管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腔最小,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极慢,数量最多,其功能为物质交换的场所。
【详解】血管的特点和功能为:
由此可以看出:成年人手臂上的一条条“青筋”实际上是在手臂上分布较浅的静脉血管。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血管的特点和功能,明确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点和功能是解答的关键。
8. 202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瑞典科学家斯万特·佩博,以表彰他在已灭绝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人类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
B. 古人类化石是研究人类进化的直接证据
C. 人类出现的标志是会使用工具
D. 研究古人类的基因组可以推测人类进化的大致历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1)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
(2)用火烧烤食物,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达。
(3)人类和类人猿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详解】A.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故A正确。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关于人类起源的见解仍不统一。但是目前为止多数科学家认同的看法是:非洲大陆曾发生过剧烈的地壳运动,形成剧烈的东非大裂谷,使得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到陆地生活,根据出现最早的原始人类化石在非洲的发现,可以说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因此古人类的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直接证据,故B正确。
C.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能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古猿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因此,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主要标志是直立行走,故C错误。
D.斯万特.帕博通过揭示区分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人类基因差异,为更科学地探索人类的进化历程奠定了基础,可见该科学家对古人类基因研究的意义是为了解人类演化的历史,研究古人类的基因组可以推测人类进化的大致历程,故D正确。
故选C。
9. 在显微镜下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结果如图,“→”表示血液流动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选择尾鳍色素少的小鱼B. 用湿纱布包裹小鱼鳃盖和躯干部
C. 观察尾鳍时使用低倍镜D. 甲为动脉,乙为静脉
【答案】D
【解析】
【分析】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小动脉,血液流动的速度最快;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小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连通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
【详解】A.小鱼尾鳍内含色素,颜色深,视野较暗,因此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应该选择小鱼尾鳍含色素少,正确。
B.为维持小鱼的正常呼吸,观察前,需用湿润的棉花把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分包裹起来,并露出尾部,正确。
C.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用的是低倍镜,视野亮,范围大,正确。
D.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小动脉,血液流动的速度最快;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小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连通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故甲为静脉,乙为动脉,错误。
故选D。
10. 下面是某同学对神经系统的知识进行的总结,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B.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C. 医学临床上的“植物人”有正常的呼吸和心跳,说明脑干没有受到损伤
D.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神经元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植物人是指只有呼吸和心跳而没有其他活动的病人。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基础生命活动,包括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
【详解】A.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构成,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A正确。
B.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B正确。
C.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基础生命活动,包括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医学临床上的“植物人”有正常的呼吸和心跳,说明该类病患者肯定没有受损伤的部位是脑干,植物人没有意识,说明大脑受到了损伤,C正确。
D.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D错误。
故选D。
11. 如图甲中X表示人体某器官或结构,①②表示血管,箭头表示血流方向;乙表示血液中某物质①②血管中的含量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乙表示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则X表示组织细胞
B. 若乙表示营养物质的含量变化,则X表示小肠
C. 若乙表示胰岛素的含量变化,则X表示胰岛
D. 若乙表示尿素的含量变化,则②处血管是肾静脉
【答案】D
【解析】
【分析】血液流经各器官后,血液中各种成分的一般变化是:
(1)当血液流过肾脏后尿素减少,流过其他各器官后,尿素等废物增加。
(2)当血液流过肺后(肺循环)二氧化碳减少,氧气增加,流过其他各器官后,二氧化碳增加,氧气减少。
(3)当血液流过小肠后营养物质增加,流过其他各器官后,营养物质减少。
【详解】A.当血液流经组织处毛细血管时,血液里的氧气就扩散到细胞里,细胞里的二氧化碳就扩散到血液中。这样,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后,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可见,若乙表示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则X可表示组织细胞,A正确。
B.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主要场所,故血液流经小肠后,营养物质会显著增多。可见,若乙表示营养物质的含量变化,则X表示小肠,B正确。
C.胰腺的内分泌部有胰岛,是内分泌腺,胰岛分泌的是激素是胰岛素。因此,血液流经胰岛后,血液中的胰岛素增多。可见,若乙表示胰岛素的含量变化,则X表示胰岛,C正确。
D.肾脏作为一个排泄器官,要将流经肾脏的血液中的一些代谢废物形成尿液排出体外,故血液流经肾脏后,血液中的尿素等废物会减少。所以,若乙表示尿素的含量变化,则②不能是肾静脉,D错误。
故选D。
12. 某AB型血的幼儿因病需要大量输血,根据安全输血原则,应首先考虑给他输入( )
A. A型血B. B型血C. AB型血D. O型血
【答案】C
【解析】
【分析】ABO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上A、B凝集原的不同,将血型分为O、A、B及AB血型。A型血红细胞上含A凝集原,血清中含抗B凝集素;B型血红细胞上含B凝集原,血清中含抗A凝集素,O型血红细胞上则没有A、B凝集原,血清中含抗A及抗B凝集素;AB型血红细胞上含A、B两种凝集原,血清中则不含抗A及抗B凝集素。A凝集原和抗A凝集素、B凝集原和抗B凝集素互相反应,能使红细胞发生凝集。
【详解】输血要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因此,某AB型血的幼儿因病需要大量输血,根据安全输血原则,应首先考虑给他输入AB型血。由此可见,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3. 为了研究甲状腺的功能,科学家利用蝌蚪进行如下表所示的实验: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乙对照说明蝌蚪的发育与甲状腺有关
B. 甲丙对照说明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蝌蚪的发育
C. 乙丙两组可以形成对照实验
D. 为了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取多只蝌蚪完成实验
【答案】C
【解析】
【详解】解:A、甲和乙为一组对照实验,甲状腺为变量,甲乙对比说明甲状腺可以促进蝌蚪的发育,A正确;
B、甲和丙为一组对照实验,甲状腺激素为变量,甲丙对比说明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蝌蚪的发育,B正确;
C、乙丙不能形成对照,C错误。
D、为了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取多只蝌蚪完成实验,D正确。
故选:C。
14. 如图为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的血管类型是毛细血管
B. 气体A为氧气,B为二氧化碳
C. 经过此处的气体交换后,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D. 与毛细血管相比,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较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中血管中红细胞呈单行通过,故血管为毛细血管,毛细血管与物质交换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数目多,管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慢,管腔小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根据图示箭头方向可知A为氧气,B为二氧化碳气体;据此解答。
【详解】A.图中血管中红细胞呈单行通过,故血管为毛细血管,A正确。
BC.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血液中的氧气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中,血液由含氧多的动脉血转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因此A代表氧气,B代表二氧化碳,B正确;C错误。
D.与毛细血管相比,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较高,所以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中,D正确。
故选C。
【点睛】正确识图和掌握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5. 升旗时,听到雄壮的国歌声,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小兰庄严地向国旗敬礼,内心激动万分。下列关于小兰在升旗时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听到国歌声,接受声音刺激的感受器是鼓膜B. 看到五星红旗,视觉在视网膜上形成
C. 听到国歌奏响时敬礼,需要大脑皮层参与D. 升旗时,小兰的反应只靠神经系统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详解】A.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所以人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A错误。
B.看到五星红旗是在视网膜上形成了物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B错误。
C.听到国歌奏响时敬礼的过程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都有大脑皮层的参与,C正确。
D.升旗时,小兰的反应靠神经系统系统的调节,运动系统等其他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D错误。
故选C
16. 下列物质中,大肠不能吸收的是( )
A. 脂肪酸B. 水C. 无机盐D. 维生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过程叫做吸收。人体各段消化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不同。
【详解】人体的胃主要吸收的是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小肠则吸收无机盐、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和水;大肠则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可见,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 下图表示人体呼吸的全过程,其中通过扩散作用实现气体交换的过程有( )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如图是人体呼吸的示意图,全过程包括:①表示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②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③表示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④表示组织间气体交换四个连续的过程。
【详解】图示①表示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完成的,①不符合题意。
过程②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从外界到肺泡内的气体氧气浓度高于肺泡毛细血管内的氧气浓度,毛细血管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肺泡内的浓度,氧气由肺泡扩散到毛细血管中去,二氧化碳由毛细血管扩散到肺泡中去,因此过程②是通过扩散作用实现气体交换的,②符合题意。
③代表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运输氧气的是血液中的红细胞,氧气由这种细胞携带,经过③血液循环运输到组织细胞间,氧气不是通过血浆运输的,③不符合题意。
过程④代表组织细胞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血液中的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交换后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为含氧较少的静脉血,因此过程④是通过扩散作用实现气体交换的,④符合题意。
故选D。
18. 天宫空间站中有一种水循环系统,能收集、过滤航天员的尿液,将其转化为饮用水。在此过程中需要过滤出尿液中的废物是( )
A. 葡萄糖、蛋白质B. 无机盐、维生素C. 氨基酸、甘油D. 无机盐、尿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尿的形成过程包括两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尿的形成主要与肾单位有关。肾单位中的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内壁起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80升。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这些被重新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1.5升,比原尿少了许多。
【详解】尿液的成分是水、无机盐和尿素。水循环系统,能收集、过滤航天员的尿液,将其转化为饮用水。所以在此过程中需要过滤出尿液中的废物是无机盐和尿素,D符合题意。
故选D。
19. 如图为人体内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③表示的结构和生理作用分别是( )
A. 静脉、过滤作用B. 动脉、过滤作用
C. 静脉、重吸收作用D. 动脉、重吸收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尿的形成过程是: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详解】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②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在肾小球里,血液只进行了过滤作用,并没有发生气体交换,所以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几乎没有变化,也就是血液仍然是动脉血,①为出球小动脉。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③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里。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尿液的形成过程。
20.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与这一反射类型不同的是( )
A. 望梅止渴B. 飞蛾扑火C. 谈虎色变D. 画饼充饥
【答案】B
【解析】
【分析】简单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吸、排尿反射等都是简单反射。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复杂反射。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画饼充饥都是出生后才有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复杂反射。飞蛾扑火是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因此属于简单反射。选项B 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复杂反射与简单反射的区别。
21. 如图为中国营养学会绘制的“平衡膳食宝塔”,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天摄入量最多的应该是①层的食物
B. 某同学为了减肥每天只吃②层的食物
C. 老年人应多吃些③、④、⑤层的食物
D. 上班族健康三餐能量的比例应为3:3:4
【答案】A
【解析】
【分析】合理膳食是能够满足人体对营养物质和能量需要的膳食,这种膳食所含的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合适、互相搭配合理,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平衡膳食宝塔中自下而上所代表的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物质分别是:糖类、维生素和无机盐、蛋白质、脂肪五类。
【详解】A.每天摄入量最多的应该是①层谷类、水等食物,A正确。
B.我们要合理膳食,均衡营养,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同学为了减肥每天只吃②层水果和蔬菜的做法会造成营养不良,从而影响健康,B错误。
C.老年人应该少吃一些含盐和油脂高的食物,⑤层的食物含脂肪较高,C错误。
D.每天要一日三餐,按时进餐,合理膳食要求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入分别占30%、40%、30%,D错误。
故选A。
22. 当我们感冒时,常感到呼吸不畅,这主要是因为( )
A. 鼻黏膜充血肿胀B. 喉肿胀,喉腔变小
C. 鼻黏膜分泌物增多D. 气管分泌的黏液增多
【答案】A
【解析】
【分析】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鼻腔位于呼吸道的起始端,其中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黏液可以粘住灰尘,对空气又清洁作用;鼻黏膜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
【详解】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鼻腔位于呼吸道的起始端,其中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黏液可以粘住灰尘,对空气又清洁作用;鼻黏膜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当人体患感冒时, 鼻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因此鼻黏膜会充血肿胀,堵塞了鼻腔,使人呼吸不畅。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呼吸道的组成与功能,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感冒对呼吸道的影响。
23. 下表是探究“酸雨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实验数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模拟酸雨是由真实的酸雨与清水混合配制而成的
B. 实验中可用胚根突破种皮作为种子萌发的标志
C.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雨水酸性的增强,对玉米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增大
D. 为减小实验的误差,每组应用等量的多颗玉米种子作为实验材料
【答案】A
【解析】
【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有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自身条件是指种子的胚是完整的、活的,并且已过休眠期;环境条件是指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充足的水分。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模拟酸雨是由醋酸或者其他酸性溶液与清水混合配制而成的,A符合题意。
B.种子的萌发过程:种子先吸水膨胀,胚根突破种皮发育成植物的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故实验中可用胚根突破种皮作为种子萌发的标志,B不符合题意。
C.实验结果表明,酸雨酸性越强,种子的发芽率越低,随着酸雨酸性的增强,对玉米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增大,C不符合题意。
D.实验中每组应用等量的多颗玉米种子作为实验材料,等量是为了控制单一变量,多颗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偶然性,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4. 如图是人体在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b时:呼气,膈顶下降B. b→c时:吸气,膈肌收缩
C. c→d时:胸廓容积扩大D. c→d时:外界气压>肺内气压
【答案】B
【解析】
【分析】(1)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外界大气压力大于肺内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呼气时: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借弹性回缩→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肺。。
(2)图示中表示的是平静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变化曲线,曲线ab段和cd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大变小,表示呼气;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小变大,表示吸气。
【详解】A.曲线a→b时,肺内气体容量由大变小,表示呼气,膈顶舒张上升;A错误。
B.曲线b→c时,肺内气体容量由小变大,表示吸气,膈肌收缩,B正确。
C.曲线c→d时,肺内气体容量由大变小,表示呼气,膈顶上升,胸廓容积缩小,C错误。
D.曲线c→d时,肺内气体容量由大变小,表示呼气,肺内气压>外界气压,D错误。
故选B。
【点睛】吸气和呼气的进行是由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导致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形成压力差而形成的。
25. 下列关于“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由黏液、灰尘和细菌构成
B. 痰是由喉部分泌黏液
C. 痰经咳嗽排出体外
D. 避免疾病传播不要随地吐痰
【答案】B
【解析】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痰的形成等知识,据此解答。
【详解】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上有腺细胞,腺细胞可以分泌黏液,可以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当黏膜上的纤毛向喉部摆动时,把外来的尘粒、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痰中含有细菌。因此不能随地吐痰,以免传播疾病。可见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
26. 下列人体器官中没有排泄功能的是
A. 肛门B. 肺C. 皮肤D. 肾脏
【答案】A
【解析】
【详解】A、肛门时排泄粪便的器官,属于排遗,A错误;
B、经呼吸系统由肺呼出的气体,主要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B正确;
C、皮肤产生汗液,排出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C正确。
D、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泌尿系统由肾脏形成尿液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D正确;
故选A
【考点定位】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
【名师点睛】人体细胞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等,它们属于代谢终产物,它们排出体外过程称为排泄,其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气体、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经呼吸系统由肺呼出的气体,主要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皮肤产生汗液,排出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泌尿系统由肾脏形成尿液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是排泄的主要途径。人体直肠内的食物残渣叫做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遗。
27. 如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细胞①能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B. 细胞②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有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
C. 细胞③因富含血红蛋白而呈红色D. 细胞②和③都不能用来做DNA亲子鉴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示中:①为红细胞、②是白细胞、③是血小板、④是血浆。
【详解】A.③血小板是体积最小血细胞,在显微镜下基本上看不到,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因此,细胞③血细胞能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A错误。
B.②是白细胞,白细胞又称为吞噬细胞,白细胞的功能是防御,当人体患有炎症时,人体血液中的白细胞会明显增多,某些白细胞能够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吞噬侵入人体的细菌和异物,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B正确。
C.①是红细胞,红细胞是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两面凹圆饼状,富含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也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C错误。
D.细胞①红细胞和③血小板都不能用来做DNA亲子鉴定,因为都无细胞核,②白细胞有细胞核可用来做DNA亲子鉴定,D错误。
故选B。
28. 执行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由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组成“出差三人组”,当他们完成既定任务时。地面工作人员收到消息的时候激动万分,心跳加快,此时他们体内分泌量增加的激素主要是( )
A. 生长激素B. 胸腺激素C. 肾上腺素D. 胰岛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详解】A.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有调节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如果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患侏儒症;如果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患巨人症;如果成年人的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患肢端肥大症。故A不符合题意。
B.胸腺激素的作用是诱导T细胞分化、发育,维持机体免疫平衡状态,增强T细胞对抗原的反应,从而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故B不符合题意。
C.肾上腺素能够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流加快,也会引起面部的血流量增加,使人显得面红耳赤。在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可以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人体反应灵敏,还能充分调动人体的潜力,以应对紧急情况。故C符合题意。
D.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会患糖尿病。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9. 分析甲、乙、丙三人的尿液化验结果表(单位:g/mL),说法正确的是( )
A. 尿的形成主要与肾单位有关
B. 甲可能是肾小管出现炎症
C. 甲、乙两人的原尿中没有葡萄糖
D. 丙患有糖尿病可口服胰岛素来治疗
【答案】A
【解析】
【分析】(1)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2)尿液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正常的尿液中没有葡萄糖、蛋白质、血细胞。
【详解】A.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管和肾小管。因此尿的形成与肾单位有关,A符合题意。
B.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通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这些被重新吸收的物质进入包围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血液里,而剩下的水、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因此甲尿液中有蛋白质,可能是肾小球出现问题,B不符合题意。
C.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通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因此甲、乙两人的原尿中都有葡萄糖,C不符合题意。
D.丙的尿中有葡萄糖,患有糖尿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口服胰岛素会被消化液消化而失去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尿液的形成过程。
30. 在“测定某种事物中的能量”的探究实验中,小明提出的问题是“花生仁与核桃仁哪个含能量多”,在他制定的计划中不正确的是( )
A. 取一个花生仁和一个核桃仁作为实验材料,燃烧后比较水温升高的差异
B. 在锥形瓶内加入同样多的水,并插入温度计
C. 实验前安装好实验装置,并测量水温
D. 重复实验3次,取平均值进行比较
【答案】A
【解析】
【分析】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此实验“测定某种事物中的能量”,对于实验中想测定花生仁与核桃仁哪个含能量多,必须保证变量唯一,因此其它质量必须相同,据此解答。
【详解】A.应该取等质量的一个花生仁和一个核桃仁作为实验材料,燃烧后比较水温升高的差异,A错误。
B.根据对照实验设计的原则,在锥形瓶内加入同样多的水,并插入温度计,B正确。
C.实验前安装好实验装置,并测量水温,作为初始温度,C正确。
D.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因此应该设置重复实验(或重复组),多做几次,然后取平均值,D正确。
故选A。
31. 图为人体部分器官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消化脂肪的酶
B. 在②处开始消化淀粉
C. ③既能分泌消化液,又能分泌激素
D. ④是吸收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主要场所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是肝脏,能够分泌胆汁,胆汁流入小肠后,胆汁不含消化酶,对脂肪有乳化作用,A错误;②是胃,胃中的胃腺能够分泌胃液,胃液能够初步消化蛋白质,不能消化淀粉,B错误;③是胰腺,分泌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能消化淀粉、脂肪、蛋白质;还能分泌激素,胰腺上有胰岛可以分泌胰岛素,C正确;④是大肠,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D错误。
【考点定位】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名师点睛】图示为消化系统模式图,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其中①是肝脏,②是胃,③是胰腺,④是大肠。
32. 图是糖尿病人和正常人在用餐后几小时内血糖浓度的变化曲线,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甲为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变化曲线
B. 甲乙餐后血糖浓度在最初阶段都会上升
C. 乙在用餐后胰岛素的分泌会显著减少
D. 乙的血糖浓度相对稳定与胰岛素的调节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内的血糖总是维持在一个正常水平(0.1%)上,这是胰岛分泌的胰岛素作用的结果。胰岛素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详解】AB.图示中,在用餐后,甲乙血糖浓度在最初阶段都会上升。乙体内的血糖浓度在短暂升高(葡萄糖被吸收后进入血液)后即恢复正常(胰岛素的作用);甲体内的血糖浓度一直超过正常范围,说明甲的糖代谢不正常,患有糖尿病。AB正确。
CD.糖类在人体的小肠内最终被消化成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并进入血液,这时,胰岛分泌胰岛素的量增加,来调节血糖,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降低血糖的浓度。图示中,乙用餐后血糖浓度相对稳定与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进行调节有关。C错误,D正确。
【点睛】此题考查了胰岛素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题干中的图,结合题意解答。
33.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自觉保卫蓝天、碧水和净土。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为减少害虫危害,加大农药施用量B. 为减少环境污染,实行垃圾分类
C. 为减少纸张浪费,倡导无纸化办公D. 为减少尾气排放,推广电动汽车
【答案】A
【解析】
【分析】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有: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生态文明;分类处理垃圾,回收利用资源;工厂排放的废气经过处理再排放;骑行共享单车,倡导绿色出行;植树造林;合理开发新能源;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
【详解】A.大量使用农药会造成土壤、水体、生态系统的污染,A错误。
B.分类回收处理垃圾,能变废为宝,减少环境污染,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及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B正确。
C.为减少纸张浪费,倡导无纸化办公,能够保护森林资源,利于环境保护,C正确。
D.电能是清洁能源,故为减少尾气排放,推广电动汽车,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环境保护,注意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明确环境和人类发展的关系,即可解答。
34. 流程图可以表示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以下流程图不正确的是( )
A. 外界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
B. 空气→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C. 血液→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尿液
D. 血液→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答案】C
【解析】
【分析】(1)眼球的结构包括眼球壁和内容物。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包括角膜和巩膜,角膜无色透明,便于光线通过;巩膜是白色坚韧,具有保护内部结构的作用;中膜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虹膜内有色素,中央的小孔叫做瞳孔,虹膜能够调节瞳孔大小,里面有色素,东方人的“黑眼球”的西方人的“蓝眼睛”就是它的颜色;睫状体内有平滑肌,通过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从而使眼睛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脉络膜里有血管和黑色素,营养眼球壁并且起到暗箱的作用;内膜即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含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在物像的形成过程中,对光线起折射作用。
(2)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对吸入的气体具有温暖、湿润和清洁的作用。
(3)血液流经肾脏时,主要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过程形成尿液,进而将人体细胞产生的许多废物排出体外。
(4)血液循环的途径如下图:
【详解】A.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故A流程图正确;
B.吸气时,肋间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隔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肺也随着扩张,肺内的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因此外界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是:空气→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故B正确;
C.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150升。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就形成了尿液。其流程应该是:血液→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尿液。C错误;
D.从血液循环途径可以看出,肺循环的途径路线是:血液→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D正确。
故选C。
【点睛】考查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消化系统的结构、尿液的形成、血液循环的途径。
35. 生物学中带有“素”的名词大多用来表示物质,如色素、激素、尿素等等,根据右图以及你对“激素”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后,通过导管排放到血液中
B. 人在幼年时期,如果②分泌的激素不足会患侏儒症
C. 成年时期,①分泌的激素不足会患呆小症
D. 人体缺碘时,容易患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在人体内的含量极少,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激素在人体内必须维持在适当的水平,或多或少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①垂体、②甲状腺、③肾上腺、④胰岛。
【详解】A.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直接进入血液,没有导管。外分泌腺才有导管,A错误。
B.②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人体的新城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幼年时,如果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患呆小症,主要表现是身体矮小、智力低下等,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患侏儒症,B错误。
C.幼儿时期,①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具有促进生长发育,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患侏儒症,C错误。
D.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人体缺碘会引起甲状腺增生肿大,即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30分)
36. (资料分析)阅读下面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未来几年,马铃薯将从“放在盘子里”的菜肴变成“拿在手里”的主粮,成为我国继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的蛋白质含量相对高,拥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比较齐全。维生素的含量也比较高,特别是含有禾谷类粮食所没有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其所含维生素C是苹果的8倍左右。马铃薯还是一个矿物质宝库。有研究证明,如果人们每天只吃马铃薯,即使不补充其他任何食品,身体也能摄取10倍于传统食物中含有的维生素和1.5倍的铁。营养学家特别提醒,不要食用颜色发青和发芽的马铃薯,以免龙葵素中毒。
(1)马铃薯作为我国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其含有的主要营养物质是_______,它是人体内主要的供能物质;初步消化该物质的场所在_______中。
(2)马铃薯的蛋白质在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消化液的参与下分解成氨基酸,被人体吸收利用。
(3)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
(4)马铃薯中的胡萝卜素可以在人体内转化成_______,能有效地预防夜盲症、干眼症等病症;马铃薯中的维生素C也比较丰富,多吃马铃薯也可预防_______。
(5)如果我们发现家中的马铃薯发芽了,那正确的处理方式是__________(答一条,合理即可)。
【答案】(1) ①. 糖类##淀粉 ②. 口腔
(2) ①. 肠液 ②. 胰液 ③. 胃液 (3)小肠
(4) ①. 维生素A ②. 坏血病
(5)丢到垃圾桶
【解析】
【分析】(1)淀粉是人体的主要糖类来源。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可见参与蛋白质消化的消化液有胃液、肠液和胰液。
(2)维生素需要量很少,但人体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离不开,人体缺乏就会患病,例如:缺维生素A会患夜盲症,缺维生素C会患坏血病,缺乏维生素D会患佝偻病。
【小问1详解】
马铃薯属于薯类,其含有的主要营养物质是淀粉。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的酶,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
【小问2详解】
蛋白质在胃中开始被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分解成多肽。进入小肠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氨基酸。
【小问3详解】
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小肠长约5~6 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小问4详解】
马铃薯中的胡萝卜素可以在人体内转化成维生素A,能有效地预防夜盲症、干眼症、皮肤干燥、脱屑等病症。马铃薯中的维生素C也比较丰富,多吃马铃薯也可预防坏血病。
【小问5详解】
发芽的马铃薯中含有大量龙葵素,它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生物碱。人吃了这种发芽的马铃薯,轻者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重者可出现脱水,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昏迷,抽搐等现象。如果家中的马铃薯发芽了应该将其丢掉,或者种在土壤中,不能食用。
37. 如图1为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图2是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气体交换示意图,图3表示膈肌的运动,据图回答问题: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缺氧低氧状态、呼吸困难”等症状,这是因为该病毒感染损伤了图1中与呼吸有关的主要结构____(填序号)所致。
(2)图2中血液从毛细血管的[4]端到[5]端,其成分变化是____,b气体进入到人体后,由____运输到全身组织细胞,供组织细胞利用。
(3)图3中膈肌从甲到乙表示的是____过程(填“吸气”或“呼气”),此时膈肌所处的运动状态是____,对应图4曲线的____段曲线,这个过程是通过____实现的。
【答案】(1)1 (2) ①. 氧气含量升高,二氧化碳含量降低(或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②. 红细胞
(3) ①. 吸气 ②. 收缩 ③. AB ④. 呼吸运动
【解析】
【分析】图1为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图2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图(1)中:1为肺,2为呼吸道,3为膈肌,图(2)中,a代表的物质是二氧化碳、b是氧气、c表示吸气、d表示呼气。图3中甲代表呼气,乙代表吸气;图4中AB表示吸气,BC表示呼气。
【小问1详解】
如图1是呼吸系统的组成图,呼吸系统包括2呼吸道和1肺两部分;1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小问2详解】
血液流经肺泡外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a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肺泡中的b氧气扩散到血液,因此血液流经肺泡后,血液中氧气含量增加,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b氧气由红细胞运输,随血液循环进入组织细胞,供组织细胞利用。
【小问3详解】
图三中甲到乙状态表示膈肌处于收缩状态,胸廓变大,肺的容积变大,肺内气压低于外界气压,气体被吸入,即图四中的AB段。人体的吸气过程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38. 我市某中学积极践行“阳光体育”活动,朝气蓬勃的校园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下图为人体眼、耳、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开赛时,运动员听到哨声就开始发球,从反射类型来看,这属于____(填“简单”或“复杂”)反射,其中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的____(填序号)中。
(2)守门员看到足球向自己飞来时,足球反射的光线经过图中____(填序号)的折射作用,在[ ]____上形成物像,最终在大脑皮层的____形成视觉。
(3)当看到自己班级的球队进球时,同学们欢呼雀跃,此时大脑皮层兴奋,促使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面红耳赤。这说明人体的生命活动受到神经系统和____的共同调节。
(4)守门员扑球时不小心摔倒,感觉到膝盖有些痛,请用图中的字母和箭头表示其“感觉到痛”的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____。
【答案】(1) ①. 复杂 ②. ④
(2) ①. ⑥ ②. ⑨视网膜 ③. 视觉中枢 (3)激素
(4)a→b→c→f→A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①听小骨、②鼓膜、③半规管、④耳蜗、⑤咽鼓管、⑥晶状体、⑦角膜、⑧玻璃体、⑨视网膜、A大脑、B小脑、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f上行传导束、g下行传导束。
【小问1详解】
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简单反射)和条件反射(复杂反射),非条件反射(简单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运动员听到哨声就开始发球,从反射类型来看,这属于条件反射(复杂反射)。耳蜗内有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可以感受声波刺激,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所以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的④耳蜗中。
【小问2详解】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⑥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足球反射的光线经过图中⑥晶状体的折射作用,在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最终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小问3详解】
当看到令人激动的场面时,大脑皮层兴奋,会促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从而使人体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面红耳赤,该过程中涉及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这说明人体的生命活动受到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共同调节。
【小问4详解】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这种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简单的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感觉疼痛是在大脑皮层的痛觉中枢,因此守门员扑球时不小心摔倒,感觉到膝盖有些痛,其神经传导途径为:a感受器→b传入神经→c脊髓→f上行传导束→A大脑皮层。
39. 《黄帝内经》谈到“心主身之血脉,脉者,血之府也,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这是关于心脏、血管和血液之间关系的早期描述。下图是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表示心脏的四个腔,①~④表示与心脏相连的血管,a、b表示毛细血管网,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心脏的四个腔中,肌肉壁最厚的是【D】_______,这体现了结构与_______相适应。
(2)①表示的血管名称为_______,血管①②③④中流动脉血的有_______(填序号,答不完整不得分)。
(3)心房和心室之间存在着能开闭的瓣膜被称为房室瓣,其作用是_______。
(4)某人患有急性肾炎,医生从他手臂注射药物,该药物至少需_______次经过心脏才能到达肾脏。该药物第一次经过心脏时,最先到达心脏的_______(填结构名称)。
【答案】(1) ①. 左心室 ②. 功能
(2) ①. 肺动脉 ②. ②③
(3)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而不能倒流
(4) ①. 两##二##2 ②. 右心房
【解析】
【分析】题图中:①肺动脉,②肺静脉,③主动脉,④上、下腔静脉;A右心房,B右心室,C左心房,D左心室;a肺周围的毛细血管网,b全身各处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网。
【小问1详解】
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现象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包括两层意思:一定的结构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功能;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其中[D]左心室的壁最厚,这是与左心室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输送血液的距离最长相适应的,可见,这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小问2详解】
在心脏的四个腔中,右心房与上、下腔静脉相连,血管内流动的是静脉血,右心室与肺动脉相连,血管内流静脉血;左心房与肺静脉连接,血管内流动脉血,左心室与主动脉相连,血管内流动的是动脉血。结合分析和题图可知,①表示的血管名称为肺动脉,连接了B右心室;血管①②③④中流动脉血的有②肺静脉、③主动脉。
【小问3详解】
在心脏结构中,同侧心房和心室之间有瓣膜,称为房室瓣,朝向心室开,保证了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可见,房室瓣的作用是: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而不能倒流。
【小问4详解】
医生在肾炎患者手部静脉注射了药物。药物到达患病部位需要经过:上肢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肾脏周围的毛细血管→肾脏部位的组织细胞。因此,该药物至少需2次经过心脏才能到达肾脏。该药物第一次经过心脏时,最先到达心脏的右心房。组别
甲
乙
丙
处理方法
不做任何处理
破坏蝌蚪的甲状腺
水中放入甲状腺激素
实验结果
正常发育
停止发育
提前发育
清水(pH≈7)
模拟酸雨(pH=5)
模拟酸雨(pH=4)
玉米种子萌发率
91%
13%
2%
成分
水
蛋白质
葡萄糖
无机盐
尿素
甲
95
0.32
0
1.5
1.95
乙
95
0
0
1.5
1.95
丙
95
0
0.06
1.5
1.9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海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澄迈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海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澄迈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原卷版docx、海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澄迈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海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陵水黎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解析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请认真阅读试题及有关说明,请合理安排好答题时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海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陵水黎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海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陵水黎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原卷版docx、海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陵水黎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